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家鄉美食 > 

雲南最着名的十二道菜

欄目: 家鄉美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雲南最着名的十二道菜

1、過橋米線。傳說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島唸書,秀才妻每日都要透過石砌的小橋給夫送飯。一日,妻子念丈夫讀書辛苦,燉了一隻又肥又壯的母雞,裝入罐中,正準備把飯送給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時送去。當她辦完事後,發現湯罐還是熱乎乎的,原來是厚厚的一層黃油覆蓋湯麪,起到了隔熱作用。於是便穿小道,走石橋,送到丈夫身邊,將米線在熱雞湯裏浸泡後,隨即撈出放入碗裏,秀才吃了十分滿意。人們爲了讚譽這位妻子,便將這種食品取名“過橋米線”。

2、汽鍋雞。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到臨安府巡視,臨安知府命廚師各獻一道菜,年僅24歲的楊瀝將火鍋的原理運用並改制成美觀的汽鍋。乾隆大悅,將汽鍋帶回宮中,從此成爲國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鍋雞在滇南地區流傳,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3、燒餌塊。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門二堂不知什麼原因突然起火,於是知府氣得暴跳如雷,認定是大膽刁民故意搗亂。他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門張貼布告,從當天開始,所有百姓一律不準在家升火做飯。此項禁令有效期三個月,違者嚴加懲處,絕不寬容。

4、大救駕。大救駕源自騰衝,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攻打昆明的時候。那時明朝永曆皇帝一路逃至騰衝,飢餓難忍,當地人炒了一盤餌塊送上,永曆皇帝吃後讚口不絕,並非常滿意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家常炒餌塊被世人稱爲大救駕。

5、宜良烤鴨。宜良烤鴨又稱滇宜牌燒鴨,是雲南省經典的漢族傳統名餚,起源於明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明人洪武年間,朱元璋封潁川候傅友德爲徵南首領,率領千軍萬馬奔赴雲南,同時帶上了自己的御廚——南京著名的燒鴨師傅“李燒鴨”李海山。後來等雲南統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賜白綾而自縊身亡。“李燒鴨”聞訊後不敢回南京,便隱姓埋名先後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萊鄉的李毛營,經營起燒鴨生意,開了家滇宜燒鴨店,並娶了位毛姓姑娘爲妻,如今的“李燒鴨”已是第28代傳人。

6、虎掌菌炒雞絲。虎掌菌在歷史上被視爲珍品,是向歷代王朝納貢的貢品之一。虎掌菌炒雞絲這道菜的由來也跟朱元璋有關。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孫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奪了王位之後,逃到了雲南削髮爲僧,在獅子山上當和尚。朱棣派刺客到雲南來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華寺傳經,途中被刺客認出。刺客便暗中尾隨到了南華寺外,伺機行刺。 南華寺住持南禪法師,當晚設素宴爲建文帝接風洗塵。刺客探知此事,便潛入寺中廚房,在做成的“巴掌菌”裏放了毒藥,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來。他還一邊吃着飯一邊和南禪法師說着話。不一會兒,便把盤中“巴掌菌”吃得乾乾淨淨。南禪法師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勞累,便請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覺得頭昏乏力,不一會兒便昏昏而睡。

7、雞樅宴。西安有餃子宴,昆明就有雞樅宴。昆明的雞樅宴體現的是正經八百的烹飪技術,無論何種方式,都有其高層次的技術含量,都能做出別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關於雞樅的故事和傳說就更多了《本草綱目》中記載:“雞樅產雲南,生沙地間……土人採烘寄遠,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饋贈他雞樅。明代新科狀元楊慎流落到雲南,首次喝到鮮美的雞樅菌湯,以爲這種美味不應該是人間所有,因而將其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

8、火把蝦源自彝族新年火把節。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願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爭。阿提拉巴不負衆望,智取戰勝了兩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蟲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各處燃起,蝗蟲通通燒死了,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說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六月廿四,從此,彝民在每年的這天,就以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作爲紀念。火把蝦不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別具風味。

9、傣味鬼雞。這道菜來源於西雙版納傣族當地民族危殺雞祭鬼的習俗,菜名聽起來詭異,味道卻是好極了!火紅的辣椒,味道濃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韌感的稚嫩雞絲,使這道菜的色彩猶如夜晚霓虹燈般繽紛,而其濃郁香辣的地方風味更是讓夏日昏睡的味蕾馬上醒神。

10、石屏燒豆腐。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觀。不管是縣城、鄉鎮的小集鎮,還是嘈雜的集貿市場、街頭巷尾,你隨處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邊小吃。關於石屏豆腐的發明者,民間有着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石屏縣城有一戶人家,住着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並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媳婦多飲。有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婆婆前腳剛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豆漿時,院子裏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着會捱罵,便趕忙端起了燒好的豆漿,往竈上的瓦壇裏倒。

11、芭蕉花燉紅燒豬肉。上世紀八十年代,駐紮在老山腳下的我軍某部隊官兵,因長期食用各類罐頭,食慾明顯減弱,加之駐地氣候特別炎熱,部隊士氣和戰鬥力受到了很大影響。炊事班的同志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不知如何是好。一天,越軍一發炮彈向該部駐地飛來,把密密麻麻的芭蕉樹炸得橫七豎八。邊拍打滿身泥土,邊走出掩體的炊事班長看到滿地的芭蕉花,一時突發奇想:“要是把芭蕉花與紅燒豬肉罐頭肉煮在一起,會是什麼味道呢?”誰想,這一道搭配怪異的湯菜,剛端上桌不久,就被官兵們吃了個精光,大家都稱讚這道菜好吃,它油而不膩,味道鮮美,而且清涼降火,食後令人神清氣爽。後來友鄰部隊紛紛效仿,這道菜也因此得以傳遍所有參戰部隊。

12、沾益辣子雞。說沾益縣的村民龔紅雲,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春節,她下廚炒雞肉時不小心將放在竈邊的一碗辣椒麪翻潑進鍋裏,只好將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辣香獨特的好菜。1987年,她利用街邊住房開起了小食館,逐漸把她家的辣子雞推成了專營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