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泥石流”在海底存在嗎?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W

海嘯:就是海里地震,引起海水翻滾。超級大波浪。 洪水:雨下的太多了,引起的水從溝渠裏溢出來,不受控制。 泥石流:就是地勢高的地方泥土鬆軟不穩定,因爲雨水的原因,垮塌流動。

海底堆積的鬆散沉積物在暴風浪、地震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誘發下發生崩塌,能夠迅速與海水混合形成泥沙混雜的海底“泥石流”,科學家將其稱爲海底濁流。

流動作用是指大量積聚的泥、粉砂、砂、岩石塊等與水混雜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谷地)流動的過程。最典型的流動作用是岩石塊、泥土和水的混合

“泥石流”在海底存在嗎?

“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是陸地上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常常會沖毀交通設施、掩埋建築,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危害。同樣,在海底也存在着“海底滑坡”與“泥石流”的現象,它們也是危害巨大的海洋地質災害。

九種自然災害是: 1、地震:指里氏4.5級以上地震,以國家地震局或相關政府主管機構宣佈爲準。 2、泥石流:指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

“泥石流”在海底存在嗎? 第2張

在海底,特別是斜坡地形上,那些尚未固結的鬆軟沉積物或破裂的岩石,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沿斜坡中的滑脫面發生滑動而形成海底滑坡。與陸地上的滑坡相比,由於海水的浮力和海水在滑脫面上的潤滑作用,大大減小了滑脫面上的摩擦力,使得海底滑坡更容易發生,甚至在坡度很小(0.1°)的海底也可能發生。通常情況下,海底滑坡一旦發生,其規模要比陸地滑坡大得多。曾經在靠近肯尼亞的海底發生的一次海底滑坡,把約1.8萬平方千米的沉積物搬運到別處,滑坡體滑動的距離達800千米,掃過面積超過30萬平方千米。另外,颱風、風暴潮和地震等也是誘發海底滑坡的重要因素。海底滑坡還會誘發海嘯,進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1998年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由海底滑坡導致的海嘯,掀起了15米高的巨浪,席捲了20千米範圍內的海岸地區,造成2200多人死亡。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颱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海底堆積的鬆散沉積物在暴風浪、地震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誘發下發生崩塌,能夠迅速與海水混合形成泥沙混雜的海底“泥石流”,科學家將其稱爲海底濁流。

流動作用是指大量積聚的泥、粉砂、砂、岩石塊等與水混雜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谷地)流動的過程。最典型的流動作用是岩石塊、泥土和水的混合

濁流是一種載有大量懸浮固體顆粒而又十分渾濁的高密度水流,其懸浮物質包括沙、粉沙和泥,有時還攜帶礫石。由於濁流的密度很大,在重力驅動下成束狀或面狀順坡向下流動,流速可以超過20米/秒,在平緩地帶會堆積成扇形的“濁積扇”。濁流多發生於邊緣地區,是將陸源物質由淺海輸送到深海的重要機制。由於它具有很高的密度,因此能以極快的流速和動能沿着坡下滑,其巨大的能量對海底具有極強的侵蝕和破壞作用,可拉斷海底的光纜,切割陸坡形成陡峭的峽谷,並形成特有的沖刷痕、溝痕和槽痕等。

“泥石流”在海底存在嗎? 第3張

海底滑坡和濁流屬於危害較大的海洋地質災害,會對海下工程及鑽井平臺、海底鋪設的輸道和海底電纜等造成損害。因此,應當對其危害及預防引起足夠的重視。

沙志彬 張光學 樑金強 王宏斌 第一作者簡介:沙志彬,男,1972年出生,進階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 摘要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大多與透過切穿沉積蓋層的斷裂的上升烴類流體相關,這些高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容易形成較大的自然災害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百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主要組成要素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爲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度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沖毀城鎮、企事業單位、工廠、礦山、鄉村,造*畜傷亡,破壞房屋及其他工程設施,破壞農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時也會淤塞河道,不但阻斷航運,還可能引起水災。影響泥石流強度的因素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問石流流量對泥石流成災程度的影響最爲主要。此外,多種人爲活動也在多方面加劇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進泥石流的形成。

6、海嘯答

海嘯是一種海底地震,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

下列地理現象中,可用“滄海桑田”來描述的是 A.山體滑坡B.泥石流C.青藏高原上發現海洋生物化

C


試題分析:“滄海桑田”是指海陸變遷的地表百現象。青藏高原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裏因海陸變遷的變化,使海洋成爲了陸地。山體滑坡、泥石流、沙塵暴屬於自然災害,使部分地表發生了度變化。
點評:地球表面的海陸是知不斷髮生變化的,滄海會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滄海。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的活道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實例很多,比如青藏高原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殼的變動導致海陸發生了變化,部分海域的海底內出現古河流的遺蹟說明海平面的升降導致了海陸發生了變化,荷蘭圍海造陸容,導致局部海陸發生了變化。

什麼叫做海底風暴?

海底風暴

由於氣候的異常變化,在陸地上會發生奇特的風暴、沙暴現象。每當風暴來臨之前,天空會突然灰暗下來,頓時上空烏雲密佈,在遙遠的天際邊,隨着一道道閃電光的發出,會傳來一陣陣轟隆隆的雷鳴聲。這時狂風四起,暴雨隨之傾瀉而下。在疾風暴雨和雷鳴交加的襲擊下,山區會發生山洪暴發、山體滑坡,兇猛的泥石流會把山下的村莊沖垮或掩埋。如果人們來不及躲避,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在沿海岸邊地區,如果遇上這種風暴雨,還會遭到強大的風暴潮的襲擊。海水在狂風暴雨的作用下,掀起巨浪,一排排海浪隨着強風向岸邊推進,潮水巨浪衝擊岸邊的礁石或防波堤。風暴潮的威力不僅可以沖垮防波堤,甚至可把岸上數噸e79fa5e9819331333234316135重的“護海神牛”拋向大海中。風暴潮對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是一大“天災人禍”。

陸地上的風暴人們可以見到,甚至經受過暴風雨的洗禮。然而,海底的風暴現象人們聞所未聞,更難以想像了。因爲幾乎人人都認爲深海底下是一片特別寧靜的地方,但近年來海洋科學家發現,海底並不平靜,類似於陸地上颶風的各種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海底下興風作浪、橫掃一切。海底“風暴”海水以高達每秒50釐米的速度流動。在一些海域,這種海底風暴每年要發生5~10次。

科學家發現,當海水和大氣運動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海底風暴。首先出現的是漩渦,大面積的海水連續不斷地作漩渦狀運動,攪動水體中的海流。當海面上空大氣風暴持續數日,海浪就越來越兇猛,傳遞到海底的能量就越大,於是海底風暴就產生了。

海洋科學家乘坐全封閉的深潛器下潛到五六千米的深海底觀察到的海底風暴非常壯觀。當海底風暴襲來時,海底下也會發生類似陸上沙漠塵暴的景觀。海底風暴所經過之處,無論是爬行動物、植物,還是礁石和海底通訊電纜、測量儀器都會被掩埋在沉積層之下。

海底風暴能量之大實屬罕見。最猛烈的海底風暴,它的破壞力可相當於風速高達每小時160.9公里的風暴,而風速超過每小時119公里時已是颶風級了。

大洋區是指什麼?

大洋區是指遠離*架和淺海的開闊海域,它是海洋的主體。大洋區的面積廣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50%,同時它也是地球上生命最密集的地方。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廣闊的大洋區內到底棲息着多少種生物,科學家們估計,安家於此的生物大約有50萬到1億種之多。

人類對於大洋區的瞭解非常有限。由於大洋區涵蓋的水域過於巨大,使得人類對其進行探索的難度不亞於探索外層空間。同時,這片未知領域的水深也是對研究工作的一個阻礙,深海勘探技術只是在近四十年纔有所突破。技術的發展:勾我們帶來了諸如深海攝影機、載人深海潛艇、遙控水下機器人等探索海底祕密的工具。

儘管從表面上看,大洋區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水平面,但海卻不像它的表象那樣簡單而統一。大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時時刻刻受到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衆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任意從大洋中抽出1000個不同地域,它們的水文性質都是不同的。同樣,某片水域中生活着的生命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海洋的平均深度爲3700米,而所謂的“深海海牀”是指水深爲200~11038米的水域。如圖所示,*向深海延伸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個坡度明顯加大的區域,這就是深海海牀的邊界。取決於當地的地質環境,這種下降坡的坡度可能是走勢緩慢的小山,也有可能是接近垂直的海底懸崖。在有些地區,*坡上會包含一些類似陸地上峽谷的構造。科學家們分析這種海底峽谷是由於河流的侵蝕而形成的。因爲在遠古時代,海平面比現在要低得多,現在的*坡是由原來的陸地演化而來。除上述原因外,少數的海底峽谷的形成應歸因於海底渾濁流的侵蝕。可以說,渾濁流就是海底的泥石流,主要由水和沉澱物組成。引起這種暗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或發生在*坡上的滑坡都可能導致渾濁流的產生。當渾濁流在*坡表面急劇流動時,就會對*坡造成侵蝕,因而形成了海底峽谷。

在*坡的底端,由於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形成一個小小的隆起,稱爲*隆。總體來說,大西洋中的*隆數量要比太平洋中的*隆多一些。因爲在太平洋的*坡底部存在着許多深不見底的海溝,容納了部分從*坡流下來的沉澱物。在北冰洋和印度洋也存在着*隆。從*隆開始,深海海底開始延伸而形成廣大的深海平原,其深度一般在4500~5000米。深海平原並不是絕對的平坦,平原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凸起的海底小山。這些海底山多半由海底火山活動和深層地殼運動形成,其中一些甚至高達1000米。海底山在整個海底結構中佔很大的比例,據估算,大西洋海底面積的50%都是海底山結構。而在太平洋,其比例更是高達80%。

在深深的海底,存在着長長的火山山脈。這些山脈綿延伸成一條環繞全球的海下山脊,稱爲中洋脊。中洋脊的形成是海底火山長年噴發的結果。現今,中洋脊附近的火山依然保持着活力。在那裏,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滾燙的熔岩從中溢出。熔岩到達中洋脊表面時便會蔓延開來,在海水中冷卻石化成新的大洋地殼。這一地質活動使整個海底地殼以中洋脊爲軸線,不斷地向兩側擴張,其過程又稱爲海底擴張。新的地殼在中洋脊的兩側不斷生長,以每年2釐米的速度分開原有的大洋地殼。不斷分開的舊地殼會在其所在版塊邊緣處*俯衝下沉。地殼下沉的區域稱爲“*俯衝帶”。在俯衝帶,舊地殼將沉入地幔之中,並被強大的地熱液化而重新生成岩漿。如此循環往復,使地殼的新生和消亡達到消長平衡。通常,*俯衝帶位於深海海溝之中,而世界上主要的海溝,多聚集於太平洋。

地球上最深的俯衝帶位於太平洋。新幾內亞北部的馬裏亞納海溝創造了全球海洋的深度之最。其最低點位於海平面以下11000米(即11公里)處,完全無愧於它“挑戰者深淵”的稱號。如果想要量化這一深度,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想象:倘若把地球上的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海拔高度8848米)填入馬裏亞納海溝,峯頂距海面還有近3000米的距離!除馬裏亞納海溝外,太平洋中其他重要海溝主要有三條,分別是位於南美洲西海岸的祕魯—智利海溝;日本附近的日本—千島海溝以及阿留申羣島海域的阿留申海溝。大西洋中存在着兩個長度相對較短的海溝,分別是位於南美洲最南端海域的南三維治海溝及南北美洲中線東部海域的波多黎各——開曼海溝。

不同水域的劃分爲了更好地闡述海底環境的特性,科學家們在海底中劃分了許多不同的區域。儘管這些區域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但每個區域都有它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屬性。不同區域概念的引入,方便了對於海底生態和物理環境的研究。

整體來說,海洋的表面被劃分爲近海區和大洋區。近海區是指從海岸線到*架末端的海域。而從*架末端開始的廣闊海域被稱爲大洋區。無論是在大洋區還是近海區,我們都以深度爲標準來劃分海洋中不同的水域。而各個水域的名字是以希臘文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36639詞根來命名的。爲了方便研究,海洋學家建立了“水柱”模型,即以某片深海海牀爲底,母線垂直上升的水柱。水柱是研究深海海水性質的模型。通常,海洋學家們把整個水柱稱爲“pelagic(譯爲遠洋中的水)”,這個詞是由希臘文中“海”(pelagos)衍生而來的。

自然資源複習資料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佈局在下風向

盛行季風區:工業佈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佈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佈:

在淺海*架海域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3656539,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祕魯漁場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採(海上鑽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課本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爲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佈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颱風

形成:颱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檯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範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佈: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爲微震,5級以上爲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爲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爲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爲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衆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Tags:泥石流 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