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形而上學是幾年級學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8W

形而上學是幾年級學的

形而上學是高中二年級學的。形而上學,哲學術語,既指對世界本質的看法,因此最初就是指哲學;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思維方式,如現代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是同唯物辯證法相對立的學說,他們的主要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爲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時期)由meta-physic翻譯而來,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l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形而上學這個詞語是何時出現的?

歐洲語言中的“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爲《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爲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形而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份是因爲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做爲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上學爭議;另一部份是因爲形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是一筆各持已見但卻沒有交集的爛帳。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上學議題。他們認爲某些形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着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着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範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這就是形而上學

查出《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喜。朦朧覺得,形而上比較虛,形而下比較實,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維和宏觀的屬於虛的範疇;形而上學則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爲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什麼叫形而上學?

通俗點說:談具體問題的,談得比較通俗的,就是形而下學,以上各位西方通可知中國有“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說。比如我們來回答你的問題,就是形而下的,無論怎麼說都可能不太全面,但好懂。比如從搶自習室的座位來看大學生的觀念,就是形而下學。

形而上學,談宏觀問題的,說得很抽象的,如中國所謂“ 道”__形而上者謂之道。西方所謂理念、理式、絕對精神等。有時學術界用術語挖個坑讓你理解不了,就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學的解釋 (1).與辯證法相 對立 的世界觀和方 * 。其特點是用 孤立 、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來看世界,認爲一切事物都 彼此 孤立,永遠不變; 即使 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變化的 原因 ,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事物外部。 (2).指 社會 科學。 相對 於 自然 科學而言。 梁啓超 《格致學說沿革小史》:“學問之種類極繁,要可分爲二端:其一曰形而上學,即 學、生計學、羣學等是也。其二曰形而下學,即質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全體學、 動物 學、植物學等是也。” 詞語分解 形的解釋 形 í 實體:形儀(體態儀表)。 形體 。形貌。 形容 。形骸。形單影隻。 形影相弔 。 樣子:形狀。形式。形態。形跡。地形。情形。 表現:形諸筆墨。喜形於色。 對照,比較: 相形見絀 。 狀況,地勢: 形勢 。 古同“ 上學的解釋 ∶學生到學校學習我每天早晨七點鐘上學 ∶入學在 許多 學校報名上學 ∶ 開始 到小學學習這孩子上學了沒有詳細解釋. 最好 的學習。《文子· 道德 》:“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指古 之上 庠或太學。

“形而上學”什麼意思?

形而上學是指對世界本質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現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亞里士多德所構建,稱其爲“第一哲學”、“第一科學”。

形而上學,是原始哲學的一個門類,指對在無法用經驗證據證明的情況下,對世界本質的猜測。[1]它最初是研究"存在"的本體論體系,其理論原則是柏拉圖的"世界二重化"。13世紀起被作爲哲學名詞,用以指研究超經驗的東西(靈魂、意志自由等)的學問。

在現代科學發軔之前,科學問題被當做哲學的一部分來研究,被稱爲自然哲學。

術語“science”(科學,拉丁語爲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識)的意思。然而,隨着科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自然哲學逐漸轉變爲了一種源於實驗和數學的可靠方法體系,與哲學的其他領域分道揚鑣。到了十八世紀末,它開始被稱爲“科學”以示其與哲學的區別。

形而上學

超出物質(實在,可見,形)得,比較系統的抽象理論之類

對形而上學概念的學習,基本瞭解了它的指向。普遍以爲,形而上學是一個貶義詞,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因爲我國奉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而馬克思也是從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吸取的辯證法,所以,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也繼承了黑格爾的意見,也就是靜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一種方。這是所有教科書上的通用解釋,這也是黑格爾的解釋,是從辯證法的對立面做出的解釋。黑格爾爲了說明辯證法的發展性質,於是將形而上學拿出來作爲對立概念加以駁斥和批判。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黑格爾爲什麼要將“形而上學”這個詞拿出來作爲辯證法的反向概念呢?或者說,“形而上學”爲什麼會是“靜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這樣的概念呢?這叫要從“形而上學”這個詞的起源說起了。

“形而上學”是中譯文,這個詞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因爲這個詞是亞歷士多德的一本書的名字,是在他寫完《物理學》之後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後”,所以,“形而上學”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也就是“後物理學”。因爲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實在的,具體的,是有形的實體,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東西,是脫離實體的意識方面的範疇。所以,“形而上學”就是脫離實物而學問。那麼,抽象的,脫離實物的學問,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所以,“形而上學”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學”。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說,形而上學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簡稱本體論。所以,當時的“哲學”這個概念也就是本體論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那麼,爲什麼“形而上學”表示靜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呢?因爲形而上學產生於物理學之後,當時的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和星體的學問,所以,以物理學也就是自然爲基礎產生的形而上學是以單個物質個體爲研究對象,還談不上什麼聯繫和發展,自然也就衍生成了“靜止的、孤立的”方了。

然而,只僅僅是形而上學概念的由來而已,並且,隨着當今物理學的發展,形而上學這個詞已經不再與物理學有多少聯繫了。它更多的表示在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中了。我們知道,形而上學的觀念來源於古典物理學的侷限性,那麼,爲什麼現代的人在學習更多知識之後,還會有形而上學的傾向呢?或者說,爲什麼人類在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形而上學較辯證法更容易形成呢?

--------------------摘自上善若水BLOG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道德經

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的形而上學應該是原初意義的形而上學也就是本體論。他在西方最早是亞里士多德的一本書的名字叫《形而上學》其希臘語意思是物理學之後,也就是物理現象背後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很看重形而上學,而且把它叫做第一哲學(當時的科學 如物理學等等也被叫作哲學),他認爲形而上學是高於一般科學的學問。

形而上學的意義發生變化成今天我們的哲學課本的意義 是自黑格爾的一句話——“近代哲學是以形而上學的方式思考世界的”。恩格斯據這句話說“過去哲學是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認識和思考世界的。”大意是這樣 具體的文字記不那麼清楚了。傳到恩格斯那裏後黑格爾的那句話意思全變了。

希望幫到了你。

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就是: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來源

歐洲語言中的“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上”。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爲《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爲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近代以來,隨着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着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範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這就是形而上學。

一、哲學的形而上學

作爲形而上學的哲學有其在哲學史中的起源。當哲學作爲對知識的反思在古希臘成爲知識形式以後,由於所形成的哲學決定於其思維方式的對存在之爲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對追尋於人的客觀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導致對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斷深入,儘管柏拉圖曾告誡應注意理念的作用,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還是把存在歸結於形式並以此使哲學集於形式化之大成,建立了持久影響西方哲學進程的古希臘哲學體系。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終推進着西方的哲學的研究,直至當代的西方哲學。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爲的形式與之區分,這一在亞力士多德隱含着的還沒有明確二元論思想,在實現了文藝復興對上帝的否定從而使笛卡爾把存在與思維作了明確的二元分離之後,存在與思維的關係就在肇始於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化的西方哲學中爲發現存在與思維的形式併力圖使之同一,就成了西方哲學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標。

當文藝復興產生了唯理論和實證論的哲學以後,以形而上學作爲區別科學的哲學形式開始使用。從此,哲學從古希臘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爲形而上學,物理學也從這一百科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爲自然科學——隨着對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學不斷的形式化使自然科學的形式從哲學中出來。當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以致於當自然科學以牛頓物理學體系的成功並在之後把以進行物理實驗的技術手段轉化爲社會生產力時,這時,伴隨着生產力的解放而帶來的豐富的物質利益產生了科學主義的思想,一方面唯科學是從的價值觀開始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存在之爲存在的形式化自律的本體論困難使形而上學受到疑難。從此開始了在哲學史上不斷髮生的拒斥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潮和從而導致的形而上學形式的不斷改變,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笛卡爾---培根反對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形而上學而創知性論形而上學,黑格爾在康德對知性批判的基礎上反對知性論形而上學而創辯證法形而上學,當代的科學唯物主義和實證論反對一切形而上學。這說明,形而上學不斷被新的形而上學的形式所更替,舊的形而上學被新的形而上學所取代,它們在變換着形而上學的形式,卻無法改變自身的形而上學的本質。

西方哲學史表明,在對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實證的方法進行認識時,實證的內容和實證的形式的區別導致對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亞里士多德對哲學作了相應的形式的區分,產生了形而上學的哲學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傳統。亞里士多德把對存在的形式中發生的內容的研究稱爲物理學,把對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稱爲在物理學之後,他這種把物理學和哲學分開的方法,導致了形而上學的形式對應於物理學的形式化從而成爲一門的知識體系,形而上學和物理學的形式上的對應,使形而上學不斷接受來自於物理學的批判,也使物理學不斷的接受形而上學的反思,形而上學和物理學的這一對應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形而上學和物理學不斷從形式上完善。作爲對形而上學知識形式之可能的反思,導致了形而上學形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在不斷反思物理學和力圖證明形而上學對存在的證實以證明形而上學存在的必然性時,物理學本身的內容已成爲不可脫離的形而上學性質。亞里士多德認爲:“有一門學術,它研究實是所以爲實是,以及實是由於本性所應有的秉賦。這與任何所謂專門學術不同;那些專門學術沒有一門普遍地研究實是之所以爲實是。它們把實是切下一段來,研究這一段的質性;例如數學就在這樣做。現在因爲我們是在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這些必須是稟於本性的事物。若說那些搜尋現存事物諸要素的人們也就在搜尋基本原理,這些要素就必須是所以成其爲實是的要素,而不是由以得其屬性的要素。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第一原因也應當求之於實是之所以爲實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第一版第56頁)。該段論述還有另外的不同的譯文:1,“有一門科學,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底月新1版第二者234頁)。2,“形而上學是這樣的學科,它研究作爲存在的存在以及按其本性來說屬於存在的屬性”(《自然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1頁)。

顯然,作爲存在之爲存在和存在的屬性是一切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但是,儘管西方哲學在古希臘哲學階段就已明確的提出這一問題,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終結於存在形式的非確定性,從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對稱性與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對稱性破缺使西方哲學的進程得以終結。

西方哲學把對存在成爲存在的形式化的不斷努力和成功的解決了存在與其表現爲形式和形式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以此認爲是科學以後,對何以存在成爲形式和形式之間的關係的科學本性尤其是當存在不以形式作爲存在時所產生的哲學問題使西方哲學無所適從。

這就說明了一個本質的哲學問題,存在的本性即存在的本體和人類的認識的本體論關係是怎樣的關係,以及人類應怎樣才能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存在,這是我們基於西方的形而上學對存在的形式化的終結而作出的反思。

反思的結果表明:由於對時空的理解的形式化,從而完善時空的形式化,以此自在的時空成爲認識的生成關係形成對存在的形式關係,這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方法和結果。所以,不同的對時空的理解,是造成不同的形而上學的原因。以時空爲意識的起點,對存在形象的形式化,和追查存在形式的基本性,以形式的不斷數學分割爲基礎對存在進行形式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分割並形成形式之間的時空邏輯關係,這是西方哲學的基本的思辨方法。

自然科學的理想就在於不斷的完善對存在的形式化和完成對形式的自恰的邏輯證明(由形式化帶來的數學的不斷完善和不斷完善的數學加據了形式化的過程)---以尋求形式化的極限爲己任。當形而上學的形式化和由形式化產生的科學從而把對形式化的證明這一任務交給科學以後,科學對存在的所能部分的形式化的成功,使科學企圖把自身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基礎排異,從而完全的取代形而上學,這不但使西方哲學從近現代開始據斥形而上學,而且,哲學出於對科學對存在的形式化的成就的羨慕,哲學開始充當科學的辯。這表現爲哲學的失落和失落的哲學的有關問題,我在《哲學的失落和生態危機》一文中有所論證,在此不再多論。(見《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研究》黑龍江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36頁)。

存在的形式化是主體形式存在的統一結果,承認主體的存在形式,是確認主體存在的基點,以此出發,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將哲學匯入了形式化的軌道。由於存在本體的形式化,時間和空間進入了存在形式,並且,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對存在形式的支援,使存在的形式隨着時空形式的主體形式的極限,存在的形式和主體的形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的生成形式,作爲生成形式的基本性,是把時間和空間作爲把握存在的形式,即人類所經驗到的存在是時空形式的存在,只能在形式的前提下理解存在,當存在不能以時空的方式表現爲存在的形式時,人類把握存在的時空方式的形而上學的時空轉換的存在,是人類將要完成的形而上學的哲學的終極結果。

所以,存在的形式化,是能完成形式化的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形式化的終結最終將使形式化的科學認識的終結,時空所表明的形式性將進行時空方式的形而上學還原,以時空方式的對存在進行方式的把握,人類才能最終完成對存在的認識,並使人類作爲存在的主體在時空方式的自爲方式中,完成自爲而自在的時空形式的轉換。

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爲《形而上學沉思錄》。笛卡爾把人類的知識分爲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形而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分是因爲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做爲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而上學爭議;另一部分是因爲形而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是一筆各持已見但卻沒有交集的爛帳。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而上學議題。他們認爲某些形而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一含義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第一種:

形而上學可以理解爲:對終極實在的研究。對於初學者而言,這個定義似乎很難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麼實際的內容,但是請相信,這個定義是能反映其內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義了。這一點,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學的內涵和外延,纔會明白。下面詳細解釋這一定義。

先打個比方,一把直尺插進水裏,你的眼睛看見那把直尺是彎的。但是,你關於直尺的知識與你的光學知識告訴你:直尺不是彎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見它是彎的,是因爲光的折射現象。

這就是你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形而上學,就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因爲,我們可以想,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樣,不是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了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隻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它的本質一無所知或有所誤解?所以,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的本質。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回答,比如:認爲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裏流出來的,等等。 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也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還有它廣義上的含義。既然說,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本質的,那麼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如果說有能力,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去研究?

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可知論)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於後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必須透過理性的邏輯推演去認識世界的本質(理性主義),有人主張必須透過直觀經驗去把握(經驗主義)。 這個就是“認識論”,廣義上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上說,研究超越感性經驗存在的學問,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學。而開頭給出的形而上學的定義,指的就是這個。“實在”指的是事物被現象掩蓋了的本質(其實沒有不被掩蓋的本質,這種說法本來就欠妥,此處這麼用乃是便於理解),人們透過一個事物的現象認識其本質。但是人類的認識是發展的,許多過去認識到的“實在”被新的科學發現證明也只是現象,因此人們必須思考,一個事物存不存在終極的實在。有認爲存在終極實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論的;也有認爲認識是不斷髮展,不存在終極實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終極實在,人類能不能掌握這個終極實在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掌握了,就等於掌握了宇宙根本規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學性。

因此,簡而言之,大概可以這樣認爲,形而上學就是研究本質的學問。它是高於物理學的,物理學研究現象及規律,而形而上學研究其存在及實質。

第二種:

在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著作裏,“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先說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裏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雞,那麼這隻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呢?如果先有蛋,那麼這個蛋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科學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雞,蛋,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完成了一個“對立統一”,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那種思維方式,叫做“知性思維”,也可以叫做“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就不可避免會陷入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兩難處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亂的答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徵就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指出這個問題。他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爲:人類的理性不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不可知的觀點,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就不會陷入矛盾、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則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學”。列寧、,也沿用了這個用法,所以,中國的課本上,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依然是第二種解釋。然而,學術界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詞時,一般是採取第一個含義。

其實形而上學看似不相干的兩個含義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如果循傳統形而上學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慮其外在和暫時的表面現象,研究者很容易就會陷入孤立、片面。因爲顯而易見,離開了人的社會不是社會,離開了社會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拋開“人”去研究社會的本質,除了陷入孤立、靜止、片面(即形而上學的第二種含義),還能得出什麼呢?可見馬克思當年使用形而上學這一“歷史悠久”的定義來描述與辯證法對立的“孤立、靜止、片面”是有道理的。

什麼叫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有兩個含義

1.

先打個比方,一把直尺插進水裏,你的眼睛看見那把直尺是彎的。但是,你關於直尺的知識與你的光學知識告訴你:直尺不是彎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見它是彎的,是因爲光的折射現象。

你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形而上學,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爲,我們可以想,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樣,不是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了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隻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它的本質一無所知或有所誤解?所以,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的本質。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回答,比如:認爲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裏流出來的,等等。

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也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還有它廣義上的含義。既然說,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本質的,那麼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如果說有能力,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去研究?

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可知論)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於後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必須透過理性的邏輯推演去認識世界的本質(理性主義),有人主張必須透過直觀經驗去把握(經驗主義)。

這個就是“認識論”,廣義上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上說,研究超越感性經驗存在的學問,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學。

2.

在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著作裏,“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先說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裏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雞,那麼這隻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呢?如果先有蛋,那麼這個蛋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科學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雞,蛋,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完成了一個“對立統一”,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那種思維方式,叫做“知性思維”,也可以叫做“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就不可避免會陷入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兩難處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亂的答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論背反(也就是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徵就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指出這個問題。他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爲:人類的理性不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不可知的觀點,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就不會陷入矛盾、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則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學”。列寧、,也沿用了這個用法,所以,中國的課本上,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依然是第二種解釋。不過,現在學界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詞時,一般是採取第一個含義。很難說,課本上那種定義,是引申義還是以訛傳訛啦,呵呵。

形而上學是什麼??誰能仔細介紹它

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

歐洲語言中的“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爲《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爲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形而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份是因爲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做爲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上學爭議;另一部份是因爲形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是一筆各持已見但卻沒有交集的爛帳。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上學議題。他們認爲某些形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着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着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範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這就是形而上學

查出《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喜。朦朧覺得,形而上比較虛,形而下比較實,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維和宏觀的屬於虛的範疇;形而上學則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爲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有人問過這問題了,真的是賺到了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