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華山有第一山這碑嗎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78W

華山有第一山這碑嗎

華山沒有第一山這碑,第一山這碑在希夷祠前殿。華山海拔2154.9米,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沒有第一山這碑,第一山這碑在希夷祠前殿。

華山海拔2154.9米,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距離華陰城區約4公里左右,是三山五嶽中的西嶽,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有着險峻的特色景觀,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兩邊皆是懸崖的蒼龍嶺,華山著名的險道長空棧道與鷂子翻身等景點。

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距離華陰城區約4公里左右,是三山五嶽中的西嶽,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有着險峻的特色景觀,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兩邊皆是懸崖的蒼龍嶺,華山著名的險道長空棧道與鷂子翻身等景點。 華山大概爬多久,幾個小時:

(徒步攀登,單程索道)優先推薦

攀登華山以玉泉院作爲起點,前後經過千尺幢,百尺峽和老君犁溝等著景點,70度的坡度皆令人心驚,到達北峯之後,過蒼龍嶺到金鎖關,從金鎖關分叉到各個山峯,西峯絕崖千丈,看日落超美,東峯峯頂平臺視野開闊,觀日出絕佳,之後,可乘坐西峯索道下山,單程攀登的話,需要8個小時左右

(雙程索道,北峯上山)優先推薦

這裏所謂的雙程索道,是指北峯與西峯索道,乘坐索道到北峯上站,讓後,過蒼龍嶺到金鎖關,從金鎖關分叉到各個山峯,如果,看日出的話,可以前往東峯,日落可以去西峯,之後,乘坐西峯索道下山,雙程索道的話,也需要3個小時左右

西峯索道上,遊客中心-西峯索道-西峯,乘車進山40分鐘西峯-東峯-南峯,步行約1.5小時,西峯觀夕陽,東峯觀日出北峯索道下,東峯-中峯-北峯,步行約2.5小時北峯-北峯索道-遊客中心,約1小時左右

遊客中心-北峯索道-北峯,乘車進山到北峯索道約20分鐘北峯-中峯-東峯-南峯,全程約3.5小時北峯索道下,南峯-西峯-中峯-北峯,全程約3.5小時北峯-北峯索道-遊客中心,全程約1小時

玉泉院-千尺幢-北峯,約4-6小時北峯-擦耳崖-蒼雲嶺-金鎖關-東峯,約3-6小時東峯-鷂子翻身-西峯,約1.5小時西峯-五雲峯-玉泉院,約3-8小時

華山共有幾個索道:2個

北峯索道:是華山最早開發的索道,價格便宜,索道上站爲北峯,可以從這裏徒步去往各個山峯,較少玉泉院到北峯的攀登路線

西峯索道:是華山新建的一條索道,價錢較高,很多人的遊客,都會選擇在此上下山,沿山體開鑿,領略華山奇特壯麗的景色

華山共有幾個山峯:4個

北峯:因處於華嶽主峯之北而得名,這裏是觀景攬勝的最佳之地,南望有天外三峯之稱的東-西-南三峯渾然一體

南峯:又名落雁峯,是華山的最高峯,站在最高處的海拔碑前,拍張照片便有一種自豪感和征服自然的感覺

西峯:是華山最秀麗險峻的山峯,這裏是寶蓮燈中,沉香劈山救出三聖母的地方,也是觀看日落最佳的地方

東峯:因其方位居東而得知,又名朝陽峯,是五峯中看日出的最佳地方,每天清晨日出前,這裏便擠滿了人,日出景象非常壯觀,每一瞬間千變萬化

華山險峻著名景觀

千尺幢:是徒步攀登的第一個險,上方爲一線天,向下望去,如深井形如裂隙,四壁直立,鑿石爲梯,有太華咽喉摩崖石刻,極其形象的說明了這裏的山路,是多麼險峻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

擦耳崖:指北峯口至上天梯下的一段險道,路西傍懸崖峭壁,東臨萬丈深壑,但由於受手者不沒指,受足者不盡踵,就只能像粘在崖壁上的鼠類一般,故名擦耳崖

長空棧道:被譽爲華山第一天險.位於華山南峯東側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爲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築,體驗棧道另需購票30元

鷂子翻身:華山第二天險,兩邊都是萬丈懸崖,中途又須側足轉身,故稱鷂子翻身,據說,是趙匡胤輸華山的殘局,至今千年仍然無解,這裏便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華山爲賭注輸給陳摶的故事發生地

如果,來華山必體驗的長空棧道及鷂子翻身,有恐高或各類疾病的遊客,建議不要盲目體驗

版權聲明:泥巴號所有作品均來自網友的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用戶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站長刪除。

加載中~

徐霞客遊記中第一山是什麼

你所說的第一山是指第一篇遊記所記載的山呢還是被認可爲天下第一的山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是天台山;如果是後者,那麼是太和山。

遊天台山日記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爲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樑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峯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峯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樑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臥念晨上峯頂,以朗霽爲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原指火燃極旺,此指日熾,決策向頂。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爲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

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爲嘆惋。覆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爲高寒所勒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qiè滿足所望。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裏,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爲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爲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yù門坎,水從坳中斜下。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爲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爲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巖,蓮舟不能從。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樑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kùi原意爲垮塌,此處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餘從樑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樑盡,即爲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樑。爲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里,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餘欲向桐柏宮,覓瓊臺、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里,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餘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峯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峯言:“名勝無如兩巖,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巖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巖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

五十里至步頭,雨止,騎去。二里,入山,峯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裏,至明巖。明巖爲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志》所謂八寸關也。

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巖,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wēngcōng草木茂盛於上,恰與左巖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覆上一巖,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巖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巖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爲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巖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裏至寒巖。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巖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巖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爲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樑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身而過,神魄爲動,自寒巖十五里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峯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里,今從小路,返迂迴三十餘里。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爲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巖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臺"、"雙闕",竟無知者。去數裏,訪知在山頂。與雲峯循路攀援,始達其巔。

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峯頭中斷,即爲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爲瓊臺。臺三面絕壁,後轉即連雙闕。餘在對闕,日暮不及復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巖穴爲僧舍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遊太和山日記

十一日登仙猿嶺。十餘里,有枯溪小橋,爲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里,越一小嶺,仍爲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爲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爲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里,下行頭岡。十五里,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面。循漢東行,抵均州。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制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爲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即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里,過草店,襄陽來道,亦至此合。

路漸西向,過遇真宮,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裏,爲趨玉虛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里,爲回龍觀。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滿山喬木夾道,密佈上下,如行綠慕中。

從此沿山行,下而覆上,共二十里,過太子坡。又下入塢中,有石樑跨溪,是爲九渡澗下流。上爲平臺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臺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里,則紫霄宮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峯,層臺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展旗峯之西。峯畔有太子洞、七星巖,俱不暇問。共五里,過南巖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

祠與南巖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共五里,過虎頭巖。又三裏,抵斜橋。突峯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峯隙上。

五里,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峯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日將晡bū黃昏,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峯也。山頂衆峯,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衆峯之表,四旁嶄絕。

峯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爲之。

督以一千戶、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御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

十四日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峯,近者鵠hú天鵝峙,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也實在是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中心腹地!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峯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裏餘,抵蠟燭峯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爲蠟燭澗。循澗右行三裏餘,峯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爲上瓊臺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地既幽絕,景復殊異。

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連破家者數人。”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bì給予餘,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臺,餘復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臺而出,可往玉虛巖,便失南巖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峯,去南巖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臺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餘返。

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móu相同金橘,漉lù滲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

覆上三裏餘,直造蠟燭峯坳中。峯參差廉利棱角鋒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峯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峯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巖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巖,亦名紫霄巖,爲三十六巖之最,天柱峯正當其面。自巖還至殿左,歷級塢中,數抱鬆杉,連陰挺秀。層臺孤懸,高峯四眺,是名飛昇臺。暮返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洞在懸崖間。餘欲返紫霄,由太子巖歷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轎伕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巖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巖、仙侶巖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巖,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巖,間錯於亂蒨qiàn野草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過白雲、仙龜諸巖,共二十餘里,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蔥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視碧落,宛若甕口。

度橋,直上攢天嶺。五里,抵五龍宮,規制與紫霄南巖相伯仲。殿後登山裏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里,得凌虛巖。巖倚重巒,臨絕壑,面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爲希夷即唐末隱士陳摶,號希夷先生習靜處。前有傳經臺,孤瞰壑中,可與飛蒨作匹。還過殿左,登榔梅臺,即下山至草店。

華山四面皆石壁,故峯麓無喬枝異幹;直至峯頂,則松柏多合三人圍者;鬆悉五鬣,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採食之,鮮香殊絕。太和則四山環抱,百里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里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

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氣異。餘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谷,真春風所不度也。過塢底岔,復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憂傷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爲老母壽。

參考資料:http://www.wenxuewu.com/files/article/fulltext/46/46762.html#1399826

第一山碑怎麼樣

第一山碑爲文化旅遊景點。

從招寶山麓上行,不到百步,即可見植於右首陡坡上的“第一山”古碑。舊稱百步街,碑高1.85米,寬1米,碑面鐫有“第一山”三個大字,碑下有-臺,可供遊人駐足。

“第一山”三字,渾厚有力。落款“廬陵蕭天蔭書”六字,鐫有石印兩顆,但無具體年月和內容。據《鎮海縣誌·金石》篇載,系明時所鐫。

抗倭名將、明都督盧鏜曾用“六國來往處”、“平倭第一關”十個大字來闡明、讚揚招寶山在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清朝詩人有“莫小候濤山(招寶山古稱候濤山),東來第一關”之句。古後人譽招寶山爲“第一山”。

“第一山”碑2000年12月被公佈爲區級文保點。

地址: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中峯古道起點

類型:古蹟

遊玩時間:建議10-20分鐘

門票資訊:

無需門票。包含在招寶山景區門票內

有關華山的傳說

華 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1997米,在五嶽中居於第二位,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羣峯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爲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敦物山",華山被稱爲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爲"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嶽爲華山者,華之爲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嶽稱爲華山。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羣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峯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着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峯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峯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峯。"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爲1600-1700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華山不但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相傳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過這裏,"老君犁溝"就是傳說中的老子套着青牛親自用犁開闢的。至今,南峯上還儲存着老子的煉丹爐。中國的道教分爲兩大派,華山道教屬全真派道教。他們吃素、出家、不結婚。在南峯長空棧道的道坎巖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個大字,就象徵着華山道教的派屬。全真派又分爲華山、龍門等七派。華山派的創始人就是郝大通(1140-1212),他著有《太古集》。華山道教在歷代對華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貢獻。

華山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特殊的華山氣候和地理條件,使華山生長優質松樹和貴重藥材。華山上的五粒鬆,鬆冠平入偃齏,松枝對生,鬆穗爲五須,松子形小而且殼薄,有香氣。華山鬆是國家優質松樹種之一。此外,華山生長的茯苓、細辛、菖蒲等藥材,質量最優,療效最好。華山菖蒲等藥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綱目》之中。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蹟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鬆,引人入勝。

華山主要景點

玉泉院

玉泉院,是華山北麓的登山路口,也是華山腳下一個園林式的道家寺院,依山構建,四周古木參天,鳥語風聲,院後崇山峻嶺,綠雲翻涌。這裏,既是寺院名勝,又是風景園林。玉泉院是著名道士陳摶修建的,因院內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陳摶學識淵博,尤精易學,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因舉進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總結的內丹道法,成爲宋以後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很大。五代後唐明宗賜號“清虛處土”,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華山道教尊他爲祖,後來玉泉院就以供奉這位道祖爲主。入玉泉院山門,登石階穿過正門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後殿,前殿左側有“華山全圖碑”,右側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寫的“第一山”石碑,後殿端坐着陳摶老祖的塑像。院內有一副對聯:“從此登極峯,看玉女蓮花孰好;歸來想此路,覺蒼龍犁溝猶平。”真是耐人尋味!圍繞着希夷祠還有其他一些建築,諸如希夷冢、希夷洞、山蓀亭、納涼亭、無憂亭、石舫、羣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蓀亭建於一塊大石之上,構築奇特,巧奪天工,陳摶常在這裏觀賞景色,著書立說。亭旁有一古樹,名爲無憂樹,蒼老而佝僂,傳爲陳摶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遠處,爲陳摶棲息之所,內有他的睡像。整個玉泉院廊庭迴環,亭臺參差,泉流潺潺,綠樹成蔭,情趣盎然。康有爲在《玉泉院》一詩中寫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合樹無憂。泉聲山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玉泉院兩旁還儲存着一些道觀:東有仙姑觀,爲金仙公主來華山修道的行宮;西有全真觀,是當年賀元希尊師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後面的通天樓遺址上,現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華山的起點就從這裏開始。

雲臺觀

出玉泉院北行約1公里,曾是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道教活動之地——雲臺觀。據載,此處一直爲老子之徒所佔。古代帝王來華山巡狩祭天,無法登山時也要來這裏看一看。雲臺觀正式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極於宋,毀於明。雲臺觀之所以有名,是因爲有三位名人曾在這裏活動過。

魏晉南北朝時道士焦道廣,曾在這裏居住,相傳他已成“避粒餐霞”之術。宋初的陳摶,是在此觀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趙匡義賜號希夷,屢詔他進京作官,均被他謝絕。當他移居雲臺觀時,已70餘歲。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明末清初,崑山顧炎武爲抗清復明奔波一生,晚年隱居華陰潛村王宏撰家。以後他又移居雲臺觀內的朱子祠。

雲臺觀在明代,毀於兵火。後來,雖經修建,但規模愈來愈小,觀內地面大都荒蕪。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華陰知縣姚遠壽,開始在這裏建起了“雲臺書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儲存下來的是晉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華陰太守魏君實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幹龍虯,形態蒼勁,同玉泉院門南北相對。古柏左側是棱形的“雲門池”,池北置一大石,相傳爲趙匡胤飲馬池。當地人所說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嶽廟

西嶽廟在華山腳下的華嶽鎮,南距華山七公里,西距華陰縣城二點七公里。廟宇宏偉,古柏參天,四周築有圍牆環繞,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祭謁華嶽的神廟。據文獻記載,該廟原來在現址以東的黃神谷,稱“集靈宮”,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到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02年)才遷到今華嶽鎮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及唐開成元年(836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更大規模地翻修過一次,到了明、清兩代修葺的次數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進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嶽廟的山門稱爲“灝靈門”,它和五門樓同爲高大的磚石建築,形制與北京故宮的端門頗相類似,爲明代遺物。在五門樓之後,是清代改建的櫺星門,枋檀上的彩畫保持着明代早期式樣。從這裏進去,便是綠林掩映中的正殿“灝靈殿”,是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建築,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周有迴廊,殿基高大、宏偉,整座宮殿全部坐落在一個大月臺上。月臺平面爲一“凸”字形,周圍用石條砌成,顯得氣勢巍然。殿內懸掛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題的“金光昭瑞”、“仙掌凌雲”等匾額。

華岳廟是歷代帝王巡視陝西的駐蹕〔bì畢〕之地,過去還建有皇帝的寢宮,也是遊人瞻仰瀏覽的勝地。唐代詩人元稹在《華嶽祠》詩中有“山前古祠臨長道,來往淹留爲愛山”之句。廟內原來鐫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沒,多遭毀壞。我國著名的書法碑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西嶽華山廟碑》,原來就存放在這裏。碑文記載了漢代統治者祭山、修廟、祈天求雨等情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碑毀,至今存世的僅有宋拓“長桓”、“華陰”、“四明”及清代金農等少數拓本,成爲著名的書法珍品。廟內還有後周 “華山廟碑”、宋慶曆七年(1047年)程琳謁詞題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製華山碑銘以及明萬曆年間的“華山臥圖”,圖首附刻王維、李白、杜甫、韓愈、陳摶〔tuán團〕、陳琦等唐、宋以來的名人文士的詠華山詩。此外還有華山圖,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嶽廟碑,乾隆御書“嶽蓮靈澍”等石額碑刻。

毛女洞

從莎蘿坪南行,經過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盤,便來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簡稱,位於毛女峯下,因毛女而得名。漢代劉向曾贊毛女:“婉變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鬆爲食。因果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歡琴瑟。”宋初陳摶到華山遁居後,也作《詠毛女》詩一首,描寫毛女神態:“曾折松枝爲寶節,又編慄葉作羅襦。有時問著秦宮事,笑捻仙花望太虛。”後來,關於毛女的傳說愈來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華山採藥,說他不僅見過毛女,還同毛女交談過。蔡元長在岳廟祭祀華山,聽說毛女的奇聞,思得一見。隨從在岳廟醺爐中發現一奇異之物,告訴元長。當他看時,卻原來是一婦人,遍身綠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飛。後來,蔡元長就命人給毛女繪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顏光敏,對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對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訴:“人傳毛女峯,時聞毛女琴。欲寫秦宮怨,空山多從音。”相傳,“毛女洞”中常有悅耳的鼓琴之聲傳出,因此,“毛女洞”遠近聞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據說是毛女不知飢寒,每當夜深人靜,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迴心石之上,便是華山第一險境“千尺幢”。這裏,幢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爲70度。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臺階,皆不滿足寬。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胯下窺視路面。“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爲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臺,臺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裏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爲“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每年陰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這裏經常發生“繡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峽處,又各開劈了一條複道,分別爲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峽

過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峽”,它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百尺峽”也叫“百丈崖”,乃是一處危石聳峙,直插雲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峽的兩壁幾乎就要緊貼在一起,中間卻被兩顆石塊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透過驚心石,懸着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是上大下小卡着的兩塊石頭,所以能安然無恙,後邊的這顆石頭被稱之爲“平心石”。所以愈詩中有“鄂然神功就,殺氣見棱角”的描寫。

老君犁溝

從羣仙觀上行,便是“老君犁溝”。這是一條臨崖深溝。此溝深不見底,石級依壁臨溝而過。傳說,這裏原來沒有路,是老子駕着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是時留下的犁溝,所以被稱爲“老君犁溝”。

當初,人們上下華山便是從犁溝兩旁的石窩爬行的,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犁溝兩旁的石窩。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可見,“老君犁溝”同千尺幢、百尺峽一樣,是登華山的必經險道之一。現在,已在犁溝的右上方,鑿成271個石級,兩旁鐵鏈下垂,行走較爲安全。

“老君犁溝”原爲“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祖師老子曾到過這裏,所以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因“離垢”同“犁溝”同音,加之此地又確實貌似犁溝,再加上華山又有臥牛石、岳廟青牛樹以及北峯老君掛犁處的傳說,所以人們便認爲這裏是“老君犁溝”無異了。其實,那是被山水長期沖蝕形成的。

北峯

下聚仙台,過橫翠崖,眼前豁然開朗。這裏已是海拔1500米的雲臺峯,因位於華嶽東北,故稱北峯。此峯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恰似一座雲臺,故又名“雲臺峯”。李白在《西嶽雲臺歌》中有“白帝金精遠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之句,就是指遠望諸峯,宛如青色蓮花,開於雲臺之上。北周武帝時,道士焦道廣修道於此。傳說武帝曾上山問道,故有“武帝問道處”山洞遺址。

循山嶺北行第一坊名“白雲峯第一門”,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雲仙境”門。過後即達峯頂,長闊約十餘米許,原有翠雲宮、無量廟等建築,依山爲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顯出一團秀氣。

由北峯向東面望去,霧氣瀰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當年我人民偵察員就是由猩猩溝爬越老虎口來到北峯的。

根據實地考察,北峯與南面的諸峯嶺如蒼龍嶺、五雲峯、玉女峯和東峯等連成一條崎嶇的長嶺,嶺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東側是黃浦峪,脊西側是華山峪。這條魚椎脊似的長嶺,既是兩峪間的分水嶺,又是登峯的“天梯”。人們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嶺脊的有利地形,開闢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峯是從谷底順陡峭的山坡爬上嶺脊;由北峯登峯頂則是緣嶺脊登上高峯了。

長空棧道

在升表臺西側,穿過石門樓,便是華山最險之景——長空棧道。此道開鑿在南峯腰間,上下皆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極窄的路面,下由石樁固定。由於棧道險峻,所以當地人有這樣的說法“小心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這裏並非登山者的必經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語,如:“懸崖勒馬”、“雲開溢蕩”等。

長空棧道是元代隴西賀元希來華山時所鑿。鑿洞必先開道,所以這裏的一切,全是這位開山元勳和他的徒弟們幹出來的。他在華山用於開道、鑿山洞的時間就是40年。所以,後人才把他尊爲華山一位神來供奉,並有許多神話故事流傳。今天我們登上華山之巔時,有些險道連登都不敢登,可見賀元希當初開道、鑿洞是何等的艱辛了。解放後,此處幾經修整,雖較安全,但仍不失“華山第一險道”之名。

避詔崖

在繼續登南峯的中途,有一大小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題“避詔崖”三字,相傳爲陳摶所題,此洞,乃是陳摶爲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陳摶隱居時說: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在《華嶽志》的記載裏,五代時的周世宗柴榮召見過陳摶一次,授大夫之職不就。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過兩次,仍不受職。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陳摶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這裏,並作《答使者辭不赴召》詩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樂靜緣。三色滿庭供畫障,鬆嵐萬壑即琴絃。無心享祿登臺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峯只乞睡千年。”使者張泳對陳摶態度很不滿意,覆命後寫《自成都詔歸寄希夷》詩一首:“世抵重榮名,見我東來夾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喪盡得虛聲。”氣得他在詩中罵起人來。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詩一道:“一枕孤雲分外青,墮驢歸者有無情。巖中只可避丹詔,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詔崖因此得名。

華山天下奇險第一山在哪裏

1、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華山有“蓮花”、“落雁”、“朝陽”、“玉女”、“雲臺”等五座主峯。現流傳下來的《華山圖》描繪三峯奇險峻偉的景色,其間穿插畫家瀏覽、休息等沿途活動。

奇險第一山是哪個山 關於這個景點的介紹

1、奇險第一山是華山。華山又名西嶽,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北臨渭河平原和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華山海拔約爲2160米,爲五嶽最高。華山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羣峯挺秀,以其險峻著稱,一向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稱號。因爲東南西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柱峯頂向北傾斜開啟了登華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華山巍峨挺拔地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峯拔地而起,如刀削就。唐朝詩人張喬詩曰:“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峯。”說的就是華山的挺拔如削。

2、華山的景點有東峯朝陽、西峯蓮花、南峯落雁、中峯玉女、北峯雲臺、華山第一險境的千尺幢、玉泉院、雲臺觀、百尺峽、長空棧道等。華山是道教名山,相傳道家鼻祖老子曾在此講經佈道。華山的東道院、金天宮、鎮嶽宮、純陽觀等都被列爲全國重點的道都教官觀。華山的膾炙人口還在於它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如巨靈神、寶蓮燈等神話傳說千古佳頌。

3、華山春季乾燥,風多過隙;夏季雨量漸長,但山上轉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風刺骨。每年降雨天較少,多集中於6~8月份。春秋兩季爲最佳的旅遊季節。

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的是什麼山

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的是什麼山如下:

奇險天下第一山是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的地勢地貌: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着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到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巖。

華山被稱爲天下第一什麼山

華山被稱爲天下奇險第一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旅遊景區。華山遠離海洋,屬於暖溫帶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峯的垂直溫度梯度:北麓從縣城到峯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華山花崗岩有較多而明顯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節理和斷層。其他的還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東向的、北50度東向的。此外還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縱橫的斷層和節理,將完整的花崗岩體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巖塊,在縱橫河流的切割活動中,風化剝蝕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峯和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岩石。

華山的山峯:

華山北峯海拔1614米,爲華山主峯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峯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峯。峯北臨白雲峯,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峯,下接溝幢峽危道,峯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峯和蒼龍嶺的好地方。

華山西峯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峯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西峯爲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登西峯極目遠眺,四周羣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華山

五嶽”是歷史悠久的五大名山之總稱,其中享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是哪一座山?

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爲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也是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截至2013年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1982年被頒佈爲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建設部、旅遊局命名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AAAA旅遊景區。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峯(亦稱朝陽峯),朝陽臺爲最佳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爲“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諸位著名的道教高人。

山勢雄偉,奇峯突起,前瀕黃河,後接秦嶺,千百年來,華山就以其險峻雄奇聞名於天下。

華山古稱西嶽,又稱太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境內,位於西安市東120公里,拔地而起,聳立於渭河平原上。它像一塊囫圇大石四面被刀削斧鑿一般,山勢雄偉,奇峯突起,前瀕黃河,後接秦嶺,千百年來,華山就以其險峻雄奇聞名於天下,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美稱。

華山分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峯,緊湊集中,朝輝夕照,遠望形如五瓣蓮花盛開,凌空怒放,俊秀異常。古時“華”與“花”通用,故名華山。東峯名朝陽峯,南峯叫落雁峯,西峯名蓮花峯,北峯叫五雲峯,中峯名玉女峯,五峯各具特色。華山名勝古蹟甚多,從山腳玉泉院起至南峯極頂,廟宇古蹟、天然奇景隨處可見。歷代高賢名士隱居於此修道者甚多。山上山下,石壁峪道,詩文、刻字比比皆是。山上峭壁千仞,天塹絕壑,處處有似人似物的奇峯怪石,神態活靈活現。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更是引人入勝。 華山只有一條十分陡峭的道路可以通到山上,人們常用“自古華山一條路”來形容其險要。登華山必須由玉泉院出發,順着澄明清涼的山泉而上,經五里關、石門、莎蘿坪、毛女洞、雲門至青柯坪。這一帶風光幽靜,峽谷兩側青翠濃綠,到處鳥語花香。

望君採納

華山天下奇險第一山在哪個地方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華山被文明委、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命名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華山是奇險天下第一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 歷史 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2011年,華山被國家 旅遊 局評爲國家AAAA 旅遊 景區。

華山之名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和《禹貢》中,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

《白虎通義》載:“西方爲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被稱爲“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爲“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羣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峯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着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於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 [8]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剿獵於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爲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爲金天王爲最。天寶九年(750年),羣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夢遊西嶽,定華山名號。

清代,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在南天門外長空棧道的盡處,賀老石室上方懸崖絕壁上刻有三個斗方大的字"全真巖",其字爲楷書,筆力蒼勁,刻工精湛,相傳爲元代道士賀志真所題刻。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數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之上,且崖壁呈屋檐狀,字就刻在"屋檐"的下方,崖壁下就是萬丈深淵,很難想象賀道長是怎麼將這三個字刻上去的?

當年,在桃花島上,周伯通向郭靖回憶了第一屆華山論劍的情形:“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詠華山》是北宋大臣寇準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詞句註釋

⑴華山:五嶽之西嶽,在陝西省東部,北臨渭河平原。山勢險峻,是遊覽勝地。

⑵與齊:和它(指華山)一樣高。

⑶紅日:太陽。

古人稱華山“險峻之外,兼帶河渭,控制關山之險,守長安之形勝,扼中原之咽喉。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徐霞客遊記中第一山是什麼

你所說的第一山是指第一篇遊記所記載的山呢還是被認可爲天下第一的山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是天台山;如果是後者,那麼是太和山。

遊天台山日記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爲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樑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峯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峯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樑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臥念晨上峯頂,以朗霽爲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原指火燃極旺,此指日熾,決策向頂。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爲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

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爲嘆惋。覆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爲高寒所勒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qiè滿足所望。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裏,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爲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爲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yù門坎,水從坳中斜下。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爲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爲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巖,蓮舟不能從。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樑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kùi原意爲垮塌,此處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餘從樑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樑盡,即爲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樑。爲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里,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餘欲向桐柏宮,覓瓊臺、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里,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餘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峯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峯言:“名勝無如兩巖,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巖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巖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

五十里至步頭,雨止,騎去。二里,入山,峯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裏,至明巖。明巖爲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志》所謂八寸關也。

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巖,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wēngcōng草木茂盛於上,恰與左巖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覆上一巖,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巖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巖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爲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巖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裏至寒巖。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巖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巖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爲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樑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身而過,神魄爲動,自寒巖十五里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峯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里,今從小路,返迂迴三十餘里。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爲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巖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臺"、"雙闕",竟無知者。去數裏,訪知在山頂。與雲峯循路攀援,始達其巔。

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峯頭中斷,即爲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爲瓊臺。臺三面絕壁,後轉即連雙闕。餘在對闕,日暮不及復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巖穴爲僧舍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遊太和山日記

十一日登仙猿嶺。十餘里,有枯溪小橋,爲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里,越一小嶺,仍爲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爲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爲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里,下行頭岡。十五里,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面。循漢東行,抵均州。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制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爲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即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里,過草店,襄陽來道,亦至此合。

路漸西向,過遇真宮,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裏,爲趨玉虛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里,爲回龍觀。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滿山喬木夾道,密佈上下,如行綠慕中。

從此沿山行,下而覆上,共二十里,過太子坡。又下入塢中,有石樑跨溪,是爲九渡澗下流。上爲平臺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臺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里,則紫霄宮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峯,層臺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展旗峯之西。峯畔有太子洞、七星巖,俱不暇問。共五里,過南巖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

祠與南巖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共五里,過虎頭巖。又三裏,抵斜橋。突峯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峯隙上。

五里,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峯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日將晡bū黃昏,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峯也。山頂衆峯,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衆峯之表,四旁嶄絕。

峯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爲之。

督以一千戶、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御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

十四日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峯,近者鵠hú天鵝峙,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也實在是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中心腹地!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峯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裏餘,抵蠟燭峯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爲蠟燭澗。循澗右行三裏餘,峯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爲上瓊臺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地既幽絕,景復殊異。

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連破家者數人。”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bì給予餘,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臺,餘復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臺而出,可往玉虛巖,便失南巖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峯,去南巖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臺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餘返。

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móu相同金橘,漉lù滲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

覆上三裏餘,直造蠟燭峯坳中。峯參差廉利棱角鋒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峯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峯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巖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巖,亦名紫霄巖,爲三十六巖之最,天柱峯正當其面。自巖還至殿左,歷級塢中,數抱鬆杉,連陰挺秀。層臺孤懸,高峯四眺,是名飛昇臺。暮返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洞在懸崖間。餘欲返紫霄,由太子巖歷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轎伕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巖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巖、仙侶巖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巖,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巖,間錯於亂蒨qiàn野草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過白雲、仙龜諸巖,共二十餘里,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蔥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視碧落,宛若甕口。

度橋,直上攢天嶺。五里,抵五龍宮,規制與紫霄南巖相伯仲。殿後登山裏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里,得凌虛巖。巖倚重巒,臨絕壑,面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爲希夷即唐末隱士陳摶,號希夷先生習靜處。前有傳經臺,孤瞰壑中,可與飛蒨作匹。還過殿左,登榔梅臺,即下山至草店。

華山四面皆石壁,故峯麓無喬枝異幹;直至峯頂,則松柏多合三人圍者;鬆悉五鬣,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採食之,鮮香殊絕。太和則四山環抱,百里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里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

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氣異。餘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谷,真春風所不度也。過塢底岔,復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憂傷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爲老母壽。

參考資料:http://www.wenxuewu.com/files/article/fulltext/46/46762.html#1399826

第一山碑怎麼樣

第一山碑爲文化旅遊景點。

從招寶山麓上行,不到百步,即可見植於右首陡坡上的“第一山”古碑。舊稱百步街,碑高1.85米,寬1米,碑面鐫有“第一山”三個大字,碑下有-臺,可供遊人駐足。

“第一山”三字,渾厚有力。落款“廬陵蕭天蔭書”六字,鐫有石印兩顆,但無具體年月和內容。據《鎮海縣誌·金石》篇載,系明時所鐫。

抗倭名將、明都督盧鏜曾用“六國來往處”、“平倭第一關”十個大字來闡明、讚揚招寶山在歷史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清朝詩人有“莫小候濤山(招寶山古稱候濤山),東來第一關”之句。古後人譽招寶山爲“第一山”。

“第一山”碑2000年12月被公佈爲區級文保點。

地址: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中峯古道起點

類型:古蹟

遊玩時間:建議10-20分鐘

門票資訊:

無需門票。包含在招寶山景區門票內

有關華山的傳說

華 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1997米,在五嶽中居於第二位,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羣峯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爲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敦物山",華山被稱爲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爲"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嶽爲華山者,華之爲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嶽稱爲華山。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羣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峯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着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峯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峯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峯。"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爲1600-1700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華山不但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相傳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過這裏,"老君犁溝"就是傳說中的老子套着青牛親自用犁開闢的。至今,南峯上還儲存着老子的煉丹爐。中國的道教分爲兩大派,華山道教屬全真派道教。他們吃素、出家、不結婚。在南峯長空棧道的道坎巖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個大字,就象徵着華山道教的派屬。全真派又分爲華山、龍門等七派。華山派的創始人就是郝大通(1140-1212),他著有《太古集》。華山道教在歷代對華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貢獻。

華山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特殊的華山氣候和地理條件,使華山生長優質松樹和貴重藥材。華山上的五粒鬆,鬆冠平入偃齏,松枝對生,鬆穗爲五須,松子形小而且殼薄,有香氣。華山鬆是國家優質松樹種之一。此外,華山生長的茯苓、細辛、菖蒲等藥材,質量最優,療效最好。華山菖蒲等藥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綱目》之中。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蹟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鬆,引人入勝。

華山主要景點

玉泉院

玉泉院,是華山北麓的登山路口,也是華山腳下一個園林式的道家寺院,依山構建,四周古木參天,鳥語風聲,院後崇山峻嶺,綠雲翻涌。這裏,既是寺院名勝,又是風景園林。玉泉院是著名道士陳摶修建的,因院內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陳摶學識淵博,尤精易學,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因舉進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總結的內丹道法,成爲宋以後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很大。五代後唐明宗賜號“清虛處土”,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華山道教尊他爲祖,後來玉泉院就以供奉這位道祖爲主。入玉泉院山門,登石階穿過正門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後殿,前殿左側有“華山全圖碑”,右側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寫的“第一山”石碑,後殿端坐着陳摶老祖的塑像。院內有一副對聯:“從此登極峯,看玉女蓮花孰好;歸來想此路,覺蒼龍犁溝猶平。”真是耐人尋味!圍繞着希夷祠還有其他一些建築,諸如希夷冢、希夷洞、山蓀亭、納涼亭、無憂亭、石舫、羣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蓀亭建於一塊大石之上,構築奇特,巧奪天工,陳摶常在這裏觀賞景色,著書立說。亭旁有一古樹,名爲無憂樹,蒼老而佝僂,傳爲陳摶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遠處,爲陳摶棲息之所,內有他的睡像。整個玉泉院廊庭迴環,亭臺參差,泉流潺潺,綠樹成蔭,情趣盎然。康有爲在《玉泉院》一詩中寫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合樹無憂。泉聲山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玉泉院兩旁還儲存着一些道觀:東有仙姑觀,爲金仙公主來華山修道的行宮;西有全真觀,是當年賀元希尊師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後面的通天樓遺址上,現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華山的起點就從這裏開始。

雲臺觀

出玉泉院北行約1公里,曾是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道教活動之地——雲臺觀。據載,此處一直爲老子之徒所佔。古代帝王來華山巡狩祭天,無法登山時也要來這裏看一看。雲臺觀正式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極於宋,毀於明。雲臺觀之所以有名,是因爲有三位名人曾在這裏活動過。

魏晉南北朝時道士焦道廣,曾在這裏居住,相傳他已成“避粒餐霞”之術。宋初的陳摶,是在此觀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趙匡義賜號希夷,屢詔他進京作官,均被他謝絕。當他移居雲臺觀時,已70餘歲。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明末清初,崑山顧炎武爲抗清復明奔波一生,晚年隱居華陰潛村王宏撰家。以後他又移居雲臺觀內的朱子祠。

雲臺觀在明代,毀於兵火。後來,雖經修建,但規模愈來愈小,觀內地面大都荒蕪。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華陰知縣姚遠壽,開始在這裏建起了“雲臺書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儲存下來的是晉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華陰太守魏君實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幹龍虯,形態蒼勁,同玉泉院門南北相對。古柏左側是棱形的“雲門池”,池北置一大石,相傳爲趙匡胤飲馬池。當地人所說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嶽廟

西嶽廟在華山腳下的華嶽鎮,南距華山七公里,西距華陰縣城二點七公里。廟宇宏偉,古柏參天,四周築有圍牆環繞,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祭謁華嶽的神廟。據文獻記載,該廟原來在現址以東的黃神谷,稱“集靈宮”,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到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02年)才遷到今華嶽鎮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及唐開成元年(836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更大規模地翻修過一次,到了明、清兩代修葺的次數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進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嶽廟的山門稱爲“灝靈門”,它和五門樓同爲高大的磚石建築,形制與北京故宮的端門頗相類似,爲明代遺物。在五門樓之後,是清代改建的櫺星門,枋檀上的彩畫保持着明代早期式樣。從這裏進去,便是綠林掩映中的正殿“灝靈殿”,是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建築,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周有迴廊,殿基高大、宏偉,整座宮殿全部坐落在一個大月臺上。月臺平面爲一“凸”字形,周圍用石條砌成,顯得氣勢巍然。殿內懸掛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題的“金光昭瑞”、“仙掌凌雲”等匾額。

華岳廟是歷代帝王巡視陝西的駐蹕〔bì畢〕之地,過去還建有皇帝的寢宮,也是遊人瞻仰瀏覽的勝地。唐代詩人元稹在《華嶽祠》詩中有“山前古祠臨長道,來往淹留爲愛山”之句。廟內原來鐫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沒,多遭毀壞。我國著名的書法碑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西嶽華山廟碑》,原來就存放在這裏。碑文記載了漢代統治者祭山、修廟、祈天求雨等情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碑毀,至今存世的僅有宋拓“長桓”、“華陰”、“四明”及清代金農等少數拓本,成爲著名的書法珍品。廟內還有後周 “華山廟碑”、宋慶曆七年(1047年)程琳謁詞題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製華山碑銘以及明萬曆年間的“華山臥圖”,圖首附刻王維、李白、杜甫、韓愈、陳摶〔tuán團〕、陳琦等唐、宋以來的名人文士的詠華山詩。此外還有華山圖,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嶽廟碑,乾隆御書“嶽蓮靈澍”等石額碑刻。

毛女洞

從莎蘿坪南行,經過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盤,便來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簡稱,位於毛女峯下,因毛女而得名。漢代劉向曾贊毛女:“婉變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鬆爲食。因果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歡琴瑟。”宋初陳摶到華山遁居後,也作《詠毛女》詩一首,描寫毛女神態:“曾折松枝爲寶節,又編慄葉作羅襦。有時問著秦宮事,笑捻仙花望太虛。”後來,關於毛女的傳說愈來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華山採藥,說他不僅見過毛女,還同毛女交談過。蔡元長在岳廟祭祀華山,聽說毛女的奇聞,思得一見。隨從在岳廟醺爐中發現一奇異之物,告訴元長。當他看時,卻原來是一婦人,遍身綠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飛。後來,蔡元長就命人給毛女繪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顏光敏,對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對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訴:“人傳毛女峯,時聞毛女琴。欲寫秦宮怨,空山多從音。”相傳,“毛女洞”中常有悅耳的鼓琴之聲傳出,因此,“毛女洞”遠近聞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據說是毛女不知飢寒,每當夜深人靜,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迴心石之上,便是華山第一險境“千尺幢”。這裏,幢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爲70度。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臺階,皆不滿足寬。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胯下窺視路面。“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爲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臺,臺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裏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爲“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每年陰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這裏經常發生“繡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峽處,又各開劈了一條複道,分別爲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峽

過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峽”,它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百尺峽”也叫“百丈崖”,乃是一處危石聳峙,直插雲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峽的兩壁幾乎就要緊貼在一起,中間卻被兩顆石塊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透過驚心石,懸着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是上大下小卡着的兩塊石頭,所以能安然無恙,後邊的這顆石頭被稱之爲“平心石”。所以愈詩中有“鄂然神功就,殺氣見棱角”的描寫。

老君犁溝

從羣仙觀上行,便是“老君犁溝”。這是一條臨崖深溝。此溝深不見底,石級依壁臨溝而過。傳說,這裏原來沒有路,是老子駕着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是時留下的犁溝,所以被稱爲“老君犁溝”。

當初,人們上下華山便是從犁溝兩旁的石窩爬行的,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犁溝兩旁的石窩。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可見,“老君犁溝”同千尺幢、百尺峽一樣,是登華山的必經險道之一。現在,已在犁溝的右上方,鑿成271個石級,兩旁鐵鏈下垂,行走較爲安全。

“老君犁溝”原爲“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祖師老子曾到過這裏,所以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因“離垢”同“犁溝”同音,加之此地又確實貌似犁溝,再加上華山又有臥牛石、岳廟青牛樹以及北峯老君掛犁處的傳說,所以人們便認爲這裏是“老君犁溝”無異了。其實,那是被山水長期沖蝕形成的。

北峯

下聚仙台,過橫翠崖,眼前豁然開朗。這裏已是海拔1500米的雲臺峯,因位於華嶽東北,故稱北峯。此峯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恰似一座雲臺,故又名“雲臺峯”。李白在《西嶽雲臺歌》中有“白帝金精遠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之句,就是指遠望諸峯,宛如青色蓮花,開於雲臺之上。北周武帝時,道士焦道廣修道於此。傳說武帝曾上山問道,故有“武帝問道處”山洞遺址。

循山嶺北行第一坊名“白雲峯第一門”,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雲仙境”門。過後即達峯頂,長闊約十餘米許,原有翠雲宮、無量廟等建築,依山爲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顯出一團秀氣。

由北峯向東面望去,霧氣瀰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當年我人民偵察員就是由猩猩溝爬越老虎口來到北峯的。

根據實地考察,北峯與南面的諸峯嶺如蒼龍嶺、五雲峯、玉女峯和東峯等連成一條崎嶇的長嶺,嶺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東側是黃浦峪,脊西側是華山峪。這條魚椎脊似的長嶺,既是兩峪間的分水嶺,又是登峯的“天梯”。人們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嶺脊的有利地形,開闢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峯是從谷底順陡峭的山坡爬上嶺脊;由北峯登峯頂則是緣嶺脊登上高峯了。

長空棧道

在升表臺西側,穿過石門樓,便是華山最險之景——長空棧道。此道開鑿在南峯腰間,上下皆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極窄的路面,下由石樁固定。由於棧道險峻,所以當地人有這樣的說法“小心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這裏並非登山者的必經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語,如:“懸崖勒馬”、“雲開溢蕩”等。

長空棧道是元代隴西賀元希來華山時所鑿。鑿洞必先開道,所以這裏的一切,全是這位開山元勳和他的徒弟們幹出來的。他在華山用於開道、鑿山洞的時間就是40年。所以,後人才把他尊爲華山一位神來供奉,並有許多神話故事流傳。今天我們登上華山之巔時,有些險道連登都不敢登,可見賀元希當初開道、鑿洞是何等的艱辛了。解放後,此處幾經修整,雖較安全,但仍不失“華山第一險道”之名。

避詔崖

在繼續登南峯的中途,有一大小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題“避詔崖”三字,相傳爲陳摶所題,此洞,乃是陳摶爲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陳摶隱居時說: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在《華嶽志》的記載裏,五代時的周世宗柴榮召見過陳摶一次,授大夫之職不就。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過兩次,仍不受職。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陳摶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這裏,並作《答使者辭不赴召》詩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樂靜緣。三色滿庭供畫障,鬆嵐萬壑即琴絃。無心享祿登臺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峯只乞睡千年。”使者張泳對陳摶態度很不滿意,覆命後寫《自成都詔歸寄希夷》詩一首:“世抵重榮名,見我東來夾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喪盡得虛聲。”氣得他在詩中罵起人來。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詩一道:“一枕孤雲分外青,墮驢歸者有無情。巖中只可避丹詔,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詔崖因此得名。

華山天下奇險第一山在哪裏

1、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華山有“蓮花”、“落雁”、“朝陽”、“玉女”、“雲臺”等五座主峯。現流傳下來的《華山圖》描繪三峯奇險峻偉的景色,其間穿插畫家瀏覽、休息等沿途活動。

奇險第一山是哪個山 關於這個景點的介紹

1、奇險第一山是華山。華山又名西嶽,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北臨渭河平原和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華山海拔約爲2160米,爲五嶽最高。華山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羣峯挺秀,以其險峻著稱,一向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稱號。因爲東南西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柱峯頂向北傾斜開啟了登華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華山巍峨挺拔地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峯拔地而起,如刀削就。唐朝詩人張喬詩曰:“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峯。”說的就是華山的挺拔如削。

2、華山的景點有東峯朝陽、西峯蓮花、南峯落雁、中峯玉女、北峯雲臺、華山第一險境的千尺幢、玉泉院、雲臺觀、百尺峽、長空棧道等。華山是道教名山,相傳道家鼻祖老子曾在此講經佈道。華山的東道院、金天宮、鎮嶽宮、純陽觀等都被列爲全國重點的道都教官觀。華山的膾炙人口還在於它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如巨靈神、寶蓮燈等神話傳說千古佳頌。

3、華山春季乾燥,風多過隙;夏季雨量漸長,但山上轉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風刺骨。每年降雨天較少,多集中於6~8月份。春秋兩季爲最佳的旅遊季節。

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的是什麼山

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的是什麼山如下:

奇險天下第一山是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的地勢地貌: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着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到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巖。

華山被稱爲天下第一什麼山

華山被稱爲天下奇險第一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旅遊景區。華山遠離海洋,屬於暖溫帶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峯的垂直溫度梯度:北麓從縣城到峯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華山花崗岩有較多而明顯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節理和斷層。其他的還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東向的、北50度東向的。此外還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縱橫的斷層和節理,將完整的花崗岩體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巖塊,在縱橫河流的切割活動中,風化剝蝕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峯和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岩石。

華山的山峯:

華山北峯海拔1614米,爲華山主峯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峯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峯。峯北臨白雲峯,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峯,下接溝幢峽危道,峯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峯和蒼龍嶺的好地方。

華山西峯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峯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西峯爲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登西峯極目遠眺,四周羣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華山

五嶽”是歷史悠久的五大名山之總稱,其中享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是哪一座山?

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爲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也是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截至2013年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1982年被頒佈爲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建設部、旅遊局命名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AAAA旅遊景區。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峯(亦稱朝陽峯),朝陽臺爲最佳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爲“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諸位著名的道教高人。

山勢雄偉,奇峯突起,前瀕黃河,後接秦嶺,千百年來,華山就以其險峻雄奇聞名於天下。

華山古稱西嶽,又稱太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境內,位於西安市東120公里,拔地而起,聳立於渭河平原上。它像一塊囫圇大石四面被刀削斧鑿一般,山勢雄偉,奇峯突起,前瀕黃河,後接秦嶺,千百年來,華山就以其險峻雄奇聞名於天下,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美稱。

華山分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峯,緊湊集中,朝輝夕照,遠望形如五瓣蓮花盛開,凌空怒放,俊秀異常。古時“華”與“花”通用,故名華山。東峯名朝陽峯,南峯叫落雁峯,西峯名蓮花峯,北峯叫五雲峯,中峯名玉女峯,五峯各具特色。華山名勝古蹟甚多,從山腳玉泉院起至南峯極頂,廟宇古蹟、天然奇景隨處可見。歷代高賢名士隱居於此修道者甚多。山上山下,石壁峪道,詩文、刻字比比皆是。山上峭壁千仞,天塹絕壑,處處有似人似物的奇峯怪石,神態活靈活現。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更是引人入勝。 華山只有一條十分陡峭的道路可以通到山上,人們常用“自古華山一條路”來形容其險要。登華山必須由玉泉院出發,順着澄明清涼的山泉而上,經五里關、石門、莎蘿坪、毛女洞、雲門至青柯坪。這一帶風光幽靜,峽谷兩側青翠濃綠,到處鳥語花香。

望君採納

華山天下奇險第一山在哪個地方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華山被文明委、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命名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華山是奇險天下第一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爲五嶽之一。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 歷史 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爲“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華山被頒佈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爲中華十大名山。 2011年,華山被國家 旅遊 局評爲國家AAAA 旅遊 景區。

華山之名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和《禹貢》中,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

《白虎通義》載:“西方爲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被稱爲“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爲“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羣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峯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着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於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 [8]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剿獵於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爲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爲金天王爲最。天寶九年(750年),羣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夢遊西嶽,定華山名號。

清代,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在南天門外長空棧道的盡處,賀老石室上方懸崖絕壁上刻有三個斗方大的字"全真巖",其字爲楷書,筆力蒼勁,刻工精湛,相傳爲元代道士賀志真所題刻。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數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之上,且崖壁呈屋檐狀,字就刻在"屋檐"的下方,崖壁下就是萬丈深淵,很難想象賀道長是怎麼將這三個字刻上去的?

當年,在桃花島上,周伯通向郭靖回憶了第一屆華山論劍的情形:“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詠華山》是北宋大臣寇準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詞句註釋

⑴華山:五嶽之西嶽,在陝西省東部,北臨渭河平原。山勢險峻,是遊覽勝地。

⑵與齊:和它(指華山)一樣高。

⑶紅日:太陽。

古人稱華山“險峻之外,兼帶河渭,控制關山之險,守長安之形勝,扼中原之咽喉。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Tags:華山 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