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含羧基的偶聯劑有哪些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18W

含羧基的偶聯劑有哪些

含羧基的偶聯劑有多元醇醚酸、聚醚酸、聚脲酸、聚酰胺酸、聚羧酸等。這些偶聯劑廣泛應用於填料表面處理、塗層、防腐、複合材料等方面,在材料工程、化工、建築等不同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偶聯劑的作用機理

瞭解鈦酸酯結構和性能的關係,可以幫助你正確選用各類品種。

四價元素是最好的分子建築者,例如四價鈦碳---構成了生命的基礎。同樣鈦化學表明,四價鈦可以使化學家們合成出各種分子類型的鈦酸酯作爲偶聯劑,它們除了能爲不同的填充劑和聚合物體系提供良好的偶聯作用外,還顯示其它各種功能。

鈦酸酯偶聯劑的分子可以劃分爲六個功能區,它們在偶聯機制中分別發揮各自的作用。 六個功能區如表1所示:功能區① (RO)m -起無機物與鈦偶聯。

鈦酸酯偶聯劑透過它的烷氧基直接和填料或顏料表面所吸附的微量羧基或羥基進行化學作用而偶聯。

由於功能區①基團的差異開發了不同類型偶聯劑,每種類型對填料表面的含水量有選擇性,各類型特點:

1、單烷氧基型;

單烷氧基鈦酸酯在無機粉末和基體樹脂的介面上產生化學結合,它所具有的極其獨特的性能是在無機粉末的表面形成單分子膜,而在介面上不存在多分子膜。

因爲依然具有鈦酸酯的化學結構,所以在過剩的偶聯劑存在下,使表面能變化,粘度大幅度降低,在基體樹脂相由於偶聯劑的三官能基和酯基轉移反應,可使鈦酸酯分子偶聯,這就便於鈦酸酯分子的變型和填充聚合物體系的選用。

該類偶聯劑(除焦磷酸型外)特別適合於不含遊離水,只含化學鍵合水或物理鍵合水的乾燥填充劑體系,如碳酸鈣、水合氧化鋁等。

2、單烷氧基焦磷酸酯型:

該類鈦酸酯適合於含溼量較高的填充劑體系,如陶土、滑石粉等,在這些體系中,除單烷氧基與填充劑表面的羥基反應形成偶聯外,焦磷酸酯基還可以分解形成磷酸酯基,結合一部份水。

3、配位型:

可以避免四價鈦酸酯在某些體系中的副反應。如在聚酯中的酯交換反應,在環氧樹脂中與羥基的反應,在聚氨酯中與聚醇或異氰酸酯的反應等。該類偶聯劑在許多填充劑體系中都適用,有良好的偶聯效果,其偶聯機理和單烷氧基型類似。

4、螫合型:

該類偶聯劑適用於高溼填充劑和含水聚合物體系,如溼法二氧化硅、陶土、滑石粉、硅酸鋁、水處理玻璃纖維、燈黑等,在高溼體系中,一般的單烷氧基型鈦酸酯由於水解穩定性較差,偶聯效果不高,而該型具有極好的水解穩定性,在此狀態下,顯示良好的偶聯效果。

功能區② -(--O……)--具有酯基轉移和交聯功能。

該區可與帶羧基的聚合物發生酯交換反應,或與環氧樹脂中的羧基進行酯化反應,使填充劑、鈦酸酯和聚合物三者交聯。

酯交換反應性受以下幾個因素支配:

1、鈦酸酯分子與無機物偶聯部份的化學結構;

2、功能區③上的OX基團的化學結構;

3、有機聚合物的化學結構;

4、其它助劑如酯類增塑劑的化學性質。

鈦酸酯在聚烯烴之類的熱塑性聚合物中不發生酯交換反應,但在聚酯,環氧樹脂中或者在加有酯類增塑劑的軟質聚氯乙烯塑料中,酯交換反應卻有很大影響。酯交換反應的活性太高會造成不良後果,例如象KR-9S那樣的鈦酸酯,當加入到聚合物中後,能迅速發生酯交換反應,初期粘度急劇升高,使填充量大大下降,而象KR-12那樣的鈦酸酯、酯交換反應的活性低,沒有初期粘度效應,但酯交換反應可隨着時間逐漸進行,這樣不但初期的分散性良好,而且填充量可大爲增加。

在塗料中可利用鈦酸酯偶聯劑的酯交換機制來交聯固化飽和聚酯和醇酸樹脂,從而可得到一種不泛黃的材料(因爲不含不飽和結構),由於酯交換作用可以表現觸變性,因此有較高酯交換活力的KR-9S具有觸變性效果,TTS也有一定程度的酯交換能力。

功能區③ OX--連接鈦中心的基團。

這一部位的OX基團隨基結構不同,對鈦酸酯的性能有不同影響,例如羧基可增加與半極性材料的相溶性,磺酸基具有觸變性,碸基可增加酯交換活性,磷酸酯基可提高阻燃性,聚氯乙烯的軟化性;焦磷酸酯基可吸收水份,改進硬質聚氯乙烯的衝擊強度,亞磷酸酯基可提高抗氧性,降低聚酯或環氧樹酯中的粘度等。

功能區④ R---熱塑性聚合物的長鏈糾纏基團,鈦酸酯分子中的有機骨架。

由於存在大量長鏈的碳原子數提高了和高分子體系的相溶性,引起無機物介面上表面能的變化,具有柔韌性及應力轉移的功能,產生自潤滑作用,導致粘度大幅度下降,改善加工工藝,增加製品的延伸率和撕裂強度,提高衝擊性能,如果R爲芳香基,可提高鈦酸酯與芳烴聚物的相溶性。

功能區⑤ Y---熱固性聚合物的反應基團。

當它們連接在鈦的有機骨架上,就能使偶聯劑和有機材料進行化學反應而連接起來,例如雙鍵能和不飽和材料進行交聯固化,氨基能和環氧樹脂交聯等。

功能區⑥ )n 它代表鈦酸酯的官能度,n可以爲1-3,因而能根據需要調節,使它對有機物產生多種不同的效果,在這一點上靈活性要比象硅烷那樣的三烷氧基單官能偶聯劑大。

從上述六個功能區的作用,可以看出鈦酸酯偶聯劑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多功能性,它本身既是偶聯劑,也可以是分散劑、溼潤劑、粘合劑、交聯劑、催化劑等、還可以兼有防鏽、抗氧化、阻燃等多功能,因此應用範圍很廣,勝過其它偶聯劑。

【求助】EDC和NHS的混合液需要現配現用嗎?

我都是現配的,因爲EDC容易失活,或者你可以像三樓說的直接加固體,我是因爲用的量實在太少 對的。我是臨用前配成母液

鋁酸酯偶聯劑的基本知識

英文名稱:aluminate

coupling

agent

鋁酸酯的結構式爲:(C3H7O)x·Al(OCOR)m·(OCOR²)n·(OAB)y

熔點:60~90℃

熱分解溫度:300℃

溶解性:溶於溶劑汽油、醋酸乙酯、甲苯、松節油等

鋁酸酯品種:有SG-Al821(二硬脂酰氧異丙基鋁酸酯)、DL-411、DL-411AF、DL-411D、DL-411DF、防沉降性鋁酸酯ASA。ASA含有可與活潑氫反應的基團,因而能與含羥基、羧基或表面吸附水的無機填料發生鍵合作用,改善無機填料與有機聚合物的親和性和結合力,從而產生防沉效果,還可提高粘接強度。

如何用碳二亞胺法將半抗原偶聯到

我曾經做過小分子和蛋白質的偶聯,有一些自己總結的綜述,你可以參考以下: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載體

載體表面應首先應具有化學活性基團,這些基團可以直接與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分子偶聯,這是化學偶聯製備抗原的前提;其次,載體應具備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聯足夠的分子;載體還應該是惰性的,不應干擾偶聯分子的功能;而且載體應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且應該是廉價易得的。

常用來作爲合工抗原的載體蛋白質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鑰孔血藍蛋白(KLH)、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賴氨酸(PLL)等。這些蛋白質分子中的α和ε-氨基(等電點8和10)、苯酚基、巰基(等電點爲9)、咪唑基(等電點爲7)、羧基(等電點2~4,大部分來自天冬氨酸或穀氨酸的β-和γ-羧基)等在等電點pH條件下,一部分成爲質子,另一部分未質子化的親核基團則具有反應活性,可與半抗原中的對應基團結合。當然,這些基團的反應性也取決於蛋白質各種氨基酸殘基的微環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賴氨酸,故有許多自由氨基存在,且在不同pH和離子強度下能保持較大的溶解度。此外,這些蛋白質在用有機溶劑(如吡啶、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時,其活性基團仍呈可溶狀態,因此,這兩種蛋白質是最常用的載體蛋白質[30]。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用人工合成的多聚肽(最常用的是多聚賴氨酸)作載體,表現出能增加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從而使產生徵對半抗原的特異性抗體可能性增加,被廣泛應用[31,32]。

1.2.2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小分子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偶聯效果會受到偶聯物的濃度及其相對比例、偶聯劑的有效濃度及其相對量、緩衝液成分及其純度和離子強度、pH以及半抗原的穩定性、可溶性和理化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是在條件溫和的水溶液中將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共價結合,不宜在高溫、低溫、強鹼、強酸條件下進行。一般是由半抗原上的活性基團決定偶聯合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2.2.1分子中含有羧基或者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聯

1)混合酸酐法(mixed anhydride method):也稱氯甲酸異丁酯法。半抗原上的羧基在正丁胺存在下與氯甲酸異丁酯反應,形成混合酸酐的中間體,再與蛋白質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

2)碳二亞胺法(CDI):碳二亞胺(EDC)使羥基和氨基間脫水形成酰胺鍵,半抗原上的羧基先與EDC反應生成一箇中間物,然後再與蛋白質上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見圖1.5)。EDC被稱作零長度交聯劑之一,因爲它作爲酰胺鍵的形成介質並沒有形成手臂分子。

此連接方法十分簡便,只需將載體蛋白質和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適當的溶液中,然後加入水溶性碳化二亞胺,攪拌1~2h,置室溫24h,再經透析即可。如果半抗原分子中不含羧基,可透過某些化學反應引入羧基。在引入羧基後,也可用上述方法進行偶聯。

1.2.2.2含有氨基或可還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聯

1)戊二醛法:雙功能試劑戊二醛的兩個醛基分別與半抗原和蛋白質上的氨基形成schiff鍵(-N=C<,在半抗原和蛋白質間引入一個5碳橋。這一反應條件溫和,可在4~40℃及pH6.0~8.0內進行,操作亦簡便,因此應用廣泛。戊二醛受到光照、溫度和鹼性的影響,可能發生自我聚合,減弱其交聯作用,因此最好使用新鮮的戊二醛。

2)重氮化法:用於活性基團是芳香胺基的半抗原,芳香胺基與NaNO2和HCl反應得到一個重氮鹽,它可直接接到蛋白質酪氨酸羧基的鄰位上,形成一個偶氮化合物(見圖1.6)。

1.3.2.3含羥基半抗原的偶聯

1)琥珀酸酐法:半抗原的羥基與琥珀酸酐在無水吡啶中反應得到一個琥珀酸半酯(帶有羧基的中間體),再經碳二亞胺法或混合酸酐法與蛋白質氨基結合,在半抗原與蛋白質載體間插入一個琥珀酰基(圖1.7)。

2)羰基二咪唑法:N,N’-羰基二咪唑是引入羰基的高活性試劑,在肽合成中首次表明了是形成極好的酰胺鍵試劑[33]。含羥基的分子同羰基二咪唑反應,形成中間體咪唑基甲酸酯,它能和N-親核試劑反應,得到N-烷基化的甲酸酯鍵,通常蛋白質透過N-端(α-氨基)和賴氨酸側鏈的(ε-氨基)和分子形成不帶電的類似尿烷的衍生物,具有極好的化學穩定性。

1.2.3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

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對不同的物質,影響免疫原性的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常常需要在得到抗體後對免疫偶合物的具體合成方法進行重新調整。但總的說來,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主要有:

1) 偶聯比

偶聯比過去人們認爲,聯接到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數目要儘可能多。但實驗證明,過多的半抗原並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這是因爲載體上覆蓋的半抗原分子過多時,可能不利於載體與淋巴細胞表面結合,不能使載體引起免疫反應。實際上,每個載體分子連接上一個半抗原分子就足以產生抗體。有人認爲,以BSA爲例,連接到蛋白分子上的半抗原數以5~20爲宜。而榮康泰等用不同的載備對氧磷的人工抗原時,卻發現各種載體的分子量不論是否接近,最佳結合比都不盡相同,並建議爲了取得最佳免疫效果,應逐個確定各種載體的最佳結合比。

2) 偶聯橋

有研究者認爲,一定長度的手臂的介入,有助於半抗原暴露在外面,利於所產生抗體專一性的增強,如吳頌如等[34]發現,通常愈遠離載體蛋白的基團,其特徵反應愈明顯。但也有一些研究者發現,手臂結構對免疫檢測經常有不利的影響,有時產生的抗體對手臂結構親和力特別強,對待測小分子親和力卻很弱,因此造成對特異性抗體檢測的干擾。Sionf等[35]認爲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來避免因偶聯橋而造成的不足:一是半抗原上相同位點結合蛋白質,但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不同的偶聯橋;二是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相同的偶聯橋,但與不同半抗原位點結合。Frieia[36]研究農酶免疫分析多年,他認爲最好的偶聯橋是3~6個直鏈的碳原子結構。

3)半抗原的分子空間結構

用來作半抗原的分子最好有分支結構,直鏈分子難以產生抗體。此外,有些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有多個可供蛋白質偶聯的位點,但據研究報道,不同位點與蛋白質結合製備的人工抗原產生的抗體效價及親合力都有差別,這可能是因爲不同位點結合導致半抗原呈現的空間結構不一樣的原因。如合成滅草鬆和吡蟲啉人工抗原時,當利用半抗原不同位點與載體結合時產生的抗體效價和親合力明顯不一樣[37、38]。因此,如果一個分子內有多個不同的結合位點時,最好儘可能利用不同位點都合成出人工抗原,然後,透過比較,篩選出最好的人工抗原用於製備抗體作爲檢測。

1.2.4人工抗原的質量評定

1.2.4.1濃度測定

人工抗原的絕對含量常以蛋白質的相對濃度表示(如每ml抗原溶液中含有蛋白質多少mg)。因此測定人工抗原的濃度與測定人工抗原溶液中蛋白質的相對含量(mg/ml)是一致的(這裏也反映出人工抗原越純,檢出的濃度值愈準確)。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雙縮脲法、微量凱式定量法、染色結合法和熒光法等。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1.2.4.2純度鑑定和結構分析

鑑定農人工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紫外光譜掃描法,如果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圖譜不同於原載體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掃描圖譜,則可初步證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半抗原與載體分子反應後是否真正的連接在一起,如果發生連接,它們的連接基團又在哪裏。這些問題可以透過紅外吸收光譜圖或質譜分析得到解決。

利用吸附與分配層析和電泳技術可鑑定人工抗原的偶聯的純度。前者適應範圍廣,但鑑別的靈敏度較低。後者是用於大分子大分子酶標記物和某些半抗原偶聯物的純度鑑定。如果電泳圖譜上只出現一條電泳帶,則表明人工抗原達到電泳純,否則說明人工抗原中含有有利的未偶聯的物質。

1.2.4.3偶聯比的測定

1)分光光度法

根據趙肅清等人的說法[39],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大於220nm(蛋白質在220nm以下會產生肽的強紫外吸收,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少於220nm,則與蛋白質肽的吸收發生重疊),則可根據蛋白質及其半抗原特定的吸收峯的光密度值和各自的摩爾消光係數,計算出結合到每個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分子數(可以參考文獻[30]中的279-283頁計算)。

2)標記抗原示蹤法

在製備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時,向反應液中同時加入一定量的標記半抗原,反應完成後,未結合的半抗原經透析除去,測定透析前後的放射性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結合百分比。再依反應時加入的蛋白質摩爾數即可知半抗原結合到蛋白質上的分子數。如果不用透析,也可取一定量反應後的溶液,加入蛋白質沉澱劑或有機溶劑以提取結合的半抗原,測定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的放射性。同樣可以計算出半抗原與蛋白質的偶聯比。

氯甲酸異丁酯與羧酸反應機理

氯甲酸異丁酯與羧酸反應機理爲反應後會生成混合酸,然後再與胺反應得到相應的酰胺。根據公開資訊顯示,氯甲酸異丁酯是一種常見的用於大規模生產的酰胺偶聯劑,這種試劑價格低廉,與羧酸形成的混合酸酐在與胺的反應中表現出很高的選擇性,其副產品爲異丁醇和二氧化碳。氯甲酸異丁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於有機合成和藥物合成。

附着力促進劑的選擇.指標.應用_附着力促進劑BY05

附着力促進劑的選擇、指標、應用

1 附着力促進劑的分類

塗膜與底材之間可透過機械結合、物理吸附,形成氫鍵和化學鍵,互相擴散等作用結合在一起。這些作用所產生的黏附力,決定了漆膜與底材間的附着力。這種附着力應是漆膜和底材之間各種結合力(黏附力)之總和。

附着力不好時應採取如下的措施,底材打磨、降低塗料施工黏度,或者提高施工溫度,或烘乾均因能提高機械結合力及擴散作用而提高附着力。

使用附着力促進劑,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附着力促進劑主要有以下三類。 (! )樹脂類附着力促進劑

目前很多公司提供含羥基、羧基、醚鍵或氯代樹脂、磺酰氨基等溶劑型樹脂,它與一般樹脂有較好的混容性,又與底材可形成一定的化學結合,因而在塗膜與底材間形成化學結合力。這些助劑自身又在塗膜中透過互溶、纏繞等作用與塗膜結合在一起,因而提高了附着力。

樹脂類附着力促進劑還有丙烯酸" 環氧基類、丙烯酸" 氨基類等。用於水性漆、塑料PP 、 PE 的附着力促進劑也有相應的品種。 (2)硅烷偶聯劑類附着力增進劑

無機底材親水的極性表面在環境中極容易吸附上一層水膜,使塗料內的疏水基料很難對底材潤溼,因此,很難有好的附着力。硅烷偶聯劑的應用可以揭示化學鍵結合對於黏接作用的重要意義,加有少量硅烷偶聯劑的塗料,在塗布施工後,硅烷向塗料與底材的介面遷移,此時遇到無機表面的水分,可水解生成硅醇基,進而和底材表面上的羥基形成氫鍵或縮合成Si-O-M (M代表無機表面)共價鍵;同時,硅烷各分子間的硅醇基又相互縮合形成網狀結構的覆蓋膜。

硅烷通式以RsiX 3代表,當X 爲乙氧基、R 爲乙烯基時,硅烷爲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分子

式爲

水解

縮合

氫鍵 結合

共價鍵形成

在含有硅烷的塗料中,能在漆料與底材介面相互作用,形成硅烷與漆基相互滲透的網狀結構,增強了內聚力和耐水侵蝕的穩定性。顯然,上述硅烷通式中的R 也非常重要,基料的活性基團應與硅烷的R 基團有牢固的化學鍵,至少R 也應是長鏈物,發生緊密的纏繞作用以使塗膜與底材整體化。

(3)鈦酸酯偶聯劑類附着力增進劑無機底材往往是由於表面吸附了一層水分而影響附着力,與硅烷偶聯劑相似,單異丙氧基鈦酸酯的結構通式爲i-C 3H7OtiR 3。式中R 爲長鏈脂肪酸酯基、磷酸酯基等;分子中的異丙基也易與無機底材表面的吸附水經水解而結合,形成化學鍵;R 基也易與漆料中聚合物分子或發生化學反應而結合,或經纏繞而物理結合。因而鈦酸 酯偶聯劑也發揮附着力促進劑的作用。

2 附着力促進劑的功能與作用機理 2.1 附着力促進劑的功能和作用機理。 表1

附着力促進劑的功能和作用機理

① 幾種介面作用力的量值 2.2 各種作用力的鍵能

表2 各種作用力的鍵能

3 附着力促進劑的基本特性 3.1 提供化學鍵結合的條件

從本節前面列出的幾種介面作用力量值可以看出、化學鍵、氫鍵的強度要比範德華力強得多。因此像樹脂類和偶聯劑類附着力促進劑常常有可反應的基團:如氨基、羥基、羧基、醚鍵等。

3.2 具有促進附着力作用的偶聯劑的結構硅偶聯劑的通式爲:RnSiX4-n 。其中,R 爲不能水解的反應性的有機官能團,X 爲可水解基團。

鈦酸酯偶聯劑的通式爲:RnTi(OX)4-n。。其中,R 爲不能水解的反應性有機官能團或長鏈 脂肪酸酯基、磷酸酯基等,可以透過化學反應或物理纏繞與漆基結合,而OX 基也可以透過水解與基材結合。所以無論是硅偶聯劑還是鈦偶聯劑,當R 爲可反應基團時,都具有較明

顯的附着力促進作用。表3列出了基料樹脂與偶聯劑中R 基團的反應性,以利讀者針對性的選用。

表3 基料樹脂與偶聯劑中R

基團的反應性

4 附着力促進劑 4.1 EP 2310 附着力促進樹脂

組分:專用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用作改進多種塗料體系(即使用於苛刻底材上的)附着力促進劑,具有較寬的相容性和溶解性,可用於大量含溶劑體系。如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氯乙烯共聚物、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和硝化棉等體系,具有提高附着力的作用。它溶於芳烴、酯、酮、二醇醚和二醇醚酯類。脂肪烴類可在混合溶劑中用做稀料。

4.2 EP 2325 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爲溶劑型塗料附着力增進劑。它具有較寬的相容性,可用於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氯乙烯共聚物、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和硝化棉等。它溶於芳烴、酯、酮、二醇醚和醇醚類。 4.3 EP 2440附着力促進樹脂

組分:專用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爲溶劑體系的添加劑,用以改進對底材和多層體系塗料層間附着力。本品溶於酯、 酮、二醇醚酯類及芳烴類。 4.4 LTH附着力促進樹脂

組分:專用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一種硬質樹脂,在水中溶脹很少,具有高度的耐光和耐候性,並且顯示出高耐皂化 性。用它可提高一系列塗料在金屬和一些塑料紙上的附着力。附着力改進程度取決於基料的 性質,對色漆比清漆附着力改進更明顯。在所有基料中,LTH 對氯乙烯共聚物的附着力提高最爲顯著。在氨基醇酸烘漆、丙烯酸和聚氨酯塗料和其他大部分特殊混合的塗料中都有很好的效果。

用法用量:相當於基料量的5 – 15% 4.5 LTW 附着力促進樹脂

組分:專用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一種高度耐光、耐候的軟樹脂,20℃時純的LTW 是極稠的、稍稍發黏的玻璃狀物質,隨溫度升高這些性質逐漸降低。本品供貨形式是60 %的二甲苯溶液。本品具有廣泛的相容性,用於改善不同基料對金屬和無機物以及某些塑料的附着力、塗料的層間附着力。對於有些基料,還能提高室溫和低溫時的柔韌性。同時,還能夠在不使黏度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提高

光澤和固體分。

LTW9對色漆的附着力提高作用要比清漆明顯。在所有基料中,LTW 對氯乙烯共聚物的附着力提高最爲顯著。由於LTW 對附着力有促進作用,因此它適用於底漆。它還能改善印刷油墨對不同底板的附着力。在塗料中特別是在雙級分塗料中,通常附着力都能得到提高。可透過其含有的自由羥基、羧基或雙鍵參與到雙組分塗料中。 用法用量:相當於基料量的10-20%

4.6 Tilcom P12 Tilcom IA 10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鈦酸酯偶聯劑

性能及用途: Tilcom P12, 爲液體,閃點12℃。Tilcom IA 10 爲淺液體,閃點12℃。此兩個助劑具有增強塗料的耐熱性、提高漆膜對底材的附着力的作用。適用於各種類型的溶劑型塗料,如醇酸漆、環氧漆、聚氨酯漆等。 用法用量:添加量爲1 – 4 %。可於研磨前或後加入。

4.7 K-FLEX 188, K-FLEX 148, K-FLEX 191-90, K-FLEX 128,塗膜促進劑 組分:聚酯基二醇 性能及用途

K-FLEX 聚酯二醇是線型的脂肪族結構,分子量分佈狹窄並均一。爲了本品與氨基及異氰酸酯交聯劑獲得高反應性而進行固化,建議用作丙烯酸、醇酸、環氧和聚酯配方中的改性劑。用於高固體分塗料可提高硬度、附着力及固體含量,並能進行快固化。

K-FLEX 188 適用於金屬件的裝飾、汽車底面漆及合成用預聚物。對各種底材包括塑料均有好的附着力,耐水、耐溼熱、耐鹽霧,還可提高固體分,快乾。

K-FLEX 148用於高固體分塗料,用於金屬件的裝飾、一般工業品及汽車塗料。可提高固體分,改進硬度、柔韌性、光澤,並可降低黏度。

K-FLEX 191-90 可用於雙組分聚氨酯及卷材塗料。

K-FLEX 128用於一般工業品、家電及金屬裝飾。其黏度較低,柔韌性好。具有低的VOC 值。 4.8 Lanco-Intercoat VPP 154、Lanco-Intercoat VPP 155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氯代烯烴 性能及用途

本品是用於聚丙烯底材的附着力促進劑。它具有改善對聚丙烯底材的附着力,乾燥快,預處理後可較長期存放而不失效。當將它用於聚丙烯底材的預處理,該底材可接着塗各種塗料、膠黏劑或印刷油墨。在某些情況下,它可直接加入塗料、膠黏劑或油墨中,它們和幾種烯烴共聚物、低黏度氯化橡膠相容。

用法用量:當直接加入塗料中,按塗料配方總量的,0.1-3.0% 4.9 PLUSOLIT AT、PLUSOLIT H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PLUSOLIT AT 爲飽和聚酯樹脂

PLUSOLIT H 爲飽和聚酯樹脂

性能及用途

以上兩種助劑是可以增強烘漆附着力的添加劑。對改善漆膜在鋁或鋁合金表面的附着力尤爲顯著。主要用於改善油性及水性一次塗裝的附着力,可增加塗膜之延展性。可以高溫烘烤,不會變色,對烘漆的耐候性及黏度不會造成影響。 用法用量:PLUSOLIT AT 黏度低,很易溶於烘漆的體系中,使用方便。添加量爲體系總量的1-3%。於研磨前、後加入均可。適用於大部分樹脂,如油性醇酸、聚酯、丙烯酸等烘漆系PLUSOLIT H 用量爲體系總量的2 %。適用於油性醇酸烘漆系統。

注意當以上兩助劑用於水性烘漆時,必須先將其用10-20的二甲基乙醇胺中和。

如用於氧化鋅處理的鈦白或氧化鐵黃、氧化鉻綠等顏料時,可能會使塗膜光澤降低。

4.10 ADDID 900、ADDID 901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氨基硅烷

性能及用途

ADDID 900、ADDID 901能提高塗層對各種基材的黏附力。推薦用於環氧和聚氨酯漆。對其他類型塗料也有增強黏附力的作用。以上兩種助劑也可以用於微鹼性的水性體系,同樣也可

以獲得增強附着力的作用。

用法用量:ADDID 900的添加量爲體系總量的0.1-0.3%, ADDID 901 的用量爲體系總量的1.0-5.0%。

4.11 Silquest硅烷偶聯劑系列附着力促進劑 組分:

性能及用途:

以上各助劑皆爲液體。都屬活性硅烷。可以與塗料的基料聚合物反應形成強固的化學鍵。從而提高塗料的強度、附着力、耐候性、耐擦洗性、耐劃傷性。這些硅烷在聚合物的合成過程中也可以作爲鏈傳遞劑和交聯劑。

用法用量:爲塗料總量的0.1-1.0%。最佳用量應透過試驗確定

4.12 WorLee_Add 322塗膜促進劑 性能及用途:

本品可增加環氧漆的附着力及耐鹽霧性。可使雙包裝有機硅塗料於室溫固化。

用法用量:(按總配方量計)WorLee_Add 322-1爲1.0-4.0%,WorLee_Add 322-1爲0.5-2.0%。

4.13 Spezial- Primer PP 5130、Spezial- Primer PP 7550、Spezial- Primer PP 7560附着力增進劑。

性能及用途:

本類產品均用作聚丙烯底材包裝膜、鋁材等之附着力增進劑。

用法用量均必須稀釋至2.5%有效成分後再使用,用於對底材表面進行處理。

4.14 Spezial- Primer AP 1010、Spezial- Primer AP 1020 附着力增進劑。 性能及用途:

本類產品是用於聚丙烯或EPDM 等材料或其混配材料的附着力增進劑。主要是汽車工業 的保險桿、減震器、擋泥板等材料。AP 1010 也可以做成氣溶膠。 用法用量:不稀釋進行噴塗、浸塗、流塗、輥塗或印刷。

4.15 PE 6800、V 7084/1 附着力增進劑 性能及用途:

PE 6800 是在未處理的聚乙烯底材上準備塗漆或印刷之前的附着力增進劑。

V 7084/1 是在未處理的聚丙烯底材上準備塗漆印刷,黏貼或金屬鍍層之前的附着力增進劑。具有很好的附着力。

用法用量:PE 6800 使用前應用二甲苯稀釋至固體分2.5%。

V 7084/1 使用前應用二甲苯或其他芳烴溶劑稀釋至1:1。然後進行噴、浸、流、印、滾等處理。

氯甲酸異丁酯與羧酸反應機理

氯甲酸異丁酯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用於大規模生產的酰胺偶聯劑,這種試劑價格低廉,與羧酸形成的混合酸酐在與胺的反應中表現出很高的選擇性,其副產品爲異丁醇和二氧化碳,相對無害。三乙胺是作爲鹼或者說縛酸劑使用

EDCI是什麼試劑

EDCI是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亞胺鹽酸鹽。

英文名: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

英文別名:EDC.HCL、EDAC、EDCI、EDC、hydrochloride;WSC hydrochloride;N-Ethyl-N'-(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

化學分子式是C8H17N3.HCl。

擴展資料

EDCI的性狀:白色結晶粉末,極易吸潮。水中溶解度>20g/100ml,溶於乙醇。需要貯藏在2-8°C的惰性氣中運輸。

EDCI的用途:

1、EDCI是可溶於水的碳二亞胺,在酰胺合成中用作羧基的活化試劑,也用於活化磷酸酯基團、蛋白質與核酸的交聯和免疫偶連物的製取。使用時的pH範圍爲4.0-6.0,常和N-羥基琥珀酰亞胺(NHS)或N-羥基硫代琥珀酰亞胺連用,以提高偶聯效率。

2、有機化學中用EDCI和催化劑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使羧酸與醇發生酯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EDC.HCL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EDC

含有四個羧基的化合物除了EDTA還有什麼?

太多了,只要畫四個羧基然後隨便連接就可以了

大姐,最近一直開會比較忙,真的很對不起還是一直沒有辦法去一趟試劑商店看看藥品名單。

你要的可能是螯合配體,可能這個方面需要諮詢一下什麼高校的老師什麼的。

如果隨便說一個如1,2,4,5-四羧基苯之類的肯定不能得到你的認可

本人配位化學這方面看來還是不是很強。

edta好像是柔性鏈的四配位體,根據想要設計的配位結構,先自行設計一種配位體,然後想辦法看看試劑商店(最好是老美的、小鬼子的)看看有沒有或是有沒有合成的原料,羧基化合物很好合成,最高氧化態,產率應該不會很低

不經意的回答給你帶來了麻煩,真的抱歉

化學結構中含有羧基的藥物有

太多了。。比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有羧基

Tags:羧基 偶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