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代地是現在哪裏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13W

代地是現在哪裏

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

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國家

最早爲周代分封的諸侯國,故地爲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

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

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刺而死。

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立爲王,6年後被滅。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河北省組提德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

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是一來自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國家。

最早爲周代分封的諸侯國,故地爲者主神知增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

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來自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

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刺而死。

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立爲王,己永6年後被滅。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代地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

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國家。

代地境內有恆山、五臺山之險,地方大約五百里,與匈奴非常接近,所謂“天下用武之地”是也,危沒米身跑縮代國一向是“胡漢雜居”,人民剽悍尚武,盛產優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馬匹。

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

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

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自立爲王,6年後被滅。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

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來自、山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國家。

最早爲周代分封的諸侯國,故地爲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

趙襄子巖切止拉際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

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微快只達需復敵新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

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

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刺而死。

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立爲王,6年後被滅。

代地是現在哪裏

代地位於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

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春秋時代末期的一個諸侯國,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國家。代地境內有恆山、五臺山之險,地方大約五百里,與匈奴非常接近,所謂“天下用武之地”是也,代國一向是“胡漢雜居”,人民剽悍尚武,盛產優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馬匹。

公元前458年,趙襄子出使代國,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赴宴。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後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逃往代,並自立爲王,6年後被滅。

同地不同名,古時的代郡、雁門、雲中及漁陽都在今天的什麼位置?

分析如下:

1、代郡,在今河北省蔚縣。代地原本是代戎活動的區域,爲代國。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故代國滅,代郡始。

2、雁門,位於山西代縣。“天下九塞,雁門爲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3、雲中,位於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轄境約是今日的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曾連續存在兩個時期。首次爲戰國時期趙國、秦代、漢代。第二次爲唐代,雲中郡取代雲州短暫的存在。

4、漁陽,今北京市密雲區十里堡鎮統軍莊村東,燕昭王二十九年,置漁陽郡,秦統一後,復置漁陽縣,郡縣同治,治所與燕相同。歷兩漢、三國、西晉、南北朝至北魏,北齊廢漁陽縣入密雲。隋大業末年,改無終縣爲漁陽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

擴展資料:

漁陽被後世詩人常用爲意象,意爲征戍之地。有詩句“昨夜夢漁陽”。“漁陽”二字,意味深長。

《春閨思》唐 張仲素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譯文:

城牆邊依依細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籃忘了採葉,昨夜又夢到漁陽。

“漁陽”是唐時征戍之地,當是這位閨中所懷之人所在的地方。原來她是思念起從軍的丈夫,傷心怨望。詩寫到此已入正題,但它並未直說眼前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說“昨夜夢漁陽”。寫來不僅更婉曲,且能見晝夜懷思、無時或已之意,比單寫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代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雁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漁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雲中

漢朝時期的代國,是現在的哪個地方

代國早期面積很大,地跨晉冀蒙三省區,後逐漸縮小,最後只剩太原郡,有二十縣。

代國是西漢行政區,王國,設刺史部後屬幷州。西漢先後四次冊封,共六位代王。

代傾王、漢文帝時有代郡、雁門、定襄、太原四郡,相當於今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樑孝王時分出太原郡建太原國,代孝王時恢復。武帝時分出諸多侯國。劉義改封到清河時國除爲太原郡。

擴展資料

代國是初期分封給劉如意的領地。漢高祖早期所封九個同姓國,代國居其一。不過,代國之所以發生真正的歷史影響,還是因爲漢文帝曾經做過代國之王,並在他繼承漢皇帝之位後廢掉了代國。

漢代以後,代國和代 地之名還被經常使用,只是它的地理範圍一直處在變化之中。現在山西北部的代縣,正是代地作爲一個古老地名的重要見證。

歷史

漢高祖六年,劉邦封兄長劉仲爲代王,九年,匈奴進攻代國,劉仲棄國而逃,廢爲郃陽侯。劉仲長子劉濞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有功封吳王。

漢高祖十一年二月丙子,封皇子劉恆爲代王,都中都。高後八年被大臣立爲皇帝,即漢文帝。

漢文帝二年二月乙卯,封皇子劉武爲代王,次年改封爲淮陽王。漢文帝十一年樑懷王劉勝薨,劉武改封爲樑王,即樑孝王。

漢文帝四年,太原王劉參更號代王,實居太原,文帝后元二年薨,諡號孝王。子劉登嗣位,漢武帝元光二年薨,諡號共王。劉義嗣位,元鼎三年改封爲清河王,即清河剛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代國

古書中的代地指哪裏

原山西代縣,後大同陽高一代,好像叫過代郡吧

代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代國是現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中部、東北部。代國是漢朝時期最北方的諸侯國,甚至比燕國還要靠北。代國的都城是平城(現在的大同),範圍爲北到大漠,南到雁門關。代國早期面積很大,地跨晉冀蒙三省區,後逐漸縮小,最後只剩太原郡,有二十縣。代國是西漢行政區,王國,設刺史部後屬幷州。西漢先後四次冊封,共六位代王。代傾王、漢文帝時有代郡、雁門、定襄、太原四郡。歷史上除了西漢時期的代國外,還有三個代國,分別是春秋列國代國,戰國後期代國,魏晉時期代國。

1、春秋列國時期的代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爲商湯所封,戰國時期被趙國所滅。歷史記載: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

2、戰國後期的代國:趙國被秦滅了以後,公子趙嘉奔入代郡,自封爲王,是爲代王,第二個代國出現。

3、魏晉時期的代國:魏晉時期鮮卑拓跋部原遊牧於雲中(如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一帶。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樂(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召集諸部,確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長地位。

漢文帝劉恆曾做過代王,那這個代國究竟在現在中國的哪裏呢?

漢文帝時期的代國包括現在的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

代國是西漢早期的分封郭,先後四次冊封,共六位代王。早期面積很大,地跨晉冀蒙三省區,代傾王、漢文帝時有代郡、雁門、定襄、太原四郡,相當於今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

樑孝王時分出太原郡建太原國,代孝王時恢復。武帝時分出諸多侯國。劉義改封到清河時國除爲太原郡。

擴展資料:

歷代代王:

1、劉喜

劉喜(約前258-前193年)字仲,魏國豐邑中陽裏(今江蘇豐縣)人,西漢諸侯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二哥,太上皇劉煓的次子。

漢六年(前201年),被封爲代王。漢七年(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國,劉喜棄國逃到洛陽,被劉邦廢去王爵,改封合陽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劉喜逝世,後因其子劉濞被封爲吳王,被追諡爲代頃王。

2、劉恆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漢高祖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爲代王,其爲人寬容平和,在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爲帝,是爲漢文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代國

趙國的代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就是今天的河北。

邯鄲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戰國時期是趙國的都城。秦統一後,邯鄲是全國三十六郡之一的邯鄲郡首府。漢代,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城、齊名同爲五大都會。

邯鄲位於河北省最南部,地處北緯36021’--44’,東經 114003’--40’之間,與晉、魯、豫三省接壤,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57平方公里,總人口849.9萬人,轄19個縣(市)區。

邯鄲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水土豐饒,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素有“冀南糧倉”、“冀南棉海”美譽。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可觀,主要有鐵、煤、石灰石、鋁土礦、金、銅、伴生鈷、錳、黃鐵礦、石墨、耐火粘土、硅灰石等29種礦產,其中已開發20種。全市礦石總產量2969.35萬噸,其中煤炭1595.3萬噸、鐵礦石466.93萬噸、其他非金屬礦967.12萬噸,年礦產品總量價值34.62億元。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現有名勝古蹟500多處,主要古蹟和遊覽景點有武靈叢臺、黃梁夢呂仙祠、媧皇宮以及響堂山石窟等,還有新開發的長壽村、京娘湖、武當山等民俗風景區。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300多年前,這裏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趙敬候遷都邯鄲,使趙國都城邯鄲迅速繁榮成爲趙國、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騎射”的千古美名。漢代與西安、洛陽、淄博、成都同爲全國五大都會。獨具特色的燕趙文化培育出大批家、軍事家和哲學家,著名的有藺相如、廉頗、苟子、趙奢、李牧等。“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許多歷史典故都發生在這裏,被譽爲中國的“成語典故”之鄉。諸多的名勝古蹟爲邯鄲儲存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主要有以磁山文化遺址爲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趙王城、武靈叢臺爲象徵的古趙文化;以“曹魏三臺”和南北響堂爲代表的魏齊文化。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儲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歷史遺址。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爲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爲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解放後,黨和在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爲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邯鄲、市把加強文化建設列爲整個邯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邯鄲文化事業出現了百花爭豔、生機勃勃的可喜局面。

古時的代郡、雁門、雲中及漁陽這些地方如今坐落在今天的哪些地方?

1) 代郡,今河北省蔚縣代王城

始置於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故代國滅,代郡始。戰國時期屬趙,趙武靈王置代郡。

2) 雁門,今山西省代縣

“天下九塞,雁門爲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3) 雲中 ,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古城鄉古城村

內蒙古地區出現的第一座封建城市。戰國時期,華夏諸侯國間戰亂紛壇,兼併鬥爭異常激烈。

4) 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

秦置漁陽縣,隋末改無終縣爲漁陽。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爲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現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

代氏家族簡介

代姓源流有兩個,一是以國爲姓,三國時期少數民族代國滅亡後,國人以國爲姓,成爲代姓,此源根據《元和姓氏撰》宋朝版本現在已經不存在;二是現代代姓都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爲姓。戴姓主要分佈在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人口較多。歷史名人有唐朝畫家戴嵩、東晉學者戴逵、清代史學家戴名世、當代詩人戴望舒等

姓氏源流

一、代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併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爲姓,成爲代姓,現代已經沒有此出處的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爲姓。1977年國家推行二次簡化字,將戴字廢除,戴簡化爲代直到1986年廢除二次簡化字,但沒有將代姓改回戴姓,人們以爲“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複的“戴”改爲簡單的“代”,成爲代姓。

二、戴

戴(Dài)姓源出有四: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啓,屬於以諡號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啓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啓後來建立了宋國。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爲“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臺、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爲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多尊奉宋戴公爲一世祖。

2、出自姬姓,以國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爲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爲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爲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爲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啓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爲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爲戴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爲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爲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裏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爲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爲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着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爲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爲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爲戴君胄,爲將佐,子爲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爲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爲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歷史名人

戴 嵩: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爲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爲一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爲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爲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 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爲西漢時樑(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爲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爲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爲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爲博士

,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爲清朝四大之一。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餘)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宣傳,反對孫中山的三大。

戴安瀾: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臺兒莊、武漢、崑崙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克敏: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進階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烈士。曾任中國工農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委員等職。

代鋒,1966年7月生,湖北隨州人,黨員。大專文化,襄樊市樊城區清河口辦事處主任、副。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三版。

代家富,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劉猴鎮前程村治調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三版。

代洪慎,1949年11月生,山東青島人,青島市第十五中學一級教師。系無錫集郵研究會會員。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絡版第十版。

郡望堂號

1、郡望

譙 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 周宣王簡介 ,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爲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2、堂號

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爲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裏躲起來。

譙國堂:東周時,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爲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號還有:“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清河堂”、“賜禮堂”、“榮席堂”、“紫薇堂”、“注禮堂”等堂號。

宗祠通用聯

戴姓宗祠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後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爲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爲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席傳易學;

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地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爲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樑人,同向後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爲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 周宣王簡介 ,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爲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爲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裏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爲《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覆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爲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覆修改,三年始成。又爲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爲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徵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徵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

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爲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鹹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

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祕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爲:“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遊。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巖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羣鳥外,光搖數峯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羣彥,永將敘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元代詩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爲:“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表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

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字延君,樑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簾外微風斜燕影;

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爲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牀,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諡文節。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

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爲會元,二三甲第一爲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

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閱名家,原爲敦禮之祖;

敘穆敘昭敘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敘份爲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敘堂”聯。返回搜狐,檢視更多

漢文帝曾爲代王,代過在故址在哪裏?

春秋時代末期,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東北部,活躍着一個以少數民族爲主體建立的國家,這就是代國。

漢承秦制。代時而爲郡,時而爲諸侯國。在楚漢相爭期間,項羽把趙國的主要地域封給張耳,遷趙王歇於代,都今蔚縣代王城。《史記·高祖本紀》記,"齊予陳餘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迎趙王歇於代,復立爲趙王。趙王因立陳餘爲代王。"此事引發項羽震怒,發兵攻齊。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爲代王。而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持,棄國亡,間行走雒陽,自歸天子。天子爲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爲郃陽侯。"劉仲,名喜,是劉邦的哥哥。封爲諸侯王,建都代王城,看得出高祖對代地的重視。但這個劉喜無才,沒有治國安邦本事。匈奴襲來前不組織防衛,敵兵殺到狼狽逃竄,從小路跑回洛陽,說是來歸附天子。劉邦當然很生氣,礙於兄弟之故,給他找了一個黃河岸邊的小縣,貶爲名義上的郃陽侯。劉喜,他的兒子劉濞卻"有能",景帝年間因發動"七王之亂"被誅殺。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封陳豨爲列侯,以趙相國身份統率兼領趙國和代國的軍隊,邊防部隊一併歸屬他管。三年之後,有人告發他擁兵在外、廣招賓客、意圖盤根坐大。劉邦也有風聞在耳,於是詔令陳豨進見。陳豨自知東窗事發、料想前景不妙,便稱病不朝,進而在代地起兵反漢、自立代王。

《史記·高祖本紀》記述,"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上曰:'豨嘗爲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爲列侯,以相國守代,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九月,上自東往擊之。至邯鄲,上喜曰:'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爲也。'聞豨將皆故賈人也,上曰:'吾知所以與之。'乃多以金啖豨將,豨將多降者。"陳豨在代地反叛後,高祖說:這個人曾經作爲我的特使,感到他是守信義的。我格外看重代地,所以才封他爲列侯以相國身份守衛代地,如今竟敢結夥危害代地呀!代地的官吏和老白姓沒過錯,要赦免他們。於是,劉邦親自帶兵東征攻打趙豨。到達邯鄲,劉邦高興地說:陳豨沒有南下佔據邯鄲,用漳河水阻斷用兵之路,我知道他是沒有能力的人了。聽說陳豨的部將都是做賣買出身,劉邦說:我知道怎麼來對付他們了。於是用許多的金錢愛財部將,致使陳豨的將領中有很多人投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派大將周勃帥軍擊敗陳豨,在靈丘將陳豨斬殺,遂即平定代郡九個縣。

就在這一年,高祖復置代郡爲國,封其年剛八歲的兒子劉恆爲代王。《漢書·高帝紀第一下》記:"上還洛陽。詔曰':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爲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爲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王、相國、通侯、吏兩千石擇可立爲代王者。'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恆賢知溫良,請立以爲代王,都晉陽。'"當時的代國所轄地域,比郡地增加不少,包括了今太原及山西東北部、今河北西北部。劉恆爲代王17年,直到公元前179年繼任皇位。他就是爲中國帝制時代開創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從這裏走出去一位青史留名的帝王,代地有一份榮耀。

Tags: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