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七碗茶社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9.63K

七碗茶社

七碗茶社是一個以茶文化爲主題的社交場所,成立於1997年。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面積約有400平方米。

七碗茶社以“茶文化,人文情懷”爲宗旨,透過茶文化活動、茶詩茶詞、茶藝表演、茶道講解等形式,讓人們更好地瞭解中國茶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

七碗茶社的裝修風格獨具特色,設計師以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爲主,採用了傳統的玻璃瓦和烏漆抹黑的木頭,營造出淳樸自然的氛圍。

除了提供茶水和茶點外,七碗茶社還有書畫展廳和茶葉展區,以及涵蓋茶道、茶藝、茶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和考證服務。

七碗茶社以美的茶、實用的茶具、質樸的環境、友好的服務爲核心,讓愛好茶文化的人們可以在這裏找到一份自己心靈的港灣。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七碗茶詩》的解釋是什麼?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寫作起因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涌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澈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爲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混在一起,成爲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爲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臺遺存尚在,沁園裏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爲"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爲不快。韓愈是來這裏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瞭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裏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爲上佳飲品。

以後的日子,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作品賞析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簡介

盧仝(音tóng 〈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七碗茶詩內容

【基本資訊】 又稱《七碗茶歌》、《七碗茶詩》,作者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 【茶歌內容】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簡介】 盧仝(音tóng 〈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宵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後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爲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爲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爲”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爲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爲“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爲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爲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後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爲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爲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至精至好”“開緘””手閱”等誇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爲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爲傳誦。其大意是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誇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爲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爲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實這是因爲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爲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爲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着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雲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採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爲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採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於隋唐以前爲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爲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蘇軾寫過哪些古詩????

蘇軾詞選(48首)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昭君怨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減字木蘭花 春月

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採桑姑。

浣溪沙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浣溪沙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麥少〕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浣溪沙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溪沙 寓意

炙手無人傍屋頭,蕭蕭晚雨脫梧楸。誰憐季子敝貂裘。

顧我已無當世望,似君須向古人求。歲寒松柏肯驚秋。

浣溪沙 即事

畫隼橫江喜再遊,老魚跳檻識青謳。流年未肯付東流。

籬邊無悵望,白雲鄉裏有溫柔。挽回霜鬢莫教休。

西江月 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阮郎歸 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洗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醉落魄 離京口作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牀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

南鄉子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南鄉子 梅花詞,和楊元素。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座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南鄉子 自述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牀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爲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少年遊 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樑斜。

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蝶戀花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雲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漁家傲 送張元唐省親秦州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皁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

到日長安花似雨,故關楊柳初飛絮。漸見靴刀迎夾路。誰得似,風流膝上王文度。

江城子 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爲問東風餘如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行香子 過七裏灘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鑑,鷺點菸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行香子 丹陽寄述古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

鳳凰山上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

江城子 孤山竹閣送述古

翠娥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聽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近孤山。曲闌干,爲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欲棹小舟尋舊事,無處問,水連天。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爲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滿江紅

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雲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爲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滿江紅 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牀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髮。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糹+沈去掉三點水)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爲餘浩嘆。

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扌離〕錦,朝露〔氵專〕〔氵專〕。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爲我沾衣。

賀新郎 夏景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熱。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濃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看看合適嗎?

麻煩大家給我一些關於茶道,茶文化的詩詞,謝謝!

北京萬和樓茶社有一副對聯

茶亦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無須花。

上海一壺春茶樓的對聯則是

最宜茶夢同圓,海上壺天容小隱;

休得酒家借問,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幹隆年間,廣東梅縣葉新蓮曾爲茶酒店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爲人忙,爲己忙,忙裏偷閒,吃杯茶去;

謀食苦,謀衣苦,苦中取樂,拿壺酒來。

聯語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諧趣。

相傳,清代廣州著名茶樓陶陶居,“陶陶”兩字徵聯,一人應徵寫了一聯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將東晉名人陶潛,陶侃嵌入聯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體。

重慶嘉陵江茶樓一聯,更是立意新穎,構思精巧

樓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筆畫不出;

胸中有幾千年歷史,憑盧仝七碗茶引來。上海天然居茶樓一聯,更是匠心獨具,順念倒唸都成聯,爲廣大客人所喜愛。聯雲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來交易所,所易交來人。

我國許多旅遊聖地,也常常以茶聯吸引遊客。如五嶽衡山望嶽門外有一茶聯

紅透夕陽,如趁餘輝停馬足;

茶烹活水, 須從前路汲龍泉。

清鄭燮題焦山自然庵的茶聯: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僅僅十四個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風光,使人吟一聯而覽焦山風光之感。

成都望江樓有一聯,爲清代何紹基書寫,真把一個望江樓寫活了。聯雲

花箋茗碗香千載,

雲影波光活一樓。

四川青城山天師洞有一聯

掃來竹葉烹茶葉,

劈碎鬆根煮菜根。

吟頌這一副出自用對聯)讚美名茶,爲名茶揚名更是別出心裁,不似廣告卻勝似廣告。

水汲龍腦液,

茶烹雀舌春。

這副出自明代童漢臣的茶聯,一直流傳至今。

揚子江中水,

蒙山頂上茶。

僅僅10個字,把品質優異的蒙山茶躍然紙上。欣賞一副副巧妙的茶聯,就象喝一杯龍井香茶那樣甘醇,耐人尋味,它使你生活中無形中多了幾分詩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實你的生活,使你增添無限的情趣。

竹無俗韻,茗有奇香。

人們常說竹解心虛,茶性清淡,竹被視爲剛直謙恭的君子。同樣詩人們也說“茶有君子性”,茶總是和精行儉德之人相模擬。正因如此,茶竹結緣。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

此聯爲清代名士溥山所題。作者是畫家,也是詩人。此聯恰是一幅素描風景名畫,瀟瀟竹雨,陣陣松風,在這樣的環境中調琴煮茗,讀書賞月,的確是無邊風光的雅事。將此聯與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圖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涼風夏時雨,石上清泉竹裏茶。

秋夜涼風,夏時陣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濤環繞,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竈,聽風聲水聲,始可與夏雨秋風相配。

竹蔭遮幾琴易韻,茶煙透窗魂生香。

園中置几案,扶瑤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煙透窗,爲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動,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讓人頓生隔世之意。

融通三教儒釋道,匯聚一壺色味香。

這副對聯是當代書畫家王梓梧(部贈送澳門迴歸禮品畫《九九歸一圖》的作者)書贈丁以壽的,對聯中無“茶”字,但茶又無處不在,很好地表現了茶與儒釋道不解之緣。

茶聯的出現,至遲應在宋代。但目前有記載的,而且數量又比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鄭燮爲最。

清代的鄭燮能詩、善畫,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寫過許多茶聯,如下: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雷文古泉個,日鑄新茶三兩甌。

山光撲面因潮雨,江水回頭爲晚潮。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古今茶聯層出不窮,細讀品味,確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下列茶聯就是如此:

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

塵濾一時淨;清風兩腋生。

採向雨前,烹宜竹裏;

經翻陸羽,歌記盧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閒平東坡詩。

龍井泉多奇味;武夷茶發異香。

喜報捷音一壺春暖;暢談國事兩腋生風。

九曲夷山採雀舌;一溪活水煮龍團。

雀舌未經三月雨;龍芽新佔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結龍團。

陸羽譜經盧仝解渴;武夷選品顧渚分香。

素雅爲佳松竹綠;幽淡最奇芝蘭香。

幽借山巔雲霧質;香憑崖畔芝蘭魂。

翠葉煙騰冰碗碧;綠芽光照玉甌青。

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峯生味更圓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小天地,大場事,讓我一席;

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從哪裏來,忙碌碌帶身塵土;

到這廂去,閒坐坐喝碗香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帶玉溪雲。

花間渴想相如露;竹下閒參陸羽經。

細品清香趣更清;屢嘗濃釅情愈濃。

薰心只覺濃如酒;入口方知氣勝蘭。

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龍團。

玉盞霞生液;金甌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大碗茶廣交九洲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

處處通途,何去何從,求兩餐分清邪正;

頭頭是道,誰賓誰主? 吃一碗各自東西。

竹雨松風蕉葉影,茶煙琴韻讀書聲。

爲善讀書是安樂法,種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簾春影雲拖地,半夜茶聲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盡洗,松濤烹雪詩夢初靈。

新安人傑地靈,傳古閣牌坊,一曲徽腔成絕響;

黃山物華天寶,獻屯綠祁紅,三杯猴魁餘雅興。

聆妙曲,品佳茗,金盤盛甘露,縹緲人間仙境;

觀古俗,賞絕藝,瑤琴奏流水,悠遊世外桃源。

山好好,水好好,開門一笑無煩惱;

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几杯各西東。

小住爲佳,且吃了趙州茶去;

曰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

南南北北,總須歷此關頭,且望斷鐵門限,備夏水冬湯,應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上天下地;

東東西西,那許瞞了腳跟,試豎起金剛拳,擊晨鐘暮鼓,喚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衆生,吃飯穿衣。

山靜無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爲客嘗。

紅透夕陽,好趁餘輝停馬足;

茶烹活水,須從前路汲龍泉。

世間重擔實難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長途不易走,梅花嶺上,何妨歇腳品斟茶。

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嶽茶。

雖無揚子江中水;卻有蒙山頂上茶。

揀茶爲款同心友;築室因藏善本書。

三楚遠來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嚐。

天下幾人閒,問杯茗待誰,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來證三生!

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兩個山人。

來爲利,去爲名,百年歲月無多,到此且留片刻;

西有湖,東有畈,八里程途尚遠,勸君更盡一杯。

斗酒恣歡,方向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過客暫停車。

隨手烹茗化白鶴;  綠地垂柳釣青錢。

蘭芽雀舌今之貴,鳳餅龍團古所珍。

龍團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盞燦若煙霞。

看水滸想喝大碗酒,讀紅樓舉杯思品茶。

處處通途,何去何從? 求兩餐,分清邪正;

頭頭是道,誰賓誰主? 吃一碗,各自西東。

忙什麼,吃我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裏,聽他擺龍門陣再飲三盞。

掃雪應憑陶學士,辨泉猶待陸仙人。

攀桂天高億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勝看五千文字箇中誰是謫仙才。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茗外風清移月影,壺邊夜靜聽松濤。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爲名忙,爲利忙,忙裏偷閒,且喝一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酒來。

龍井雲霧毛尖瓜片碧螺春, 銀針毛峯猴魁甘露紫筍茶。

剪取吳淞半江水,且盡盧仝七碗茶。

四方來客,坐片刻無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禪榻常閒,看嫋嫋茶煙隨落花風去;

遠帆無數,有盈盈軌水從罨畫溪來。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半榻夢剛回,活火初煎新澗水;

一簾春欲暮,茶煙細揚落花風。

茶聯還有一些小故事。

還有一副茶聯,出於抗戰時期重慶某茶館。聯文爲

空襲無常貴客茶資先付,

官方有令國防祕密休談。

寥寥數語,平淡無奇,感傷時局,卻見真情,隱刺官家,令人啼笑不得,蕩蕩民心,盡在言外。  幾十年前,在西安蓮湖公園上出現一個“奇園茶社”,門上貼着一副對聯

奇乎? 不奇,不奇亦奇!

園耶? 是園,是園非園!

上下聯第一字把“奇園”二字分別嵌入,別至有味,然而當時人們只知是一副趣聯,卻不瞭解其中的真意。 直到後來,報紙披露該茶社原是西安地下黨的一個祕密交通站,人們才明白“不奇亦奇,是園非園”奧祕。

紹興駐蹕嶺茶亭曾掛過這樣一副對聯

一掬甘泉好把清涼洗熱客,

兩頭嶺路須將危險告行人。

聯中措施辭含蓄,寓意深刻,既表達甘泉佳茗給路人帶來一絲清香,又道出人生旅途的幾分艱險。

茶聯發展到了今天,就層出新意,寓以新的內容。比如

喜報捷音一壺春暖,

暢談國事兩腋生風。

春滿山中採得新芽供客飲,

茶銷海外贏來蜚譽耀神州。

喝茶的來歷?

喝茶源自原始氏族公社

茶屬山茶科,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的芽葉。這種常綠灌木高可五、六尺,葉長呈橢圓形,有鋸齒,原產於我國。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一般認爲,“茶”字在唐以前的古書中未出現過,自唐代始見,是唐代人把“荼”字減去一筆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體字,“茶”是從“荼”字分化出來的。

中國是世界上飲茶製茶最早的國家,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前,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就已發現了野生茶樹。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據《神農本草》記載,以採集野生植物爲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已發現72種有毒中草藥,又在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飲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

飲茶由藥用轉爲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姬發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爲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着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製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爲大衆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爲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爲,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進階禮品。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十八世紀開始大規模經銷中國茶,並獲得了鉅額利潤。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60%-70%。十九世紀,中國的茶葉終於走向全世界,成爲了世界性飲料。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50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滕軍教授到底怎麼貶謗盧仝和七碗詩了,誰知道?

不論中國茶人也罷,日本茶人也罷,幾乎都無不熟知盧仝的名字,尤其是他的那首流譽古今的《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之詩。千百年來,它一直流傳在民衆的口頭上和心田上:或則高吟之,或則評說之,或則訓釋之,或則徵引之,書之於竹帛者有之,鐫之於木石者有之,銘之於杯壺者有之,題之於畫作者有之,懸於大雅之堂者有之,飾於清齋茅舍者有之,呈於摩崖石刻者有之,譜于山歌俚曲者有之。而這一切是偶然的麼?不,斯乃必然也。只緣對於盧仝及其《七碗茶歌》的不朽之作,人民是永遠也不會忘卻的,歷史是永遠也不會忘卻的。

然而殊堪令人驚異的是,在滕軍教授的筆下,盧仝及其《七碗茶歌》,卻被評說得一無是處,甚至不惜使用某些全然置史實於不顧的妄斷臆說而貶抑之,而誣謗之,而發難之。若是不明底細者們聽得此類評說,恐怕真還誤以爲這首《七碗茶歌》,純乎屬於無病,鄙俗不堪之作;並且更還誤以爲盧仝其人,只是唐代茶壇上的一介庸碌之徒,一介卑微角色呢。--哦哦!這樣一種近乎在開歷史的玩笑之舉,卻誰堪開得起啊?

而滕軍教授對於一點,卻未免太過掉以輕心,似乎壓根兒就不以爲然呢。在她看來,盧仝其人算得了什麼!《七碗茶歌》算得了什麼!若說這個盧仝嘛。那隻不過是古代中國的一位"落魄文士"罷啦,而他終年所縈懷的無非是:"遠離仕途的苦悶"之情,"懷才不遇"的憂忿之思,"詩思不敏的焦躁"之慨,"柴門反關"的孤苦之嘆,"困擾人生"的不堪之煩惱,"落魄士人"的無奈之悲愁,如斯而已矣,如斯而已矣!

這就是滕軍教授對於詩人盧仝的人生解讀並人生評價!

這就是滕軍教授對於《七碗茶歌》的文化解讀並文化評價!

我這裏尤須指出的是,滕軍教授對於盧仝的貶謗與發難,並非孤立地單單指向其個人,而是指向盧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甚至指向整個古代中國的茶壇。正如她所表白的那樣,雲:"筆者擬對古代中國飲茶發展歷程的特點(着重於日本沒有發生過的)作一歸納。"(按:引文中的着重號爲本文作者所加,下同。)而她所說的"特點"之一,便是擇用盧仝及其《七碗茶歌》作爲一則特殊個案並特殊典型來予以論述的。那好罷,咱們不妨就此而作出一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之探討罷。茲即將其評說的原文引述如下:

--飲茶往往成爲中國古代落魄文士藉以澆愁,抒發懷才不遇之苦悶的表現形式。盧仝(795-835)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其中吟到: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不難看出,盧仝在借飲茶抒發自己遠離仕途的苦悶、詩思不敏的焦躁及對社會不滿。盧仝力圖藉助茶的力量來擺脫種種人生的困擾,而獲得一個如同蓬萊仙境般的精神世界。

這種借茶抒懷的例子還可以在《月夜》中找到。當時顏真卿(709-785)正仕途坎坷,被貶爲湖州刺史。湖州附近的文人墨客紛紛聚集在他的周圍。一日夜晚,六位高士共飲香茗,乘興賦詩。這次茶會也是隋唐時期從史料上可查的唯一的一次文士茶會。……雖說是在美麗的月夜,寂靜的閒軒裏,幾位名士高友相聚飲茶,氣氛也算輕鬆,但比起明朗、舒(?)淡的日本弘仁茶會,還是令人感到其中的抑鬱氣氛。

而814年弘仁茶會中顯示的明麗、舒(?)淡、悠緩、和諧的茶風在同時期的中國也是找不到的。嵯峨茶會不能不說是對唐代時期中國茶飲文化的變通與拓展,而不僅僅是效仿……

--摘引自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第40-45頁

且請瞧瞧罷,滕軍教授論述的上列諸點中,有對中國古代茶壇的評說,有對盧仝及其《七碗茶歌》的評說,有對顏真卿以及湖州文人墨客的評說,有對日本弘仁茶會,即嵯峨茶會的評說。但很是遺憾,她這些個儼然不假思索的評說告訴給讀者的究是什麼?無非或則是有遜於理性思考的褊狹之見,或則是就連起碼的歷史常識都置於不顧的妄斷之說,諸如對於古代中國茶壇的所謂"歷史發展特點"之論述,對於唐代詩壇並唐代茶壇的昔日輝煌之評價,以及對於唐代文士茶會與日本弘仁茶會文化價值之比較,凡斯爾爾,委實皆疏誤多多也。--不過對此,本文只因限於題旨,卻不能一一詳予論述,有的只能在本文中兼帶論述之,有的則須容後另行謀篇論述之,這裏就此順告讀者諸君們。

而下文我要着重闡述的,則是就滕軍教授關於盧仝及其《七碗茶歌》的評說,表達我個人的幾點拙見,敬乞讀者諸君鑑識之--

首先,我不能不做出這樣的設問:盧仝果真是從官衙的高位上跌落下來而落落失意的"落魄文士"麼?果真有過"懷才不遇"的憂思糾纏着他麼?歷代史籍果真是如斯記載的麼?否!全然不是這樣。盧仝的真實經歷、真實人生,卻跟滕軍教授筆下描述的情形恰恰相反。據史料稱,盧仝早年家境貧寒,可他竟苦讀不輟,博覽經史,年輕之時即詩情橫溢,奇斯迭出:"上不事天子,下不識王候",這就是他在《冬日》一詩中放吟而出的曠懷遠志並亮節高風!唐代文壇本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後,特別崇尚道家學說,風靡道教文化的時代,盧仝亦深受道家學說,並且深受魏晉風流,尤其是隱逸士風之陶染,遂即潛心隱居於少室山,終於養成他那抱朴狷介、清尚高潔的詩人風範,他始終拒絕仕途,不被厚祿所誘,即使朝廷兩度備禮徵其爲諫議大夫,卻皆不赴詔。而且對於其時宦官專權的政局,無情地予以抨擊和諷刺,即如在《月蝕詩》中竟寫下這樣的諷句:"頗奈蝦蟆兒,吞我芳桂枝;我愛明鏡潔,爾乃痕翳之"。

盧仝的人格畢竟最像盧仝的人格。其穎出於詩作之中的諷刺之鋒芒,每每直指封建朝廷的最高統治者,卻毫不含糊其詞,更無半點懼色。即如《七碗茶歌》的首段詩行中就有如下的諷刺詠句: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再看《七碗茶歌》的尾段,更表達出了詩人所秉有的強烈的人道主義襟懷,慷慨陳詞,直抒胸臆,雲:安得知百萬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然而遺憾的是,滕軍教授在其上述引文中,卻只截取《七碗茶歌》的中間一段文字,竟將其首段和尾段的兩處重要詩行,悉數刪去,而始終未作出必要的解釋,作出明白的交代。這在客觀上,則非但影響到對於《七碗茶歌》的藝術評價並文化評價,而且更必會直接有損於對於詩人盧仝的人格評價與社會評價。試問,這難道不是作者在其書中留下的難以彌補的疏誤麼?

而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滕軍教授在她的筆下,卻何以偏偏不惜使用種種貶抑誹謗的字眼,竭力詆譭盧仝,挑戰盧仝呢?若是在某個對於中國茶史一無所知的作者來說,這樣的錯失尚還不足爲怪的話,而作爲撰著《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作者來說,竟把飲譽中外茶壇的詩人盧仝評說得面目全非,褒貶顛倒,試問,這怎教人們對此而予以理解,予以諒解呢!

尤須指出的是:唐代茶壇的昔日輝煌,並非憑空出現的。應當說,只緣有兩顆光采奪目的星斗升起在其太空中而爲之照耀,纔會出現那樣一番輝煌的。這兩顆星斗就是:陸羽並盧仝。陸羽以其空前未有的《茶經》而垂諸史冊;盧仝則以其獨領的《茶詩》而流佈天下。陸羽被歷代茶人尊奉爲茶聖,盧仝則被歷代茶人尊奉爲亞聖。陸羽被謳歌而爲茶神,盧仝則被謳歌而爲茶仙。無怪乎古往今來的中國茶人,無不爲我國古代茶壇的太空擁有這樣兩顆星斗而無限自豪,並且世界茶人亦無不爲之仰慕,爲之傾拜而不已

這就是盧仝在唐代茶壇上的歷史地位!

這就是古今茶人對於盧仝的歷史評價!

而這些這些,想必滕軍教授不會一概皆茫無所知罷。

我的上述論說,不知道能否算是爲盧仝所作的一種辯護。只因閱歷有限,見識淺陋,恐怕從學術意義上說,則我實難做到真正辯護在點子上,辯護在要緊處。那麼,這就算是我在感情上,在道義上作出的一點辯識罷。

那麼接下去,我還要本着同樣的動因,再爲《七碗茶歌》辯識一番。

說實在話,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盧仝的這首被中外茶壇譽稱是詠茶詩作的千古絕唱,卻在滕軍教授的筆下竟橫糟貶謗。對此,請恕我直言,我的心情確乎一時難以平靜,禁不住頓生幾分激動!我不明白滕軍教授這究竟是爲什麼?試問,《七碗茶歌》何咎之有!詩人盧仝何咎之有!

而在滕軍教授的眼裏看來,充滿在這首茶詩中的是些什麼?似乎無非是:只有晦暗,無有明朗;只有抑鬱,無有豁達;只有卑俗,無有高潔;只有落魄,無有豪宕;只有消沉,無有奮發;只有私願,無有宏圖;只有憂己,無有憂世。……哦哦!像滕軍教授這般貶謗盧仝這首《七碗茶歌》者,據我所知,古往今來還不曾發見有第二個人!

且再看看滕軍教授採用的文化比較法罷:她由盧仝茶詩而引申說到文士茶會,再把日本的弘仁茶會用來跟我國唐代的文士茶會相比較;並對作爲弘仁茶會之靈魂的嵯峨茶詩,作出至高無上的評價,以此示意嵯峨茶詩達於無以倫比的境界。言下之意,嵯峨茶詩則理所當然地駕乎盧仝的《七碗茶歌》之上!無怪乎滕軍教授驕傲地"歸納"說:"814年弘仁茶會顯示的明麗、舒(?)淡,悠緩、和諧的茶風,在同時期的中國也是找不到的。"天哪!這真是奇說也,奇論也,奇文也!--至於日本的弘仁茶風並嵯峨茶詩之評說,容後當另擬專題論述,這裏姑且從略可也。

而不論貶謗法也罷,比較法也罷,盧仝的《七碗茶歌》難道是詆譭得了,抹黑得了的麼?

須知,盧仝的這首茶詩,非但是其時唐代詩壇的醉意風流之產物,而且更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壇遺下的隱逸風流之產物。至於論及唐代詩壇的醉意風流,其傑出的代表人物則無外乎兩位:一位是酒仙李白,他是詩酒風流之泰斗;另一位則是茶仙盧仝,他則是詩茶風流的天才。因而盧仝的這首《七碗茶歌》,始終不失歷史所賦予它的特殊藝術價值並特殊社會價值。千百年來,儘管古今中外的詠茶詩作浩如煙海,但迄今卻還不曾發見有任何一首茶詩堪以跟《七碗茶歌》相媲美呢!

我國曆代茶人無不爲擁有這樣的《七碗茶歌》而自豪!

我國曆代茶壇無不爲擁有這樣的《七碗茶歌》而驕矜!

當然,我深知我的上述辯識是不會起什麼作用的,人微言輕嘛。但這不要緊,好在歷代有無數詩人,藝術家都曾爲盧仝及其《七碗茶歌》有過大量的評論並謳歌,他們這不就是爲之作了最好的辯護,最好的評說麼?爲此,茲即擇其爲人們所熟知者,引錄如下:

(唐)朝愈:《寄盧仝》(節錄)

玉川先生洛城裏,

破屋數間而已矣。

一奴長鬚不裹頭,

一婢赤腳老無齒。

先生事業不可量,

惟用法律自繩已。

春秋三傳束高閣,

獨抱遺經究終始。

嗟我今爲赤縣令,

授權不用欲何俟。

立召賊曹呼伍伯,

盡取鼠輩屍諸市。

先生又遣長鬚來,

如此處置非可喜。

況又時當長養節,

都邑未可猛政理。

先生固是吾所畏,

度量不敢窺涯。

放縱是誰之過歟,

效尤戳僕愧前史。

(唐)劉義:《塞上逢盧仝》

直到桑乾北,逢君夜不眠。

上樓腰腳健,懷土眼睛穿。

斗柄寒垂地,河流凍徹天。

羈魂泣相向,何事有詩篇。

[注:羈魂:此即指盧、劉苦旅於塞外,因故滯留,則不由深懷眷念故園之情而惴惴不安,卻不知何時抒此而見於詩作。]

(宋)蘇軾:《遊諸佛寺,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茶文化名人

從唐代開始,我國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瞭解渴式的粗放吞飲,並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爲能顯示高雅素養、寄託感情和表現自我的活動。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爲"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羣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捲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裏。隨後,智積禪師爲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爲"陸",取名爲"羽",用"鴻漸"爲字。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併爲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髮爲僧。智積爲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鍊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裏作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衆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爲《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羣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爲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裏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爲鄒夫子煮茶烹茗。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遊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宜昌,品嚐了峽州茶和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遊,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彙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製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鑑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爲上品而成爲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爲,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爲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爲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鑑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爲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裏,認爲這有利於茶葉貿易。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爲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爲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爲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係。如"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爲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樑,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籤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係: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羣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爲蔡襄《茶錄》所作的後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爲後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爲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爲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爲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思考,不隨人後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爲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爲"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爲"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爲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的關係

  乾隆與茶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當他85高壽時,向御前一位老中醫透露了隱退之意,老中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風趣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是中國帝王中長壽者之一。他高壽的原因很多,其中經常飲茶是一個重要因素。乾隆不僅飲茶成癖,且嚐遍神州名茶,尋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獻一份名茶,乾隆嘗後,覺得此茶非同尋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濃郁蘭花之天然香氣,他便問誰知該茶產於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發現於福建安溪南巖觀音石下,其色褐綠,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乾隆據此賜其茶名曰“南巖鐵觀音。”

  乾隆飲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嘗北京各處的井水和泉水後,最後選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賜名爲“天下第一泉”。乾隆遊江南時,隨從專門用車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飲用。可是途經濟南時,無意間品嚐到趵突泉水,覺得其甘冽勝過玉泉水,就把帶來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換爲趵突泉水,並親筆題“激湍”兩字勒石於泉邊。

  孫中山以茶代酒 孫中山先生一向倡導“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嘗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關心興旺祖國茶葉,爲此,他頗有興趣地寫道:“譬如就飲料一項說,中國人發明茶葉,至今爲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皆爭用之……”

  魯迅飲茶着迷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他品茗還有獨特功夫,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視喝茶爲藝術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說過:“喝茶本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的前面了。”老舍對祖國茶藝術之落後不無遺憾。

急求一篇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論文 2000字左右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爲“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爲”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爲“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爲媒,透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脫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透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爲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爲食而食,爲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脫爲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閒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爲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脫,透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爲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寫出宋代著名茶詩句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寒  夜

杜 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

汲江煎茶

蘇 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荒村長短更。

試院煎茶

蘇 軾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

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

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蘇 軾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煩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蘇 軾

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

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爲君細說我未暇,試評其略差可聽。

建溪所產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

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

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

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寬饒猛。

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

體輕雖復強浮泛,性滯偏工嘔酸冷。

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

葵花玉誇不易致,道路幽險隔雲嶺。

誰知使者來自西,開緘磊落收百餅。

嗅香嚼味本非別,透紙自覺光炯炯。

粃糠團鳳友小龍,奴隸日注臣雙井。

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幸。

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

和蔣夔寄茶

蘇 軾

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

扁舟渡江適吳越,三年飲食窮芳鮮。

金齏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

臨風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

自従舍舟入東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腥盤筵。

廚中蒸粟埋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故人猶作舊眼看,謂我好尚如當年。

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

清詩兩幅寄千里,紫金百餅費萬錢。

吟哦烹噍兩奇絕,只恐偷乞煩封纏。

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死生禍福久不擇,更論甘苦爭蚩妍。

知君窮旅不自釋,因詩寄謝聊相鐫。

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

蘇 軾

周詩記苦荼,茗飲出近世。

初緣厭粱肉,假此雪昏滯。

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

不令寸地閒,更乞茶子蓺。

飢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

庶將通有無,農末不相戾。

春來凍地裂,紫筍森已銳。

牛羊煩訶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齒髮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記桃花裔。

怡然以垂雲新茶見餉報以大龍團

仍戲作小詩

蘇 軾

妙供來香積,珍烹具大官。

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

曉日雲庵暖,春風浴殿寒。

聊將試道眼,莫作兩般看。

種  茶

蘇 軾

鬆間旅生茶,已與鬆俱瘦。

茨棘尚未容,蒙翳爭交構。

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

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

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

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

能忘流轉苦,戢戢出鳥咮。

未任供臼磨,且可資摘嗅。

千團輸大官,百餅銜私鬥。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次韻黃夷仲茶磨

蘇 軾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

浸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功極至於磨,信哉智者能創物。

破槽折杵向牆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強鐫鑿,理疏性軟良可咄。

予家江陵遠莫致,塵土何人爲披拂。

次韻曹輔寄源試焙新茶

蘇 軾

仙山靈草溼行雲,洗諞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爲謝

蘇 軾

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陰六一誇新書。

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湯雪生璣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寄周安孺茶

蘇 軾

大哉天宇內,植物知幾族。

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

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

常李亦清流,當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於俗。

豈但中土珍,兼之異邦鬻。

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

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

開園頤山下,屏跡松江曲。

有興即揮毫,燦然存簡牘。

伊予素寡愛,嗜好本不篤。

粵自少年時,低迴客京轂。

雖非曳裾者,庇廕或華屋。

頗見綺紈中,齒牙厭粱肉。

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

團鳳與葵花,式砆雜魚目。

貴人自矜惜,捧玩且緘櫝。

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

於茲自研討,至味識五六。

自爾入江湖,尋僧訪幽獨。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頗熟。

聞道早春時,攜客赴初旭。

驚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豈停宿。

須臾布輕縷,火候謹盈縮。

不憚頃間勞,經時廢藏蓄。

髹筒淨無染,箬籠勻且復。

苦畏梅潤侵,暖須人氣燠。

有如剛耿性,不受纖芥觸。

又若廉夫心,難將微穢瀆。

晴天敞虛府,石碾破輕綠。

永日遇閒賓,乳泉發新馥。

香濃奪蘭露,色嫩欺秋菊。

閩俗競傳誇,豐腴面如粥。

自雲葉家白,頗勝中山茗。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

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陸子吒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頃曾嘗,瓶罌走僮僕。

如今老且懶,細事百不欲。

美惡兩俱忘,誰能強追逐。

姜鹽拌白土,稍稍從吾蜀。

沿欲外形體,安能徇心腹。

由來薄滋味,日飯止脫粟。

外慕既已矣,胡爲此羈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峯麓。

山圃正春風,蒙茸万旗簇。

呼兒爲佳客,採製聊亦復。

地僻誰我從,包藏置廚簏。

何嘗較優劣,但喜破睡速。

況此夏日長,人間正炎毒。

幽人無一事,午飯飽蔬菽。

困臥北窗風,風微動窗竹。

乳甌十分滿,人世真侷促。

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贖。

爲問劉伯倫,胡然枕糟曲。

贈包安靜先生茶三首

蘇 軾

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

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

建茶三十片,不審味如何。

奉贈包居士,僧房戰睡魔。

野菜初出珍又珍,送與安靜病酒人。

便須起來和熱吃,不消洗面裹頭巾。

龍 鳳 茶

王禹偁

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

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

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

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烹北苑茶有懷

林 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人間絕品應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伯堅惠新茶

劉 著

建溪玉餅號無雙,雙井爲奴日鑄降。

忽聽松風翻蟹眼,卻疑春雪落寒江。

嘗茶和公儀

梅堯臣

都籃攜具上都堂,碾破雲團北焙香。

湯嫩水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

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

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嘗 新 茶

曾 鞏

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製出樣爭新。

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

茶   竈

朱 熹

仙翁遺石竈,宛在水。

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

寄茶與和甫

王安石

彩絳縫囊海上舟,月團蒼潤紫煙浮。

集英殿裏春風晚,分到並門想麥秋。

寄茶與平甫

王安石

碧月團團墮九天,封題寄與洛中仙。

石樓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陪諸公登南樓啜新茶

家弟出建除體詩諸公既和

陳與義

建康九醞羙,侑以八品珍。

除瘴去熱惱,與茶不相親。

滿月墮九天,紫面光磷磷。

平生酪奴謗,脈脈氣未申。

定論得公詩,雅號知凝神。

執持甘露椀,未覺有等倫。

破睡及四座,愧我非嘉賓。

危樓與世隔,萬事不及脣。

成公方坐嘯,賞此玉花勻。

收杯未要忙,再試晴天雲。

開口得一笑,茲遊念當頻。

閉眼歸默存,助發梨棗春。

與周紹祖分茶

陳與義

竹影滿幽窗,欲出腰髀懶。

何以同歲暮,共此晴雲椀。

摩挲蟄雷腹,自笑計常短。

異時分憂虞,小杓勿辭滿。

北巖採新茶用忘懷錄中法煎飲

欣然忘病之未去

陸 遊

槐火初鑽燧,松風自候湯。

攜籃苔徑遠,落爪雪芽長。

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

歸時更清絕,竹影踏斜陽。

啜茶示兒輩

陸 遊

圍坐團欒且勿譁,飯餘共舉此甌茶。

麤知道義死無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還滿眼,高城漏鼓不停撾。

閒人一笑真當勉,小榼何妨問酒家。

飯罷碾茶戲書

陸 遊

江風吹雨暗衡門,手碾新茶破睡昏。

小餅戲龍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烹  茶

陸 遊

麴生可論交,正自畏中聖;

年來衰可笑,茶亦能作病。

噎嘔廢晨飧,支離失宵瞑。

是身如芭蕉,寧可與物競。

兔甌試玉塵,香色兩超勝。

把玩一欣然,爲汝烹茶竟。

三遊洞前巖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陸 遊

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牀。

巖空倒看峯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

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

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

試  茶

陸 遊

蒼爪初驚鷹脫韝,得湯已見玉花浮。

睡魔何止避三舍,歡伯直知輸一籌。

日鑄焙香懷舊隱,谷簾試水憶西遊。

銀瓶銅碾俱官樣,恨欠纖纖爲捧甌。

試  茶

陸 遊

北窗高臥鼾如雷,誰遣香茶挽夢迴?

綠地毫甌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閩來。

試  茶

陸 遊

強飯年來幸未衰,睡魔百萬要支援。

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

乳井簾泉方遍試,柘羅銅碾雅相宜。

山僧剝啄知誰報?正是松風欲動時。

睡起試茶

陸 遊

笛材細織含風漪,蟬翼新裁雲碧帷。

端溪硯璞斲作枕,素屏畫出月墮空。

朱欄碧甃玉色井,自候銀瓶試蒙頂。

門前剝啄不嫌渠,但恨此味無人領。

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

陸 遊

一州佳處盡裴回,惟有東丁院未來。

身是江南老桑苧,諸君小住共茶杯。

雪芽近自峨嵋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旋置風爐清樾下,它年奇事記三人。

喜得建茶

陸 遊

玉食何由到草萊,重奩初喜坼封開。

雪霏庾嶺紅絲磑,乳泛閩溪綠地材。

舌本常留甘盡日,鼻端無復鼾如雷。

故應不負朋遊意,手挈風爐竹下來。

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

陸 遊

午枕初回夢蝶牀,紅絲小磑破旗。

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

巖電已能開倦眼,春雷不許殷枯腸。

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

謝王彥光提刑見訪並送茶

陸 遊

邇英帷幄舊儒臣,肯顧荒山野水濱。

不怕客嘲輕薄尹,要令我識老。

颿回鼓轉東城暮,酒冽橙香一笑新。

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

雪後煎茶

陸 遊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竈就烹煎。

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夜汲井水煮茶

陸 遊

病起罷觀書,袖手清夜永。

四鄰悄無語,燈火正淒冷。

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鏘然轆轤聲,百尺鳴古井。

肺腑凜清寒,毛骨亦蘇省。

歸來月滿廊,惜踏疏梅影。

晝臥聞碾茶

陸 遊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雲腴。

玉川七碗何須爾,銅碾聲中睡已無。

催公靜碾茶

黃庭堅

雪裏過門多惡客,春陰只惱有情人。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塵。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

黃庭堅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牀過疾雷。

奉謝劉景文送團茶

黃庭堅

劉侯惠我大玄璧,上有雌雄雙鳳跡。

鵝溪水練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

劉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瓊爢。

收藏殘月惜未碾,直待阿衡來說詩。

絳囊團團餘幾璧,因來送我公莫惜。

箇中渴羌飽湯餅,雞蘇胡麻煮同吃。

公益嘗茶

黃庭堅

子云窗下草玄經,寒雀爭喧戶晝扃。

好事應無攜酒榼,相過聊欲煮茶瓶。

寄新茶與南禪師

黃庭堅

筠焙熟香茶,能醫病眼花。

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

石鉢收雲液,銅瓶煮露華。

一甌資舌本,吾欲問三車。

今歲官茶極妙而難爲賞音者

戲作兩詩用前韻

黃庭堅

雞蘇狗蝨難同味,懷取君恩歸去來。

青箬湖邊尋顧陸,白蓮社裏覓宗雷。

乳花翻椀正眉開,時苦渴羌衝熱來。

知味者誰心已許,維摩雖默語如雷。

省中烹茶懷子瞻用前韻

黃庭堅

合門井不落第二,竟陵谷簾定誤書。

思公煮茗共湯鼎,蚯蚓竅生魚眼珠。

置身九州之上腴,爭名焰中沃焚如。

但恐次山胸壘塊,終便酒舫石魚湖。

送張子列茶

黃庭堅

齋餘一椀是常珍,味觸色香當幾塵。

借問深禪長不臥,何如官路醉眠人。

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黃庭堅

三徑雖鋤客自稀,醉鄉安穩更何之。

老翁更把春風椀,靈府清寒要作詩。

茗椀難加酒椀醇,暫時扶起藉糟人。

何須忍垢不濯足,苦學梁州陰子春。

香從靈堅壟上發,味自白石源中生。

爲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

龍焙東風魚眼湯,箇中即是白雲鄉。

更煎雙井蒼鷹爪,始耐落花春日長。

謝公擇舅分賜茶三首

黃庭堅

外家新賜蒼龍璧,北焙風煙天上來。

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夢聽春雷。

文書滿案惟生睡,夢裏鳴鳩喚雨來。

乞與降魔大圓鏡,真成破柱作驚雷。

細題葉字包青箬,割取丘郎春信來。

拚洗一春湯餅睡,亦知清夜有蚊雷。

謝人惠茶

黃庭堅

一規蒼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錦段鮮。

莫笑持歸淮海去,爲君重試大明泉。

謝王炳之惠茶

黃庭堅

平生心賞建溪春,一邱風味極可人。

香包解盡寶帶胯,黑麪碾出明窗塵。

家園鷹爪改嘔泠,官焙龍文常食陳。

於公歲取壑源足,勿遣沙溪來亂真。

西江月·茶詞

蘇 軾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

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面。

訴 衷 情

張 掄

閒中一盞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磚爐最宜石銚,裝點野人家。

三昧手,不須誇。滿甌花。睡魔何處,兩腋清風,興滿煙霞。

風 流 子

王千秋

夜久燭花暗,仙翁醉、豐頰縷紅霞。正三行鈿袖,一聲金縷,卷茵停舞,側火分茶。笑盈盈,濺湯溫翠碗,折印啓緗紗。玉筍緩搖,雲頭初起,竹龍停戰,雨腳微斜。

清風生兩腋,塵埃盡,留白雪、長黃芽。解使芝眉長秀,潘鬢休華。想竹宮異日,袞衣寒夜,小團分賜,新樣金花。還記玉麟春色,曾在仙家。

謁 金 門

吳 潛

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七碗徐徐撐腹了。廬家詩興渺。

君豈荊溪路杳。我已涇川夢繞。酒興茶酣人語悄。莫教雞聒曉。

浣 溪 沙

周 密

竹色苔香小院深。茶鼎掩山扃。松風吹盡世間塵。

靜養金芽文武火,時調玉軫短長清。石牀閒臥看秋雲。

浣 溪 沙

程大昌

水遞迢迢到日邊。清甘誇說與茶便。誰知絕品了非泉。

旋挹天花融湩液,淨無土脈污芳鮮。乞君風腋作飛仙

參考資料:搜搜問問

Tags:茶社 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