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七碗茶詩的來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33W

七碗茶詩的來歷

七碗茶源於唐代詩人盧仝的經典茶詩《七碗茶》,描述了品飲新茶的美妙意境。

七碗茶又稱“申時茶”,因爲申時是人體膀胱經當令的時間段,也是一天中排毒最佳的時間段。

七碗茶湯進入身體後可以推動水分和熱量在身體裏彌散和滲透,把身體多餘的物質帶出體外,疏通經絡,讓身體變得更加通透,恢復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氣血循環,讓身體恢復健康的狀態。

七碗茶源於唐代詩人盧仝的經典茶詩《七碗茶》,描述了品飲新茶的美妙意境。

七碗茶又稱“申時茶”,因爲申時是人體膀胱經當令的時間段,也是一天中排毒最佳的時間段。

七碗茶湯進入身體後可以推動水分和熱量在身體裏彌散和滲透,把身體多餘的物質帶出體外,疏通經絡,讓身體變得更加通透,恢復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氣血循環,讓身體恢復健康的狀態。

七碗茶詩來自唐代詩人陸羽所著的《茶經》。

《茶經》是中國茶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茶聖”。

其中七碗茶詩是《茶經》中的一篇篇章,在文章末尾,陸羽寫下了七首描繪喝七碗茶的詩句,以此來評價茶的色、香、味和感受。

這七首詩分別是:

1. 色綠清如碧玉簪,香高聞爽掛金鉤。

2. 一泓碧翠桃花水,雙溪紅樹帶黃鳥。

3. 聞香引旨意,品味獨無雙。

4. 獨享幽居興,靜觀花發時。

5. 水響山溪疊翠波,汲取濃茶試第一。

6. 甌中橫笛萬年新,一曲草鳥恰相應。

7. 茶在中央萬事足,盞中人語半分餘。

這七首詩言簡意賅、意境優美,表達了喝茶的樂趣和品味過程中的心境。

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均來自陸羽當時的生活及其對茶文化的認知和體驗,成爲了中國茶文化經典名篇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後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爲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爲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爲”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爲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爲“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爲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爲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後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爲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爲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至精至好”“開緘””手閱”等誇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爲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爲傳誦。其大意是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誇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爲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爲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實這是因爲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爲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爲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着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雲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採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爲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採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於隋唐以前爲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爲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國學經典《七碗茶歌》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人盧仝(公元—835),自號玉川子,范陽(今北京大興)人。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爲《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爲茶之千古絕唱。詩中反映封建帝王爲了個人奢欲,當春驚蟄節時,驅使茶農入山採摘至精至好的陽羨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的無限情趣。歷代詩人的詠茶詩很多,但盧仝這首詩堪稱是詠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盧仝也因此詩而傳名於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中,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古稱陽羨縣。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此茶經陸羽的發現和推薦,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爲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後,立即送往皇宮,剩餘的纔是王公貴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這是第二部分,是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破孤悶;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拋到九宵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其中從“一碗喉吻潤”到“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詠,並被單獨命名爲《七碗茶歌》。

盧仝七碗茶出自哪裏?

《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作者盧仝(音tóng〈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

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唐朝詩人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是來自他的《玉川子詩集》的“走筆謝孟諫義寄新茶”,因爲太過精彩,所以把這幾句單 列,單獨成篇,被後人屢屢提及。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七碗茶(申時茶)

申時(15點-17點)天氣肅降,地氣升騰,於地表交匯,正是練氣化神之吉時,彼時,也是人體膀胱經執行最快速的時候,頭頂百會穴和腳底涌泉穴都會開啟。此時,正襟危坐,上承天陰,下汲地陽,隨着茶會主持人吟誦的《新七碗茶歌》,分飲七杯活茶。

七碗茶會在飲茶之前要調息靜心,在飲茶過程中閉目止語,感受茶氣在體內遊走。飲用七杯活茶,三刻時間內,保持與自己身體、感覺、意識的連結,達到中正平和,禪定自若的狀態。

追求的是茶和人的身體之間的內在連接。它其實是本源的迴歸,迴歸到它最初的用途——爲身體排除掉多餘的、有害的物質。迴歸茶滿足身體健康的「自然」功用。喝的是茶本身最根本的天然功用,透過喝茶把身體多餘不需要的東西帶出體外,透過喝茶構建起茶和人體健康之間的內在關聯,透過喝茶讓身體變得更加的乾淨,通暢。

《七碗茶歌》出自唐代詩人盧仝(tong)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出了品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爲傳頌。後經過老子學院張三愚老師的創新與改變,形成了《新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文思涌,洋洋灑灑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舊貌換新顏

六碗通仙靈,只羨茶人不羨仙,

七碗罷罷罷,此碗過後,直叫新我替舊他。

《七碗茶歌》的問題

《七碗茶歌》又稱《七碗茶詩》,是唐代詩人盧仝的作品,也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

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

擴展資料:

七碗茶歌創作背景節選:

在以後的日子裏,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七碗茶詩》誰寫的?

盧仝(約795-835)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爲膾炙人口;盧仝的《七碗茶詩》在日本也廣爲傳頌,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爲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爲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爲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爲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爲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爲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爲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七杯茶名字的來歷?

唐代盧仝有詩吟唱“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話春茶業店裏的盧仝的《七碗茶詩》是什麼?

《七碗茶詩》是唐詩人盧仝的,是詠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盧仝也以此詩傳名於世。

完整茶詩: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Tags:來歷 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