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關於張家界景點的優秀導遊詞範文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張家界景點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的今日分享吧。

張家界景點導遊詞包括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一下張家界的背景,讓大家對張家界有個初步的瞭解。然後詳細介紹張家界的特色,比如各種景點的歷史文化、地質環境等。最後可以說說對張家界的感受和喜愛,並呼籲大家保護環境。

張家界天門山導遊詞

朋友們:相信大家對天門山並不陌生。

1999年11月舉行的世界特技飛行大獎賽,完成了人類首次駕機穿越自然溶洞的壯舉,天門山的名字一下子走進了世人的視野。

多少人希望能一睹天門山的風采,今天,你們終於如願以償! 天門山距張家界市區南側約8公里,山頂南北寬1.93公里,東西長1.96公里,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1518.6,它以發育較齊全的岩溶地貌區別於武陵源的砂岩峯林景觀,是一座四周絕壁的臺形孤山。

天門山東漢時稱嵩梁山,三國時因山壁洞開一門,吳王孫休認爲是吉祥之兆而更名爲天門山,並拆武陵郡置天門郡。

天門山是大自然的傑作,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它經歷海相沉積上升爲陸相沉積,形成高山,並經受億萬年風雨剝蝕,尤以三迭紀燕山運動爲最甚。

白堊紀末,大規模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天門山進一步擡升,分別被兩條斷層峽谷切爲孤山,使高山與谷地拉開極大高差,幾公里之內高差達1300多米,從而造就了天門山孤峯高聳、臨空獨尊的雄偉氣勢。

天門山氣象獨特,門洞奇絕,植被豐富,歷史悠久,是歷史文化與佛道文化的神祕載體,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爲了加快張家界旅遊開發的進程,天門山正處在規模的開發建設中。

有的景點尚未正式開放;世界最長的天門山索道以及天門山寺正在籌建之中。

(天門洞)在天門山1264米高的絕壁之上,生出一個南北洞穿的天然門洞,洞底至洞頂131.5米,寬37米,縱深30米。

洞北面頂部邊緣,有倒垂的龍頭竹,它的根像龍頭,樹葉像鳳尾,因此又叫鳳尾竹。

東側是高約200多米的溝槽,有泉水從上面飄散,落下點點梅花雨。

據說誰能張口接下48滴梅花雨,便可羽化成仙。

天門洞口,經常能看到巖燕飛舞,山鷹盤旋。

隨着天氣的變化,天門洞有時候吞雲吐霧,有時候明朗似鏡,構成循環往復、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

那麼,天門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覃功炯先生認爲是“漏斗”溶蝕作用的結果。

他認爲,天門洞東側地形微向西傾,西側地形微向東傾,向斜的核部正對天門洞道。

東西兩壁爲兩條走向320度左右節理所切,同時有一條走向40度的節理在天門洞處與其相交。

洞頂的兩處岩溶漏斗也對岩溶過程起了重要作用。

雨水落下後,地表水順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動,一部分涌入土中的水,順着地層的層間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彙集下流,長期不斷的溶蝕過程使局部崩塌,最終使兩組溶洞併爲一體,形成了天門洞。

但是,也有人對此產生異議:天門洞照此理形成,爲什麼洞的底座是一塊巨大的平臺,這些岩石能平展展地“崩”出洞外嗎?所以說,天門洞的形成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天門山寺)天門山寺最早建於唐代,古稱雲鉢庵、靈泉院、嵩樑堂,明代時,因擇址不當而屢遭風摧又常遭水荒,纔將天門山寺從東部山頂遷移至此。

以前這裏古木參天,濃廕庇日。

古寺門楣上刻有“天門仙山”四字,大門兩邊的對聯是:“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無山山獨尊”,傳爲李自成部將野拂撰書。

進門爲大佛殿後面有觀音堂,兩邊六間平房,最後一棟是祖師殿,規模宏大。

民間概括爲“三進堂、六耳房,磚牆鐵瓦鍋如壙”。

山寺原建築十分講究,飛檐翹角,雕龍畫鳳,並塑有佛道神像菩薩等。

還有大鼓一面,千斤大鐘一口,一座七級石塔和一個大化錢爐。

據碑刻記載,自清乾隆至民國五年的163年間,天門山寺共修葺過七次,香火曾盛極一時,湘鄂川黔邊境十多個縣的信徒絡繹不絕,都來這裏進香拜佛。

現天門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規模地修復天門山寺,昔日的繁華又將重現。

(龍頭巖)這叫龍頭巖。

以前在石塌上安有石雕的可以轉動的龍頭。

龍頭巖面臨百丈懸崖。

據說過去有不少香客爲表示求神拜佛的誠意,手抱龍頭繞懸崖轉一個圈,只要心誠,保你無事。

後來,龍頭被人掀下懸崖,現只能看到安放龍頭的石坑。

龍頭巖是觀日出去海的最佳觀景臺。

明代嶽州知府李鏡有天門山唱和詩詠贊: 小山歷盡到高峯,萬仞天門咫尺通。

仰望蓬萊紅日下,遠瞻廬阜白雲中。

蒼崖突兀鬆杉古,曲經迢遙馬跡空。

欲造最高峯上立,飛騰須是仗天風。

(赤松峯金水池)這個小水池,長約1.3米,寬0.6米,深僅幾公分,無論怎樣乾旱,池水終年不涸,據說這是遠古時期神農皇帝的雨師赤松子煉丹的金水池。

北面絕壁下有一形如丹竈的山峯叫丹竈峯,峯頂時有云霧繚繞,像竈膛升起的青煙,相傳是赤松子煉丹用的竈。

前人有詩:“荒煙杳露處,昔有仙人處。遺蹟留丹竈,還疑常來去。”丹竈峯下有雷洞和電洞,傳說赤松子煉丹,除了用金水池的水,還要藉助雷、電才能達到一定的火候。

(野佛藏寶處)天門山有許多稀奇古怪的事兒,說不清道不明,其中有四大古謎,代代相傳,沒有人。

一是天門洞開之謎,二是鬼谷子顯影之謎,三是山頂翻水之謎,四是野佛藏寶之謎。

傳說這大櫸樹下就是當年野佛藏寶處。

清光緒《永定縣鄉土志》“天門山”篇有這段文字“明季野佛自夾山寺飛錫此山。

野佛爲闖賊餘黨,事發,削髮爲僧,竟逃天誅。” (鬼谷洞)相傳李自成部將野拂當年上山時,帶了100多人馬和許多金銀財寶,僱乘九隻木船逆澧水祕密潛入大庸境內,神不知鬼不覺上了天門山。

野拂這次出家,並非真正要“立地成佛”。

而是每日“枕戈待旦”,“拔劍登壇”,準備有朝一日“恢復中原”、“掃平寰宇”。

但形勢急轉直下,農民軍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終於憂患成疾而逝。

據說,臨死前,他將帶來的財寶全部分散祕藏於天門山中幾個祕密去處。

並用毒酒將藏寶民工全部毒死。

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盜、香客和天門山的神祕僧人都藉故上天門朝拜,實際上是爲偷窺地形,尋找寶藏,但都空手而歸。

財寶究竟藏在哪裏?始終是個謎。

站在這裏遠望300米開外的百丈絕壁上,有個倒梯形的山洞,洞口有樹,並有瀑布向洞外飛灑,飄渺如煙。

相傳戰國名士鬼谷子曾在洞裏面壁學《易》,潛心練功,創立聞名天下的“鬼穀神功”。

又藏有武林祕笈《天門三十六量天尺》,後人就叫此洞爲鬼谷洞。

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縱橫術的創始人。

其主要著作《捭闔策》被稱爲奇書,是研究從政治上、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手段搞垮對方的學問。

史學界評論說,一部戰國亂史就是從鬼谷洞演繹出去的,足見鬼谷子其人了得。

清人羅福海有《鬼谷洞》詩一首:“桃花流水去飄然,笑入雲深訪洞天。

隱逸流多埋姓宇,縱橫術竟出神仙。

道書壁上文留篆,丹決爐中火化鉛。

滿耳恍聞鈞奏樂,一條瀑瀉萬峯巔。”得鬼穀神功真諦的山腳西溪坪、官黎坪一帶,是有名的硬氣功之鄉,氣功大師趙繼書曾多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歐洲各國,爲祖國贏得了榮譽。

從古到今,闖蕩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沒有探出個名堂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天門山南麓赤松村有位退伍軍人李光玉曾先後六次縋索下洞考察,一次探洞時他偶爾用相機拍到了鬼谷子面壁學《易》的頭像。

這是一個側面像,五官輪廊,清晰可辨,與至今流傳甚廣的鬼谷子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鬼谷子的影像如此維妙維肖,是偶然還是巧合,抑或是上蒼有意的安排,又成爲天門山的一個難解之謎。

(空中園林)請大家留意,遊道兩邊有許多裸露出地面的石芽和石林,高高低低,形態各異,像是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

這是天門山岩溶地貌的又一顯著特徵。

山頂有多處成片的石芽和石林,分佈於密林中間,形成獨特而又原始的空中園林,它們像一座座迷宮,又像是樸朔迷離、變化萬千的八陣圖。

遊人穿行其增,情趣無限。

民間相傳,誰要是能順利地穿過這些迷宮,也就能暢通無阻地闖過佛家所謂的四十八道衆生關。

朋友們,不妨現在就試一試,我祝大家的人生之路暢通無阻。

(李娜小木屋)這棟七字形木屋,就是著名歌唱家李娜的房子。

1997年5月,李娜唱罷一曲《青藏高原》;不久就突然消失了。

新聞媒體到處找不到她,原來她上天門山來了。

住了幾天之後她被這神奇的天門山吸引了,震撼了,很快作出兩個決定:一是正式把戶口遷到天門山所在的張家界市永定區;二是在天門山頂上爲自己修棟房子。

1997年6月6日,李娜正式成爲永定區的市民。

聽說李娜要在天門山修屋,老百姓高興極了,二話不說,把一根根木材、一匹匹磚瓦從山下,從懸崖峭壁上擡到了1500多米高的山頂上,一個月後小屋便建成了。

李娜在她“窩”裏,又作出了讓世人震驚的第三個決定:出家!不久,李娜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山西五臺山剃度學佛,並改名釋昌聖。

離開天門山之前,李娜特別爲侍候她近一個月的看山人胡大嬸獻唱了一首《嫂子頌》,接着又放開歌喉,面對羣山溝壑演唱了她的助手爲她“量體裁衣”創作的高三個半八度的《天門山》,以此告別她的第二故鄉放父老鄉親。

《天門山》 走近你,爲那亙古不變的誓言, 走近你,爲那遙遠如初的夢幻, 是什麼讓我的心如此安寧, 我終於看見了天門山...... 朋友們,關於李娜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在天門山安家?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還是由你自己去破譯李娜的這個人生之謎吧。

(吊索溶)傳說當年鬼谷子第一次上天門山就是從杆子坪經老道灣,從懸崖峭壁吊索上到山頂,然後才下鬼谷洞的。

在這懸崖之下,至今還殘留着一串鐵鏈子。

(俯視天門)站在這裏可以俯視面向北面的天門洞,以及天門山公司正在修建的通天大道。

1999年11月世飛賽期間,中央電視臺6號機組正是在這裏拍攝飛機穿越天門驚人場面的。

這兒距天門洞垂直高度200多米。

(原始次生林)天門山與張家界一樣,同屬國家森林公園,植被非常豐富。

山頂儲存約500畝原始次生林。

據考察,這裏天然分佈着維管束植物134科、 353屬、532種。

其中95%是闊葉林。

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珙桐、香果、連香、金皮槭、血皮槭、杜仲、紅榧、銀雀等。

在這片原始次生林裏,沿這條遊道走,我們就會發現許多珍稀樹種。

這是血皮槭,樹幹表層的皮層血紅色,秋冬季節,稍老一些的樹,表層的樹皮大塊大塊裂開,附在樹幹上,薄薄的像抖開的鱗甲。

這一片是鵝耳櫪。

鵝耳櫪是地球植被種類的新家族,1998年由中南林學院林原旺教授在天門山首次發現,被國家林業部門的權威機構命名“大庸鵝耳櫪”。

這是株被稱爲“鵝耳櫪王”的千年古樹,需兩人合抱。

鵝耳櫪樹質堅硬,可做農具傢俱,可提取拷膠,種子能榨油,渾身是寶。

(珙桐灣)珙桐被稱爲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極其珍貴的樹種,尤其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巔成羣落分佈更是罕見,但在天門山、八大公山發現了規模很大的珙桐羣落。

眼前這一片珙桐有100多株,所以這裏又叫珙桐灣。

珙桐花像鴿子,六月花開時,樹枝上像站滿展翅欲飛的鴿子。

林間還有天麻、黃蓮、當歸、七葉一枝花等珍貴藥用植物。

1984年,林場工人在這一帶發現過頭上只長一隻角的獨角獸,全身麻灰色,有小牛一般大。

山上還兩次發現米猴,身長約 10-13釐米。

史載:米猴,又名哈吧猴,此猴體小,可藏於袖內。

(靈泉院即雲鉢庵遺址)靈泉院背靠雲夢山,坐東北朝西南,原建築兩進三間,背風向陽,環境非常幽美。

唐末五代時,處士周樸歸隱於此。

1975年在遺址前的古樹下,挖出龍首帶銘文的七星銅劍,銘文爲“天門山玄帝祖”,一起出土的還有四個銅菩薩,經鑑定系唐代文物,屬國家一級文物。

玄帝應爲道教,據傳天門銅劍是唐肅宗李亨時,旦子和尚所藏,爲鎮山之寶。

旦子和尚據傳是天門山佛寺的第一任住持,由此可佐證天門山本有佛道一體的先例,市內普光禪寺則是佛儒道合流的典型。

(雲夢絕頂)雲夢絕頂東、西、北三面都是萬丈絕壁,邊緣有三個天然以觀景臺。

在這裏俯視,張家界城區的房屋街道,仙人溪兩邊的溝壑羣峯都歷歷在目。

還有西北面的朝天觀三姊妹峯,以及更遠處的永順、慈利、沅陵境內的羣山也清晰可見。

真有“一覽衆山小”、“澧水瘦如腸”的感覺。

雨後初晴,在這裏觀雲海將是一大享受。

那不停翻滾着的雲團,猶如排空巨浪,洶涌澎湃,給人以一種征服高山的豪邁和遠離的塵世的超脫。

關於張家界景點的優秀導遊詞範文

張家界黃石寨導遊詞

朋友們好!張家界森林公園到了。這是公園大門。大家看,這座大門一邊是具有當地土家族民俗風格的小青瓦園林式建築,一邊配以砂岩石峯,將大門與自然巧妙地結合在一起。1992年5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來考察驗收武陵源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事宜的兩個官員,在小車穿過公園大門駛進去百把米之後,連連呼喊:“門!門!”又讓司機把車倒回來,一邊讚不絕口欣賞大門返樸歸真的自然情調,一邊頻頻按動相機的快門。因此,歡迎大家在這道“自然之門”前面,攝下自己的光輝形象。

(老磨灣)老磨灣是張家界森林公園各景點的始發站。從這裏可以爬腰子寨,登黃石寨(黃獅寨),上朝天觀,下金鞭溪,還可去黃石寨(黃獅寨)索道站。

(黃石寨(黃獅寨)路碑)“不上黃石寨(黃獅寨),枉到張家界”,可見黃石寨(黃獅寨)在張家界風光中的地位了。相傳漢朝留侯張良看破紅塵、辭官不做,追隨赤松子,隱匿江湖,去遊張家界,被官兵圍困,後得師父黃石公搭救而得名黃石寨(黃獅寨),是張家界美景最爲集中的地方,也是張家界最大的凌空觀景臺。一位著名詩人這樣評價黃石寨(黃獅寨):“五步稱奇,七步叫絕,十步之外,目瞪口呆。”所以,建議徒步登黃石寨(黃獅寨),再乘索道下山,或者先乘索道上山,再從前山下山,否則,您可真正是“枉到張家界”了。黃石寨(黃獅寨)全程約5小時,步行上山約5公里。

(杉林幽徑)我們現在走的是杉林幽徑。自古登黃石寨(黃獅寨)只有後山一條路,今天我們走的這條路,是十多年前人工開鑿的。

前面,說過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這個名詞,還是從國外傳過來的。早在1864年6月30日,美國總統林肯宣佈設立優勝美地保護區,1890年10月1日,在著名自然保護主席者謬爾的奔走下,美國總統班傑明批准將優勝美地設立爲國家公園,於是世界上就有了“國家公園”的新名詞。此後不到一個世紀,世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1200多個國家公園,又叫國家森林公園。這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可是幅員遼闊、人口衆多而植被遭嚴重破壞的中國,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仍沒有作出反應。就在這年,一位外賓對國務院總理說:“中國有沒有國家公園?”總理答得很藝術:“有,正在建設中,過幾年請您來看。”送走客人後,國家計委負責人被請到了總理辦公室,受命與林業部一道物色建設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的對象。而恰在這時,在湖南湘西武陵山脈中發現了張家界這片神奇的土地,於是就誕生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據統計,從1982年到1997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森林公園達870多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92處,經營面積748萬公頃。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有效地遏制了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行爲,對保護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爲人類提供了一處處優美的旅遊休閒風景地。以1997年爲例,國內森林公園吸引遊客達5000萬人次,並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到20世紀末,每年到森林公園遊覽的遊客已突破1億人次。所以專家說,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是對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它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它的自身價值。

(丹葫蘆)這座小小的石山,多像一個瓜葫蘆!相傳張良追隨赤松子雲遊天門山、張家界,就在這大巖屋,發現赤松子大仙的蹤影並得到赤松子的煉丹葫蘆。不料,幾百名官兵跟蹤而來,張良倉忙率徒兒撤往黃石寨(黃獅寨),一不小心,丟了丹葫蘆,官兵爭先恐後去搶,丹葫蘆突然飛上九天,發出一道祥光,慢慢化成一座石峯,從空中落下來,把官兵壓在石峯底下。張良突然醒悟:“原來是赤松子大仙搭救,要不然我命休矣!”

(點將臺)這裏是登黃石寨(黃獅寨)的第一個觀景臺。據史科記載:明代初張家界出了個著名土家族首領向大坤,因不滿廷壓迫,自稱向王天子,在水繞四門舉旗起義,震動朝野。朱元璋派徵南將軍楊景、鄧愈等率十五萬大軍征剿,向王天子依據張家界千山萬壑,與官兵展開血戰,終因寡不敵衆,最後投神堂灣壯烈犧牲。向王天子死後,民間將其故事附麗在這裏的山山水水之上,代代相傳。大家將會注意到,在張家界,向王天子的魂靈幾乎無處不在。這座“點將臺”相傳就是向王天子點兵點將的地方。

(天書寶匣)大家看,擱在峯頂的那塊長方形石塊,像不像一個盒子?再請大家看仔細, “盒子”上有一塊薄石片呈半抽出狀,特別像神話中那個珍藏天書而失盜後的寶匣。民間傳說向王天子起義前,曾得張良仙師“天書”一部,可惜向王天子只讀幾頁,就被龜精盜走,只留下一個空匣子。“天書”被盜,“天機”泄露,就註定向王天子難成氣候,怎不令人扼腕嘆息!

在整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類似“天書寶匣”這種形態各一的景觀比比皆是。因此,您儘可以發揮各自的想像力,給它們取一個有意思的名。大家看,右前方那座高高的石峯,像不像掛着的一塊石碑?那就是龜精倉惶中丟下的天書,民間叫“天書高掛”,三個山峯之間正中的那個山峯,像不像只報曉的金雞?傳說龜精盜天書之時,正趕上金雞報曉,故名金雞報曉。

(定海神針)現在我們前方可看到一塊翠谷,每逢陰雨天氣,谷內雲翻霧涌似大海狂濤,谷底有一峯如中流砥柱巋然屹立於雲霧之上,堅不可摧,因此得名定海神針;另在其西南百米外一峯似猴頭,縮頸握拳窺視,似孫悟空欲取此定海神針。

(南天門)(前行20米)現請大家抑頭望,可見一洞門,此門高約30米、寬4米左右,由遊道兩側的兩座石峯斜傾拱峙而成。門右邊不遠處一峯高約20米,峯頂如人頭,有臉有面,似把門將軍。

(南天一柱)現在我們前方幽谷峯林中有一高達200多米的孤峯,宛如擎天玉柱。上部灌木點綴,中部巖身赤裸,下部樹木遮掩,峯體渾圓、偉岸,因立南天門下而得名。

(王光美詩刻)1983年11月30日,前__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在省人大副主任羅秋月等人陪同下,登上了張家界,她是最早訪問張家界的上層名流。想當年,這裏還是一條人工剛剛挖出來的小毛路,王光美被一路風光所震撼,也不免勾起了許多關於劉少奇的往事。這四句詩並不是一氣呵成的,前後到了四處景點,才吟出這四句詩來:奇峯異石,冠絕天下,蒼松青杉,美不勝收。

有人說這是一首雙關意詩。一個“奇”是對劉少奇同志的全部評價:一個“美”,則暗示了她自己深隱在心底的不宜直言的另一層意思。想想看,在那“dadao中國的赫魯曉夫,再踏上一隻腳”的苦難日子裏,一個拖着一羣孩子的女人能挺過來並能奇蹟般活下來,這不正是“蒼松青杉”的真實寫照麼?

(黃石寨(黃獅寨))這就是黃石寨(黃獅寨)!

黃石寨(黃獅寨)海拔1200多米,面積250餘畝。四周全是刀切絕壁,是俯視砂岩峯林景觀的最佳最大觀景臺,也是觀日出的最佳選地。如果天氣晴朗,我們還可以看見百里外的天門山洞。

(摘星臺)現在,讓我們上摘星臺摘星星去,摘雲霧去,摘詩情畫意去!請大家注意安全,當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啊。說起摘星臺,還是建公園初期,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的張勁夫同志,那天清晨,天邊殘留着幾顆星星,便迫不及待爬上這座石臺,面對足下千百座石峯,信中吟詩道:“千峯競秀,萬木蔥籠,琳琅滿目,美不勝數。雖非天上,不似人間,藉以喻此,不爲過也。”這摘星臺也就是他叫出來的。

(六奇閣)請各位猜猜,這“六奇”是指哪“六奇”?大多數講對了,準確地說是指山奇、水奇、雲奇、石奇、動物奇、植物奇。“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這裏,可以看到袁家界、楊家界、天子山、朝天觀、三姐妹峯

(天池)這個水池叫“天池”,別看它不起眼,故事卻不少。

很久以前,張良仿效赤松子,雲遊天下名山大川,後來不知怎麼來到天門山、青崖山,青崖山就是現在的張家界,還上了黃石寨(黃獅寨)。當時呂后專權,對張良的失蹤十分害怕,於是下令在全國大搜捕,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武陵郡太守聞訊後派三千精兵追蹤上山,把黃石寨(黃獅寨)圍得紋絲不透。張良手下只有十來個弟子,就憑藉天險堅守。官兵攻不上,乾脆就不攻圍,打算圍上三五月,讓他們活活餓死。山上的糧食吃光了,大家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張良十分焦慮,那天,他朦朦打盹,只見一白鬍子老人從天上悠然飄落在張良跟前,張良一見是黃石公,急忙跪下訴道:“徒兒有難,還望師父搭救!”黃石公微微一笑,拂塵一掃,便慢慢隱入雲間。這時,只聽有人邊跑邊叫:“師父!師父!我們有救了,有救了!”張良驚醒了,問:“什麼事,咋咋呼呼的?”那小徒弟氣喘吁吁地說:“師父,在天池發現了三條大鯉魚,每條一百來斤,夠我們吃十來天!”張良一驚,沉思片刻,立即下令道:“不許吃!趕快把鯉魚摔下山去!”衆徒兒一時想不通,這師父餓昏了頭是不?但命令難違,只好把送到口邊上的美味一一丟下石壁。接着張良又吩咐一邊擊打竹筒、刀劍、石塊,讓它發出聲音,一邊大唱大跳,唱什麼?張良說:“就唱:黃石寨(黃獅寨),黃石寨(黃獅寨),千年萬年打不開!”

第二天,官兵撤了。原來他們發現山頂上居然還有百來斤的大魚,還唱歌跳舞作樂,說明上面糧草豐足,張良安民樂業,圍着有啥用?

後來,張良告訴衆徒弟:這是師父黃石公搭救我們來了。

從此以後,“黃石寨(黃獅寨)”的名就代代傳下來了。

(山頂環覽線:五指峯、前花園、黑樅堖)朋友們!這裏的每一座巖峯都是一件古老的藝術品,每一座巖峯都隱藏着大自然的無窮奧祕。面對如此壯美雄奇、氣象萬千的砂岩峯林風光,幾年前,一位來自東北的女作家,就站在黃石寨(黃獅寨)上感嘆道:看了張家界的風光,覺得真可以死了。接下來她又說,看了張家界的風光,覺得更有理由好好活了。兩句話看起來前後矛盾,其實不然:前一句是說能見一到像張家界這樣奇美的風光,此生足矣;後一句是說人生是如此美好,理應更加珍愛生命。大家說對不對?

那年,詩人丁芒面對鬼斧神功的前花園,心裏激出詩情,信口吟道:

“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何能叫老翁。”

(黑樅堖)請大家朝對面看,那是一片原始森林,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對高度300餘米,峯頂方圓約60餘畝,植物以古鬆爲主,土家人叫它黑樅堖,那是千百萬年無人涉足的地方。20世紀70年代,林場一位老工人一行三人憑着掛鉤、繩索、古銅錢等古老的登山工具,冒着生命危險,折騰了整整一天,天黑的時候,終於爬上峯頂。他們見到了幾抱粗的古樹,厚達一米以上的腐殖層,和晾在樹枝間的蟒蛇的蛻皮。三人心想好不容易上來了好歹要進去探個究竟。不料突然風雨大作,駭得三人急忙滑下絕壁。不久,三個人不甘心,又準備去探險。本來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可是剛爬到半山石壁,突然雷電交加,風狂雨驟,其中一人腳底一滑,差點墜入萬丈深淵,從此以後再也無人敢探黑樅堖,直到今天那兒還是一處神祕禁地。

(天橋遺墩、飛雲洞)前方一排六座高達200餘米的山峯,就像橋塌後留下的橋墩。再往左前方看,峯下有個狹長形石洞,叫飛雲洞,1984年9月7日上午8點半,就在眼前這一片被石峯圍出的空間,出現一個直徑約200公尺的彩色光環,當時五位目擊者狂呼雀躍的身影清晰地倒映在光環中心,邊四周奇峯怪石也在光環中時隱時現。二十多分鐘後,光環漸漸消逝。這種奇觀,俗名佛光。1996年5月 15日,天子山神堂灣也出現過佛光奇觀。科學解釋是一種光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