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王安石的資料簡介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09W

王安石的資料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遊褒禪山記》。 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籤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爲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爲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

從詩體說來,王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像《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着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亦不免失於過分雕琢。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衆體,精絕句”(《寒廳詩國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爲“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爲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作:“登臨送目,正故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其中,不少是在變法途中寫的,來激勵自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歲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臨江軍(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聖八年庚午(1030) 十歲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王安石隨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歲

王益回臨川母報喪,王安石隨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歲

王益服滿赴京,王安石隨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歲

四月,王益通判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王安石隨行。

寶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歲

二月,王益卒於江寧任上。

慶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歲

三月,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以祕書郎籤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

慶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歲

自臨川赴京,不求官職,知鄞縣。

皇祐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歲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潛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歲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賢校理,辭不受,九月除羣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歲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歲

二月提點江東刑獄。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歲

爲工部郎中、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

嘉祐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歲

三月仁宗崩,英宗(趙曙)立。八月,母吳氏逝於京師,十月歸葬江寧。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趙頊)立。詔以故官知江寧府。九月,召爲翰林學士。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歲

四月,自江寧入京。神宗詔越次入對。

熙寧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歲

二月,以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

熙寧三年庚戌(1070) 五十歲

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館大學士,與韓絳並相。立保甲法。

熙寧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歲

行市易法、保馬法。

熙寧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歲

提舉經義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帶賜之。

熙寧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歲

三月,行方田均稅法。四月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實法。

熙寧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歲

二月,復拜同平章事、昭章館大學士。六月,進加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熙寧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歲

六月,子雱卒。十月,罷爲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

元豐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歲

正月,進尚書左僕射,封舒國公。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六十歲

九月,加特進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改封荊國公。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歲

乞以宅爲寺,賜名“報寧”。

元豐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歲

三月,神宗崩,宋哲宗(趙煦)即位。新法先後廢罷。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歲

四月初六病逝,贈太傅。

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爲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所作多爲有關政令教化、適於世用之文。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爲“所謂文者,務爲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爲本,以刻鏤繪畫爲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爲安石以“務爲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爲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他所著的《傷仲永》在人教版初一下冊課本有收錄。

言簡練明快筆力雄健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爲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論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其言簡練明快,卻無害於筆力雄健。其文以折爲峭而渾灝流轉,詞簡而意無不到。《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爲“大有爲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新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用簡單的自己遊山洞的經歷說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詩歌造詣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罷相的時間劃界而分爲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爲涵蓄……後爲羣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併》《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羣衆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透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王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閒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緻,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爲人們所傳誦。

王荊公體

“王荊公體”的特點是:重煉意,又重修辭。在用事、造語、煉字等方面煞費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載體是其晚期雅麗精絕的絕句。其長處是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其短處在於作詩主意求工,主意之過流爲議論,好求工而傷與巧;故“王荊公體”有深婉不迫處,也有生硬奇崛處。這既體現了宋詩風貌的部分特徵,又有向唐詩復歸的傾向,可謂既有唐音,又有宋調,對宋詩的發展影響較大。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透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壯麗景緻及懷古傷今,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爲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文學主張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雖然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也不失大家風範,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Tags: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