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金陵十三釵刪掉了什麼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96W

金陵十三釵刪掉了什麼

金陵十三釵刪減了關於8位戰士犧牲的情節,這部電影在柏林放映的版本比國內公映版短了4分鐘,刪剪的主要戲份是黃海波等戰士前赴後繼犧牲的情節1。

金陵十三釵刪減了關於8位戰士犧牲的情節,這部電影在柏林放映的版本比國內公映版短了4分鐘,刪剪的主要戲份是黃海波等戰士前赴後繼犧牲的情節。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電影,原著小說是《紅樓夢》的一個嶄新版本,透過對妙玉、黛玉等人物的深度刻畫,探討了清末封建社會的婦女命運和家族紛爭。

據悉,電影版《金陵十三釵》在上映前曾經被刪減了一些鏡頭和畫面,以符合審查要求和市場需求。

具體刪減了哪些內容並不清楚,但這種影響創作者創作的審查制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刪掉了什麼?

《金陵十三釵》刪了4分鐘關於戰士犧牲的情節。

《金陵十三釵》在亮相柏林的時候較之前版本短了4分鐘,刪減的主要是8位戰士犧牲的情節。張藝謀稱,這樣做是因爲外國的朋友反映這段長了點。不過刪完戲後張藝謀就心疼了,他稱,“我們展現的部分其實都很少,都是細節。”

刪除的原因:

張藝謀解釋瞭如此刪剪的原因:“因爲一些外國朋友反映片長長了一些。而對於那段歷史,他們沒有我們那樣強的情感,而是希望在故事中推進快一點,我也是爲了照顧他們的習慣。所以把女學生救下來就可以了,讓他們快一點走進教堂,就是爲了方便。”

“因爲我是用詩意的方法來表現戰爭。之前看到了這樣的史料,感到很震驚,我就用詩化的方法去表現,這是中國人的情懷。”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網-爲照顧外國觀衆口味 "金陵十三釵"刪4分鐘戰爭戲

《金陵十三釵》刪掉的結局是什麼?

在那次日本軍官分享13個“女學生”時,其中兩個女人企圖用牛排刀反抗未遂,當場被殺害。

其餘11個女人在被髮放到剛剛建立的慰安所,於兩三年內相繼死去的有10人。

《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克里斯蒂安·貝爾、倪妮、佟大爲、張歆怡、黃天元和渡部篤郎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的故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爲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裏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一個爲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羣躲在教堂裏的女學生、14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他們在危難的時刻放下個人的生與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

創作背景:

張藝謀是在北京奧運會前看到嚴歌苓的這個小說,隨後便買下版權。張藝謀認爲這個故事的視角很獨特,從13個金陵風塵女子傳奇性的角度切入,表達一個救贖的主題,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義。

同時張藝謀也希望採用與以往的南京題材影片都不一樣的手法,給觀衆帶來不同以往的感受。所以影片與原著相比,加入了表現中國人浴血抗爭一條故事線索,表現中國人的血性、不屈不撓的精神。

片中也增加了不少的戰爭場面,但沒有太過強調的大場面,希望用戰爭場面的細節來打動觀衆 。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 完整未刪節的 最後結局是什麼樣的?

《金陵十三釵》最後結局是:

在那次日本軍官分享13個“女學生”時,其中兩個女人企圖用牛排刀反抗未遂,當場被殺害。其餘11個女人在被髮放到剛剛建立的慰安所,於兩三年內相繼死去的有10人。

她們有的是試圖逃亡被擊斃的,有的是染病而死,個別是自殺的。只有趙玉墨因相貌和格調出衆,享受她的是中下級軍官,對她的把守漸漸放鬆,使她終於逃跑成功。 

擴展資料:

《金陵十三釵》創作背景:

嚴歌苓曾明確談過《金陵十三釵》的題材來源,一是《魏特琳日記》,二是蔣公轂的《陷京三月記》。魏特琳女士也以“惠特琳”的名字在《金陵十三釵》中直接露面。“在給張藝謀編劇時,我又收集了很多新的關於南京大的資料。

我爸爸的姨夫蔣公在南京大的時候是的一個衛生部醫官,在他把大部分的傷兵撤離南京後,他沒有走,留在了南京,他記下了一本日記。

後來他的後人把那本日記出版了,叫《陷京三月記》。”另外,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歷史著作《南京大: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也給她良多啓發。

《金陵十三釵》作者簡介:

嚴歌苓,旅美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入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攻讀寫作碩士學位。

嚴歌苓二十歲時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創作有《少女小漁》、《天浴》、《扶桑》、《人寰》、《白蛇》、《一個女人的史詩》、《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赴宴者》、《霜降》等一系列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被刪部分,那些替學生被日軍侮辱的13位女孩,後來怎樣?

除了玉墨之外,其餘的女孩有的人受不了日本的殘暴行爲自殺了,也有的被日本人殺害。

《金陵十三釵》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中的結局:

最後小男孩跟秦淮十二個女子被日本人帶上車,

神父把女學生們藏在大卡車裏,用孟先生給的通行證過了關卡。

小說中的結局:

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大會上,孟書娟幾乎找到了玉墨。玉墨坐在證人席上,指正日軍進階軍官的一次有預謀、大規模的。書娟是從她的嗓音裏辨認出玉墨的。她擠過人羣找到她,但轉過來的臉全不是記憶中的。那天生麗質的臉蛋也許是被毀了容又讓手藝差勁的整容醫生修復過的。玉墨沒有和書娟相認,而是走掉了。在書娟29歲那年,她完成了對13個秦淮河女人下落的調查。(原著中沒有陳喬治男扮女裝情節)

趙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也是她證實了那次日軍高層軍官如何分享了她和另外12個“女學生”。其中有兩個企圖用牛排刀反抗但反抗未遂,當場被殺害。其中11個女人在日軍軍官享用夠了後,發送到慰安所,兩三年後相繼死去。有的企圖逃亡時被擊斃的,有的染病而死,個別的自殺了。趙玉墨的倖存大概歸於她出衆的相貌和格調

金陵13釵結局是什麼

《金陵十三釵》每個人結局是如下:

13個人經歷了噩夢般的折磨,其中有幾人因爲反抗而當場被刺殺身亡,剩下的人則被髮配到了慰安所,在幾年內也是因爲生病等緣故相繼去世,僅僅只有趙玉墨存活了下來。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的結局中,十二個姐妹們帶着喬治奔赴了日本人此前的邀約,當然都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聖誕晚會,而教父約翰帶着女學生們逃離了南京,電影就此戛然而止。

劇情簡介

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戰火中,六朝古都化爲廢墟,衆多中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數人的德械教導隊餘部在長官李教官(佟大爲飾)指揮下,從日軍手中救出了一批教會學校女學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喪失了出城的機會。

倖免於難的書娟(張歆怡飾)等學生返回文徹斯特教堂,隨她們一起來到的,還有受僱遠道至此收殮神父遺體的美國人約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貝爾飾)。

此時的南京城中,逃難的人們蜂擁進安全區和教堂尋找庇護,十四名風塵女子強行進入教堂避難,其中精通英語的玉墨(倪妮飾)希望藉助約翰的身份爲一行人提供更多保護。教堂的牆壁,並不能阻擋日軍的鐵蹄,教堂內的人們,將面臨孰生孰死的選擇。

金陵十三釵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結局:在教堂裏,傷兵被殺,女大學生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

在這個時刻,13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

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最終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無一生還。

擴展資料

《金陵十三釵》小說主要人物介紹:

1.玉墨:

雖爲妓女,卻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如同大家閨秀一般。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

在南京破城前,她曾與書娟父親孟繁明有過短暫的一段情(也因此被書娟懷恨在心),卻因身份低賤而不被接受。

2.書娟:

寄學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威爾遜美國天主教堂裏的一位學生。前期憎惡玉墨破壞了他的家庭。後面因十三名妓女的挺身而出而改觀。

從金球夢碎到衝奧敗北 《金陵十三釵》我們忽略了什麼?

(前兩天在某APP看到一個關於老謀子的提問,想起來多年前還寫過這篇文章,找出來,大家一起再回味一下)

北京時間1月16日(美國時間1月15日),第6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頒獎典禮在好萊塢貝弗利山希爾頓酒店舉行,伊朗電影《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獲最佳外語片獎,中國導演張藝謀的影片《金陵十三釵》第五次金球夢碎。

北京時間1月19日(美國時間1月18日),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名單出爐!評委會公佈了第一輪從全球63部報名角逐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中“63進9”的評選結果,這9強將有資格進入第二輪“9進5”的PK賽,爭奪最佳外語片提名的5個名額。被寄予厚望的《金陵十三釵》在首輪評選中就敗下陣來,而許鞍華的《桃姐》也止步9強,但中國臺灣的《賽德克·巴萊》入圍,代表華語片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另外入圍的8強分別是:比利時《頑固分子》、加拿大《拉扎老師》、丹麥《超級德比》、德國《皮娜》、伊朗《一次別離》、以色列《腳註》、摩洛哥《奧馬殺了我》、波蘭波蘭《黑暗瀰漫》。

1月16日和1月19日對於影迷而言,這是兩個令人多少有些沮喪的消息,其實塵埃落定之後,也許我們才能更加客觀和冷靜地審視電影《金陵十三釵》,各種評論分析已經說的很多了,這裏不作贅述,只是有人說這是張藝謀近幾年最好的電影甚至是十年以來最好的電影,確實不敢苟同。不過爲了開啟北美市場,爲了衝擊奧斯卡,無論在角色選取、戲份安排、電影對白還是衝突設計中,張藝謀的確都用足了心思,但是應了中國先賢的一句古話“過猶不及”,這些努力導致影片很多方面不夠和諧,沒有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使電影效果大打折扣。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相對於目前中國的電影創作生產和電影市場營銷,這還是一部可圈可點好電影,但是好電影未必就能獲獎,好的中國電影未必就適合美國人的口味和預期,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看看《金陵十三釵》參加國際電影獎項的競爭優勢吧,首先,關於6億元投資的去處,在各種媒體上可見影迷和劇組人員的口水仗,我們且認爲6億元全部投資得物有所值,但是就算是國內迄今投資最大的製作,你趕得上《變形金剛》和《阿凡達》的視覺效果嗎?其次,號稱是張藝謀的首部戰爭史詩電影,史詩其實怎麼看也談不上,那就戰爭吧,戰爭題材怎麼了,你趕得上《拯救大兵瑞恩》的真實和殘酷嗎?再次,還有就是標榜的人性救贖,那又怎麼樣呢,趕得上《辛德勒的名單》的深刻和震撼嗎?所以嘛,張大導演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啊,再加上一幫拿錢昧着良心的“水軍”和影評人在旁邊擡轎子,老謀子能不心旌搖盪和飄飄欲仙嗎?但是,自從他帶着《金陵十三釵》踏上美國本土,老謀子就一個冷戰清醒了,看看新聞自由的背景下,美國媒體的真實評價吧:

《好萊塢報道》影評人麥卡錫一針見血地說:"不可否認,在和平時期品行不端的人身上,當他們被號召從事偉大無私之舉時,會顯露出之前所隱藏着的高尚情感和道德。但不管從現實世界或電影本身來說,關於這一巨大轉變的環境和方式都是不真實和不可思議的,其中的謀算和衡量被略去了,讓最終結果的可信度,或者說,它所應該具有的力度大打折扣。"

別以爲外國影評人就高明多少,在中國國內對於《金陵十三釵》的比較客觀的評價也很多,“ 一邊是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和猶太人的哀歌,一邊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中國人的視覺歡宴,它們構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令我們感到汗顏。我們將抱着自己的良知無眠,猶如抱着一堆荒誕的現實 ” 。 這段話出自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朱大可 。

  其實,這部影片在還沒有與美國大多數觀衆見面之前,就已經被人家看低了。張藝謀怎麼了?就是中國內地最著名的導演而已,就是幾次衝擊奧斯卡也一無所獲的導演而已;二戰中的中國南京發生的故事又怎麼了?看過了《拉貝日記》看過了《南京南京》,美國人可能更愛看《巴頓將軍》和《美國隊長》;克里斯蒂安 · 貝爾又怎麼了?他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但他主演的是什麼片子,那是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鬥士》,這回是什麼,是中國新畫面的《金陵十三釵》,本質就是不一樣的;而且他的個人影響力那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效應已經慢慢減弱了很多很多。選擇貝爾只是增加了影片的成本,讓美國人多賺了很多錢罷了。如果美國人因爲銀幕上有貝爾就蜂擁進影院甘心掏腰包,那就不是美國人,同樣,如果這樣就能捧回金球,如果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因爲片子找了個美國男演員主演就把奧斯卡獎頒《金陵十三釵》,那就不是美國了,如果就這麼被這種低級的技巧綁架了,以後奧斯卡還怎麼在電影圈中當老大呀!

就這些嗎?當然不是,還有更諱莫如深的原因,不說可能大家都會知道。中國越來越強大,電影市場利潤越來越豐厚,國內影迷對好萊塢的電影也越來越青睞,國內電影機構對好萊塢的製作技術和製作力量越來越依靠,這對美國的電影工業和文化擴張是個有利機會,按照常理應該順水推舟滿足國人這點可憐的奢望,但是美國人就是美國人,就是就不隨了你中國十幾億人口的願望,就是要讓你恨着還得跟着人家走!你想要啥就給你啥,那以後怎麼當老大呀,這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

反過來再想想,要是金球獎真給了《金陵十三釵》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國人一定會說:“金球獎就這水平”!所以,選擇讓你中國人遠隔重洋的抱怨一下好,還是選擇遭受美國本土新聞媒介的各種評論,就不言而喻了。再說了,“這麼好的片子都沒上,金球就是水準高,人家就是牛,咱就是有差距”還是“這都能得獎,金球也不咋地嘛,中國電影已經成爲了世界一級水平”,你猜美國人更喜歡聽到哪種聲音,哈哈....... 

還有,這次打敗《金陵十三釵》的是一部伊朗電影,伊朗是什麼國家?是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掐着美國經濟脖子的厲害角色,再說人家送的電影《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堪稱一部“樸素”的電影,剛好是描寫人性衝突的小成本製作,鏡頭對準的是普通的伊朗民衆和伊朗家庭,大部分爲手持拍攝,全片沒有配樂,這些非常適合評委的口味,而且順水推舟給個獎項,對內對外,對經濟、對、對文化都有利而無害,誰也不能說長道短,因此命中註定這結果就是這樣了。

一切,都是 有 緣由的。

回過頭來再說奧斯卡,你金球都看不上的東西,我們奧斯卡當然也不能撿了,不然我們成了什麼了?究竟是不是這樣,看看國內媒體的記者在參評金球獎失利之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爲公佈之前的頭頭是道的分析:

記者對比近10年的金球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及獲獎名單發現,兩者的提名平均重合率僅爲40%,甚至有幾年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獲獎重合度也與提名一樣,只有40%,是金球獎與奧斯卡重合度最低的獎項之一。

也就是說,即使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未能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不會對他的奧斯卡之路有影響。因爲現在只有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名單的機率最高,高達80%,而其他影片的可能性皆是相同的40%。

從外媒的預測情況來看,《金陵十三釵》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關注度較高的一部,也被不少主流媒體看好能夠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看明白沒有,可能性絕對是有的,但是不確定性更強,其實文字背後透露最主要的資訊是《金陵十三釵》入圍與其他熱門影片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入圍提名機率很小。而1月19日的消息證實了這一點,無情的粉碎了國人的這點希望。

回過頭想想,即使奧斯卡給了個提名,那也是想讓中國十幾億觀衆關注一下大洋那邊的事情,提高一點關注度和收視率,同時也看看還有哪些好片子中國觀衆沒看上,好獲得進口的機會再賺一筆。而且,最悲慘的事是如果真入圍了,碰上伊朗的《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那是斷無獲獎的任何可能了。所以,爲什麼張藝謀和男女主角都沒有出席金球獎的典禮,其中的緣由就很耐人尋味了。而一向高調的 張偉平 在金球失利之後則 低調地表示: “ 競爭對手很強勁,我們的電影能夠入圍就已經是一種勝利 ”,看看人家的文學水平,明明是敗了,卻淡定的說是勝利了。高,實在是高!不過,這次奧斯卡連63進9都被淘汰,不知張先生該如何勝利了。

其實“奧斯卡情結”歸根結底,我們國人就是想不明白爲什麼我們老拿不到奧斯卡獎。這裏頭原因多了去了,想獲奧斯卡獎難不難?的確很難,但是其實也不難!筆者認爲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奧斯卡小金人花落中國就指日可待。

第一,把現在每年進口的好萊塢電影配額縮減到目前的五分之一,最好一年就那麼兩三部,而且一定要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青睞的那種非主流的小成本製作的電影,並且一定要把中方參與引進發行的公司機構的分賬比例提高到目前的兩到三倍;

第二,對於網絡和音像市場的管理,採用抓大放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策略,讓國人能以目前影院電影票價的十分之一,甚至不花錢透過影碟或者網絡看到最新最全的好萊塢鉅製,讓這些電影不但在中國院線掙不到一毛錢,還能讓我們的民族盜版工業生產影碟返銷到歐美及全球市場,掙他們的錢;

第三,電影主管機構千萬別報送所謂國際知名的國內著名大導演的作品,張藝謀的不要、馮小剛的不要、陳凱歌的也不要、自以爲是特拿架子胡亂花錢的都不要,但是姜文倒是可以考慮一下,他屬於不尿老美的這樣才行;或者就是報送他們想要“培養和扶持”的那些年輕後輩的作品,比如賈樟柯、王全安的等等,可能會更有戲;

第四,其實,我們的東西好壞心知肚明,壞的我們就不送了,丟不起人,好的也不送了,咱也不爭那個獎項,就是寒磣你,就讓你這所謂的國際獎缺少明顯的中國和東方色彩。而且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國內各大媒體也不關注你,也不轉播,大家也不看,愛誰誰去,這樣能連着好多年,就有戲。其實我們就是想爲了平心靜氣好好的提升內功,好好的做好的電影。到頭來,興許好萊塢就會找上門來特別誠意的邀請,還會送個小金人許個什麼獎項的,也絕對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第四點對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官方管理機構,乃至中國影迷、中國媒體都太難了太殘酷了,基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還是多在一二三條上想想吧。

哪天我們也許真能在奧斯卡上拿個什麼獎。

這很重要嗎?很重要!

真的很重要嗎?

………

金陵十三釵的結局是什麼?

《金陵十三釵》裏的十三個人的結局都非常慘烈,其中僅有玉墨存活,而作爲唯一的倖存者,她也受盡了折磨,其他人都是死在日軍的暴行之下

《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當時日本軍隊入侵南京,一羣女學生無處可躲,只好在老師的帶領下躲進了教堂裏面,之後又進來了一羣妓女躲避,原本學生們十分看不起這羣風塵女子,但是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逐漸生出了情誼。這時候日本人已經包圍了教堂,並且告訴這座教堂的主教,如果不交出這羣女學生,他們就整座教堂。

這時,十三釵中有一個叫玉墨的女子,她建議姐妹們來替代女學生,這無疑就是代替她們去死啊,沒想到在這種生死大事面前,其他十二人竟然全都同意了!他們之所以要保護這羣女學生,因爲她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是那麼的年輕,保護了她們就是保護了對未來的希望!最後,十三釵頭也不回地走進了日本人的軍營,而教堂裏的主教和教師用她們爭取的極短的時間,帶着女學生們逃了出去。

金陵十三釵的結局,大家應該能猜出一二,她們落到了沒有絲毫人性的日寇手中,幾個人因爲反抗被當場殺死,剩下的人則在經歷了地獄般的折磨後被送到了集中營,因爲受到的對待並不好,沒多長時間就一個個的生病去世,而趙玉墨則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她無時無刻的不在想着逃離這裏的方式。

在玉墨成功離開後,立馬給自己進行了“整容”,面目全非的她頑強地活着,堅持到了戰爭的勝利,並站在法庭上控訴着日軍的暴行,那些逃離這裏的女學生們因爲這件事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十三釵所代表的是那些需要救贖心靈之人,她們知道赴宴會有什麼結局,但是女生們幫過她們,在這場悲慘的中,她們卻沒有辦法爲女生們做些什麼,而這次,就是她們報恩的機會,哪怕是被人們所不懈的她們,人性中都擁有着閃耀光芒的一面。

《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表達了什麼感情?

《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了在1937年,日本軍隊在南京進行殘酷的戰爭,但是一個由國際友人主持的教堂,暫時是一個安靜的地方。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羣躲藏在教堂裏的南京大學女生,13名逃離秦淮河戰鬥的街頭女孩,以及6名受傷的中國士兵從死亡中爬出來。面對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大的故事最終變成了13個最“卑微”的婦女成爲保護人民的英雄。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他們面對着歷史上最可怕、最慘無人道的,產生了種種美好的感受。然而,教堂並不總是淨土,日本人終於趕到了這裏。受傷的士兵被殺,女大學生即將被日本人帶走的侮辱。在這一刻,這13個女人,通常被認爲是底層人物,卻激發了愛國精神,在侵略者的非人性之前,穿着長袍,手持剪刀,她們取代了教堂裏的女學生,在日本的聖誕節慶祝活動中,去參加一個莊嚴和激動人心的死亡,最後十三個女人除了玉墨,沒有一個倖存者。

看過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我討厭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傷害。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然而,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透過影片讓我們知道人性是善良的,鏡頭展示了殘酷而悲慘的戰爭,也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高尚。秦淮河的婦女雖然被認爲是骯髒的,但她們體現了一種奉獻精神和戰死的意願。李教官一生爲國爲民,表現出一種非常高尚的品質,他關心國家,同情弱者,正義,他的犧牲暫時拯救了人民的教會。

電影的結局是女人們開車離開教堂,約翰 · 米勒和學生們開着修好的車離開教堂。女學生們,那些命運與日本徵服南京交織在一起的秦淮流浪漢,在戰爭面前不過是光榮和悲傷的淚水,在人性面前卻是燦爛和耀眼的。商女猶知亡國恨,帶着金陵風雅情,細細說與諸公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