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IT科技 > 

宋代點茶法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欄目: IT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2.55W

與唐代煮飲有所不同,宋代流行點茶。茶用石磨磨細、過篩。點茶之前,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之後將適量的茶粉放入茶盞中,點泡一點沸水,把茶粉調和成糊狀,然後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筅擊拂。點茶後,如果茶湯的顏色呈乳白色,茶湯表面泛

宋代點茶法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茶道是中國古代至今以來非常影響中國人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喝茶也成爲中國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茶道有不同的一些特點。比如說唐代最主要的特點是煎茶法,透過煎煮來喝茶,但是到了宋代它的主要的特點是點茶法。

宋代點茶法是兩宋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歐標抹茶研究院帶你瞭解宋代點茶四大步驟。 1.備水 歐標抹茶研究院推薦使用天然礦泉水或純淨水。 2.碾茶 先用純棉紙包茶,壓碎茶葉,然後入茶碾,

茶道的這樣一個工藝師或者是煮茶點茶的這樣一個人,他先把茶葉弄成茶末,弄成茶末之後將茶末放入茶碗,倒入少量的沸水,在少量的沸水讓它適度的這樣一個浸泡之後,再倒入一定的這樣一個沸水運茶筅,這是一種煮點茶時候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用這進行攪拌之後那麼它的茶末上浮形成糊面狀,然後供客人來飲用這就是宋代點茶法的主要的過程。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點茶法源自煎茶法,開始於晚唐至五代間,宋代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爲主要的飲茶方式,點茶法是將茶粉置於盞中,加入熱水,用茶筅擊拂,使茶粉均勻分佈在水中,然後飲用的茶湯製備方法。 宋代的點茶程式大致可分爲以下12 個步驟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宋代點用的茶的茶葉是什麼形態?

細末。

中國飲茶方法先後經過了唐代烹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以及當代飲茶等幾個發展階段。

點茶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

點茶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望採納。

宋代的點茶法和日本抹茶道的區別之一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爲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爲“茶筅”。

點茶法如何分辨茶的品質

“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點茶是宋代盛行的飲茶方式,《大觀茶論》是關於點茶的論著,其中關於“點”的描述是:“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由此可知,點茶特點就是用沸水衝點茶粉並攪拌形成泡沫飲用。

由於不同品質的茶會反映在茶湯泡沫上,最基本的有兩項內容,一是茶湯泡沫顏色,一是茶湯泡沫儲存的時間。宋代的茶主要是綠茶類(蒸青團餅茶),其茶湯泡沫的色澤以白爲上。而茶湯泡沫泛起後保持的時間長短更爲關鍵,也是宋代鬥茶的重要內容,以先露出水痕(茶湯泡沫消散後會露出泡沫下茶湯顏色) 爲負。由於當時比試湯花顏色非常盛行,廣泛出現在文人詩詞中。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東溪北苑供御餘,王家葉家長白牙。造成小餅若帶銙,鬥浮鬥色傾夷華。”

古人將不同品質的茶反映在茶湯泡沫上的效果分成不同等級。宋·梅堯臣雲:“忽有西山使,始遺七品茶。末品無水暈,六品無沉柤。五品散雲腳,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瓊乳, 二品罕所加。 絕品不可議,甘香焉等差。一日嘗一甌,六腑無昏邪。”從中可知,末品的茶形成泡沫很少而無水暈,五品的茶有泡沫但不穩定,易於消散形成雲腳,四品茶泡沫較穩定而浮粟花,三品的茶若瓊乳般白而細膩,更爲穩定。

什麼是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爲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衆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 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爲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註文,不足爲據。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後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爲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爲撮泡。"置茶於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於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現今流行於閔、粵、臺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唐代煎茶和宋代點茶的步驟,各有何特點

1987年,陝西扶風門寺發現了唐代地宮,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銀器,其中就有一套唐僖宗曾經使用過的茶具。

結合陸羽的《茶經》和這套宮廷茶具,研究者們還原了唐代飲茶的方法--煎茶道。

明代以前,茶葉一般都做成餅狀,放在茶籠子裏面烘乾水分,以便貯存。煎茶之前,先將茶餅磨成粉末,然後過羅,篩出的茶葉末存在茶葉盒裏備用。

煮茶是在風爐上,中間包括了三個步驟:

1. 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併發出一些細微的聲音,陸羽稱之爲“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

2. 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陸羽稱之爲“二沸”。這時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用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後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

3. 稍後,鍋中的水完全沸騰,陸羽稱之爲“三沸”,此時要將剛纔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裏,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

最後,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裏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後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就是唐代比較流行的煎茶道。

出處: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424/newgx4f967ad7-5129477.shtml

還有: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51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64958.htm#4

Tags:茶法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