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6.22K

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茶文化的精髓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 禮儀:茶具的使用和禮儀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品茶時必須按照規定流程,例如洗茶器、泡茶、倒茶、獻茶等步驟。這些禮儀不僅展示了人們對茶文化的尊重,也加深了茶文化的內涵。

2. 品味:茶文化強調的是品味和品質。人們在品飲茶時注重口感、香氣、色澤和回甘等方面的感受。這種精神的主張體現了文化的美學價值,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藝術性。

3. 思想:茶從古到今一直是文人墨客食品的首選,茶文化也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蘊。例如,唐代的陶淵明曾經說過:“閒來垂釣坐徐籬,薄宦梅澗飲新茶。”這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度假時光的嚮往,也表達了茶文化賦予人們的寧靜和悠閒。

總之,茶文化的精髓在於它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人們對茶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髄是什麼

茶的精髓是茶文化,簡單來說,茶文化就是從種茶、採茶、飲茶,過程中所有與茶相關的文化元素集合,包含物質文化(茶藝)和精神文化(茶道)兩部分,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便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一是物質文化,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物質型文化載體。茶樹栽培、鮮葉採摘、茶葉加工決定了茶葉的品質,是一種更強調人爲意識的物質屬性,是茶文化的物質基礎。

二是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物質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們記憶中的資訊。包括人們有關茶的知識、宗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具體而言, 茶文化的內容包括茶的發現、茶的歷史、茶與風土人情、飲茶藝術、茶禮儀式、文學藝術等等方面的內容。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爲和、靜、怡、真,透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我們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內涵:

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爲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透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反之,是爲“三不點”。明代爲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爲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爲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纔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爲講究。

【茶道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衆唸經坐禪,皆以茶爲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爲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爲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爲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衆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透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衆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爲“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透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爲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着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爲“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羣衆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閩南茶道茶文化的精華,主要是什麼樣的?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閩南地區有一句話。"抽着煙,聽着南音,泡着工夫茶,是大樂事"。那麼如何泡一壺茶,如何享受一杯茶?這需要技巧和藝術,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稱泡茶爲茶藝。泡茶特別講究茶葉、水和茶具。 ;晚上喝一碗鐵觀音,一天的疲憊一掃而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都不香。人們在談及閩南人的好客時,都離不開 "茶 "字,因爲 "閩南人真是好客,剛開始就泡茶"。

茶葉在新的時候是最有價值的,而且應該是質量好的。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爲烏龍茶是介於未發酵茶(綠茶)和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種茶。其外觀爲綠色和棕色,所以被稱爲 "綠色蔬菜"。烏龍茶沖泡後,葉片呈紅色和綠色,酒色呈和紅色,口感醇厚。最著名的烏龍茶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就像綠色的橄欖。入口微苦,入喉漸甜,回味無窮。該茶主要是烏龍茶。閩南多喜歡喝烏龍茶,尤其是安溪鐵觀音,被稱爲最好的茶。鐵觀音沖泡後,葉色紅綠相間,湯色黃紅,滋味醇厚,享有 "七泡飄香 "的美譽。安溪鐵觀音以高貴的氣韻 "觀音 "回味,一入口,清新飽滿回味悠長,其餘烏龍茶名牌如大紅袍、金駿眉、康樂、大閘蟹、系列小青柑、白芽、得一平水仙和大葉種烏龍,可謂是烏龍茶家族的精英,首屈一指的智者和美人,既有實力又各具魅力,要想甜,也有無盡魅力。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中國茶道充分展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儒家思想是中國的主要哲學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中華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與“儒家”的思想密切相關。茶文化是歷史的積澱,茶源於歷史,遍佈全國。儒家思想在中華茶文化中的體現。力求透過茶文化中儒家的思想,反映出人們日常生活的禮儀、和諧、節儉、寬容等方面。

在茶的起源和傳播中,茶的發展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茶文化傳統離不開“和”,這是儒家的中庸。中國人與茶的“和諧”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人們提倡在飲茶中交流思想,營造和諧氣氛,增進相互友誼。事實證明,喝茶可以反省自己,更能善待他人。

茶自古以來就在保持清廉和優雅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一杯茶”有着深刻的含義。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主張“以天下爲己任”,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也隱含在茶事中。很多優秀的愛茶人,比如蘇東坡,陸游,都是這樣的。有很多儒生以精神推動“茶文化”的潮流,把茶的清廉與“儒家”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唐朝以前,恆溫、露娜等家用茶來保持清潔,是爲了對抗晉代以來的奢靡之風。它也能產生積極的想法。到了明朝,國家大事艱難的時候,這一傳統被繼承下來,竹製茶爐被稱爲“苦君之象”,其實是社會對“節儉”的呼喚。

大部分人將茶品與人品相提並論,他們稱之爲“茶勝於仁”,表現了一個追求淡泊、誠實、優雅的“儒家”君子的性格。茶道中的“誠”也不過如此,在品茶中尋求淡然與寧靜。茶道也是一種茶德,用茶來陶冶一個人的性格,保持一個人的清廉。崇茶之人,嚮往茶的清廉高潔,茶的紳士風度,茶的優雅氣質,茶的淡潔君子品格。

請談談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茶爲國飲,發於神農,聞於周魯公,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遍及中華,漫長的飲茶歷史,不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也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形成了各種民問飲茶風習,品茶活動形爲一種美和藝術的創造,成爲-種文化。

  我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客來敬茶,以茶會友,茶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飲料,茶與文化一直結有不解之緣,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的祖先,在發明茶的栽培和各類茶製法的過程中,還創造出品飲藝術。茶文化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它融詩詞、書法、琴棋、歌舞、戲曲、工藝爲一體,集哲學、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禮儀、旅遊、科研、教育、醫學、園藝、食品、陶瓷爲一堂。綜合體現了燦爛的東方文化,它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倫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內容結構分爲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爲物質文化,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導致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法、茶政設施。二爲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們記憶中的資訊,包括人們的有關茶的知識、宗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在社會文明中起積極推動作用,又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茶文化的內容包括茶的發現、茶的歷史、茶的生產、茶與風土人情、飲茶藝術、茶禮儀式、文學藝術、科技成果等等方面的內容。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燦爛明珠,而茶藝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茶從藥飲到解渴,從解渴到品茗,從品茗發展到茶藝。茶藝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不僅是講究擇茶、擇水、擇具、擇法(泡茶方法)和品茗藝術以及品飲的環境,還包含對茶葉生產、製作工藝的探討,同時還涉及書畫、詩詞、琴棋、歌舞、影視以及延伸到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茶藝是生活中的藝術,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

  茶館品茗,目的不是解渴,而是精神樂趣。品茗情趣常與青山翠竹、小橋流水、古寺寒月等幽雅環境相伴。百忙一閒,邀三朋四友,圍桌而坐,泡茶品飲,水甘茶串香。一邊觀其形、聞其香、嘗其味、察其色、辨其底,一邊談古論今、吟詩作畫、下棋彈唱、其樂無窮。北京的老舍茶館,可以邊品茗邊欣賞曲藝;上海的茶樓,則多是商人談生意,記者採訪社會新聞,藝人說書彈唱;廣州茶樓,不僅供茶飲,還供應物美小食品。江南水鄉,茶樓林立,憑欄觀賞,品茗談心,別有風趣。各地的茶館、茶樓、茶墒、茶座、茶室、茶屋、茶肆、茶棚、茶寮、茶社、茶行、茶店、茶莊、各具特色,但都充當民間知識交流的載體,又是人們身心修閒娛樂的去處,也是民間活動會友的場所。

  現代茶藝活動的興起,將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淨化社會心理的作用。現代茶藝應適應當前時代精神,有益於身心健康、社會進步。作爲茶藝具體體現的茶藝館,應充滿時代氣息,人於古典出於現代,融生活、藝術於一體,集科學、文化於一堂,爲繁忙工作、緊張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閒空間。現代茶藝館應該成爲“文化視窗”、“藝術殿堂”、科學園地”,人們將在此中享受樂趣,增廣見識,陶冶情操。

  茶文化的內涵層次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爲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爲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爲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爲規範。如隨着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爲"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爲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多方盤剝。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爲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啓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臺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爲“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爲“茶道四義”。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爲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說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爲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宋代點茶的要領有哪些?其精髓在什麼地方?

在唐朝陸羽之後,茶文化有了很長的歷史。宋朝的徽宗是一位藝術家,他喜歡繪畫、茶、鋼琴和書法。他以自己的國力將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高峯。如今《夢華錄》的熱播,再次帶領觀衆走進宋代茶文化。北宋時期,夜市興盛,茶館通宵營業,遊客熙熙攘攘。甚至還有專門供女士喝茶的北山子茶館,包括仙洞和仙橋。婦女們會在晚上去那裏喝茶和享受,這是很開放的。

飲茶在中國開始得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到了唐朝,喝茶最終成爲各個年齡段、各個地方人們的一種流行的社會時尚。自宋代以來,鬥茶出現了,並發展成爲國王和人民都熱衷的一種高雅樂趣。而不同的飲茶方式,都有其相應的茶器。建盞,作爲最適合點茶的器皿,在宋代的貴族社會中風靡一時。在茶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宋代的點茶方式引起了許多茶葉愛好者的好奇心。然而,宋代以後,點茶技術和茶杯的構造幾乎消失了,近年來才慢慢恢復過來。

接下來,麥展先生帶領我們從古人留下的繪畫和文字中尋找茶的痕跡。事實上,茶葉並不是在宋代發明的。中晚唐時就有了茶。與唐代以前的煮茶方式不同,點茶方式以茶粉爲原料,而不是以茶葉和茶梗爲原料。當然,在煮茶法和點茶法之間還有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那就是煎茶。

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在我國的茶文化歷史中有這悠久豐富的內涵,茶道的基本精神在我國廣發流傳,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爲大家精心推薦的茶道的基本精神,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即人道、商道

  茶的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神龍氏時代,中國茶文化自此綿延而下,沿着歷史的河牀,流淌了數千年,最終形成東方文化中積澱沉重、天下獨絕的中國茶道。中國茶道就是中國萬年橫亙、千秋奔涌的黃河,屬於淵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的重要部分,極大地影響着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因了厚重悠久的歷史,因了整個的民族意志對茶的堅定呵愛和認同,茶道,自此深深地凝鑄於中國文化 、中國人性。

  中國茶道不僅是深沉的,而且是雋永的、藝術的、美學的。如果說起自於中國的日本茶道是一種嚴格尊崇、極其講究的終極宗教的話,那麼,中國茶道應是一種包羅萬象、順乎自然的美麗哲學。因爲中國茶道是和一脈相承的中國歷史一起走來的,因此,從哲學美學上,中國茶道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其它茶道。

  自炎黃聯盟至春秋戰國,自百家爭鳴至秦皇漢武,自魏晉南北至宋元明清,一以貫之的民族歷史,極其重要的儒、釋、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匯在茶文化當中,成爲中國茶文化最基本的思想文化精粹和美學哲學基礎。儒、佛、道教的長期影響,中國茶道美學已不可能只是生活美學,而是淡泊優雅的山水墨畫,是激越典麗的唐詩宋詞,是天人合一的道家修行,是參禪頓悟的佛門要義,已是宏闊深切的藝術美學和哲學美學了。甚至可以說,在形而上,中國茶道就是對我們生存的世界和大自然的心靈感悟和美學概括。

  茶道的核心是“品”,茶道的終極追求是“真”。人的不同的人格修養,必然產生不同的茶道、茶德。有人品茶,笑裏藏刀,品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人品茶,風聲鶴唳,品出刀光劍影、金戈鐵馬;有人品茶,虛懷若谷,品出才思泉涌、神接宇宙;有人品茶,神定氣清 ,品出怡然自樂,天地大同,與世無爭……人的生命認識和人生目標不同,對茶道的真正高峯境界自然有不同領悟。有人求名,卻名不符實;有人趨利,卻惟利是圖;有人一派真我, 而名利雙收;有人淡泊風骨,而知足常樂……中國茶道,體現了中國人的普遍人性。

  中國茶道,就是人道。一個首先是真實誠實的人,纔是一個爲人正直善良、爲民所喜所愛之人,也纔是一個可以接納、可以交心、可成知己、可爲事業共謀發展之人。這是人之爲人的基本, 是人道的精髓,是人性的原則。一個虛僞透頂、無恥讕言之人,是違反人之爲人的人道原則 的,在人格上,其人生是失敗的,生命是暗淡的,靈魂是陰蔽的,思想是鬱結的,縱然他在某些領域能取得一定程度的事業成功,這也正如品茶,他能喝得肚子飽脹,紅光滿面,但無法體悟“我即茶、茶即我”的真我忘我情懷和“心即佛、茶即佛”的深幽曠遠的意境。茶裏,沉積着生命況味,凝集着芸芸衆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感念蒼生。

  人,無論爲官,爲文,從商,治學,都應首先立足於人,一個真實坦誠的人,一個有着起碼的人格道德和人性品質的人,纔是一個具有人道精神的人。茶道如斯,人道亦應如斯。人道即茶道,茶道亦即人道。

  無獨有偶,正如茶道有“道”、“藝”之分,經商也有“道”、“術”之別。但“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道者,正道,真道,誠實守信、承諾是金之道。茶道求和求真,“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以和求陰陽相調,水火相剋相生,以和助天地宇宙合一,天人相處共存;以真我的靈魂與茗共品,以真實的心境寄情山水,以真摯的情懷融入自然造化之中,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品味、頓悟、修行,昇華人格,錘鍊意志。茶藝求法求技,水、壺各有講究 ,方法各異,衝悶品賞,都有嚴格程序,不可無視技法,任意妄爲。茶道主理,因茶藝而得道,茶藝主技,載茶道而成藝。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而所謂“在商言道”,道即真信友和之道。商道以誠信爲本,人格至尊,信即爲金,金即是信,首先做人,而後爲商,否則勢必道毀商衰,一蹶不振。“經商有術,術無道則不立”,從商以誠信禮義之道,維護遊戲規則,縱然工心計、巧鑽營、求投機,也必定會獲得別人的真誠合作,最終利益共享,和氣 生財,皆大歡喜,“道術合璧,通天達地”,必有經商成功之日。由這裏完全可以推知,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着本質上的共同的必然聯繫。

  可見,茶道思想雖紛紜複雜,但從根本而言,茶道的潛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內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藝術和美學。

  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相邀拜謁武夷名山,有幸結識中國茶道的研究學者林治先生,言談之下,過往之間,甚爲投機和感動。一方面爲林先生的嚴謹治學精神驚佩不已,他是坐破寒氈、磨穿鐵硯,數年一日致力於中國茶道的研究,並執著爲中國茶道的復興奔忙,殫精竭慮;一方面感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人們不僅淡忘了國粹,而且閹割着舶來品,學習着人家的經商技法,卻損害着起碼的人格、商德。

  真正成功的商人,人如其心,人如其商,其人格與商德應是一致的,就是茶道的品質。鑑於此,作爲一名茶人,作爲中國茶道的感悟者和熱愛者,作爲林先生的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也作爲一名商人,我們很願意盡一份心意,以爲中國茶文化的發揚盡綿薄之力。

  茶道之精髓

   九德、九香、八難、七情、六味、五性、四氣

   十八功效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儉、時、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產於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靈秀之氣,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蘭斯馨。茶有真香,香氣悠遠深長,起人幽思,極品茶還應具有蘭花般高雅的香氣。

  甘:苦盡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氣平和。茶的香、味以“和”爲貴,飲茶後應有一種“平和”之氣潤澤於五臟六腑間,久不能去,謂之和。

  空:“五蘊”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鮮活、空靈爲貴,飲茶後不留不滯,就叫做空。

  儉:飲而有節。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茶品及茶具不可過求奢侈,總以節儉爲茶人美德。

  時:知時而動。採之以時,造之以時,投之以時,瀹之以時,飲之以時。茶之時義大矣。

  仁:生仁愛心。茶德仁,自抽芽、展葉、採摘、揉碾、發酵、烘焙到成茶,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是對苦難的昇華,也是對道德的昇華,所謂“殺身成仁”,茶之謂也。仁者“愛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體會出茶的仁德,並生仁愛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氣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淨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爲真。

  其中“儉”字與《茶經》相符,也最能體現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養;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之香:香有清濁,有沈浮,有短長,有陰陽,有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約粗放之別。今略分爲:濃香、甜香、幽香清香。

  濃香如姚黃魏紫,如太真浴罷,香氣馥郁。

  甜香如月下秋桂,如豆蔻梢頭二月初,其情最嬌。

  幽香如空谷幽蘭,如瀟湘館裏黛玉撫琴,其韻獨高。

  清香如夏荷初露,如西子曉妝,清芬襲人。

  濃香、甜香、幽香、清香都有婉約粗放之別,婉約則香氣幽雅深長,粗放則粗疏短淺,茶香以婉約爲貴,粗放爲賤。

  茶有九香:清、幽、甘、柔、濃、烈、逸、冷、真。

  幹茶有香,搖茶有香,潤(洗)茶有香,瀹茶有香,注茶有香,甌(壺)蓋有香,盞底留香,茶湯有香,茶湯涼後有餘香。

  幹茶香清,搖茶香嫩;潤茶香幽,瀹茶香柔;注茶香逸,茶湯香真,涼後香冷;甌(壺)蓋香甘,盞底香濃。一茶而得九香,最能益茶德,最能見人品,最能發茶真性,也最能起人幽思。

  茶有八難:一造,二別,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飲。

  採焙不精,非造也;辯形認色,非別也;鏤金刻玉,非器也;幽暗無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諳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飲也。

  茶有七情:喜、愛、哀、幽、寂、淡、真。

  喜:使人心情愉悅。

  愛:茶德仁,使人生仁愛之情。

  哀:起人哀思,但“哀而不傷”。

  幽:發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發人真情。

  味有甘苦,有輕重,有厚薄,有老嫩軟硬之別,有滑利艱澀之辯。對六味的要求:入口輕,觸舌軟,過喉嫩,,口角滑,留舌厚,後味甘。

  茶有六味:輕、甘、滑、嫩、軟、厚。

  輕:入口輕揚,過舌即空;

  甘:後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無粗老之感;

  軟:無生硬之感;

  厚:無淡薄之感。

  茶有五性:清、潔、和、長、興。

  清:形神俱清。

  潔:品質高潔

  和:溫和脾胃,潤澤五臟。

  長:長養精神,益氣生津。

  興:提神醒腦,養生益智。

  論氣:“氣”指茶人飲茶後駐留在五臟六腑及口吻喉舌之間的氣息,這種氣息以平和、持久、甘香爲機致,不但能益人體真氣,而且能長養其浩然正氣,故君子無故不撤茶器,用以養氣育德也。

  茶有四氣:生氣、靈氣、正氣、義氣。

  生氣:飲茶後有股清新生動的茶氣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間,這既是大自然的生氣,也是生命體的生氣,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氣。唯此生氣,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動,心情得以寧靜,生氣之時義大矣;

  靈氣:茶氣不僅要生動,更要鮮活,有流動的感覺,稱之爲靈氣;

  正氣:茶氣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稱之爲正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養者,正氣也;

  義氣:茶氣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種慷慨激昂的義氣在,這不僅是對茶的要求,更是對茶人的要求。生氣,一般飲茶者可得,靈氣,對茶覺悟者可得,正氣,修身養德者可得,唯有義氣,非胸次坦然、思兼濟天下者不可得。

  茶有十八功效

  茶十八功效:生津、和胃、消食、明目、養氣、益智、美容、減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消炎、防癌、抗輻射、降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

 

Tags:茶文化 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