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阿里山的姑娘教學反思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7.42K

阿里山的姑娘教學反思

阿里山的姑娘教學反思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並提出了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這種理念着重於個性化教育、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教學,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種教育方式也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表面的記憶和應付考試。此外,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多樣性也是這種教育理念的一個重點。

總的來說,阿里山的姑娘教學爲我們全面反思傳統的教育,提出了一種更新的、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爲我們提供了可供借鑑和借鑑的經驗。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設計及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要求

  1、認識生字:夷 珊 檜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讀,體會花珊爲了拯救人們,犧牲了個人的幸福,不畏艱難勇敢爲民除害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讀,體會花珊爲了拯救人們,犧牲了個人的幸福,不畏艱難勇敢爲民除害的高尚品質。

  三、教學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完成預習作業。

  一、正確讀寫以下詞語。

  武夷(yí)山 佔據(jù) 花珊 (shān) 肥沃(wò)

  紅檜(guì)樹 奔騰 (téng) 高超(chāo) 斷裂(liè)

  漫(màn)山遍野 天長日久 亂蹦亂跳

  二、將課文讀通、讀順,即不加字,不掉字,不錯字。(一般至少朗讀三遍。)

  三、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結合實際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找出還不理解的詞語。

  本課新理解的詞語

  它的意思

  還不理解的詞語

  四、儘量蒐集以下資料,並歸納記錄。

  1、武夷山的相關資料。

  2、阿里山的相關資料。

  五、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六、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請記錄。

  老師:製作課件。

  四、教學時間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今天上課前,老師先跟大家聊聊好嗎?

  同學們平時喜歡看電視或者看書嗎?

  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一、匯入。

  1、師匯入出示課件在福建武夷山頂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在臺灣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紅檜樹,叫思母樹。”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二、檢查預習。

  同學們回家都預習了嗎?

  1、抽生到黑板前寫生字。其餘的學生在課堂本上寫生字。

  老師覺得武夷山幾個字特別難寫,誰能幫老師寫寫嗎?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姑娘的故事,請寫出這個姑娘的名字。(花珊)請花珊後來變成了一棵紅檜樹。請你把紅檜樹幾個字寫在黑板上。(形成初步板書)

  【採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寫生字,不露痕跡地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2、學生齊讀生字。

  3、介紹本文是一間故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開啟書本,認真地朗讀課文,一定要讀得正確流利,不添字,不少字。邊讀邊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出示課件)

  【學生預習了課文,開課簡單抽查課文的閱讀後,馬上進行下一任務,可以節約寶貴的教學時間,這一設計有待今後改善。】

  2、請學生自己先說說,然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儘量指導學生說得簡單而準確。

  【一連抽了三名學生交流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都說得過於具體。老師只是提示要說得簡單而清楚,沒有教給具體的方法,讓學生歸納能力得到提升,是本課的遺憾】

  3、同學們瞭解了本文講了一件……事(師小結,並形成板書。)那花珊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美麗、善良、勇敢……)

  四、抓感動的句子,體會花珊的高尚品質。

  過渡:同學們說的真好,不過老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想知道嗎?如果我們認真研究描寫花珊的句子,你會發現花珊遠遠不止美麗、善良、勇敢,她還有很多品質藏在文字裏面。你們想去探尋這些文字的祕密嗎?好,勾出描寫花珊的語句,反覆有地讀一讀,想一想花珊是一個什麼樣的姑娘,把你的想法批註在旁邊。(出示自學要求)

  (一)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習情況並適當點撥。

  (二)小組彙報,教師深入每組,瞭解學習情況,並作指導。

  出示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讀勾的句子,再說感受。

  (三)全班交流。

  過渡:總結自學情況。

  1、苦練本領:學生交流並朗讀。教師根據指導情況,適當指導學生抓關鍵字詞感悟,適當指導朗讀。(終於九九八十一天)

  (1)生彙報。

  (2)寫話練習,感悟花珊練習的辛苦與堅持不懈。

  從哪些詞語裏可以看出花珊來的。

  師追問:在練練習射箭和刀法的時,花珊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難,是吧?誰來說說花珊都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呢?學生交流。

  出示:遇到了哪些困難,怎麼克服的?和周圍的夥伴交流交流,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此步驟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亦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因時間關係,臨時改成了說話。】

  (3)學生彙報。

  (4)這個故事在選進教材的時候,進行了縮減,同學們,想不想看原滋原味的傳說中是怎麼講花珊苦練本領的?

  出示:她先在村頭的一塊大岩石下練習射箭,每天迎着朝霞離開家門,頂着滿天的星星纔回到家中。她練啊練啊,手臂練痛了,練腫了,手上起了一顆顆血泡,血泡消下去後,又結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強勁的弓,也不知道拉斷了多少把。她一連練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練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領。她的箭射得又準又狠:要說準,天上高高飛行的雁羣,她要射哪一隻,就能弓響雁落;要說狠,箭頭能從石頭的另一邊鑽出來。

  緊接着她又練習使用大刀的武藝,又是一連九九八十一天,練成了一手好刀法。村頭有一棵兩臂合抱粗的大樹,她一刀砍去,就斷成了兩截。

  【此設計旨在讓學生欣賞原文中的語言,進而與自己的寫作進行對比,領悟寫作,但因時間關係,放棄了出示,心中有些許遺憾。】

  淚別母親和日夜思母合在一起講

  2、淚別母親: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預設:花珊捨不得母親,母親也捨不得花珊。花珊和母親的感情深厚。

  師:對啊,花珊跟我們一樣愛着母親,媽媽跟我們的媽媽一樣愛着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爲什麼要分開呢?

  生:受苦受難的人們。

  師:這就是舍小家,爲--

  生:大家。

  這就是,捨己

  生:爲人。

  這就是--花珊這種捨己爲人的品質,怎能不讓人敬佩呢?

  3、日夜思母:(變成紅檜)

  (1)學生彙報。

  (2)小結:是啊,這對母女爲了大家的幸福,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分隔兩地,飽受思念之苦。母親在的武夷山望女歸,花珊在臺灣的阿里山思母親,這不正像祖國母親期盼這臺灣寶島早日迴歸祖國的懷抱嗎?

  師:媽媽對女兒的愛如大海般深沉,女兒對媽媽的愛比山還高。爲了人們的.幸福,爲了人們都能享受家庭的溫暖,家庭的愛,她們卻將個人的愛藏在心底,將對人們的愛放在了首位。這偉大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一段。(課件出示兩部分內容)(學生先練讀,再分角色朗讀。)

  4、勇除妖怪:學生交流並朗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花珊武藝高強,勇敢。(出示文字前朗誦一次,出示文字後小組內練讀一次,抽幾組學生朗讀,全班朗讀一次)

  (1)生彙報。特別點撥兩個直字。(把直換個詞語讀)

  【學生不能換出詞語,老師立即出示了直的三層意思,請學生選擇,理解直在文中的意思,並體會花珊的勇敢,武藝高強。這樣做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也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2)學生朗讀。

  五、拓展練習。

  剛纔,同學們透過反覆朗讀感動的句子,談了自己的感悟。現在,花珊在你心目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小組討論橫線上可以哪些詞語,看哪個小組填得又多又準確!(花珊,你真是一個姑娘)

  1、小組填。

  2、全班交流。

  六、總結並推薦書籍。

  1、總結:這一節課,我們對花珊的認識,由開始的美麗、勇敢、善良……到後來的堅持不懈、捨己爲人……我們對花珊的認識,逐步深入。這是因爲什麼呢?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展開豐富的想象等。)

  2、推薦閱讀。(課件出示)

  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不錯,老師將沒有縮減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全文獎勵給咱們四二班,同學們有空的時候可以找來讀一讀。

  四大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課件出示)

  【推薦書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有助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 爲民除害

  傳 說 花珊 紅檜樹

  《武夷山和阿里山》教學反思

  本文是選讀課文,主要講山裏來了一個妖怪,打破人們的幸福生活。花珊決心除掉妖怪,她勤練本領,含淚告別母親,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爲武夷山斷裂爲兩部分,花珊和媽媽分別,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遙望,最後媽媽變成了石頭,花珊變成了思母樹。

  因本文是選讀課文,亦是一篇新課文,教學用書上沒有相關的資料,網上資料較少。我品讀語言文字,反覆思考,完成了本文的教學設計。

  私自認爲本文教學,具有如下特色:

  一、教學結構簡單,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理念。

  1、檢查學生對生字的預習情況。

  2、歸納能力是語文學習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本次教學的一個重點設定爲用簡練而清楚的語言,歸納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我們教學中應牢牢抓住語言文字這一語文的命脈。因此教學中,我引領抓住文章中描寫花珊的語句,體會花珊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樸實、落實,是一堂真正的家常課。

  除了課始的情境引入,整堂課沒有情境引入,沒有多餘設計。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先學後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交流能力這一綦江課改的核心要求。自認爲透過本文的教學,學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採取抽一名學生到黑板前補充課題,接着追問本文的主人翁,以及後來變成了什麼樹,讓該生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其餘學生課堂本上寫這一設計,不露痕跡地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歸納文字講了一件什麼事和抓重點句子體會花珊的品質時,我均讓學生自己先嚐試完成,然後再或二人小組交流,或四人小組交流,再全班分享。在分享過程中,當發現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時,設定了一定的梯度。比如:理解“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的時候,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的句子時,我先追問學生兩個直能換成什麼詞語,一連幾個學生都無法回答上時,減低了難度,出示直的意思讓學生選擇。

  本文文字淺顯,但細節描寫卻十分精彩。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許多的孩子閱讀不仔細,閱讀時往往流於表面。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初讀課文後,請孩子們說說你覺得花珊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他們對花珊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因深究課文中的細節,對花珊的認識也僅停在美麗、勇敢、善良上。因此,我對孩子們說,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如果我們仔細研讀描寫花珊的句子,你會發現花珊遠遠不只善良、美麗、聰明、勇敢,她還有很多品質隱藏在文字中。接着,我引領這孩子們潛心閱讀,認真研究描寫花珊的語句。課末,再次讓學生說說花珊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們發現,原來花珊除了善良勇敢,還堅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有孝心,膽大心細,捨己爲人……此刻,孩子們猛然發現,原來我們認真研讀句子後,對事物會有更多的認識。

  遺憾與不足:

  1、歸納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沒有達到用簡練而清楚的語言歸納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是由於我引導不到位,當發現學生無法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歸納,心中只想到教學進度,沒有俯下身,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我們八單元的發現中教給的方法--段意串聯法,引領學生進行歸納。比如,俯下身,讓學生用幾個簡單的詞語--苦練本領、淚別母親、勇除妖怪、變成檜樹,歸納每部分的內容,然後再行歸納,那學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學設計沒有充分預設學生透過預習已經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學中重複讓學生再讀課文浪費了寶貴了時間。以及,自己的語文基本功不紮實,把握課堂的能力不夠,課堂教學不緊湊等原因,造成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臨時放棄了欣賞沒有縮減前中精彩段落的設計,將想象花珊練本領的寫話練習變成了說話訓練。

阿里山紀行阿里山紀行的主要內容

1、《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2、阿里山紀行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感情3、阿里山紀行閱讀及閱讀答案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一

本次公開課有幾位組內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聽了我的課,本來這節課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最終在課後的評課中被否決了。本課教學我還是很滿意的,我的教學重點是透過自己的語言去體會阿里山的美,在教學中大膽的嘗試從幾個角度去挖掘文字,就自我陶醉一下吧,感覺不錯。

當然,這節課也反映出自己不少的問題,如有人聽課時比較緊張,平時那種瀟灑的課堂與自信都沒了,課堂上學生即時生成的思維火化不敢去抓住,怕出現知識性錯誤,本課就有這樣一個遺憾,本來自己理解得很好,但沒敢講,以後一定要堅信備課上課是爲了學生的,而不是爲了給人聽課的,上課只要沒有講錯基礎知識,其他的按照自己結合各種資料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去講,管它教參怎麼講,管它別人怎麼評價呢。

公開課是展示自我的舞臺,更是剖析自我不足的機會。在看了網絡的同題同構課《阿里山紀行》後,我深感自身還需不斷學習和提高:如怎樣精心設計使課堂更富靈活性和實效性,過渡語的和諧自然,對學生回答的耐心傾聽和激勵性評價技巧等等,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三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遊記類散文,也是現代美學家吳功正的一篇美文。教習本課時我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二、品味本文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後,做了以下總結:

比較好的地方是:

一、結合本文特點,在目標一中設計了導遊角色扮演版塊。請學生以導遊身份介紹今天遊覽的路線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課前把導遊介紹行程的題目佈置給學生預習,學生對課文心中有數了,介紹起來纔會更生動。所以這個目標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並茂,生動形象。

三、作爲一篇遊記,本文語言優美。我要求學生在書上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認爲精彩的語句,做賞析批註。

四、以從《阿里山紀行》這篇課文中學到什麼做爲小結,既能很好地讓學生回顧了課文,又鍛鍊了學生的小結能力。

五、拓展作業以“我的校園”爲題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寫一篇短文,學以致用。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師的教學語言欠準確,如快速“看”課文。

2、對語言的品味學生的參與不夠。應該多給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在反覆的讀中品味語言。

3、對於學生回答的內容缺乏必要的點撥,原因在於備課不夠充分,對學生可能說出的答案沒有準確的預測,如“青苔”“林區”,教師沒有架好橋樑而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4、神木的涵義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層的意義。

5、缺乏一個朗讀的提示或指導,以第五段爲例,如“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要輕柔,“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禪的世界”形容詞要讀出重音,語速要慢,如“彷彿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要讀出喜愛之情。

6、缺乏一個恰當豐富的激勵性的評價。

7、反饋訓練時間不夠,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

8、沒有真正融情於課堂。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三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寫的一篇遊記。1997年7月初,他應臺灣學者之邀,赴臺講學,交流兩岸文化,在此期間,他遊覽了阿里山,並深爲之陶醉,所以,這篇美文就應運而生。

對於本文,重點放在字詞句的品析上,所採用的方法是朗誦法和探究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課時,重點在於整體感知,明確本文明晰的思路,移步換景的寫法,特徵鮮明的景物。

一、設定情境,自然匯入:

播放歌曲《阿里山》。在優美的歌曲裏,教師自然匯入本課:《阿里山》是流傳最廣的歌曲之一,優美歡快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快,歌曲中提及的神奇美麗的風光讓我們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根據遊歷阿里山的經歷所寫的《阿里山紀行》,讓我們共同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二、速讀課文,理清思路:

1、作者對阿里山的風光具有怎樣的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具體體現在那幾個地方?(莽莽林海、濃稠雲霧、清澈潭水、靜謐森林、厚密青苔、參天神木

3、字裏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阿里山風光的熱愛、對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體會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4、請找出交代作者行蹤的句子。(具體句子略,整體行蹤:臺北松山機場阿里山站阿里山神木——體會移步換景的寫法

5、找出體現本文行文思路的關鍵句,並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感受阿里山的美麗風光。

第二課時,重點在於品析文章的語言,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

一、齊讀課文4——9段,感知語言魅力。

二、自讀課文4——9段,品味斟酌之功。

三、合作討論,思想碰撞。

四、發言總結,交流成果。

透過上述四個環節,讓學生明確本文語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多種修辭手法;2、調動多種感官;3、融入個人情感;4、突出景物特點。從而爲學生練習寫景的文章做一定的準備。

五、課文小結,強化認知。

1、總結本文中心(略。

2、體會本文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

整體的`講課思路如上。

對以上的教學構思評價如下:

1、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第一課時重在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上,講完《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之後要求學生積累山水詩篇中的名句,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中國山水作品共同的特點,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強化了學生對此的認識。第二課時重在讓學生體會本文遣詞造句的妙處所在,設計的環節:讀——品——議——結,都和這個目的有關。

2、採用恰當的方法。品析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讀課文。第二課時讓學生反覆讀課文,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魅力,方法採用正確。在第二課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團體合作的意識。

3、當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討論顯得無序,而且有些同學坐享其成,沒有合作的積極性。再如,講完這一課之後,要求學生任選一個景點,學習吳功正用優美的文筆把它再現出來,整體來看,寫作的還行,但是,存在抄襲、應付的現象,還有一些同學的作品明顯太粗糙,這和學生一貫一遍成作文有一定的關係。以後,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修改文章。

阿里山紀行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阿里山紀行》作者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讚美了“阿里山的風光如畫”,讚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會融會起來的共同願望。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於1997年暢遊阿里山之後所寫的一篇遊記散文。文章透過移步換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寫了遊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寫了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

擴展資料

寫景抒情是該遊記的兩件大事,因此首先明確重點景物,有利於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該文表達技巧較爲豐富,主要採用了以描寫爲主,以記敘爲輔的表達方式,首尾呼應的表現手法,和以比喻修辭爲主,以反問、引用等修辭爲輔的修辭手法。

綜合起來看,作者在描述遊歷過程時,針對不同景點之間的變換,主要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而在描述同一景點時,主要採用了描寫和抒情的手法,運用了反問、比喻等修辭。

比如兩個反問句,便透過反問修辭,體現出阿里山在臺灣的重要,起到了抒發作者對阿里山特殊情感的效果。而以歌聲開篇和結尾,主要特點是首尾呼應,所用修辭則爲引用。

阿里山紀行閱讀及閱讀答案

“神木”遭雷劈,雖遭巨創,仍有一段還“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表現了一種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阿里山紀行閱讀及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里山紀行原文

①滿眼是未加採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彷彿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

②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__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無邊無際。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幹都是溼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溼了。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④在樹身之間穿行了一陣,我們終於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樹齡大約有三千年,被發現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爲“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鉅子的。

⑤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爲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着。即令受此巨創,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神木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問題一:

1.選文作者透過移步換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徵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請你根據提示,概括每幅畫面的內容。(4分

寧靜的林區拔地參天的神木

2.選文語言典雅、凝練,極具美感。請從文中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從修辭角度進行賞析。(3分

句子:

賞析:

3.選文第一段中的劃線句運用了以聲襯靜的寫法,請從下面的詩句中選出與之寫法不相同的一項(2分【】

A.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夜靜羣動息,時聞隔林犬。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D.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4.聯繫上下文,簡析作者爲什麼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3分

參:

1.青苔染綠的曲徑幽路無邊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徵各1分

2.不設統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賞析中指出修辭並結合句子簡單分析2分

3.C(2分

4.因爲神木巨大,歷史悠久,遭受巨創依然八面威風,雄踞山間。(3分。視內容和語言,按3、2、1給分

問題二:

7、神木爲什麼被稱之爲”神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怎麼理解劃線句①,那些魚、鳥、獸到哪裏去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結合劃線句②,說說作者當時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沒有見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遺憾嗎?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

7、神木體形巨大,歷史悠久,所以被冠名爲”神木”

8、人們連說話都是悄悄的,沒有去打擾這些魚、鳥、獸,它們也沒有必要出來四散逃竄,所以它們就在遊客身邊,說明遊客的環保意識很強,在這裏,人與自然是融洽的、和諧的。

9、作者可以感覺到山林的幽靜,”如蟬、如蠅、如蚊”三個比喻寫出了山林裏若有若無的聲音,以聲反襯靜。

10、作者領略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如同見到了一位美麗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堅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養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脫俗的阿里山姑娘,他並不遺憾,這個姑娘已被他裝在心裏了。(或,作者不會感到遺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種美的象徵,作者在美麗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經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並把她永遠放在了心裏。

問題三: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莽莽(mánɡ濃稠(chóu

山嵐(lán魚鱉(biē

B.堪稱(kān風靡(mí

諦聽(dì靜謐(mì

C.茸茸(rónɡ幢頂(chuánɡ

禪悟(chán純粹(cuì

D.雄踞(jù紅檜(huì

模樣(mú鑲嵌(qiàn

【解析】選C。A項中“莽”應讀mǎnɡ;B項中“靡”應讀mǐ;D項中“檜”應讀ɡuì。

2.分析下面句中加點字運用的妙處。

(1雖是盛夏亭午時分,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樹密、陰厚,彷彿能揉出濃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噴”是噴灑、噴射的意思,這裏突出了驕陽似火的特點。

(2“揉”是揉捏的意思,這裏形象地寫出了樹木繁茂、濃綠欲滴的特點。

3.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1潭無魚鱉,林無鳥獸。(

(2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3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

答案:(1對偶(2反問引用(3比喻排比

閱讀“在樹身之間穿行了一陣”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回答問題。

4.用四個字概括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爲“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結合選文中“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它的樹齡大約有三千年,被發現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內容進行概括。

答案:香、高、粗、久

5.“神木”已遭雷劈,爲什麼“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遭雷劈後的神木所展現的外在雄姿和內在精神這兩個角度思考。

答案:“神木”遭雷劈,雖遭巨創,仍有一段還“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表現了一種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6.於神木“巨創”中,作者發現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發現了受“巨創”的神木依然倔強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韻,不難看出作者傾注的一腔讚美之情。

答案:神木受“巨創”後百折不撓、倔強挺立的雄姿令人肅然起敬,這正是阿里山的神韻和內在美,傾注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7.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聯繫全文內容,你認爲選文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選文透過對神木的描寫,充分揭示了它的審美價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8.爲什麼本來不愛山而愛水的人卻在阿里山上有了難得一樂的收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爲“我”在這兒聽到了百鳥合鳴,看到了色彩嬌豔的花兒,更看見了天上的流雲在天上表演着大地上的人間萬象。

9.作者阿里山看雲別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對情景的描繪,試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構思的理解。要緊緊結合文章重點語句理解,如“那兩朵杜鵑是中華民族和睦團圓的寓意”,“期盼祥雲能飛落一場霖雨,澆在兩岸國人的焦渴的心田之上”。意合即可。

答案:表達了作者對中華民族和睦團圓的期盼,對寶島臺灣迴歸祖國懷抱的渴盼。

10.文中畫線處描寫“雲”的語句優美動人,請從語言的角度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的賞析。解題思路如下:

答案: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寫“阿里山雲”就像在表演大地上的人間萬象,突出了雲在天穹下身影不斷變幻的特點,生動形象。

11.閱讀全文,請你說說本文蘊涵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文章寫阿里山的鳥、花、雲,皆是歡快明朗的語氣,充滿了喜愛讚美之情;寫阿里山的景物時,又穿插對的描述,表達了對臺灣早日迴歸祖國懷抱的期盼之情。

答案:抒發了作者對阿里山的鳥、花、雲的喜愛之情,對中華民族和睦團圓的期盼。

12.虎年春節前夕,記者瞭解到,在“八八風災”中遭受重創的阿里山,公路和森林鐵路仍在修復之中,其中森林小火車因鐵軌遭沖毀,隧道被落石壓垮,短時間內仍無法恢復。

(1請問這時如果你去阿里山旅遊,你將錯過哪個富有阿里山特色的旅遊項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坐阿里山古式風味的森林小火車遊覽。

(2臺灣旅遊負責人表示,目前旅遊大巴無法上到山頂,甚至連半山腰也沒有辦法上去。但有的旅客執意要到山頂,你應該怎樣勸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由於風災肆虐,我們應特別注意安全,儘量在山腳遊覽相關的景點,等公路修復完善後,再遊覽整個阿里山,好嗎?

阿里山紀行閱讀及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吳功正《阿里山紀行》閱讀答案

★阿里山紀行閱讀題及答案

★《阿里山紀行》閱讀答案

★關於阿里山的隨筆:阿里山紀行

★《搶交頭卷》閱讀答案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臺灣阿里山遊記散文:阿里山紀行

★阿里山紀行讀書筆記

★初中語文教學計劃措施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1

   活動目標:

  1、幼兒理解歌曲意義。

  2、能在集體遊戲中享受音樂的快樂。

  3、激發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重難點:

  1、幼兒在集體遊戲中享受音樂的快樂。

  2、激發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flash動畫|,音樂

  活動過程:匯入:

  ——小朋友扮演蝸牛請幼兒猜是誰?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玩的,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fialsh動畫

  提問:

  ——你看到畫面上有些什麼?

  ——有幾隻動物?

  ——他們在做什麼?

  其實呀,他們在唱歌,我們一起去聽聽他們唱了些什麼吧。(放音樂)

  ——蝸牛在幹什麼?

  ——黃鸝鳥對它說了什麼?

  ——蝸牛又是怎樣回答的?

  再次聆聽音樂

  進行重難學習

  玩遊戲:拍腿拍手,葡萄樹。拍腿拍手,剛發芽。拍腿拍手,重重的殼呀。拍腿拍手,往上

  爬......

  雙人遊戲:

  兩個小朋友爲伴,合作遊戲。

  集體遊戲:

  全體同方向,協作遊戲。

  師生對唱遊戲(放音樂)

  教師與幼兒分角色遊戲。

  幼兒嘗試自己創編動作,邊唱邊做(放音樂)

  師生共同表演歌曲,分享合作遊戲的快樂(放音樂)

  ——雙人遊戲

  ——集體遊戲——和老師一起遊戲。

   活動反思:

  次此活動幼兒興趣還是較濃,都很積極的參與活動,集體遊戲是也體現了團結的精神。但教師在動畫選材上沒有沒有考慮周全歌曲旋律太快。重難點不明顯,教師在設計教案方面還很欠缺。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2

   教學目標:

  學唱歌曲並有表情地演唱、表演,並從中受到思想上的啓迪和教育。

   教學準備:

  《蝸牛與黃鸝鳥》mp3、flash形式的MTV、曲譜、電子琴。

   教學重、難點:

  真正深入角色的演唱,從而達到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學關鍵:

  蝸牛與黃鸝鳥角色特點及品質的分析與演唱的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

  隨《蝸牛與黃鸝鳥》進入教室座好,隨老師做動作,用身體動作來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

  一、熟悉旋律

  1、“老師給你帶來了兩個小動物,一個是蝸牛,一個是黃鸝鳥。請你聽一聽老師彈得是哪一個?請用你的動作告訴老師,如果是蝸牛就請你學蝸牛爬,如果是黃鸝鳥就請你學小鳥飛。”

  師用銅管在低音區慢速彈奏《蝸牛與黃鸝鳥》,生隨着旋律學着蝸牛緩慢的爬行。

  師用木琴在高音區快速彈奏《蝸牛與黃鸝鳥》生隨着旋律學着黃鸝鳥靈活的飛舞。

  2、“同學們聽得非常好,下面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耳朵最靈?”

  師不斷地變換高低音區彈奏《蝸牛與黃鸝鳥》,生不斷地變換角色表演。

  二、初聽歌曲

  1、“請同學聽完、看完後告訴老師蝸牛與黃鸝鳥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播放《蝸牛與黃鸝鳥》flash形式的MTV。(將歌詞擋住,讓生只透過聽歌曲、看畫面來回答問題。)

  2、“下面讓我們看着歌詞聽兩遍歌曲。”在聽的過程中師用教鞭指着歌詞,提示學生歌曲的反覆路線,防止溜號現象。

  三、學唱歌曲

  “我們來試唱一下”師慢速彈琴,生跟唱。個別唱不好的地方採用聽唱法學習。如:第二段開頭或是結尾處的換氣……,根據學唱情況而定。個別處糾正完之後,再完整復唱一遍。

  四、處理歌曲

  1、蝸牛:

  a、“蝸牛從大樹剛剛發嫩芽的時候就開始爬,一直爬到葡萄成熟。你知道蝸牛從什麼季節爬到什麼季節麼?”生答。

  b、“蝸牛從春天一直爬到秋天,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黃鸝鳥的嘲笑它都沒有動搖一直堅持不懈的爬着,你能談一談對蝸牛的看法麼?”啓發學生要學習蝸牛“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

  c、“你在學習或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呢?比如有的同學學習鋼琴,剛開始既枯燥又難聽太累了,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來,還是算了吧。”生答。“如果有請你想一想蝸牛你就不會放棄了,如果沒有請你引以爲戒,當以後你遇到困難或是問題想要放棄時請你唱唱這首歌想一想蝸牛你就有信心和動力了!”

  d、“我們再來唱一遍這首歌曲,你認爲哪一句最能體現蝸牛堅忍不拔的精神。”生帶着問題唱後回答。“蝸牛雖然揹着重重的殼,一步一步緩慢的爬着,但是他一直堅信自己的目標,老師看誰能把蝸牛的這種堅定的感覺唱出來。”生唱。“請你一邊唱一邊用你的動作表現”生邊唱邊做。

  2、大樹:

  “我們來唱一下第一段,看看除了蝸牛以外還唱了誰”生唱回答。“請你們一邊唱一邊用你的身體表現剛發嫩芽的大樹,注意我們的大樹長的是不一樣的,而且還會隨着音樂動一動。”第一段聲情並茂的邊唱邊做。

  3、黃鸝鳥:

  a、“我們來唱唱第二段,看看第二段都唱得誰?”生唱回答。

  b、“黃鸝鳥對蝸牛的這一做法是什麼態度呢?”

  啓發學生說出黃鸝鳥嘲笑、蔑視、驕傲、瞧不起……。

  “黃鸝鳥拿自己的長處和蝸牛的短處去比較,認爲這麼簡單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從現在就開始爬,所以譏笑蝸牛。那你在生活和學習中有沒有象黃鸝鳥那樣用自己的長處去取笑別人的短處呢?”生答。

  “你也有短處,如果別人用他的長處來嘲笑你的短處,那你的心裏一定不舒服。以後我們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多檢討自己的短處,就不會犯黃鸝鳥的錯誤了。”

  下面我們把嘲笑、蔑視、驕傲、瞧不起人的黃鸝鳥再唱一遍,這次請你一邊唱一邊用你的動作來表現傲氣的黃鸝鳥。

  4、蝸牛:

  “蝸牛在黃鸝鳥的嘲笑下不僅沒有退縮,還告訴黃鸝鳥一個什麼道理呢?”生答。(啓發學生說出笨鳥先飛的道理)

  我們用堅定的語氣把結尾唱出來。

  5、聲情並茂地完整演唱全曲,並配上自己的動作。

  五、鞏固歌曲

  “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分角色進行表演。”

  放三遍歌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

  請1~2組上前表演,全體爲他們演唱,師鋼琴伴奏。

  對於表演出色的給與掌聲鼓勵。

  六、拓展

  “蝸牛最後吃沒吃到葡萄呢?”生答。

  “這時當他再次遇到黃鸝鳥時,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請你回去好好想一想,編一首秋天的《蝸牛與黃鸝鳥》。”

  隨《蝸牛與黃鸝鳥》邊唱邊做動作走出教室。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3

   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臺灣音樂的風格特點,指導學生用不同的音色和語氣表現歌中驕傲自大的黃鸝鳥和鍥而不捨的蝸牛的形象。

  2、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上的葡萄成熟以前的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創編葡萄成熟以後的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教學重點:表現歌曲、創編歌詞

  教學準備:磁帶、錄音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聽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自由律動進教室。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纔欣賞的歌曲歌名叫什麼?它是哪裏的名歌?

  2、請大家談談自己所知道的臺灣方面的知識。

  3、多媒體出示中國地圖,指出臺灣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教師簡介臺灣。

  師:在我國的東南海域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國的寶島——臺灣。臺灣四面環海,四季如春,水稻、甘蔗、樟腦是臺灣的“三寶”。臺灣還是世界聞名的蝴蝶王國。臺灣不僅以它獨特的風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們,它的文化底蘊也相當的豐厚。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熱情奔放、活潑風趣的臺灣民間歌舞《杵舞》。

  二、多媒體播放舞蹈《杵舞》

  師:同學們剛纔我們一同欣賞了一段具有特色的臺灣民間歌舞《杵舞》。那臺灣名歌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臺灣名歌《蝸牛與黃鸝鳥》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吧。

  三、多媒體播放flash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1、聽時:請大家想一想,歌曲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是用什麼樣的情緒演唱的?

  2、聽第二遍時,請大家用拍手、擺動身體等動作來感受歌曲的活潑風趣的情緒。

  3、請大家隨範唱輕聲學唱歌詞,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活潑風趣的情感。

  四、合作創編與表現

  1、請大家討論歌中有幾個角色?每個角色演唱時在音色和語氣上有何區別?

  2、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演唱歌曲。

  3、分組討論:創編葡萄樹成熟以後的歌詞。

  4、交流演唱學生創編的歌詞。

  5、師:同學們編得可真好,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蝸牛的什麼精神呢?請學生來總結。

  時間過得可真快,下節課我們還要表演我們心目中的`《蝸牛與黃鸝鳥》,老師還準備了一些臺灣校園歌曲的大點播,你們說好不好。

  最後:在《蝸牛與黃鸝鳥》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4

   活動目標:

  1、掌握切分音節奏,學習用不同的音色和語氣進行演唱。(重點難點)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能夠用自己喜歡的舞蹈動作表現歌曲內容。(重點)

  3、透過活動,感受歌曲詼諧幽默、活潑輕快地特點。

  4、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視頻;音樂磁帶;小蝸牛、黃鸝鳥、小狗、小鴨、小青蛙圖片;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1、聽音樂《恭喜恭喜》走進活動室。

  2、節奏練習:

  今天,有很多小動物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我們聽聽誰來了。

  師:X X X X XX

  小黃狗汪汪汪(還有小青蛙和小鴨)

  幼兒模仿

  二、基本部分

  1、感知小蝸牛與黃鸝鳥的不同特點。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猜猜它是誰?(出示蝸牛圖片)

  小蝸牛走路有什麼特點?(很慢)

  它走路那麼慢,那他說話會是什麼樣呢?(慢,聲音可能粗)

  誰來模仿一下蝸牛向小朋友問好?

  出示黃鸝鳥圖片:

  還有兩隻黃鸝鳥來到了我們班。小朋友想一想,黃鸝鳥有什麼本領?(會飛,還會唱歌),它說話的聲音會是什麼樣的?(清脆),如果黃鸝鳥看到蝸牛爬的那麼慢會怎麼樣呢?(笑話它)

  2、看背景圖,老師用不同的語氣和音色將歌詞編成故事講述。

  3、教師範唱:

  提問:

  (1)歌裏哪一句是黃鸝鳥說的話?(引導幼兒知道這一句話是黃鸝鳥嘲笑蝸牛的。並邊拍節奏邊用嘲笑的語氣朗誦歌詞並唱一唱)。

  (2)小蝸牛是怎樣回答的?(體會此時蝸牛的想法和語氣。並邊拍節奏邊用嘲笑的語氣朗誦歌詞並唱一唱)。

  (3)歌曲中的“阿門阿前”的“阿”是什麼意思?(是臺灣方言,沒有實際意義。)

  4、帶幼兒跟琴唱完整歌曲。

  5、看指揮分角色唱歌曲。

  6、出示視頻幼兒完整欣賞歌曲。

  7、引導幼兒創編舞蹈動作。

  師:蝸牛和黃鸝鳥可真是好玩。我們一起來根據歌詞把它編成一個舞蹈跳起來吧。

  8、幼兒自編舞蹈動作進行歌表演。

  9、面向全體教師表演。

  三、活動結束。

  跟音樂走出活動室。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5

   活動目標

  技能目標: 能選擇合適的樂器爲歌曲伴奏。

  情感目標: 感受歌曲中活潑、詼諧的性質,會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活動重點能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活動難點會選擇合適的打擊樂爲樂器伴奏。

  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前經驗準備嘗試過用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物質準備歌曲《蝸牛與黃鸝鳥》的音樂、蝸牛與黃鸝鳥各一個、節奏圖譜一張、鈴鐺和木魚幼兒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匯入:

  一、透過故事,引出課題。

  (出示蝸牛與黃鸝鳥)對,有一天,小蝸牛揹着重重的殼來到了一顆葡萄樹下,這時候一隻黃鸝鳥高高興興地也飛過來了停在了葡萄樹上,但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接下來我們來聽一聽音樂就知道了!

   基本環節:

  二、聆聽歌曲使幼兒第一次感受歌曲的節奏。

  一、(出示圖片)

  1、小蝸牛也想爬到哪裏去呢?,它有又是怎樣爬的呢?

  師:同時引導幼兒唱一唱、學一學蝸牛的動作師:這時候黃鸝鳥是怎樣做的,有對它說了些什麼呢?

  幼: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同時引導幼兒唱一唱三、看圖譜用動作表現出歌曲的節奏1、“其實蝸牛與黃鸝鳥也給我們準備了很多動作,咦,躲到哪裏去了呢?”

  2、(出示圖譜)圖譜上面畫了些什麼呢,請你找一找幼:有拍手、搭肩、跺腳師:原來蝸牛和黃鸝鳥想讓小朋友也來學一學它們的動作。

  3、引導幼兒學會看圖譜做動作,教師邊示範做動作。

  4、接下來我們聽着音樂一起來學一學蝸牛和黃鸝鳥吧!(全體幼兒一起跟着音樂做動作)5、幼兒互相合作打節奏(面對面拍手)結束:

  四、打擊樂合奏

   教學反思:

  本課的不足就在於準備不夠充分,這一課時去完成對於學生來說有難度,在教授新歌學唱的時候時間不夠用,使得內容有所壓縮,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矯正一些唱的不準的音節。在表演這一環節上,雖然這節課學生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老師沒有參與其中,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的作用,還是不夠的。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6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

  技能目標:能選擇合適的樂器爲歌曲伴奏。

  情感目標:感受歌曲中活潑、詼諧的性質,會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活動重點

  能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活動難點

  會選擇合適的打擊樂爲樂器伴奏。

  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嘗試過用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

  物質準備:歌曲《蝸牛與黃鸝鳥》的音樂、蝸牛與黃鸝鳥各一個、節奏圖譜一張、鈴鐺和木魚幼兒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匯入:

  一、透過故事,引出課題。

  1、(出示蝸牛與黃鸝鳥)對,有一天,小蝸牛揹着重重的殼來到了一顆葡萄樹下,這時候一隻黃鸝鳥高高興興地也飛過來了停在了葡萄樹上,但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接下來我們來聽一聽音樂就知道了!

  基本環節:

  二、聆聽歌曲使幼兒第一次感受歌曲的節奏。

  一、(出示圖片)

  1、小蝸牛也想爬到哪裏去呢?,它有又是怎樣爬的呢?

  師:同時引導幼兒唱一唱、學一學蝸牛的動作師:這時候黃鸝鳥是怎樣做的,有對它說了些什麼呢?

  幼: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同時引導幼兒唱一唱三、看圖譜用動作表現出歌曲的節奏

  1、“其實蝸牛與黃鸝鳥也給我們準備了很多動作,咦,躲到哪裏去了呢?”

  2、(出示圖譜)圖譜上面畫了些什麼呢,請你找一找幼:有拍手、搭肩、跺腳師:原來蝸牛和黃鸝鳥想讓小朋友也來學一學它們的動作。

  3、引導幼兒學會看圖譜做動作,教師邊示範做動作。

  4、接下來我們聽着音樂一起來學一學蝸牛和黃鸝鳥吧!(全體幼兒一起跟着音樂做動作)

  5、幼兒互相合作打節奏(面對面拍手)結束:

  四、打擊樂合奏

   教學反思:

  本課的不足就在於準備不夠充分,這一課時去完成對於學生來說有難度,在教授新歌學唱的時候時間不夠用,使得內容有所壓縮,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矯正一些唱的不準的音節。在表演這一環節上,雖然這節課學生在表演的形式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老師沒有參與其中,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的作用,還是不夠的。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7

  在這課的設計中,我注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針對三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的學習特點,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整個教學環節清晰,循序漸進,一環緊扣一環,以突出音樂故事創設音樂氛圍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取得良好效果。

   1、精選教法、注重學法

  《讓兒童音樂劇進入音樂課堂》是我們學校音樂教研課題,兒童音樂劇涉及音樂、舞蹈、文學、戲劇、表演、美術、等多個領域、是多個藝術學科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就是採用了這種全新的授課方式,透過講故事——編創故事——表演故事——歌唱故事——音樂劇表演這一主線展開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做到讓學生喜歡音樂劇,願意表演音樂劇,從而進行音樂劇的創作。

  在學法的設計上我主要採用語言引趣、故事導趣,創編拓趣的方法,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自我創編故事,自我學唱歌曲,自我製作道具,自我編排表演,並透過觀察從生活中、寓言中、故事中找尋音樂劇的創作素材,在參與音樂劇表演過程中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技能,教師在整堂課中做孩子的引路人,與他們同創作,同表演、同歡樂。師生互動,讓音樂歡樂的氛圍感染每一個人。

   2、整堂課運用了情境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運用,給學生豐富直觀的視覺效果,突出了音樂課的趣味性、生動性,也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符合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並能夠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爲課堂創設了一個自由、輕鬆、和諧的環境,讓學生在"玩"中認識、體驗和創造音樂。

   3、分散難點,由淺入深學習歌譜

  從選擇與蝸牛爬行相符合節奏入手,邊聽歌曲邊進行擊拍,即是節奏練習又使學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歌譜學唱之前,老師從切分音符作爲切入點,練習本課歌曲重點節奏,再進行樂句的視唱比較,這樣一首歌曲的主要樂句非常輕鬆地學會了,再學唱歌曲就輕車熟路了。

   4、創編音樂劇,使學生音樂創造力得到培養。

  兒童音樂劇進入音樂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授課方式的大膽轉變,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徹底從課堂中解放了自我,和學生同快樂,同創作、同表演。爲學生創設了展示自我的廣闊空間。讓音樂劇進入音樂課堂是一種全面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形式,本節課就是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全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綜合實踐能力。在活動中,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創編,進行音樂創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伴奏、演唱與表演,孩子們邊聽着音樂、唱着歌兒、邊自由地舞動,全身心地融入到音樂情緒中。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他們如臨其境,切身感受到音樂所表達的內容。這樣,孩子們心理得到滿足,個性得到了發展了,情感也充分表達出來了,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大班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案8

  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目標】

  1、感受臺灣民歌歌伴舞的音樂特色及濃厚的生活情趣。並能隨音樂用歌聲與動作表現音樂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2、認真傾聽歌曲並觀看錶演,理解歌詞內容,並利用連線遊戲和表演動作幫助i-憶歌詞。

  3、瞭解歌曲的韻律美,感受蝸牛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

   【活動準備】

  1、音樂《蝸牛與黃鸝鳥》;視頻《蝸牛與黃鸝鳥》。

  2、課件:“福臺”地圖一張;臺灣景點幻燈片;大張白紙一張。

  3、幼兒人手一張迷宮圖,勾線筆。

   【活動過程】

  1、觀看“閩臺”地圖,感受臺灣文化。

  講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完整欣賞歌曲,藉助繪畫理解歌詞內容。

  3、教師結合繪畫,再現故事情節。

  4、分析圖譜,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歌曲寓意。

  師:剛纔老師是怎麼把這音樂裏的故事藏在這幅畫上面的?

  5、結合圖譜,進一步感受音樂故事與畫面的匹配。

  師:現在小朋友都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和我一起來找一找音樂裏的故事藏在這幅圖的什麼地方,待會歌詞唱到哪我們的小手就指到哪。

  6、走迷宮遊戲,梳理故事線索。

  7、觀看視頻,感受臺灣民歌特色。(播放臺灣視頻)模仿視頻做動作表演。

管絃樂阿里山的姑娘形式上有什麼效果

管絃樂阿里山的姑娘形式上有趣味性、知識性效果。

《阿里山的姑娘》教學效果分析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賞管絃樂《阿里山的姑娘》,透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多方位,多層次的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

在演唱《阿里山的姑娘》中,讓學生感受阿里山民歌特點,在欣賞管絃樂《阿里山的姑娘》,加入打擊樂器感受節奏。

久月奇蹟阿里山的姑娘反映什麼中心思想?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1984年在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爲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爲是臺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爲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爲張徹的作品。

很多人到了臺灣阿里山都找不到阿里山的姑娘,而阿里山的姑娘指的是臺灣鄒族原住民,在臺灣遊玩,可以在阿里山上的鄒族文化部落裏看到阿里山的姑娘跟少年,阿里山的姑娘在阿里山上的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

求<<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愛情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背後的故事大概是:

臺灣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傳遍了全世界。人們甜美地唱着“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囉……”都誤以爲是臺灣高山族土著民歌。其實不是,《阿里山的姑娘》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臺港原創作品,詞作者是四川三臺人鄧禹平,曲作者是香港知名編導、音樂人張徹。

一首蜚聲中外的名歌背後,隱藏半個半世紀令人肝腸寸斷的人生與愛情故事。海峽兩岸,萬水千山,扼腕長嘆,淚下潸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客家人聚居的三臺縣城一家米號老闆的女兒白玫,愛上了家境貧寒、身材矮小而才華橫溢、見義勇爲的中學同窗鄧禹平。

鄧禹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抗戰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專,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白玫爲能與戀人在一起,考入重慶女子師範學校,卻被父親騙回家與省城劉公子成親。在奶奶暗中幫助下,白玫逃婚離家趕到重慶時,正值抗戰勝利,久候白玫未果的鄧禹平已隨電影廠遷住上海,兩人只有鴻雁傳書互訴衷腸。1949年冬,未等及白玫來滬的鄧禹平隨電影廠赴臺灣拍攝影片《阿里山風雲》,繼而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劫波度盡,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鄧禹平的中學同窗好友、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指揮家羅忠榕先生得知鄧禹平在臺灣的近況,庚即傳達給在四川三臺苦守40載的白玫,輾轉將白玫的一盤錄音帶託著名作家、《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女士轉交給海峽那一端的鄧禹平。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愛情悲劇深掩心底、卻將少男少女的愛情寫到那樣至純至美的理想境界的臺灣著名文化人鄧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長圍着青山轉……”的歌聲中草永遠閉上了眼睛。

一曲血濃於水的銘心刻骨“高山青,澗水藍”一場骨肉分離情天恨海的世紀絕戀!

當而今《世紀絕戀》小說將搬上熒屏時,我們不由得想到另一首歌《半屏山》:“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自古傳說一半在,還有半屏在臺灣……在臺灣 !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主題,民族自殺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大概就是這樣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正確認讀本課十三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學會生字並理解文章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讀課文,瞭解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體會小朋友與臺灣小朋友渴望團聚的心願。

【教學重難點】

瞭解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體會小朋友與臺灣小朋友渴望團聚的心願。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一、正確認讀本課十三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

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歌曲匯入。

1、孩子們,咱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曲—《七子之歌—臺灣》。 歌曲激趣,用歌曲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爲後面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2、師:這首歌曲寫的是臺灣的心願,臺灣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它與我們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乘着小帆船去我們的祖國寶島臺灣看一看。(板書:2、小帆船)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師:藉助拼音讀課文,把新認識的字下面畫直線,把不認識的字圈起來。

藉助拼音自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2、老師範讀,幫助學生糾正錯音。

3、課件出示本課帶拼音的生字及詞語,讓孩子自己拼讀並同桌合作,檢查對方讀音是否準確,及時糾正錯音。

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同時使學生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4、課件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及詞語,分別讓學生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檢查學生識字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識字。

5、找出有上述生字和詞語的句子同桌互相讀一讀。

將生字迴歸到詞語中去認識、識記。

6、課件出示沒有拼音的課文讓學生讀。(指名讀、組內互相讀) 讓學生在課文中真正認識生字,小組合作互相幫助,提高學習效率。

7、讀課文。(指名讀,組內互相讀)要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指導學生正確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爲後面深入理解

課文做鋪墊。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分析記憶字形。

形聲字記憶法:“夥”、“伴”均爲左形右聲。

比較記憶法:“令”和“今”字比較記憶。

猜謎記憶法:“告”(一口咬掉牛尾巴)

2、指導書寫。(指導學生按筆順規則寫字,並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

“夥”、“伴”,都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左窄右寬。

“告”、“臺”都是上下結構,在田字格中上下部分佔位各一半。 “令”書寫時,上面人字的撇捺要伸展開蓋住下邊部分。

【課堂作業新設計】

1、你認識這些字嗎?請給它們標上拼音。

( ) ( ) ( ) ( ) ( ) ( ) ( ) ( ) 帆 捎 灣 胞 營 迎 令 揚

2、讀一讀,再組詞。

臺( )( ) 問( )( ) 告( )( ) 夥( )( ) 伴( )( ) 令( )( )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在正確、流利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瞭解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體會小朋友與臺灣小朋友渴望團聚的

心願。

【教學過程】

一、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生自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及時點評。

2、還有沒有有不懂得地方?

根據學生情況解釋(比如:臺灣和的關係、阿里山和日月潭的位置和象徵等)

3、爲什麼要用小帆船捎信?爲什麼要捎信?

小組交流,互相探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互相幫助,提高合作意識。

4、激發情感,拓展想象。

如果讓你給臺灣的小朋友寫封信,你會寫什麼?

昇華情感,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6、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拓展延伸

拓展文章:《日月潭》

【課堂作業新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天( ),水( )。

2、捎到( ),捎到( )。

3、問候( ),告訴( )。

【板書設計】

2、小帆船

阿里山

臺灣 同胞

日月潭

【課後反思】

本文以小朋友同臺灣小朋友對話的口氣,表達了與臺灣小朋友的共同心願:讓我們團聚在一起,共享幸福與快樂。

成功之處:學生能準確掌握本課生字,基礎掌握的比較牢固,能激起了學生渴望祖國統一的感情。

不足之處:雖然學生知道臺灣是祖國的領土,也希望臺灣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是感情理解的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今後在本課的教學中課前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己查閱關於臺灣,阿里山和日月譚的資訊,進而讓學生在全面瞭解歷史的情況下學習去感受小朋友的心願。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我們開展了“蔬果舞會”的主題活動。隨着活動的展開,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誰把葡萄和西紅柿放進了金魚缸裏,引來了許多孩子的圍觀與議論。經瞭解得知,原來他們是想給金魚餵食,結果發現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們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們生成了這一活動。

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準備:

每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葡萄、西紅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過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師:這裏有許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來看呀!

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指點着,議論着。有的描述着它們的形狀,有的回味着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們的重量……

師:你們有沒有想過把它們放到水裏會怎麼樣?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葡萄、西紅柿、土豆呢?

孩子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師: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使用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實驗操作前,考慮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師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不作任何提示,讓孩子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師: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孩子們把它們一一放進水裏,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後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三、講一講,議一議。

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幼:我發現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師: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

幼:爲什麼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葡萄卻沉下去了呢?

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去動動腦筋,找找答案。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葡萄浮到水面來?

(孩子們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事實上,這一活動僅僅是一個系列探究活動的開端,以後的活動可以根據幼兒探索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進行延伸。)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探索、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徵。

2、嘗試製作水泥沙,初步瞭解沙子的功用。

3、喜歡科學探索活動,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每組一盆沙子,人手兩個杯子、攪拌棒。

沙畫圖片、水泥、水若干。

活動過程:

一、玩沙、引起幼兒的興趣

(出示沙)這是什麼?你以前見過嗎?請你去輕輕地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玩一玩這些沙長的什麼樣?(幼兒操作)

教師透過幼兒的回答:沙子是細細的、一粒一粒的,摸在手裏軟軟的------

二、進一步探索沙子的特徵

剛纔,有的小朋友說沙子會流的,請你來演示給小朋友看看(一個幼兒操作)教師操作:原來沙子會流動的,請你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也會想沙子一樣流動的?(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講述)

我們以前做過糖和鹽的小實驗,還記得糖和鹽放在水裏會怎樣嗎?如果沙子放了水會不會溶解呢?(幼兒猜測)我們一起來試一試(交代要求,幼兒操作)

三、瞭解沙子的功用

小朋友,你們知道沙子有什麼用嗎?(可以玩、畫畫(出示沙畫)

出示水泥沙,這是什麼?(幼兒猜測)老師告訴你們這是用沙子做的,請你來摸一摸有什麼感覺。爲什麼沙子是軟軟的,而這個確實硬硬的。原來軟軟的沙加了水泥和水,太陽一曬就會變成硬硬的水泥沙,沙子是造房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小豬想要請我們小朋友爲他做一間堅硬、牢固的房子,你們想幫他嗎?(交代方法、要求)

活動延伸:

你們的水泥沙做好了嗎?現在把他放到太陽下曬一曬,就會變的堅硬,可以給小豬造房子了。

小百科: 沙子,指細小的石粒,或者是形狀像沙子的東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

1.仔細觀察畫面內容,感知各種腳印的特點,積極運用語言進行表達。

2.初步瞭解故事內容,感受情節的有趣和神祕。

活動準備 :

繪本PPT《誰的腳印》小貓腳印、小鳥腳印、大象腳印、鞋印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

一、引題

師:小朋友看,這是誰?(小姑娘)

師:她的名字叫丁丁,她在房間的地板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腳印,你們猜猜,這個腳印究竟會是誰的呢?(幼.....讓幼兒自己看看鞋印,感知人類的腳印的特點)

二、師幼共同閱讀,瞭解故事情節

(一)丁丁尋找腳印主人

1.丁丁在房間裏發現了奇怪的腳印她會怎麼想呢?

小結:丁丁帶着疑惑的心情去尋找,看看究竟是誰的腳印。

2.小姑娘遇到小貓

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小貓腳印像什麼。

師:房間的腳印是小貓的嗎?(不是)你們覺得小貓的腳印長什麼樣的,像什麼呢?(……)

小結:原來房間裏的腳印不是小貓的,小貓的腳印是圓圓的。

3.丁丁遇到小鳥

引導幼兒觀察想象小鳥的腳印像什麼。

師:你們覺得丁丁會怎麼問小鳥呢, (請幼兒學說語句“你去過我的房間嗎,那兒有個長長的腳印”)

師:那我們一起來問問小鳥吧。

(幼兒自由想象描述大象的腳印怎麼樣的)

(小結:是的,小鳥的腳印像XX 一樣尖尖的細細的。)

師:原來房間的腳印也不是小鳥的。

小姑娘沒有找到腳印的主人,小姑娘心裏會怎麼樣?(傷心、失望。)

4.丁丁遇到大象。

鼓勵幼兒大膽地說一說丁丁會怎麼問大象嗎? (集體學問:你去過我的房間嗎?那兒有個長長的腳印。)

師:大象的身體大大的寬寬的,那它的腳印會是怎麼樣的呢?

(幼兒自由想象描述大象的腳印怎麼樣的)

小結:原來大象的腳印是又寬又大的,房間裏的腳印也不是大象的。

5.腳印不一樣。

分別出示小貓腳印的圖片、小鳥腳印的圖片、大象腳印的圖片、鞋印。

(幼兒自由觀察動物的腳印特點)

師:原來動物腳印和人類的腳印是不一樣的呢。

(二)丁丁找到腳印的主人

1.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小姑娘的姿態感受她難過的情緒。(請個別幼兒模仿小姑娘的動作。)

2.幼兒想象、表達小姑娘開心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情感變化。

3.引導幼兒觀察比較鞋子和鞋印的相似度。

小結:原來丁丁房間的地板上的腳印,是自己鞋子的鞋印,找到答案的丁丁變得非常開心,(播放PPT12)瞧,她正抱着小狗在開心的大笑呢!

三、觀察封面,引出故事的題目

師:小朋友記得丁丁在尋找腳印的過程中遇到了誰?教師揭示故事的名字。

四、結束

這個有趣的故事有個好聽的名字——《誰的腳印》,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這本書。

活動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小班語言活動《誰的腳印》,這堂課主要是讓幼兒感知各種腳印的差異,並用語言進行表達。這個故事能幫助幼兒瞭解腳印有各種形狀。有趣的腳印能夠激發幼兒探究的。在活動中,我鼓勵幼兒仔細觀察,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在幼兒觀察腳印的差異這一環節,讓幼兒看並猜是誰的腳印這一重點中,幼兒的想像力發揮的不夠,以後要多鍛鍊他們的想像能力,這是我們班大部分幼兒的一個缺點,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加強練習這一方面。在這個活動中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在描述動物腳印的特徵時,大部分幼兒都沒有自己的見解,往往是別人說什麼我也說什麼,儘管我說了要發表不同的意見,可還是沒有多大的效果。對於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想象力不夠,所以在讓幼兒觀察動物的腳印長的像什麼時,他們回答的不是很好。

我上的這節課程中,重難點沒有把握好,上的太過表面,沒有深入,沒有從幼兒想象力出發。沒有讓幼兒感知各種腳印的特點,積極運用語言進行表達。還有語言不夠簡練,以至於到後半節課程中,提得問題是重複又重複。由於有點緊張,導致課上我的語言組織亂碼了,牛頭不對馬尾的。上課的語調沒有高低起伏,感覺平平的。我將吸取本次評課老師所給的意見,努力把我的不足之處改善。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特點。

2、感受、表現四分音符爲一拍的均勻節奏。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蘋果歌》音樂磁帶、蘋果實物。

【活動過程】

一、透過摘蘋果、吃蘋果等相關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1、情境講述,匯入活動。

師:小朋友們,秋天到了,熊伯伯果園裏的果子成熟了,它邀請我們去幫它摘果子呢。來,開上小汽車,我們一起出發嘍!

2、摘蘋果,放入果籃中。

師:果園到了,看看有什麼?(蘋果樹)蘋果樹上結滿了什麼?蘋果熟了,我們把蘋果一個一個摘下來,放進老師的果籃裏,好不好?(請幼兒來摘蘋果)

3、嘗一嘗蘋果,深刻理解“我們喜歡吃蘋果,身體健康多快樂!”這句歌詞。

師:蘋果摘下來了,真香真甜呀!喜歡吃嗎?老師這裏也有蘋果呢,來,我們嘗一嘗。

吃的過程中問一問幼兒:蘋果的味道怎樣?你們喜歡吃蘋果嗎、高興嗎?

教師小結:蘋果吃起來甜甜的,而且它非常有營養,多吃蘋果,我們的身體就很健康,不容易生病。

二、學習新歌。

1、觀看圖譜。

教師:老師把剛纔小朋友摘蘋果、吃蘋果的經過都畫了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出示圖譜,教師帶幼兒認識圖譜。

2、學習歌詞。

師:老師把它編成了一首兒歌,我來念一念。(按歌曲節奏朗誦歌詞)好聽嗎?我們一起學一學。

3、學唱新歌。

師:小朋友念得真好聽。老師還能把它唱出來呢,你們想聽嗎?(教師邊做動作邊範唱)

我們一起唱唱吧。(教師和幼兒學唱歌曲)

三、嘗試用吃過的水果替換原歌詞,創編歌曲。

1、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的黑板畫,引導幼兒創編歌曲。

教師:果園裏還有許多蘋果的好朋友也來了,你們看看有誰?(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剛剛你們唱得太好聽了,可是沒唱我,我們都等不及了。說說看,想唱誰?這個是什麼顏色?它長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怎麼唱?

2、學習歌詞,把水果替換進去,和幼兒說一說。

3、嘗試把創編的歌曲唱出來。

四、遊戲“摘果子”。

師:今天小朋友真棒,我們唱了蘋果歌,還編了梨子歌、桃子歌。現在我們幫熊伯伯把這些果子都摘回家吧!(個別幼兒摘果子其他幼兒唱歌曲。)

五、結束活動。

寶寶們,我們幫熊伯伯把果子運回去吃水果嘍!坐上小汽車,我們回去嘍!

教學反思:

《蘋果歌》是小班的一個音樂活動,歌詞形象生動,旋律簡單上口,表演性很強。讓幼兒學得生動有趣,並獲得更多的發展。我參照課程教案結合我們班幼兒年齡特點,對一些活動環節和細節進行了修改,活動開展的很順利,在此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活動匯入,隨着音樂伴奏進入活動室,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和新鮮感 ,在音樂的伴隨下,孩子們很快進入了狀態。藉助圖片、動作的幫助孩子們很快理解熟悉了歌曲內容。從活動的.實施中,我觀察到孩子們不但學說了歌詞,而且在描述蘋果多少中,理解了1和許多,各領域內容整合得比較自然。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學唱歌曲,對小班的孩子來說簡單、易懂、易唱,在配上相應的動作幼兒很快就唱會了歌曲。在鼓勵幼兒進行創編歌曲時,創編歌曲的目的是爲了增加演唱的趣味性,豐富幼兒關於水果的知識,初步積累改編歌詞演唱的經驗。第一次我是引導的,第二次,幼兒想水果,我就在黑板上畫水果,提問:這種水果是長在哪裏的?什麼顏色的?我們連起來唱一唱,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們的表現很不錯,都能完整的唱下來,尤其是唱到紫葡萄,孩子們還說“一串一串摘下來”,真的很不錯,創編很成功。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活動,幼兒感受並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節拍,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2、透過玩音樂遊戲,幼兒複習五線譜五線四間的位置。

3、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4、能跟着節奏打節拍。

活動準備:

1、“精靈王國的生日禮物”電子課件,包括故事和五線譜。

2、沙蛋若干。

活動過程:

匯入:幼兒聽音樂入場。

一、欣賞課件第一部分:故事:精靈王國的生日禮物(一)。

1、教師操作課件講述故事。

2、猜猜小精靈說的是什麼?——泡泡糖。

二、學習泡泡糖的動作,拍身體各部位。

三、聽音樂學習律動。

1、聽音樂徒手感知節拍。(重點啓發幼兒能感知泡泡糖粘粘的特點,從而感知2/4拍的節奏特點。)活動重點是感知音樂節拍

2、引導幼兒嘗試創編新的律動動作,感受2/4拍的節奏特點。

3、聽音樂,手持沙蛋感知節拍。(層層深入,爲解決下一環節的難點進行鋪墊。)

4、兩個小朋友配合做律動。(難點。指導幼兒在對方身體部位感知節拍。)

律動是層層深入的,有沒有小朋友的創造?

反思:

這兩次奧爾夫課程“泡泡糖”的活動, 我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使音樂活動充滿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設計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孩子們隨着老師簡練和遊戲性的語言進入了音樂的意境,在音樂意境中孩子們不僅感受了音樂,而且表現音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透過老師的精心安排,使幼兒感到有趣味。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將“好奇”“形象”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我的教育方法力爭生動形象,充滿情趣。

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將音樂教育的重點着眼於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

那麼,怎樣利用音樂手段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鬆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呢?我認爲關鍵是一個“愛”字,因爲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和我接觸過的人都說我非常愛笑,確實我是個很快樂的人,尤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臉上總是掛着笑容,我在事業、孩子和生活中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鬆、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比如說在活動中經常看着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範;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同時,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老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透過扮演角色、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這一次奧爾夫音樂活動前,我對教材都要做詳盡的研究和分析,領會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如:在《泡泡糖》這首音樂,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歡快、趣味、自信等幾種感情。由於我對教材的感情做了詳盡的分析,並將這些感情充分表現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簡單的音樂有了豐富的情感體現,使一首較爲平淡的歌曲顯得耐人尋味了。

阿里山紀行佳句賞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此人生可謂快哉!尤其在現代社會,背起行囊去遠遊的機會越來越多了,而旅遊的目的地也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空間。錦繡中華、繽紛世界……倘若有興致,就拿起筆記下自己的行程,將多一份美好的回憶在心頭!《阿里山紀行》就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於1997年暢遊阿里山之後所寫的一篇佳作。此文爲我們展示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讀之難忘。其寫作上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就讓我們做一梳理吧。

構思精妙之美。

本文的謀篇佈局是頗具匠心的,作者進行了仔細地脩潤,正如他自己在《我寫〈阿里山紀行〉》中所講“整個文章的毛胚出來了,然後便是細作琢磨、反覆修改、潤色。”“在篇章結構上,力圖向精緻化、精巧型的方向發展。”他的目標也的確實現了。

一首《高山青》風靡各地。此歌就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紅線。開篇在宴席上輕輕的歌聲裏,不僅兩岸學者的心融合在了一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然後主體部分圍繞這一點精妙細繪,以遊蹤爲線索,走到哪裏就寫到哪裏,完整地把整個阿里山的風景記錄了下來,使得我們能窺見它的全貌,真正領略阿里山如畫的美景。從進山時林海的幽深、森林小火車的古典神韻到進入深山之後的清澈的潭水、靜謐的林區、通幽的曲徑、無邊的森林、壯觀的神木……處處如畫。最後一段,仍用《高山青》來終結,再次強調“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一線穿珠,妙不可言。以歌開頭,用歌結束,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全文三大部分,清晰明瞭,又無故意劃分之嫌疑,乍看不覺,讀後方悟。

鳳頭豹尾之美。

這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不只是首尾呼應,而且各有千秋,恰合古人所講之“鳳頭豹尾”說。

第一段就像百鳥之王鳳凰的頭——卓而不羣。起筆平淡,由一次宴席中的一句話始,落到一首廣爲傳唱、膾炙人口的歌上面,以悠揚的旋律開啓下文。引用宛若天成,不着痕跡。最後一段就是豹尾——短促有力,有戛然而止之美,有回味無窮之韻。它由下山路上不知名的誰哼起的《高山青》的旋律看似無意地迴應開頭,同時又宕開一筆,寫到沒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使文章平添了幾分情趣,波瀾頓生。再回過頭來歸結全文“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的主旨,僅此一句,結束全文,留下無盡遐想。

過渡巧妙之美。

文章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按照遊蹤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依次寫下來。但是他不僅避免了叫人生厭的流水帳式的寫法,而且透過巧妙的過渡手法,在時間的推移裏,讓內容逐層深入,令結構搖曳生姿。

文中,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是第一個推進文勢的句子,由此作者開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然後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執行,到了阿里山站”。接着第二個推進文勢的句子出現了。“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文章內容進一步加深,並且展開了下面的一系列美麗畫卷,直到神木出現。藉助於它們,文章便呈現出層層推進之勢,有一種多姿多彩的感覺。

點面結合之美。

阿里山是18座山的總稱,光森林區就囊括了熱帶、帶、溫帶、寒帶四帶,其美景層出不窮。而作者是怎麼展示一個完整的阿里山的呢?點面結合的寫法功不可沒。

有面——莽莽林海、濃稠雲霧,幽深之極,有點——坐在小火車上進山的獨特感受;有面——滿眼森林,靜謐的世界,禪的世界,有點——神木,阿里山的標誌、靈魂—……作者在移步換景的描寫了各個景點的特徵後,把這些彙總起來,就出來了整個阿里山的特徵:幽深、寧靜、清涼、神奇,展示了祖國河山的無限美好。

語言典雅之美。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這一點在文中有充分的體現。那典雅的語言之美真可謂“擲地作金石聲”。

例如:“亭午時分”出自酈道元的《三峽》,“入雲深出亦沾衣”出自唐詩張旭的《山中留客》,“峯迴路轉”出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諸如此類的語句很多,他遊刃有餘地把自己的積澱發揮得淋漓盡致。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讀者有更多的收穫,得到更多的啓發。

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詞,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作曲:張徹

作詞:鄧禹平

演唱:莊雪芳、張茜西

歌詞:

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擴展資料:

1947年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阿里山的姑娘》,填詞者爲鄧禹平(四川人,定居臺灣),作曲者或爲知名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臺灣,後定居香港),首唱爲女主角張茜西(四川人,定居臺灣,後移居香港)。

1952年著名音樂家黃友棣將之編曲爲《阿里山之歌》---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唱(根據《黃友棣作品全集-獨唱篇》)。

後來有人將《阿里山之歌》改名爲《高山青》(一品文化懷念國語歌全集第261-263頁)並明載爲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唱,此乃目前傳唱、歌手們所採用之《高山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阿里山的姑娘

跪求阿里山紀行讀後感

十八 阿里山紀行吳功正 臺北市的一家酒店裏,一批臺灣學者爲我接風洗塵。席上一位美學家的夫人對我說:“臺灣人最喜歡唱的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有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爲合唱的歌曲。”我一聽,心裏一動,立刻說:“我們那邊最喜歡唱的臺灣歌曲是《高山青》。”這首歌在曾風靡一時,至今仍在傳唱。於是,宴席上便輕輕迴盪着兩支歌的旋律,我和這批臺灣學者的心似乎融會起來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這倒不盡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後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這種小火車我們只有在祖國東北的深山老林子裏才能見到。不過,它經過了改裝,變成了純粹的旅遊性小火車,頗有古式小火車的模樣和情調。也是那樣的牽引機,也是那樣的咣噹咣噹聲,它使我們覺得時空倒退,引發了我們的思古幽情。穿過莽莽不盡的林海,不斷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陽光燦爛,上山漸漸地雲霧濃稠。山嵐雲氣漫入車窗又溢出車廂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經過三個小時的執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個頗有古式風味的森林小火車站。售票和入站檢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種瞬間感受——像是在另一個時代。這或許是臺灣人搞旅遊的一種獨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滿足現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覺。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練過腳板,如今擡腿一二十里也是尋常事。但是,陪同的臺灣學者卻不能都這樣。加之一般車輛不讓進山,這時便有人上來攬生意了。他們是山區的森林救護隊,職責是救護在野林子裏迷失的遊客,現在卻私下裏搞“創收”。爲躲避進山的門衛檢查,讓我們徒步穿過進口處,他們把車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後,把我們送到深山更深處。 峯迴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眼前驟然一亮,出現一泓水潭。它堪稱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滿眼是未加採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一人聲也是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彷彿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又彷彿吸進去以後凝化在體內而不要吐出來。 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麼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幹都是溼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溼。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於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樹齡約有三千年,被發現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爲“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鉅子的。 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爲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着。即令受此巨創,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膽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遊程卻沒有看到。山中,樹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彷彿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