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維皇上帝是什麼意思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8W

維皇上帝是什麼意思

維皇上帝是無生老母,是民間宗教供奉的神靈。

無生老母全名叫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又叫無極老母、瑤池金母、育化聖母、維皇上帝、明明上帝,簡稱老母或皇母。

明中期以後各種新興的民間宗教均崇奉無生老母,並把其信仰概括爲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八字真言。

在傳世的各種民間宗教寶卷中,無生老母是創世女神,無生老母又是一位救世主,對受苦受難的世間男女來說,她是一位慈祥的老母。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上帝”這個詞是中國古代了就有還是舶來品?

當然是源自我國古代的詞語咯,只是拿來表示西方的god就“相當於”“等同於”咱國家的上帝的意思!至於“上帝”的原意您看看百科就知道了!我給您先摘一段比較一目瞭然的:

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禮記》裏也多次提到上帝。

《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尚書·湯誓》:“王曰:“予惟聞汝衆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禮記》:“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昊天上帝(來自《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后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爲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只、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爲人格化的五位上帝。莊子認爲,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爲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爲,“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爲“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爲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爲“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爲道教所繼承,發展爲道經中的“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爲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爲“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爲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殺死或燒死俘虜和牲畜,作爲祭品,耗費大量的財富。遠古時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陽神保佑,以獲得農業豐收,人畜興旺。據《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淮南子·天文訓》等史載,我國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陽祈年的,殷周以來祭天皆用火。《周禮》記有:“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 燎祀司中、司命、觀師、雨師”,注:“三祀皆積柴……燔燎而生煙”,《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山祭天也。”商代的統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認爲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給予的。《尚書·盤庚》:“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們與天、帝的關係,都是透過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來“賓帝”的觀念。所謂的賓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上帝左右,上帝對商王有護佑和懲戒的能力。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爲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殷周以來,對天帝的稱呼也日趨繁化,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天本來只有一個,但是到了漢代讖緯之書風行以後,便出現了“六天”之說。據說,天上的紫微宮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極星)名耀魄寶,即爲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在太微宮中,則有五個星位,即爲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氣之神”,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爲“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帝王祭天當然要祭祀與自己一朝相應的天帝。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爲“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爲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着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着天子牽着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屍由活人扮飾,作爲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屍就坐,面前陳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爲酢。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爲“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秦代祭天的有關資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禮。秦以冬十月爲歲首,郊祀就舉行。漢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後漢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爲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牆,叫做“壝(Wéi)”。南北朝時郊祀制度也有一些變革。一是少數民族政權祭天雖採漢制,常有民族傳統禮儀摻入。二是樑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廟,都不用犧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壇外建造屋宇,作爲、憩息之所。舊制全用臨時性的帷帳,南齊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後,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遼代祭天禮與祭山禮同時舉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葉山(今遼寧西北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交匯處)時,設天神、地只之位。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禮。金世宗大定後纔有較完備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禮。宋朝在祭祀祀儀上因襲唐朝,“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五方帝、日、月、五星以下諸神從祀。又以四郊迎氣及土王日專祀五方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從祀”(《宋史·禮志三》)。宋代祭天也附祭五方帝,黃帝因而在祭天禮中也得到附祭。大德九年(1305),中書省討論圜丘祭天,主張只按《周禮》祀昊天上帝,取消五方帝附祭。但至大三年(1310)又按唐宋慣例,以五帝從祀。元代英宗至治二年(1322),有旨議南郊祀事,當時有人認爲:唐宋以來,壇上神位既設昊天上帝第一等,復有天皇大帝,其五帝與太一、天一等都沒有可靠依據。元代文宗至順以後,官方祭天祀典發生重大變化,即正式廢除了對五方帝的祭祀。元初,一度“合祭昊天上帝、皇地、五方帝於南郊”,但皇帝已不親祀。文宗至順以後,祭天“惟祀昊天上帝”,又取消了四時郊迎之制,結束了黃帝作爲方帝享祀的歷史。明太祖即位後,命李善長探究祭天之禮的源流,並斟酌古今之宜,務在適中,定議以聞。李善長研究祭天之禮後說:“國有大事在祀,今當遵古制,分祀天地於南、北郊。歲冬至,皇帝大祀天於南郊,昊天上帝南向,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諸神配。方丘在北郊,歲夏至,皇帝大祭地於方澤。”從而進一步簡化禮儀,“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類,皆爲革除。”在早期圜丘郊天儀式中,黃帝處於昊天上帝之下的二陔西南未地。它的地位較爲顯赫。在祭品供奉上,黃帝與天(地)、始祖各供一犢,而四方帝共供二犢,日月北斗共供一犢。雖然後來,黃帝與其他四帝供品基本趨同,僅僅只有顏色的差異,但這仍然改變不了五帝以黃帝爲核心的地位。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禮。憲宗時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時纔在大都(今北京)麗正門東南七裏處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時建圜丘,南郊祀天。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制營建大祀殿,於永樂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清代基本沿襲明制。世祖(順治)定都北京後即恢復修建正陽門南天壇各種配套建築,後經乾隆時改修,成爲今天所見到的天壇古建築羣。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極殿、齋宮、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採用漢制外,還保留了本民族入關前“謁廟”之禮,入關後改稱“祭堂子”。

中國民間神話信仰和主流文化儒家信仰中的天、上帝、天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爲玉皇大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大帝爲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爲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在道教神學體系中的玉皇上帝,乃「四御」之一。「四御」爲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三清」 的四位天帝。

而據《史記》和《楚辭》記載,戰國秦漢時中國人(特別是貴族)崇拜的最高神是太一(也稱泰一、泰皇、太皇、東皇太一),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 》裏有: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3238.html?wtp=tt

天帝的昊天上帝

昊天是漢族神話中至高神天帝的尊號。作爲華夏文明圈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公祭。在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爲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稱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爲臣工使者。

殷周以來,對天帝的稱呼也日趨繁化,名目錯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來只有一個,但是到了漢代讖緯之書風行以後,便出現了“六天”之說。據說,天上的紫微宮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極星)名耀魄寶,即爲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在太微宮中,則有五個星位,即爲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氣之神”,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爲“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帝王祭天當然要祭祀與自己一朝相應的天帝。

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超自然的最高的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六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 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於《尚書》。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此處指的就是昊天上帝”;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王莽傳》:“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此處的上帝指的就是五行人帝,天指昊天上帝。

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於自然的恩賜。早期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長此以往,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被人格化、神化,成爲一個有思維、有情感的客觀存在,是爲昊天上帝。

無生老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無生老母是道教中的神靈之一,她沒有具體的生日,但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道教會慶祝“上清節”,這也被視爲無生老母的誕辰。在這一天,道士們會進行祭祀和慶祝活動,以表達對無生老母的敬仰和祈求。

昊天皇帝是誰?出自哪?

“昊天”或者“太一”是儒家的,在道家成爲“玉皇大帝”或者“上帝”——是誰不用說了吧,華夏民族信仰中主宰天地宇宙的神。

出自?殷商的甲骨文卜詞中就已經出現了。

新鄉哪裏有無生老母廟

新鄉市關堤鄉大介山村東北角。

根據百度地圖查詢顯示,新鄉五陵山老母廟地址位於新鄉市關堤鄉大介山村東北角,景區景色優美,顧客可憑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入園瀏覽。

無生老母全名叫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又叫無極老母、瑤池金母、育化聖母、維皇上帝、明明上帝,簡稱老母或皇母。

明中期以後各種新興的民間宗教均崇奉無生老母,並把其信仰概括爲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八字真言。

中國古代哪個國家被稱爲昊天

天神,在世界各地神話中都是最大的,但中國這位比較特殊,沒有具體形象,也沒有固定名諱。在殷商以前,人們常以“上”、“上邪”、“上帝”、“昊天上帝”呼之,並將日月星辰與雷電風雨等視爲他的輔神。到了周代的時候,“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以前的“上帝”,這位“主宰之神”的形象也逐漸人格化,稱呼日趨繁化,有:帝、上帝、天、上天、蒼天、上蒼、老天、天公、老天爺、天老爺、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而且還多了五位相佐的“天帝”,分別爲: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葉光紀。

據相關資料記載:主宰一切的“昊天上帝”(後來也稱“太一”)位於北辰(北極星,又名耀魄寶),住在紫微宮(亦稱太微宮);而那五位“天帝”則分別住在木、火、土、金、水五個星位,輪流幫他管理人間(也不知人們是擔心上帝太忙了,還是早就知道那些“天體”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很大,^_^)。從此以後,“五方五色帝”大爲流行,很多“牛人”都想方設法的和他們搭上關,動不動就號稱感應到某位“天帝”的意願,甚至擁有“天帝”血統,秉“德”而生,是萬里挑一的正統,那五位“天帝”也因此被稱作“感應帝”,與“上帝”同祭。

怎麼稱呼拜無聲老母呢

無聲老母又叫無極老母、瑤池金母、育化聖母、維皇上帝、明明上帝。

根據百度百科資料,明中期以後各種新興的民間宗教均崇奉無生老母,並把其信仰概括爲“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八字真言。鄭重申明,答案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

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的摘錄

祭祀天地,在古代是一項極爲莊重的活動,其儀式十分隆重,在禮儀制度中爲大祀。這項古老的祭祀活動,在傳說中的舜、禹時期,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那時已經有了稱爲“類”的祭天典禮。天和地,是人們想象中的自然界的神,並賦予它們人格化。天神在殷商的甲骨文中,記作“帝”或“上帝”,在商朝人的眼裏,它成爲自然界,乃至人類的主宰。在它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一批衆神,作爲天神的陪臣,協助它治理自然萬物。商朝人對天神的敬仰和崇信達到登峯造極的程度,每逢祭天的時候,不惜耗費大量的財富,甚至要殺死爲數衆多的俘虜及牲畜,作爲供奉的祭品。從西周開始,最高統治者又有了“天子”的稱謂,意爲天之驕子。這使得周王借天神之威統治天下,也神化了他手中的權力。由此可知,祭祀天神既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也成爲統治者強化統治的一種欺騙工具。因此儘管最高統治者位居顯赫,但仍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神。禮儀制度中的祭天禮正是因此而制定。到後代,對天神的稱謂越發繁多,如昊天、皇天、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維皇上帝、天帝等。

【降衷】

詞典解釋 :施善;降福。《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 孔 傳:“衷,善也。”《國語·吳語》:“今天降衷於 吳 , 齊 師受服。” 金 元好問 《箕山》詩:“降衷均義稟,汩利忘智決。得 隴 人望 蜀 ,有 齊 安用 薛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維皇上帝降衷下民。”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天帝叫什麼名字?

伏羲、神農、黃帝、帝嚳、太一、昊天上帝、玉皇大帝(張堅/張百忍)等,名字根據時代差異有不同。

天帝是指統治諸天萬界的帝王,隨着朝代不同最高神就會發生變化。

例如秦襄公祭白帝,秦宣公祀青帝,靈公祭祀炎黃二帝,秦統一後祭祀以上四帝,西漢在四帝的基礎上加入黑帝,稱爲五方上帝,自東漢起則以太一爲至高神,凌駕於五方之上。

上古夏王朝時期供奉的是部落領袖,如伏羲、神農、黃帝等。

商王朝供奉的天帝可能是帝嚳。

周朝以後一直到唐朝,供奉的天帝是太一。

直到宋朝真宗稱玉皇入夢,道教教徒融合儒家的昊天上帝尊稱爲玉皇大帝,隨着西遊記的廣泛流傳,玉皇大帝更爲人所熟知。

擴展資料:

部分中國傳說中天帝的具體介紹:

1、昊天上帝

昊天是中國神話中至高神天帝的尊號。作爲華夏文明圈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公祭。

在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爲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稱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爲臣工使者。

殷周以來,對天帝的稱呼也日趨繁化,名目錯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2、五方天帝

五帝爲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

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黃帝軒轅。即天下之帝,爲華夏上古五位聖王賢君,即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3、帝俊(qun)

帝俊也稱呼天帝,爲《山海經》中所尊天帝。

帝俊其原型是上古部落首領帝嚳。帝俊有妻子羲和,生十位太陽神;常羲,帝俊之妻,生十二位月亮神;常羲(常儀),還有姜嫄、簡狄、慶都、是帝嚳的妻子。

帝嚳就是帝俊,常儀就是常羲。帝舜也是從帝俊的神格中分離出的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張堅(傳說中的玉皇大帝)

百度百科-天帝 (中國神話中的最高主宰)

Tags:皇上 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