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孫子兵法行軍篇原文及翻譯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85K

《孫子兵法·行軍篇》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創作的一篇散文。

孫子兵法行軍篇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衆樹動者,來也;衆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翻譯】

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應該注意:在透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駐止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如果敵人佔據高地,不要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要在離江河稍遠的地方駐紮;如果敵軍渡河前來進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時予以攻擊,這樣比較有利;如果要與敵軍交戰,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擊它;在江河地帶駐紮,也要居高向陽,切勿在敵軍下游低凹地駐紮或佈陣。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透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停留;如在鹽鹼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要佔領有水草而靠樹林的地方。這些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處,前低後高。這些是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處置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夠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好乾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溼低窪的地方,要求向陽,迴避陰溼,駐紮在便於生活和地勢高的地方,將士就不至於發生各種疾病,這是軍隊致勝的一個重要條件。丘陵、堤防駐軍,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面,並且要背靠着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輔助的。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來,要等水勢平穩以後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讓敵軍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

軍隊在山川險阻、蘆葦叢生的低窪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行動,必須仔細反覆地搜尋,因爲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姦細的地方。

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靜的,是倚仗它據有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

樹林裏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鳥兒突然飛起,是下面有伏兵;走獸受驚猛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人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人步卒向我開來;飛塵分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設營。

敵方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又在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育詞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車先出並佔據側翼的,是佈列陣勢,準備作戰;敵方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方急速奔走並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僞裝混亂來引誘我。

敵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飢餓缺糧;敵兵從井裏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於渴缺水;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於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裏恐懼;敵營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旌旗亂動的,是其陣形混亂;敵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睏倦。敵人用糧食餵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窮寇”;敵兵聚集一起私下低聲議論,是其將領不得衆心;再三犒賞士卒的。說明敵軍已沒有別的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兇暴後又畏懼士卒的,說明其太不精明瞭;敵人藉故派使者來談判的,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企圖。

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成爲敵人的俘虜。

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這樣就難以使用他們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素所以能認真執行命令,是由於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緣故。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爲“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爲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爲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爲“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