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華夏文化和荊楚文化區別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9W

華夏文化和荊楚文化區別

1、範圍:華夏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總稱,是全國範圍內的文化,涵蓋了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而荊楚文化是指以湖北省爲中心,以長江流域爲主要地理範圍內的文化。

2、歷史:華夏文化要比荊楚文化更爲悠久,歷史涵蓋了從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時期到現代;而荊楚文化則以春秋、戰國和漢代爲主要發展時期。

3、影響:華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總體代表和象徵,對全國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而荊楚文化雖然也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但主要是在中部地區的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

1、範圍:華夏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總稱,是全國範圍內的文化,涵蓋了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而荊楚文化是指以湖北省爲中心,以長江流域爲主要地理範圍內的文化。

2、歷史:華夏文化要比荊楚文化更爲悠久,歷史涵蓋了從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時期到現代;而荊楚文化則以春秋、戰國和漢代爲主要發展時期。

3、影響:華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總體代表和象徵,對全國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而荊楚文化雖然也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但主要是在中部地區的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

1、範圍:華夏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總稱,是全國範圍內的文化,涵蓋了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而荊楚文化是指以湖北省爲中心,以長江流域爲主要地理範圍內的文化。

2、歷史:華夏文化要比荊楚文化更爲悠久,歷史涵蓋了從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時期到現代;而荊楚文化則以春秋、戰國和漢代爲主要發展時期。

3、影響:華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總體代表和象徵,對全國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而荊楚文化雖然也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但主要是在中部地區的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介紹漢民族文化的幾個分支各自的特色

這些文化是按地域劃分的類型,在瞭解了中國地理,歷史,人文後,基本上可以明白。

【荊楚文化簡介】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http://ke.baidu.com/view/784952.htm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http://ke.baidu.com/view/85194.htm

湖湘文化的本質-地域性儒學的興起

http://ke.baidu.com/view/52005.htm

三晉文化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3國,故稱之爲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現山西省。

http://ke.baidu.com/view/298395.htm

陝甘文化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C8%FD%BD%FA%CE%C4%BB%AF&sr=&z=&cl=3&f=8&tn=&wd=%C9%C2%B8%CA%CE%C4%BB%AF&ct=0

贛文化,即江西文化,又或稱江右文化,它泛指贛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http://ke.baidu.com/view/784952.htm?func=retitle

江淮文化

http://ke.baidu.com/notexists?word=%BD%AD%BB%B4%CE%C4%BB%AF

荊楚文化簡介】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http://ke.baidu.com/view/784952.htm?func=retitle

吳越文化河姆渡文化遺址目錄

一、吳越文化的分佈

二、吳越文化的互相滲透

三、吳越文化的歷史軌跡

四、吳越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精神特質

五、吳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http://ke.baidu.com/view/448733.htm

嶺南粵文化

http://ke.baidu.com/notexists?word=%C1%EB%C4%CF%D4%C1%CE%C4%BB%AF

由於乾隆時期國泰民安,才爲茶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閩南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爲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491683.html?si=1

燕趙文化 一、地域的界定

燕趙文化是在燕趙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燕趙區域的劃分應當以今黃河爲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是燕趙區域的西界和北界。

燕趙區域不能僅僅依據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疆域來劃分。一是因爲戰國時期在燕、趙兩國中間還有另外一個大國中山國存在,二是因爲燕、趙兩國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戰爭的勝負而變化不定。所以,雖然燕趙區域以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疆域爲主體,但是完全依照兩國的疆域來劃定燕趙區域的界線則是不夠確切的。

http://ke.baidu.com/view/44959.html?wtp=tt

關東文化

http://ke.baidu.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word=%B9%D8%B6%AB%CE%C4%BB%AF

巴蜀文化 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爲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爲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鉢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爲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爲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http://ke.baidu.com/view/40999.htm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衆多,有關方面介紹,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佈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佈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http://ke.baidu.com/view/40726.htm

荊楚文化起源在哪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爲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辭被喻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文化,也是指以湖北地區爲主體的歷史文化,其時間範圍上迄遠古,下至當今,乃至未來。商周時期中原民族把長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稱爲荊蠻、楚蠻或荊楚,荊楚民族在商代已相當強大,《詩經》曾提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周武王分封荊楚民族一支的首領熊繹於荊山丹陽,爲楚子,標誌着楚國曆史的開始。起初楚國在諸候國中等級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後期,楚國逐漸強大,透過不斷的戰爭,逐漸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和發展的中心區域。

在武漢,“楚荊文化”究竟指的是什麼?

在武漢,“楚荊文化”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爲主體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並且也是指從古到今的湖北地區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楚荊文化可分成多個系列:1、炎帝神農文化。炎帝神農嘗百草,主要在湖北這一帶,救治百姓。2、楚國曆史文化。3、秦漢三國文化。是秦漢時期各國曆史紛爭的文化中心之一。4、清江巴土文化。古代巴人後代是土家族,也是我國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文化也一同併入。

荊楚是整個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荊楚時楚國的勢力範圍。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武漢特色的區域文化,主要指湖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楚,是一種灌木,荊也是一種灌木,在南方的確非常多見,人們說的負荊請罪就是用這種植物。荊楚也可以指的是古代的楚國。楚國有屈原、遠祖、祝融等名人名家。

楚文化是荊楚文化的支柱。我國在先秦時期,楚文化就是一種優秀的區域文化。它非常特別,包含了當時的青銅冶煉、絲綢刺繡、木柱漆器、美術音樂、老子哲學、離文學。楚人的奮發精神,讓楚國能在衆多強國中得到喘息,因而得以慢慢強大,到最後創造了秦國曆史上的奇蹟。

而楚國的文化,也成爲了荊楚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精神財富。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都是由楚國人創造的文化形態。而歷史上荊、楚不分,因此合併稱呼,成爲一種特定的稱謂,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你最喜歡哪一種?

華夏文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延續的古文明,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每一個華夏兒女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華夏文明誕生的這片土地上,幅員遼闊,擁有着衆多山川河流,正是因爲這個地理特點華夏文明根據每一個地方的不同,衍生出了多種地域文化,例如荊楚文化、齊魯文化、中州文化、巴蜀文化等。在這衆多差異巨大的地域文化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富足閒適、樂觀向上的巴蜀文化。

在荊楚大地上,很早就產生了屬於當地的文化,這種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影響,共同推進着社會的發展。生活在荊楚大地上的人們天生就擁有着不屈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服輸是他們的主旨。這種天生的性格完全融入了他們的文化當中,使得荊楚文化有一種剛毅不屈的感覺。楚文化對於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透過絲綢之路,它將拼搏豪邁的精神帶向了世界各地。

齊魯大地是中國的禮教之鄉,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多位先賢聖人,在齊魯文化的影響下,整個中國都成爲了禮儀之邦。齊魯文化既保守又充滿創新精神,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理念在齊魯文化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目前的中國也正是在這種平衡重穩步向前。中州文化誕生於河南,河南是孕育滋養華夏文明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多個王朝,可以說中州文化就是華夏文明的一個縮影。

歷史中,生活在巴蜀之地的人民經歷了多次,巴蜀文化也經歷了多次斷層與融合,如今的巴蜀文化融合了多種文化,是一個極爲複雜的文化。古時候的巴蜀之地擁有着自己的文化——三星堆文化,但在被秦國吞併後,這個古老的文化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原文化,後來逐步形成了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儘管被屠戮了多次,但巴蜀人民始終保持着積極樂觀的心態,正是因爲這份心態,使得這片土地一直保持着繁榮興盛的狀態,這一點是我非常喜愛它的原因。

先秦時代的主要文化區有哪些?

先秦時代的主要文化區有華夏文化區、三晉文化區、齊魯文化區、荊楚文化區、吳越文化區和燕趙文化區等。其中,華夏文化區主要族羣爲夏族、商族(華夏化後的商人)、周族(華夏化後的周人),地理範圍大致北到今陝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戰國以後擴展到今長城附近),東到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西北部(西周後擴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和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一帶。主要文化特徵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漢字(二里頭文化四期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講上古漢語(屬原始漢藏語系漢白語族,有大舌顫音,無雙音節詞,發音近似漢藏語系侗泰語族),到西周以後奉行“周禮”,有先進的制度文明。對應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燕文化、衛文化、鄭文化、晉(三晉)文化等 。

求荊楚文化的具體介紹

【荊楚文化簡介】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爲什麼叫做“楚國”呢。“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爲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爲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爲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爲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援,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併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爲一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爲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範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這之後,隨着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一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採集和漁獵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併成爲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爲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爲《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並常以“”或“離”作爲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一帶很早就流傳着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雖然在《詩經》這樣一部廣泛採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於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爲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儲存下來爲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均指楚人、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我們這裏說的它們是同屬一個概念,是因爲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爲一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了。如《詩·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這裏是“荊楚”聯稱,荊在前,楚在後。《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裏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另據《春秋》記載,魯莊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爲楚了。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是一致的,似無多大區別。時至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一了起來,形成爲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爲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爲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爲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如《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又如《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秦莊襄王名楚,故改諱荊。”但不論何種說法,荊和楚早已溶合爲一體了,絕不能截然分割開來。作爲楚人族所創造的文化,並在荊楚大地得以長期沿襲下來,當然也就稱之爲楚文化或荊楚文化了。那種認爲楚文化是專指爲楚國時期的文化,荊楚文化則爲荊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時空文化,顯然是不科學的。文化是傳承性的,源流嬗變,涓涓不息,楚國雖亡,文化不滅。我們今天溯其源,觀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從時空的角度,研究荊楚文化,着力爲建設現代文明服務,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但不能說這就是荊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荊楚文化是一個的文化形態,有它本身的內涵和屬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科學體系,不能把荊楚地域內任何時期的文化、都稱之爲楚文化或荊楚文化。

關於楚文化或荊楚文化的內涵,從目前大家比較習慣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這種概括,只是羅列荊楚文化所大致涵蓋的內容,絕非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荊楚文化的本質性蘊涵。

在楚物質文化方面,應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貨幣、城市與交通各個方面。在農業方面,主要是體現在各種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水利事業的發展、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作物、農副產品的發展。楚國是南方的農業大國,鐵農具先進與水利事業發達,是楚國農業兩大特色。“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策一》,此乃歷史公論,反映了楚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楚國手工業成就輝煌,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鐵器鑄造、絲織業、漆器業、竹木器業、建築業、造船業和料器製造業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漆器業、絲織業爲最突出,可謂達到當時古代世界生產力水平的巔峯,其出土實物,至今爲世人所傾倒。楚國曆來重商,故楚國商業成就突出,它生產的產品,不僅輸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還遠至中亞、東南亞地區。隨着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貨幣也大有發展,除銅幣外,還有金、銀幣。根據出土的情況看,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楚國城市衆多,水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這一切都屬於楚物質文化的基本內容,表現了楚人的勇敢與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併爲自己創造了‘第二自然’”高爾基語。“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長期的奮鬥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既見於文獻記載資料,更直接見於考古發掘實證資料。由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楚地出土文物衆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學者提出“考古意義上的楚文化”,“以體現在考古遺物上的爲限,主要是物質文化”,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實,文物是文化活動過程的結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質文化的成就,也體現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荊楚文化的八大內涵】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裏,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爲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誌着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2、楚國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爲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採絕豔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鬥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阪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樸、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峯兩個自治縣爲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裏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衆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嶽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衆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蹟,都有着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着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祕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爲標誌,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澱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爲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爲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爲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爲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文化。辛亥武昌起義 ,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 ,湖北的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武昌起義爲標誌,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在武漢創立了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 、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活動、事蹟、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

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

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

五是“止戈爲武”的和合精神。

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分爲哪四大類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是: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江浙文化和巴蜀文化。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爲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爲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爲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四大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二、中國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等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三、中國傳統戲劇,如京劇、越劇、秦腔、崑曲、豫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木偶戲、雙簧等。

四、中國傳統建築,如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民宅等。

中國傳統文化分爲哪四大類?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是: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江浙文化和巴蜀文化。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爲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爲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中的六個在中原(或北方)。

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文化的特徵是厚重而大氣。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爲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民族把長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稱爲荊蠻、楚蠻或荊楚,《詩經》曾提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周成王分封荊楚民族一支的首領熊繹於荊山丹陽,爲楚子,標誌着楚國曆史的開始。起初楚國在諸侯國中等級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

西周後期,楚國逐漸強大,透過不斷的戰爭,逐漸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併成爲“春秋五霸”之一。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荊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辭被譽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爲中心,其範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江北沿江部分縣市)、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吳越文化又可細分爲“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

吳越文化有其鮮明的標誌形式,如舟揖、農耕、印紋硬陶、土墩墓、懸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斷髮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記載 。從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文化,以黑陶爲代表,距今7000多年,1973年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鎮。)、良渚文化(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

以玉器爲代表,距今5300年-4500年,1936年發現,1955年命名,2019年7月6日,該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範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一路走來,歷經數千年的風雨,吳越文化風采依舊。“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盪、流變與集成中形成統一文化類型。

巴蜀文化。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爲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爲“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爲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爲“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

早在西周時期,以重慶爲中心的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爲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於西羌”等。

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巴、蜀交融已是戰國之後。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已出土的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鉢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爲黃河流域常見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說明了巴蜀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比較久遠。

荊楚文化的簡介

荊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荊楚”概念,

其地域範圍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區劃爲主,故湖北人往往將本省稱爲“荊楚大地”。

所謂荊楚文化,作爲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從斷代的靜態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爲主體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從發展的動態角度看,它不僅包括古代的歷史文化,還包括從古到今乃至未來湖北地區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荊楚文化”也可以理解爲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