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採茶撲蝶簡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7W

採茶撲蝶簡介

《採茶撲蝶》是一首唐詩,作者爲龔自珍。該詩以茶與蝶的關係爲主題,表現了詩人對自由、夢想和短暫的生命的追求。全詩寫景描寫細緻,思想意蘊深刻,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精品之一。該詩的開頭四句“碧綠山青水綠,山中用事行人稀。撲如羽扇靈犀動,採與遊蜂前後飛。”流傳廣泛,成爲經典的唐詩名句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鋼琴曲採茶撲蝶作品簡介

1、 採茶撲蝶是福建龍巖民歌。曲子描寫了茶農們愉快採茶的場景,曲子的旋律高昂、優美、活躍。

2、民歌屬於口耳相傳的歌曲,其最早的詞曲作者早已不知道是誰了。很多藝術家提取了民歌素材,將它改編爲鋼琴曲,二胡曲,古箏曲,等等。這些經過改編的曲子,一般只註明編曲者,作詞、作曲一般都標註爲“佚名”

採茶撲蝶的介紹

《採茶撲蝶》是中國福建、安徽等地的民樂,在70年代由歌唱家李谷一演唱。《採茶撲蝶》曲調歡快,可以使用民族樂器,如笛子、二胡等來演奏。也可以用西洋樂器,如鋼琴等來演奏。

採茶舞的舞蹈簡介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羣姑娘身扎綵衣,腰繫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採茶舞。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綵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几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臺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有穿淡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爲二胡、笛子、嗩吶爲主,再伴以鑼、鼓、鈸爲主的打擊樂。隨着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羣衆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鬥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採茶舞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纔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採茶舞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竈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羣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爲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羣衆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臺。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爲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臺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採茶舞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孃的動作多爲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採茶舞《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巖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羣、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臺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着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鬥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裏七外八,裏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鬥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着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唸白,賣六頭唸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采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過程

採茶舞是一種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與傳統的龍燈舞、馬燈舞齊名採茶舞,流傳於青田鄉間。每年新春佳節,鄉村採茶舞隊,便大顯身手,爲節日增添喜慶。舞隊通常由村裏年長有威望的人領隊,隊員有十多個,其中有敲鑼打鼓的、拉琴、送貼的。而開場演出的正式演員卻只有五位,有的舞隊則配備一兩位候補演員。演出隊的開路先鋒先按家家戶戶依次送貼,然後由演出隊按貼的先後進行演出。表演結束後,鄉親們紛紛端茶送水、燒點心招待演員。紅包是採茶舞隊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給隊員們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裏辦公益事業的資金。採茶舞使用的道具並不繁瑣:一副鑼鼓,兩把胡琴,四個用幾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紙,寫上“茶”“福”等字的茶籃。茶籃裏面置一根蠟燭,晚上演出時點燃蠟燭,顯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每到一處,只要一聽到敲鑼打鼓和“採茶羅——”的吆喝聲,鄉親們便整理好院子,擺好桌椅,等候着舞隊的到來,孩子們聽了,則高興地三五成羣地彙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採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隨着二胡的音樂,演員排好梅花形隊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員站在上首,手執紙扇,邊舞邊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環(兩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擺着茶籃,做着摘茶的手勢,邊摘邊唱。採茶舞全過程分月採、販茶、勸茶三部分。月採的內容最豐富,詠唱名花名茶、風景名勝、生活習俗、優良品質等。販茶是一段情節生動的說、唱、白相結合的家庭小鬧劇。勸茶則因人而異,歌頌各行各業的人們興旺發達。在音樂伴奏下,採茶舞那清純的小合唱、對唱曲調,以及其優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間鄉親鄰里的喜愛。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採茶舞表演的高峯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員在音樂的伴奏下,與龍燈舞、魚燈舞、馬燈舞相互媲美,競相鬥技,增添了節日的歡樂。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節前後的那幾天,恰遇天氣陰雨綿綿,但鄉村各種燈舞仍然堅持演出。雖然紙做的龍身、魚身、茶籃壁都被雨水淋溼並掉落,只剩下竹製的骨架,而演員們的表演興致卻絲毫未減,風雨中的飛龍遊魚和採茶舞,誰也不比誰遜色。令觀看的人竟忘記了天在下雨,孩子們嶄新的衣服擠了一身泥、年青的小夥子淋溼了衣衫也不在乎,個個興致勃勃,有歡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們連嘆天公不作美,顫顫魏魏地忙着生火爐、燒熱水、點心、爲演員們熱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難忘。 一家人都很喜愛採茶舞,尤其是父親,就是一個採茶舞迷。他不但會唱、會演採茶舞,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採茶舞詞,空閒無事時常拿出來看看,有時候來了興頭,還教我們演唱採茶舞,逗得大人、老人們直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但採茶舞這一民間傳統燈舞卻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兒時扮演採茶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憂新。

盛行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採茶舞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着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爲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透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揹着小竹茶簍出現在舞臺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衆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着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着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着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麼精彩,這麼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準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詩詞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巖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爲:採茶舞 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遊。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在開化華埠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徵倭凱歌還,妻爲郎君沏龍頂

相關

進京迎奧運 從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爲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爲奧運健兒加油。據瞭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爲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

中國民歌的主要形式並舉例說明

1、勞動歌

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

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着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爲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如:福建民歌《採茶撲蝶》、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2、時政歌

時政歌以民謠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數和字數都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鮮明性是其主要特點。如“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灘,決心不怕死,死爲人民心也甘”,語言堅定有力,毫無矯飾晦澀之處。

3、儀式歌

是伴隨着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

4、訣術歌

是巫婆、神漢進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如“天靈靈‘’。

地靈靈……”之類,也包括用以醫病的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

節令歌是對某種節日或對時令描述的歌,它常與舞蹈和遊藝相結合。

5、禮俗歌

經常被用於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場合。如《哭嫁歌》、《媽媽的女兒》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慶典時吟唱的祈禱性的民歌,它根據祭祀和慶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如播種祭、收穫祭、頌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喪歌,以表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除了舞蹈音樂中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與音樂組合,音樂在裏面表,在裏面的活動?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活動中能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積極參與活動。   能夠大膽、地運用圖標、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透過欣賞一首樂曲的多種表現形式,感受樂曲所表達的情感。知道相同的音樂,在不同的演奏方式下,能夠表達出不同的情緒、情感。    活動準備   電腦多媒體、影音光盤、圖表及標記(附後)。   舞曲版:摘自陳美小提琴《康康舞曲》。   歌唱抒情版:剪輯自香港電影《河東獅吼》片斷。   交響樂版:選自音樂光碟《世界名曲集》——《地獄與天堂》。    活動過程   1.引入課題,導語。   前兩天,老師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是在手機上有的,好像是……”(播放樂曲)   2.欣賞樂曲,《地獄與天堂》(片斷)。   (1)、教師:“這首曲子你們聽過嗎?在哪裏聽到過,叫什麼名字?”   (2)、幼兒欣賞樂曲《地獄與天堂)(片斷)。   ①教師:“老師這兒也有3段和這段音樂一樣的曲子,我們先叫它《菠菜歌》吧,你們想不想聽?”   ②討論: .   (a)這3首樂曲聽起來一樣嗎?(實際上3首樂曲曲譜相同,讓幼兒籠統的感知,描述同一首樂曲有三種演奏、表現形式上的不同)   (b)我們來討論一下,所聽的3段曲子有什麼不同?   我們先看看在速度上這3段曲子有什麼不同點?(有的快,有的慢……)再看看在強弱上它們有什麼不同?(有的聽上去聲音很強,讓人覺得有點吵;有的聽上去較柔弱,讓人聽得很舒服……)   最後看看所聽3段音樂在感覺上有什麼不同?(有的音樂聽過後讓人很開心,想笑;有的音樂昕上去讓人很興奮,想跳舞;有的音樂聽上去感覺很溫柔,很抒情……)   (3)、幼兒再一次完整地欣賞樂曲。   ①介紹圖表和卡片,幼兒瞭解使用的方法。   教師:“下面,我們聽這3段音樂玩一個好玩的遊戲。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卡片,在這張卡片的反面有許多符號圖標,我們現在一段一段地按順序來欣賞這三段不同的音樂,請你在聽過音樂以後,在卡片反面選擇一張你認爲最能夠表現這段音樂的符號圖標,貼在正面代表那段樂曲的號碼和格子裏面。”幼兒教育網()   ②幼兒逐段欣賞樂曲,分別根據三段樂曲的風格選擇一張相應的圖標貼在卡片正面的格子裏。   (a)鼓勵幼兒根據自已的感受,地選擇圖標,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b)幼兒根據自己選擇的圖標,大膽地表述自己選擇這張符號圖標I撤理由,並能夠和大家交流對每一段曲子的感受。   ③播放3段樂曲,讓幼兒逐段驗證樂曲風格和自己的感受是否一致。   (4)、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再次討論:   ①教師:“我們都能聽出這3段曲子能夠給人不同的感覺,那我們來討論一下,這3段曲子比較適合在什麼時候聽呢?”(快的曲子,適合在購物、鍛鍊的時候昕;抒情的曲子,適合在睡覺前或者傷心的時候聽;節奏很強的曲子,適合跳舞;幽默的曲子在難受、傷心的時候聽……)   ②幼兒再次欣賞音樂與音像畫面,驗證自己的討論結果是否正確。   3.瞭解樂曲的作者,欣賞樂曲最初的演奏風格。   “這段樂曲,人們給它起了好多名字。我們聽到它時,因爲裏面有‘我是一棵菠菜’的歌詞,我們就叫它《菠菜歌》;當它用來給別人跳舞時,名字又叫做《康康舞曲》;其實,這首樂曲真正的名字叫《地獄與天堂》,它是由法國的一名叫奧芬·的作曲家寫出來的。後來人們覺得這首曲子非常好聽,就把它變化成不同的節奏和風格,在不同的場合進行演奏,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感覺。現在,你們想聽聽這首樂曲最初是怎樣演奏的嗎?”   4.邊欣賞音樂,邊做遊戲。   (1)、這首樂曲真是好聽,我們一起來邊聽音樂,邊玩個遊戲放鬆一下吧。   (2)、請幼兒在3段不同風格的樂曲中,選擇1段進行遊戲(唱歌或者跳舞)。   5.討論過程中,感受音樂。   引導幼兒注意在前面的討論過程中,別人與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觀點,明白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各人對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   (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你們在難受的時候,想聽幽默的音樂讓自己笑起來,而有的人可能更願意聽一些抒情的音樂,讓自己好好放鬆心情……)    作品分析   這首由法國作曲家寫作的交響樂曲,旋律歡快、活潑,經後人的'改變後,廣泛運用於舞蹈、影視作品及電子音樂產品中,爲人們欣賞、接受和傳唱。本次欣賞活動中所採用的這段音樂的三種表現形式,分別具有抒情、搖滾、幽默的風格,特點鮮明,接近幼兒的感知經驗,有利於幼兒感受和表達,並能較好地進行交流。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譜,學習秧歌的基本步伐和簡單動作。   2.知道秧歌是漢族的一種傳統特色舞蹈,感受秧歌熱鬧、喜悅的舞蹈特性。   3.樂意主動參與學習和表演活動,體驗舞蹈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秧歌舞錄像、音樂資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綢帶等。   3.秧歌舞圖片、十字步圖譜、秧歌動作分解圖譜    活動過程:   (一)看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1.展出秧歌舞的圖片,讓幼兒欣賞。   教師:老師帶你們去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看看那裏的人們在幹什麼?   2.幼兒自由欣賞圖片,模仿動作。   教師:他們在幹什麼呀?你可以學一學他們的樣子。   (二)欣賞《秧歌舞》,瞭解它是我國漢族的一種傳統特色舞蹈。   1.教師介紹秧歌舞,豐富幼兒知識。   教師:有誰知道這種舞蹈叫什麼名字?你願意學一學他們的樣子嗎?   2.欣賞《秧歌舞》錄像,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   教師:老師還帶來了這些叔叔阿姨跳舞的錄像呢,想看嗎?   (三)學習《秧歌舞》   1.回憶錄像內容,介紹自己最喜歡的動作。   教師:叔叔阿姨跳得真好啊!你特別喜歡哪一個動作?請你來學一學。   2.瞭解十字步是秧歌舞最基本的步伐,結合圖譜練習。   教師:學習秧歌舞有一個祕訣,(神祕地告訴幼兒)那就是十字步。   3.幼兒選擇動作的分解圖譜,自由模仿跳秧歌舞。   教師:請你選自己喜歡的動作,看着圖譜來學一學秧歌舞。學會了一個動作還可以換另一個學一學。   4.對於能力差的幼兒給予幫助,還可以建議他們看着電腦視頻模仿。   教師: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可以問一問其他小朋友或老師,也可以請教一下電腦博士。   (四)自由表演秧歌舞   1.引導幼兒大膽在集體面前表現。   教師:你學會秧歌舞的動作了嗎?誰願意把自己學會的動作和一下?   2.請大膽表現的幼兒當小老師,教大家學習動作。   教師:還有誰也學會了這個動作?你們一起來表演看看。沒學會的小朋友可以跟他們再學一學。   3.配合道具,集體表演秧歌舞。   教師:秧歌舞會開始啦,讓我們一起跟着音樂舞起來吧!    活動延伸:   遊戲活動:將秧歌舞的稠帶和手絹花投放至表演區,幼兒繼續表演秧歌舞。   創編活動:引導幼兒創編秧歌舞動作,並畫出動作圖譜,模仿。   家園活動:利用絡視頻資源,讓孩子瞭解更多的民族風情。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摘要:   一、創設情境匯入活動;   二、欣賞,熟悉歌曲,理解歌詞;   三、分析討論,學習切分音,練習歌曲節奏型;   四、演唱歌曲。   關鍵詞:   夏天;雷雨;切分音;歌曲圖譜。   作者簡介:   姓名:關玉婷 單位:關山幼兒園 出生年月:1992年8月4日   郵政編碼:430074 性別:女 民族:漢   詳細通訊地址:武漢市東湖高新區新竹路關山幼兒園   正文:   目標:1、透過歌曲感受夏天雷雨的自然現象。   2、知道切分音,學習並掌握切分音的節奏和唱法。   3、能記憶歌詞內容,用不同的力度來演唱歌曲。   準備:1、幼兒有雷雨自然現象的相關知識。   2、歌曲ppt,閃電、打雷、雷雨的音效,歌曲內容圖譜一份,問答標誌兩個。   3、歌曲節奏型一張,切分音節奏型一張。   過程:一、創設情境匯入活動。   1、設定情境幼兒進入場地。   2、複習歌曲《大雨和小雨》。   3、播放閃電、打雷、雷雨音效,吸引注意力,提問引導幼兒說一說聽到了什麼。   二、欣賞,熟悉歌曲,理解歌詞。   1、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ppt,幼兒欣賞歌曲。   師:我們一起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看看能不能從歌曲裏找到答案。   2、師示範唱,引導幼兒記憶歌詞。   師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歌曲,並提問:"你們剛纔聽到了什麼?"(請幼兒自由回答)   3、出示圖譜,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內容。(用一個圖譜代表一句歌詞)   (1)根據幼兒回答出示歌詞圖譜,並解釋圖標代表含義。   (2)幼兒再次聽音樂,重組圖譜順序,幫助幼兒記憶歌詞順序。   三、分析討論,學習切分音,練習歌曲節奏型。   1、出示節奏型圖譜,練習熟悉節奏型。   2、引導幼兒認識切分音,學習切分音的節奏型。   (1)知道切分音的節奏特點,出示蘋果圖卡幫助幼兒理解並練習切分音節奏。   (2)用拍手的形式練習切分音。   (3)用歌詞內容帶入節奏練習切分音。   3、根據圖片節奏型練習歌詞。(引導幼兒發現歌曲特點:問答式,第一段提問,第二段是回答。)   四、演唱歌曲。   1、分段學唱歌曲,強調唱"一閃閃""嘩啦啦"時用響亮的跳音。唱"轟隆隆"時聲音大而有力。   2、教師彈琴帶幼兒整首學唱歌曲,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詞。   3、教師與幼兒用一問一答形式演唱歌曲。   4、幼兒分組用一問一答形式演唱歌曲。   5、嘗試自由結伴用問答形式演唱歌曲。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用肢體動作表現勞動的情景,感受音樂的節奏、力度變化,體驗搬新家的快樂。    活動預備:   1、與主題相關的經驗(略)   2、多媒體課件、音樂錄音    活動過程:   1、唱唱跳跳   律動《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最近碰到一件很興奮的事兒,讓我們聽着音樂表演他們興奮的樣子吧!”   2、說說做做   (1) 出示幼兒作品,引出搬新家。   “你們猜猜,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爲什麼這麼興奮?”   (2)出示亂糟糟的家畫面,引發大掃除願望。   “我們跟着音樂來進行大掃除吧!”(幼兒跟着音樂用動作表現勞動的情景)   (3)個別動作的解析   如:擦窗--解析空間和姿態   吸塵器--解析肢體表達的不同方式   拖地板--提升生活經驗   教師用哼唱形式小結:(出示收拾乾淨的房間)我們今天大掃除,真呀真興奮。你擦窗來我拖地,房間變乾淨。   (4)(出現搬家卡車畫面,引出搬家情景)   “猜猜先搬什麼?”--聽低沉、緩慢的音樂,討論怎樣表現搬大大、重重的東西。   “再搬什麼?”--聽輕快、跳躍的音樂,討論表現搬小小、輕輕東西的動作。   教師以哼唱形式小結:(出示漂亮的新家)你搬我搬大家搬,傢俱放整潔。大家一起來勞動,新家更漂亮。   (5)教師表演舞蹈。   3、唱唱樂樂   誇誇唱唱《我們的新家》。   今天的這個音樂活動是從“我愛我家”的主體背景下生成出來的,在整個主體的進行中,我們爲孩子們創設的是一種家的感受,愛的體驗。我認爲音樂活動就一定要讓孩子感到開心,要透過多種形式來讓孩子體驗主題,豐富情感。因此,我創設了一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樣一個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情景動態作爲本次活動的載體。比如:開始部分的律動,第一段是個體動作,第二段則基本上是雙人的動作,這些親一親、抱一抱、蹺蹺板的動作都能在平常孩子們與父母的生活中找到痕跡,所以以這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情節來貫串整個活動,可以更自然的激發孩子們對家人,對親情的認知和體驗。   那麼,在具體的設計上,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具體設想。   一是在音樂活動中如何讓孩子表現動態、經驗和動作呢?所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讓孩子們有各種表現的機會和形式,比如:我選擇了擦窗、吸塵器、拖地板這幾個動作進行解析的時候其實是有明確的指向性的。擦窗的動作解析相對集中於空間和動態的表現;吸塵器的動作解析相對集中於肢體動作的表現;而拖地板的動作解析則相對集中於生活經驗的表達。我想透過空間動態、肢體動作、經驗表達着幾個不同的輻射面豐富孩子們表現的經驗。   二是我覺得音樂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音樂的落腳點和聯繫點。比如:我們的心情愉快的時候、做家務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哼唱不知名的曲調,我們之間揮敲擊出一連串的聲響等等,所以今天我們又把聽辨音樂作爲一種單純的音樂元素來出現,而是結合了平常的勞動經驗,將重點放在經驗和動作的互補上,將節奏、力度的變化透過搬場來呈現,透過生活經驗表現出來。比如:聽辨沉重、輕便的音樂形象,猜一猜搬場車上有什麼?還有些什麼?讓孩子將對音樂的感受力與實際的物體相結合,使物體形象和音樂形象產生聯繫,透過二者的匹配來表現聽辨的感受。   最後,選用吉祥三寶的伴奏,結合孩子們的熱點,將以前我們曾經誇誇我們的教室、誇誇我們的好朋友的經驗遷移到今天的誇誇我們的新家,再一次推進孩子的情感的萌芽和親情體驗,最終還是回到愛的感受這個主題上來。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黃梅戲,感知黃梅戲清新婉轉的曲調。   2.學會哼唱黃梅戲的曲調,能大膽地把詩歌改成黃梅戲進行演唱。   3.喜歡黃梅戲,體驗表演的快樂。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活動準備:   1.《誰料皇榜中狀元》視頻、伴奏。   2.幼兒已學會兒歌《我家小池塘》。    活動過程:   (一)欣賞《誰料皇榜中狀元》,初步感知黃梅戲清新婉轉的曲調。   教師:你們喜歡看錶演嗎?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段好看的表演。   教師:你看到了什麼表演?你知道這是什麼戲曲嗎?剛纔這個演員是怎麼唱的?   (二)學唱黃梅戲曲調,能跟着旋律哼唱。   1.跟着視頻學一學黃梅戲的曲調。   教師:她表演得好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唱一唱吧!   2.能用"啦"來哼唱黃梅戲。   (三)用黃梅戲的曲調演唱詩歌:《我家小池塘》   1.回憶詩歌,嘗試改編。   教師:黃梅戲真好聽,可以用我們學過的詩歌來編嗎?   (1)複習詩歌,能跟着圖譜有節奏的朗誦。   (2)嘗試改編。   教師:這首詩歌真美,你能把它唱成黃梅戲嗎?我們來試試。   2.大膽演唱《我家小池塘》   (1)幼兒嘗試學唱。   (2)教師範唱。   (3)完整學唱。   (4)難點練習。   (5)大方表演。   教師:嗯,真像小演員,我們再表演給客人老師看看。   (四)提出要求,結束活動。   教師:客人老師給我們鼓掌,高興嗎?這首詩歌《我家小池塘》還有兩段呢,我們回去以後把它唱給更多的人聽。    活動延伸:   區角遊戲:提供演出戲服,能在表演區自主表演。   家園合作:與父母一起蒐集各種戲曲,瞭解中國的戲曲文化。    活動反思:   孩子們能夠體會到《我家小池塘》這首詩歌所帶來的美,更突出了小池塘的美麗,同時也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這首詩歌讀起來也非常的爽口。非常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整個活動分成三大環節,第一環節是觀察圖片,分段梳理,初步感知詩歌;第二環節是完整學習,多種形式朗誦;第三環節是繪畫講述,詩歌創編。各個環節是環環相扣,銜接緊湊,逐層遞進。這首詩歌的創編比較難,因爲要同時創編兩個,所以,我根據我們大班幼兒的實際,沒有一下子讓幼兒進行創編,而讓幼兒先畫,有一個鋪墊,再進行創編,我覺得非常適合幼兒的特點。   緊接着我又問:“這麼美的池塘,白天除了小鳥和彩雲來照相,還會有誰和誰來照相。晚上,又有誰和誰悄悄捉迷藏呢?”在教師的提醒下,大部分幼兒的畫也完成了,我又要求幼兒用詩歌裏的話說一說。又給了孩子一次講述的空間,鼓勵孩子用較連貫的語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表述不太清的孩子委婉的給以引導,用清楚規範的語句反饋給他。透過對部分幼兒創編講述,幼兒有了一定的創編興趣。最後再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進行完整的創編活動。   透過本節活動下來,我感覺語言活動是非常帶有童趣的,不是那麼的乏味。同時中我也滲透到了科學以及藝術領域,如科學領域中讓家長配合活動進行觀察:“水中的倒影”讓幼兒驗證推理的合理性;在朗讀詩歌的時候也爲詩歌配上了相應的音樂,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效果,以及在創編活動中進行繪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等。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引導幼兒用肢體表達刷子特徵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音樂活動的愉悅。   2、在聆聽不同樂曲性質的過程中,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刷子、音樂。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教師與幼兒共同跳“我愛洗澡”   二、開刷子舞會,幼兒學習用各種動作表現刷子的特徵。   1、出示刷子,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玩刷子。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哎,今天我的洗刷刷專賣店開業了,店裏面專門賣各種各樣的刷子,歡迎大家來參觀。”   2、幼兒玩刷子。   3、討論刷子的用途,學習用刷子的動作。   幼兒回答問題並做出動作。   三、透過小鍋刷與雨刷的不同音樂的體驗,幼兒感受音樂節奏的快與慢。   1、教師隨三拍子音樂做小鍋刷轉圈動作。   2、幼兒猜老師表演的是哪一種刷子,並展示動作。   3、幼兒隨音樂來舞蹈。“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轉圈圈。”   4、幼兒嘗試正反轉圈。   5、“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刷子呢?”“你知道小雨刷是怎麼工作的嗎?”幼兒編雨刷的動作,並集體學習。   6、幼兒隨喜刷刷的音樂表演小雨刷的動作。   7、請個別動作較好的幼兒上來表演。   8、比較不同“這個洗刷刷的音樂跟我們剛纔聽的小鍋刷的音樂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四、刷子寶寶找朋友與客人老師一起舞蹈。   “刷子寶寶很能幹,也很願意幫助別人,現在請刷子寶寶去找你的好,朋友,兩個好朋友在一起,互相刷,看哪個刷子寶寶跳得最棒。”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肢體動作,道具等感應節奏短短短短長。   2.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特點,體驗音樂遊戲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透過肢體動作,道具等感應節奏短短短短長。   2.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特點,體驗音樂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鋸木頭的工具,方法。   2.音樂CD,紗巾,鋼琴。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1.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走一走,看一看森林裏有很多小動物,讓我們一起來向它們問好吧!先聽一聽老師是怎樣和小動物問好的?(小牛下午好.....等)。   2.師:你們看明白老師是怎樣問好了嗎?現在請你們來問好其他的動物。   二、基本部分:   (一)肢體感應節奏“咿呀咿呀喲”   1.幼兒完整地感受樂曲。   2.揮手遊戲,再次感應完整樂曲。   3. 師:這個“咿呀咿呀喲”可調皮了,有時出來和我們玩遊戲,有時藏起來不見了。現在我們仔細聽聽,它一出現的時候,揮你的小手。   4.創編動作   5.師:除了小手,還有身體的哪個部位可以和“咿呀咿呀喲”玩遊戲?”   (二)道具感應節奏短短短短長   1.運用紗巾感應節奏短短短短長。   (1)出示紗巾,引導幼兒將紗巾變成一把鋸子。   (2)用紗巾練習鋸木頭的本領。   2.透過遊戲感應節奏短短短短長。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案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案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抒情的二部曲式合唱,表現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描繪了新中國的花朵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盡情遊玩、愉快唱歌的歡樂景象。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讓我們蕩起雙槳教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讓我們蕩起雙槳教案

  教學目的:

  1、透過學習本歌曲,能夠用情緒飽滿、優美親切的聲音演唱。

  2、培養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使學生感覺到生長在社會主義祖國無比幸福。

  3、指導學生唱好二聲部歌曲,在均衡、和諧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演唱、培養集體觀念。

  教學重難點:

  1、 弱起節奏OX XX。

  2、 二聲部的合唱部分。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同學們在悠揚的《生長在祖國的懷抱中》的樂曲聲中拍手走進教室。

  2、採用音樂,師生問好。(略)

  3、放錄音《採茶撲蝶》片斷,老師帶領做律動。

  二、節奏訓練

  板書:①4/4 O X X X    ②2/4  O X X X

  腳手腳手        腳手 腳手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同時比較兩種節奏區別與聯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比較中領會)

  三、匯入新課

  1、師放錄相,屏幕上出現一羣孩子在碧波盪漾的湖面上一邊歡笑、一邊划槳,盡情地、幸福地唱着《讓我們蕩起雙槳》,至歌聲消失、關閉。

  師:同學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划船小朋友們唱的歌曲好聽嗎?(生答略)。既然好聽,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歌。教師出示大歌頁。

  2、作品及作者簡介:歌曲創作於50年代中期。詞作者喬羽是中國音樂文協,著名詞作家。曲作者劉熾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3、教師邊彈琴邊充滿深情的範唱第一段詞。

  4、請三位同學分別有表情的朗讀歌詞。

  5、教師先分別教唱二個聲部的曲譜。

  方法:教唱法與聽唱法及隨琴跟唱法。在較熟的基礎上按譜填唱第一段歌詞。

  6、重點練習合唱部分。

  方法:①一聲部唱,二聲部默唱。( 相互交換 )

  ②二聲部合唱(教師伴奏可跟隨二聲部)

  四、鞏固練習:

  1、競賽唱。

  分男女生唱、分小組唱、個人組對唱等形式。

  2、跟伴奏帶唱

  教師指揮,要求唱得優美、動聽、充滿熱情和自豪的感覺,啓發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3、表演唱

  跟隨錄音,手握筆或尺作槳,啓發學生想象在湖面上划船的情景,創造性的表演,活躍氣氛,使音樂課堂進入。

  五、課後小結:

  1、今天我們唱演的真高興,但高興的同時要思考“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我們怎樣去做才能報答黨的恩情?

  2、下課後,請同學自己填唱最後兩段歌詞。

  【2】讓我們蕩起雙槳教案

  教學目的: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並解題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到公園或郊外去玩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描寫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園盪舟遊玩的情形。

  2板書課題:讓我們蕩起雙槳

  教學生字:蕩、槳

  蕩:(指名拼讀生字,要求讀準後鼻音dang)

  槳:(提醒讀準三拼音節jiang)

  蕩起雙槳:划船時同時划動兩條槳拍擊水面。

卡稅是怎麼回事,我們怎樣運用卡稅公式呢》

什麼叫飛歌

苗族民歌的一種,苗語稱“恰央”,流行於貴州東南苗族地區。是青年男女互相邀請出寨遊方時唱的山歌體歌曲。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詞五字一句,一首歌只有四、五句,臺江地區的,曲調開朗,多爲徵調式,由兩人齊唱或獨唱。革一地區的,曲調柔美,多爲羽調式,兩人重唱,每句開始用輪唱形式,第二小節即以同度齊唱。此外,施洞、覃高、孝弟等地區的,也各有其獨特的風格。唱法均用真聲,無伴奏。

船歌和搖籃曲簡介

--------------------------------------------------------------------------------

日期:2005-9-22 8:44:41 來源: 編輯: 27

動畫廣告徵集中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種平底狹長的小船,叫做“貢多拉”。船歌就是起源於貢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廣泛流行於意大利。十九世紀成爲一種人們所喜愛的浪漫抒情曲體裁。船歌的曲調淳樸流利,優遊自在,通常爲6/8拍子,強拍和弱拍有規則地交替和起伏,描寫船的搖曳晃動。法國作曲家奧芬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貢多拉船歌。在月光明朗的夜裏,詩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勞斯和詩人的情人朱麗葉塔坐着貢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運河上,唱着這首二重唱,象微波盪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調,緊密配合着一搖一擺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從“吹吧,微風”開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調和歌詞,都是重複第一段。最後,朱麗葉塔和尼克勞斯唱着“啊”字,互相呼應。歌聲漸漸消失在晚風中。

船歌除聲樂曲外,還有器樂曲。器樂曲中的船歌,是一種抒情小品,和聲樂曲的船歌一樣,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搖晃動盪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寫成。門德爾鬆的鋼琴曲《無詞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貢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調無詞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寫的。音樂清新流利,優美生動;婉轉如歌的曲調和搖曳起伏的節奏貫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輕舟盪漾的音樂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裏也有一首船歌。1876年,柴可夫斯基應彼得堡《小說家》月刊發行人貝納德的約請,每個月爲《小說家》的音樂附刊寫一首鋼琴曲。貝納德按照十二個月令的時序,選定了十二首詩,提供給柴可夫斯基,作爲十二個曲子的標題。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謝耶夫的一首詩:

走向河岸——那裏的波濤將噴濺到你的腳跟,

神祕的憂鬱的星星會照耀着我們。

柴可夫斯基根據這首詩,寫成了一首船歌。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個主題,旋律深情婉轉,略帶憂傷,象一首浪漫曲。雖然沒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從強拍到弱拍一搖一擺的節奏。同樣體現了輕舟盪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轉快,節奏也活躍起來,並從小調轉入了大調,從四拍子過渡到三拍子,寫出了“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形象;歌聲槳聲,溶成一片,還可以聽到浪花飛濺的音響。第三段的旋律,在每個樂節的收尾,加進了陪襯的聲部,原來的“獨唱”,變成了“二重唱”;歌聲此起彼落,表現得更爲氣韻生動。最後,小船漸漸離去,波浪輕微的拍擊聲消失在遠方。

搖籃曲又稱催眠曲。原是母親在搖籃旁爲使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音樂體裁。搖籃曲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曲調平靜、徐緩、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熱誠的祝福。伴奏中往往模仿搖籃擺動的律動。由於搖籃曲和船歌的節奏很接近,又都具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和安靜藥氣氛,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所以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在他的《家庭交響曲》的搖籃曲中,採用了門德爾鬆的《船歌》旋律。《家庭交響曲》是寫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一天的。搖籃曲是其中的一段。在這段音樂中有兩個旋律:一個是代表孩子的旋律,也就是孩子主題。由古雙簧管、大管和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古雙簧管所吹的音比現在的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是一種A調的雙簧管。另一個是搖籃曲的旋律,它是描寫母親的歌來的。由低音單簧管吹出,開頭兩小節就是門德爾鬆的《g小調無詞歌》的旋律。作者用復調的手法,把這兩個旋律結合在一起。支援着這兩個旋律的,是描寫搖籃擺動的節奏音型,由兩個大管吹出。在這段音樂的末了,我們可以聽到鐘鳴七下,是由鐘琴奏出的。這時大提琴上出現了父親的主題,小提琴上出現了母親的主題,描寫父母以祝福的眼光,投向甜蜜入睡的孩子。

搖籃曲也象船歌一樣,既有聲樂作品,又有器樂作品。6/8拍子也是搖籃曲的典型節拍。如下面的一首6/8拍子的聲樂搖籃曲,作曲者據說是莫扎特。這首歌是以一個兩小節的短小旋律作爲主題核心發展而成的,音調明朗熱誠,充滿對孩子未來的希望。描寫搖籃輕輕擺動的節奏,從頭貫穿到底。歌中唱道:

睡覺吧,我的寶貝,小蜜蜂已經休息,

小鳥兒也已回巢,花園裏多麼安溫。

月亮在天上微笑,一片銀光多美麗,

透過窗戶照着你,睡覺吧,我的寶貝,

快睡,快睡!

除了6/8拍子的搖籃曲外,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搖籃曲也都可以利用和聲和節奏的手法,來描寫搖籃的擺動。舒伯特的《搖籃曲》是利用穩定和絃和不穩定和絃的不斷交替,來體現搖籃擺動的效果的。這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音樂充滿無限的溫存和撫愛。

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透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的。這也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曲調溫柔美麗,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親切祝願:

1.晚上好,夜裏好,

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閉上眼,

你也快睡覺。

到明天,大清早,

又是會說會跳。

2.晚上好,夜裏好,

天使在守衛你,睡吧,

聖嬰樹會在夢裏出現。

睡得香,睡得甜,

你會夢見樂園。

作曲家常常把搖籃曲採用到歌劇中去。如法國作曲家戈達爾在歌劇《約塞蘭》中就寫了一首搖籃曲。但它的對象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垂死的女人。這是一首具有歌劇音樂特點的抒情歌曲。全曲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宣敘調,第二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詠歎調。宣敘調是以語言音調爲基礎的朗誦調。這首搖籃曲的第一部分具有宣敘調的性質,但有嚴整的三拍子節拍,不象真正的宣敘調那樣節奏自由。詠歎調是歌劇中的抒情性或戲劇性獨唱曲。這首搖籃曲的第二部分具有抒情詠歎調的某些特點。但並不具備詠歎調常用的三段式結構。歌劇《約塞蘭》取材於法國詩人拉馬丁的詩,敘述修道院的修土約塞蘭在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時,藏身在陶菲尼山谷的鷹洞裏。貴族少女勞倫絲也化妝成一個男孩,躲避到這個山谷裏來,約塞蘭把她藏在自己藏身的鷹洞裏,發現她是一個少女,兩人相互發生了愛情。勞倫絲提醒他不要忘記自己是個修土,於是約塞蘭就和勞倫絲分手,回到修道院去了。多年以後,約塞蘭在巴黎被邀請去爲一個垂死的女人做懺悔,這個女人就是勞倫絲,她臨終表示希望和約塞蘭在天上結合。這首搖籃曲是約塞蘭爲勞倫絲唱的安眠曲。第一部分是宣敘調性質的獨白。第二部分是四拍子的搖籃曲,伴奏描寫搖籃的晃動。

除了爲人聲創作的搖籃曲外,還有爲各種樂器演奏而作的搖籃曲。這種器樂搖籃曲在內容和規模上都比聲樂搖籃曲有更多的發展。器樂搖籃曲不是限於催眠和描寫嬰兒入睡,而更多的是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刻劃寧靜而富於詩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搖籃曲是一首意境深遠的鋼琴音詩。左手從頭到尾是一個穩定和絃和一個不穩定和絃的不斷反覆。描寫搖籃的擺動,這種不斷反覆的短小旋律或和聲,叫做固定動機。右手是一個樂句的不斷變奏,全曲根據一個樂句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連綿不斷地展開;在固定動機的襯托下,由一聲部單獨進行發展爲二聲部重迭;由單純的、勻稱的節奏發展爲輕巧的華彩旋律。右手好象風吹楊柳,婆娑起舞;而左手則象穩固的樹幹,巋然不動。全曲始終保持着安靜的氣氛,而又充滿微妙的色調變化。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一部戲劇作品中講到肖邦的搖籃曲時,有一段生動的描寫,他說:“靜穆的音樂漸漸瀰漫於大氣之中。把我們籠罩在同一種感覺裏,這種感覺可以比得上洗過土耳其浴後,一切意識都被驅散,進入了一種平靜狀態。這時和諧地耗損了的身體,除了需要休息以外,再沒有別的;心靈看到囚禁它的牢門已經統統開啟,要到哪裏就到哪裏去,但它總是趨向於藍色的夢境。”

國民歌分類-對音樂欣賞常識的補充

中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法。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爲: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3大類。在有些學者的論著中將民歌細分爲號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民歌的社會功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特點等問題。

按民族和區域的風格色彩分類。中國有56個民族,由於各民族歷史傳統、語言特點、生活風俗等的差異,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風格色彩相距甚遠。一些人數較多、居住地域較廣的民族,如漢、蒙古、藏、壯、維吾爾等族,還可根據其不同地區民歌的音樂特色劃分爲若干色彩區。如漢族民歌大致可分爲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浙、閩粵臺、湘鄂、江淮8個色彩區,其中前3個地區屬北方片,第4至第6屬南方片,第7、第8屬南北過渡地區。也有將南方片及過渡區分爲雲桂黔、川湘鄂、江浙、閩粵臺等4個地區。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據。

風格色彩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的風格色彩、音樂與民俗的關係等問題。按題材內容分類有助於認識、研究民歌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等問題。此外,還有根據歷史發展時期分類,或出於某一專題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特殊分類。

中國民歌的分佈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爲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着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爲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讚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爲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着一定的聯繫。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面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爲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莊”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爲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裏。該區民歌有着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爲“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複雜多樣,同時存在着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爲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爲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爲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爲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着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爲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爲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爲一領衆和形式。薩滿調是爲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爲領和。鄂倫春民歌爲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爲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着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爲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l)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3)江淮民歌支區;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5)閩、臺民歌支區;

(6)粵民歌支區;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8)湘民歌支區;

(9)贛民歌支區;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11)客家民歌特區。

漢族民歌品種繁多,僅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以分爲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爲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爲第一小區;遼、吉、黑爲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裏民歌以小調爲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爲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爲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爲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爲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麪》、《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爲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爲吳語。民歌以小調爲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臺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臺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臺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係,臺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爲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裏地處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爲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爲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爲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江中游南岸,這裏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着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臺》、《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爲基本範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爲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爲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伕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佈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裏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爲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毛曉彤在後宮甄嬛傳中飾演的是怎樣一個角色

毛曉彤在《甄嬛傳》中飾演瑛貴人。

一、角色介紹

毛曉彤飾演的是果郡王允禮府裏的丫鬟採蘋,奉命在清涼臺服侍甄嬛。雖然只是一個丫鬟,然而採蘋的清新美麗卻是果郡王府、清涼臺都數一數二的,也因爲如此,原本生性淡泊、與世無爭的她成爲果郡王側福晉玉隱的“隱憂”,被送入宮中,最後冊封爲“瑛貴人”,成爲宮斗的犧牲品。

二、毛曉彤個人簡介

毛曉彤,1988年2月16日出生於天津,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畢業於戲劇學院。

2010年,毛曉彤憑藉古裝懸疑動作劇《女神捕》而步入演藝之路。2012年,因出演古裝清宮劇《甄嬛傳》開始嶄露頭角;隨後憑藉古裝武俠劇《天涯明月刀》入圍第三屆樂視影視盛典電視劇最佳新人獎。

2013年,因出演武俠劇《天龍八部》被觀衆熟知;2014年,主演年代傳奇劇《刀客家族的女人》及古裝武俠劇《神鵰俠侶》。2015年,出演古裝宮廷傳奇劇《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2016年,憑藉都市愛情偶像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及古裝戲《錦繡未央》獲得廣泛關注;隨後還獲得國劇盛典熒幕魅力演員獎。2017年,主演青春派系列第三部曲《誰的青春不叛逆》。

擴展資料:

一、《甄嬛傳》影片介紹

《甄嬛傳》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於2011年出品的清裝宮鬥劇,由鄭曉龍執導,流瀲紫編劇,孫儷、陳建斌、蔡少芬、劉雪華、李天柱、蔣欣、李東學、陶昕然等主演。

該劇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少女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爲一個善於謀權的一代太后的故事。該劇於2011年11月17日起陸續在中國各地方臺播出。2012年3月26日,該劇在安徽衛視、東方衛視上星首播。之後,該劇在多個國家及地區播出。

劇情簡介:

雍正元年,十七歲的甄嬛(孫儷飾)與好姐妹眉莊(斕曦飾)、陵容(陶昕然飾)參加選秀,她本抱着來充個數的念頭,可皇帝(陳建斌飾)偏相中了她的智慧、氣節與端莊,最後三人一同入選。但因華妃(蔣欣飾)囂張,步步緊,眉莊被冤,陵容變心,天真的甄嬛慢慢變成了後宮精明的女子。

皇帝發現年羹堯(孫寧飾)的野心,令甄父剪除年氏一族,甄嬛終於鬥倒了華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親(沈保平飾)也被牽連而遭牢獄之災,生下女兒後,心灰意冷的甄嬛選擇出宮修行。在宮外幸得十七爺(李東學飾)悉心照顧,二人相親相愛,只等有機會遠走高飛。

後因誤傳十七爺死訊,甄嬛爲保全腹中骨肉,設計與皇帝相遇,重回宮中。因生下雙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過皇后(蔡少芬飾)的陷害,最終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盡榮寵的甄嬛,最終卻只能看着心上人十七爺死在自己懷中。

皇帝駕崩後,弘曆登基,甄嬛被尊爲太后。

二、毛曉彤演藝經歷

2010年,毛曉彤在古裝懸疑動作劇《女神捕》中飾演甜美可愛的柳兒,這是其第一部電視劇,由此開始她的演藝之路。2011年,毛曉彤參演的家庭親情劇《傻春》播出,她在劇中飾演爲人仗義的少年趙素不。2012年3月26日,古裝清宮鬥爭劇《後宮甄嬛傳》首輪上星,毛曉彤在劇中飾演文靜賢淑的瑛貴人採蘋。

2012年6月24日,由古龍小說改編的古裝武俠劇《天涯明月刀》首播,她在劇中飾演活潑開朗的南宮翎,該劇播出後接連取得同時段收視冠軍的成績,而毛曉彤憑藉在劇中飾演活潑開朗的南宮翎獲得業內人士的肯定,併入圍第三屆樂視影視盛典電視劇最佳新人獎  。

2013年12月22日,由金庸小說改編武俠劇《天龍八部》首播,她在劇中飾演天真無邪的鐘靈,該劇播出後以平均收視1.25的成績穩居前三,網絡總點擊播出量超過18億 。2014年5月19日,年代傳奇劇《刀客家族的女人》開播,毛曉彤在劇中以往形象,飾演勇於反抗封建、反抗時代的新女性明月 。

2014年7月21日,在都市時尚愛情喜劇《愛情回來了》中飾演傲嬌小公主包念念;11月,參加明星密室逃脫遊戲真人秀節目《星星的密室》,並進入決賽獲得亞軍;12月3日,古裝武俠劇《神鵰俠侶》首播,毛曉彤飾演刁蠻俏美的郭芙。2015年8月28日,勵志愛情影片《我是奮青》上映,她在片中飾演90後小奮青蘇昰。

2015年9月,其領銜主演古裝宮廷傳奇劇《大漢情緣之雲中歌》上星播出,她在劇中飾演皇后上官小妹一角,而該劇的最終網絡總播放量則突破了80億次;11月,青春偶像喜劇《烏鴉嘴妙女郎》首播,毛曉彤飾演烏鴉嘴女郎”貝麗麗;12月24日,在芒果TV自制網絡劇《金牌紅娘2》中飾演金玲瓏。

2016年2月,毛曉彤首次參與央視元宵晚會並擔任開場秀表演嘉賓,與顏丹晨演唱歌曲《採茶撲蝶》;8月22日,都市愛情偶像劇《微微一笑很傾城》首播,她在劇中飾演熱情爽朗的趙二喜,該劇在播出後網絡播放量則突破了100億次,並引發了頗高的網絡熱議度和媒體關注度,而毛曉彤個人在劇中的表現也獲得了廣泛好評。

2016年11月11日,古裝戲《錦繡未央》首播,毛曉彤首次挑戰反派角色,飾演內心隱忍腹黑且工於心計的李常茹;同年,她還主演古裝劇《大漠驃騎—霍去病》,並在劇中飾演擅長武術的女將軍蓁娥;12月20日,在《醉+拍檔》中飾演幹練女交警。2017年1月1日,毛曉彤獲得國劇盛典熒幕魅力演員獎。

隨後,都市商戰愛情劇《不得不愛》在愛奇藝首播,她在劇中飾演金領麗人姚瑤;2月10日,青春派系列第三部曲《誰的青春不叛逆》開機拍攝,毛曉彤飾演都市知性白骨精唐詩 ;6月10日,由她領銜主演的古裝劇《畫江湖之不良人》在北京昌平開機拍攝,其在劇中飾演清麗脫俗、獨有傲然骨氣的侍女姬如雪。

2017年9月11日,其主演的都市青春勵志偶像劇《美味奇緣》首播,她在劇中飾演了性格開朗、堅持夢想不畏前行的美食節目編導宋佳茗。2018年4月6日,毛曉彤參加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第九期,古裝扮相的她演唱《迢迢牽牛星》。2018年5月參與錄製海天味極鮮《跨界歌王3》。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毛曉彤

百度百科—甄嬛傳

鋼琴名曲

我就不學許多人給你列一串曲目了。我簡要給你介紹一下我的音樂欣賞吧。

我小學開始聽古典,比如貝多芬的交響,但往往淪爲無聊。

後來初中開始聽肖邦,才覺得真是感同身受、極有共鳴。

我強烈推薦你從肖邦開始聽,然後再到貝多芬莫扎特他們。肖邦的音樂是比流行歌曲優美許多,也深入許多的,我相信你以後會同意我的觀點。

對於肖邦,我現在已經聽過他的所有作品。

我推薦你可以開始聽的有這些:

波蘭舞曲(18首)、夜曲(21首)、前奏曲(26首)。如果學鋼琴的話可聽聽練習曲(27首)。

你不需學過音樂,只需注意一點:要反覆地聽,一盤聽完一遍過幾天最好在拿來聽。往往第一遍你聽不出什麼,但越往後味就出來了。聽過三四遍你就會深受感動。(這也就是古典與流行的不同)

另外寫上你需簡要知道古典音樂的時間與基本的發展:

1、發端——古希臘羅馬音樂

2、中世紀音樂,只要是多聲部的聲樂與器樂(這叫做“復調”),大部分爲宗教音樂。

3、巴洛克時期。它極爲有名,復調音樂的鼎盛期,這個時代的高峯是(1685-1750)與亨德爾,而的生活年份可以看成是這時期的代表。

4、古典時期。依次誕生了海頓、莫扎特(1756-1792)、貝多芬(1770-1824)。

5、浪漫時期。代表是肖邦(1810-1849)、李斯特(1811-忘了)、柴可夫斯基、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在我看來,這個時期的音樂最爲好聽。

6、印象派。德彪西創立。名字大、聲音小。開始變得有點叛逆。

7、各種現代樂派。這個不說了。音樂風格不大好接受。建議這些放到以後在研究。

至於音樂,最好去買,不必計較版本,國內我喜歡普羅藝術的,一盤35左右。

網上從verycd上找也可以,不過自己買的碟纔會聽得認真。

至於素養,普羅的許多碟中有小冊子介紹,我很喜歡。當然書籍更具體,我已看過2本音樂史的書。

參考資料:我的記憶

飛歌,船歌,舞歌是什麼

什麼叫飛歌

苗族民歌的一種,苗語稱“恰央”,流行於貴州東南苗族地區。是青年男女互相邀請出寨遊方時唱的山歌體歌曲。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詞五字一句,一首歌只有四、五句,臺江地區的,曲調開朗,多爲徵調式,由兩人齊唱或獨唱。革一地區的,曲調柔美,多爲羽調式,兩人重唱,每句開始用輪唱形式,第二小節即以同度齊唱。此外,施洞、覃高、孝弟等地區的,也各有其獨特的風格。唱法均用真聲,無伴奏。

船歌和搖籃曲簡介

--------------------------------------------------------------------------------

日期:2005-9-22 8:44:41 來源: 編輯: 27

動畫廣告徵集中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種平底狹長的小船,叫做“貢多拉”。船歌就是起源於貢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廣泛流行於意大利。十九世紀成爲一種人們所喜愛的浪漫抒情曲體裁。船歌的曲調淳樸流利,優遊自在,通常爲6/8拍子,強拍和弱拍有規則地交替和起伏,描寫船的搖曳晃動。法國作曲家奧芬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貢多拉船歌。在月光明朗的夜裏,詩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勞斯和詩人的情人朱麗葉塔坐着貢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運河上,唱着這首二重唱,象微波盪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調,緊密配合着一搖一擺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從“吹吧,微風”開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調和歌詞,都是重複第一段。最後,朱麗葉塔和尼克勞斯唱着“啊”字,互相呼應。歌聲漸漸消失在晚風中。

船歌除聲樂曲外,還有器樂曲。器樂曲中的船歌,是一種抒情小品,和聲樂曲的船歌一樣,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搖晃動盪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寫成。門德爾鬆的鋼琴曲《無詞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貢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調無詞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寫的。音樂清新流利,優美生動;婉轉如歌的曲調和搖曳起伏的節奏貫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輕舟盪漾的音樂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裏也有一首船歌。1876年,柴可夫斯基應彼得堡《小說家》月刊發行人貝納德的約請,每個月爲《小說家》的音樂附刊寫一首鋼琴曲。貝納德按照十二個月令的時序,選定了十二首詩,提供給柴可夫斯基,作爲十二個曲子的標題。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謝耶夫的一首詩:

走向河岸——那裏的波濤將噴濺到你的腳跟,

神祕的憂鬱的星星會照耀着我們。

柴可夫斯基根據這首詩,寫成了一首船歌。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個主題,旋律深情婉轉,略帶憂傷,象一首浪漫曲。雖然沒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從強拍到弱拍一搖一擺的節奏。同樣體現了輕舟盪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轉快,節奏也活躍起來,並從小調轉入了大調,從四拍子過渡到三拍子,寫出了“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形象;歌聲槳聲,溶成一片,還可以聽到浪花飛濺的音響。第三段的旋律,在每個樂節的收尾,加進了陪襯的聲部,原來的“獨唱”,變成了“二重唱”;歌聲此起彼落,表現得更爲氣韻生動。最後,小船漸漸離去,波浪輕微的拍擊聲消失在遠方。

搖籃曲又稱催眠曲。原是母親在搖籃旁爲使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音樂體裁。搖籃曲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曲調平靜、徐緩、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熱誠的祝福。伴奏中往往模仿搖籃擺動的律動。由於搖籃曲和船歌的節奏很接近,又都具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和安靜藥氣氛,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所以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在他的《家庭交響曲》的搖籃曲中,採用了門德爾鬆的《船歌》旋律。《家庭交響曲》是寫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一天的。搖籃曲是其中的一段。在這段音樂中有兩個旋律:一個是代表孩子的旋律,也就是孩子主題。由古雙簧管、大管和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古雙簧管所吹的音比現在的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是一種A調的雙簧管。另一個是搖籃曲的旋律,它是描寫母親的歌來的。由低音單簧管吹出,開頭兩小節就是門德爾鬆的《g小調無詞歌》的旋律。作者用復調的手法,把這兩個旋律結合在一起。支援着這兩個旋律的,是描寫搖籃擺動的節奏音型,由兩個大管吹出。在這段音樂的末了,我們可以聽到鐘鳴七下,是由鐘琴奏出的。這時大提琴上出現了父親的主題,小提琴上出現了母親的主題,描寫父母以祝福的眼光,投向甜蜜入睡的孩子。

搖籃曲也象船歌一樣,既有聲樂作品,又有器樂作品。6/8拍子也是搖籃曲的典型節拍。如下面的一首6/8拍子的聲樂搖籃曲,作曲者據說是莫扎特。這首歌是以一個兩小節的短小旋律作爲主題核心發展而成的,音調明朗熱誠,充滿對孩子未來的希望。描寫搖籃輕輕擺動的節奏,從頭貫穿到底。歌中唱道:

睡覺吧,我的寶貝,小蜜蜂已經休息,

小鳥兒也已回巢,花園裏多麼安溫。

月亮在天上微笑,一片銀光多美麗,

透過窗戶照着你,睡覺吧,我的寶貝,

快睡,快睡!

除了6/8拍子的搖籃曲外,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搖籃曲也都可以利用和聲和節奏的手法,來描寫搖籃的擺動。舒伯特的《搖籃曲》是利用穩定和絃和不穩定和絃的不斷交替,來體現搖籃擺動的效果的。這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音樂充滿無限的溫存和撫愛。

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透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的。這也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曲調溫柔美麗,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親切祝願:

1.晚上好,夜裏好,

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閉上眼,

你也快睡覺。

到明天,大清早,

又是會說會跳。

2.晚上好,夜裏好,

天使在守衛你,睡吧,

聖嬰樹會在夢裏出現。

睡得香,睡得甜,

你會夢見樂園。

作曲家常常把搖籃曲採用到歌劇中去。如法國作曲家戈達爾在歌劇《約塞蘭》中就寫了一首搖籃曲。但它的對象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垂死的女人。這是一首具有歌劇音樂特點的抒情歌曲。全曲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宣敘調,第二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詠歎調。宣敘調是以語言音調爲基礎的朗誦調。這首搖籃曲的第一部分具有宣敘調的性質,但有嚴整的三拍子節拍,不象真正的宣敘調那樣節奏自由。詠歎調是歌劇中的抒情性或戲劇性獨唱曲。這首搖籃曲的第二部分具有抒情詠歎調的某些特點。但並不具備詠歎調常用的三段式結構。歌劇《約塞蘭》取材於法國詩人拉馬丁的詩,敘述修道院的修土約塞蘭在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時,藏身在陶菲尼山谷的鷹洞裏。貴族少女勞倫絲也化妝成一個男孩,躲避到這個山谷裏來,約塞蘭把她藏在自己藏身的鷹洞裏,發現她是一個少女,兩人相互發生了愛情。勞倫絲提醒他不要忘記自己是個修土,於是約塞蘭就和勞倫絲分手,回到修道院去了。多年以後,約塞蘭在巴黎被邀請去爲一個垂死的女人做懺悔,這個女人就是勞倫絲,她臨終表示希望和約塞蘭在天上結合。這首搖籃曲是約塞蘭爲勞倫絲唱的安眠曲。第一部分是宣敘調性質的獨白。第二部分是四拍子的搖籃曲,伴奏描寫搖籃的晃動。

除了爲人聲創作的搖籃曲外,還有爲各種樂器演奏而作的搖籃曲。這種器樂搖籃曲在內容和規模上都比聲樂搖籃曲有更多的發展。器樂搖籃曲不是限於催眠和描寫嬰兒入睡,而更多的是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刻劃寧靜而富於詩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搖籃曲是一首意境深遠的鋼琴音詩。左手從頭到尾是一個穩定和絃和一個不穩定和絃的不斷反覆。描寫搖籃的擺動,這種不斷反覆的短小旋律或和聲,叫做固定動機。右手是一個樂句的不斷變奏,全曲根據一個樂句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連綿不斷地展開;在固定動機的襯托下,由一聲部單獨進行發展爲二聲部重迭;由單純的、勻稱的節奏發展爲輕巧的華彩旋律。右手好象風吹楊柳,婆娑起舞;而左手則象穩固的樹幹,巋然不動。全曲始終保持着安靜的氣氛,而又充滿微妙的色調變化。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一部戲劇作品中講到肖邦的搖籃曲時,有一段生動的描寫,他說:“靜穆的音樂漸漸瀰漫於大氣之中。把我們籠罩在同一種感覺裏,這種感覺可以比得上洗過土耳其浴後,一切意識都被驅散,進入了一種平靜狀態。這時和諧地耗損了的身體,除了需要休息以外,再沒有別的;心靈看到囚禁它的牢門已經統統開啟,要到哪裏就到哪裏去,但它總是趨向於藍色的夢境。”

國民歌分類-對音樂欣賞常識的補充

中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法。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爲: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3大類。在有些學者的論著中將民歌細分爲號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民歌的社會功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特點等問題。

按民族和區域的風格色彩分類。中國有56個民族,由於各民族歷史傳統、語言特點、生活風俗等的差異,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風格色彩相距甚遠。一些人數較多、居住地域較廣的民族,如漢、蒙古、藏、壯、維吾爾等族,還可根據其不同地區民歌的音樂特色劃分爲若干色彩區。如漢族民歌大致可分爲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浙、閩粵臺、湘鄂、江淮8個色彩區,其中前3個地區屬北方片,第4至第6屬南方片,第7、第8屬南北過渡地區。也有將南方片及過渡區分爲雲桂黔、川湘鄂、江浙、閩粵臺等4個地區。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據。

風格色彩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的風格色彩、音樂與民俗的關係等問題。按題材內容分類有助於認識、研究民歌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等問題。此外,還有根據歷史發展時期分類,或出於某一專題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特殊分類。

中國民歌的分佈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爲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着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爲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讚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爲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着一定的聯繫。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面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爲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莊”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爲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裏。該區民歌有着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爲“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複雜多樣,同時存在着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爲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爲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爲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爲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着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爲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爲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爲一領衆和形式。薩滿調是爲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爲領和。鄂倫春民歌爲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爲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着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爲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l)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3)江淮民歌支區;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5)閩、臺民歌支區;

(6)粵民歌支區;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8)湘民歌支區;

(9)贛民歌支區;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11)客家民歌特區。

漢族民歌品種繁多,僅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以分爲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爲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爲第一小區;遼、吉、黑爲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裏民歌以小調爲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爲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爲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爲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爲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麪》、《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爲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爲吳語。民歌以小調爲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臺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臺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臺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係,臺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爲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裏地處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爲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爲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爲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江中游南岸,這裏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着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臺》、《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爲基本範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爲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爲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伕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佈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裏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爲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Tags:撲蝶 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