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生活小知識 > 

出梅入伏怎麼養生

欄目: 生活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7.02K

出梅入伏怎麼養生

出梅是什麼意思

出梅又稱爲“斷梅”指:梅雨結束的日期。中國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結束。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如1954年到8月2日纔出梅,梅雨期持續達63天。梅雨結束後,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或芒種當日爲丙日爲入梅,小暑後第一個未日或小暑當日爲未日爲出梅。

入梅出梅指梅雨期的開始與結束日,爲我國沿江江南一帶動特有的天氣現象,入梅和出梅時間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或芒種當日爲丙日爲入梅,小暑後第一個未日或小暑當日爲未日,天晴出梅。

出梅的標準是:連續5天不下雨,且平均溫度(最低溫度加最高溫度除以2)超過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實,出梅有天文、氣候、天氣3個標準:

天文標準,即根據我國古代曆法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這是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一些現代出版的檯曆、日曆上公佈的出梅時間均是根據該標準推算出來的。

氣候標準是根據某一地區多年的出梅平均值來確定該地區大致的出梅時間,該標準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天氣標準有具體細緻的指標,各地氣象部門根據這些指標來發布出梅時間。所以,日曆、檯曆上標明的出梅時間只能作爲參考,市民還是要以氣象部門發佈的“出梅”時間爲準。

入伏是什麼意思

入伏意思是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爲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爲20天。

出梅入伏怎麼養生

一曰心靜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爲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爲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爲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爲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爲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二曰清淡飲食健脾胃

暑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且飲食口味調整爲清淡,以健脾清熱爲主。推薦飲食如下:

暑天出汗多,而出汗是有利於祛溼的,但隨着汗液流失鉀元素也隨之排出體外,由此造成的低血鉀現象,而鈉和鉀的減少會使腸胃蠕動減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食慾不振”。黃鱔、蜜汁藕、綠豆芽是入伏時的“水中三寶”,蔬菜中有大蔥、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鉀,能夠補充汗液流失的鉀元素,另外多吃蛋類、肉製品及一些時令瓜果,以補充蛋白質;常吃絲瓜、苦瓜、黃瓜、冬瓜以及淡水魚、海帶等,對身體都有益處。

三曰喝茶助清涼

天氣一熱,人們往往喜歡吃冷飲來消暑,其實喝茶也能起到消暑的作用,而且飲茶比喝一般飲料更有益,綠茶、苦丁茶、菊花茶等,都可以敗內火。推薦四款防暑茶:

綠豆酸梅茶綠豆100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待涼後代茶飲。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消暑解毒茶銀花、連翹、鮮竹葉各10克,煎水代茶。具有清熱解毒功效。

消暑祛溼茶金銀花、綠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具有消暑利溼生津之功效。

清心解暑茶取鮮竹葉心、蓮子心、麥冬、鮮佩蘭各6克,煎水代茶涼飲,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