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IT科技 > 

絲綢之路的起點

欄目: IT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爲三: 1.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闢) 2.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 3.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闢

絲綢之路的起點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但從廣義上講,又分爲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張騫從長安出發,東漢班固從洛陽出發,更早的商朝已經有中原地區與西域有經貿往來,這說明絲綢之路的起點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地方。 西安現在爲了發展經濟,搞噱頭,把絲綢之路據爲己有是不尊重歷史事實。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絲綢之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透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從長安或者洛陽出發,透過河西走廊,達到敦煌。在敦煌這裏,絲路一分爲二,南路經過樓蘭、于闐、莎車等國,過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最後到達條支、大秦。西路從交河、龜茲、疏勒,過蔥嶺,然後到大宛,又向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絲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透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爲“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爲“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就是“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闢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爲“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終點站在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在漢代是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後來發展到了波斯灣地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爲起點,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哪裏,終點又在哪裏?

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或洛陽,終點在大秦。

絲綢之路的起點,一般來說是在長安。因爲打通絲路的第一人張騫是西漢人,而當時西漢定都在長安,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認爲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在長安。然而到了東漢時期,由於東漢定都在洛陽,所以東漢時期絲路之路的起點在洛陽。

和絲路的起點不一樣,絲綢之路的終點,都在大秦。但此大秦非彼大秦。它不是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國。這裏我們說的大秦是中國古時候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統稱。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並沒有達到過羅馬。在東漢時期,公元97年,班超率領約七千人出使西域,達到裏海一帶。班超在裏海停了下來,讓部下甘英繼續往西方走。

於是甘英就一路達到地中海西岸,和羅馬帝國隔海相望。但是當時安息國是中國絲綢和羅馬之間的中轉站,他們從中壟斷謀取暴利。因此安息國害怕中國和羅馬之間的商路直接打通會影響他們的利益,因此對甘英渲染海上思土戀慕的傳說,令甘英望而卻步,因此他並沒有直接達到過羅馬。

擴展資料

“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人“發明”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於1833年在卡爾斯魯厄出生。自幼就對地質學着迷的他畢業於柏林大學的地質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渴望前往他認爲極富探索價值的東亞。

在1860年到 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曾在亞洲的許多地方,如錫蘭、日本、臺灣、印尼、菲律賓、泰國和緬甸等地旅行。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李希霍芬去過景德鎮,考察完燒瓷的工藝後將景德鎮瓷土命名爲高嶺土,這一個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礦藏得以公認。

1873年,李希霍芬回國,他用後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5卷鴻篇鉅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 《中國》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並在地圖上進行了標註。這一術語後來被廣泛採納。

“絲綢之路”始於史前時期

考古學專家王巍透過大量史實告訴人們:“絲綢之路應始於史前時期。”

王巍說,距今5000年至4500年,西亞地區發明了冶金術,以及培育出了綿羊、黃牛、小麥等一些種養殖種類。而這些東西,透過河西走廊,傳入了中原。期間,居住在中亞到新疆地區中部及以北的安德羅諾文化的人們,成爲了連結黃河流域和西亞地區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會見。王巍說,這可能就是中原與西域交流的一個佐證。當時,羌人與周人通婚,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形成了關中地區以西的羌戎文化和寺窪文化。這時候,該地區的人們就成了中原與西域交流的媒介。

春秋時期,西域地區活躍着烏孫、月氏等部落,他們將西亞出產的玻璃器和歐亞草原風格的青銅器傳入了中原。此後,關中地區的秦人勢力逐漸強大,秦逐漸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隨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在全國建立馳道,設定郡縣,爲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礎。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演變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爲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爲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爲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爲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爲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參考資料:新華社新華絲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

絲綢之路的時間和地點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爲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爲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爲古老的海上航線。

拓展資料:

絲路歷史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但爲何在河西走廊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爲出口絲綢,而是爲進口和田玉  。“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學者的“發明”。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爲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爲“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衆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曆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爲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爲是連結亞歐*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着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着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爲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起點到底是哪裏

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重要貿易商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絲綢之路的起點,始於古代中國的長安(今是西安),一路向西延伸,途徑我國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後跨入帕米爾高原,中亞,西亞,非洲,(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抵達歐洲(希臘,意大利,法國)。整條路線,促進當時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絲綢之路路線,在中國境內總長約4000多公里,全程7000多公里。起點,西漢時期,始於長安,東漢時期以洛陽爲起點。最遠的終點抵達法國的里昂。

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

東方起點是洛陽!絲綢之路是西安!看清題目!不一樣的!絲綢之路持續時間長!在西安滅亡之後!新的朝代都城遷都在洛陽!從此國家中心就是洛陽!然後絲綢之路還是經久不衰!絲綢之路經歷了好幾個朝代呢!起點就這兩個城市!

漢代絲綢之路起點終點是哪裏?中間路過哪裏?

漢代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終點是羅馬。

中間路過敦煌出陽關西行,沿崑崙山麓過蔥嶺,西達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東北一帶)、安息 (今伊朗)、條氏(今阿拉伯半島),最後到達羅馬帝國。

擴展資料:

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