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茶禅一味的内涵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1.9W

茶禅一味的内涵

茶禅一味的内涵是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是品茶和参禅相互融合的一种修行方式。

茶禅之所以“一味”,在于“妙悟”,即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参悟佛理、参悟人生。

茶禅一味的真义在于将其作为禅修的延伸,在茶事活动中锻炼心性,通过持之以恒的专注与精进的训练,体悟无常与无我,让心明净、安定、柔软而有力。

茶禅一味的内涵是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是品茶和参禅相互融合的一种修行方式。

茶禅之所以“一味”,在于“妙悟”,即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参悟佛理、参悟人生。

茶禅一味的真义在于将其作为禅修的延伸,在茶事活动中锻炼心性,通过持之以恒的专注与精进的训练,体悟无常与无我,让心明净、安定、柔软而有力。

茶禅一味是一个汉语词语,由“茶”、“禅”、“一味”组成。

它的内涵是指茶道、禅修和一心向道的修行之道,并将此三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茶”代表的是茶道,即品茶和制茶的一种美学艺术,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为和修养。

茶道强调形式、礼仪、美感和品味,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禅”代表的是禅修,即通过冥思静坐的方式,探索自我和自我认识,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觉醒。

禅修是一种思想冥想的修行方式,能够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提高人的专注力和理解力,对于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味”是指一心向道,即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修行,将对茶道和禅修的研究和实践融合在一起,达到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在“一味”中注重自我修行和自我反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生命的道路和意义。

综上所述,茶禅一味的内涵是通过茶道、禅修和一心向道的修行方式,实现身心灵的和谐、自我觉醒和自我提升。

它是寻求内在平衡、沉淀和提高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健康、平和、快乐和愉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禅一味”意思是说品茶就像参禅,是一个佛学的典故。

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

“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饮茶时注重平心静气品味,参禅则要静心息虑体味。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扩展资料

茶的起源和茶源的佛教传说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最早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茶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意思是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

“茶禅一味”出自于“悟”。禅道在于悟,茶道亦在于悟。“悟”是茶禅一味的核心。正如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样。品茶讲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围;参禅要求心态平和,心灵宁静。

无论僧侣或文人,其茶禅之心与茶禅之境,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品茶也好,参禅也好,都是一种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变的永恒主题。“茶禅一味”是圆悟克勤对茶文化与禅宗文化密切关系的一种概括,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或曰“茶禅”是并列关系,非也。茶禅一味从来不是并列词组,而是偏正词组,是以茶参禅,以禅修心之意。

“禅茶一味”的最早由来:

传说达摩祖师因为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下来,丢在地上后长出一株矮树,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这是“禅茶一味”最早由来的传说。

对于禅茶一味的确切由来,虽没有更详细的历史文字记载,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密切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禅茶一味,就是通过茶去悟禅。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因此,从“禅茶一味”中可以领悟到更多禅、茶及为人做事之道。

禅茶一味的含义是什么?

禅茶一味一般指禅茶,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

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相关内容介绍:

禅茶一味: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茶禅一味什么意思?

问题一:为何有人说茶即禅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众多资料中并无关于‘茶禅一味’的确切文本,因而只能从与茶有关的历代禅门文献中去推测茶禅一味的本来含义。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饮用、食用也可药用;而南宗禅尤其是洪州宗兴起以后,则有体现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为禅之助,禅为茶之魂。茶禅又怎样同一味呢?它的含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侧重。在我国,强调的是修禅者如何以禅悦统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禅悦。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在禅门和天台中里的仪轨里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仪轨。而在日本,强调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艺中体验禅悦。因此,把茶作为入禅的技艺,使之成为的艺术,而成了茶道。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主体不同,在我国,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后来主要是在家人。而茶禅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含义。在破初关的过程中,强调的是通过饮茶等日常生活意象来发明本心,在此阶段,吃茶去也罢,柏树子也也罢,都是帮学人来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谓的莫向外求(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后来所参的这个话头,都是为了激发这种无漏慧。)在保任阶段,是指禅者将在禅堂所得的法喜禅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养任运。由此即可明了,如何于一味了,其基础来源于般若的不二法门,实践于大乘的禅学思想之中,其意涵盖身心俱隐、内外并冥、道俗齐观、解惑平等.明海大和尚曾给《茶和禅》一书作序: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一颗乐茶之心,外却我相,内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

问题二: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 *** 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 *** 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中六根,外六尘,内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问题三: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关于“茶禅一味”一词的解释,度娘给的答案是:“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禅一味”的精髓在于为人的乐观和宽容。以下转引有关如何做个宽容和乐观的人的相关阐述,是不是就是对“茶禅一味”四个字的最好充诠释呢?】

做个乐观的人

人到世间,不是为苦恼而来,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忧愁、悲伤、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这世界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心平气和,它就还你一个心平气和;你气势汹汹,它也还你一个横眉冷对。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种心态只会像锁链一样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们,才可体验自在与快乐。拥有一颗快乐之心,见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见到的则只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与其对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欢喜充心,愉悦映脸,乐观向上,这样就能站成一座丰碑,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生苦短,与其事事张弓拔弩,不如学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乐观了没有。

做个宽容的人

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气,就恶言刀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诬陷,这样的人生只能昏暗无光,路会越走越窄。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荣宠,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宽容不是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识实相、敢担当、懂化解融通。为他人着想,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所以,做人要问问自己宽容大度了没有。

请参考!我认为很有深度,对我们做人也有很大启示!

问题四:茶禅一味怎么理解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 *** 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 *** 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型茶宴,并把四秒钟......>>

问题五: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茶禅一味的内涵包括()

茶禅一味的内涵包括()

A.破苦回甘

B.静以清心

C.凡中悟道

D.放即是得

正确答案:ABCD

禅茶的文化内涵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 正见 :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着后才能生起。

2 、 正思维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 、 正语 :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4、 正业 :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5 、 正命 :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6 、 正精进 :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7、 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8 、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禅茶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禅茶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2、 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 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 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 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 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 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3、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4、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5、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6、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2]

禅茶与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茶经》由何时何人所著,共分几章?"茶禅一味"的由来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人,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一时学人云集。

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没来过。”-- 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 禅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来过。” -- 一路赶来,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这时,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和尚,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 院长误以为赵州禅师的话中有很深奥的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当头一喝!要震醒院长的“迷梦”。

院主立即应声。 -- 被赵州禅师从“梦中”唤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当中。

赵州禅师说:“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边陪了好久,辛苦,还心生了妄念,不该,快喝茶休息去吧。

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

对于这段公案,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

禅在哪里?佛又在哪里?就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物崭新的意义,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问,是心念有执,赵州禅师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体现了赵州“本分事”接人的禅修魅力。

赵州柏林禅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吃茶去”公案诞生地,也是当代高僧净慧老和尚倡导的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诞生地。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茶禅一味与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而中国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的风行,是唐宋时代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南禅一枝独秀的现实,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禅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风的倡导,是禅、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禅文化可以用之于怡情养性,但其终极的目标是关乎于精神的解脱,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而中国唐宋时代的禅茶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之理趣在传入日本後,真正成为事实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茶禅文化之借鉴,以及衡量其意趣内涵的坐标。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 形式美和内在美 的艺术高度。日本茶道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艺术、宗教、哲学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茶自唐代传入东瀛,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的影响而创设。 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国天目山径山寺拜师学佛,学成归国时,将茶具、茶叶及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回日本,广为传播。东山文化时期,禅师村田珠光创造了一种在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草庵点茶的方式,把 清淡、简朴的审美观点 应用到茶礼仪之中。16世纪经日 本茶道大家千利休 进一步完善, 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设计之中,用寥寥数石、一朵茶花、一颗小草这种最简朴的方式将大自然浓缩于一个小茶室中,让人们直觉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自然、朴素、色彩淡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肃穆的气息。

讲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简述单纯及茶室里的器具均模仿禅院,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意在给人 以清贫或回归自然 的印象。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 以艺术家的匠心,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求精致而寓深意,显现出茶人对艺术追求的理想 。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仪式是追求艺术氛围的。除了铁壶中的水沸声以外,没有任何声响,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内也是幽暗的。客人们会精心地挑选那些颜色不亮艳的服装,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让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朴与纯真。茶仪式同时又是崇拜自然的, 茶 的主人怀着虔诚的心,在这幅水墨画中勾勒出生动的线条,让人感觉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

饮茶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个体的人可以是艺术品的鉴赏者,更可以是艺术品本身;所有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真正的生机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 。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可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 世俗的生活可以发现美的极致 ,这些审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讨诸现实。

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式。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达观顺从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在一种纯朴、平和、冥想中超凡脱俗。在茶道中可以体会到这种 人茶合一 艺术境界,由此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一种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等为一体,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的开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 谨敬清寂 ”四谛,将佛教中禅的思想引入茶道,为茶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 把茶道提高到艺术境界,改了一个字——“和敬清寂”,自此 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并将其立为茶道的根本精神。 千利休创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谐,是说自然万物要处于一种调和的状态 。和谐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气氛,就是要在周围创造出这种和谐的“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到一种特有的意境之美。

“敬”指的是心灵诚实 、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清”是构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 ,可以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在茶道中,要求 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清静静,心也要清净 ,不能有杂念,用纯洁无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是指“静寂”,“闲寂”, 即当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 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说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初窥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从中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道的精神不变,简单的仪式、朴素的摆设、幽静的空间,茶事是在这样的扭转中展开的。在茶事进行时,茶人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会对这种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体味。

茶禅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来往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茶及饮茶方法才传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 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学体现应该是禅学,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侣引进的日本茶道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使茶与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在茶道的历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为求心之道花费一生的时间。茶道正是在建立与世隔绝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所谓的求道性。人们通过发现闲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禅一味”的理念,识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与娱乐之心的重合、感悟。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对黄金充满了崇拜,丰臣秀吉本人对黄金的兴趣也很高。当时日本流行喝茶,丰臣秀吉为了炫耀自己的金子,特意推出 “黄金茶”: 所有的茶具全用金子,还特意刻上皇室专用的菊花图纹,在宽敞的四铺席半黄金茶室里,挂中国石画,摆高贵的古铜花瓶,插大白菊,展名贵金银茶具,开轰动茶界的北野大茶会。来饮茶的人,看着金光闪闪的茶室,晃得两眼冒金星。丰臣秀吉志得意满,心想“黄金茶”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新时尚。

同丰臣秀吉正相反,千利休的 “空寂茶” 处处充满了穷酸的味道。千利休提倡茶道应当 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装饰,追求至简至素 的情趣。首先将原来“书院式”的茶室建筑改为“草庵式”,一切使用自然材料,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型屋顶,屋内外均为土墙,竹窗框,白窗纸,一宇草庵,两铺席,展示“枯淡”的茶道精神。但仍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草庵式”茶室使用多种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茶室丰富的变化,墙壁上抹土,再抹一层厚厚的混合稻草和泥土的涂料,多是灰色、茶褐色。茶具用色同样沉静,茶叶罐、茶壶、形状不均匀的粗陶茶碗,古朴简素。在壁龛里挂上意境淡雅的水墨画或书法。茶几上摆上精巧的竹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用手指在花蕾上轻轻点上一滴露珠,整个茶室象一阕小诗。

茶室外同样压韵。茶室前的庭园叫露地,在前庭置石,植松、竹,缀苔藓。置石一般为奇数,七至十五块,为求自然,以“撒豆法”置石,以不引人注目为美。日本人认为 “松无古今之色” 即无色是纯洁的象征,青竹是“ 清寂” 的表现,在松竹间的踏脚石、点景石底部、石灯笼周围缀满苔藓酿造一种“ 枯淡 ”的氛围。

茶人进入茶室前,先经过露地走到石制洗手钵前,舀水净手净口,以“净身净心”然后进入茶室,按照严格的茶道规范动作喝茶。茶人在静静的茶室,悠悠的茶香中得到净化,体会禅宗思想的空寂幽玄。

渐渐的 千利休的“空寂茶”,被日本人称为“天下第一” 。这引起了丰臣秀吉的嫉妒,这个靠武力发达的黄金男,下令让千利休自杀。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妙喜庵待庵。古代的月亮照在茶室的花蕾上,千利休的名字永远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茶道在日本人的艺术生命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是在茶事中加入种种艺术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学问,因此,茶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提高人的情操和精神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茶道是体现日本社会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古老艺术,展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意识,通过研究茶道,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作为日本独树一帜文化结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阳-古雅月整理

关于茶的一个成语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茶禅一味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茶禅一味典故介绍

1、茶禅一味典故的主人公就宋代高僧圆悟克勤。

2、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3、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依旧涌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Tags:内涵 茶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