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武夷巖茶介紹詞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W

武夷巖茶介紹詞

武夷巖茶是中國福建武夷山所產的一種名茶。巖茶是指在岩石隙間生長的茶樹所產的茶葉,由於生長環境的獨特性,武夷巖茶是世界上唯一的巖茶。巖茶生長環境嚴苛,所採摘的茶葉也更爲高質。

武夷巖茶的品質優良,香氣清雅,滋味鮮爽。茶湯呈淡黃色,透亮度高,滋味茶味極佳,具有明顯的回甘口感。武夷巖茶的口感複雜精細,能夠帶給人身心健康的慰藉和享受。

武夷巖茶生長在武夷山山麓丘陵上,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而聞名,生長週期長,品質穩定,世界茶葉市場中的成爲傳奇。

武夷巖茶不僅被視爲世界上最好的茶之一,還被普遍認爲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種高檔茶葉,武夷巖茶已經成爲人們追求高品味和健康生活的一種象徵和體現。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你瞭解武夷巖茶嗎?

武夷山的巖茶在中國地位還是很高的,武夷山由於地理位置好,氣候宜人,加上製茶歷史悠久,製作工藝先進,製作而成的茶葉具有巖骨花香,茶湯濃郁,回味無窮。

產於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爲武夷巖茶。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 高味醇厚,巖韻特顯。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於正巖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巖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巖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武夷巖茶最著名的當屬武夷大紅袍,大紅袍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葉,是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一種茶葉。 大紅袍無論是在國內或者國外都是具有知名度的,武夷大紅袍也是一種地理標誌茶葉,武夷山也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可見武夷巖茶在中國的地位很高的,也是一般茶葉無法比擬的。

名叢是武夷山茶農從奇種中選育出品質優良有特性的單株,後來以無性繁殖的方式栽培。比如巖茶四大名叢: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除此之外,許多名叢的名字也特別好聽,如不知春、玉井流香、玉蟾、北斗等等。從名叢升格成爲品種的有肉桂和大紅袍(奇丹)。

巖茶中最有名的引進品種莫若水仙,此外武夷山作爲福建甚至全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茶葉產區還有諸多引進品種。如來自漳州平和的奇蘭(白芽奇蘭),來自安溪的佛手(雪梨),來自廣東的鳳凰單叢。鳳凰單叢甚至還在武夷山留下了自己的後代金鳳凰。

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武夷山大紅袍之所以會被國家博物館鄭重的收藏,不僅是因爲母樹大紅袍不再採摘,更是因爲以它爲代表的烏龍茶,在中國乃至是世界茶葉史上都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

烏龍茶又名青茶,與綠茶、紅茶並列爲世界三大茶類,是一種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其中,以大紅袍最爲著名。

童啓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大紅袍受到海內外茶人的喜歡或者是很多顧客的喜歡,主要還是它的優良品質和精湛的加工工藝,使這個茶別有風味。”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內,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自古就以其獨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閩、秀甲江南,更因爲盛產茶葉而聞名於世,據統計,這裏有名有姓的茶葉就有三百多種,素有“茶葉王國”的美譽。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爲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爲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爲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林治(茶葉專家)“我們祖先在造字的時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爲被廣爲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裏,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爲晚甘侯。

字幕“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 【送茶與焦刑部書】

葉燦(茶葉專家)“侯在古時候是一種尊稱,晚甘是指喝完以後回味上來的甘香馥郁,而不是當下的感覺。意思是說送你的十五個茶餅很好,不是入口就能夠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那麼這個茶是哪裏出現的呢,請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聲雷響的時候才能摘,長在九曲溪邊,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環境特殊的內質使它產生一種與衆不同的美妙感覺。”

從此,“晚甘侯”就成爲武夷茶的代名詞,而這一稱呼,不僅與周敦頤把蓮花稱爲“花之君子”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關於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黃勇(福建武夷山 茶葉專家)“武夷山產茶歷史很悠久,整個武夷茶加工製作過程(的演變)也是中國茶葉加工製作方法的演變(縮影)。唐宋時期做蒸青團餅,明朝中後期做炒青綠茶,明末清初做烏龍茶。烏龍茶是一個介於紅茶跟綠茶之間的一種茶。”

武夷山,由三十六峯、九十九巖,以及九曲溪所組成,以石爲神髓,以水爲靈韻。羣峯連綿、秀拔奇偉,處處印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獨具匠心。或許是因爲生活在靈山秀石之間的武夷山人,對巖與石的感情格外深厚,於是,他們把這種茶稱爲“武夷巖茶”。

劉國英(茶葉專家)“(武夷巖茶)四大名叢,有大紅袍,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是最出名的,除了這些名叢之外,我們還有幾個當家的品種,比如水仙、肉桂,這都是武夷山的當家品種。”

武夷巖茶的12個關鍵詞-武夷巖茶知識

武夷巖茶的12個關鍵詞-武夷巖茶知識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下面,我爲大家講講武夷巖茶的12個關鍵詞_,快來看看吧!

  關於公道杯聞香杯

  公道杯多是爲了中和茶湯,便於分茶。至於聞香杯以嗅茶香。這兩個茶具,如果泡巖茶掌握熟練,完全可以省略,也建議省略。巖茶水厚香長,品飲宜要有適當的湯溫,直接透過“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來均分各杯茶湯即可了。

  品飲聞香透過品杯即可,品過後聞杯底冷香,此亦不會因透過公道杯再分湯而太過降低茶湯溫度及香氣。也化繁就簡,不失茶人色。有友問,可能會有茶渣或小葉片影響湯美感,這些需要泡茶人出湯心靜,所謂心靜湯清。入茶時心靜,把碎茶末過掉,出湯時心靜氣緩,都可以減少這種情況。

  香清甘活

  此說法首見於清代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長樂人樑章鋸。樑晚年因病奏請開缺調理,曾幾度前往武夷山遊。一次夜宿天遊觀,與靜參羽士談茶事。

  靜參把武夷巖茶分爲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

  這種遞進式的評分是符合規律的,被茶人奉爲經典。而今卻很多人把它寫成“活甘清香”,意是“活”最爲優異,凡此“等而下之”評茶,不符合審評、鑑賞武夷巖茶的`程序。

  巖茶沖泡的茶水比例

  一般1:20左右爲宜,即1克幹茶20ML水,比如常用120ML的蓋碗6-7克幹茶即可。無論用壺還是用蓋碗,水要衝滿,利於保持水溫且宜於刮茶沫,水要高衝,即常言的“懸壺高衝”,以促茶葉鬆動出味。

  出湯快慢

  浸泡時間的長短,因茶而異。精茶,火功高者,一般只要10-20秒左右,火功低者可略長。二三泡後可視個人可味輕重依次延長浸泡時間。此外,可根據品種、條索粗細、口味濃淡靈活掌握。

  三次觀色

  分別是幹茶茶色,褐綠帶寶色,佳者有褐、綠、紅的三節色,精者深褐油潤;茶湯色,橙黃或金黃,火功高或老茶者色略深至橙紅等;葉底色,軟綠帶紅邊或紅點。

  四種感覺

  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速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五道聞香

  聞幹茶香,聞氣香,聞湯水香,聞品飲後的杯底香,聞冷湯冷葉底香。優質茶的香氣一般銳者需濃長,幽者需清遠,有芳香馥郁氣的天然香,香氣持久而純則佳。

  六類香型

  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特徵香。

  七個品種的特徵香

  水仙-->蘭花香;肉桂-->桂皮香;烏龍-->水蜜桃香;佛水-->雪梨香;奇蘭-->杏仁香;水金龜-->臘梅香;鐵羅漢-->中藥味。這均指棠規而言,因植地和工藝不同,又會有所變化。

  品賞

  武夷巖茶“重在吃水”,因此要細心感悟其滋味,端起品杯之時,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再品其味。老茶客品飲技巧多是茶水入口後,翹起舌尖,向口中吸氣,使茶湯轉動、充盈整個口腔,此爲“啜”,意在感覺茶水有無苦澀、苦澀面大小和苦澀程序輕重,是否醇厚甘活。然後徐徐咽入喉,再體味是否順滑潤暢、清冽甘甜活。

  品飲武夷巖茶,最忌粗心大意、三心二意。茶是品出來的,優劣是比出來的。除用心品啜之外,可將同一種茶常進行對比品飲,也可以不同種茶進行對比品飲。這樣既能分辨同種茶的優異,又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風格,以增進品飲記憶,茶百科每天都會喝不少茶,並且養成習慣做品茶日記。

  洗茶

  按茶葉專家詹梓金及吳文南等人的說法,熟香烏龍茶無需洗茶,洗茶之意指茶不衛生。其實,武夷巖茶炒時鍋溫達200度以上,焙時也超100度,且足火、燉火都要好多個小時,又要經風選揚篩等,不衛生的情況很少,幾乎不存在。有時爲了使茶儘快出味,以便品飲,可將茶用開水稍浸一下,即可去水,此我們常稱之爲“溫茶”或“潤茶”。

  關於“精華”之說

  茶友們會常參與茶會等,聽到泡茶人會說“一道湯,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這類說法是有此欠妥的。武夷巖茶以茶水厚重爲主,第一道會浸出內含物30%左右,只是第一二道咖啡鹼、多酚類物質含量大,略有苦澀。好的巖茶至少可泡七八道,甚至十多道,茶百科本人還時常會在冬日裏把泡多道後的巖茶一起再煮上一會品飲。精華何止三四道呢?

;

關於武夷巖茶文化

  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 “烏龍”、“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羣從的喜愛,曾有 “百病之藥”美譽。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歡迎借鑑參考。

  茶 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爲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茶,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既可意會,又能言傳,不需技巧、不溯淵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隨心所欲,這或許也是一種禪意。

  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可以在喧譁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幾人對坐,高談闊論,古今付之於笑談;可以兩人相對,或輕言細語,或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獨自品茗,茶洗塵埃,不覺心靜如水,物我兩忘。

  茶,這一葉承載中華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隨着中國這一東方睡獅的覺醒,將拉起昨日的鐵錨、揚起萬衆一心的風帆,駛離歷史的港灣,遠航未來的彼岸。

  萬里茶道:從武夷山走向世界

  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峯會,將於11月15日至17日在武夷山市舉行,這是弘揚“萬里茶道”文明,促進“萬里茶道”中蒙俄三國沿線城市文化傳承、經濟合作、共贏發展的一大盛事。

  就本屆峯會的籌備情況,本報記者10日採訪了武夷山市徐春暉。

  問: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峯會爲什麼選擇在武夷山舉辦?

  徐春暉:“萬里茶道”是始於17世紀、繁榮兩個半世紀,橫跨歐亞的國際古商貿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齊名,被高度評價爲保障中、蒙、俄三國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的“世紀動脈”。

  歷史上海陸“萬里茶道”起點都在武夷山,陸上“萬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經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內蒙古等地向北延伸,貫通亞歐,抵達俄羅斯恰克圖;海上“萬里茶道”從武夷山出發,沿着信江、鄱陽湖到贛州,跨越梅嶺進入廣州,經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非好望角等地,抵達英國利物浦。鑑於武夷山市在“萬里茶道”中擁有特殊的文化地位、起點優勢,在第二屆峯會上,與會31個沿線城市和地區代表一致認同,共同推選武夷山爲第三屆峯會的舉辦城市,武夷山因而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市接過了峯會會旗,承擔起舉辦新一屆峯會的大任。

  問:作爲萬里茶道的起點城市,近年來武夷山的發展情況如何?

  徐春暉: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譽。境內擁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人文底蘊豐厚,擁有朱子文化、宗教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時,武夷山還擁有“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首批5旅遊區”、“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等品牌。

  近年來,武夷山充分發揮生態、人文、品牌三大發展優勢,主動對接高鐵時代到來,突出“專案建設年”工作主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09.89億元,比增12%;財政總收入11.24億元,比增16.28%,縣域經濟實力提升到全省縣市第12位,經濟發展質量在全省縣市中排第16位。今年1-8月,財政總收入7.17億元,比增7.3%;上半年,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城鄉居民收入等10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於全南平平均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排在南平市第一。

  問:第三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峯會籌備情況有何進展?

  徐春暉:2013年9月,武夷山峯會的會旗之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展籌備工作,上下聯動、全力運作,目前峯會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武夷山成立了以中華文化促進會領導爲主任,武夷山市主要領導爲副主任的峯會組委會,組委會下設執行委員會。根據具體活動內容,設立籌備辦公室、專案工作組、後勤保障組、宣傳工作組、外事翻譯組,把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人員。峯會將與茶博會同期舉辦,既做到節儉辦會,又使兩場盛會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更好地向海內外及沿線城市嘉賓展示武夷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們積極開展邀請工作,既突出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又兼顧海上沿線城市和關聯城市,使參會嘉賓具有廣泛代表性。截至10月8日,已有38個城市回函確定參會。同時,配套建設紮實推進。突出“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文化旅遊綜合體專案的開發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有序推進古村落修復、城市雕塑及廣場、景隆碼頭、鄒氏家祠等八項工程建設。

  問:本屆峯會在武夷山舉辦,對武夷山而言具有什麼意義?

  徐春暉:我們認爲,辦好此次峯會,將爲武夷山增創四個方面新優勢。

  一是新創一個“萬里茶道”文化品牌。透過前兩屆峯會,特別是今年5月在武夷山舉辦的八省“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座談會,沿線城市已形成共識——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二是開闢一條國際觀光旅遊線路。“萬里茶道”沿線分佈著衆多歷史古蹟,沿線城市和地區具有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市場、客源、服務和管理優勢。透過深度合作、互相補充,有望將“萬里茶道”打造成爲一條國際旅遊黃金帶。

  三是贏得一批友好交流合作城市。“萬里茶道”以茶爲媒,將沿線200多個城市和地區串聯在一起,互惠共贏延續兩個半世紀。如今,越來越多沿線城市和地區有意借復興“萬里茶道”文化之機,加強各領域交流合作。舉辦峯會,有助於推動武夷山走向世界。

  四是獲得一次國際活動舉辦經驗。“萬里茶道”峯會是一次綜合性國際會議,本屆峯會預計有超過50個城市和地區參加,經過多屆茶博會考驗的武夷山,將迎來涉外翻譯、民族習俗等新挑戰新磨練,爲未來舉辦更多國際會議積累經驗。

  當武夷巖茶遇上藝術文化

  茶文化指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而其中品飲武夷巖茶一直是一種詩意雅興之事。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擇一雅靜之處,三五好友一聚,細啜慢飲,談天說地;或自斟自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有的人認爲品茶就是品評茶味,不過在我看來品茶也是在喝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一種境界。

  以前大家喝茶就是規規矩矩的喝茶,

  今天,我們來玩玩不一樣的。

  當武夷巖茶與抽象水墨畫與書法藝術,一品味,一新穎,一傳統,如何相伴相生?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有“烏龍中的明珠”“茶中之王”的美譽。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是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

  茶,滲透和融合了自然與中國文化的精華,在歷史演變中,武夷巖茶是唯一一款融合了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茶類,常飲武夷巖茶,不僅是在喝茶,更是一種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抽象水墨

  張強教授 的“隱逸棲息三十二立意之圖”採用大處方面着手的方法,頗有些像站在遠處來觀賞黛色雲霧縹緲之中的羣峯,不僅可以清楚地欣賞到無數山峯的形態特色、形體氣勢、朝雲暮雨的無窮流變意趣,也可以瀏覽到更多的羣峯整體變化意趣,這樣敘述出來的內容,形成一種遠觀羣山天地間,山色空濛雨亦奇,使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敘述閱讀後,瞭解更多的整體變化意境。

  筆墨是水墨畫的主要“語言”。作爲傳遞繪畫內涵的媒介與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號性和精神意義;作爲特殊的傳達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意味與氣質。

  “儒、道、禪、玄”精神內涵與現今時代審美情趣糅和爲一體後,胸有成竹的暢達抒發呈現,是一種繪畫藝術與藝術思想精神結合後的釋放,也是一種藝術情感綻放的過程。

  武夷巖茶“香”的世界與文化圖式

  上述巖茶和紅茶的空間結構,即茶葉的等級與山場空間分佈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其等級排序依據的仍主要是茶葉的口感和香氣。也就是說,茶葉的品質優劣取決於人們的感官體味。武夷茶種類繁多,品性各異,自唐宋以來,文人雅士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從不同角度闡發了他們對“茶香”的理解。以下三段文字分別選自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樑章鉅的《歸田瑣記》與郭柏蒼的《閩產異錄》:

  採摘以清明後、穀雨前爲頭春,立夏後爲二春,夏至後爲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風而畏多風。日多則茶不嫩;採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各巖著名者:白雲、天遊、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等處。採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後香、味兩絕。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於東南。至於蓮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爲之,雖以細爲佳,而味實淺薄。若夫宋樹,尤爲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別是一種,能解酲、消脹,巖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日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日小種而已。山中以小種爲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又等而上之日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約茶樹與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與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類推。此亦必須山中之水,方能發其精英,閱時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峯中,不過數峯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裝在各種大瓶中間,遇貴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其用小瓶裝贈者,亦題奇種,實皆名種,雜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種也。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爲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日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則日甘。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日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木,方能悟此訊息。

  凡茶,他郡產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巖產者,性獨溫。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爲“巖”;沿“溪”爲洲。“巖”爲上品;“洲”爲次品。九十九巖,皆特拔挺起。凡風、日、雨、露,無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潔,又勝他山;草且芳烈,何況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東南晨日之光也。“巖茶”、“洲茶”之外,爲“外山”,清濁不同矣。九十九巖可三瀹;“外山”兩瀹即淡。武夷各巖著名者,“白雲”、“仙遊”、“折筍”、“金谷洞”、“玉華”、“東華”;餘則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甲於東南。凡樹茶,宜日、宜風,而厭多風。日多則茶不嫩。採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武夷採摘以清明後、穀雨前,爲“頭春”,香濃、味厚。立夏後爲“二春”,無香、味薄。夏至後爲“三春”,頗香而味薄;至秋則採爲“秋露”。

  樑章鉅遊武夷時夜宿天遊觀,與道士靜參品茶,將武夷巖茶的特徵概括爲“香、清、甘、活”四字,依次遞進,並強調“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樑是舉人,愛做筆記小說,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撫,所以他的這段評價影響極大。今人概括武夷巖茶的特徵爲“活、甘、清、香”四個字,並以此作爲“巖韻”的標準,就是源自《歸田瑣記》。從三篇文章出現的時間來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成書最早,其次是粱章鉅的《歸田瑣記》及郭柏蒼的《閩產錄異》。從內容來看,三篇文章都依據茶香、茶味的淡薄將茶葉分爲了幾等,如花香、小種、巖茶/洲茶、內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採摘時間上的頭春、二春、三春之分……

巖茶到底是什麼?看完這篇,恍然大悟!

說到巖茶,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巖茶爲什麼稱其巖茶,巖茶因何而得名巖茶?

如果透過字面上意思理解爲生長在岩石上的茶稱之爲巖茶那就大錯特錯了。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巖名字的由來吧!

巖茶的名字由來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自古名山出好茶,著名的武夷巖茶就生自絕壁巖谷之中。

而唐代詩人徐寅有詩讚武夷茶曰:“ 臻山川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當地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巖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做到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屬半發酵茶,青茶(烏龍茶),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主產區爲中國福建武夷山茶區。武夷山茶區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有“奇秀 甲於東南”之譽。

也正是因爲生產巖茶的優越地理位置,獨特的生長環境,優秀的品質,稀少的產量,巖茶在國內衆多茶品中成爲了佼佼者,被衆多茶人追捧和喜愛。

巖茶的名字有兩種

一種說法:巖茶原名叫釅茶,因爲茶味濃釅而得名,之後稱爲巖茶。

另一種說法:武夷山以丹霞地貌位尊八閩,境內三十六峯,九十九巖;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武夷山產的茶都是巖茶嗎?非也,必須具備以下三點:

其一、武夷巖茶是受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特指武夷山 行政區範圍內生產的巖茶 。

其二、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

其三、具有 巖骨花香 特徵的烏龍茶。

這些巖茶的生長地,也稱之爲山場。根據這些巖茶山場的不同,演化出了武夷山的山場論。在茶友們心中,對這些山場產的茶也有了一個排名。

在前篇【武夷山的正巖山場怎麼分?】裏有歸納。

總結:越靠近核心山場的巖茶,品質越高。

看看下圖便可知。

巖茶的特點

巖茶最大的特點就是—— 巖骨花香 ,而這是巖茶中最神祕且最難懂。

許多巖粉都會被“巖韻”二字搞暈了頭,其實就是巖茶的“巖骨花香”。

而“巖骨花香”也沒有那麼複雜,分解來說就是巖茶的 香氣和滋味 ,又和巖茶的山場有關係。

比如正巖產區和非正巖產區產的茶,就有香氣和滋味上的差別。

正巖產區產的茶香氣細幽、滋味綿柔醇厚;

非正巖產區的香氣直衝、滋味薄略有苦味。

往簡單地說,它們都是巖茶香氣、滋味的代名詞。

巖茶品種繁多,較出名的有大紅袍、肉桂、水仙,是耳熟能詳的知名茶,除了這些,巖茶中著名的還有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

隨着巖茶的知名度上升,越來越多的小品種巖茶因爲品種的高香特點,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如黃觀音、黃玫瑰、金觀音、白瑞香、瑞香、金牡丹、金鑰匙等

試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簡單介紹

武夷山有着獨特的茶 文化 ,那麼你們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

  文化是“指人類 社會實踐 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但是,茶文化有“廣義”、“狹義”之說。我傾向“廣義” 觀點。因爲不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茶及其相關因素。如泡茶藝術中各種茶的泡法,就涉及到採摘、製作、品種等。所以武夷茶文化當是武夷茶的物質和精神的反映,它涵蓋着武夷茶的歷史、生長環境、栽種製作、品質特徵、品飲鑑賞、流通傳播,以及詩詞歌賦、 傳說 故事 、摩崖石刻、書畫楹聯、影視歌舞、風俗民情、軼聞舊事,等等。其中如茶園、茶樹、茶品、茶水、茶廠、設備、工具、茶具等系物質的;著作、字畫、 文章 、石刻、劇本等系文化的;製作技藝、沖泡品評、茶藝歌舞、表演傳唱等當是非物質文化,後兩種都屬於精神範疇。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書中,都有其綽約身姿,而今更是在電視中頻頻出鏡,不愧爲武夷文化瑰寶。所以局題字中強調“要多宣傳武夷茶文化”。筆者在此作個簡要概述:武夷茶的歷史。武夷茶歷史悠久,在漢代就有傳說,唐代見諸文字記載,宋代處於興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創制出烏龍茶、紅茶,時間武夷山成爲全國茶葉科研中心,新中國的又一崛起。期間雖有興有衰,但總的趨勢是朝茶類增多、品質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發展,已至形成當今的“武夷風雅茶韻”、“大紅袍紅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詩賦文讚賞評說;飲者、茶家煎煮、品飲、操技、演藝、傳播、營運,等等。如唐代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徐夤的《尚書惠蠟麪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蘇軾的《葉嘉傳》,元代暗都剌的《喊山臺記》,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說》,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等等。舉不勝舉,出處可查,佐證可靠。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的原因。古今專家分析認爲,主要有三點:優異的自然環境,傳到的製作工藝,選用優良的品種。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巖茶的優異品質。這裏講的以黃崗山等羣峯爲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溫度、雨量、溼度、霜期、雲霧、日照、風速、雲層等,上蒼造就的奇峯曲水、高山深壑,沉積風化爛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這就是人力無法造就的“一方水土”。這些不但有具體的數據查閱,而且有科學道理探索。

  武夷巖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費時之冗長,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具有傳承性。它是從團餅茶,曬青蒸青散茶,炒青綠茶發展而來的;它包含着豐富的 經驗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葉“死去活來”,手試溫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後來的製茶機器所應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藝性。如“開青”、“搖青”、“手炒”、“揚簸”、“分篩”等等。難度極大,有的人雖然肯於勤學苦練,但由於缺乏悟性,一輩子還是沒有學到這一手絕活。

  採用這種既促進發酵又要抑制發酵的循序漸進的 方法 製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獨特的韻味。

  選用適宜的品種,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靈氣。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種名曰“菜茶”。由於過去採用茶籽繁育,產生了不少變異,派生出繁多的名叢、單叢。其樹形、葉形、葉色、枝幹、產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別,被茶家、茶客、文人號以富有文彩的芳名,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關於巖茶的品飲方法。既要講究藝術形式,更要注重科學方法。如場所、茶具、選茶、水溫、茶量、泡時,以及品嚐功夫等。當要糾正“洗茶”之說,武夷巖茶高溫熱炒、炭火慢焙、乾燥存放,當是無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儘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當釋爲“潤茶”。

  關於巖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應從巖茶的產地環境、茶山管理、內含物種類和含量、製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講解巖茶特殊功能,不要過分誇大其效果。還要講清 飲茶 的禁忌。

  關於武夷茶的傳播。既有茶種之外傳,又有茶品及製作工藝的外傳。茶籽於清嘉慶年間(1810年)就傳到臺灣台北桀(魚+桀)魚坑(即今臺北瑞芳、石碇一帶);繼之又由印度茶葉委員會祕書戈登於1834年6月購運到印度阿薩姆 種植 ,並請去當地茶師製作。茶品先後傳到閩南、臺灣及國外。

  關於烏龍茶、紅茶發源於武夷山的考證,要多從製作工藝及茶類特徵上去解說。既要舉證史料,並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爲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爲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爲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爲被廣爲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裏,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爲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僅擁有自然景觀的特色,還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觀,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時候還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說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說的就是名氣最大的大紅袍了,在這個具有茶樹品種王國稱呼的地方,大紅袍更是被譽爲王中之王,大紅袍有四棵母樹,位於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邊就是矗立着的巖壁,這裏日照時間不會特別長,有着適宜的溫度,並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潤的泉水,每年苔蘚、枯葉等腐爛後形成的有機物會成爲他們的養料,爲茶樹補充足夠的養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母樹茁壯成長,大紅袍的茶葉衝到九泡都不會讓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紅袍景區也成爲人們爭相去旅遊的勝地,都希望親眼瞧瞧這幾棵茶樹的面容。

  不得不說的是大紅袍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現在您在市面上見到的大紅袍都是二代大紅袍,也就是透過嫁接生長而成的,等級也是分爲很多個的。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紅袍之外的茶樹,比如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白雞冠等。

  武夷茶博園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館和茶店,所以茶業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遊業之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人們種茶、製茶、賣茶,所以茶早就成爲平時生活中必須有的一部分,武夷山也特別重視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所以斥資近兩億建造了一座茶博園,不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歷史、傳說,還有武夷山茶的製作工藝。

  印象大紅袍

巖茶是什麼茶?

巖茶是什麼茶?顧名思義,巖茶是指生長在岩石上的茶。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有云:“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岩石上生長的茶,品質最佳。

岩石上生長的巖茶,究竟是個啥茶呢?是指生長在武夷山茶區的閩北烏龍茶。衆所周知,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岩石遍佈,正是這樣的獨特地貌,造就了巖茶的巖韻悠悠。

巖茶細分,又有很多種,都是按照品種來進行分類命名的。

如很多人熟知的武夷山四大名樅,包括:白雞冠,半天妖,鐵羅漢,水金龜。

此外,武夷巖茶還包括大紅袍、水仙、肉桂、梅佔、奇蘭、黃金桂、北斗、黃旦、佛手、矮腳烏龍等等。

按照產區,武夷巖茶又分爲很多種。比如說近兩三年人們喝的比較多的肉桂,就有很多很多個產區的:牛欄坑,馬頭巖,九龍窠,天心岩,虎嘯巖等。

此外,武夷巖茶的核心產區還有人們常說的“三坑兩澗”: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巖茶,很多老茶客的心頭好,越喝越能體味其巖韻。而喝巖茶,也重在品味其韻味。

以上,個人拙見,歡迎點贊評論轉發交流。[比心][比心][比心]

何謂武夷巖茶

茶是“東方神水”是我們在世間尋覓到的良物。

而武夷巖茶更是東方神水裏的一個分支,他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一個小分支——青茶。

而武夷巖茶和青茶他們的包含關係是武夷巖茶屬於青茶中的一個分支。

而青茶又被分爲: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茶和臺灣烏龍茶。

其中閩北烏龍茶根據品種和產地不同,有閩北水仙、閩北烏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種、品種(烏龍、梅佔、觀音、奇蘭、佛手等)、普通名樅(金柳條、金鎖匙、千里香、不知春等)、名巖名樅(大紅袍、白雞冠、水金龜、鐵羅漢、半天腰等)。

同時閩北烏龍最爲大衆周知的莫過於武夷巖茶(Wuyi Rock tea)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武夷山,武夷山碧水丹山,風景秀麗,茶樹多生長於巖縫中, 巖巖有茶,無巖不茶,故稱“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之特別所在

武夷巖茶不僅具有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香甜,黑茶的柔滑,更具有特殊的“巖骨花香”

武夷巖茶距今已有千百餘年的 歷史 ,在茶文化的長河中,武夷巖茶是一位晚輩。

他雖然沒有綠茶分佈的廣泛和 歷史 久遠,卻是六大茶裏工藝最爲高深和複雜的茶品。

其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葉底蛙皮狀,俗稱“背”。

內質香氣馥郁,具有特殊的“巖韻”。

武夷巖茶也是武夷先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不僅品類繁多優異。

更有其特殊的茶文化理念和茶道文化,爲愛茶的朋友們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殊的具有“巖韻”的烏龍茶。

細細品味一杯武夷巖茶, 你會體會其中的“美妙”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

武夷巖茶特殊的製作工藝及口感算是獨樹一幟的,他不僅品種不是單一的,其特殊的碳焙工藝更是造就了武夷巖茶獨特的口感和品種香以及工藝香。

同時武夷巖茶有別於其他茶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其特殊的土壤。

而武夷巖茶爲上品的原因

一是因爲其獨特的小氣候使得其口感的特殊

二是因爲其製作工藝的特殊使得他更爲珍貴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的瞭解中國茶。

歡迎各位朋友點贊關注,提出不同建議在評論區裏進行討論。

感謝您提出的問題,讓我們一起探討茶知識,瞭解茶文化。

巖茶,屬於烏龍茶的一種。

目前比較主流的烏龍茶可以分爲四類,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

作爲閩北烏龍的代表,武夷巖茶有着“巖骨花香”的特徵。

因爲坐落在武夷山,享受着獨特的風化巖地形,經過風力的不斷侵蝕,每時每刻都有岩石碎屑從巖壁上剝落。

這些岩石碎屑富含礦物質,有利於茶樹的養分積累,而且還能讓土壤更加疏鬆。

不僅如此,武夷山多爲坑澗環境,兩側的巖壁遮擋住了陽光的強烈照射,製造出茶樹最喜歡的陰涼環境,更有利於它們的成長。

這樣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是武夷巖茶的基礎,打造出了巖骨花香的特徵,也是外山茶無法比擬的優勢。

中國有六大茶類,是按照茶的發酵程度區分的,巖茶屬於其中的青茶,即烏龍茶,屬半發酵茶。

巖茶主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

巖茶的品類方面:以大紅袍、肉桂、水仙、奇蘭、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最爲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屬拼配茶。

巖茶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最優,巖韻明顯;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於正巖茶;洲茶泛指武夷山周邊地區所產的茶葉,品質又差一些。

巖茶的特點:具有“綠葉紅鑲邊”的特點, 清香撲鼻,口感潤滑,耐泡,“巖韻”明顯。武夷巖茶的外形條索緊結,像蜻蜓頭,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滋味醇厚鮮爽。巖茶有綠茶的香,紅茶的韻,口感上跨度也比較大,香味上來說有清香、熟香等類型;品種不同口感差異也比較大,比如肉桂就屬於比較烈性的茶,奇蘭屬於比較柔和的清香茶。

巖茶的製作工藝繁雜講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巖茶既是武夷巖茶,爲烏龍茶類,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 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清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

武夷巖茶的起源

武夷山是我國 歷史 上著名茶葉產地,產茶始於六朝。唐朝時武夷茶就已出名,被唐代進士徐夤讚譽爲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宋代起就列爲皇家貢品。不過,在元代以前,生產的均爲蒸青綠茶,明代開始純生存妙青綠茶。作爲烏龍茶的武夷巖茶出現較晚,大約起源於明末清初。

武夷山爲福建第一名山,有36峯,99奇巖。峯巖交錯,怪石嶙峋,翠崗起伏,溪流縱橫。 生產巖茶的茶樹就生長在這些山坑巖壑之中,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因此而得巖茶之名。 這裏山巒屏障,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空氣溼潤,日照較短,既無凍害,也無風害。土壤因岩石風化形成,含礦物質特別豐富,加上落葉的有機質,對茶葉中有效成分的積累極爲有利。故所產茶葉香氣馥郁,滋味具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山岩風韻——巖韻,深得古今茶人的酷愛。

武夷巖茶的品種

武夷山茶樹品種資源非常豐富,各品種的品質各異,故武夷巖茶品類繁多。 以有性系茶樹羣體“菜茶”而言,常分成奇種和名種兩類。 奇種又稱正巖奇種,爲正巖(武夷山中心地帶)所產的菜茶。 在奇種中選擇部分優良茶樹單獨採製,品質在奇種之上者,稱爲“單樅”,併爲其冠以“花名”。 花名可以按茶樹生長環境,茶樹形態、葉形、葉色、發芽早遲、茶香特點等命名。武夷菜茶中選出的單樅很多,僅慧苑巖一地,單樅就有830種之多。從衆多單樅中再選出一些品質特優的單株單獨採製,即名爲“名樅”,同樣按其某種特性爲其命名,名樅爲菜茶中最上品。 武夷巖茶中名樅也不少,最著名的有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四大名樅。 它們不僅品質優異,而且其背後都伴有神祕而有趣的傳說故事,使它們更具迷人魄力。不過這些名樅產量極少,一般消費者很難得到。

品茶

武夷巖茶爲烏龍茶葉中魁寶,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厚鮮醇,回甘明顯,具有獨特“巖韻”;幹茶條索壯結,色澤青褐潤涼,部分葉面呈現娃皮狀小白點,俗稱“背”。 沖泡後湯色橙黃,清澈明亮,葉底軟亮,具有“綠葉紅鑲邊”的特徵。不同的巖茶品類品質也各具特色。如肉桂香氣辛銳,透鼻誘人,且久泡猶存;烏龍香氣帶有明顯的蜜桃香,有雋永幽遠之感;佛手高香中帶有雪梨香,滋味濃厚有梨味;水仙側香氣高銳,有特有蘭花香;奇種有天然花香,滋味醇厚甘爽。

採茶、製茶

武夷巖茶的優良品質除與品種及生長環境有關外,更決定於其嚴格精湛的採製工藝。巖茶的採摘以形式“駐芽”(俗稱開面)的新梢頂部三四葉爲標準, 這與一般紅、綠名茶的鮮葉標準不同。鮮葉力求新鮮、完整。對優質品種、名樅採摘時, 還規定不能在烈日下、雨中或葉面帶有露水時採,以免影響其品質,而且單樅、名樅的採製都要求分開進行,不得混淆 。巖茶初、精製工藝異常細緻複雜,要經過曬青、晾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扇、攤晾、挑剔、復焙、燉火、毛茶再簸揀,補火15道工序方能得到成品茶,足見其多麼來之不易。

結語

20世紀70年代以來,武夷茶區開始大力發展優良巖茶品種--肉桂種,使其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提高,目前已成爲武夷巖茶的當家品種。自1985年以來,武夷肉桂茶以其不凡的品質多次被評爲全國名茶,成爲馳名海內外的【 巖茶珍品】 。

巖茶,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屬半發酵茶,青茶(烏龍茶),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主產區爲中國福建武夷山茶區。武夷山茶區坐落在福建省西北部,有“奇秀 甲於東南”之譽。

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武夷巖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之王。

巖茶屬於六大茶類當中的烏龍茶,主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屬半發酵茶,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但如今巖茶並非全是在岩石上生長的,而是一種茶樹品種的名字。

巖茶的品類方面:以大紅袍、肉桂、水仙、奇蘭、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最爲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之王。巖茶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最優,巖韻明顯;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於正巖茶;洲茶泛指武夷山周邊地區所產的茶葉,品質又差一些。

巖茶的特點:巖茶具有“綠葉紅鑲邊”的特點, 清香撲鼻,口感潤滑,耐泡,“巖韻”明顯。武夷巖茶的外形條索緊結,像蜻蜓頭,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滋味醇厚鮮爽。巖茶有綠茶的香,紅茶的韻,口感上跨度也比較大,香味上來說有清香、熟香等類型;品種不同口感差異也比較大,比如肉桂就屬於比較烈性的茶,奇蘭屬於比較柔和的清香茶。

巖茶的功效方面: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消食去膩、解毒減肥等保健功效。

巖茶是青茶類裏面的一種茶,青茶又是六大茶類裏面的半發酵茶,是我國福建省獨有的茶葉,因其獨特的味道在我國茶葉市場裏佔有一席之地,巖茶的得名要說一下,因其生長的地理環境而得名,它的生長環境岩石比較多,都是一些小的山岩,巖巖有茶,故而叫巖茶。

這是福建省北部的茶葉,還有就是它的製作工藝,殺青,烘焙,揉捻,因其烘焙程度不同它表現出來的味道也不同,有花果香氣的,有桂皮香氣的等,它的成茶顏色發烏,有些許青黃,滋味甘甜,茶湯清澈,它的茶湯顏色是黃紅色的,以紅爲主。

巖茶 歷史 也是很悠久的了,相傳商周時期就有了,到唐朝開始興起,元朝時被作爲貢茶專門供給給皇家,明末清初,巖茶被改團爲散,纔有了現如今的巖茶。

巖茶其實裏面又分了好幾種,像大紅袍,水仙,白雞冠,半天夭,牛肉馬肉等,這些都是巖茶,因其產地不同所以被命名也不同,製作工藝相似,只是製作茶葉時候火候不一樣罷了,大紅袍的來歷是因爲一個趕考的學子而得名的,因其治好了學子的漲肚疾病,後來這個學子高中狀元,來感謝這個救他的人,得知的這個茶葉,後因爲這個茶被學子代入皇宮內院,治好了當時的皇后,皇帝親賜大紅袍一件給這茶葉,大紅袍因此得名。大紅袍巖骨花香,肉桂是花果香,香氣撲鼻。

綜上所述,巖茶就是一個特殊產地,特殊氣候,特殊味道,特殊工藝的一種茶葉,因爲其花果香千變萬化,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它才能稱爲十大名茶之一。

我是相魄一個喜歡茶葉的人,歡迎留言交流加關注

巖茶,就是青茶的一個品種,青茶,俗稱烏龍茶,烏龍茶包括,閩南烏龍茶(鐵觀音),閩北烏龍茶(巖茶),臺灣烏龍茶(凍頂烏龍),廣東烏龍茶(單叢)

巖茶,是烏龍茶的一種,生長在有茶葉王國之稱,福建武夷山及周邊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

巖茶作爲烏龍茶的代表,屬於辦發酵茶類,不涼不燥,中性溫和,適應大多數人的體質,特別是存放一兩年的老巖茶,更是溫順醇和,不刺激,喝完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形容武夷巖茶霸氣的詞

巖骨花香,三坑兩澗茶。巖骨花香是兩個詞,首先巖骨,從字面上來說,是重味以求香。生長在岩石之間的茶樹,吸收岩土物質、花香、青苔、雨水、漫光,孕育出具有特殊香氣和岩土韻味的茶葉。巖骨花香,總結了武夷巖茶的生長環境、香氣以及帶給人們烏龍茶綜合性的一種感受。跟風骨、傲骨有異曲同工之妙。

武夷巖茶怎麼樣?

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的一種,從工藝和品鑑的角度來說,我認爲武夷巖茶當屬烏龍茶之首,喜歡喝茶的茶友一定不能錯過。巖茶品類繁多,有跡可循的就有800多種,從市場受衆來看,水仙和肉桂佔據了半壁江山。

我個人比較喜歡水仙,尤其是老叢水仙。然後老叢水仙的風格特徵很明顯,像木質香,青苔味,糉葉味,糙米味等十分讓人着迷,武夷山比較有名的老叢水仙屈指可數,從產地來說,需要知道吳三地老叢水仙,從品牌來說,要知道澤悟極叢,如果不知道這兩個標籤,千萬不要說自己懂老叢水仙,會被笑話的,尤其是澤悟極叢,現在相當於老叢水仙的代名詞了~

武夷山茶的詳細資料

您慢慢看吧!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爲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定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爲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定了“御茶園”,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爲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爲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爲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爲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爲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爲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爲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爲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爲“武夷”,併成爲習俗。

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朝廷特置龍鳳模印,遣使到建州,監造團茶以別一般的庶飲,龍團鳳餅從此誕生。當然也包括產於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於當時崇安尚未建縣,而建州的州治建安縣已爲人們所熟知,所以龍鳳團茶也稱爲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縣正式建縣,武夷山逐步走向興盛,文人墨客,達官顯宦,釋家羽士紛至沓來,名聲日高,武夷漸脫“北苑”之統稱而獨步傲立於茶壇,加之詩人的吟詠,武夷巖茶的名氣大盛。《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劑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蘇軾在詠茶詩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由此說明武夷巖茶已經脫穎而出,崛起於巖壑之間,爲名家所津津樂道,並開始步入皇家宮室,享譽於朝廷。與此同時,武夷名叢如鐵羅漢、墜柳條也開始形成。清朝學者郭伯蒼在《閩產錄異》中曾記述:清時山中仍有這兩種名叢,皆爲宋朝留存下來的茶樹,“各僅有一棵,年產少許,爲無價寶。”

宋朝南渡以後,來武夷山遊覽、講學、隱居者日增,武夷山極爲興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薈萃山中,鬥茶品茗,以茶論文,以文論道,極一時之盛,茶事因之興旺。著名詩人陸游到此贊曰:“建溪官茶天下絕”。(按,建溪起源於武夷山,流經崇安、建陽至建甌。建溪泛指該三縣。)從這詩裏,足證武夷茶新軍突起,已與北苑茶同負盛名。朱熹在隱屏峯下構築精舍,著書立說,授經講學,聚友品茗,可謂是山中大隱者,頗具雅興,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塊有罅隙的天然石頭當做茶竈,以倡導茶事,並詠詩曰:“仙翁遺石竈,宛在水。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傳說隱屏峯下,舊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縣官銖求,潛以沸湯澆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詩句爲證:“縣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時,還親自攜簍去茶園採茶,以此爲樂事,並以《茶阪》爲題賦詩曰:“攜籯北嶺西,採擷供茗飲。一啜夜心寒,跏趺謝衾影。”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遊武夷詩也詠及武夷茶:“所將白石與青精,漫燃龍竹閒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參元堪把死生逃。”(見《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這位雲遊道士對武夷山水、茶葉注滿情感。“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調歌頭·詠茶》中詞句,茶如靈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辦方留章先生,收到來自蜀省萬源縣友人惠寄的信札、資料等,言及於1988年在該縣石窩鄉古社坪村,發現一方完整的石刻,記載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從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於本地種植的始未。碑雲“……時在元符二載,月應夾鍾,當萬卉萌芽之盛,陽和煦氣已發。前氏府君王雅與令男王敏,得建溪綠茗,於此種植……”。此碑中雖寫的是“建溪綠茗”,但在此的前幾十年,范仲淹詩已經說明“溪邊之茶”乃“武夷仙人從古栽”,因此說其是武夷之茶,並不牽強。可見,由於武夷茶在當時享譽極高,名聲遠播,身價不凡,爲國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於藍,返回巴蜀,榮歸故里,理所當然。

Tags:武夷 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