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無我茶會文案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42W

無我茶會文案

歡迎來到無我茶會,這裏是放鬆心靈、品味人生的理想場所。無我茶會致力於爲每位品茶人士帶來最純正的茶道體驗,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一片寧靜,感受茶道之美。

在這裏,您將品嚐到來自世界各地最優質的茶葉,無論是清雅的龍井、醇香的鐵觀音,還是濃郁的普洱,我們都會爲您挑選最好的進行現場沖泡。除了茶水之外,我們還提供各種小食和美味甜點,讓您在品茶的同時享受美食的味道。

無我茶會不僅僅是一個品茶的地方,我們更注重爲每位客人提供一個舒適、安心的環境。我們的空間裝置採用自然、簡潔的設計理念,爲您營造一個寧靜、溫馨的空間。在這裏,您可以放鬆身心,聆聽茶香帶來的寧靜和愉悅,享受一個無私、無我、無限的舒適空間。

無我茶會期待您的光臨,讓我們一起品味茶道之美,感受自然之靈魂。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無我茶會 蔡榮章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ea Gathering as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無我茶會是一種茶道思想,一種茶會形式的名稱,無我應被解釋爲“懂得無的我”,無”中才可以生“有”,

無我的無也不是 “空” 不是“忘記我” 不是死亡,而是有如光線的無, 乃由七彩融合而成, 紛雜的生命色彩藉 “茶” 將之純化爲無, 創造一個茶道理想國。

作者簡介

蔡榮章

現代茶道思想家, 無我茶會創始人,曾任中國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8),漳州科技學院(原漳州天福茶學院) 茶文化系創繫系主任 (2008-2013) 現任漳州科技學院教授與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

1980年起主編<茶藝>月刊並執筆社論至2008年

1983年創設泡茶師檢定製度

1990年創辦無我茶會。

2009年起於 <海峽茶道> 現改名<茶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月刊任專欄主筆

2011年創設專屬網站並執筆每週專欄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著作:

現代茶藝>1984

<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1991

現代茶思想集>1995

<無我茶會180條>1999

<臺灣茶業與品茗藝術> 1999

<茶學概論>2000

<陸羽茶經簡易讀本>2001

<茶道教室-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2002

<茶道基礎篇-泡茶原理與應用>2003

<說茶之陸羽茶道>2005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 ·識茶:泡茶>2006

<茶道入門-泡茶篇>2007

<茶道入門-識茶篇>2008

<中英文茶學術語>2010

<中日文茶學術語>2010

<茶席·茶會>2011

<中國茶藝>2011

<中國人應知的茶道常識>2012

<現代茶道思想>2013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中文繁體版)2013<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文版)2013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中文簡體級)2016

序: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茶道藝術家重視茶道藝術內涵, 他可以從泡茶過程、 奉茶給品茗者的往來之間、 大家品賞茶葉茶湯茶器間 (以上這三項簡稱爲“泡茶”),將茶道的藝術內涵表現得很好,藉着上述所說的“泡茶",創作出自己的茶道藝術作品。

茶道藝術家除了利用 “泡茶” 來表達, 創作、 享用茶道之外, 還可以借用 “茶會” 的形式來完成上述所說的表達、創作與享用。借用的茶會可以利用既有的茶會形式, 也可以創作一個新的茶會形式。 利用既有的茶會形式是側重於表達與享用 (表達之間當然還可以有 “泡茶” 方面的創作), 但若就 “茶會” 這個媒介而言,想要有創作就必須創造出新的茶會形式。 這就是現在我們要說的茶道藝術家的 “茶會作品".

回顧一下歷來的茶會作品, 最早的可以舉出 "曲水茶宴” 。 不知道是誰創作了 “曲水茶宴”, 只知道晉代書法家王羲之他們對 “曲水流觴” 已經玩得很好, 唐代呂溫等ー羣文人因爲不諳飲酒, 相約在“曲水流觴” 時以茶代酒而產生了"曲水茶宴”(見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 現今各地茶界都還不斷進行着曲水流觴式的茶會。

第二個例子是日本的茶室茶會, 這是時當中國明代, 由日本茶道先驅者村田珠光, 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創建的茶會方式, 至今仍然被應用,而且被視爲日本茶道的代表形式。

接下來要舉出英國下午茶, 也說不清楚是誰創作的, 有人推企給維多利亞女皇(1819-1901)的女仔院Anna Maria RussellDuchess of Bedford (1783-1857). 這種喝茶時間. 環境, 茶具茶法, 茶點等習慣流傳至今, 還在各地大行其道。

第四, 第五個例子是由我創建的無我茶會與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無我茶會於1990年在臺北陸羽茶藝中 心創建,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於2010 年在漳州天福茶學院 (即今漳州科技學院) 茶文化系創建。 這兩種茶會形式實施這些年來, 已在多個國家與地區形成常態性的茶會方式。

我們經常看到茶友們設定各式各樣的泡茶席來展示自己的茶道藝術, 如果他的泡茶表現得很好 (包括了泡茶, 奉茶, 茶湯), 我們只能說他創作了ー件泡茶作品, 但不能說他創作了一件茶會作品, 因爲他使用的是既有的茶席式茶會, 不論他是獨自一個茶席還是集合數個茶席。 如果他組織了數個茶席, 並在這些茶席間建構了一定的連鎖性關係, 而且形成了一個整體有機的效果, 這時我們纔可以說 他創作了一件茶會作品"。

既然指的是茶會, 那必然是一些人或一大羣人的聚會, 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完成一件作品, 勢必就像交響樂團或戲劇一般的藝術邶態, 只是它表現的是茶道而已

“無我茶會” 是一種茶道思想、 一種茶會形式的名稱, 無我應被解釋爲 懂得無的我”。 “無” 中才可以生 “有” ,心中充滿了財富、 名譽, 地位、 美麗與忙碌, 幸福無從產生。 無我的 “無”也不是白癡、 死亡的無, 而是有如光線的無, 乃由七彩融合而成,紛雜的生命色彩借 “茶” 將之純化爲無。

蔡榮章

2015.12.08於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001. 無我茶會的基本形式

無我茶會是一種茶會形式, 也是一種茶道形式, 大家自備茶具,席地圍成圈圈泡茶  , 倘若約定每人泡茶四杯, 泡好茶就把三杯奉給左鄰或右鄰的三位茶友, 一杯留給自己, 這樣每人就都有四杯茶可喝。 喝完約定的泡數, 如泡三道茶, 收拾好自己的茶具, 結束茶會。

座次到了會場才臨時抽籤決定 (如附圖 1-2)。 茶會進行的程序、方法已經寫在事先發給大家的 “公告事項” 內 (如附圖 1-3),

所以茶會進行間沒有指揮與司 儀, 一切依排定的程序進行, 大家也都安安靜靜地泡茶。 茶具的種類與泡茶的方式不受任何流派與地域的.

喝完最後一道茶, 可以安排五分鐘以內的音樂欣賞或靜坐, 烘托茶味並回味茶會情境 , 也可以在茶會結束後進行其他活動。

以上就是無我茶會的基本形式, 現將上面的敘述整理成條文如下:

1. 圍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2. 抽籤決定座位。

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

4.自備茶具 、茶葉與泡茶用水。

5. 事先約定泡茶杯數 泡茶次數、 奉茶方法, 並排定會程。

6.席間不語。

七大精神

1 抽籤決定座位 無尊卑之分

2 依同一方向奉茶 無報償之心

3 接納欣賞各種茶 無好惡只心

4 努力把茶泡好 求精進之心

5 無需指揮與司儀 遵守公共約定

6 席間不語 培養默契,體現羣體律動之美

7 泡茶方式不拘 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無我茶會想要塑造的,是安詳,自在且精緻的生活,簡單且足夠的規章就行了。

無我茶會四美1 樸素之美 2 平凡之美 3 和諧之美 4 律動之美

2018.12.02

茶會中的無我茶會是什麼

無我茶會是一種茶會的形式,人人自備茶具、茶葉圍成一圈泡茶。如果規定每人泡茶四杯,那就把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也可規定奉給左邊第二、第四、第六位茶侶”最後一杯留給自己。如此奉完規定的泡數(如規定泡三道)聆聽一段音樂演奏後(也可省略),收拾茶具結束茶會。 何謂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綜合上面二至八項的特質,可以提煉出無我茶會的七個主要精神。 1. 座次由抽籤決定,無尊卑之心。 2. 奉茶至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 3. 以超然心情欣賞每人帶來的茶葉,無好惡之心。 4. 茶具型式與泡法不拘,無流派之分。 5. 將茶泡好,求精進之心。 6. 指揮與司儀,遵守公共約定。 7. 席間不語,培養團體默契,體現團體律動之美。

無我茶會的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何謂茶道?茶道是藝術、禮儀、修行還是技術手段?不同的國家、學者,不同的傳統文化羣體,對茶道定義衆說紛壇,莫衷一是。由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可以窺見什麼?

茶是一份神祕的領悟,是一種奇妙的想象。實際上,正如茶藝的豐富繁盛,茶道也是茶人多樣的心靈感受。茶道是心。

日本茶道嚴格謹慎,是軍事,是宗教。中國茶道自然謙和,是山水,是晚霞。有人能喝出刀光劍影、兵戈鐵馬,有人卻喝得行雲流水、風調雨順;有人對茶而當歌,有人飲名如苦藥……不同的思想人格,將是不同的茶道。

中國茶道有“四啼”: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大飾大道大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靈魂能以莫立和實現的憑藉,“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是一份殘缺的心靈。“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爲“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搏,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是品茶人的心靈宗教,是白開水中的人生況味,是無字書裏的千言萬語,是情侶眼眸的默默對視。“真”是“和”的真,“靜”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茶的散文

朋友,好久不見,今天是否有空,陪我去喝杯茶,做一會兒閒人,去喝一杯“散文茶”,爲我、爲你、爲健康!

曾幾何時,我們變得異常忙碌起來,“忙”字“累”字成了高頻詞,喝茶於我變成了“奢侈”,變得功利起來,即使去杭州出差,也會忍心與“龍井”擦肩而過,歸根結底是因爲忙。

因爲忙,捨不得“浪費”時間,於是決定把喝茶閒聊、天南地北的時間統統給省了,總以爲這樣就可以用這段時間來做很多事,可是幾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煩躁和焦慮,從未有過的鬱悶無處排解,做事效率沒見提高,可口腔潰瘍卻接踵而至。還時時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我開始懷念那杯久違了的“散文茶”。

不記得哪位茶友說過,喝茶就像文人寫文章,也是有體裁之分的。我覺得小說太冗長,我等喝不起;戲曲太吵,不適合在茶室;雜文太雜,有點亂,有時還太激烈;我鍾愛散文的飄逸脫俗,抒情文采,她可長可短,有感而發。忙累之餘,與一、二知己小聚一處,論茶味、談世情、聊古今,酣暢淋漓的溝通,就像經歷一次心理治療,讓人變得輕鬆、剔透起來。

淺啜慢飲中,可以探探“茶”字的長壽祕訣。茶字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爲“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於一百零八歲。於是自己也彷彿從茶味中咂出健康“茶壽”的韻味來。

“龍井”、“碧螺春”歷來都是綠茶中的極品,氣質典雅,高貴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捧一撮投入杯中,開水一衝,雀舌般的芽葉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湯色明亮。綠茶的風采與風韻一覽無餘地展現在眼前,品一口香茗,於是人也顯得寧靜祥和、高貴脫俗起來。

春天來了,泡一壺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錯。花茶是綠茶和紅茶的混合體,平平淡淡,簡簡單單,卻將所有的芬芳無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細細啜飲,自己也不知不覺中變得平易與親和起來。

“喝茶之意不在茶”,我鍾愛這餘味深長的散文茶,是因爲她能怡情悅性,消煩去躁,使我身心舒展;她能清心醒腦,其樂融融,使我振奮精神。誰都明白:有了健康,才能贏得將來、擁有明天!別猶豫了,一起去喝杯散文茶吧!

生活裏沒有容易二字,誰不是在負重前行

01

前日清晨六點半,老公開了一夜的車從成都剛剛趕回家,抱了抱剛醒來的兒子,看了看尚在熟睡中的女兒,收拾了行李又匆匆去趕開往北京的高鐵。送他出門,他說:放心,從成都回來的時候和同事輪流開車,已小睡一會兒,一會再去高鐵上補個覺就好了。

朋友在朋友圈看到我發的這段文字,說娃他爹不容易啊。

真的是不易,這兩個月來,他幾乎日日加班,頻繁出差。他以前在一家以加班多而出名的公司,曾通宵熬夜工作,我以爲那家公司最是累人,現在才知,創業路上更是艱辛。

問朋友他是如何熬過創業初期的。在我眼裏,他現在的日子應該很是愜意。從報社離開,去一家大公司做職業經理人,事業風生水起之時選擇自己創業,開創無我茶會,尋茶、品茗、閱書、賞文玩,把玩歲月。出入皆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很多人都羨慕的生活吧。

他回我:“現在依然在熬。只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見面老說自己辛苦豈不矯情?招人厭煩?”

大多數人都如我一般,只看到他表面的風光,並不知道這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資金鍊危機,發不出工資,員工離職,尋事,……這些瑣粹比拓展市場發展業績的艱難更讓人鬱悶。

創業是一條不歸路。選擇了,就要繼續前行。

前一段時間,知乎上一篇文章傳頌頗廣,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因岳父的一場大病,陷入困頓。不面臨大病,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窮。老人的養老,孩子的教育, 每一項都是我們身上的負重,也是前行的動力。

毛不易的《消愁》其中一段,真是中年生活的寫照。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

支撐我的身體,厚重了肩膀

雖然從不相信所謂山高水長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誰的生活都不是看起來那般輕鬆,尤其是人到中年,老人已老,孩子尚幼,回頭看時, 都是需要依靠你的人,自己卻無人可靠。 心酸、痛楚都只能憋在心裏,還必須時常在家人面前展現“一切有我,歲月靜好”的姿態。

02

前不久曾看過一部微電影《負重前行》,短片一開始,坐在駕駛室裏的妻子突然變成殭屍要抓咬丈夫,丈夫努力躲開,但胳膊還是受傷。病毒一旦發作,丈夫也會變成殭屍。丈夫從車裏將才幾個月大的孩子抱下來,他必須在自己變成殭屍之前將孩子帶到安全地方,送給願意收留的好人。

這位爸爸將孩子的名字用記號筆寫在孩子的肚子上,在地圖上查找安全地點將地址寫在自己的胳膊上,他把孩子用揹帶背在背上,在肩上搭了一根木棍,在揹帶上固定好,把撿來的動物內臟包裹好,掛在木棒的前端,綁住自己的雙手,這樣就算變成殭屍他也會一直前行,不會傷到孩子。他的病毒開始發作,神智模糊卻依然想回頭看看背上的孩子,他的腳步已經凌亂,身體已經變成了一種工具,就像揹負希望的諾亞方舟前行不止,直到有人用子彈把他擊倒。

“My name is Rosie”是父親留給孩子的唯一資訊。或許等他長大,他會明白,父親留給他的是比自己生命還重的愛。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爲愛在負重前行, 生活中的我們誰的肩上不是負着沉重的愛呢。

之前這張照片在網上流傳很廣,一箇中年男人在大雪紛飛的車站拿出麪包啃,天氣太冷麪包太硬,不禁低頭抹淚。

他是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爸爸。

我們在這個中年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失婚失業失意,哪個都有隨時隨地來襲的可能,要扶老攜幼當靠山,還要突破人生瓶頸繼續衝鋒,哪裏會輕鬆。

誰不是一邊忍着眼淚,一邊努力前行。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容易二字。只是我們都學會了對苦難保持緘默,知道前路再難,也要負重前行。

03

原單位的領導,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還是一家雜誌社的主編。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既要兼顧家庭,又要開創事業,可想這其中的難度。

孩子生病,社裏的工作又必須處理。只能將孩子送往醫院,先讓老人陪着,社裏的事情一處理完又立刻趕往醫院。邊陪孩子,邊用電話交待工作。

常常要去國外出差,孩子成長中一些重要過程,不能全程陪伴。心理也留有不少遺憾。有一次爲了配合孩子完成幼兒園老師佈置的親子作業,當時6小時的時差,她那邊已是深夜,依然在視頻裏陪着孩子一起做。

真是恨不得自己可以三頭六臂,不眠不休。她說能撐到今天,真的是憑一口仙氣吊着。

寫公衆號後認識的另一位媽媽,生完老二後沒出月子就開始更文。她說15天沒更文,粉絲刷刷地掉,心裏着急,只得拼了。有網友說羨慕她精力好,帶兩個孩子居然還能有時間每日更新文章。她說,哪裏有什麼好的精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

想起之前一個產量很高的作者,當時市面上的女性刊物幾乎都有她的文章。大過年感冒,一邊打着點滴一邊還在敲稿子。她說,寫字是自己唯一的特長,不拼盡全力很快就會被新人取代。

當編輯時,寫稿是偶爾的心血來潮。那時不懂寫手的壓力。現在自己開始寫公衆號,方知這其中的不易。今天寫完,這文章離你而去,明天要寫什麼?尚不知道。每天早晨,睜開眼睛就開始想,今天寫什麼?有時候一天竟也毫無靈感,不知如何下筆,心緒不免焦躁。

這樣的壓力以後每一日都會有,但必須慢慢習慣,慢慢解決。因我目前除寫字之外再無所長,這條路再難,也要堅持走下去。

董卿做《朗讀者》節目的製作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醞釀和準備;近日又做主編,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最優秀的團隊努力了三個月出版了《朗讀者》圖書。她透露,自己有一把藍色的小鑷子,以前用來拔眉毛,而過去這一年用來拔白頭髮,“我做了這個節目之後,因爲熬夜、策劃、錄像、後期,無休止地進行,所以我見過北京城後半夜各個時段的樣子。”

沒有什麼工作是可以真的高枕無憂,已達從容的永遠是極少數,大部分人都還在路上艱難前行。那些才識出色、氣質超羣的人,他們在背後,可能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努力,還懂得堅持。 人生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

人生沒有捷徑,誰不是負重前行。

作者簡介:悠然 資深媒體人,現全職陪伴兩個孩子成長,正面管教實踐者。在紛雜的生活間隙,依然有仰望藍天的憧憬,文字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 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援- -----------

茶道茶會的臺灣無我茶會

如下:

1. 每兩年主辦或參加一次國際無我茶會,國際無我茶會由本會發起,活動內容爲:

· 無我茶會。

· 各地區茶道表演。

· 論文發表。

· 參觀主辦地區茶藝(業)界。

2. 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型之無我茶會,通常於母親節、中秋節舉辦,以提倡傳統倫理精神、增進人倫關係。此外,並經常主辦或協辦相關單位舉辦之無我茶會。

3. 不定期舉辦無我茶會研習營,培訓指導老師及茶道老師教學研討會,提升教學品質。

4. 不定期舉辦無我茶會茶道教室觀摩,評鑑教室資格,輔導成立茶道教室。

5. 茶道老師資培訓計畫:如學校教師寒暑假之茶道研習營,期能將茶道教育落實於學校教育。

6. 編撰、出版“茶學基本教材”如:

· 製茶與識茶。

· 泡茶原理與小壺茶法。

· 蓋碗茶。

· 陶瓷與茶器。

· 茶文化概論。

· 無我茶會180條。

7. 舉辦茶道表演、專題演講、主辦之文藝季茶文化節目、兩岸茶文化研討會等相關活動。 “無我茶會”是試圖透過茶,透過“爲別人泡茶,別人爲你泡茶”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形式,使人們步入“清靜”的境地。“無我茶會”的宗旨是“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無地域流派之分”。

1. 無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籤決定,不設貴賓席、觀禮席,但可以有圍觀的朋友,表現出無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簡便,亦沒有桌椅的阻隔,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之更爲坦然親切。

2. 無報償之心每人奉茶給左邊(或右邊)的茶侶,但喝到的茶卻來自右邊(或左邊),自己要奉茶給誰喝,或接受誰的茶,事先均不知道,也無法從自己所奉茶的人中獲得回饋,這就是無所爲的奉茶法,目的在培養人們應“放淡報償之心”。

3. 無好惡之心每人自行攜帶茶葉,種類不拘,因茶爲自備,每一個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樣,如此就可以品茗、欣賞到不同的茶,而無好惡之分,希望大家以一種超然的心情品嚐每人帶來的茶葉。

4. 無流派與地域之分茶會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但以“簡便”爲原則,祛除多餘的形式規範,纔有足夠的心情與時間享受茶會的意境,且不易流爲器物的競賽。

5. 求精進之心“將茶泡好”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故事先要有足夠的練習,否則不論是將自己或別人所奉之茶泡壞了,都會造成別人或自己的困擾,而從品茗不同茶中,可以讓自己檢討自己泡得如何,而保持精進之心。如遇到泡壞了的茶,只好以寬容的心接納。

6. 遵守公共約定茶會之前,主辦人員會發給每人一張“公告事項”,說明茶會進行的程序與時間。而茶會進行期間沒有指揮與司儀,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進行。

7. 培養團體默契,體現團體律動每個人將自己所帶來的泡茶器具,各自就定位後,就各自的泡起茶來,只見大家默默的泡茶、傳遞,未見有人交談。奉茶時不要說“請喝茶”,被奉茶者也不需說“謝謝”,但鞠躬致意、感謝之心依然需要,如此不但表現出茶道中的空寂境界,且在禁聲中培養泡茶速度的團體默契,表現出自然協調之美。 1. 何謂無我茶會?

無我茶會是一種茶會的形式,人人自備茶具、茶葉圍成一圈泡茶。如果規定每人泡茶四杯,那就把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也可規定奉給左邊第二、第四、第六位茶侶”最後一杯留給自己。如此奉完規定的泡數(如規定泡三道)聆聽一段音樂演奏後(也可省略),收拾茶具結束茶會。

2. 座位如何安排?

座位由抽籤決定,也不設貴賓席、觀禮席,但可以有圍觀的朋友,表現無尊卑之分的精神。席地而坐不但簡便,而且沒有桌椅的阻隔,人與人間更爲坦然密切,只是應該準備一塊方便攜帶的坐墊。

3. 單邊奉茶的意義何在?

每人奉茶給左邊“或右邊”的茶侶,但喝到的茶卻來自右邊(或左邊),這是“無所爲”的奉茶法目的在訓練人們“放淡報償之心”。

4. 茶葉如何攜帶?

茶葉每人自行攜帶,種類不拘,“也可以事先規定帶哪類茶”。茶葉事先放入壺內,不另備茶罐。由於茶系自備,每人喝到可能是每杯都不一樣的茶,希望大家以超然的心情接納,欣賞之“無好惡之心”。

5. 帶哪類型的茶具以何方法泡茶?

茶具與泡法皆不受拘束,“無地域與流派之分”。但備具有“簡便”的規定,因此如此纔有足夠的心情與時間,享受茶會的意境,且不易演化成器物的競賽。

6. 茶泡壞了怎麼辦?

一定要專心泡茶,而且事先有足夠的練習,否則茶泡壞了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茶,這是無我茶會“求精進之心”的體認。奉過來的茶泡壞了,或是自己要奉給別人的茶泡壞了,都造成自己與別人很大的苦惱,預防之道就是“把茶泡好”這是茶道的基本精神。遇到泡壞了茶,只好以寬容的心接納。

7. 茶會進行間可以說話嗎?

泡茶之前的茶具觀摩與聯誼時間可以走動、交談、拍照留念。開始泡茶後就不可以了。奉茶時不要說請喝茶,被奉茶者也不要說謝謝,但鞠躬感謝的心依然需要,別人前來奉茶時不要中途離席出去奉茶。茶會進行中沒有指揮與司儀,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進行,再加上大家都不說話,也沒有音樂陪襯,不但顯現空寂的境界,且表現團體行動自然協調。在社教功能上還可培養大家遵守公共約定的習慣。

8. 如何求得進度的一致?

茶會之前不但要爲沒參加過無我茶會的人舉辦說明會及演練,還要發給每人一張公告事項,說明茶會進行的程序與時間。報到抽籤後還要有對錶的動作,動作慢的要快一點,動作超前的要放慢一些。大家都擠在一起奉茶時,不妨先跳到不擠的地方,這些都是無我茶會,培養團體默契的功能。

9. 何謂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

綜合上面二至八項的特質,可以提煉出無我茶會的七個主要精神。

(1). 座次由抽籤決定,無尊卑之心。

(2). 奉茶至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

(3). 以超然心情欣賞每人帶來的茶葉,無好惡之心。

(4). 茶具型式與泡法不拘,無流派之分。

(5). 將茶泡好,求精進之心。

(6). 指揮與司儀,遵守公共約定。

(7). 席間不語,培養團體默契,體現團體律動之美。

10. 必備的茶具是哪些?

(1). 一壺一盅四杯:杯數依需要調整,杯子用“杯套”包起來。“二杯一壺”,“二杯一盅”各用包壺巾包紮妥當,出門前壺內裝入茶葉。(茶具型制可另選定)。

(2). 旅行用熱水瓶:出門前裝入適溫的熱水,(依所泡茶業需要之溫度)。

(3). 奉茶盤:奉茶時所需的拖盤。

(4). 坐墊。

(5). 定時器:茶巾可省略或用手錶,懷紙代替。

(6). 照明燈:限夜晚無我茶會使用。要能站立,且光線往下往旁照射者。

(7). 穿脫方便的鞋子:一雙穿脫方便,不需用手協助的鞋子。

11. 奉茶時杯子如何放置?

以每人泡茶巾前端作爲奉茶地方。若泡茶四杯,就奉茶地方,區分爲四等分,奉茶給第一位茶侶時,將杯子放在奉茶地方的第一個位子,從奉茶者的右邊算起,奉給第二位茶侶時,將杯子放在第二個位置上。奉給第三位時放在第三個位置上,自己的一杯就放在第四個位置上,第二道以後端茶盅出去奉茶,倒在自己的杯內。

12. 一定是泡四杯奉三道嗎?

不一定,只要事先約定好就可以了。泡幾杯,奉幾道,奉給誰。帶什麼茶,要不要供應茶食,都可以事先約定。

13. 可以奉茶給圍觀的人嗎?

可以,但要事先約定,如果規定泡四杯,奉四道,可以在第二道時,從自己提帶內取出四個小紙杯,每人奉茶給後面圍觀的朋友。第三道恢復原規矩,第四道再度奉給後面圍觀的人這時圍觀的人手中已有杯子只要用茶盅奉茶即可。五百人的無我茶會可以奉茶給二千位參觀的朋友,是活動力很強的一種茶會方式。

14. 席地而坐的方式有何規定?

沒有,只是鼓勵“跪坐”的方式,因爲“盤坐”時不易端着杯子站起,而且雙腳太靠近茶具。不習慣跪坐的人初期不會適應,但這種坐姿有益健康,是體育界鼓勵的一種運動。但腳關節受損的人不要勉強,用一張小凳子都是可行的變通方法。

15. 音樂欣賞如何安排?

喝完最後一道茶後靜坐原位,演奏或歌唱的人看大家坐定,開始吹奏或演唱一段曲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五分鐘。演奏或歌唱完畢,待樂音消失後,將自己使用過的杯子擦拭一下,收回自己的杯子,收拾茶具,結束茶會。這樣的安排是將音樂欣賞視爲品茗的一部份,所以前後不宜有鼓掌的動作。

本週日『無我茶會』注意事項:

茶友們好!

本週日(12月11日),由和雅集|中國茶人發展聯盟在『竹語間 』攜手舉辦『室內無我茶會 · 市集活動 』,現將 注意事項 列出如下:

* 性質:本次活動是以推廣茶文化爲主旨的公益活動,所有熱愛茶的朋友都可以免費參加!

一、『室內無我茶會 · 市集活動 』的詳情:請大家牢記時間地點。

活動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石門村路.5號『竹語間 』

活動時間:

12月11日 13 : 30 - 17 : 00(13:00開始簽到,設席茶友請早些來)。

活動流程:

13:00⇢開始簽到入場,

13:30⇢無我茶會開始,

14:30⇢無我茶會結束,市集開始

17:00⇢本次室內無我茶會╳市集活動結束

二、『你需要準備什麼?』

參與本次茶會設席接龍的茶友,需要設席泡茶。你需要準備如下物品前來:

1.茶器(品茗杯需4只)、茶葉、熱水(需足夠泡三泡)、防潮墊。可以自帶酒精燈、炭爐,現場燒水,但是不可以帶電茶壺,因爲會場電壓無法承受。

2.如果您沒有參與設席接龍,只是作爲茶客過來品茶和逛集,那麼請您自備1只品茗杯。

三、『無我茶會的基本形式』

1. 圍成大圈,席地而坐,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2. 抽籤決定座位。

3. 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

4. 自備茶具、茶葉與泡茶用水。

5. 每人泡茶4杯,每一泡茶,3杯奉給左鄰的3位茶友,1杯留給自己。

6. 席間不語。

四、『無我茶會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一. 抽籤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

二. 依同一方向奉茶——無報償之心

三. 接納、欣賞各種茶——無好惡之心

四. 努力把茶泡好——求精進之心

五. 無需指揮與司儀——遵守公共約定

六. 席間不語——培養默契,體現羣體律動之美

七. 泡茶方式不拘——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錄自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

五、如果看完這些您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點擊檢視下邊這篇文章。

一篇文章,讓茶友弄懂【無我茶會】

溫馨提示:

1.雖然活動現場在室內,且有地暖,但是大家還是要注意保暖。

2.不要遲到、不要遲到、不要遲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3.歡迎邀約更多的茶友到現場體味。

願大家一起度過這個愉快的週末!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

  茶德是什麼?以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受到當今茶人的廣泛認同。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之道,心道也

  經歷了人生的沉浮,品嚐了人間的五味,縱觀了人世的百態,放下了人性的妄念,纔開始慢慢的品出茶的味道來。——題記 茶乃心道。初始飲茶的人,因爲不韻此道,一般會選擇綠茶,品出的是青澀之苦;喝得久了,不耐苦澀,便會選擇烏龍茶,味較重而少苦澀,不寒不熱,似乎很符合中庸之道;經歷的多了,如同對生活的品味,越來越喜歡厚重,所以又選擇了醇香的紅茶;隨着斗轉星移,一切都看淡了,又開始漸漸的喜歡起綠茶的清香來。

  歸於平淡,道之根本。“自然崇儉”是中國茶道人格上的最高準則。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復歸於樸”。茶道如此、人生如此、宇宙間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亦是如此。近代凱亞有云:“ 我國茶道及其審美文化的一大傳統特色,即乃簡約之美也。簡者,簡易也;約者,儉約也。啜茗之道,歷來皆宜乎簡易,而不宜乎繁難;宜乎儉約,而不宜乎奢糜。不論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 清代茶人陸次雲論茶有曰:“龍井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陸羽在《茶經》中則提出:“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人生如茶,無味之味纔是真滋味,平淡之極方顯神奇。道法自然,方可獲得人生的和諧與寧靜;崇尚簡約,方可獲得人生的圓融與樸真。只有如此心淡之人,方可品出茶茗的真味,方可體會人生的真諦。

  俗話說得好:大俗纔是大雅。有人以爲喝茶需在幽靜的場所裏,有端莊的茶藝師,配以精美茶具,再聽上一曲佛音,方爲高雅,似乎超脫。孰不知,用大茶壺、大碗茶來盪滌塵埃,豈不是更爽乎。由講究到隨意,由繁雜到簡約,可能更要接近禪茶的意境了。若捧一壺清茗,淡然的飲於喧囂的市井間,那將是一種何等的修爲!?詩僧皎然說的好:“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在詩人的境界裏,我們看到了:茶隨心而定,心因茶而清。沉浸在這樣如茶的世界裏,一切都是那樣的泰然與祥和,人生若是如此,還有什麼煩惱不可解除,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去計較的呢?

  茶本是通靈之神物,集天地日月、山川雨露之精氣而成。在大自然的輪迴中,只是因爲人們的喜愛,便以感恩的心態存留於世。所以,茶又是聖潔之品,只有相知的人,纔可以擁有。在茶與水的結合當中,我們看到了茶的淡定與自我犧牲,並在這犧牲當中展現了自身的價值,我們同時也看到了水的熱情與包容,是這種包容,成就了茶的天然神韻與芳香。

  茶者,藥也。《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所以,陸羽《茶經》稱“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即是爲藥,不可不慎。要因其人、順其時、應其心而用之,纔不會違背在天倡導的“康、樂、甘、香,和、清、敬、美”之八德之美。凡人用之,雖是附庸了風雅,淺薄了茶的清名,倒

  也是可以解藥食之毒,更是能解其心毒,況功高之處在於“正其心”也 。聖人用之,那正如盧仝所述:“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可道,非常道。聖人之道,亦仝於茶道也。茶道三昧,茶之道,在於心境的平和;茶道凡塵,茶之道,在於壺小乾坤大;茶道歸一,茶之道,在於從無處來,到無處去;茶道無形,茶之道,在於心裏有茶皆是茶。此乃茶之心道,亦茶之“正道”耳。

  有道是:

  一盞翠綠將心醉,不問紅塵是與非;

  人生若此虛靜處,捨得神仙復何求?

  第一抹春痕

  翻翻日曆,算算節令,數數日子,天寒地凍的冬季本該漸行漸遠,風和日麗的春天早該來臨。盼春的我迫不及待地離開溫暖的火爐,推開塵封一季的窗戶。可是,天空依舊陰悽悽的;氣候依舊冰冷徹骨;風聲依舊虎吼狼嚎;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感覺依舊是冬天。哪裏有一絲春天的跡象?哪裏有一點春天的味道?哪裏有一縷春天的色彩?我對“四季更替”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產生了疑惑。甚至有一種被欺騙的小小的不快。

  細心的媽媽似乎覺察到了我的心思,說:“春天真的來了,

  可是整天呆在家裏的人是感受不到春天的。到大自然中去吧,那纔是春天的世界。”

  於是,我裹着厚厚的羽絨服去大自然踏尋春天。悠然穿行於蜿蜒盤旋的山間小徑上,舉目遠眺,滿目的灰褐枯黃,呈現一派落魄蕭條的景象;環顧四周,光禿禿的樹木在寒風中痛苦嗚咽;枯葉像折了翅膀的蝴蝶零落一地;小草乾枯焦黃頹敗匍匐在地上。引發了多愁善感的我內心無限的失望和惆悵。唉,春天到底在哪裏呢?

  我決定停下來歇一歇,忽然感到一股淡淡的、淺淺的、若有若無的清香在空氣中微微盪漾。這種清香給人的感覺是輕輕地 ,小心地呵護着脆弱的鼻翼,生怕香味太濃香破了鼻子,多麼善解人意的香味啊!我尋着清香放眼開去,原來是懸崖邊的一堆枯草叢中,掩映着一株金燦燦的黃花,像一個古典的靜女亭亭玉立,搖曳生姿,弱不經風。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我,準確地判斷這是迎春花,這一陣陣清香就是從這裏散發出來的。如果不細心觀察,是很難發現的。衆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它卻在眼前,宛如一首唐詩一闕宋詞在春寒料峭的臘月傲然綻放。成爲這灰黃蒼茫天地間的一抹亮色;成爲我焦燥不安的心情最好的撫慰劑;成爲大自然的第一抹春痕。

  我一邊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第一抹春痕,一邊懷着激動的心情飛奔到金黃的迎春花身旁。褐黃泛青的枝幹呈拱形下垂,這是一種優雅含蓄的姿勢。枝幹芊細修長,好像瘦瘦的筋骨,宛若細

  長的手臂,彷彿大海里八爪魚的觸角。呈卵狀橢圓形的葉蒼翠茂密,隱隱透出鐵鏽色的小斑點,也許是歷經了無數的坎坷和滄桑的緣故吧!花朵形態各異,有的還是硬硬的青花蕾,上端隱隱透出點點嫩黃,下端嫩綠如翡翠鑽石般美麗嬌嫩。有的含苞待放,花苞小小的,圓圓的,鼓鼓的,猶如姑娘衣服上的盤花鈕釦。有的剛剛綻放,似一個害羞的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肯露真顏。有的完全綻放,盡情舒展着六片薄如蟬翼的黃瓣,好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宛如一個個仰天吹奏的小喇叭;如同一隻只上檔次的高腳金盃。每一朵花都精緻輕盈,每一朵花都玲瓏剔透,每一朵花都鮮嫩潔淨,惹得我無限憐愛。並且地上沒有一朵落花,讓我體驗到了它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絲毫沒有凋零衰敗之感。我豁然開朗,春天真的來了,就藏在這迎春花裏,而我是這第一抹春痕的主人。驀然間,心情分外愉悅。

  眼前的第一抹春痕,不知醉倒了多少才華橫溢的詩人,洋溢着多少寧靜和諧的詩情,創造出多少千古流傳的浪漫詩篇,成就了多少文明古國的優美詩行。喜歡唐朝白居易讚歎它身姿的曼妙 “金英翠萼帶春寒,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喜歡宋朝韓琦描摹它飄逸的神韻“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衝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喜歡清朝王夫之佩服它不畏嚴寒的氣節”玉峯疑菡萏,絳佩詎辛夷;蝶醒初春裏,香尋未綻時”。最愛當代江澍淵歌頌它蓬勃的生命“柔枝垂披綴金黃,冰消雪融顯榮光,當代春風和暖萌綠葉,迎得百。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道是茶文化的靈魂

  何謂"茶道"?"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明張源《茶錄》) 這是一個方面。更爲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載道", "道"寓於茗飲之中。茶道源於中國,它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大益吳遠之在《茶道》中倡導"精行儉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蘊,體現了陸羽茶道的精神。

  大益吳遠之把飲茶這一物質生活,導向重視入文精神及心靈昇華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價值評判貫徹於茶事的過程。唐末劉貞亮的《茶十德》中,提出了"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發揚了前朝的茶道精神。此後一千多年間,歷代都對"唐茶道"作了補充和完善。中國茶道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精髓爲指導思想,根植於華夏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並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爲追求目標。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古人爲了修德悟道,把茶道豐富而深邃的精神內容,用精煉的哲學語言概括成"五德"、"八德"乃至"十德",使人易於理解和踐行。如前賢把"清、和、儉、怡、健"五字濃縮於茶道中,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們的淡泊、博愛、謙和、善美和剛強的襟懷。概言之,大益吳遠之提到,中國茶道就是飲茶之道(品茗的藝術)和飲茶修道(怡情養性,薰陶德化)的統一,是茶事與文化、修養與教化的統一。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文化

  茶文化知識體系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茶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茶的起源與發展從茶樹的自然分佈、地質變遷、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茶樹的起源是在中國。但是也有印度說、無名高地說與二元說。茶在最初神農時期是以藥用的。到來先秦時期,茶作爲宮廷貢品,開始了茶的日常飲用。到了漢魏時期,茶開始走向市場,成爲商品。到了西晉,茶就已經發展成爲當時最爲流行的飲料了。如今,茶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第三章:茶葉的分類與加工

  分類:歐洲把茶葉按商品特性分爲紅茶、烏龍茶、綠茶三大類。日本則按茶葉發酵程度不同分爲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我國茶葉分類是比較理想的分類方法,它是按照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爲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加工:綠茶的加工工藝:鮮葉處理(攤放)——殺青——揉捻——乾燥。殺青的溫度一般要大於80攝氏度。紅茶的加工工藝:鮮葉處理(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烏龍茶的加工工藝: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普洱茶的加工工藝:攤放——殺青——揉捻——渥堆——乾燥。普洱茶陳化10—20年味道更佳(存放條件適合的情況下)。

  第四章:茶與健康

  《神農本草》:“茶苦味,飲之使人溢思,少臥,輕身,名目。”現代科學也證明了茶的藥用價值,檢驗出茶中具有多種成分,如茶多酚、維生素、氨基酸、生物鹼等物質,其功能有延緩衰老,延緩香菸毒害,醒腦提神,美容護膚,抑制和抵抗病毒菌,預防和抗癌等功效。飲茶一般是有益無害的。(注:醫生指定不能飲茶者或服藥者不能飲茶)

  第五、六章:茶葉審評基礎知識及品飲藝術

  茶葉審評是一項專業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其對審評的內外環境要求特別嚴格,一般有專門的審評室。所藉助的工具雖然普通但是要求也不能隨便,一般也有專門的工具。“器爲茶之父,水爲茶之母。”一杯好喝的茶不但取決於茶葉的品質,所選用的泡茶器材和水也同樣重要。泡茶用的水有多樣,有泉水、自來水、蒸餾水、湖水等。不同的茶沖泡時其茶水比和泡茶時間也不盡相同,如紅茶的茶水比是1:50,烏龍茶的茶水比是1:22。泡茶時間爲2—10分鐘不等,一般爲5分鐘。無論是審評茶葉還是審評茶水都離不開人的嗅覺、味覺、視覺與觸覺等來

  審評茶的色、香、味、形而對茶進行評價。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因而也有不同的特點,如綠茶是清湯綠葉,而紅茶則是紅湯紅葉。

  茶的審評一定要人出自真心需要人的定力和道德。

  第七章:我國的茶俗文化

  客來敬茶,一直是中國人對待客人的一種基本禮儀。然而,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如漢族的清飲,閩臺婚俗的“茶禮”,北京的大碗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等。而無我茶會則更能體現中國人喝茶與待客之道無尊卑之心的飲茶方式與精神。

  第八章:茶道與茶藝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貫穿於儒、佛、道等傳統文化之中。首先,茶文化與儒家思想的關係。以孔孟爲代表的儒教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倫理教育,強調人與人的關係。如孔子思想:仁、禮、中庸。禮(倫理規範)包括五倫、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中庸更是爲人的最高原則。而茶文化則直接或間接地射出儒家思想的仁、禮、中庸等核心內容。第二,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的關係。道家思想是以老子與莊子爲代表,其根本思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而茶道也強調“道法自然”,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第三,茶文化與佛家思想的關係。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佛教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目前也有幾種非正宗的佛教存在。如宗教佛教,旅遊佛教,企業佛教,甚至有以佛教爲名而無惡不作的邪教。茶道與真正佛教的禪道合成“茶禪一味”。

  總的來說儒、佛、道是一體的,都包括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智慧的教育。唐朝少林寺的一塊碑——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更是體現了三教九流是一家。

  中國茶藝與茶德:目前國內的茶藝可分爲傳統茶藝,加工整理,仿古創新三種。傳統茶藝有1、功夫茶2、蓋碗茶3、綠茶玻璃杯沖泡法。而茶德是指“廉、美、和、敬。”

  茶文化心得體會

  悠悠五千年多年,中國茶文化從神農時代開始延續至今已經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隨着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茶從開始的藥用到宮廷的貢品再到今天,茶已經普及到尋常百姓家了。中國一直有禮儀之邦之稱,而茶則是中國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國的茶與中國的瓷器在世界具有同等的聲譽。茶同樣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所以學習茶文化也必須要了解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目的是弘揚中華文化,用傳統文化來薰陶自己。而在茶文化的課堂主要是學習中華文化的做人理念。《中庸》中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是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智、仁、勇這三條是天下通行的大德。”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也都在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倘若這個社會君臣無義,那麼君臣之間就可能陷入對權力的爭奪而搞得民不聊生;如果父子不相親,那麼父子就可能反目成仇;夫婦無別,家庭也就不再安寧;兄弟無序也就容易手足相殘;朋友交往沒有信用,那麼人與人就無法再交往。這時天下人將會陷入永無休止的戰爭、孤獨黑暗的世界。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難

  以再發展下去了。

  我認爲,人要做到這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並不難。首先,我們要從小做到對父母有感恩的心,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那麼我們的心態就不會變,從而做到其他方面的大道理。李毓秀所撰寫的《弟子規》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只要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弟子規》的教育並真正篤行的話,那麼孩子長大就能做到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了。

  老師經常對我們說,來到這個課堂就拋開昔日的一切煩惱安心地上課。的確,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其他方面的傳統文化,它都有修身養性的教育。茶道教育我們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品茶、喝茶,以品茶的方式去品味生活;儒家思想則教育我們仁、禮、中庸;佛家教育我們“禪”的道理等。可見,中華的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許這就是它能流傳幾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除此之外,我們古人所發明的文言文也是炎黃子孫智慧的體現。文言文作爲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它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至今。沒有文言文,古中國的文化也就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一樣在這世界銷聲匿跡。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文言文。

  學習茶文化,一些歷史人物也是不可忽略的。被稱爲茶聖的陸羽所撰寫的《茶經》是中國茶發展的經典濃縮。陸羽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一直爲世人所讚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同樣是一本經典之作,但是他卻爲此而成爲亡國之君(注: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宋徽宗並非僅僅是因爲愛茶而亡國),最後屍寒他鄉。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切勿玩物喪志。

  學習茶文化確實讓人受益良多。上這樣的課,接受傳統文化精髓的薰陶,把一週以來學習和工作所積累的壓力和煩惱在這裏側地地消除,那是人生的一種享受。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接受良好文化的教育來改變人生。在課堂上老師說過每一天都有四個季節,從早晨3點到9點是一天的春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季節,在夢幻中度過。想想也有道理。從此,我也不再放過那充滿清新的空氣,生機勃勃的早晨了。每天天一亮我就起牀。當我走出門口的那一刻我驚呆了,原來小鳥們比我起得更早。它們在“春天”的氣息裏歡歌笑舞,聲音是那樣的悅耳,彷彿走進了一片原始深林裏,讓我感覺到久違了的大自然。這樣的日子我更是充滿活力,生活變得更快樂,更充實。說到久違的大自然,我們確實是久違了。現在自然環境污染嚴重,人對自然的道德幾乎早已喪失殆盡了,老師也說過如今的環保都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把煙囪建高一點而已,環保最重要的還是人心。我是學習環境科學的,我也開始意識到科技並不能徹底地改善環境。其實要改造的並不是自然,自然並沒有問題,而真正要“改造”的是人心。經過探索,我認爲只有具體的科學與哲學、思想道德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爲此,現在我除了學習專業文化外我也開始了思想道德與哲學的研究。

  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的母親不喝茶但也會炒茶。每當老師講到茶葉的加工裏面的每一個步驟我都會想起我和母親一起採茶炒茶的情景。相互對比,我發現從未受過正式教育的母親同樣可以在每一個步驟裏做好。她炒出的茶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喝。同樣我們也會拿自家的茶來招待客人。我們鎮的人一直都被稱作是對待客人最熱情的人,我想那是因爲我們都帶着一顆愛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吧。

  時光冉冉,一學期匆匆而過,而有的人,有的聲音卻永遠留在了心中。當我還在迷茫中,還在痛苦中掙扎,在虛度年華的時候是我的老師喚醒了我,讓我找

  到真理,找到方向。我的老師,我的課堂,我的筆記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激發着我奮發向上,完成我未完成的夢想。

急求關於茶文化旅遊的外文文獻,最好是武夷山的!

1.1武夷山茶文化考察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爲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定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爲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定了“御茶園”,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爲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爲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爲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爲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爲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爲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爲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爲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爲“武夷”,併成爲習俗。

1.2 武夷山茶與宗教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爲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爲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爲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裏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範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衆用來與衆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衆,以示佛法的莊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衆僧中有“種茶僧”、“製茶僧”,專司茶衆管理和製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爲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爲“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製茶成爲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1.3 武夷山茶特色

武夷巖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巖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色澤油潤,內質香郁,味醇香甘,湯色清橙紅,茶湯金黃,葉底綠葉紅邊,葉瓣邊緣紅豔,呈綠葉紅鑲邊狀,飲用武夷巖茶,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巖茶的藥作用,除了具備紅綠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類及各種礦物質較多,耐沖泡,能促進人體健康。突出表現在會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

武夷巖茶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委員會提出武夷巖茶的原產地域保護範圍,即武夷山市現行政區域範圍內,分區爲:武夷巖茶名巖產區和丹巖產區。武夷巖茶是有賴於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只要是產自“三十六峯”、“九曲溪”之區域內的武夷巖茶,纔有巖韻。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纔有資格稱爲武夷山岩茶。武夷巖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澤而氣馥郁的巖韻,因巖茶品種及種植的氣候、土質、樹齡、鮮葉老嫩、加工技術、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韻特徵。武夷巖茶按等級分爲四大類,由好到差爲:正巖茶、半巖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巖茶,最差的爲外山茶,正巖茶處於景區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由於武夷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茶園不能使用農藥、化肥,且在景區內要退茶還林,面積也越來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巖茶越來越少了,這種茶是完全自然的,對人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紅袍

條形爲條索形,色烏黑,焙透火功,香氣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湯色橙黃到橙紅,很耐泡,九泡有餘香,回甘明顯,巖韻顯著。

精製的大紅袍條索壯美,沖泡後的武夷巖茶中的大紅袍呈綠葉紅鑲邊。入口水仙,佳味清純。“巖骨花香”之品質特徵。正宗的武夷巖茶可連續沖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變,耐泡是武夷巖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巖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後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飲,所謂"三口氣",即可鑑別巖茶上品香氣。更上者"七泡有餘香"。

品質第二的爲小紅袍:香氣高,湯色橙黃,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較顯,巖韻較明顯。

品質第三爲肉桂:條索較緊,條形、色澤烏潤,中等火功,香氣辛銳持久,香氣顯但不夠厚,湯色橙黃,回甘尚顯。

1.4武夷茶與烏龍茶的發展

烏龍茶是沿襲武夷巖茶的製法,從採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與武夷巖茶相同,而武夷巖茶又與北苑龍團的原料採製方法相近似。

現在烏龍茶類的加工方法,不論是閩北、閩南、潮汕或是臺灣,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輕重之別而已。

1.5 武夷山茶風俗及與社會生活關係

飲茶風俗

無論走進農家、民宅、庵觀、寺廟、賓館、山莊、酒店、工廠、機關、學校……迎接你的將是一杯杯、熱騰騰、香噴噴的武夷巖茶,使人立時感到一股股、濃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貫串身心。武夷巖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寶山人的接待札儀。

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民族衆多,其飲茶習俗千姿百態,各呈風采。就武夷山飲茶習俗而言,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形式。由古代沿襲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在有的農村或茶藝館還依然可見。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農村較爲普遍的茶俗便是“客來敬茶”,“一杯香茗暫留客”,表達了武夷山人對客人的問候和敬意。客來敬茶,以茶會友體現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

宋代以來,武夷山民間流傳着“客至莫嫌茶當酒”的風俗,大抵客至,寒暄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屬,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衝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講究“端、斟、請”;客人則留意“接、飲、端”的舉動,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說:“請用茶”。飲茶人宜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佳、好,一道茶後,寒暄敘話,主人復斟茶,飲畢不能將餘渣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別後方可清理、洗滌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種“喝擂茶”的習俗。擂茶是農家招待客人必備的飲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葉、大米、桔皮擂制。講究的還放入適量的中藥菌陳、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來特別香甜,是一種可口的飲料,特別是在炎夏,具有清涼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備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黃豆、爆米花、筍乾、南瓜幹、鹹菜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敬茶時擂茶碗內溢出的陣陣酥香、甘香、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實在令人心馳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爲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 ”、“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爲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鹹筍乾、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嚐到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交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辭時,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並送上祝福的吉言。

武夷山人普追認識到,武夷山之奇秀甲於東南,之名冠海內外,之吸引天下客,決不可輕視武夷巖茶的巨大作用,它作爲武夷山水“秀、拔、奇、偉、淨、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爲強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觀更加五彩織紛,有了它,武寶山水更加豔麗動人,誠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聲欲靜三三水,無勢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勝境,也就更加襯托出了武夷巖茶的盎然生機,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巖茶的誘人魅力,這就叫作“茶爲山興,山以茶顯”了,山水與巖茶已相襯、相映,相溶,密不可分。

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爲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爲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爲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爲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爲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爲“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爲“茶金”,把彩禮稱爲“茶禮”等。

在婚禮中用茶爲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民族。蒙古族訂婚,說親都要帶茶葉表示愛情珍貴。回族、滿族、哈薩克族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禮品都是茶葉。回族稱定婚爲“定茶”,“吃喜茶”,滿族稱“下大茶”。

武夷山人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的,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親茶”等儀式。

總之,從古到今,我國的許多地方,在締婚的每一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來作禮儀。

祭祀茶

茶與祭祀:我國以茶爲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南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爲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爲祭,把民間的禮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

把茶用作喪事祭品,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的祭祀活動,還有祭天、祭地、祭竈、祭神、祭仙、祭佛,不可盡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爲祭品的習慣。如布儂人的祭土地活動,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輪流到廟中點燈敬茶,祈求土地神保護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簡單,主要是用茶。再如雲南麗江的納西族,無論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斷氣時,都要往死者嘴裏放些銀末、茶葉和米粒,他們認爲只有這樣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喊 茶

御茶園祭祀御茶園設有場官、工員。場官主管歲貢之事。後來貢制擴大,採摘、製茶的農戶增加到250戶,採茶360斤,制龍團五千餅。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縣令張瑞本在御茶園的左右側各建一場,懸掛“茶場”的大匾。元至順二年(公元1332年),建寧總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築一個高五尺的高臺,稱爲“喊山臺”,山上還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驚蟄之日,御茶園官吏偕縣丞等一定要親自登臨喊山臺,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鍾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下,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申當祭。”祭華,隸卒鳴金擊鼓,鞭炮聲響,紅燭高燒,茶農擁集臺下。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響徹山谷,迴音不絕。在迴盪嘹亮的喊山聲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爲奇異。有人解釋之當時已是驚蟄,地氣溫熱,加之祭祀茶神時火薰熱炙,地溫增高,井水漸溢,這是可能發生的現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說無百增加一種神奇的色彩,並非迷信,無可厚非。茶農因稱通仙井的井水爲“呼來泉”。

茶 宴

武夷山盛產巖茶,而且歷史悠久,品質優異,獨具“巖骨花香之勝”。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廚好手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選優汰劣,薈萃而成宴席之一款。

武夷茶宴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隨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內的建成開業而問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爲遊客創造一個和諧的綠色家園氛圍,在飲食上挖掘傳統,廣泛收集民間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繼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農家宴之後推出"茶宴",別樹一幟。近年來藉助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接待遊客多的優勢,規模迅速擴大,現有經營武夷茶宴的賓館、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爲鎮店之寶,爲海內外遊客喜吃樂啜。

武夷茶宴選取茶葉上,並不侷限於紅茶和烏龍茶中精品的巖茶,也把綠茶納入菜餚。這樣,能根據客人脾胃的溫涼調適,綠茶性涼,紅茶火厚,烏龍茶不涼不火,各取所需。

武夷茶宴是利用現代烹飪技術製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燜燉都能派上用場。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葉,或以茶爲主料,或爲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麪,取茶青汁和麪擀制,面色清綠,入口清香,柔韌綿軟,味道好極。“肉桂飄香”一菜,選取武夷肉桂茶生葉粘麪粉油炸,擺放在由山間小筍拼接仿製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爲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

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莊茶宴,共有什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錦雞、上湯餛飩、涼拌茶麪、碧螺生魚、老叢燒排等18道,無一不茶,或飄或藏着淡淡的茶香。

凡到過武夷山的遊客,無一不爲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歡迎,除了暗合綠色生態食品走俏的風潮外,還在於茶有提神、健胃、幫助消化、減肥、美容等功效。

國際無我茶會

由武夷山、臺灣、日本、韓國等地共同舉辦,每四年一屆,各地輪流主辦,目前已辦了8屆,其中第二、四、六屆由武夷山承辦。

臺灣同胞喝茶也愛到武夷山來尋根問祖。清咸豐五年,臺灣南投縣鹿谷鄉書生林鳳池渡海蔘加省試中舉,遊覽武夷,天心永樂禪寺方丈贈送茶苗36株。林舉人帶回鄉送給鄉親們,種植在凍頂山,成爲臺灣的名茶。如今,凍頂山茶園已達1500公頃。

“無我茶會”,就是大家都自帶茶葉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爲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稱爲“無我”。來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圍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一杯留給自己,這樣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籤決定,無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超然接納四方之茶,無好惡之心,盡力將茶泡好,以求精進之心,依計劃行事,遵守公共約定,無需指揮,培養團體默契。這些都是“無我茶會”的精髓。無我茶會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如親子無我茶會,賞荷無我茶會,返璞歸真無我茶會,佛堂無我茶會等。無我茶會已成爲一種飲茶習俗。

茶 藝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爲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爲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鹹筍乾、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嚐到武夷巖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清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將告辭時,再送上一杯茶,並贈以祝福的吉言。

茶藝程序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霖、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指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玉液回壺、再注甘露。

7、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8、龍鳳呈祥、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衆物傳盅。 10、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品雲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15、含英咀華、領悟巖韻。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茶 聯

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它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樓、茶館、茶室、茶葉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內,都可見懸掛有以茶事爲內容的茶聯。目前武夷山許多從事茶事活動的場所,也有不少茶聯,古代的、現代的,以讚美武夷茶的居多。

古代茶聯:

陸羽普經盧仝解渴,

武夷品俊顧渚香濃。

龍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發異香。

九曲夷山採雀舌,

一溪活水煮龍團。

滋味美如花上露,

清涼淨似石中泉。

茶亦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不須花。

茶科所、御茶園、水簾洞的茶聯:

碧水煮紅袍細品神奇巖韻,

丹山採肉桂飽領仙境風情。

---(茶科所)

巖茶以得天獨厚所制之工非草創,

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後接踵若薪傳。

---(御茶園)

客至莫嫌茶當酒,

山居偏偶竹爲鄰。

---(水簾洞茶室)

鬥 茶

范仲淹的《鬥茶歌》是詠武夷茶的第一名篇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家、文學家。他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膾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裏佔有一席之地,這首鬥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閒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鬥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從他的詩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爲鬥茶的茶品。同時寫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況。其詩爲: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不愧階前蓂。

衆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民間鬥茶賽

民間鬥茶賽至2003年已經舉辦三屆 第三屆鬥茶賽分爲肉桂、水仙、品種三個系列,每個系列設一個狀元、兩個金獎、四個銀獎。評委們透過對參賽茶樣的滋味、香氣、外型、葉底和湯色進行評分。爲充分體現武夷巖茶“巖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質特徵,此次鬥茶賽全部選擇春茶的精製茶作茶樣參賽。本次比賽還設立重獎,每個系列的狀元獎勵3000元,金獎獎勵1500元,銀獎獎勵1000元,獲獎茶樣、餘樣則由組委會統一收購。競賽結果:肉桂系列狀元獲得者爲大坑口巖茶廠,水仙系列狀元獲得者爲明富巖茶廠,品種系列狀元獲得者爲擎天巖茶廠。

巖茶節

武夷山市舉辦了六屆武夷巖茶節,其共同的目的是,宣傳武夷巖茶,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巖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振興武夷經濟。

歷屆武夷巖茶節時間:

第一屆1990年10月;

第二屆1992年9月;

第三屆1993年11月;

第四屆1995年10月;

第五屆1998年8月;

第六屆2003-11-12 ,與首屆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合併舉辦。

武夷山市現有茶園9.6萬畝,年產毛茶5000多噸,產值1億多元,目前尚有許多茶山被不斷開墾出來,然就產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葉商品經濟綜合指數偏低,嚴重地制約了該市茶葉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國加WTO後,世界經濟一體化,茶葉作爲三類產品,貿易異常活躍,但交易的條款也日異苛刻,有機生態化經營模式是茶業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品種武夷名品號稱“四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除素有“巖茶王”之稱的“大紅袍”外,還有肉桂、鐵羅漢、半天腰、白雞冠、素心蘭、水金龜、白瑞香、奇種、老樅水仙等多個珍貴品種,其香氣、湯色、滋味無不各具風韻,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樹品種王國"。

武夷山市內暫時無大型茶產業鏈相關的茶葉批發市場、茶具、茶生產資料等專業市場,多以旅遊度假區面向遊客的商店,有批發零售的功能。

1.9 旅遊產品化

我國還是一個茶葉大國,生產茶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已有一定的發展,至唐中期以後,茶葉的生產和全國性貿易開始盛行。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茶葉產地達200多個,遍及16個省,例如江蘇的洞庭山、棲霞山,浙江的龍井、天柱山、徑山,安徽的黃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連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潙山、牛牛氐山,廣東的古勞,廣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雲南的普洱山等。茶葉是最講究產地的,茶葉的品質往往與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但是目前中國名山以茶爲主的旅遊產品開發不夠,只有黃山的禪茶表演。在雲南的旅遊產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屬於茶文化的簡單發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發掘。如上面所列的:飲茶習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與婚禮、鬥茶(民間鬥茶賽)、茶聯、茶藝(“三道茶”、18道茶藝)、茶會(國際無我茶會)、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園祭祀),可以開發成表演項目及茶葉、紀念品銷售,有些可以開發成大型的活動,以帶動進行事件營銷,形成持久週期性旅遊產品。如武夷山旅遊區已經開發的全國烏龍茶茶王大賽、全國表演型茶藝大賽、武夷山民間茶藝表演、茶文化及茶經濟專家論壇、武夷茶藝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書籍展銷、武夷山水茶攝影展、茶點展銷及茶宴品嚐、民間鬥茶賽、大紅袍祭茶活動、武夷茶鄉七仙女及武夷巖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巖茶節上也同時舉辦商貿洽談活動,這有利於帶動商務旅遊市場。

臺灣的陸羽茶文化中心屬於什麼茶館?

陸羽茶室已有六十多年曆史, 卻依舊保持着舊式香港茶樓的格調 , 室內裝潢古色古香, 穿着傳統唐裝的老侍應生及充滿懷舊氣息的菜,讓人深深感受到在這裏 [飲茶], 彷佛回到香港五 ,六零年化的茶樓。茶室共有三層樓, 一樓爲散客接代區, 二, 三樓則爲團體訂位區 , 不想被打擾的客人也可以在此另闢房間談事. 最特別可以品嚐其他餐廳覺得麻煩不做的點心, 像滑雞球大包, 蝦仁鮮荷飯 , 雲腿鯪魚角都是非常難得的小品, 絕對是陸羽茶室的一絕

離開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我們驅車來到位於衡陽路的天仁茶藝基金會,這裏是天仁集團,在叫天福集團的發家地,大家熟悉的臺灣茶文化推廣組織陸羽茶藝中心也在這裏。

對我們的到來,他們做了精心的準備。陸羽茶藝中心的老師佈置了精美的茶席,沖泡臺灣名茶凍頂烏龍、東方美人、阿里山高山茶、紅玉來迎接我們。我們一邊在領略臺灣茶文化藝術,一邊在品味臺灣名茶。

從1989年開始,臺灣陸羽茶藝中心的老師經常往返兩岸,爲兩岸的茶文化交流與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中心的負責人蔡榮章先生是我的多年朋友,正好這段時間在福建天福茶學院上課,沒能遇上。

茶會有多種形式,無我茶會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什麼是無我茶會呢?

無我茶會由臺灣陸羽茶藝中心發起,而後發展到香港、地區以及全球不同的國家。無我茶會即參加者事前都不認識,自帶茶具與茶葉參加,不設座位,泡茶時的座位由抽籤決定。泡茶時,將所泡的四杯茶自留一杯置於泡茶巾最右,剩餘三杯奉給左邊的三個茶友。茶會時,大家不交談,用心泡茶。

無我茶會傳遞的是一種精神。參加茶會的人不認識,無論什麼膚色、什麼職業、使用何種語言,都不重要,大家都是平等的。在茶會中,大家送出去的茶是給左邊的茶友,喝到的卻是右邊茶友泡的茶,這是一種爲對方服務的精神。品嚐到不同的茶,與自己的進行對比,取長補短,這是一種學習。茶會期間保持安靜,這是一種自我約束。

Tags:茶會 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