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李世民兵法誰教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7.41K

李世民兵法誰教的

李世民兵法誰教的:答案是李靖。

李世民兵法是李靖教的。

因李靖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唐太宗曾讓李靖教習侯君兵法。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

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爲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爲了懷念和表彰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衆位功臣,特命大畫家閻立本,繪製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之內。

畫像按真人比例繪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李世民晚年,經常到凌煙閣懷舊,每每看到一個人的畫像,都會禁不住流下眼淚,而面對其他人的畫像則不會如此。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那麼能讓一代帝王流淚的,會是誰呢?

這個人並不是李世民的親密戰友,相反他還是李世民的死對頭,曾經兩次想要李世民的命。

此人名叫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連最基本的拉弓射箭都不會,只是因爲有一身蠻力,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

侯君集爲李世民謀取帝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稱帝后,將侯君集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等人一道視爲了一等功臣。

展開剩餘47%

從此李世民更加信任侯君集,爲了把侯君集培養成一員可以寄託大事的心腹戰將,李世民還專門給他找了一位師傅。

師傅名叫李靖,是世所公認的大唐第一名將。

貞觀四年,侯君集受命開始和李靖學習兵法,因爲這是皇帝的命令,師徒二人都格外用心,李老師言傳身教,侯同學求知若渴。

開始的時候,侯君集學的非常賣力,但漸漸地,侯君集發現,師傅好像是在有意的防備自己,每當學到精妙之處,總是留了一手,沒有將全部兵法悉數傳搜。

侯君集對此非常不滿,便跑到了李世民面前告了師傅一狀。

侯君集不顧師徒情分,直接就對李世民說,我師父李靖想造反,他故意不將兵法全部傳授,就是害怕造反之後,我會成爲他的勁敵。

李世民一聽,覺得有些道理,便把李靖召來,罵了一頓。

不料李靖的理由也很充分,李靖說,當今天下太平,臣傳授給他的兵法足夠安定四夷,現在君集一定要學盡臣之所學,我看是他要造反纔對!但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此時,也沒有任何反叛的跡象,所以李靖的話,李世民是絕對不相信的。

不過後來發生的事,還真的應了李靖這句話。

後來,侯君集學業有成,帶領唐朝大軍一舉滅亡高昌,穩定了唐朝的西北邊疆。

侯君集立此大功,開始越發驕橫,先後勸說大將張亮和太子謀反,只不過遭到了張亮的拒絕,侯君集不甘心,又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

事實敗露後,李世民非常痛心,仍想留侯君集一命,只不過大臣們再三勸諫,李世民才無奈的處死了侯君集。

按說謀反是誅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感念侯君集功勞,最終放過了他的老婆孩子,給他留了個香火。

發佈於:四川省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爲了懷念和表彰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衆位功臣,特命大畫家閻立本,繪製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之內。

畫像按真人比例繪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李世民晚年,經常到凌煙閣懷舊,每每看到一個人的畫像,都會禁不住流下眼淚,而面對其他人的畫像則不會如此。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那麼能讓一代帝王流淚的,會是誰呢?

這個人並不是李世民的親密戰友,相反他還是李世民的死對頭,曾經兩次想要李世民的命。

此人名叫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連最基本的拉弓射箭都不會,只是因爲有一身蠻力,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

侯君集爲李世民謀取帝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稱帝后,將侯君集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等人一道視爲了一等功臣。

展開剩餘47%

從此李世民更加信任侯君集,爲了把侯君集培養成一員可以寄託大事的心腹戰將,李世民還專門給他找了一位師傅。

師傅名叫李靖,是世所公認的大唐第一名將。

貞觀四年,侯君集受命開始和李靖學習兵法,因爲這是皇帝的命令,師徒二人都格外用心,李老師言傳身教,侯同學求知若渴。

開始的時候,侯君集學的非常賣力,但漸漸地,侯君集發現,師傅好像是在有意的防備自己,每當學到精妙之處,總是留了一手,沒有將全部兵法悉數傳搜。

侯君集對此非常不滿,便跑到了李世民面前告了師傅一狀。

侯君集不顧師徒情分,直接就對李世民說,我師父李靖想造反,他故意不將兵法全部傳授,就是害怕造反之後,我會成爲他的勁敵。

李世民一聽,覺得有些道理,便把李靖召來,罵了一頓。

不料李靖的理由也很充分,李靖說,當今天下太平,臣傳授給他的兵法足夠安定四夷,現在君集一定要學盡臣之所學,我看是他要造反纔對!但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此時,也沒有任何反叛的跡象,所以李靖的話,李世民是絕對不相信的。

不過後來發生的事,還真的應了李靖這句話。

後來,侯君集學業有成,帶領唐朝大軍一舉滅亡高昌,穩定了唐朝的西北邊疆。

侯君集立此大功,開始越發驕橫,先後勸說大將張亮和太子謀反,只不過遭到了張亮的拒絕,侯君集不甘心,又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

事實敗露後,李世民非常痛心,仍想留侯君集一命,只不過大臣們再三勸諫,李世民才無奈的處死了侯君集。

按說謀反是誅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感念侯君集功勞,最終放過了他的老婆孩子,給他留了個香火。

李世民兵法是李靖教的。因李靖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唐太宗曾讓李靖教習侯君兵法。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爲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侯君集,那個時候已經成名厲害了。爲什麼李世民還派他跟衛國公李靖學習兵法?

這個也就是說,侯君集這個人可能雖然說非常厲害,但是在兵法方面,可能並沒有很強,這個是一個方面,畢竟一個人不可能什麼方面都很厲害,這樣的人很少,所以說派他向李靖學習兵法也是很正常的,從這一方面來看,當時李世民應該還是很重視侯君集的,要不然也不會派他去向李靖學習兵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李靖的兵法在當時應該是十分出名的,這個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李靖和李世民的關係是什麼?

李世民就和李靖成就了帝王和武將關係的典範。

李靖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是官宦世家。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李淵準備起兵的時候,李靖察覺了一切,準備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密。不過被李淵抓到了,準備處死。

在行刑之前,李靖說“明公興起義兵,本是爲天下除去,怎麼沒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很欣賞李靖的勇氣,之後把他放了,李靖歸入李世民的麾下。

相關典故

有一次,李世民要李靖教將軍侯君集兵法。沒過幾天,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說李靖想謀反。李世民問其原因,侯君集說李靖只教粗不教細,打算留一手,是想謀反才這麼做。

李世民召李靖來詢問詳情。李靖說:我教的兵法已足已能夠四夷,國內已經太平了,侯君集想方設法打算了解那麼詳細,不是想謀反又是爲了什麼呢?不出李靖所料,不久侯君集果然擁立太子乾承謀反。李世民十分佩服李靖的預言,從此對李靖更加信任了。

李靖預料此人日後必反,因此教兵法總留一手,結果果真謀反被殺

中國古代很講究“觀人之法”,也就是看相,很多牛人看一眼就知道他的秉性和未來的吉凶。如三國時代,諸葛亮看到魏延就斷定他有反骨,將來必定造反。因此,開始不斷對其打壓,在死前都留一手,結果魏延果然謀反被殺。而大唐的戰神李靖也看出一人要謀反,因此,在教授兵法的時候故意留一手,結果最後其果真謀反,很輕易的就被殺了。

李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戰神,一生征戰幾無敗績,而且用兵如神,將兵法運用的爐火純青。因此凡是李靖掛帥出征的戰爭都沒有打不贏的,李靖不光自己厲害,還收了幾個很牛的徒弟,如李世民。作爲皇帝之所以能這麼善戰,其實也是得到李靖的真傳的,雖然李靖不敢以師徒相稱,但是連李世民都承認自己的兵法師從李靖。

除了皇帝外,李靖還有幾個出色的徒弟,一個是蘇定方,一個是李績,還有一個是侯君集。這三位可謂個個都是大唐的名將和神將,尤其是蘇定方,李績兩人,那可真是得到李靖的傾囊相授,所以作戰那是十分的勇猛,百戰百勝。而獨有侯君集,李靖在教他兵法的時候是留一手的,爲何會如此呢?

是因爲李靖在教授的過程中,認定侯君集急功近利,而且桀驁不馴,似有反骨,將來必定要謀反大唐。如果將自己的兵法傾囊相授,恐怕到時他謀反的時候,無人能敵,那個時候就慘了。而且李靖甚至還上書李世民,說侯君集將來必定會謀反,請皇帝提防。但是李世民不聽,爲什麼呢?

這侯君集可謂是李世民的心腹,而且侯君集很早就跟隨李世民,爲其盡心盡力,在玄武門之變中更是身先士卒,毫無畏懼,因此,李世民對侯君集是很信任的,不相信他會謀反。而且要李靖收下侯君集做徒弟,也是李世民親自下令的結果,不然李靖是不收的。

李世民是要重點的培養侯君集,而到後來,侯君集學到了一些兵法,打仗更是厲害。在吐谷渾、高昌、突厥等戰役中,表現突出,立下大功,可謂是戰功赫赫。但是其也逐步驕狂起來,不但不聽命令,私自處置戰俘,私分財產等,還對皇帝頗有微詞,而李世民對這些都沒太在意。

終於在最後侯君集密謀太子,發動叛亂,幸虧李靖早有防備,而且留下了很多猛將,侯君集叛亂纔不至於鬧大。最後侯君集也只是被殺死,其家人被流放。而李世民在後來製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時候,還是將侯君集放在裏面,可見兩人關係。所以,當年李靖如果對侯君集傾囊相授,加上侯君集的聰明才智,估計大唐無人能阻擋了。

探究歷史,發現背後故事!對待歷史,必須較真!更多精彩請關注【】

李世民文韜武略樣樣拿手,領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爲何只是隋末唐初第二名將?

隋末唐初的第一名將當屬被封爲衛國公的李靖,他文武兼備,善於用兵,常於謀略,且著有兵法流傳於世。且有識人之名,看出來侯君集很可能要謀反。他是毫無爭議的隋唐第一名將。

李靖是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是一個標準的。他歲月靜好的度過了前半生,在他即將奔五的時候,趕上了隋末年的天下大亂。機緣巧合之下被招到李世民麾下,隨後奉李淵命令征討後梁蕭銑,但是由於動作遲緩,進軍失敗。但是隨後李靖就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首先,李靖給趙郡王呈上了取蕭銑十策,在李靖的強烈建議下,趙郡王出其不意,趁着江水上漲之際,兵臨城下。最終殲滅後梁主力,並且迫蕭銑投降。可見,李靖是一個有勇有謀,深得兵法精髓的人。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他作爲遠征突厥的統帥,先是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東突厥,生俘吉利可汗,然後又高齡出征,平定吐谷渾,爲大唐初年的版圖立下了赫赫戰功。此時,他沒有侍功而驕,而是積極的激流勇退,閉門謝客,在家不出。

唐太宗曾經命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向唐太宗打小報告,說李靖可能要謀反,教給他的都是一些皮毛,故意藏着掖着。李靖卻告訴唐太宗,我教給他的兵法足以保證大唐安穩,如果再要高深的兵法,那麼侯君集纔是要謀反。結果,侯君集參與了太子的叛亂,被處死。有識人之明,兵法韜略爛熟於心,李靖是當之無愧的隋唐名將第一人。

兵法第一人:兵聖孫武,著《孫子兵法》成兵家之祖

人物生平

衛國貴族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爲氏。衛有陶叔,爲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釁,採於寧爲寧氏。孫權啓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與《唐故司成孫公墓誌銘》等碑文,稱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

軍旅生涯

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與伍子胥商議,準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孫子兵法》。他帶着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讚歎。吳王任命孫武爲吳將,並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到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採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然後,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採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闔閭去世後,由夫差繼位,他立志要報仇雪恨。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繼續輔佐夫差,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製造武器,擴充軍隊,經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復。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爲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飄然高隱

在孫武的晚年,他的至交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殺死。伍子胥被殺時,孫武已經五十多歲,他不再爲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鬱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也有史載說他是被殺而死,可能是因與伍子胥一起進諫,激怒了夫差而慘遭殺害,或者是由於作爲伍子胥的好友,被夫差遷怒而被殺害。

軍事成就

孫武被吳王任命爲大將後,不但爲勵精圖治的吳王治軍講武,勾畫富國強兵的藍圖,而且爲吳國的兼併戰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從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吳王任命爲大將,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孫武在吳國活動了30年,爲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武著有中國最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爲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用,它是我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繫,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爲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着,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爲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爲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人物評價

總評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兵聖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爲“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爲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着極高的地位。

歷代評價

《尉繚子》:“有提十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史記》:“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漢書·刑法志》:“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孫子十家注》:“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樊川文集》:“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蹟,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三蘇策論 孫武論》:“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明實錄》:“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

戚繼光:“愚嘗讀孫武書,嘆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數年間餘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

尉繚子:“有提十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4] 韓非:“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披甲者少也。” [4] 白圭:“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4] 司馬遷:“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5] “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4] 班固:“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併爲戰國……雄傑之士因勢輔時,作爲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敵立勝,垂著篇籍。當此之時,合縱連衡,轉相攻伐,代爲雌雄。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爲宗。時唯孫卿明於王道,而非之。” [4] 王充:“孫武、闔廬,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不曉什伯之陳,不知擊刺之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4] 曹操:“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爲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爲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歲餘有孫臏,是武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爲《略解》焉。” [6] 諸葛亮:“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劉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李世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李靖:“愛設於先,威設於後,不可反是也。若威加於前,愛救於後,無益於事矣。《尚書》所以慎戒其終,非所以作謀於始也。故孫子之法,萬代不刊。”

  司馬貞:“孫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斬,良將得焉。”杜佑:“語有之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誠謂得兵術之要也。以爲孫武所著十三篇,旨極斯道。故知往昔行師制勝,誠當皆精其理。今輒捃摭與孫武書之義相協並頗相類者纂之,庶披卷足見成敗在斯矣。”杜牧:“自古以兵著書列於後世、可以教於後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凡千歲,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蹟,皆與武所著書一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歐陽修:“武之書本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爲奇,宜其說者之多也。”蘇洵:“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爲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辭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蘇軾:“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爲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爲書,曹公雖爲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兵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爲韓曹也?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武之書、韓曹之術皆在焉,使武之書不傳,則二人者之爲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設奇,因而不窮者,雖武之言有所未能盡也。驅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韓信者然後能斬陳餘;遏其歸師與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後能克張繡。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韓曹之儔也。”陳直中:“自六經之道散而諸子作,蓋各有所長,而知兵者未有過孫子者。”戴溪:“孫武之書十三篇,衆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衆寡、飢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萬化而不可窮。用兵,從之者勝,違之者敗,雖有智巧,必取則焉。可謂善之善者矣。然武操術,有餘於權謀而不足於仁義;能克敵制勝爲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爲長久之計;可以爲春秋諸侯之將,而不可以爲三代王者之佐也。”鄭友賢:“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備法也。叩之而不窮者,天下之能言也。爲法立言,至於益深不窮,而後可以垂教於當時,而傳諸後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爲書,其道深遠而不可窮。學兵之士,嘗患武之爲說,微妙而不可究,則亦儒者之《易》乎!蓋《易》之爲言也,兼三才、備萬物,以陰陽不測爲神,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爲法也,包四種、籠百家,以奇正相生爲變,是以謀者見之謂之謀,巧者見之謂之巧,三軍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師百氏之說興,而益見大《易》之義,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輝光之跡,而不能考其所以爲神之深。十家之注出,而愈見十三篇之法,如五聲五色之變,惟詳其耳目之所聞見,而不能悉其所以爲變之妙。” [7] 朱元璋:“以朕觀之,武之書雜出於古之權書,特未純耳。其曰‘不仁之至’、‘非勝之主’,此說極是。若虛實變詐之說,則淺矣。苟君如湯武,用兵行師,不待虛實變詐而自無不勝。然虛實變詐之所以取勝者,特一時詭遇之術,非王者之師也,而其術終亦窮耳。蓋用仁者無敵,恃術者必亡,觀武之言與其術亦有相悖。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戚繼光:“愚嘗讀孫武書,嘆曰:兵法其武庫乎!用兵其取諸庫之器乎!兵法其藥肆乎!用兵其取諸肆之材乎!及讀諸將傳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學者欲求下手著實工夫之門,莫逾於此。數年間餘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 [8] 鄭端:“古今談兵之雄者,首推孫子。蓋孫子能推黃帝太公之意,而武侯衛公又皆推孫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孫子爲宗,第孫子之微旨不傳。”

歷史爭議

故里

孫武的故里問題,前人已有成說,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孫子武者,齊人也”。史學界至今仍有爭議,廣饒說、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並存。今人在探究孫子故里的過程中,對孫子故里的定位出現了“祖居地”與“出生地”的分歧。持“樂安說”者以“祖居地”爲故里,依據孫武的祖父孫書“食採於樂安”,而認定樂安就是孫武的故里。持“非樂安說”者以“出生地”爲故里,認爲“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即爲故里”。

惠民說

1987年,爲編纂《惠民縣誌·人物誌》,惠民縣 *** 有關部門開展了孫子故里的考證工作併成立了專門孫子研究籌備小組。經過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北京大學專家查閱有關正史,認定孫子故里在惠民縣這一傳統成說是確鑿無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縣人民 *** 召開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此後歷屆舉辦的《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惠民縣都以孫子故里的身份受邀與會。

惠民縣的說法一直存在。但直到1987年開始廣饒縣召集專家開始研究孫武,並且開始與惠民縣爭奪孫子故里的稱號。同時在山東省博物館裏的歷史地圖中也標註今天惠民縣爲樂安。

廣饒說

孫武,齊國樂安人,歷史上只此一種說法。從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到清代孫星衍《孫子兵法序》、等史載甚明。新發現的唐代《貞觀氏族志》以及孫處約、孫起、孫壬林等墓誌碑銘,進一步證實了史書所載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世居東漢青州樂安郡(孫氏郡姓出處)“與齊同姓”的孫武后裔爲同一地面上的孫氏望族。經歷史學家考證,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廣饒縣。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誌》和二十五年(1936年)《續修廣饒縣誌》上亦均載孫武爲邑人。透過考證和新發現的史料,專家、學者一致認爲先秦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孫武故里樂安在廣饒縣信而有據。

樂安說

所依據的史料最重要的有兩則:一是唐朝元和年間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孫姓條下的“樂安,孫武之後,漢有賓、碩,魏有清河太守孫煥,晉有孫,避地於魏,故屬樂安,因家焉”的記述。二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桓、書。書字子佔,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爲亂,奔吳,爲將軍。”前則被認爲是關於孫武故里的最早記載,後則被認爲是證明孫武故里在樂安的“鐵證”,此後許多關於孫武的介紹多以此說稱其爲“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臨淄說

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和《山東通志》知,孫武的祖父陳文子家居臨淄魚裏。若按現代意義上的故里概念而論,臨淄魚裏即是孫武故里。

死因

孫武終老說的最早依據就是《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所記載的:“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其後《曲品校錄·能品》也說:“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隱,蓋不欲爲胥江之怒濤耳。”而且,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東漢《越絕書·記吳·地傳》明確記載: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那麼孫武顯然是飄然高隱,終老吳地了。

關於孫武的結局,也有的史書說他是被殺戮而死的。《漢書·刑法志》稱:"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顏師古注"誅戮"的人名雲:"孫武、孫臏、吳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陰經·善師篇》亦承襲其說,謂"孫、吳、韓、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孫不傳於嗣"。此說把孫武與吳起、商鞅、韓非、白起並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景況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殺以後,孫武可能受到牽連。他或者因與伍子胥同樣諍諫,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爲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誅殺伍子胥後遷怒於他。不過,孫武被"誅戮"之說始見於《漢書·刑法志》。《史記》本傳既沒有記載,《漢書》也未言其原委和出處,故這個說法還可存疑。

主要著作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爲《孫子兵法》,共計五千餘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於它們遊離於十三篇之外,所以後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鬥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在中國被奉爲兵家經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

《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並在、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收到後人的廣泛推崇。被譯爲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爲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爲教材

軼事典故

訓女兵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爲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孫武把宮女分爲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爲寵愛的兩位美姬爲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爲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衆宮女前後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闔閭失去愛姬,心中不快。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爲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纔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爲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傳家酒

公元前506年,武率軍出奇不意,逆淮而上,直插漢水,意取楚都。然,隔岸觀之,敵衆我寡,六萬吳軍千里奔襲,疲態日現,軍心日糜。武察,計上心來。

  一日,大戰將至,武喚自釀美酒列于軍前,頓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軍士大喜。武命全軍皆品之。聞其香,酒興大起。品其妙,數日之勞頓盡消也。軍心大振。見狀,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及天降甘霖,待吾軍完勝,方可痛飲之!翌日,鼓聲四起,吳軍勢如猛虎,五敗楚軍,終攻破郢城,大勝而歸。武將此美酒,戰車載之。與楚域大宴全軍。此後,武每勝必賜此美酒于軍士。更將此酒作爲貢品,獻於吳王闔閭。王大喜,驚爲天露。後,此酒因武而得名,孫武傳家酒後人稱其“孫武宴”。

李世民跟李靖誰厲害呢?

一、二人的角色差異

李世民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帝王,是一位傑出的家。當然,作爲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天策上將,他也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我們的開國偉人就此做過論斷:“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當然,這應該是對古往今來帝王的軍事能力的對比。

李靖則是一名專業的傑出軍事家,是軍事統帥。(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更多的是衝鋒陷陣的猛將)

所以從綜合能力上講,自然是“馬上打天下、馬下創盛世”得李世民厲害。

二、軍事特點對比

二人畢竟身份不同,帶軍打仗的條件不一樣,不好比較,大致根據史錄他們的打仗特點略加分析。

關於李世民的打仗特點,他自己曾總結過:能一眼看出敵陣的弱點所在,然後抓住對方的薄弱環節窮追猛打,所以往往由此獲勝;

其二,他自己能夠帶頭上陣衝鋒,比如他一手建立的玄甲軍,就是以自己作爲前鋒;

其三,頭腦清醒,善於把握戰機,尤其敢於以弱戰強。與竇建德的虎牢關一戰就是實例。

李靖的軍事特點,則與李世民有區別。

首先,他的軍事理論基礎一流。史書稱“有文才武略”,他的舅舅—平定南陳的功臣韓擒虎感嘆:“可與言將帥之略者,獨此子耳!”

在大唐建立後,李世民曾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有意思的是,過了不久,侯君集向李世民投訴:李靖對自己藏着掖着,沒有悉數傳授其兵法精髓,所以他一定是想謀反。

李靖則稱:“我教給他的,用來對付周邊的外族綽綽有餘;他現在非要學我的全部兵法,那只有一個可能—他想謀反。”

要知道,這二人可是同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名將。由此可見,李靖的軍事理論知識有多麼強大。

其二,李靖打仗思路靈活,總能出敵不意,說的形象點,就是“陰謀詭計”比較豐富。比如公元621年,李靖輔佐李孝恭掃平江南蕭銑勢力。在圍攻對方都城江陵時,他將俘獲的軍艦全部放進江中,讓其順流直下。面對其他將領的疑惑不解,他解釋道:“如今我們孤軍深入,若陷入重圍,將凶多吉少。所以把這麼多的戰船遺棄,這樣下游的敵軍以爲江陵城已破,一定不敢輕易來救援。”事實證明,下游的交州刺史丘和、高士廉等人真的以爲蕭銑已敗,前來投降。

其三,善於把握戰機。比如一舉蕩平東突厥,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典型案例,從而開創了把強大的遊牧民族連根拔起的奇蹟。

如果非要對二人的軍事能力進行對比的話,個人認爲,李靖與韓信類似。。應該更厲害一點。

一人熱心學習兵法,爲何機智的李靖卻一口咬定:他肯定是想要謀反?

因爲侯君集一心想要學習上乘兵法,而且做事心不在焉,因此李靖斷定他有謀反之心,侯君集和李靖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臣,曾經立下過很多功勞,李靖是唐朝的開國將領,而侯君集跟隨他多次南征北戰,但是在玄武門事件裏,李靖作爲將領並沒有參與其中,相反侯君集卻在這次事件立下了功勞,所以李世民相當信任侯君集。

因此下令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雖然說兩人曾是出生入死的戰友,但是李靖對他卻有所保留,爲此兩人就到李世民那裏去相互告狀。其實在我們看來李靖之所以不教他無非就是怕把侯君集教會了,自己的飯碗不保,這樣的舉動當然讓受令學習兵法的侯君集不滿,於是侯君集不僅告他不教自己,還說李靖有私心,是想謀反,但是李世民是明君,並沒有因爲這句話就處置李靖,他仔細分析了一下,覺得按李靖的爲人不可能謀反,最多就是怕侯君集的能力超越他而已。

於是李世民傳了李靖,詢問他爲何不願教侯君集更精妙的兵法,李靖聽到詢問,便告知李世民,他雖然說沒有教更精妙的兵法,但所教的兵法已經足夠對付周邊國家,侯君集想學習更深奧的兵法無非就是爲謀反做準備。李世民見雙方都存在這樣的爭執,感到很爲難,但他還是沒有懲罰他們,畢竟兩位都是國家棟梁之材,不能因爲雙方的隻言片語就定下謀反之罪。不僅如此,他後來還對侯君集委以重任,讓他去征討高昌國。

後來高昌國也被侯君集攻破了,算上這一次,侯君集已經攻破了兩個國家,雖然之前那次李靖爲主他爲輔,但他的功勞也不小,然而這一次雖然立功,但是李靖依然不死心,再次去告狀侯君集,理由卻是侯君集心不在焉,走過尚書門都不知道,必定是想謀反之事,不過李世民這次也沒信,畢竟侯君集立過的功勞很多,然而這一次侯君集確實是想謀反,因爲他在高昌拿了鉅額的錢財,被人告發以後坐了大牢,但是因自己立功無數被放了,但他覺得自己的面子傷到了。

因此有了謀反之心,於是他開始找機會,恰好這時太子李承乾面臨地位被奪,因此他就慫恿太子效仿玄武門事變,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沒有打成,這事被他女婿知道,結果就去告發了他,面對確鑿的證據,李世民再也沒有理由不相信,最後還是無奈地把侯君集斬首示衆了。

名將李靖曾經有能力奪取李世民的天下

李靖軍功卓著。上元元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爲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爲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有能力奪取李世民的天下,但卻沒有那樣的野心

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消滅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並沒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楊廣的後人楊政道爲天子,聲稱爲隋朝復仇,不斷對唐發動進攻,嚴重威脅着唐朝的統治,甚至讓李淵害怕到要放棄長安避難。武德八年,突厥大舉進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時奉命率江淮精兵一萬人北上參戰。由於突厥兵戰鬥力太強,這次參戰的各路唐軍多有損傷,甚至連督戰的中書侍郎溫彥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敗,得以全軍而還。由於李靖在對付突厥時表現優異,李淵任命李靖擔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線防禦突厥。武德九年四月,突厥頡利可汗親自領兵進犯,李靖率部在靈州與頡利血戰一日,迫使頡利退兵。因爲這次戰功,李靖調任靈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達到頂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控制了唐朝軍政大權。事發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鼓動他發動兵變,李世民仍猶豫未絕。爲爭取更多的人,李世民派人去徵求李靖和李世的意見。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絕響應,對太子之爭採取中立態度。總之,李世民當上太子,李靖並無擁戴之功

不過,李世民登基後,李靖還是服從其領導的,李世民也沒有因爲他不參與兵變而歧視他。李世民甚至認爲李靖和李世不參與兵變密謀是有操守的表現,登基以後對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態,排除爲收買二李拉攏人心的成分後,可能還是有些真實性在內,長孫無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對自己負責;而二李是國家的大將,所以只對國家負責,這種拒絕參加鬥爭的大將是最讓統治者放心的,可以視爲國家棟梁,當然必須加以珍重

爲了滅突厥不惜犧牲一個外交官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此時突厥頡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傾國之兵南下,直打到長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擺了空城計,只帶了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親自前往渭水便橋與頡利和談,僥倖將頡利嚇住,雙方結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剛稱帝就遭到突厥來襲,其憤怒之情可想而知,從此日夜練兵,圖謀報復

不用多久,回擊突厥的機會就來了。李世民登基後突厥地方連年災害,牲畜戰馬損失極大,頡利可汗又不善於內政,弄得突厥人心離散,連當年一起進攻長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動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李世民下令發動進攻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只帶了精銳騎兵三千人從馬邑出發,夜襲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認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正統地位,於武德三年二月立楊廣的後人楊政道爲隋朝傀儡皇帝,以此與唐朝抗衡,楊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沒有料到唐軍會在天寒地凍的正月發動進攻,這次奇襲非常成功,定襄被一舉攻克,楊政道被俘虜

頡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騎兵,以爲唐朝必定以傾國兵力進犯,不然李靖這種大將不會出現,草木皆兵之下,頡利不敢迎戰,主動向北撤退。李靖發現了頡利的判斷失誤,索性就冒充唐軍主力的樣子在後追擊,同時派人恐嚇收買突厥各路小諸侯、小可汗,令他們投降唐朝,弄得頡利衆叛親離,身邊只剩下幾萬部隊。李世民評價李靖此戰說,當年李陵以五千人進攻匈奴,即使是戰敗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進攻突厥,而且還大獲全勝,這個功勞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頡利可汗眼看已無力與唐朝爲敵,於是遣使求和,願意舉國內附,甚至同意自己親自到長安朝見,那等於是宣佈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納,派李靖帶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儉做外交使節去頡利那裏撫慰他。當時頡利手下還有數萬戰士,這數萬人的忠心是無可懷疑的,其戰鬥力仍不可忽視,應該還沒到窮途末路要主動投降的地步,可能頡利的所謂求和只是一種緩兵之計

不過頡利的緩兵之計其實要了自己的命。本來唐軍在前線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談這段時間,唐軍的主力在李世的帶領下終於趕到,與李靖會合了

二李合兵後,決定利用頡利自以爲得計防禦懈怠之時,以精騎突襲頡利大帳。李靖的部將張公謹提出反對意見,認爲皇帝已經同意和談,兩位大將再發動進攻就有自作主張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節正在突厥處,如發動進攻就必然會威脅使節的安全。李靖答覆說,這一戰是立千秋功業的良機,機不可失,至於那個外交使節唐儉何足惜也。李靖這話的確沒錯,一個大將看到可以消滅敵人的良機,哪裏還會顧慮那麼多。而這個唐儉也並非小人物,他是李淵在太原起兵的首義功臣,一直是李淵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勞是揭發李淵的表弟獨孤懷恩密謀造反,當時李淵正要動身去獨孤懷恩營中視察,唐儉的密報及時趕到,真正是有救駕之功。雖然李淵已經退位,唐儉的地位已沒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實在是擔了很大的風險

計議已定,李靖親領一萬精銳連夜奔襲頡利大帳,李世率主力隨後進發。爲保證行動機密,唐軍將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脅隨軍,以免他們給頡利報信。突厥方面,頡利正在熱情款待唐朝使節,以爲停戰協議已經生效,唐軍不會進攻,眼前的難關可以渡過,防禦自然鬆懈。唐軍直近到頡利大帳十五里處,突厥哨兵才發出警報。以唐軍騎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軍根本來不及組織任何有效抵抗。整個作戰過程就是一面倒的,連頡利的妻子隋義成公主也死於亂軍之中。頡利可汗第一時間上馬逃走,倖免於難,但最後仍在逃跑途中被唐軍俘虜。後來李世民饒了頡利不死,將他軟禁在長安

這一仗全殲了東突厥最後的軍事和力量,滅亡了東突厥政權。突厥興起於北朝末年,爲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數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機擴張。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脅之下,當年李淵起兵時,爲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稱臣,後來突厥又支援劉武周進攻唐朝,甚至直接對唐動武,唐朝受突厥欺壓可謂由來已久。如今這個大敵竟然就這樣被李靖滅了,李淵、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

經受住了李世民對自己忠誠心的考驗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後,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李氏父子又召衆王、功臣在宮中夜宴狂歡

李靖一回來,御史大夫蕭_、溫彥博就上書他,其罪名是治軍無法,突厥珍物,擄掠俱盡,說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戰利品沒有上繳國庫

李世民的處分很有學問,收到文書後,他駁回了將李靖交司法機關審查的提議,但又當面把李靖狠狠地責備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謂珍物自己根本就沒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獎賞,還抓住小辮子大做文章......不過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說的,李靖毫無辯解之詞,只是叩頭請罪,隨後回家待罪。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下詔說:隋將史萬歲破突厥有功,不但沒得獎賞反而因犯法被殺,我不能學隋煬帝,李靖的功勞照賞,過錯就赦免了

於是封李靖爲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食邑通前五百戶。又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召見李靖,跟着又賜絹二千匹,還讓李靖擔任尚書右僕射

看來李世民是把這事件當成了對李靖忠誠心的一次考驗

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勝利了,皇帝親自爲他洗刷罪名,還升其爲尚書右僕射。這個職位相當於丞相,有權參與國家大政,但據記載,他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凡事三緘其口。至於原因,舊唐書認爲是因爲李靖性情沉厚

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絕對沒有野心李靖在貞觀八年十月上表告老,李世民準其奏,於是李靖退出政壇。李靖一辭官,唐朝與吐谷渾就發生了嚴重的軍事衝突,吐谷渾可汗伏允公然不服唐朝領導,興兵作亂。李世民於十一月下令調集大軍遠征吐谷渾。終於李靖的存在又變得重要了,李世民希望李靖重新回來爲他領兵。李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掛帥出征。吐谷渾的國力和軍力自然不能與大唐同日而語,何況對手又是李靖這樣的沙場老將。到貞觀九年五月,吐谷渾的軍隊被全殲,國人殺掉伏允向唐朝投降,李靖凱旋而歸

不料突厥珍物案的歷史居然又重演了,李靖一回來,他的部下岷州都督高甑生就密報他擁兵自重,意圖謀反。這個罪名比上次的私分戰利品要嚴重多了,李世民因此又大大地查問了一番,後來終於發現,原來這個高甑生在跟隨李靖進攻吐谷渾時曾因違反軍紀被李靖處分,爲泄私憤才誣告李靖。事件的結果當然是誣告者被從重處罰,而李靖也從此閉門不出,以示再不理世事

爲了不讓李靖的軍事才能白白浪費,李世民派了心腹侯君集到李靖處向他學習兵法。不久侯君集就向李世民抱怨,說李靖只挑些基本知識傳授,請教他高深些的就不肯教,說不定是有什麼貳心。李世民找到李靖要他解釋,李靖答覆說:我教給侯君集的部分已經足以安定國內、震懾四鄰,侯君集一再要學更高的東西,只怕侯君集才真是有貳心

當然李世民沒有因爲李靖之言而去追究侯君集是否有貳心,不過事實證明李靖是正確的,侯君集後來密謀殺李世民擁立太子李承乾即位,最後事泄被殺

李靖在貞觀二十三年去世,享年79歲。一代名將,終於在寂寞中辭世。雖然寂寞,但畢竟是壽終正寢,得享天年,這也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爲紀念他的戰功,仿漢朝衛青、霍去病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築成鐵山和積石山的形狀......

中國歷史中都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兵法家?

絕對是孫武啊,他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爲“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孫子兵法》應該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最有名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兵法了,被後人封爲“兵經”、“萬世談兵之祖”,雖然是數千年之前的着作,但是其內容的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邏輯慎密嚴謹,中國古代就不說了,一直尊奉《孫子兵法》爲祖。在8世紀的時候,《孫子兵法》就傳入了日本;在18世紀的時候傳入歐洲;如今的《孫子兵法》已經被翻譯成了29種文字,其在世界軍事史上的地位就不必多說了,而且不單單是在軍事領域,如今的商場、職場、情場等等都已經完全可以被《孫子兵法》覆蓋。

Tags:李世民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