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桂枝湯原方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1W

桂枝湯原方

桂枝湯原方出自《傷寒論》,也稱“陽旦湯”。

方劑組成爲桂枝三兩去皮(9克)、芍藥三兩(9克)、甘草二兩炙(6克)、生薑三兩切(9克)、大棗十二枚擘(3克)。

該方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溫服一升,服後須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桂枝湯,又稱桂枝加芍藥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方方劑之一。

方劑由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提出。

桂枝湯是一種溫陽解表、活血散瘀、調理脾胃的方劑。

以下是桂枝湯的原方配方:

桂枝6g,白芍9g,生薑3片,大棗5枚,甘草3g(炙)

將桂枝、白芍、生薑切片,大棗去核,甘草炙後切成片。

將所有藥材放入瓦罐中,加入水煎煮,煮至瓦罐內沸騰爲止,然後開蓋放置一會兒,讓湯涼一些。

將藥渣過濾,取藥液服用即可。

注意事項:

1.個體過敏體質的患者使用時需遵醫囑。

2.孕婦不宜使用。

3.肝腎功能不良、糖尿病等患者使用時需謹慎。

4.藥用量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5.服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頭暈、噁心、口乾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停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附方 桂枝加葛根湯組成:桂枝(去皮)6g,芍藥6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

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出處:《傷寒論》附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出處:《傷寒論》附方 桂枝加桂湯組成:桂枝(去皮)15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功用:溫通心陽,平衝降逆。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

太陽病,誤用溫針或因發汗過多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者。

出處:《傷寒論》附方 桂枝加芍藥湯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18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

桂枝湯的附註

組成:桂枝(去皮)6g,芍藥6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15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用:溫通心陽,平衝降逆。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針或因發汗過多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者。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18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出處:《傷寒論》 上述四方皆爲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爲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爲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氣平喘。後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爲治裏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於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衝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桂枝湯的準確配方是什麼?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薑三片、大棗六枚(掰開)。

其實,其中的藥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薑和大棗,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擴展資料:

桂枝湯配方非常簡單,但服用方法非常講究。水煎好以後,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說喝完了藥,還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這是要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爲釀汗,更可以使外邪迅速出去又不致於復發,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確實療效要差很多。

然後,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起來,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如果讓冷風吹到了,那就前功盡棄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健康網-被風一吹就起紅疹?喝桂枝湯就好了

中草藥名方:桂枝湯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湯

【來源】《傷寒論》。

【異名】陽旦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甘草6克(炙)生薑9克(切)大棗12枚(擘)

【用法】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100毫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適量,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遍身微汗者爲佳。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功用】解肌發汗,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發熱惡風,頭痛項強,身痛有汗,鼻嗚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現用於感冒、流行冒等見上述症狀者。

【禁忌】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表實無汗,表寒裏熱,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者,均忌用。

【方論】本方證屬腠理不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治宜辛溫解肌,調和營衛。方中桂枝散寒解肌爲君;芍藥斂陰和營爲臣;生薑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棗助芍藥和裏營,併爲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爲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功。

【實驗研究】1.解熱、鎮痛、抗炎與鎮靜作用《中成藥研究》1983(3):25,解熱試驗說明;75%桂枝湯能使發熱家兔肛溫降低0.71℃,皮溫試驗也可使小鼠正常面板溫度降低8.13%。鎮痛實驗結果,在120分鐘時,37.5%、75%桂枝湯使小鼠基礎痛閾分別增高64.82%和105.35%;與0.1%嗎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湯對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率爲90%。另外,桂枝湯有較強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後1小時,37.5%和75%桂枝湯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爲85.72%和84.77%。實驗還表明桂枝湯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2.對巨噬細胞功能的促進作用《福建中醫藥》1983(1):61,本方對小白鼠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桂枝湯組的巨噬細胞吞噬率爲24.4%、吞噬指數爲42.2%;對照組則分別爲21.0%、36.4%,(P<0.05)有顯著性差異。實驗還參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體溫升高,巨噬細胞活動能力隨之增強的觀察結果,證實了原方“啜粥溫覆”的科學性。並採用不同給藥時間分組觀察,發現每日服2~3劑或每日1劑連服數日的效果最佳,與仲景“後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記載一致。

提醒您:桂枝湯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天下第一方~桂枝湯

它由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辛溫解表、調和營衛的作用。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

適應範圍很廣,但本方劑有適合的羣體,一般人多瘦弱、體質偏差、易感冒,面板色白細膩,多汗,舌體偏紫暗,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等。其最基本的作用是治療外感風寒感冒,但一般是瘦弱伴多汗的。同時它還能調和營衛,可以治療沒有其他疾病和症狀,僅僅表現爲時常汗出,無論白天和夜間。

本方加入飴糖還可以治療虛勞腹痛。桂枝可以降衝逆,本方還可以治療表現爲心慌、甚至怔忡的心律失常等疾病

名聞天下的第一方,只有五味藥材,價值十幾元,經方的魅力就在於用簡單的藥物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經方的魅力在於一個巧字,四兩撥千斤,就像太極拳,看似軟綿綿,實則蘊含着無窮的力量,經典的東西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桂枝湯怎麼做?

桂枝12g白芍12g生薑9g大棗6枚

加冷水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文火在熬15到20分鐘熬好後,到藥水出來,加入

開水繼續熬10分鐘,把兩次熬好的藥水混和在一起,分兩次溫服!一次150毫升

忌:辛辣腥服後,避風!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流清涕、乾嘔、口不渴、脈浮緩。【正文】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服後片刻,飲一小碗開水,使其微微汗出。方解: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常用方劑。表虛是因營衛不和所致。衛陽不固。則肌表空疏而惡風,營陰不能守則汗自出,風邪乘虛入於肌表。方中桂枝辛溫,解肌通陽、發汗解表爲主藥;輔以白芍斂陰和營,且可阻止桂枝以防發汗太過而傷陰。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使表解裏和。生薑助桂枝以辛散衛分表邪。大棗助芍藥養營,姜棗合用,又加強桂芍調和營衛之功,共爲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爲使藥。上藥合用共湊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臨牀運用:1.本方應用廣泛,除用於風寒表虛證外,亦常用於一切雜病之表虛自汗。如婦女任娠惡阻、病後、產後營衛不和,或氣血不調之時而微熱、時而微寒、脈緩有汗者。2.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用於桂枝湯證兼有項背強者。3.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傷寒論》)用於桂枝湯證兼有咳喘者。4.本方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用於陰陽失調之遺精、眩暈、盜汗、自汗者,取其調和陰陽、鎮潛固澀之效。5.本方芍藥量加倍,再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於脾胃虛寒所致胃脘攣痛。注意事項:1.外感風寒表實證忌用。2.溫病初起,但發熱不惡寒,有汗而渴,舌紅苔黃,脈數者禁用之。

道說傷寒論之桂枝湯

        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呼吸百脈皆同一自然執行,皆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那麼桂枝湯是如何道法自然,成爲羣方之冠的,它是否符合自然執行的循環往復之特點?我們先看一下桂枝湯在仲景書中的運用,再看一下組方結構。

桂枝湯組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仲景書有關桂枝湯方證的條文共22條,其重點講述桂枝湯適應證: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論》第17條:若酒客家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傷寒論》第19條:若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爲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爲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4條: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7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滿,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概括一句話,桂枝湯就是一個陰陽循環的典型方,故爲羣方之冠。桂枝辛甘能益中土而發散,且爲枝而走向末梢,向上,向外,爲陽。芍藥爲根,微寒,性收斂,爲陰,向下,向內,與桂枝食後人體的反應相反,桂枝偏興奮偏向外向末梢,芍藥偏抑制偏向內臟偏向腹內。桂枝與芍藥同用,促進人體在陰陽二種狀態間循環切換。陰陽循環,中間產生的渦旋力爲中。炙甘草味甘性守,加強中間的渦旋力,同時促進桂枝與芍藥的陰陽循環力的切換。且甘草也是根,根在地下,在陰,在內,所以力量也向內。用一個細胞來說,桂枝就是興奮細胞向外開啟的力量,芍藥就是向內入向內合的力量。炙甘草就是調節這兩個力量的中間力量。生薑入土,爲根入內,性辛興奮能入於土內向外。就是入於中土後產生向外開啟的力量,與大棗互爲陰陽,產生渦旋力,促進甘草增強中土的力量。甘草能於沙漠中生長,能生髮燥土的生機,能治理沙漠。因其生長在沙漠中,能產生轉化津液促進土壤修復的力量,這個也是自然的循環力。所以,甘草能入土中,能修復土,能補津液。生薑是入於土中而開。棗皮色紅屬火,其肉甘而黃屬土,屬土而有火生之象。棗爲果,在枝上,熟而下落,入中土,有陽降爲土之象。與生薑入土內而開而升散,形成中土的渦旋力,又加強了炙甘草的渦旋能量中心的力量。生薑爲辛爲興奮爲急,大棗爲甘爲緩,相對爲陰陽。以上爲方便理解。整個方形成合一共振的循環能量。以脾胃中土來說,整個方都在加強脾胃中土的力量。從運動來說,整個方就是一個陰陽的循環。這個也是仲景師說的陰陽和合。這就是桂枝湯爲什麼爲羣方之冠了。整個方就模擬了一個陰陽自然循環。

    上面所講的都是個人實踐所悟,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同,行醫治病以實踐驗證爲準,不拘泥於理論和概念。仲景師說。凡病,經過各種折騰,陰陽自和者病自愈。哪怕亡血,亡汗,亡津液這種嚴重的傷害。桂枝湯就是幫助陰陽和合的一個方。那陰陽是怎麼不和的呢?陰陽是對自然循環的表達,不和就是循環中有阻力。比如有不良情緒,比如有積食等等。所以減法就是療愈。那麼是誰療愈的呢?仲景師說是自愈。比如,減少不良情緒,減少飲食的積滯。障礙少了,自然循環的能量就順,人體就會自愈。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神醫只是用這個力量而已。減少障礙就會良性循環,增加障礙就會導致惡性循環。桂枝湯就是模擬一個自然良性循環。

    那桂枝湯是做什麼的呢,用於哪些症狀的治療?我們看整個方藥性偏溫,如果很熱的喝,能使身體向表的部分反應更大。再小口吸喝很熱的粥就更容易使人體發熱出汗,而使藥的反應偏向外。此方一是強壯,一是周流。其實桂枝湯就是治身體虛弱的問題,治以外在不和爲主的問題。並非專指感冒。在實踐中,本人發現仲景師之書確實有神奇的療效。我們看仲景原書條文就更容易理解。我們看39條。太陽病,發熱、汗出的,仲景師說宜桂枝湯。就是感冒發熱,有汗出現象,可以用桂枝湯。因爲桂枝湯是促進陰陽循環暢通的。本來是太陽病,醫生用下法,出現腹滿時痛的,爲什麼仲景師就知道用桂枝湯加倍芍藥用量就能治。而且沒有說哪一種情況的太陽病,連脈象都沒說,因爲芍藥屬陰往內走,而且芍藥倍於桂枝,所以向內的力量大,整個方的力量就在腹內反應大,就能打通腹部循環,調和腹中陰陽。整個方幫助腹內循環暢通,所以這個腹痛不管西醫說是什麼病,無非都是循環不暢,通暢了就都好了。

《傷寒論》之第一方――桂枝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fu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惡臭等物。

  譯文:太陽病中風證,脈象寸浮而尺弱,寸脈浮爲衛陽浮盛抗邪,故發熱,尺脈弱爲營陰內弱而不能自守,故汗出。病人嗇嗇然惡寒,淅淅然惡風,發熱好像羽毛披在身上一樣,並伴有鼻鳴和乾嘔的症狀。可用桂枝湯主治。

  方解:方中桂枝辛溫,溫通衛陽,解肌祛風;芍藥苦平微寒,益陰和營;兩藥等量配伍,有調和營衛之功。生薑辛散止嘔,且助桂枝辛甘化陽;大棗味甘,益牌和胃,助芍藥益陰以和營;炙甘草味甘性溫,調和諸藥,伍桂、姜可化陽;配芍、草能化陰。諸藥配伍,共成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之劑。

  服法及護理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桂枝湯是《傷寒論》之第一方,仲景對其服法、護理言之甚詳,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據其方後所言,歸納起來主要有:一、藥後啜粥,助藥力充汗源。二、溫覆微汗,溫覆以助汗,微汗以利祛邪。三、中病即止,防過劑傷正。四、不效續服,以汗出病解爲目的,在“病證猶在”的情況下,可以一服再服,並可適當縮短服藥的間隔時間。五、注意飲食禁忌,以防戀邪、傷胃而影響療效。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陽爲營陰之使,營陰爲衛陽之守,營衛調和,各司其職。風寒之邪外襲,則營衛之氣受邪,表現爲衛陽浮盛,衛陽與邪相爭出現發熱、脈浮等亢奮的現象,故稱衛強,衛爲陽,故曰“陽浮者,熱自發”。因衛陽浮盛於外,而失於固密,則營陰不能內守,故使汗出;營陰相對不足,故曰“陰弱者,汗自出”。衛氣被風寒之邪所襲,失其“溫分肉”的正常功能,加之汗出肌疏,故惡風、惡寒。太陽經氣不利,故頭痛。任是統一的整體,在表之邪,往往也會影響肺、胃,肺開竅於鼻,肺氣不利,是以鼻鳴;胃氣上逆,故見乾嘔。

  桂枝湯方後注尤有普遍意義,劉渡舟說;“方後所注的煎服法,服藥後的護理方法,發汗的要求,飲食的禁忌等對臨牀具有指導意義,汗法是八法之一,爲祛除表邪而設,用藥物發汗祛邪,必須透過人體的正氣才能發揮作用發不出汗,固然達不到祛邪的目的,但若汗不如法,而使大汗淋漓,則正氣先傷,無力祛邪,不僅表邪難解,還易使變證叢生,故凡發汗一定要遵守法度。”

  此方以調和營衛爲主,此外還有調和氣血、調和脾胃、調和陰陽的功效,凡營衛不和的病證皆可選用,決非侷限於太陽中風證,無論內傷、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

  誠劉渡舟所云:太陽病在此指一切表證,無論中風、傷寒、已治、未治,或是其他表證,只要見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症的,便可使用桂枝湯,便是桂枝湯的適應症。

  現代臨牀可用於治療感冒,流行冒(尤其是體質虛弱者,如產後),妊娠惡阻,虛寒性腹痛(如胃炎、胃潰瘍、慢性腸炎、痛經等),結核,神經衰弱,神經痛,偏頭痛,蕁麻疹,溼疹,多形紅斑,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此外,對於某些原因不明的自汗、盜汗、陽痿、失精等病證而具有桂枝湯證的主要脈證者,亦可用之。

桂枝湯的組成和用法

一、桂枝湯的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二、桂枝湯的用法:水煎服。

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爲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去渣溫服,服後少停一二分鐘,飲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同時“穩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合,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服後用被子溫覆取汗。以遍體溼潤爲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過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風寒。

擴展資料:

桂枝湯的發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薑,二者均屬辛溫發汗藥,有健胃作用,並且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氣而滋津液,增強榮衛之氣。

桂枝降氣衝,生薑治嘔逆,可見二藥都有下達的性能,升發之力不強,雖合起來用,不致大汗。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制桂枝、生薑的辛散,又用以助大棗、甘草的滋津。

既是發汗解熱藥,又是安中健胃滋液,對於精氣虛,不足以祛邪,雖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當,使邪不復留於肌表。

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甘溫健胃,透過調和營衛使精氣勝而表固,邪氣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熱除,也即發汗止汗、甘溫除熱的道理。

由桂枝湯方藥組成可知,藥力微薄平穩,既非大熱,又非大汗之藥,合理應用桂枝湯是一種養胃增液的發汗、止汗法,是祛邪不傷人的。

清代的陳修園時期,南方人畏用桂枝,後陳氏大膽應用,療效非凡,世人皆效仿之,桂枝用至4〜5錢(今12〜15g)之多,亦不再畏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桂枝湯

張仲景“羣方之冠”的方子,僅需五味藥,治腰椎突出、頸椎增生

張仲景經方里頭非常著名的一張方子。它的用處很多。近現代中醫臨牀,常常拿它調治 腰椎、頸椎方面 的筋骨疾病。

這就是桂枝湯。原方配伍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水煎服。

這個配伍,最早出自《傷寒論》。它號稱張仲景“羣方之冠”啊,適用性很強,很廣泛。最初,它就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的。就是說,你着涼感冒了以後,怕風,發熱,出汗,苔白不渴,還可能有點乾嘔,脈象浮緩,這個時候用它。

開方思路:桂枝可以祛風寒,實衛氣,通經絡。芍藥能養陰合營,配合桂枝調和肌表的營衛,改善汗出惡風的局面。生薑和大棗可以在裏頭健脾,輔助氣血的生化。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陽,甘草配白芍,甘酸化陰,也能調補陰陽、和氣血。

那麼,這樣的一個配伍,怎麼能治腰椎、頸椎病呢?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患者,年38歲,夏天的時候來看病。什麼毛病呢?他說是做財務工作的,整天低頭,時間長了頸部就痠疼痠疼的,還有點僵硬。他到醫院檢查過,頸椎有輕微的增生。但是服用一些藥物後,感覺一般。

刻診,見患者 舌質淡,舌苔白,脈象浮緩 。仔細詢問,發現他辦公室常年開空調。而當時恰好又是夏天。

我給他寫了一個配伍,基本就用桂枝湯的原方,加上了一點 葛根和雞血藤 。用量都很輕。

結果服用後的第二天,此患告訴我,頸部舒服多了。

如果有類似腰椎、頸椎方面的毛病,尤其是夏天被風吹以後出現頸椎不適、痠痛、僵硬,甚至頭暈,不妨用 桂枝湯 的配伍來調理,配上點葛根、雞血藤之類的。這樣的經驗,是幾乎每一箇中醫人都必須具備的。

如果你有頸椎病,腰腿疼痛的困擾,可以留言說說,抽空幫大家解答疑惑。

柴胡桂枝湯的配方是什麼?

柴胡桂枝湯原方出自於《傷寒論》,它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一個結合。根據《外臺祕要》查找顯示柴胡桂枝湯的配方是桂枝(4.5g)、黃芩(4.5g)、人蔘(4.5g)、甘草(3g)、半夏(4.5g)、芍藥(4.5g)、大棗(6枚)、生薑(4.5g)、柴胡(12g);用水煮去渣,湯服。透過觀察方劑的組成來看不難看出他的一些別名:如柴胡加桂湯、桂枝柴胡各半湯······人們爲了方便記憶將其變成了歌訣的形式。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複方全。陽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而在《傷寒論》的原文是: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上九味,以水七升,去滓。溫服一升。

這裏的支節煩疼翻譯成白話指的是四肢的關節部位疼痛導致的心煩不得安寧。心下支結的話是患者的一個主觀感受覺得心下有東西在此結聚。

因爲柴胡桂枝湯他是一個組合方,是將傷寒太陽和少陽合病而設立的方藥,學過中醫或者對中醫有一定了解的會知道太陽病一般要解肌解表,而少陽主要是和解少陽,而本方二者都兼顧到位各有其功效。該方的症狀有:發熱伴有惡風寒、四肢關節疼、有微微的嘔吐、心下滿等所以可以知道主治肩周炎、感冒後遺症、腎炎水腫······

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在《傷寒論》中運用十分廣泛,用湯來命名的查找相關資料也只能找到柴胡證和桂枝證,可見對這兩個的極其重視。所以透過使用這兩個方劑合用,給後代提供合方的先例和基礎,也可以大大的擴大應用的範圍,真正的做到了一加一要大於二的功效。

Tags:桂枝湯 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