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葉的來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67W

茶葉的來歷

茶葉的來歷:答案是中國。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神農氏嘗百草,發現有些草可以治病,於是開始採集並煮水飲用。其中一次,他在煮水時,不小心掉進了一些葉子,發現這樣煮出來的水不僅有草的藥效,而且還帶有一種清香。這就是茶葉的起源。

茶葉的來歷:答案是中國。

關於茶葉的起源有很多爭論:

說法一,起源於雲南、貴州、四川、浙江等省份,誕生於秦漢、三國、唐代等;

說法二,起源於達摩;

說法三,起源於神農氏。

茶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代黃河流域的一個叫益部的地方,有一個叫神農氏的人發現了茶葉的存在。當時神農氏燒茶喝,發現茶湯味道清香,驅邪、省事。由此,茶葉開始被廣泛種植,並逐漸流傳到了其他地區。

在唐宋時期,茶葉的種植和製作技術得到了大幅度發展,茶文化也開始逐漸形成。到了清代,茶葉的種類和品質越來越豐富,茶藝也越來越複雜。與此同時,茶葉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成爲了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飲品。

今天,茶葉已成爲全球最爲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被用於各種場合和目的,例如社交、放鬆、健康等。同時,茶葉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其中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飲茶起源衆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爲起於上古,有的認爲起於周,起於秦漢、三來自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衆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

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語細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擴展資料1、神農說

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3、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

茶的起源簡單概述

茶起源於中國。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人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名茶品種也繁多,有西湖龍井、碧螺春、鐵觀音、信陽毛尖、都勻毛尖等,根據名茶製作工藝以及發酵程度又分爲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那麼茶是怎麼起源的呢?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爲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爲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爲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設,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託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蒐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爲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爲普通飲料。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爲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直到秦統—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着飲茶習慣的廣爲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爲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茶葉的功效:

1、利尿強心;

飲茶可治療多種泌尿系統疾病,如水腫、膀胱炎、尿道炎等,對於泌尿系統結石,茶葉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不喝茶的人羣冠心病的發病率爲3.1%,偶爾喝茶的爲2.3%,常喝茶的爲1.4%。這是因爲茶葉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鹼,可直接興奮心臟,擴張冠狀動脈,使血液充分地輸入心臟,提高心臟本身的功能。

2、殺菌消炎;

茶葉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及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因爲茶葉中的兒茶酚和茶黃素等多酚類物質會與病毒蛋白質結合,降低病毒活性。

《本草綱目》記載: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尤其是在夏天,茶是防暑、降溫、除疾的最佳飲料。

3、消食除膩;

飲茶能去油膩、助消化。由於茶中含有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它們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肉類食物。

4、降壓、抗老防衰;

茶多酚、維生素C和煙酸能降脂、降血壓和改善血管功能。

5、提神醒腦;

茶葉之所以提神,是因爲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

茶葉的起源與歷史如下:

茶起始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系統闡述茶葉飲法。

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沖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

根據現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爲宮廷進階飲品,唐代,在統治者及知識分子範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

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並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

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於西漢,因爲茶葉栽培利用的發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着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都是產茶區。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標誌着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爲一種家常飲品。

唐朝人發明了蒸青製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淨、蒸後製成茶餅烘乾,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

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於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

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擴大,唐代出現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茶經》作者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闡述有關茶的起源、採製工具、茶的品種與製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

可以說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爲後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

茶葉起源

茶葉起源

1.簡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幹七百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魯周公,只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夏年是于于明清之時。

2.起源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爲止是衆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來說,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其中最廣爲人知的是神農說。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爲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3.發展

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着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西周、東周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吃;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西漢時代開始商業化,東漢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唐代受經濟文化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開始普及,主要是以煎煮爲主;宋代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點茶法開始流行,日本的抹茶就起源於此。

元代製作散茶,重炒略蒸;明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改爲整葉茶沖泡,爲現代泡茶的開端;清代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爲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和白茶 ;近代經歷了興盛,衰落,恢復發展後,現已成爲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首。

茶的起源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葉生產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裏記載了茶葉的起源和傳說。

《神農本草》裏面有一句話是這麼記載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爲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爲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擴展資料:

茶的起源與傳說:

一種傳說是,神農爲人們治病,親身去嘗試各種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時候,偶然有茶葉從枝頭飄入鍋裏,因此發現了茶葉可以作爲治病的飲料。

第二種傳說就是,神農爲人們嘗試草木治病的時候,嚐到了金綠色滾山珠中毒,死在茶樹下,茶樹上的水流入神農的口裏,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種傳說,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茶樹是神農時期被發現的。根據《神農本草》的記載,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經過歷代醫藥學家的證實,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劑,因此被人們視爲珍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茶史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歷史發展:

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爲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

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爲“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爲“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爲宮廷的進階飲料。

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

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賜吾坐,帝命進茶。

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

”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爲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爲“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爲普通飲料。

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

《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爲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

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

隨着飲茶習慣的廣爲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爲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爲“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

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

”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

因爲隔着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二、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爲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爲了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三、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

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

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

學習中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

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

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

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尼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擴展資料:

不同的茶文化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

據說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一稱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

又說蜀西南人稱茶爲蔎。

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

近年又有“茗茶”一謂,興起於臺灣。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爲貢品。

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爲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爲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爲“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茶學基礎|茶葉起源

茶學基礎|茶葉起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樹的國家。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爲藥用,後來才發展成爲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其印上中“荼”即“茶”,這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記載。這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傳說,發發生在公元前2700多年。

所以說,我國發現和利用茶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唐代陸羽(733-804年)對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茶葉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業專著——《茶經》。國吳覺農先生1922年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發表了《茶樹原產地考》,以充足的根據批駁了以往世人的一些偏見,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茶樹原產於中國。

茶的起源——野生大茶樹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近幾十年來,在我國西南地區不斷地發現古老的野生大茶樹。

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m)發現一棵高32.12m樹圍2.9m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1996年在雲南鎮沅縣千家寨(海拔2100m)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一株高25.5m、底部直徑1.20m、樹齡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樹。森林中直徑30cm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到處可見。

除野生型外,在雲南邦崴發現一株樹齡在1000年左右的過渡型“茶樹王”,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樹冠直徑 1.38 m、樹齡 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樹王”。這些都是人們從採摘野生茶樹葉到有意識保護茶樹,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樹的有力佐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10個省區共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

總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大茶樹的國家,而且樹體太,數量多,分佈廣,這些都是我國是茶樹原產地的證明。

茶的起源——茶葉的加工利用

我國茶葉加工,歷史悠久。據史載,在周武王時期,巴蜀一帶就以茶葉作爲貢品。三國時期,已用茶葉製茶餅。在製作技術上,開始生煮羹飲,繼而曬乾收藏。到了魏朝(220-264年)才制餅烘乾,飲用時碾碎沖泡。在唐代,人們創造了蒸靑技術,以後又進一步發展了炒靑。宋朝至元朝先由蒸茶靑團茶改進爲蒸靑散茶,後又由蒸靑散茶改進爲炒靑散茶茶。

自明朝到清朝,從炒青綠茶發展到各種茶類我國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在製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地改進和提高製茶技術,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各類茶葉,這也是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

茶的起源——茶的傳播

茶樹在國內的傳播,首先從四川傳入陝西南部、甘肅和河南南部等地自秦漢統一中國之後,飲茶之風在長江以南各省也逐漸普遍起來。隋統一後直到唐代,飲茶風氣被普遍重視,並傳到北方、西北和各地。唐宋時代,茶葉已成爲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物品,產地很廣。

據《茶經》記載,全國已有6個茶區,產茶省達十幾個。到南宋時產茶已有66州,計242縣。唐宋以後,江南各省、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地區就較普遍栽培茶樹了。向國外傳播種茶事業,最早傳到的是日本。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在賀滋縣種植。828年,中國茶種傳到朝鮮(當時的高麗)11780年印度引種中國茶籽,1828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從中國引進茶種,以後又傳播到斯里蘭卡、非洲、南美等地。

世界各產茶國在引進中國茶種的同時,也引進了茶葉加工技術及品飲方式。1610年中國茶葉作爲商品輸往歐洲的荷蘭和葡萄牙,1618年輸入俄羅斯,1638年輸往英國,1674年輸往美國紐約。隨着茶的傳播,“茶”字的音、形、義也隨之流傳,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起源於中國。

茶葉的來歷

茶的來歷

2004年11月30日 點擊:505

飲茶習俗,在中國各民族中傳承既久,取茶葉作爲飲料,古人傳說始於黃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這是一則關於茶的傳說,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是解毒。因此,當時茶並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飲料系統。根據文獻記載。茶的種植和使用,始於秦漢時期.《漢書·地理志》有“茶陵”。茶陵,在今湖南省,漢代屬長沙郡,以位於茶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王褒《童約賦》有“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的記載,武都,在四川綿竹縣北,是當時的茶葉產區。當時的飲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將茶葉採摘回來,稍事加工後煮汁自飲,或用來招待客人。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鴻漸)的茶聖。他總結了歷代製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三卷)一書,並創造了全新的製茶方法。陸羽的《茶經》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徵、製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特別對餅茶的製作技術和加工,總結提出採、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關於茶的煎用,陸羽認爲要得茶中“三味”,達到“極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難”,即採造、鑑別、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飲用九項選擇。且規定了具體要求。當時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爲皇帝煎茶,得到讚賞,於是茶道大興。到了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於茶飲的專著。如宋徽宗(趙佶順《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這時民間還出現了茶戶、茶市、茶坊等交易、製作場所.當時茶的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宋代飲茶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是鬥茶。鬥茶,不僅是飲茶方式,也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鬥茶藝術的著作。其中提到鬥茶時茶的加工、鬥茶工具、鬥茶方法等.北宋中期,鬥茶習俗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爲樂事。這樣,就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茶葉的加工製作和飲用習俗有了很大改進。此時,炒青製茶法得到普遍推廣,於是“衝飲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飲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飲茶方法。 茶飲進人飲食文化體系,雖有着十分久遠的歷史,但各民族、各地區的飲茶習俗,並沒有統一的模式.從美學角度講。色、香、味是茶飲習俗同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除茶葉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飲茶所用的水質要好。其中,水質以山泉水爲上品,用它衝出的茶,湯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陶爲上品。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與居住條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養相協調;沏茲方法(包括水溫和不可徹得太滿),俗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說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區別。敬酒時要斟滿酒杯,表示相互間的盛情;敬茶時,則不可太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嚐,急緩之間,包含了酒俗與茶俗中的剛、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間,形式多種多樣.漢族茶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和蘇州的“七家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盛產茶葉,相應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就是在不產茶葉的民族中,也隨着茶葉貿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飲茶之道——茶道。

三道茶的來歷

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趕上節期,肯定會被當做貴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個知禮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種高尚的禮儀。三道茶的形成出於一個寓有哲理的傳說: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臨出師前帶徒弟去蒼山伐樹鋸板,幹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難熬,隨手抓了把鮮樹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得皺眉咂舌。師傅說:“要學好手藝,不先吃苦頭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鋸好,師傅給徒弟一塊紅糖,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後甜!”待徒弟出師臨別時,師傅遞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口味道:“有苦、有甜、還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興地說:“對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學手藝和做人的道理都在這裏。”從此,白族興開了“三道茶”,成爲喜慶迎客的茶道禮俗。

茶是如何起源的

茶的起源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而發現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爲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也是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飲茶的禮儀

古人結婚以茶爲識,以爲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爲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

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爲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

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脣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纔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

茶的來源和來歷是什麼?

茶葉起源於中國,種茶、飲茶、品茶、茶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影響遠播海外。無論是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都說明茶葉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那麼對於如此愛茶的各位,您又真的瞭解“茶”字是如何而來的嗎?

關於“茶”字的來源,大都認爲中唐(約公元 8 世紀)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荼”字最早見於《詩經》,但《詩經》在不少詩篇中所說的“荼”,並不是茶。開始以“荼”字明確地包含有“茶”字意義的,是《爾雅•釋木》中的“檟,苦荼”。晉代郭璞的《爾雅注》還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註解:“樹小如梔子,冬生(常綠的意思),葉可煮作羹飲。”公元 2 世紀前期,東漢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這個“荼”字,據宋代徐鉉等在該書的注中說,“此即今之茶字”。我國西南地區的兄弟民族,是早已知道“茶’的(見前引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揚雄《方言》),發音爲“荈詫”或“蔎”。秦漢以來,茶在由西南地區傳播於廣大漢民族居住地區時,因其味苦和發音近似“荼”字,“荼”即被用來以表達“茶”這種藥物和飲料。

《茶經述評》“荼”字的字音不止一個,其字義也不只一個。“荼”字被用來表達“茶”的含義歷時很久,後來才省了一筆,變爲“茶”字。這種改變,據說是受了陸羽的《茶經》和盧仝的《茶歌》等的影響(見宋代魏了翁《邛州先茶記》),同意這種說法的有明代的楊慎(見《丹鉛雜錄》)和清代的顧炎武(見《唐韻正》)。但此說與《茶經》注的說法不符,這個注已清楚地說明了“茶”字的出處是《開元文字音義》。《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卷,唐玄宗撰。(《開元文字音義》已佚,玄宗曾自爲此書作序,說這是一部與《說文》《字林》相類似的字書,凡三百二十部)這就可知將“荼”字略去一筆,定爲現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來的。但在這個新文字剛剛開始使用時,新舊文字必然會通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且安史之亂以後,接着又是頻年的藩鎮割據的時期,所以顧炎武在《唐韻正》中說:

愚遊泰山岱嶽,觀覽唐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779)刻荼字,貞元十四年(798)刻荼藥字,皆作荼……其時字型尚未變。至會昌元年(841)柳公權書《玄祕塔碑銘》、大中九年(855)裴休書《圭峯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畫,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

因此,當陸羽撰寫《茶經》時,能在“荼”字仍爲很多人所沿用的情況下,把“荼”字一律改爲“茶”字,從而使“茶”字得以廣泛地流傳開來,這不能不說是他的獨具卓識的一個創舉。以後,隨着茶葉生產貿易的發展,音義專用的“茶”字,經過了大約 80 年的時間,終於爲廣大人民所接受。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茶的起源於唐朝的茶,興盛於宋代。

國是茶葉的故鄉,全世界最早的茶葉也就出現在中國,茶文化歷史深遠悠久。

起源於唐朝的茶,興盛於宋代,或許也可能是在宋代開始,就有史載關於茶葉方面的相關資料記載,“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便成爲了開門的七件事,也證明了茶葉的流行程度以及備受大家喜愛的程度,全民喝茶在那時候也真正掀起了一股熱潮,從宋代開始流行起來的一款茶,大家也有透過不懈的努力研究茶葉方面的相關知識。

發展至今,人們對於茶葉的品種、分佈區域、沖泡方法、沖泡茶具等已經瞭如指掌了,在我國,茶葉界的發展,也對全中國的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人都喜歡喝茶,國外友人也有不少喜歡喝茶的茶友們,大家一同分享着喝茶的喜悅,一同談笑風生,喝茶,便成爲了無分國界的美事了。

Tags:茶葉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