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敘詩句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茶敘詩句

1. 一種清閒叫做讀書,一種豁達叫做品茶。

2. 一壺清茶伴一句清詞,足以解千愁。

3. 茶香撲鼻處,飄逸心間間。

4. 品茶一壺香,細嘗一片情。

5. 寂靜春南,小酌清茶,一杯濁酒,撫着你漸黃的手稿。

6. 冬日泡一壺茶,雪白陽光如畫。

7. 曲終人散,茶未冷,句未盡。

8. 香茗在杯,思緒隨飄。

9. 天空湛藍,白衫輕飄,清茶入喉,短暫寧靜。

10. 水從容,泡慢作茶香,勞碌間搵到片刻閒庭。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品茶的詩句

關於品茶的詩句

1、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皮日休《茶中雜詠·煮茶》

2、玉蕊一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几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呂岩《大雲寺茶詩》

3、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顧況《焙茶塢》

4、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鄭愚《茶詩》

5、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錢起《與趙莒茶宴》

6、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裏過茶湯。——元稹《自述》

7、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閒無夢夜窗虛。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曹鄴《題山居》

8、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鄭谷《雪中偶題》

9、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着南塘移樹時。——李商隱《即目》

10、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三四枝。——成彥雄《煎茶》

11、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12、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白居易《即事》

13、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14、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鄭谷《峽中嘗茶》

15、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劉兼《從弟舍人惠茶》

16、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劉禹錫《嘗茶》

17、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月餘不敢費,留伴肘書行。——曹鄴《故人寄茶》

18、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着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鬆龕藏藥裹,石脣安茶臼。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王維《酬黎居士淅川作》

19、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靈一《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20、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李鹹用《訪友人不遇》

21、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自然還往裏,多是愛煙霞。——賈島《郊居即事》

22、多病逢迎少,閒居又一年。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張籍《夏日閒居》

23、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白居易《琴茶》

24、濛濛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石鼎火紅詩詠後,竹爐湯沸客來時。雪飄僧舍衣初溼,花落艄船鬢已絲;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瞿佑《茶煙》

25、散誕向陽眠,將閒敵地仙。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劉禹錫《酬樂天閒臥見寄》

關於品茶的優美說說

關於品茶的優美說說

一、茶不似酒那般濃烈,不似咖啡那般香郁,卻自有淡淡的芳香,讓人琢磨,耐人尋味。會品茶的人一定是懂得生活之人。茶如人生,不求轟轟烈烈,卻珍惜平淡裏的知足安樂;不追名逐利,卻享受着精神的富足安逸;不小資媚俗,卻沉浸在心靈的淡然寧靜。

二、每次去茶館一杯茶就能平復一整天忙碌的身心難得的是剛好拆了一泡小艾姐珍藏多年的好茶品茶同時聽着他們天南地北的聊着最後聊到茶館一路以來的不爲人知的艱難和她們的執着追夢路上總是各種挫折現如今她們的小成就總叫人能量滿滿對呀夢想總是美好的呀。

三、昨晚下了班蹦噠蹦噠的前去友人家中品茶。。好好的本想在茶藝之道陶冶一下變成了三人吃火鍋小酌幾杯划拳打哈哈。。

四、秋,是一個品茶的季節茶事裏,總是有許多心情際遇往日的思緒,人間的緣分,紛紛擾擾總能在茶裏浸潤,散漫開來品茶如同品人生先苦後甜,先淡後濃然後至淡而意盡秋天泡好一壺茶等你!

五、學品茶,練習瑜伽.讓生活放鬆下來,充實自己.用坦然面對一切.擁抱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

六、小記錄)今天我懂得了真的是應了那句話---越努力,越幸運。而且在你變得更強大之前,要學會忍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要知道草泥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綠茶婊常有而品茶人常有。

七、人生這個大舞臺上,人們只會關注那些主角,不會去刻意地留心那些配角,就像品茶人很少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葉一樣。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濃,少一片或淡,無論是濃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細細的品味,苦樂都是滋味。早安!世界!

八、【敘品茶事】用竹,瓦,土磚,老木板等來自於農村原汁原味的自然材料打造,整個色調是舊舊的,暗暗的紅色,古樸自然,沉靜安和。

九、常言人閒桂花落,花仙有感,靜等我高原忙碌回來。今早澆花,香益濃郁,不負桂花仙子,樹下倚花品茶理圖。

十、《相約.天弘》。我爲什麼選擇以茶爲友,因爲我想擁有更多興趣相同的茶友;我爲什麼常常約你來品茶,因爲我想你了,我想與你喝茶聊天;

十一、相思也可穿梭,千年誅仙尋我。前世未央片刻,八月之旅生波。明珠東方閃爍,曾經滄海易得。雪中女王別後,麻雀枝頭高歌。代號又是什麼?傾城四少傾國?不願去受折磨,閒將新詞來和。真人古道坎坷,斷腸復算什麼?不如加餐高臥,諸君財源開拓。祝福他喬峯黨,江畔聽雨低和。品茶煮酒珍饈多,如意展眉傳說。

十二、陽臺利用:陽臺的大空間不能浪費,可以作爲一個開放式的茶室品茶、會友、觀景。船木桌椅返蹼歸真,古樸的自然紋理,粗獷的風格,是一種中式的悠閒享受。

十三、春花依舊那樣美,秋月還是那麼圓。靜水深流,簡單的人其內心清和,越容易參透禪理。修佛亦如品茶,將一杯苦茶喝到無味,這就是禪的境界。人生應該刪繁留簡,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就如同萬千溪澗,終究要匯入河流,潺潺清明,簡靜安寧。

十四、學人風趣玩高雅,不懂琴棋不懂畫。詩詞只爲塗鴉樂,閒度時光漫品茶。

十五、【芩仙谷景區】芩仙谷景區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黃芩文化休閒旅遊產業園區,是中醫藥文化養生的聖地,在這裏人們體驗到的不僅是秀美的山水,獨特的風土人情,更多的是坐擁山水、達觀天地。景區門票免費,[照相機]暑期景區推出了採茶、品茶、觀看茶藝表演、學習製茶工藝等活動。

十六、香與茶。明代徐渤《茗譚》中提到:品茶最是清事,若無好香在爐,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韻,若無名茶浮碗,終少一番勝緣。是故,茶、香兩相爲用,缺一不可,清福者能有幾人?

十七、一年多了,我過着跟從前不一樣的生活,卻又彷彿一樣的生活。懂得了許多,又似沒有。人情世故,品茶思生,人走茶涼,水淡季變。在選擇中徘徊,豁然貫通,已不再年幼,談何辛酸苦辣。愣是愛這座超市不變。

十八、這個夏天我在西湖等你。我們一起讀書,下棋,品茶。累了走出書室去麴院賞荷,划船。在這裏我們可以用心聆聽水與魚兒的對白;觀荷與葉的私語;一顆參天大樹與小草的互戀和依賴。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很多,只是生活的攀比太多,讓我們失去了選擇的理性,迷失了初心,迷茫中看不到色彩斑斕的美后面的陷阱,因此,定時在靜態美景中反省拷問自己的行爲是否得當和諧,讓心安好,讓行有德,纔是人與底物的區別。

十九、偶爾想起你,總是不經意。想寫下文字,讓你繼續。那編織的故事,太過悽迷,那錯亂的空間,感覺吃力。你那裏風和日麗我這裏悽風苦雨,你在品茶下棋我在構思磨筆。西湖畔,鴛鴦雙棲,嵩山坳,刀劍蔽日。楊柳岸,香膩羅綺,黃河灘,人喊馬嘶。一夢江南雨,醒來雪山犁。魂飛天地外,身陷紅塵裏。

二十、茶有濃淡,有冷暖,亦有悲歡,用一顆出離的心品茶,便可以從容地享受飛雲過天、綠水無波的靜美;品茶是修心,在無塵的淨水中徹悟禪意,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間,在婆娑的世界裏找到最初的自己。晚安~

二十一、昨天的活動花絮。古風大師分享攝影經驗,品茶和茶藝表演,聚餐吃飯。大家拍得好happy。這是真的是又能學知識有能拍好照片。連續一段時間的高強度教學,就爲付出努力的你們收穫和成長。

二十二、下班,回家,兩個人一起手牽手去超市買菜回家做飯,週末回父母家吃飯,抽時間約會浪漫,午後時光坐在藤椅上看書品茶,兩個人互相捶背,這就是我想要的小日子,無憂無慮,想了好多年,所以,準備啓程。

二十三、我一看見那些烤蛋糕的、品茶的、穿個大花裙子草帽的就覺得她們特煩人。還不如真。我覺得她們都是被掃盲完自覺的是才女的醜b。我真的這麼想。太不善良了我也。

二十四、會品茶是人生的一件樂事,更是一種享受。優雅的環境,精美的茶具,適口的茶湯,處處都能滲透出高雅和韻味。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以茶爲媒,沉靜心靈,讓自己與自然對話。茶道不僅僅是品賞香茗的美感之道,更是品味寧靜的生活之道。

二十五、難得的週末悠閒時光,品品茶,聊聊天,時間一晃就過了,來不及感嘆。忙碌的生活狀態暫時無法改變,那就努力改變自己的心情吧!羨慕那種能把每一天的生活都過得有滋有味兒的人。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爲那樣的人!

二十六、浪淘沙山野寄餘生,綠篠崢嶸,芳叢側畔好調鶯。自作江湖流浪客,不怕孤零。月下繞閒亭,剪手單行,品茶縱酒任卿卿。一片蕭蕭雲裏笛,誰共聆聽。

二十七、不要問不要等,別猶豫別回頭。善念是一粒種子善心是一朵花,善行是一枚果實。最高境界的行善,是不在意結果。古人云:酒如詩,茶如道;以品茶之心去品味人生,會發現許多驚人相似之處;茶,種類繁多;人生,豐富多彩;茶,有分優夯;人生有豔陽陰麋之別;茶,先苦而後甘;人生,歷經風雨見彩虹。

二十八、慵懶的午後,捧一杯香茗,在此品茶、閱讀,會很愜意吧!二期樣板示範區,期待ing。

二十九、不爲瑣事煩心,不爲閒人生氣,活着過自己喜歡的日子,閒來品茶賞花,觀雨聽風,忙來如風如火,靜時如荷,動時如電,自由快樂,知足常樂。

三十、很希望能自己開一個工作室,每天拍一組照片,然後修圖、品茶,不過這樣的生活也只能想想了。

三十一、簡單的人其內心清和,越容易參透禪理。修佛亦如品茶,將一杯苦茶喝到無味,這就是禪的境界。時光流轉,雲水千年。茶也就成了生活中的習慣,成爲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將洶涌不安的歲月,就喝到水靜無波。多少人可以將渾濁紛紜的世象,喝到純淨清朗。

三十二、每一刻我都在老去,每一刻我都距離死亡更近,健康就像是草上的露珠。有了這種無常觀,每次品茶,都好像是品人生的最後一杯茶,因而會倍加珍惜。

三十三、【愛巢,26㎡】兩個人各佔一只沙發,週末的晚上躺着一起聊聊天,或者蜷在柔和的燈光下讀書品茶,這纔有點愛巢的樣子呢~

三十四、做一個濃縮而有味的男人盡心,盡責,盡所能,真誠,真心,真情感!閱讀,品茶,聽音樂,擇良友而交,擇美景而閱!

描寫喝茶品茶的詩句說說

描寫喝茶品茶的詩句說說

1、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 陶振《詠孟端溪山漁隱長卷》

3、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 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

4、風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樓,焚了茶肆,柳營花市,更呼甚燕子鶯兒!。 —— 張可久《小梁州·篷窗風急雨絲絲》

5、正蹇驢吟影,茶煙竈冷,酒亭門閉。 —— 吳文英《無悶·催雪》

6、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 張大烈《阮郎歸·立夏》

7、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

8、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9、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10、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1、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 儲光羲《吃茗粥作》

12、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 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13、曬藥竹齋暖,搗茶鬆院深。 —— 皇甫冉《尋戴處士》

14、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 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15、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一碗新茶乳麪肥。 —— 王之道《南鄉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16、呵筆難臨帖,敲牀且煮茶。 —— 大須《暮雪》

17、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18、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19、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20、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21、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 張繼《山家》

22、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23、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24、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25、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 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26、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27、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

28、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 —— 李濤《春晝迴文》

29、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 黃庭堅《送王郎》

30、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 杜荀鶴《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品茶的句子

1、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葉片臥底後,飲之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2、閒暇時候沏杯茶,清香溢滿小屋,茶葉緩緩浮上水面然後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葉肆無忌憚的舒展着懶洋洋的身軀。抿如口卻感覺不到他的香濃,是誰把相思的紅豆提前收穫,讓他的滋味如此的青澀……

3、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

4、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5、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6、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

7、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8、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靈魂在水中游走。欣賞着茶的舞姿,傾聽着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眼前。

9、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熱鬧後的落寞。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裏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倒上一杯茶,看着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

10、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後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

11、品茶有講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迴旋,頓覺口鼻生香。毛峯的鮮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鮮甜,雲霧的香馨醇厚,龍井的香郁味甘,一切盡在不言中。

12、西湖龍井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峯、龍井、五雲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爲"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爲以產於獅峯的品質爲最佳。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13、煮沸三江水,品老五嶽茶

14、在陰沉而窒息的空氣裏,泡一杯茶,坐在窗臺下。五月的柳樹,幽淡、素潔!

15、載得中泠水,來品龍井茶。

16、五色土陶千年神韻,紫砂壺品百味人生。

17、所謂仁者愛人,智者知人。一杯濃茶,品味人生,在這裏,就成爲了一種智慧: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忍讓,是寬心;知足者常樂,是平衡,是清心;滴水穿石、鐵杵成針,是專

18、心、是耐心。其實,無論這世間事物如何變化,只有這人,纔是最有品賞價值的,而品賞出來的人性,更是永恆的。

19、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

20、如蘭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21、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22、人生如茶,第一杯溫茶,在父母的溫室下茁壯成長;第二杯是苦茶;爲自己爲人生而奮鬥,吃的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第三杯五味茶,歷經千萬事,只求人間道,各種經歷都會嘗試。第四杯香茶,福分皆自知,人生無所求,一切都很美好。第五杯下午茶,一切都看似風中雲輕,閒談人生。第六杯回憶茶,回憶酸甜苦辣。

23、人生就是一杯濃茶:端起杯來,有輪旭日,有彎新月,有滿天的星星就浸泡在茶裏呢!抿一口,咂咂嘴兒,滿口的太陽味兒、月亮味兒、星星味兒!

24、人間有仙品,茶爲草木珍,美譽入杯樽,茶之榮也;濃茶解烈酒,淡茶養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烏龍大紅袍,黃山素毛峯,南生鐵觀音,北長齊山雲,東有龍井綠,西多黃鑲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評,牛飲可解燥,慢品能娛情,茶之趣也。

25、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26、品飲青茶:色香俱濃怡心神,苦盡甘來攻自成。

27、品飲綠茶:碧波盪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求描寫茶的詩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爲後代留下的茶詩、茶詞,不下數千首。中國曆代詠茶詩詞具有數量豐富題材廣泛和體裁多樣的特徵,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西晉左思的《嬌女》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心爲茶荈劇。吹噓對鼎”。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對着燒水的“鼎”吹氣。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首詠茶詩: 一首是張載的《登成都樓》,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詩句,贊成都的茶;一首是孫楚的《孫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的詩句,點明瞭茶的原產地。到唐宋以後,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人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隨着茶葉生產與貿易的發展,涌現了大批以茶爲題材的詩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等等, 有的讚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託詩人的感遇,而廣爲後人傳誦。詩人袁高的《茶山詩》:“黎甿輟農桑,採摘實苦辛。一夫旦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則表現了作者對顧渚山人民蒙受貢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貢焙歌》,描寫官府催迫貢茶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內心的苦悶。此外,還有杜牧的《題茶山》、《題禪院》等,齊己的《謝湖茶》、《詠茶十二韻》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等等,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

北宋由於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過一個經濟繁榮時期,加之當時鬥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茶詞大多表現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蘇軾的《次韻曹輔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兩句構成了一副極妙的對聯。范仲淹的《鬥茶歌》、蔡襄的《北苑茶》,更爲後世文人學士稱道。

南宋由於苟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了不少憂國憂民、傷事感懷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心情。

元代,也有許多詠茶的詩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謝宗可的《茶筅》謝應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爲多,著名的有黃宗羲的《餘姚瀑布茶》、文徵明的《煎茶》、陳繼儒的《失題》、陸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如高啓的《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詩中描寫了茶農把茶葉供官後,其餘全部賣給商人,自己卻捨不得嘗新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根據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這兩位同情民間疾苦的詩人,後來都因賦詩而慘遭,高啓腰斬於市,韓邦奇罷官下獄,幾乎送掉性命。但這些詩篇,卻長留在人民心中。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爲著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爲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其中最爲後人傳誦的是《觀採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皇帝寫茶詩,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茶詩、茶詞中,各種詩詞體裁一應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絕、六絕、七絕,還有不少在詩海中所見甚少的體裁,在茶詩中同樣可以找到。⒈ 寓言詩

採用寓言形式寫詩,讀來引人聯想,發人深思。這首茶寓言詩,記載在一本清代的筆記小說上,寫的是茶、酒、水的“對陣”,詩一開頭,由茶對酒發話: “戰退睡魔功不少,助戰吟興更堪誇。亡國敗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飲茶?” 酒針鋒相對答曰: “搖臺紫府薦瓊漿,息訟和親意味長。祭禮筵席先用我,可曾說着談黃湯。”這裏說的黃湯,實則是貶指茶水。水聽了茶與酒的對話,就插嘴道: “汲井烹茶歸石鼎,引泉釀酒注銀瓶。兩家且莫爭閒氣,無我調和總不成!”

⒉寶塔詩

唐代詩人元稹,官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詩唱和,所以人稱“元白”。元稹有一首寶塔詩,題名《一字至七字詩·茶》,此種體裁,不但在茶詩中頗爲少見,就是在其它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詩曰: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⒊迴文詩

迴文詩中的字句迴環往復,讀之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寫過茶詩幾十首,而用迴文寫茶詩,也算是蘇氏的一絕。在題名爲《記夢迴文二首並敘》詩的敘中,蘇軾寫道: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爲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睡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爲二絕句雲。”從“敘”中可知蘇東坡真是一位茶迷,意連作夢也在飲茶,怪不得他自稱“愛茶人”,此事一直成爲後人的趣談。詩曰: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睡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鬆雪落空巖。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詩中字句,順讀倒讀,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蘇軾用迴文詩詠茶,這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實屬罕見。

⒋聯句詩

聯句是舊時作詩的一種方式,幾個人共作一首詩,但需意思聯貫,相連成章。在唐代茶詩中,有一首題爲《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們是: 顏真卿,著名書畫家,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書,封爲魯國公,人稱“顏魯公”;陸士修,嘉興(今屬浙江省)縣尉; 張薦,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工文辭,任吏官修撰;李萼,趙人,官居廬州刺史;崔萬,生平不詳;晝,即僧皎然。詩曰: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士修)。

這首啜茶聯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陸士修作首尾兩句,這樣總共七句。作者爲了別出心裁,用了許多與啜茶有關的代名詞。如陸士修用“代飲”比喻以飲茶代飲酒;張薦用的“華宴”借指茶宴;顏真卿用“流華”借指飲茶。因爲詩中說的是月夜啜茶,所以還用了“月桂”這個詞。用聯句來詠茶,這在茶詩中也是少見的。

⒌唱和詩

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皮日休和陸龜蒙的唱和詩,可謂別具一格,在詠茶詩中也屬少見。

皮日休,唐代文學家,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學士。陸龜蒙,唐代文學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蘇湖兩都從事。兩人十分知己,都有愛茶雅好,經常作文和詩,因此,人稱“皮陸”。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籯》、 《茶舍》、 《茶竈》、《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等,對茶的史料,茶鄉風情,茶農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體的描述,可謂一份珍貴的茶葉文獻。

關於茶的詩句軟筆

1.最美的茶詩(關於歷代最美的茶詩,其中帶茗字的詩詞有那些

1. 紅黍飯溪苔,清吟茗數杯。——唐·貫休《桐江閒居作》

2.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3. 藕折蓮芽脆,茶挑茗眼鮮。——唐·章孝標《思越州山水寄朱慶餘》

4. 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輕。——唐·鄭谷《西蜀淨衆寺松溪八韻兼寄小筆崔處士》

5. 萸房暗綻紅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唐·令狐楚《奉和嚴司空重陽日同崔常侍》

6. 桂凝秋露添靈液,茗折香芽泛玉英。——唐·李紳《別石泉》

7. 甘瓜剖綠出寒泉,碧甌浮花酌春茗。——唐·蕭祜《遊石堂觀》

8. 青峯曉接鳴鐘寺,玉井秋澄試茗泉。——唐·唐彥謙《拜越公墓因遊定水寺有懷源老》

9. 溪浮箬葉添醅綠,泉繞鬆根助茗香。——唐·許渾《湖州韋長史山居》

10. 嘗頻異茗塵心淨,議罷名山竹影移。——唐·黃滔《宿李少府園林》

11. 濃茗洗積昏,妙香淨浮慮。——宋·蘇軾《雨中過舒教授》

12. 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宋·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13.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宋·蘇軾《試院煎茶》

14.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宋·蘇軾《次韻黃夷仲茶磨》

15. 茗碗分雲微醉後,紋楸斜倚髻鬟偏。——宋·向子諲《浣溪沙》

16. 薰爐茗碗是家常。客來長揖對胡牀。——宋·張元幹《浣溪沙》

17.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宋·范仲淹《武夷茶歌》

18. 玩易焚香消永日,聽琴煮茗送殘春。——宋·陸游《閒居書事》

19. 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元·姬翼《水調歌頭》

20. 敲冰煮茗供談笑。自負平生心矯矯。——元·許楨《漁家傲》

2.有沒有關於寫茶的語句

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 武夷巖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硃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 香。

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裏如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銳,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

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

香而不甘的茶爲“苦茗”。 活。

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參考~~~~~~~~。

3.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並不是詩句,所以沒有全詩。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實際上是古人八大雅事。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關.善詩者韻至心聲,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陶冶情操。

擴展資料:在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國象棋和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關於琴棋書畫的長聯:上聯:吟太白詩養浩然氣誦稼軒詞壯報國情品漢卿曲恤民生苦讀東坡賦懷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釋卷育智士不盡下聯:撫仲尼琴沐幽蘭香與堯帝棋謀天下勢法右軍書得靈性通遊范寬畫入清雅境萬世經典爲士修生養性滋仁者無窮(聶暉撰聯)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琴棋書畫。

4.有關歷史的詩歌

茶詩在韻文類茶文化作品中數量最多。

最早提及茶葉的詩篇,按陸羽《茶經》所輯,有孫楚 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樓詩》、左思的《嬌女詩》和王微的《雜詩》四首,它們都是漢代以後唐 代以前的作品。這四首詩中的一些詩句,如“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出歌》)“芳 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登成都樓詩》)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茶事入詩的萌芽狀況。

唐代 茶文化生機勃勃、茶詩異彩紛呈,在茶詩創作中成就較大的應推白居易、盧仝、皎然。三人中最 值得稱道的是白居易,他總共創作傳世茶詩60多首,既有專門詠茶的詩篇,又有敘及茶事、茶趣 之作。

宋代蘇東坡、楊萬里、陸游等人的茶詩創作頗豐、貢獻較大。陸游一生共寫茶詩300餘 首,是歷代所作茶詩最多的詩人。

宋、元、明、清至近代,內容、藝術性倶佳的茶詩也不勝枚舉。我國茶詩體裁廣泛、形式多樣,其中形式最爲奇特的要數唐代元稹的《寶塔詩》,或曰《一言 至七言詩》: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詩人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別開生面,把茶的品質、茶具藝術、品飲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 寫得清幽淡雅、淋漓盡致,堪稱千古絕唱。

在古人的詠茶詩中,影響最大的要數盧仝的《走筆謝 孟諫議寄新茶》,或曰《飲茶歌》。在這首詩中,作者極道飲茶之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連續喝七 碗茶的不同感受和七碗茶人腹後飄飄欲仙的絕妙境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誅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誅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枰述,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習習。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誅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詩仙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詩》亦很有特點。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奸;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詩中作者以誇張的筆觸出神入化地描繪了仙人掌茶生長之地的險要、自然環境的神奇,以 神來之筆生動、形象地勾畫了仙人掌茶的外形,使人們倍增對仙人掌茶的傾慕和嚮往。

5.描寫茶的詞,歷史上有哪些著作

詞是中國文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稱長短句。

因爲大多數詞是爲適應演唱需要的,所以其 句子參差不齊。宋代是詞創作鼎盛時期,以茶爲內容的詞也應運而生。

著名的詞人黃庭堅、蘇 軾、陳師道、秦觀等,都有茶詞問世。宋人的茶詞多以茶作爲歌詠對象,如蘇軾的《行香子•茶 詞》:“倚席才終,觀意猶濃。

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

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 龍。鬥贏一水,功敵千鍾。

覺涼生,兩腋生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

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 容。”這首詞筆法細膩、感情酣暢,詞中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作者酒後煎茶、品茶時的從容神態,淋 漓盡致地抒發了輕鬆、飄逸、“兩腋清風”的神奇感受。

江西詞派的代表人物黃庭堅嗜茶詠茶,多有茶詞問世。如《西江月•茶》《看花回•茶詞》 《阮郎歸•茶詞二首》《滿庭芳•茶》等,都是宋代茶詞中質量最高、影響最大的佳作。

這些茶詞 抒發了黃庭堅在飲茶品茗過程中的深切感受和淡淡雅興。其中,他的《阮郎歸•茶詞二首》其 二最爲膾炙人口。

這首詞的上闋描繪了製茶、烹茶的情景:“摘山初制小龍團,色和香味全。碾聲初斷夜將闌,烹時鶴避煙。”

製茶時的一夜忙碌,色香味倶全的小龍團製成後的欣喜,烹茶時嫋 襲氽香對人和物的引誘和刺激,均透過精練優美的文字被描述出來。下闋則出神人化地敘述出 飲茶時的情景和感受:“消滯思,解塵煩。

金甌雪浪翻。只愁啜罷水流天。

餘清攪夜眠。”其中 “金甌雪浪翻”一句可謂神來之筆,活畫出茶葉在金甌中如凌霄仙子翩翩起舞的優美姿態和雪 浪翻滾的誘人湯色。

作者喜好品飲的歡愉之意躍然紙上。元代佚名氏所作的《瑤臺第一層•詠茶》,以粗獷、豪邁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採茶、製茶的過程以及飲茶的神奇功效:“一氣才交,雷震動一聲,吐黃芽。

玉人採得,收歸鼎內,制 造無差。鐵輪萬轉,羅撼漸急,千遍無查(渣)。

妙如法用,功夫了畢,隨處生涯?堪誇。仙童 手巧,泛甌春雪妙難加。

睡魔趕退,分開道眼,識破浮華。趙州知味,盧仝達此,總到仙家。

這盞茶,願人人早悟,同赴煙霞。”讀罷詞篇,人們眼前彷彿呈現了一派熱火朝天的採茶、制 茶的生動場景。

精美的詞篇將人們自然而然地帶入了飲茶時睡意頓消、親臨仙境的美妙。

6.關於清泉的詩句

1、《山居秋暝 》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間!

山園小梅林逋,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1、《趵突泉》 元好問

白眼消盡凍雲凝,山月飛來夜氣澄。

且向波間看玉塔,不許橋畔覓金繩。

2、《趵突泉》 曾鞏

一派遙從玉水分,晴川都灑歷山塵。

滋榮冬茹溫嘗早,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傍行似鑑,最憐沙際涌如輪。

層城齊魯封疆會,況託娥英詫世人。

3、《趵突泉》 張養浩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聲, 雲胡在坦夷,起立若紛爭。

無乃滄海穴,泄漏元氣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風濤驚。

7.古代茶的寫法

古時無“茶”字﹐以“荼”爲“茶”﹐所以“荼”爲古“茶”字。

明‧《正字通》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初唐“陸顏諸人﹐雖已轉人茶音﹐未嘗輒改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雲”。

也有的說陸羽作《茶經》﹐方去掉“荼”字一筆而作“茶”。 這是通行的說法。

但也有人認爲﹐漢時已有“茶”﹑“荼”二字。 我國對茶的發現比較早﹐始作於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說神農氏爲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但那時所得之“荼”﹐是茶是草尚不得知﹐但“荼”首次以藥物被人們認識﹐卻是事實。 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以藥物進人人們生活的。

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成書的《爾雅》﹐在“釋木”篇中有??(讀音同假)苦荼”﹐這纔是指從茶樹上採下的茶﹐因“??”就是指茶樹。對此﹐《茶經》中有進一步說明﹕“一曰茶﹐二曰??﹐三曰蔎(讀音同社)﹐四曰茗﹐五曰荈(讀音同串)”。

是指不同時間採下的茶﹐早採者爲茶﹐晚採者爲“??”﹑爲“茗”﹑爲“荈”。但對“茗”﹐也有說是茶的嫩芽﹐並非晚採之茶。

古時的“荼”字﹐並不專指“茶”。有時是指野茅﹑野菜。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中“出其 闍(讀音同都)﹐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所思。

這裏的“荼”是指開白花的野茅﹐女顏如荼﹐言其奇麗﹐白如茶也。《詩經‧邶(讀音同背)風》中的“穀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讀音同寄)。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這裏的“荼”指的就是野生的苦菜。

《詩經‧豳鳳》中的“鴟鴞(讀音同赤消)”中有﹕“予手拮据﹐予手捋荼”﹐捋一般指握住條狀物﹐另一隻手向一端滑動﹐使上面的附着物離開﹐那麼這裏捋的是不是木本植物的茶呢﹖仍然不是﹗成把從莖上抹取的仍是茅類的花。 看來《詩經》成書之前的周代﹐喬木灌木的茶樹尚未納人平民的視野﹐飲茶的事也未進人平民的生活。

“茶”的含義﹐多限於野茅﹑野菜。 相傳在周代﹐產茶的巴蜀曾向武王貢茶﹐巴蜀的巴王苑中也曾植茶﹐但並未進人平民百姓家。

飲茶見諸文字的記載﹐最早見《華陽國志》及漢人王褒寫的《僮約》。 從西漢至兩晉﹐由於秦統一全國後﹐交通發展﹐滇蜀之茶由西南進人中原﹐茶才被貴族大量飲用﹐並被用作陪葬之品。

與此同時﹐茶也爲一些道士﹑隱士﹑文人所接受﹐用以修神養性﹑激發文思。喝茶真正成爲人們的一種社會風氣﹐據傳是唐代才張揚開去的。

最近看到一本《中國漢字經》(華藝出版社1999年)的書﹐其在“茶之本經”中說﹕“中國這個‘茶’字﹐‘草’字頭﹐‘木字身’﹐中間是個‘人’字。 這是給‘茶’一個廣泛的含義﹐即草可以作茶﹐如菊花茶﹑金銀花茶……木也可以作茶﹐如橄欖﹑桂圓等等。

茶﹐是人的一種飲料﹐由人來判分﹐所以中間從人……”﹐這裏唯獨未涉及茶的真正主體──茶樹。 這樣將茶的概念無限外延﹐那麼連甘草﹑花椒﹑姜皮﹑核桃﹑羅漢果等等﹐凡是可作飲用的就都成了茶﹐茶還有什麼價值﹖上述一些藥材﹑果品可作飲料﹐但那絕不是茶。

嚴格說茶就是採自茶樹的葉﹑梗﹐經加工泡製而成的﹐不能把什麼都叫作茶。 “茶之本經”還說﹐茶之當今讀音﹐“是爲與差字通音。

差字﹐從羊從工﹐本意是指做工不努力﹐故意磨羊工﹐差也。加工茶葉﹐一定要有耐心﹐好像磨羊工一樣。”

製茶要搓要捻﹐“然後經過高溫乾燥……不論綠茶紅茶﹐這道工序是要走的”﹐搓字從手從差“是故茶字授音以差”。 據唐訓詁學家顏師古(公元581-654年)考證﹐讀音作現今讀音的茶字﹐漢代就已經有了。

在此字此音產生之前﹐人們對茶的認識有多深﹐茶的加工工藝會有那麼複雜嗎﹖那時考慮從“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對於“茶葉”一詞的由來﹐“茶之本經”是這麼說的﹕“茶是指樹枝之杈﹐葉是枝頭之葉。 採茶的時候﹐是連枝帶葉一同摘下來的。

嫩枝即茶(杈)﹐嫩葉即葉﹐合在一起就叫茶葉了。”這一說法﹐似過於牽強。

茶葉﹐是指從茶樹上採摘下的葉子(自然有的也帶梗)﹐經過加工而成﹐是再明白不過的事了。 。

8.【請問這句話是出自哪裏

前言前言 前言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水迷離.小院裏溼潤的青苔在雨中純淨生長.這個季節,許多人都在打聽關於蓮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祕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一簾夢.有時候,寂寞是這樣叫人心動,也只有此刻,世事纔會如此波瀾不驚.涼風吹起書頁,這煙雨讓塵封在書卷裏的詞章和故事瀰漫着潮溼的氣息.獨倚幽窗,看轉角處的青石小巷,一柄久違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 時光微涼,那一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去鉛華,清絕明淨.以爲歷經人生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種種煙火,應該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可流年分明安然無恙,而山石草木是這樣毫髮無傷.只是曾經許過地老天荒的城,在細雨中越發地清瘦單薄.青梅煎好的茶水,還是當年的味道;而我們等候的人,不會再來. 後來才知道,那一襲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爲燕,去尋覓水鄉舊巢.她走過的地方,有一樹一樹的花開,她呢喃的樑間,還留着餘溫猶存的夢.有人說,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着美麗的容顏.有人說,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 她叫林徽因,出生於杭州,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她在雨霧之都倫敦,發生過一場空前絕後的康橋之戀.她愛過三個男子,愛得清醒,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爲她徜徉在康橋,深情地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爲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嶽霖爲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改地守候一世.可她懂得人生飄忽不定,要學會隨遇而安. 所以,當愛情接踵而至時,她會做短暫的停留,又義無反顧地離開.看着她決絕的背影,又無比的優雅,那時候,彷彿連一聲珍重都是多餘.她讓每一次轉身都成隔世,又讓每一次相逢都成永遠.她總是那樣潔淨,任憑世事萬象叢生,她的內心始終山明水秀、一清二白.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某一天加倍償還.這個雨季會在何時停歇,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夢中期待的白蓮剎那緣起(1) 第一卷夢中期待的白蓮 剎那緣起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匆匆過客,有些人與之邂逅,轉身忘記;有些人與之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相遇和回眸都是緣分,當你愛上了某個背影,貪戀某個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繫一段情緣.只是緣深緣淺,任誰都無從把握,聚散無由,我們都要以平常心相待. 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純淨的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當你孤獨地行走在紅塵陌上,是否會覺得,肩上的背囊被人間故事填滿,而內心卻更加地空落.此時,我們則需要依靠一些回憶來餵養寂寥,典當一些日子來滋潤情懷. 衆生紛繁,有人過得迷糊,有人活得清醒,但也只是一種存活於世間的姿態.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是金枝玉葉,還是胭脂俗粉.無論我們被世俗煙火薰染多久,被渾濁的世態浸泡多深,心靈深處始終有一處最潔淨的角落,永遠如初時美好. 曾幾何時,我們做了那最柔情的人,爲一朵花低眉,爲一片雲駐足,爲一滴雨感動.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愛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愛上了鶯歌燕舞的人間,愛上了奼紫嫣紅的春天,也愛上山溫水軟的江南.許多人對這個女子生了情,並認定她是夢中期待的白蓮.無論歲月如何轉變,她永遠活在人間四月,有着不會老去的容顏. 世間許多女子都有過這份安靜素然的優雅,也曾令人心動,讓人有一種不敢輕觸的美好.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她們慢慢地學會了揮霍光陰,浸泡在紅塵的染缸裏,誰還能做到純粹如一?都說只有百味皆嘗,方不負這僅有的一次人生.我們應該把所有繁複的過程,都當做是簡單迴歸,把一切凡塵的榮辱,當做是雲煙過眼. 無論林徽因這一生愛過多少人,犯過多少錯,又經歷過多少起落沉浮,嘗過幾多人情世味,她永遠都是一杯淡雅清茶,那素淨的芬芳在每個人心中久久地縈繞,無法散去.這世上,不是隻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隻有熱戀纔會刻骨.有時候,一份清淡,更能歷久彌香;一種無意,更讓人魂牽夢縈;一段簡約,更可以維繫一生. 林徽因是溫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縱,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樂觀而執着,堅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她不曾給別人帶來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他人所傷.她是那樣的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紛擾紅塵中,多少人企盼有這。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此詩是一首五言古詩,寫作者用山泉煎茶送給愛茶人,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山泉煎茶有懷 原文: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

寄與愛茶人

山泉煎茶有懷 翻譯:

坐着倒一鼎清涼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作者在詩中所懷念的愛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楊慕巢,如作者在<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中提到的"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山泉煎茶有懷 字詞解釋:

(1)有懷:懷念親朋至友。

(2)泠泠:清涼。

(3)瑟瑟:碧色。塵: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國茶爲粉茶,也就是日本學去的抹茶,所以用塵來形容)。

(4)無由:不需什麼理由。

山泉煎茶有懷 賞析:

把茶大量移入詩壇,使茶酒在詩壇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從白詩中,我們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漸上升、轉化的.過程。

白居易與許多唐代早、中期詩人一樣,原是十分喜歡飲酒的。有人統計,白居易存詩二千八百首,涉及酒的九百首;而以茶爲主題的有八首,敘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可見,白居易是愛酒不嫌茶。《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這正反映了他對茶酒兼好的情況。在白氏詩中,茶酒並不爭高下,而常像姐妹一般出現在一首詩中: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自題新昌居止》)。又說:舉頭中酒後,引手索茶時(《和楊同州寒食坑會》)。前者講在不同環境中有時飲酒,有時飲茶;後者是把茶作爲解酒之用。白居易爲何好茶,有人說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長安酒貴;有人說因中唐後貢茶興起,白居易多染時尚。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作爲一個大詩人,白居易從茶中體會的還不僅是物質功用,而是有藝術家特別的體味。白居易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後索茶,有時睡下還要索茶。他不僅愛飲茶,而且善別茶之好壞,朋友們稱他爲別茶人。從藝術角度說,白居易發現了茶的那些妙趣呢?

第一,白居易是以茶激發文思。盧仝曾說: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這是浪漫主義的誇張。白居易是典型現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詩興的作用他說的更實在: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說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的。反過來,吟着詩,飲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是以茶加強修養。白居易生逢亂世,但並不是一味的苦悶和,而常能既有憂憤,又有理智、,這一點飲酒是不能解決的。而飲茶卻能有助於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爲諷喻、閒適、傷感、雜律四類。他的茶詩一是與閒適相伴,二是與傷感爲侶。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鬱,正如盧仝所說,以茶可澆開胸中的塊壘。

但白居易畢竟是個胸懷報國之心,關懷人民疾苦的偉大詩人,他並不過份感傷於個人得失,在困難時有中國文人自磨自勵,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頭腦,自我修養,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處堪避暑》中寫道: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以茶陶冶性情,於憂憤苦惱中尋求自撥之道,這是他愛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僅飲茶,而且親自開闢茶園,親自種茶。他在《草黨紀》中就記載,草堂邊有飛泉植茗。在《香爐峯下新置草堂》也記載:藥圃茶園是產業,野鹿林鶴是交遊。飲茶、植茶是爲迴歸自然情趣。

第三,是爲以茶交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文士常相互以茶爲贈品或邀友人飲茶,表示友誼。白居易的妻舅楊慕巢、楊虞卿、楊漢公兄弟均曾從不同地區給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後常邀好友共同品飲,也常應友人之約去品茶。從他的詩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與李紳交誼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竈,還說:應須置兩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紳,看來偶然喝一杯還不過癮,二人要對榻而居,長飲幾日。白居易還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會亭茶宴,是慶祝貢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則是文人湖中雅會。從白詩看出,中唐以後,文人以茶敘友情已是尋常之舉。 第四,以茶溝通儒、道、釋,從中尋求哲理。白居易晚年好與釋道交往,自稱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門信徒,白居易還曾受稱爲八關齋的戒律儀式。茶在我國曆史上,是溝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透過茶靜化思想,純潔心靈。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唐以後三教合流的趨勢。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懷 就爲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裏都有!

關注微信公衆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

老朋友喝茶敘舊的詩句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代官員文士爲何喜歡以茶互贈?

文人好茶,自然是因爲茶的清香,淡雅,寧靜給了文人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氛圍,但於文人,茶之好,卻不僅在於茶的縹緲如入仙人之境,更在於茶對文人的生活有着獨特的作用。

著名詩人白居易一生習慣有茶相伴左右,“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是他典型的生活寫照,品茶在於他,既是一種悠閒生活的放鬆,更是寫作創作過程中激發文思的飲品,“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詩句都是他以茶激發詩興,以詩品茶的寫照。

說到文人以茶激發文思,現代更有林語堂,他在自己的文章裏寫到寫作便須離不開茶這東西。汪曾祺當年就讀西南聯大,習慣“泡茶館”,嘗言“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麼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裏泡出來的。”如此以茶趣激發文采的作家更是不乏其數。

自古文人好交遊,人們習慣了文人以酒會友,竊不知以茶會友更顯出了一番雅緻和恬淡。魯迅在他的文中提到,“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而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白居易經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會亭茶宴,是慶祝貢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則是文人湖中雅會。從白居易的詩中可以看出,中唐以後,文人以茶敘友情更是文人雅客之喜好。同時,茶不僅是文友見面互相品評的飲品,更是饋贈友人的高檔不俗禮物。

在唐代,,文士常以茶互贈以表示傾慕和友好之情。在當下,更是如此,贈送茶葉與其他物品的不同在於茶代表的那種高雅和脫俗。

茶之於文人,紛紛然在於水之淡然和茶葉之甘苦陶冶了文人那份苦中作樂的人生況味,更因爲茶之素雅和恬淡,陶冶文人心性和激發文思,茶可以讓人沉思讓人超然,更有如知堂翁的“苦茶庵”那種咀嚼人生苦澀況味的箇中滋味。

形俯捺履行者譯文

★ 孔夫子拍賣平臺注意事項

<br>孔夫子舊書網僅僅提供免費的交易平臺,拍賣、參拍等任何行爲網友都應該謹慎和負責,同時網站鄭重提醒您:網上交易有一定風險。本網站不參與任何形式上的交易,爲此孔夫子舊書網不承擔拍賣中的任何法律糾紛。

<br>孔夫子舊書網對用戶在網上交易過程中提交的各類出售物品沒有審查義務,所以您必須對所拍賣物品的情況及出售人的情況進行謹慎判斷並且在交易前看清賣家所出售的商品以及出售條件。

<br>除特殊情況外,競拍成功即表示您已經與賣方訂立了貨物買賣合同,若您不履行該合同內容,則賣方有權要求您承擔違約責任。

<br>賣家可以規定交割期限,在交割期限內,買家如不履行交割義務可以投訴,網站可以予以買家警告,如果多次被投訴,則可取消競拍資格。 賣家如果不履行交割義務,網站則可給予警告,嚴重者可以暫停甚至取消其拍賣資格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範,是多民族、多社會結 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國的、經濟、社會、人生等多 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社會學、文藝學、宗教學等多門類的學科。

在經歷了千迴百轉的歷史歲月後,中國茶文化帶着全部的文化密碼,橫陳在我們面前。

漫長的歷史積澱使中國茶文化是那樣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廣袤和無限豐富性面前,我們 難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而破解這些文化密碼的按鈕,就深藏在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之中。這些典籍文獻如實記 載了中國茶業發展的前進步履,全面傳遞了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精神氣氛,曲折地映現出時代的 式微興盛與社會的朦朧身影。研究中國茶文化的學人,將從這些著述中發掘出十分豐富的文 化資訊。其要義正如丹納所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並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 麼我們在這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種 種族的心理。"(《<英國文化史>序言》)丹納說的是英國,說的是文學,但對於中國茶文化何嘗 又不星如此呢?

作爲一個負載着文化資訊的"能指"(signifier)--即符號結構,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包蘊 着豐饒廣闊的"意義"。我們的任務,就是將它置於一個生動的文化整體中加以還原和分析,捕 獲它的魂靈,獲悉它別開洞天的深邃。

自從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問世以來,迄今爲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2知的 古代茶書有124種,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中既有內容艱深的理論專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讀物;既有嚴謹實用的科技書籍,又有引入入勝的文化讀物;既有系統全面的綜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項的專題論述。而更爲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獻,散見於各種總集、別集、單行文獻, 散見於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各種文體,其數量之大,連茶書也難以望其項背。就我們編撰 《中國茶文化經典》時蒐羅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數量在600萬字以上,更何況還有相當的典籍我 們尚未翻閱。

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興起與發展,有一個歷史的流變過程。其契機則有三個方面:一是飲茶事項的出現與飲茶風尚的演進,二是飲茶在社會中地位的確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識的 自覺和深化。我在拙著《研書》(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對於中國茶書的歷程依照時代順序作過闡述,而從整個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來看,大體而言,其經歷了濫觴、定型和發展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大致又是與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進程同步的。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濫觴期。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茶葉的故鄉。雖然地球上擁有茶樹植物已達七八千萬年的漫長曆史,但茶被人類所發現和利用卻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過上萬年的歷史。而這標誌着社會文明進程和影響着人類生活質量的歷史性發現,卻是處於原始社會農業初期階段的中華民族的先輩們所完成的。茶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茶葉種類從單一到多項,茶區從傳統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帶的異軍突起,這些都是茶葉科技史上具有性的創造,也是中國茶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的物質基礎。

雖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已有茶的記載,西漢末年已有"武陽買茶"的初級茶葉貿易形態,但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對飲茶的認識,主要還限於藥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養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將飲茶看成某種精神旨趣的傾向則逐步萌芽。飲茶風尚由南向北在全國範圍逐漸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級向進階在緩慢而堅定地演進,使中國茶文化終於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國茶文化的漫長足跡,印進了中國先秦典籍的字裏行間。雖然對於這些零星記載,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詞的變更,認識的不同,也在學術界引起爭議。但專家學者們一致推崇,並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動搖地位的唐代陸羽《茶經》,對先秦的茶事則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後,關於茶事的記載逐漸增多,特別是有關南北飲茶習俗的不同,時人飲茶追求的軼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價值。

氣度恢弘、舞臺壯闊的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定型期。

隨着唐朝以來的"茶道大行",民間的茶葉貿易更爲活躍,封建王朝也推行一系列的茶政茶法,實行茶葉專賣、以茶易馬,茶葉貿易和、經濟、軍事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茶葉從藥用變爲飲用,又從解渴保健變爲重視高尚禮儀的茶宴、茶道、茶禮、茶儀、茶藝。與此相關聯的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法、茶建築、茶工藝品等等,也都和川門的日常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結下了難解之緣,使茶文化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從此,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呈現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態。

唐代成爲茶文化典籍文獻定型期,其標誌是在唐代中葉陸羽撰寫的《茶經》問世,中國以至世界纔有了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的成書時間衆說紛紜,但多數學者認爲刻印於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書共三卷十章,僅有7000多字,卻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有關茶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具體地描述了茶的生產、品飲、茶事,言約意豐地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美學與文化內涵。陸羽以後,唐代茶書不斷出現,但大多是某一專題性的論述。此外,有關茶的文章也不斷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一代之文學的唐詩,也融匯了更多的茶文化內容,反映了更廣闊的生活畫面。不僅陸羽、皎然、盧仝等終身許茶者有頗多茶詩,連文壇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詩名篇傳世。這種流風遺韻,影響到其後。

宋遼金元和明、清時代,都是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發展期。

在這跨越幾個朝代的950來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獻的進展和風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種茶書,記載了這一時代茶業生產的興盛和品飲藝術的探索。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載了程序繁複、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宋代鬥茶;丁謂的《i匕苑茶錄》,記載北苑園焙之數和圖繪器具,以及敘述採製入貢法式;蔡襄的《茶錄》記載鬥茶時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鬥茶勝負的評判標準,追求整合技巧和審美內涵的統一,都是當時有影響的茶書。明代50多部茶書相繼問世,成爲中國古代茶書數量最多的時期。朱權《茶譜》論"清飲之說",把品茗作爲表達志向和修身養性的方式,貫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說,被稱爲"朱權茶道",並予日本茶道以影響。明代茶書關於茶具藝術和烹茶技藝的載錄,更多地表現出創新精神。而清代雖然飲茶更爲平民化、更爲普及,200多年間僅有茶書10多種,與明代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一時期最有光采、最有個性的,除了少數茶書外,更爲集中地體現在各種雜著上。這些雜著透露出更有風采的文化資訊,舉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幾乎每個朝代文壇領袖、盟主或名流,大多都與茶文化結下了姻緣。如宋代的歐陽修、晏殊、王安石、蘇東坡、曾鞏、范仲淹、黃庭堅、秦觀、陸游、楊萬里、朱熹、吳文英等,遼金元的元好問、虞集、楊維貞、周德清等,明代的朱權、高啓、郎瑛、于謙、湯顯祖、文徵明、楊慎、徐渭、王世貞、袁宏道、袁中道、張岱、高濂等,清代的全祖望、顧炎武、王士禎、錢謙益、李笠翁、施閏章、工夫之、納蘭性德、曹寅、金農、厲鶚、鄭板橋、丘逢甲、紀昀、俞樾等。二是匡正了對遼金元茶文化的誤解。這一時期的茶詩文和茶史,使人們更多地瞭解到:宋遼、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傳播到北方牧獵民族當中,奠定了此後上千年間北方民族飲茶的習俗和文化風尚。如《遼史》有關遼朝朝儀"行茶"的記載,比《宋史》還要多。南宋與金對峙,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響到夏朝的党項人,從此北朝茶禮大爲流行。蒙古人主中原,由於秉性質樸,不好繁禮縟節,大多數人愛直接喝茶葉,於是散茶大爲流行。雖然,元代茶文化總體上走向簡約,卻也不乏愛茶之人。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其中寫道:"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年。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雪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勸;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後裔,由金人元,很受蒙古統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謀士。他得茶時的歡欣,不從一個側面透露出當時少數民族對茶和文化的渴求嗎?三是茶文化向兩頭的延伸,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宮廷茶文化雖然唐代就已出現,雖然由於陸羽《茶經》不載曾使後人茫然,但1987年法門寺唐代皇宮金銀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實物佐證。而宋徽宗《茶論》和清乾隆的茶詩,更充滿着宮廷茶文化的韻味。諸如關於民間點茶和鬥茶之風,關於明清茶館的描述和記敘,關於茶進一步貫穿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都把茶文化擴展到廣泛的社會層面。

雖然我們把茶文化典籍文獻劃分爲三個時期,卻又不是截然分開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爲因果,互爲依託的。前者是歷史的必然,後者是前者的發展。正是由於這些不同時期文獻的存在,才構成了中國茶文化久遠的存在,才構成了中國茶文化豐富的形態。

中國茶文化是一種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質爲載體的,在物質生活中滲透着明顯的精神內容。而作爲這種特性載體的茶文化典籍文獻,在文體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種多樣。除茶書外,大略可分爲三種類型:散文類、韻文類和小說戲劇類。

古代的散文實際上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幾乎凡不是韻文的作品都可以歸人其中。茶散文 類作品,人們所常見的有:記,如《顧渚山記》、《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鬥茶記》、《煮茶夢 記》等。序,如陸羽《茶經》序起碼有八篇之多,著名的還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龍茶錄>後 序》、《<品茶要錄>序》等。與序相聯繫的則有跋,如《<陸文學傳>跋尾》;還有傳,如《陸文學自傳》,以及擬人化的《葉嘉傳》。此外,有隨意性極大的筆記,如《老學庵筆記》、《清稗類鈔》等 都記載了不少茶事。還有表,如《爲田神玉謝茶表》、《代武中丞謝新茶表》、《進新茶表》;啓,如 《謝傅尚書惠茶啓》;奏章之類的公文,當也屬於此類。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內容,如《與兄子 演書》常爲人徵引。介乎散文與韻文之間的,則有賦,如《拜賦》、《茶賦》、《南有嘉茗賦》、《煎茶 賦》;頌,如《茶德頌》;銘,如《茶夾銘》、《瓷壺銘》;以及檄,如《鬥茶檄》,都是有影響的篇章。

韻文類作品最爲常見,包括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聯等。茶詩是年代久遠的文學形式之一,唐代陸羽《茶經》中收入孫楚(約218-293年)的《歌》、左思(約250-350年)的《嬌女詩》、張孟陽(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樓》,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雜詩》,這些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茶詩,卻折射出茶事入詩萌芽期的狀況。而且,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古代,吟詩作賦是文人的基本功,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謅幾句。所以,歷代不僅是詩人或著名人物,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也留下了幾首茶詩。這些茶詩的數量起碼應以千計,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數量就更爲可觀。其體裁多種多樣,幾乎古體、律詩、絕句、聯句、竹枝詞、試帖詩、宮詞以及寶塔詩、迴文詩、頂真詩等趣味詩,都有作品傳世,其內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當廣闊,其中一些名句逐漸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語。唐代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楊萬里的《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都是千古傳頌的茶詩。

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以茶爲內容的詞作也應運而生。詩詞大家、書法聖手的蘇東坡以才情名震天下,他的茶詩多有佳作,如《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中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常爲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誠齋體"的創制者、大詩人楊萬里高度評價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而他的茶詞《行香子》,依然顯示出大家風範,在短短的六十六個字中,以華章麗彩寫了酒後煎茶、飲茶時"從容"不迫的神態和"兩腋清風"的感受,由鬧到"靜",由"濃"到淡,人生慨嘆盡在不言中。黃庭堅同樣是文壇大家,他是"江西詩派"領袖和書法名家,多有茶詩名世。他的茶詞《品令》歷來膾炙人口,那以優美文字、輕鬆節奏描繪出的烹茶、飲茶情景,"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緒,有很強的感染力。此外,金、元、明、清都有茶詞佳作問世。如明代嘉靖年間大名士、文壇盟主王世貞的《解語花·題美人捧茶》,將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態寫得綽約動人,蘊含着名士風度,文人心態。而同樣好學善詩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蘇幕遮·夏景題茶》,則着意描繪夏季烹茶、飲茶的情況,寫出了"半入松風,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由於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學,散曲小令也納入了茶事的內容。元代節載德所作散曲《喜春來贈茶肆》,即由10首小令組成。這些小令運用衆多典故,廣泛講述了煎茶、飲茶的樂趣,寫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風流",以及茶肆的"聲價徹皇都",彷彿是一幅洋溢着民間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元曲這種形式也被後代繼承,清代吳城、厲鶚於1751年春三月,爲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寫成的《迎鑾新曲》,就多處包含着茶的內容。

與茶詩相關聯的還有茶歌,現當代仍然大量傳唱在人們口頭。而在明末清初談遷所著《棗林雜俎》,就記錄過《富陽江謠》(亦稱《富陽茶魚歌》)。這首歌謠控訴了官府胡作非爲給茶農和漁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當時浙江按察僉事韓邦奇將歌謠附在奏章呈報,被革職爲民。

茶聯是一種極爲常見的形式,是文學與書法藝術的結合。如最爲人稱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系集蘇東坡《飲湖上初睛後雨》與《和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句而成。據《杭俗遺風》記載,昔時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掛此聯。明清時期茶聯極爲豐富,許多名家都側身其中。清杭世駿(1696-1773年)撰寫並以行草書錄:"作客思秋議圖赤腳婢,品茶入室爲仿長鬚奴。"江恂撰寫並以隸書錄:"幾淨雙鉤摹古帖,甌香細乳試新茶。"鄭板橋爲揚州青蓮齋題:"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何紹基爲成都望江樓題書:"花箋茗碗香千載,雲影波光活一樓。"這些都是有影響的茶聯。而且,現當代人書寫前人詩句作茶聯者也不在少數。

有關茶事的小說和小說寫有茶事,也是常見的。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趙伯升茶肆遇仁宗",雖然僅以茶肆作爲場景,但從側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吳月娘掃雪烹茶"一回,清人張竹坡旁批爲"是市井人吃茶"。清代小說更是大量描寫茶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汝珍的《鏡花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劉鶚的《老殘遊記》、李綠園的《歧路燈》、文康的《兒女英雄傳》、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著名作品,無一例外地寫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爲聘"、"以茶贈友"等茶風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紅樓夢》,談及茶事的就有近300處,描寫的細膩、生動和審美價值的豐富,都是其他作品無法企及的。

如果說茶事小說還只是平面地繪聲繪色,那麼,茶事戲劇則是立體地栩栩如生。宋元南戲《尋親記》中有一出"茶訪",元代王實甫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無名氏的《鳴鳳記》有一出《吃茶》,明代計自昌《水滸記》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記》中有一出《茶敘》。而宋代詞人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記述她與其夫趙明誠飲茶的趣事,清代洪昇則將其富有文化藝術情趣的家庭生活寫進雜劇《四嬋娟》,成爲其中的第三折《鬥茗》。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雖然沒有專門寫茶的劇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勸農》一出,藝術地再現了雨前採旗、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鬥茶等茶事活動。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論述有關茶的各種文字形式,其實是爲了表明茶文化典籍文獻的多樣性。因爲曾有一種錯覺,認爲只有茶書、史料、茶法和部分筆記才屬於典籍文獻的範疇。如果從茶史來說,自然是可以這麼認定的。但作爲茶文化的典籍文獻來說,就不能排除文學和藝術,甚至象茶的書法、繪畫、篆刻作品,以及出土文物之類,都應該網羅其中的。否則,就是不完全和不科學的。即使按照傳統的圖書分類爲經、史、子、集,那麼文學作品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白勺。

至於古代的茶書,自然是中國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我曾經說過一段話: "中國也是茶書的發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陸羽《茶經》產生的國度。任何事物的演變都有一 個產生、發展的過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級到進階的層累階梯而上。但是,陸羽《茶經》卻石破天 驚,一出現就把茶書推向了高高的寶座。這種奇異現象,常常使後繼者歎爲觀止。後續的歷代 茶書,都爲這座寶庫增添了新的風采。不過,其間也有過艱難曲折,有過低潮落差。當代,特別 是新時期的茶書,才真正實現了再創偉績,再造輝煌。中國茶文化具有無限的生命力、無比的 凝聚力,把祖國的、香港和臺灣緊緊地連結在一起。中國茶書是世界文化寶藏中的珍品、 精品,曾經極大地推動了茶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研書》,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 版)這些論述雖然是幾年前說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適用的。

宏闊廣大的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是一個多棱面的文化體,是一個色彩斑斕的萬花筒,由於出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員,所以既涵容着一個民族久遠的傳統,又潛藏着"一種人的心理", "一個時代的心理"以及"一種種族的心理"的交流匯聚。但是,這種複合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內容,卻大多沒有逃離出六大領域,即:關於茶葉歷史,關於品茗藝術,關於科技文化,關於茶葉法規,關於相關文化,關於茶藝思想。

追尋茶葉歷史,人們一直期望能夠溯本清源。很顯然,唐、宋、元、明、清的史料大多清晰、準確,西漢以後有飲茶也爭議不大,而關於茶史起源則不甚瞭然。清代劉源長撰《茶史》(1669 年前後)、餘懷撰《茶史補》(1677年左右),均大抵雜引前人著作,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茶史起源的朦朧是因爲典籍的缺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文獻的重要。但是,即使有隻言片語,由於採用者觀點相左,也是大相徑庭。目前關於茶史起源之說,依然歧義疊出:最有影響的是陸羽《茶經》所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爲炎帝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並把這些視爲神農氏的著作。陸羽首先探討茶史起源,最早提出茶事始於神農,自然有學術史的意義。但由於後人考證《神農本草經》是漢代著作,就輕而易舉地把陸羽的說法推倒了。雖然後來不少著述依然堅持和沿用神農說,卻直到當代也依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此外,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北宋歐陽修撰《集古錄跋尾》(1063年)提出"茶之見前史,蓋自魏晉以來有之。"被《四庫全書》認定是兩宋間著述的《南窗紀談》則稱"三國時已知飲茶",其依據是《吳志·韋曜傳》以茶代酒的記述,連"飲茶或雲始於樑天監中"也否定了。有的甚至說飲茶起源於西漢,其依據是王褒《僮約》所載的"烹茶盡具"、"武陽買茶"。至於與茶的起源密切相關的茶字由來,特別是秦漢以前 "荼"、"茗"是否即茶,也有不同的意見。看來,這些只能有待於新資料的菟集,並運用考古新發現和民族學資料,也許才能使"塵埃落定"。這也證明,狹義的茶文化典籍文獻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繼續蒐集整理有關文獻也是非常必要的。典籍文獻的蒐羅整理,是一個艱苦而長期的過程。

品茗藝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典籍文獻中載錄最多的。晶茗藝術,實際上是包括製茶、烹茶、品茶等在內的。精茶是品茗的第一要素,無論是產地、採集、製作都需得地、得時、得法。宋代蔡襄撰《茶錄》(1049~1053年)、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1121~1125年)所敘的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歷朝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一鑄茶餅值數十萬。而許多文人飲茶,有的臨時採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研磨、烤炙,從中體驗自制自食的妙趣。水晶是品茗的又一要素,清人張大復甚至把水晶放在茶品之上,認爲"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梅花草堂筆記》)但歷代品茗專家對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不過,歸納起來都強調源清、水甘、品活、質輕。品茗還要擇器,講究壺或杯的古樸雅緻,壺要有美韻,杯要小巧。品茗還要講與人品、環境的協調:"煎茶非漫浪,要須人品與茶相得。往傳於高流隱逸,有煙霞泉石磊塊胸次者。"(明陸樹聲《茶寮記》)明徐渭的《煎茶七類》、馮可賓的《齊茶箋》,均有類似看法。同時,還要領略清風、明月、鬆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至於飲茶方法,自漢唐以來多次變化,主要有煮茶法、點茶法、毛茶法、點花茶法、泡茶法等。但不論何種方法,柴炭、鍋釜或器具、火候、色、香、味,都需要處處留神。這些品茗藝術雖覺煩瑣,卻極有意趣。只要按照典籍文獻的說法去做,就可以體驗到古典之韻。

科技文化在典籍文獻中也有記述。由於文字出於文人之手,他們雖有茶趣、茶情,除極少數人員外,卻大多不諳種茶,也不重視種茶技術,所以只有一些零碎記載。不過,這些文字包括對茶樹生物學特性的認識、茶樹的繁殖、茶園管理、茶樹修剪、茶葉採摘都有涉及。而製茶方法的記述,則因不同時代的演變,而透出不同的時尚與追求。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講的是茶葉生產的儀規,卻實際上是談的文化。如一千多年前採貢茶前,要聚衆在山間擊鼓,以代雷聲,使茶芽早日驚發。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曾有多首詩記敘這件事,其中有兩首寫道:"夜間擊鼓滿山谷,千人助陣聲喊叫。萬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樹只萌芽。""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靈芽發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早春採茶時,開採前要擊鼓喊山,把茶芽"喚醒",從而使它萌發生長起來。採下的茶葉帶着兩片葉芽,清香可愛,再加工成"雙風貢茶"。這表面寫的是茶葉採摘,寫的是茶葉科技,其實寫的是茶鄉風俗,寫的是文化心理。此外,典籍文獻中還有關於茶業地理和名茶產地的大量內容。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茶業是王朝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支柱產業之一。因此,茶業的制定,茶規的頒行,茶稅的徵收管理,茶葉生產、流通及消費的建立與調整等等,都是密切關心和需要解決的。中唐以後歷代茶業經濟的制度法規等的總和,被稱之爲"茶政"。茶政與歷代財政、國防、文化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其首開先河於唐代,完備、嚴密並典型者於宋代。其中實行的以茶易馬,透過內地茶葉控制邊區、利用邊馬強化內部統治,客觀上對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唐代雖已首見茶馬相易,卻未形成定製,至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才確定爲一種。從此,宋代及明、清時期都長期推行。茶稅、貢茶、榷茶、茶馬互市的有關上諭、法令、規定和奏章等,唐代以後的文獻有關茶葉法規的記載連篇累牘,眉目清楚。

在典籍文獻中,記載有大量的茶詩、茶詞、茶曲、茶賦、茶畫、茶書法、茶的傳說故事、茶諺、茶歌、茶舞、茶戲劇。茶之所以與各類文化聯姻,有多方面的原因:茶具有清幽儒雅品格,是清醒頭腦、陶冶性情的朋友,中唐以後的文人以茶敘友情已是尋常之舉。茶能助文思,助詩興,吟着詩飲茶也更有味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朋友們稱之爲"別茶人",他可說是終生、終日與茶相伴:"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對茶極爲嗜好的盧仝說得浪漫誇張:"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北京社會科學院王玲研究員在談到從漢至唐茶酒地位的變化,很有見地的概括爲:"從酒領詩隊到茶爲詩魂"。茶既幽雅又雋永,內涵和容量很大,總能品出各種滋味,不斷生髮各種新的意境。因此,中國大文人很少不與茶結緣的,著名詩人幾乎都有茶詩,著名畫家又有茶畫,著名書法家有茶帖。但是,文人客多喜品飲活動,多與高雅藝術結合,大部分茶詩、茶畫描繪文人與僧道品茗情形和個人感受。而民間由於長期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所以多是採用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重點表現種茶、製茶、飲茶和以茶交友、普惠人間的思想,其中有許多感人肺腑和啓迪智慧的佳作,成爲上層文化的母本和搖籃。典籍文獻中的記載,提供了許多生動的原型,也有利於進行分析比較。

茶文化典籍文獻中的載錄,雖然表面上大多是具體的人和事,但從更深層次的透視和思考,我們可以洞察到其中深沉而博大的茶藝

東山盧氏祖厝重建碑記

        盧氏乃中華始祖炎帝后裔,源自姜氏,古爲中原望族,華夏著姓。姜太公裔孫傒公受封於盧,遂創姓盧氏,傒公爲盧氏始祖。秦漢以降,枝繁葉茂,緯武古哲先賢青史留名者甚多,爲後人所敬仰,我盧氏之榮光。

      兩晉時期,中原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盧氏也因時勢一路南遷。明代中葉,泉州總兵盧法浚自廣西謝簪致仕後,攜盧法潢、盧法同兄弟三人卜居泉州南門外二十五里龍井鄉(現清濛村)。清濛至今尚存御賜“文魁”皇匾一塊。

      相傳,先祖聽信風水先生所言:兄弟宜分居不同地方,利於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故長兄卜居清濛;三弟卜居赤土村;二弟卜居東山村,爲東山盧氏始祖。圍墾灘田,搭結草廬。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自此,東山基業不斷髮展壯大,興盛至今。後來,爲謀求新的發展,有裔孫支脈遷居新村村和泉州南門花園頭。

        東山盧氏瓜瓞綿綿,人丁興旺,現有海內外宗親一千多人,且發展與時俱進,其勢駸駸日上。

        東山祖厝俗稱“土剎甕”,兩座祖厝並排,坐東面西,前後迴向,北有護厝,東有兩座本族大厝圍護,南有本境宮廟拱衛。歷經明、清、幾百年風雨,歲月滄桑,蟻害侵蝕,祖厝幾近坍塌,後輩子孫望之扼腕惋惜。時逢盛世,百業興盛,爲繼承祖業,振我宗風,族中有識之士倡議重建,衆宗賢及海內外宗親積極響應,出謀獻策,踊躍捐資。遂於2019(己亥)年初敬土地,擇吉日退神主於新廳,擇吉破土動工。經九個月的施工,於十月中旬竣工,工程耗資約貳佰伍拾餘萬元人民幣,擇十一月末吉日,隆重舉行祖厝重建落成暨袝祧進主典禮儀式。

      祖厝於原基原向重建,坐乙向辛兼辰戌,進前三寸,升高一尺,寓意前進高升,重建面積1130平方米,新舊總面積1400平方米。修舊如舊,古樸大方,飛閣流丹,美侖美奐,存古典風範,增時代氣息。

      今祖厝重光,宗親聯誼有所,春祀秋嘗有原。烏籃血跡長在,精神家園永存。今勒石爲記,望子孫後代牢記先祖創業艱辛,重建不易。冀後昆之競秀,弘祖德於永年。

        東山肇基始祖,留下宗族字輩二十字:秉禮守義、志道仕德、永言孝思、貽厥孫謀、以燕翼子。

        先祖垂訓,諄諄教誨。寄望後裔,興旺昌進。

        秉禮福地多安樂,

        守義鴻基長髮祥。

        志道仁恕百事順,

        仕德謙恭萬年昌。

        永言祖訓流芳遠,

        孝思親恩世澤長。

        貽厥孫謀宏圖展,

        以燕翼子代代強。

              東山盧氏祖厝重建理事會立

                二零一九(己亥)年冬月。

(題記:2019年11月18日上午,晉江池店偉力公司盧總攜夫人蒞臨我司。茶敘之餘,我帶盧總伉儷參觀嶺兜村義裏六祧祖厝、土泥大道隘門,土泥祖厝、關公寨、石室巖等古厝和景點。是日,天氣晴朗,惠風和暢,談興甚濃,賓主盡歡。

盧總帶來東山盧氏祖厝有關資料一份,委託我幫忙寫一篇《東山盧氏祖厝重建碑記》。承蒙盧總器重,受寵若驚,大有惶惶恐恐之感,於是,下午立即翻閱資料,構思脈絡,斟酌字句。連夜趕寫,初稿終成。篇末詩句,由於受到字輩平仄影響,難成律詩。然以古風視之,未嘗不可。次日下午,懷揣文稿,東山登門拜訪盧總,盧總閱讀文稿後,首肯點贊並帶我去參觀“土剎甕”祖厝。

果然名不虛傳,祖厝周圍盡是高低錯落建築物拱衛,仄緊湊,故被俗稱“土剎甕”。晉江地處平原,自古以來,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到極致。“土剎甕”尚有一層意思,越密集越利於繁衍生息。

今把本文發佈在平臺上,讓有需要寫重建志的人作爲參考,如果能夠對他人有絲毫幫助,作者則甚爲欣慰。)

                      (2019年12月21日)

貫休的好友茶僧齊己

茶與佛教淵源深厚,佛教參禪,需飲茶以助不寐。飲茶,令人頭腦清醒、思維敏銳,又促進禪悟,故歷代僧人多嗜茶。唐代高僧、人稱“趙州古佛”的從諗大師,嗜茶成癖,唯茶是求。有僧到趙州觀音寺去見他,他問:“新近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他說:“吃茶去。”又有一僧去見他,他又用同樣話問,此僧答:“不曾去。”他還是說:“吃茶去。”後來院主問他,不管曾到或不曾到,你怎麼都叫他們“吃茶去”?他對院主說:“吃茶去!”在這位高僧眼中“吃茶去”,就是叫他們“吃茶悟道去”,“吃茶”便成了“悟道”的同義詞,“吃茶去”便由此成爲佛教界的經典故事。故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有詩云:“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亦有詩句雲:“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誇。”茶與佛家之緣可謂深矣!

且說鄉賢禪月大師貫休有一位好友齊己,不但詩寫得好,且是一位茶癖,人鹹以“茶僧”稱之。齊己(860~938),俗姓胡,名得生,自號衡嶽沙門。譚州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幼失怙恃,七歲爲大潙同慶寺司牧,每以竹枝在牛背上寫詩,寺內僧衆奇之,遂邀其出家。及長先後駐錫長沙道林寺、廬山東林寺,與貫休、方幹、陳陶、虛中及貫休弟子曇域等交遊唱和,嗜茶成性,作詩猶勤。詩名與貫休並列,且與貫休師友相稱,結爲忘年之交。遊歷江浙時,還曾在婺州涼泉寺與貫休茶敘。後赴荊南龍興寺掛單,被節度使高季興任命爲僧正。而貫休在入蜀之前也曾在龍興寺駐錫多年,貫休入蜀後,齊己有詩寄貫休雲:“子美行吟處,吾師復去吟。是何多勝地,銷得二公心。錦水流春闊,峨嵋疊雪深。時逢蜀僧說,或道近遊黔。”詩中把貫休與杜甫並稱,可謂推崇備至。貫休在蜀中圓寂,他作輓詩雲:“吾師詩匠者,真個碧雲流。爭得樑太子,重爲文選樓。錦江新冢樹,婺女舊山丘。欲去焚香禮,啼猿峽阻修。”懷念與仰慕之心躍然紙上。貫休逝世後,齊己來荊州(江陵)龍興寺任僧正,保留了貫休在龍興寺的舊居,以示紀念。在西蜀成都他圓寂之處,蜀主王建也興建了禪月大師影堂作爲長久紀念地。齊己因此作詩多首,表示了自己的緬懷之情,其中《荊州貫休大師舊房》雲:“疏篁抽筍柳垂陰,舊是休公種境吟。入貢文儒來請益,出官卿相駐過尋。右軍書畫神傳髓,康樂文章夢授心。銷得青城千嶂下,白蓮標塔帝恩深。”寫貫休在世時入京舉子入室求教,路過前來拜訪的龍興寺盛況,並將貫休的詩書畫與王羲之和謝靈運相提並論;又有《荊門寄題禪月大師影堂》詩,雲:“澤國聞師泥日後,蜀王全禮葬餘灰。白蓮塔向清泉鎖,禪月堂臨錦水開。西嶽千篇傳古律,南宗一句印靈臺。不堪只履還西去,蔥嶺如今無使回。”寫蜀主王建厚葬貫休,爲他建立紀念館“禪月影堂”的故事,並推崇貫休爲南宗高僧、詩界領袖。齊己還是貫休弟子曇域的好友,多有詩句唱和筆墨往來。曇域,貫休大弟子,楊州人,通內外之學,書法得貫休真傳,工草隸,篆文雄健,爲世所重,又是《禪月集》的編定和作序者,貫休圓寂後,蜀主賜曇域號惠光大師。齊己有詩多首寄贈他,其中《寄西川惠光大師曇域》雲:“禪月有名子,相知面未曾。筆精垂壁溜,詩澀滴杉冰。蜀國從棲泊,蕪城幾廢興。憶舊應寄夢,東北過金陵。”又有《謝酬曇域大師玉著篆書》雲:“玉著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冰陽。正悲千載無來者,果見僧中有個僧。”都是誇獎曇域書法和詩文造詣的。

湖南大潙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和茶葉之鄉,有千年古剎同慶寺和歷朝貢茶潙山毛尖,人稱長沙後花園。齊己幼年即爲潙山同慶寺司牧,七歲入沙門,深得茶禪之妙和禪宗潙仰宗真傳,圓寂後歸葬大潙山。他一生品茗無數,當時的名茶几乎嚐遍,如岳陽的灉湖茶、寧德的臘麪茶、吉安的玉笥茶、吳興的紫筍茶、越州的日鑄茶、婺州的東白茶、西蜀的旗茶等等,不一而足。並私淑陸羽,發願來生一定要做陸羽這樣儒佛皆通的“茶聖”,弘揚中華茶道。

齊己在荊州龍興寺任僧正時,朋友們知道他嗜茶,不時有名茶相贈。有一次朋友送來灉湖茶,灉湖茶十分名貴,產於湖南灉湖高山,味極甘香,其茶膏出自僧園,又稱白鶴茶,爲上等貢品。齊己煎飲品嚐後,覺得它的質地遠勝於馳名的建茶臘面香,便作《謝灉湖茶》詩一首致謝,詩云:“灉湖唯上貢,何以惠平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感謝之餘,還希望送茶的朋友明年再帶一些初春採製的新茶來;有一年夏季,四川的崔居士給他寄來西蜀旗和扇子,他捨不得獨享,分次烹煎與朋友一起品嚐,品嚐間想起茶聖陸羽,又寫了一首《謝人惠扇子及茶》的詩:“旗封蜀茗,圓潔制鮫綃。好客分烹煮,青蠅避動搖。陸生誇妙法,班女恨涼飆。多謝崔居士,相思寄寂寥。”;他的茶友虛中上人給他寄來江西名品玉笥茶。史載虛中是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自幼出家,居峽江玉笥山二十寒暑,玉笥山是佛家三十六洞天之一,出佳茗。虛中又好炙柴火、燒豆煮茶,寄給齊己的是上等穀雨前茶。齊己得茶之後,不勝欣喜,作五律一首表示感謝,詩題爲《謝中上人寄茶》,詩云:“春生穀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雖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詩中甚至遙想與虛中一起採摘煎品玉笥茶的幻境,說這樣就不必年年勞寄了;又作《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寫當年在道林寺駐錫時,與僧友們一起用春泉煮火前茶的故事,詩云:“旗冉冉綠叢圓,穀雨初晴叫杜鵑。摘帶嶽華蒸曉露,碾和鬆粉煮春泉。高人夢惜藏巖裏,白硾封題寄火前。應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此詩猶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寫茶園中冉冉生長的綠芽,穀雨邊不停啼叫的杜鵑鳥;寫大家冒着露水上山採茶,又將製成的新茶碾成鬆粉似的細末,然後一起用春泉煎飲;還把最好的清明前茶珍藏起來,或用剡紙封題寄贈給遠方的友人。一樁樁茶事,讀來使人興意盎然。

高壽博學的楊絳先生也是一位茶人,她曾說:詩情只爲飲茶多。齊己飲茶可謂多矣,因此所作的茶詩也多。他在浙遊期間,特地到天目山下的吳興品嚐了紫筍茶,寫下了《嘗茶》詩:“石屋晚煙生,鬆窗鐵碾聲。因來留客試,共說寄僧名。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春風霅川上,憶傍綠叢行。”此詩寫與同好僧侶在吳興顧渚山下,用霅溪之水共烹唐代第一名茶顧渚茶的情境;這次浙遊,齊己不但在吳興品嚐了顧渚茶,而且還到越州會稽山下拜訪了方幹,喝到了越州名品日鑄茶;又上溯錢塘江到婺州與貫休相敘,在涼泉寺共飲婺州佳茗東白茶。歸途又西行陸羽的家鄉湖北竟陵,拜謁了茶聖的故居,並作《過陸鴻漸舊居》詩,雲:“楚客西來過舊居,讀碑尋傳見終初。佯狂未必輕儒業,高尚何妨誦佛書。種竹岸香連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如今若更生來此,知有何人贈白驢。”在陸羽故里,齊己讀到了陸羽自作傳記的碑刻,參觀了陸羽取水烹茶的泉井,聽到了當年竟陵太守贈白驢給陸羽的故事,感嘆陸羽通儒誦佛、品茶寫經的一生,願來生效法陸羽,並期盼也能遇上一個禮賢下士的崔太守。

齊己一生著作頗豐,有《白蓮集》傳世,晚歲居江陵龍興寺終老。他在龍興寺檢點自己一生的遊歷,又寫下多首茶詩,其中就有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詠茶十二韻》,詩云:“百草讓爲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這是齊己晚年精心構思的一首五言排律,開頭四句就不同凡響。“百草讓爲靈,功先百草成”,是寫茶葉採製之早;“甘傳天下口”,則敘述人們對茶葉的喜愛。而由於茶葉採製得早,它就“貴佔火前名”了。對茶葉的產地,作者只用了“春無雁”三個字,便形象地道出了產自衡陽回雁峯的衡山名茶;又用“谷有鶯”三個字,說明春茶正在採摘中。再用“精新極”、“骨自輕”、“秋吟起”、“晝臥驚”寫茶葉的功效;用“香滿室”、“綠凝鐺”寫煎茶;“涼泉對”、“異果平”則是回憶往昔在金華山涼泉寺烹茶,採摘野果作茶食與僧友對飲的樂趣;“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則是寫製茶的過程,詩句都十分優美,讀來朗朗上口。詩的結尾再一次表示要以陸羽爲榜樣,進一步鑽研茶道妙法,以便修成正果。齊己大和尚的一生,可謂盡在茶中矣!

施福山2022年春分於蘭城寓所

求廣東喝茶文化`歷史`詳細情況

廣東吃茶文化以潮州茶功夫最有代表性:

(一)“功夫茶”及其盛行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爲著稱。“功夫”,本爲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爲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爲最。”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爲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衆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爲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資訊,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在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二)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爲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志之烹製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鉢、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爲常見,如12件皆爲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爲精品,或4件爲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爲:“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爲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爲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脣,茶麪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參考資料:廣東省網站

Tags: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