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別再發資訊告訴我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別再發資訊告訴我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由來是因爲爲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一

據史載冬至吃水餃的習俗,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

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辭官回鄉,當時正是冬季,他發現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然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二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陽玩小棍,時間久了,他發現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樣長。於是,他根據影子的長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說,在二十四節氣裏,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確定出來的。

當然,小棍只是戲稱。周公測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標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天。這天之後,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氣也開始回暖了。

那個時期跟自然科學離着十萬八千里,誰也不曉得這是爲啥。但是,天氣回暖、草木萌發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代表了一輪新生命的開始,值得紀念一下。

於是,在周朝的歷法中,正月是夏曆(我們現在的農曆)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長的冬至,成爲了新一年的開始,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元旦。

從周到秦,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直到漢武帝再次採用夏曆(農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這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人們過冬至,其實等於過新年。

漢代冬至和新年分開後,被稱爲“小年”,即是爲了提醒人們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簡介

爲了紀念張仲景。

冬至吃餃子最早是從東漢末年開始流傳的。當時張仲景是著名的醫者,他辭官回鄉之後就給當地老百姓看病。但是到了冬至時節,他發現老百姓一個個都飢寒交迫,而且因爲天氣太冷寒氣入體,所以大家的耳朵上都生了凍瘡甚至開始潰爛。於是他就命令手下人去買了羊肉,滋補的食材,還有辣椒,讓他們將這些食材放在一起熬煮上一鍋湯,並且把裏面的食材撈出剁碎,然後當做餡料包裹在麪皮裏面,這就是最初的餃子,也叫作嬌耳。張仲景將嬌耳和熬煮好的湯分給老百姓吃,他們吃了之後身體發熱,耳朵上的凍瘡也慢慢癒合。從此到了冬至就會吃餃子,還有句俗語“冬至吃餃子耳朵不凍瘡”。

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主要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施藥。民間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實際上,東漢時期的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麪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冬至、除夕時節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爲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餃子又叫做嬌耳、扁食、煮角、箍扎、子孫餑餑,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張仲景辭官還鄉的時候正好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在冬至那天施捨“祛寒嬌耳湯”醫治百姓們的凍瘡。“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煮熟之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吃了“祛寒嬌耳湯”的人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至今,仍有“冬至吃餃子,不會凍掉耳朵”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