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立冬種這種果樹讓你好好收錢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79W

在華北地區,立冬前後栽果樹能活。但是要進行適當修剪,保持合適的根冠比,可以提高移栽成活率。秋季落葉後一週左右(11月中旬),或春季發芽前半個月左右(3月中旬)移栽果樹成活率較高。

立冬種這種果樹讓你好好收錢

在我們世界上水果的種類非常的多,現在交通非常發達,在我們本地就可以吃到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水果,其實無論哪一種水果的營養價值都是非常的高,也是很適合我們大家吃的,有些水果雖然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吃起來的口感也是非常高,只不過價格比較貴。

大暑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農村有很多的人家裏面都種了有很多果樹,有些人會選擇把果子長出來之後賣掉,有些人則會選擇留在家中自己吃,農村的空氣是非常好的,無論種什麼樣的瓜果蔬菜,長出來的東西都是比較的好,所以農村都沒來說也是一個好地方。

果樹栽種時期大約可分春季和秋季。春季最佳時期應該是解凍期,指北方地區。而南方無霜期較短的地區應根據不同果樹的物候期掌握最佳時期。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說一種果子,其實它吃起來的口感也是非常棒的,這個果子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核,只要把它的皮去掉之後就可以直接吃,這種果子的成熟期也是比較的長,而且這種公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成熟了之後,也不會輕易的從樹上掉下來。

同病相連啊,俺們老師也讓俺們寫這種倒黴作文.唉..這已經是我第十萬字嘆氣了,完了完了,明天就要交作文了,唉,誰讓我語文成績還算好呢,隨便

我們大家都知道,平時生活中見到的一些果蔬,如果果子成熟之後就會自然掉落,那麼掉到地上之後,這些果子就會被摔的遍體鱗傷,也就影響到這個果子的口感,這種軟棗獼猴桃,有着這麼大一個好處,隨吃隨摘,根本是不存在摔爛的情況,這對於種植者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特點。

短篇的話下堂妻傳說可以看一些臺灣作家 例如典心的《惡魔系列》《福爾摩沙系列》 寄秋的《 下堂妻系列》《紅顏樓系列》《警界四梟系列》 古靈《四月一

這個果子的產量是非常高的,吃起來甜而不膩,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農民來說,別在家裏面養豬了,可以選擇立過冬之後,種下這樣的果樹,而且明年就可以有多少吃不完的果子,還可以賣個好價錢,真的是非常不錯的。

●正月初九寒,早秧多滿田;正月初九好,早秧無處討 農曆正月初九那天如果天氣寒冷,以後多雨,有利於秧苗生長;如果那天氣候暖和,以後缺雨,則不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誰有農諺????給幾個。。多謝了

農諺

一、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裏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爲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會關係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鬥爭,即着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爲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爲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農諺在生產上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溼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爲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爲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233656439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以及“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着”;“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隻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象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瞭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並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農諺內容的特點

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經營管理的經驗等。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據筆者對該書5953條農諺的統計。[1] 屬於時令之部的爲2961條,佔全部的40.45%;氣象之部1556條,佔26.22%,作物之部1020條,佔17.18%;飼養之部251條,佔4.23%;箴言之部707條,佔11.91%。從個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佔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器耕種,農業技術起了多麼大的變化,只有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的。爲了正確掌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經受了足夠的教訓,因而以時令爲中心的農諺竟佔到40%左右。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是無法克服的莫大威脅,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諺也佔到1/4。

費潔心所收的農諺,限於他個人的條件,共只5953條。建國以後,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爲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餘條,經過歸併整理分類,共得31400餘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料直至花卉爲止,據筆者統計,共約16200餘條;下冊爲總論及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肥、種、田間管理、水利及氣象等,共約15200餘條。又將該書上下兩冊按類分別統計結果,大體上同上述費潔心的統計結果類似。但所見的規律性更爲明顯。即全部農諺中,以氣象農諺最佔多數,共得7903條,佔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條,佔全部的14.56%;第三是麥類,共3596條,佔全部的11.45%。其餘的分散到各種作物上,條數有多有少,都遠不及稻麥那樣多。稻麥及粟黍類農諺條數的比例,很像筆者對《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獻所作統計的結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獻量佔首位,各種麥合起來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佔比重超過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記載量的比重同農民口頭諺語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如實反映。將果樹和蔬菜類供不應求也只得1571條,佔全部的5.00%。糧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遲至明末才引進普及的。玉米很快積累起222條,當然比重不高,僅佔0.70%;甘薯積累起366條,佔1.16%。自古農桑衣食並舉,棉花較之蠶桑是後起的,但推廣極快,積累的農諺超過了蠶桑,棉花有1243條,佔3.95%;蠶桑只355條,佔1.13%,蠶桑的農諺不應這樣少,其原因待查。農作物和畜牧這糧畜兩條腿中,畜牧部分的農諺遠少於作物,只有1433條,佔全部的4.56%,這是中國農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飼養家畜。在家畜的農諺中,以豬最多,豬在南方是舍飼雜食,不需草場牧地。家畜農諺一個突出之點,是對家畜的鑑別農諺較多,且很生動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之類,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農諺內容的特點試作分析,歸納爲三點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穫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爲“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閒、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閒,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準備過冬的。地域性差別最大的是播種期,華北種麥的適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浙江則是:“寒露早,立冬遲,霜降前後正當時”。種芝麻和小米,華北是:“小滿芝麻芒種谷”,浙江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許多農諺裏,儘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溼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寸麥不怕盡水,尺麥但怕寸水”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爲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如華北、陝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於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着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爲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學性。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諺的最重要特點,由於農諺是口頭相傳的,必須簡短流暢,便於記誦。但它的內容又很豐富,所以必須精練深刻,發人深思。許多農諺看來似屬簡單淺顯,其實包含着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予以分析說明。例如種植綠肥的農諺:“若要草子好,經常三分燥。”一般地說,草子是喜歡溼潤土壤的,但歡喜溼潤並不等於不需要空氣,農民特別指出“經常三分燥”。據科學研究證明,草子田土壤的溼度以70%左右最好,由於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層的厚度,縮短了還原層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發展良好,這就是農諺的概括性和科學性所在。其他如“麥澆芽,菜澆花”6個字就概括了兩種冬作的施肥關鍵;“山園直插,蕩園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據不同水分條件,採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糞冷,馬糞熱”,在牛馬糞中還分冷熱,似乎沒有道理,實際上由於牛、馬的飲料不同,糞中微生物的活動也不同,發酵發熱的能力是大有差別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品質。如農諺指出:“九耘谷*,三削麥無糟”,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如何解釋透徹,還值得深入考慮。有些農諺必須透過科學研究才能揭發其理論意義,例如“種稻難種三黃稻”,“有錢難買大肚黃”。農民水稻專家陳永康提出的三黃三黑問題,幾年來透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和陳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學實驗,初步明確了“黃是代表晚稻個體發育過程中在轉折點上的一種生理狀態,每次落黃後,植株即轉向另一新的階段”。這纔算初步闡釋了三黃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不同意見的爭論。農諺中像這種概括性強,富有深刻科學原理的,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透過具體試驗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羣衆性和通俗性。農諺極大部分作者是廣大的勞動羣衆,這就決定了農諺的思想、感情以至於表達形式必然是廣大羣衆所喜聞樂見的,富有生活氣息、泥土氣息的,並且便於記誦,相互傳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產技術措施與人的關係聯繫起來說明,最易爲羣衆所接受。如說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髮根,但又不必太多,農諺就說:“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在我們繼承農諺遺產、總結農諺的特點時,必須把握農諺的羣衆性和通俗性這一特色。

四、農諺結構的分析

爲了更好地總結農諺,有必要對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農諺,就其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作些剖視,以便從中學習一些對發展新農諺、創造新農諺有益的經驗。

(一)農諺的句法 農諺的句子比較精煉樸素,但是把大量的農諺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發現農諺的句子也相當錯綜複雜。先就每句的字數看,據筆者就全國農諺15823條(約36萬字)的分類統計,[3] 最少的是3字一條,最多的是196字一條。如將字數不同的各條稱爲一個“句類”,則從3字一條順次到58字一條,共有56種不同句類:從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類,總計從3字條到196字條共有90句類。值得注意的是,這90種句類中各類所擁有的句子數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集中於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種句類中,共有14524條,佔總數的91.79%;而這12句類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類爲最多,共11857條,佔總數的74.93%。另就浙江農諺農作物部分的統計來看,也存在同樣的分配情況(表17)。

從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幾點:

1、農諺是人們口頭流傳的諺語,除個別情況外(如九九歌之類),一般每句類字數不宜太多,否則不便於口頭傳誦。儘管有些農諺可達100多字,而實際上佔絕大多數的不超過20字,更多的是不超過14字。又因爲農諺的內容很豐富,太短了就無法表達較多的內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農諺中,5字句只出現468句,佔2.95%;4字句只出現150句,佔0.94%;3字句更少,僅出現6句(因限於篇幅,這裏沒有將各句類所佔分配情況一一列表)。

全國農諺及浙江農諺句類的分配

句類|全國農諺90句類出現次數|佔總數%|浙江農諺24句類出現次數|佔總數%

10字句|3899|26.64|324|30.00

8字句|2185|13.80|151|13.96

14字句|2149|13.58|113|10.45

12字句|1335|8.43|12|10.36

7字句|1182|7.47|111|10.26

6字句|1107|6.99|92|8.51

以上6句類共計|11857|74.93|903|83.54

13、15、16、20、9、11句類共計|2667|16.86|127|11.74

以上12句類共計|14524|91.79|1030|95.28

其餘句類共計|1299|8.21|51|4.72

總 計|15823|100.00|1081|100.00

附註:全國農諺包括農作物、果蔬、畜牧、氣象、時令等各方面,浙江農諺僅爲農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構成或由28字構成的句類(類似舊詩中的五絕、七絕)在農諺中不佔優勢(20字句共出現373句,28字句共出現132句),反之,卻以20字和28字的半數即10字句和14字句佔絕對優勢,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3在佔總數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個句類中,偶數句佔5種,奇數句僅7字一種,這也符合於我國人民口語或書寫中常以成雙表達的習慣。

在字數相同的每一句類中,其表達的方式還有好幾種,例如同屬10字句類,表達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茲就常見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種句類的句式舉例說明如下(表18)。

農諺各句類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5+4|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會插不會插,瞅你兩隻腳

4+6|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3+7|七月秋,裏裏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6+5|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3+3+5|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5+3+3|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蕎不見霜不老,麥不吃風不黃

5+7|要想多打糧,包穀綠豆種兩樣

7+5|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4+4+4|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3+3+3+3|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根據上表舉例,筆者曾試將浙江農諺農作物之部1081條24句類排比分類,結果共得64種句式。如果就全國農諺來分類,句式當然還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見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見的句類中,其餘是比較次要的。而且由於口頭傳誦或文字記錄上的差誤,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會引起句式的改變。例如上表11字句類中4+7式“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中,如果去掉“來”字,便屬於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從繼承遺產創造新農諺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問到底農諺有多少句類句式,倒是要注意這許多句類句式中那些最爲常用、易記易誦。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蘿蔔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論大小一齊揪”,“立了冬,只有梳頭吃飯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壩趕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種黍子後種麻”,14字句的“頭鋤皮,二鋤泥,三鋤四鋤花花離離”等都是以短長相配取勝,容易朗誦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們繼承學習。

(二)農諺的修辭方法 農諺除了句法結構的錯綜複雜變化以外,就其表達內容的修辭方法來看,也是豐富多采的。農民羣衆知道透過各式各樣的修辭方法來表達其生產技術經驗,茲試舉例說明如次:

比喻:農諺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農諺中的比喻有兩種,一種是明喻,一種是暗喻。以明喻較多,如“人無力,桂圓荔枝;地無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會越長”,“蠶豆蓋層泥,好比三九蓋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隱指起身肥。不論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來相比,顯得更加親切易曉。

借代:農諺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體,以具體代表抽象,這樣就更其生動。例如“沒有泥腿,餓死油嘴”,這裏以“泥腿”代表勞動人民,以“油嘴”代表剝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擔,隔條河,多一籮”,這是指異地換種可以增產,換種的距離、原則很難具體說明,農諺就用“一座山”、“一條河”來代表。

婉曲:這是農諺中應用得相當多的手法。農民喜歡用婉曲含蓄的話把本意烘托出來,例如“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其他如“麥田舞龍燈,小麥同樣生”是指小麥苗期*作用的;“小暑不見底,有谷沒有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及秕穀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於芝麻豐收的;“立冬種豆一筷長,兩粒豆子換一雙”是警告不要失時播種的;“田頭地角出黃金”是鼓勵人們充分利用隙地種植各種作物的;“傷心割菜子,灑淚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兩種作物成熟時極易脫粒,遺失很多的。

鋪張:這也是農諺中常見的手法,往往用於強調某種措施或某一環節的重要性。例如強調油菜臘肥的重要說:“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強調處暑前後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車萬車,不及處暑一車”;強調秧田施肥的重要,說:“會施施一丘,不會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這種鋪張的農諺,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認識它是文字誇張的手法。

比擬:大抵是將物比擬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聾,越鋤越通”;實際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長良好。“麥子*癢,越圧越肯長”是指*促進了分櫱的。

疊字:是農諺中屢見的表達手法。例如:“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頭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圓”,“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種種甘薯種種稻,一年兩頭好”;“玉米結婚,子子孫孫”;“麥嶺狹窄窄,一畝還無半畝麥,麥甽寬蕩蕩,一畝抵當半畝用”;“立夏播種,摘來棉花胖朵朵,小滿播種,摘來棉花癟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頭齊”……等等都是。

省略:爲便於口頭背誦,省略是農諺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詞用的名詞爲最多。例如:“千籮萬籮,不如根頭一籮”,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兩個名詞。“早瘟遲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種和毒素病、凍害的關係的,省去油菜播種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兩字。也有省去動詞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頭,凍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對比:有的把兩種作物的不同生物學特性放在一起對比。例如“麥粟燥,稻要泡;麥怕浸,稻怕曬”,“紅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換鍋;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麥倒無”,“爛冬油菜旱冬麥”等;有的把同一種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加以對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術要求加以對比,如“清水下種,渾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等。

農諺中還有一種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借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定語的互調位置體現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麥不離豆,豆不離麥”,“麥黃種麻,麻黃種麥”,“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透過主語與賓語互調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九成黃老十成收,十成黃老九成收”等則是借定語互調收到效果的。

從以上對農諺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來看,可以體會到農諺不但內容豐富,切於實用,就是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方面也有同樣豐富的創造。這對我們以後如何總結農諺,分析農諺,創造新農諺無疑有很多啓發。

五、怎樣正確理解農諺

前面談到農諺的特點之一是羣衆性和通俗性,似乎農諺的易曉易懂是不成問題的,事實並不盡然。由於農諺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已經時過境遷,有時要完全正確理解一句農諺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例如筆者在某次油菜豐產座談會上,聽到平湖縣一位農民說到一句農諺:“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確是什麼意思要求大家解釋。另一次,聽到一位河南農民介紹孬地小麥克風農諺“參不落,只管種”,也是不明其意。對於農業科學工作者來說,具有現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諺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也不盡然。如果不充分熟悉農諺的各種特點,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過了頭。例如“小暑不見底,白露枉費心”,原是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聯繫到水稻的羣體結構,以爲小暑不見底,指此時應該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遲,葉面積係數太小,沒有充分利用光能……這是過頭之例。“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原是強調臘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這句農諺只主張施一次臘肥就夠了,顯然是沒有從農諺的特點出發,理解過死了。我們在整理過程中,也曾發生自作聰明,把原來對的改成錯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對調了一下,變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卻反而弄錯了。怎樣正確理解農諺,據我們初步的體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天文、氣象、曆法、節氣方面的常識 在農諺內容分類一節中已經指出,農諺中三分之二是屬於氣象、時令的東西,因此,要正確理解農諺,必須具備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包括常見的星宿,計算年月日時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類。這些東西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關係愈來愈疏遠了,如果不具備這些常識,遇到這一類農諺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參不落,只管種”,參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這是以參星不落爲標準,來定小麥播種期的農諺。“箕與風,畢與雨”,“月麗於箕,風揚沙”等,箕和畢也都是星座的名稱。“分了社,滿天熟,社了分,沒得啃”,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後與糧食豐歉的關係的,“分後社,晚稻無上下;社後分,晚稻大株根”,這裏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這種說法本身是無稽的,可是不瞭解分與社的所指,就無從取捨抉擇。這類農諺還是不少的

今天 是 什麼 節氣 來歷

大暑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爲“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爲“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爲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着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62363733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着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爲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爲“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爲“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爲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爲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爲交“雨水”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

“雨水”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爲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溼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發病的流行。

驚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爲“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纔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爲3—6℃,沿江江南爲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爲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着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爲“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 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爲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爲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注意防禦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羣衆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播後有3—5個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開始抽芽,應及時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蟲害,力爭茶葉豐產優質。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要繼續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爲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溼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果樹什麼時候種

果樹栽種時期大約可分春季和秋季。春季最佳時期應該是解凍期,指北方地區。而南方無霜期較短的地區應根據不同果樹的物候期掌握最佳時期。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幫幫我吧!10月25日前要!快的多加分!!

漢語名:香蕉

英文名: banana;

拉丁學名:Musa paradisiaca

馬來語:pisang

別名: 甘蕉、芎蕉

科 屬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姜目 Zingiberales

科: 芭蕉科 Musaceae

屬: 芭蕉屬 Musa

香蕉、菠蘿、龍眼和荔枝號稱“南國四大果品”。 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屬(Musa)植物,又指其果實,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熱帶地區廣泛栽培食用。香蕉味香、富於營養,終年可收穫,在溫帶地區也很受重視。植株爲大型草本,從根狀莖發出,由葉鞘下部形成高3~6公尺(10~20呎)的假杆;葉長圓形至橢圓形,有的長達3~3.5公尺(10~11.5呎),寬65公分(26吋),10~20枚簇生莖頂。穗狀花序大,由假杆頂端抽出,花多數,淡*;果序彎垂,結果10~20串,約50~150個。植株結果後枯死,由根狀莖長出的吸根繼續繁殖,每一根株可活多年。

破土而出的較弱根出條被修剪去除,留下較強壯的生長成能結果的植株。栽培品種數百個,世界各地因同品種異名而出現一些混亂。食用香蕉的記載很早就見於希臘文、拉丁文和阿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9303930拉伯文著作。也許最重要的種類就是普通香蕉(M. sapientum, 聖者香蕉),該種有多個品種,最常種的是「大米歇爾」 (Gros Michel)。食用香蕉的記載很早就見於希臘文、拉丁文和阿拉伯文著作。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就見過香蕉。發現美洲後,香蕉從加那利羣島引入新*,先在伊斯帕尼奧拉(Hispaniola)島栽培,不久擴展到其他島嶼和*。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在許多地區成爲主食。19世紀香蕉出現於美國的市場上。

香蕉喜溼熱氣候,在土層深、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裏生長旺盛。在類似牙買加南部的半乾旱地區灌溉栽培也已成功。可用吸根和假鱗莖分株栽培;第一次收穫需10~15個月,之後幾乎連續採收。

香蕉---層層開花,層層結果. 需要頻繁修剪以除去生長過多的新株,預防植株的擁擠。商業上理想的香蕉每束至少9串,重22~65公斤(49~143磅)。1公頃土地年產300多束,成熟果實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22%,主要是糖分;含豐富的鉀及維生素A、C,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含水分75%。香蕉可鮮食,也可炸食或搗碎做餡餅或布丁。也可用於鬆餅、糕點、麪包的調味。

大蕉是烹食品種,與其他香蕉不同之處是成熟果主要含澱粉而不甜,在熱帶廣泛栽培食用並外銷於大城市。美國進口香蕉最多,其次是英國及西歐國家。香蕉一般不到成熟就採收,即使在產地銷售也是如此。供出口的香蕉,採收前的成熟度取決於市場的距離和運輸方式。運達後用乙烯催熟。出口國與北美和歐洲的消費地之間有專用冷藏船運輸。

世界主要生產基地有中美洲和西印度羣島的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墨西哥、巴拿馬、多米尼加共和國、瓜德羅普(Guadeloupe)、牙買加和馬提尼克(Martinique),南美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非洲的加那利羣島、埃塞俄比亞、喀麥隆、幾內亞和尼日利亞,中國的臺灣島、海南島。

[編輯本段]【原料介紹】

香蕉爲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實。原產亞洲東南部,我國 海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等也均有栽培,以臺灣、廣東最多。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經處理脫澀後,洗淨鮮用。我國栽培的有甘蕉,粉蕉兩個品種。甘蕉果形短而稍圓,粉蕉果形小而微彎。其果肉香甜,除供生食外,還可製作多種加工品。

香蕉是人們喜愛的水果之一,歐洲人因它能解除憂鬱而稱它爲“快樂水果”,而且香蕉還是女孩子們鍾愛的減肥佳果。香蕉又被稱爲“智慧之果”,傳說是因爲佛祖釋迦牟尼吃了香蕉而獲得智慧。香蕉營養高、熱量低,含有稱爲“智慧之鹽”的磷,又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鉀、維生素A和C,同時膳食纖維也多,是相當好的營養食品。

[編輯本段]【香蕉的品種和分類】

香蕉的品種

在4種類型的香蕉中,作爲香蕉的主栽品種都不少。有人統計,全世界香蕉品種約有300多個,我國臺灣省有80個,*諸省區有30餘個。我國以栽培香牙蕉類爲最普遍,也有小面積栽培大蕉、粉蕉和龍牙蕉。

1.大種高把 大種高把香蕉屬*型香牙蕉,又稱青身高把、高把香牙蕉,福建稱高種天寶蕉,爲廣東省東莞市的優良品種。植株高大健壯,假莖高260~360釐米,假莖莖部周長85~95釐米;葉片長大,葉鞘距較疏,葉背主脈披白粉;果穗長75~85釐米,果梳數9~11梳,果指長19.5~20釐米;果肉柔滑、味甜而香,可溶性固形物20%~30%;在一般情況下單株正造產量爲20~25千克,最高可達60千克。該品種產量高、品質好、耐旱和耐寒能力都較強,受寒害後恢復生長快,但易受風害。

2.高腳頓地雷 高腳頓地雷屬*型香牙蕉,爲廣東省高州市優良品種之一。植株最高大,假莖高300~400釐米,周長70~80釐米,假莖下粗上細明顯;葉片窄長,葉柄細長,葉色淡黃綠色,葉鞘距疏;果穗中等長大,果梳及果指數均較少但單果長且重;果指長20~24釐米,單果重15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爲20%~22%,品質中等;在一般栽培條件下單株產量達25~30千克,高產者可達70千克。該品種果形長大、產量高,品質也較好,但對肥、水、溫的要求較高,在珠江三角洲經濟性狀表現不甚理想,抗風能力極差、受霜凍後恢復能力低,也易感染香蕉束頂病。

3.齊尾 齊尾屬*型香牙蕉,主要分佈在廣東高州市,爲高州市的優良品種。植株假幹高300~360釐米,莖周65~80釐米,莖幹上下較均勻,皮色淡綠;葉片較直立向上伸長,葉片窄長,葉柄較細長、葉鞘距疏、葉片密集成束尤其在抽蕾前後甚明顯,故名;正造果穗較長大,一般情況下果穗梳數及果數與高腳頓地雷相似。平均果穗梳數爲8~10梳,果指長18~22釐米,單果重130~140克,可溶性固形物19%~20%,品質中上;在正常的情況下單株產量可達25~30千克,最高可達50千克。該品種產量高,果指長,是出口及適於北運的品種之一,但抗風力較差、抗寒和抗病能力弱,要求水肥條件較高。該品種有高腳齊尾和矮腳齊尾兩個品系。

4.河口高把香蕉 河口高把香蕉屬*型香牙蕉,爲雲南河口縣主要栽培品種。植株高大、假莖高260~300釐米,梳形整齊、果指數較多,通常每果穗有果10梳,果指200多個,果指長15~21釐米;果實品質柔滑香甜。品質好;在一般栽培條件下單株產量爲20~40千克,個別高產單株達50千克。該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十分適宜高溫多溼及肥水充足的地區栽種。

5.仙人蕉 仙人蕉屬*型香牙蕉,是從臺灣省北蕉的突變中選育出來的,其綜合性狀極似北蕉,爲臺灣省的主栽品種。植株瘦高,假莖高270~320釐米,葉片較北蕉稍長而寬、色較淡綠;果實含糖量高但品質較北蕉稍差,因果皮較厚。果實較耐貯運;株產優於北蕉;對束頂病的抵抗力強,適於較瘦瘠的山地粗放栽培,但生育期比北蕉長15~30天,抗風能力也較差。

此外,油蕉、雲南高腳蕉、廣西高型香蕉、波約(也稱臺灣青皮)、巴西蕉等均屬*型香牙蕉。

6.矮腳頓地雷 矮腳頓地雷屬中幹型香牙蕉,爲廣東高州市等地的主栽良種之一。植株假莖高250~280釐米,生勢粗壯,葉片長大,葉柄較短;果穗較長、梳距密。小果多而大,果指長18~22釐米,可溶性固形物20%~22%,品質和風味優於高腳頓地雷及齊尾,品質中上;一般單株產量爲20~28千克,個別可達50千克。該品種產量穩定,適應性強,抗風力中等,耐寒力較強,遭霜凍後恢復較快。

7.威廉斯 威廉斯屬中幹型香牙蕉,從澳大利亞引入。植株假於高250~280釐米、周長47~58釐米;葉片較長達175~193釐米,葉片稍直立生長;果穗長65~80釐米,梳形較好,果指排列緊密、果指直,梳數也較多爲8~10梳。果數稍少;果指較長。果指爲19~23釐米,品質中等。該品種果形商品性狀好,但抗風力較差,也較易感葉斑病。在我國各產區性狀表現不一,反映也不同。

8.廣東香蕉2號(原63-1) 原名63-1,屬中幹型香牙蕉,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從引入的越南香蕉中芽變選育而成。植株假莖高200~265釐米,葉片長203~213釐米,葉柄長38釐米,葉片稍短闊;果穗較長大爲70~85釐米,果穗梳數及果指數較多,分別爲10~11梳。165~210個,果指稍細長爲18~23釐米,單果重125~145克,全糖含量19.8%,品質中上;一般單株產量爲22~32千克,抗風力較強近似矮幹香蕉,抗寒抗病中等,耐貯性中等,受凍後恢復生長較快。該品種豐產、果型好、品質較好、適應性強,適宜各地種植,但對水分、土壤要求較高。

9.廣東香蕉1號 原名74-1,屬矮至中幹型香牙蕉,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於1974年從高州市的高州矮香蕉中芽變選育而成。植株假莖高200~240釐米,假莖粗壯。上下較均勻;葉長200釐米、葉柄長36釐米,葉片較短闊;果穗中等長大,穗長68~76.3釐米,果梳數較多爲10~11梳,果數較多爲190~208個,果指長17~22釐米,單果重100~130克,全糖含量19.4%,品質中上;一般單株產量爲18~27千克,抗風、抗寒、抗葉斑病較強,耐貯性中等。該品種豐產、穩產、抗逆能力強,受寒後恢復生長快,是十分適合在華南地區特別是沿海多臺風地區栽培的新品種。但在栽培上對土壤、肥水條件要求較高,要注意疏鬆土壤、適當排灌。

此外,廣東大種矮把、東莞中把、中山牙蕉、臺灣的北蕉、雲南河口中把、廣西龍州中把等品種均屬中幹型香牙蕉。

10.高州矮香蕉 高州矮香蕉屬矮幹型香牙蕉,是高州市地方品種之一。植株假莖矮而粗壯,假莖高150~170釐米;葉寬大、葉柄短、葉鞘距密;果槽短,果梳距密、果指數多、果型稍小、果指長16~20釐米,果實品質較優良;一般栽培情況下,單株產量13~18千克。最高可達28千克;抗風力強、抗寒力也強,受寒害後恢復較快,也較耐瘦瘠土壤,適於矮化密植栽培但產量低、果形小、抗束頂病能力弱。

11.天寶蕉 天寶蕉屬矮幹型香牙蕉,又稱矮腳蕉、本地蕉、度蕉,原產福建省天寶地區,現爲福建閩南地區主要栽培品種之一。假莖高160~180釐米,葉片長橢圓形,葉片基部爲卵圓形,先端純平,葉柄粗短;果肉淺黃白色。肉質柔滑味甜、香味濃郁,品質甚佳;單株產量一般爲10~15千克,抗風力強。該品種品質好、適宜密植、適應沿海地區栽種,爲北運和外銷最佳品種之一,但耐寒力較差、抗病力弱、品種存在退化現象,在栽培中應予注意。

12.廣西矮香蕉 廣西矮香蕉屬矮幹香牙蕉,又名浦北矮、白石水香蕉、谷平蕉等,爲廣西主栽香蕉品種。據劉榮光報道:廣西矮香蕉植株假莖高150~175釐米、周長46~55釐米,葉長140~161釐米,葉寬65~78釐米,葉幅275~310釐米;果穗長50~56釐米,果梳9~12梳,果指數135~183個,果指長16.2~19.2釐米,品質上乘;單株產量一般爲11~20千克,抗風和抗病能力強但果指較小。

此外,廣西的那龍香蕉、雲南紅河矮蕉、從墨西哥引進的墨西哥香蕉等均屬矮於香牙蕉。

13.畦頭大蕉 畦頭大蕉屬大蕉類型,爲廣東新會的地方品種之一。據許林兵等報道:畦頭大蕉植株假莖高350~400釐米,莖周85~99釐米。上下大小一致,果梳及果指數多,果指畏11~13.5釐米;可溶性固形物24%~25%,品質與其他大蕉相同;單株產量一般爲15~27千克,抗風性好但生育期較長。

此外,廣東順德市的順德中把大蕉、廣西的牛角蕉、福建的柴蕉、四川的板蕉、雲南的飯蕉等均後大蕉類型。

14.西貢蕉 西貢蕉屬粉蕉類型,又名粉沙蕉、米蕉、糯米蕉、蛋蕉,約在1932年從越南引入,爲廣西南寧、龍州一帶的主栽品種,各產區均有引種。植株假莖高400~500釐米,葉柄極長達70釐米,葉色淡而有紅色斑紋。葉片背面密披蠟粉;果糟梳數多達14~18梳,果指數多,果形似龍牙蕉但較大,兩端漸尖、飽滿,果指長11~13.5釐米,果皮薄,皮色灰綠,成熟時爲淡*且易變黑;果肉乳白色、肉質嫩滑味甚甜,可溶性固形物24%,最高達28%,香氣稍淡;一般情況下單株產量15~20千克,抗風、耐寒耐旱適應性強。該品種產量中等、品質優、抗逆性強但皮薄易裂、不耐貯運,又易感染巴拿馬枯萎病。

此外,1982年從孟加拉引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孟加拉蕉、中山大粉蕉等均後粉蕉類型。

15.美蕉 美蕉屬龍牙蕉類型,又名龍牙蕉或過山香蕉,爲福建省的主栽品種。植株假莖高340~400釐米,色黃綠具少數褐色斑點;葉窄長,葉柄溝深;果形紋短而略彎。果指長13.0~16.5釐米、飽滿、兩端飩尖、果皮甚薄,成熟後皮色鮮黃美觀、無斑點;果肉乳白色,果肉組織結實、肉質柔滑而香甜,可溶性固形物23%~26%;單株產量一般15~20千克,耐寒。該品種產量一般,但品質好、適應性強、抗風力弱,易感巴拿馬枯萎病。

此外, 1984年從雲南景洪引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雲南孟加拉等也屬龍牙蕉類型。

香蕉的分類

蕉類在植物學上屬於單子葉綱,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屬。香蕉有兩個祖先,即尖葉蕉和長梗蕉。香蕉栽培種就是這兩個原始野生蕉種內或種間雜交後代進化而成的。香蕉是一個統稱,別名芎蕉(是因果指稍彎而得名),甘蕉(在古代已有此稱),芭蕉,農蕉。我國習慣上依據香蕉的莖、葉、花、果的形態區分爲香蕉、大蕉、龍牙蕉與粉蕉。1955年西蒙氏提出了香蕉標分分類法,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果樹研究所等應用同工酶、染色體、果實性狀與植物學形態,對國家果樹種質廣州香蕉圃儲存種植的100多個品種品系進行分類,摸出了一些規律。

西蒙氏分類法.

西蒙氏分類法是用標分法以香蕉的15項性狀作爲標準,然後用與尖蕉、長梗蕉逐項比較,按其異同分別標分,凡香蕉性狀與尖蕉同者,給予1分,與長梗蕉同者給予5分,性狀介乎尖蕉、長梗蕉兩者之間的,按其相同程度,分別給予2~4分,由得分多少來確定所受尖蕉與長梗蕉影響的大小,作爲分類的依據(表5)。

表5 香蕉標分分類法的形態表徵表

分類標誌 尖葉蕉(簡稱M.A) 長梗蕉(簡稱M.B)

1.假莖色澤 或深或淺着有褐斑或黑點邊 不顯著或無

2.葉柄槽 緣直立或向外,下面具膜翼,不緊裹假莖 邊緣向下,下部無葉翼,緊裹假莖

3.果軸 一般有茸毛或毛 光滑*

4.果梗 短 長

5.胚珠 每心室具兩行整齊胚珠 每心室具四行不整齊胚珠

6.苞片肩 一般較高(苞片莖部至苞片最闊處之高與苞片高之比<0.28) 一般較低而寬(比例>0.30)

7.苞片捲曲程度 苞片展開向外彎曲且向上卷 苞片僅掀起,但不反捲

8.苞片的形成 披針形成長卵形 寬卵形

9.苞片尖端 銳尖 鈍尖

10.苞片色澤 外部紅、暗紫或*,內部粉紅、暗紫或褐色 外部爲明顯的褐紫色,內部爲鮮豔的緋紅

11.苞片褪色 內部由上至下漸褪至* 內部均勻褪色

12.苞痕 突起 微突起

13.雄花遊離瓣的形狀 瓣尖下或多或少皺紋 罕有皺紋

14.雄花被瓣色澤 乳白色

或多或少有粉紅色

15.柱頭色澤 橙*,豔* 奶油色、淺*或粉紅色

注:據Simmonds和Shepherd,1955年。

根據表列的性狀標分,香蕉栽培種中標分15~23分的來源於尖葉蕉,標分26分或更多的爲尖葉蕉與長梗蕉的雜交種。

[編輯本段]【分佈區域】

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帶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古老國家之一,目前國外主栽的香蕉品種大多由我國傳去。香蕉分佈在東、西、南半球南北緯度30°以內的熱帶、*帶地區。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國家有130個,以中美洲產量最多,其次是亞洲。我國香蕉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雲南和海南,貴州、四川、重慶也有少量栽培。廣東以湛江、茂名、中山、東莞、廣州、潮州爲主產區;廣西以靈山、浦北、玉林、南寧、欽州爲主產區,福建主要集中在漳浦、平和、南靖、長泰、詔安、華安、雲霄、龍海、廈門、南安、莆田和仙遊等縣(市、區),臺灣的香蕉以高雄、屏東爲主栽區,其次是臺中和臺東等地。

[編輯本段]生長環境

1.溫度 分佈區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數20℃左右,香蕉要求高溫多溼,生長溫度爲20-35℃,最適宜爲24-32℃,最低不宜低於l5. 5℃。香蕉怕低溫、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生長受抑制的臨界溫度10℃,降至5℃時葉片受冷害變黃,1-2℃葉片枯死。果實於12℃時即受冷害,催熟後果皮色澤灰黃,影響商品價值。

2.土壤與水分 香蕉根羣細嫩,對土壤的選擇較嚴,通氣不良結構差的粘重土或排水不良,都極不利於根系的發育,以粘特含量<40%、地下水位在1m以下的砂壤士,尤以沖積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爲適宜。實踐證明,如土壤物理性狀不好,即使肥水供應十分充足,也難以促進香蕉正常生長。土壤pH值4. 5~7.5都適宜、以6. 0上爲最好,因5.5以下土壤中鐮刀菌繁殖迅速而凋萎病易於侵害。鹽性環境香蕉雖不甚敏感,但土壤含可交換性鈉離子若超過300mg/L.時也不適宜。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mm最爲適宜,低於50mm即屬乾燥季節,香蕉因缺水而抽蕾期延長、果指短、單產低。如蕉園積水或被淹,輕者葉片發黃、易誘發葉斑癇、產量大降,重者根羣窒息腐爛以致植株死亡。

3.風 香蕉葉片大、假莖質脆、根淺生,容易遭受風害。風速25-30km/h葉片撕爛、葉柄吹折,65km/h.假莖折斷或整株吹倒;100km/h能將整個蕉園摧毀。

[編輯本段]【栽培意義】

香蕉果實香甜味美,富含碳水化合物,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質1.23克、脂肪0.66克、粗纖維0.9克、無機鹽0.7克,水分佔70%,並含有維生素A原(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U等多種維生素,此外,還有人體所需要的鈣、磷和鐵等礦物質。 其中香蕉含有相當多的鉀(一條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451mg的鉀)和鎂。鉀能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而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香蕉也是一種天然的制酸劑。由於香蕉對消化、吸收相當良好,因此從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並補給均衡的營養。

香蕉果實除作水果外,非洲、亞洲、美洲熱帶地區也作爲糧食。香蕉果實除鮮食外,還可以製成各種加工製品和提取香精原料;香蕉植株具有高的藥用價值:果實性寒,能滑大腸、通便,潤肺;莖、葉可利尿,能治水腫、腳氣;根搗碎後可治瘡毒、結熱和痢疾;花和花苞可治吐血和便血。新鮮的幹莖、吸芽和雄芽也含豐富的營養物質,粉碎後可作豬飼料。假莖的纖維可制繩索、麻袋和造紙。總之,香蕉作爲水果、糧食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對於南方農村起着脫貧致富的作用。

[編輯本段]【栽培特點】

香蕉是多年生大型草本單子葉植物,其地下莖爲粗大的球莖,根、莖、葉、花、果及吸芽(繁殖用)均由此長出。 正在結果的香蕉

香蕉喜高溫多溼,通常生長溫度20~35℃,最適溫度24~32℃,各器官的臨界溫度爲葉片10~12℃,果實13℃,根13~15℃。年均溫21℃以上是香蕉的主要分佈區,少數分佈在20℃及其以下的地域。香蕉植株水分含量高,葉面積大,蒸騰量大,故需水量也大。香蕉月平均水分以200~300毫米最適宜,至少不得少於50毫米。香蕉要求充足的陽光,但不能太猛烈。有文獻報道:光強度從2000勒克司增至10000勒克司時,光合作用迅速增強,但從10000~30000勒克司的光強度下,光合效率增加緩慢。光照差果實的光澤、風味差。香蕉無主根、正常植株有200~300條鬚根,10~30釐米土層是根系的主要分佈層,香蕉株高大,根系淺,對風敏感,易遭颱風和強風危害。據觀察當風速達25~30千米/小時時,可使葉片嚴重撕裂,風速40~65千米/小時,常使假莖折斷,風速100千米/小時,可使蕉園全毀。香蕉對土壤適應性廣,但以沖積土或腐殖質壤土最適;pH值4.5~7.8都可種植,但以pH值6.0以上爲最宜。

香蕉採用無性繁殖,種苗有吸芽苗和組培苗。①吸芽苗有褸衣芽(立冬前抽生的吸芽,披鱗劍葉,過冬後部分鱗葉枯死如褸衣,故名)、紅筍(春暖後抽生的吸芽,葉鞘紅色,故名)和隔山飛(由收穫後較久的舊蕉頭抽出的吸芽,又稱水芽)3種,以褸衣芽苗爲優。②組培苗生長整齊,以葉齡6~10片葉時種植爲宜。組培苗易產生變異,生長較弱,抗逆性差,生長初期應精心管理。

春夏蕉(反季節蕉)、正造蕉、大蕉、粉蕉、龍牙蕉、組培苗蕉(試管苗)優質豐產技術因季節、品種不同,優質豐產的栽培技術也不同。

香蕉的病害有:香蕉束頂病,是世界性的嚴重病毒病,防治方法常採用:提高抗病、抗蚜力和滅蚜,種植無病苗,挖除病株和輪作。另外,有60多種蚜蟲傳播香蕉花葉心腐病、病毒病。此外香蕉還有葉斑病、香蕉黑心病、香蕉巴拿馬病、香蕉炭疽病、香蕉冠腐病和香蕉根線蟲病等。香蕉蟲害主要有香蕉象甲、香蕉麥葉蟲、香蕉交脈蚜和香蕉花薊馬等。

栽 培

A. 香蕉種植前的準備

1、基肥堆漚

在種植前二個月用豬牛糞、塘坭、草皮坭加適量複合肥一起堆漚,腐熟後每坑施10公斤作爲定植基肥使用。

2、犁、耙地

在種植前對蕉園進行二犁二耙,爲根系的生長創造一個疏鬆的土壤條件。

3、定點挖坑

種植前按照2×2米的定植行距進行定點拉線,並挖長、寬、深各0.4米的定植坑。畝植165株左右。(或2×2.5米,畝植130株)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907.htm

求短篇言情小說

短篇的話下堂妻傳說可以看一些臺灣作家

例如百典心的《惡魔度系列》《福爾摩沙系列》

寄秋的《 下堂妻系列》《知紅顏樓系列》《警界四梟系列》

古靈《四月一日道》《浪漫之心》《浪漫之夜》(之心是第一部,之夜是第二部)

臺言都是版很短的,頂多只要十章,不過在那麼權短的故事,還能那麼精彩啊!看文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