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二十四節氣又稱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二十四節氣又稱

24節氣雅稱分別是:。1.立春——正月節;2.雨水——正月中;3.驚蟄——二月節;4.春分——二月中;5.清明——三月節;6.穀雨——三月中;7.立夏——四月節;8.小滿——四月中;9.芒種——五月節;10,夏至——五月中;11.小暑——六月節;12.大暑——六月中;13.立秋——七月節;14.處暑——七月中;15.白露——八月節;16.秋分——八月中……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24節氣又叫做什麼 百科

24節氣又叫做三候。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地球繞太陽一週,稱之爲一歲,而一歲之氣候不齊,一是由於地球上地帶不同,二是由於地球距太陽遠近的不同。

以北半球而言,當地球行至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南迴歸線時,得斜射日光,故氣候寒冷,稱之爲“冬至”,及其行至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迴歸線時,得正射日光,故氣候炎熱,謂之“夏至”,南北球則剛好相反。

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與夏至軌道中間時,寒熱適中,謂之“春分”,由夏至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間時,氣候與春分相等,謂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謂四時,也就是一年四多的由來。

自春分起算,將周天分爲三百六十度,則春分適當O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將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份十五度,一週天有二十四個十五度,以之分之稱爲二十四節氣。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爲“節氣”。

古代24節氣雅稱是什麼?

古代24節氣雅稱:

1、立春,正月節。2、雨水,正月中。3、驚蟄,二月節。4、春分,二月中。5、清明,三月節。6、穀雨,三月中。7、立夏,四月節。8、小滿,四月中。9、芒種,五月節。10、夏至。五月中。11、小暑,六月節。12、大暑,六月中。13、立秋,七月節。14、處暑,七月中。

15、白露,八月節。16、秋分,八月中。17、寒露,九月節。18、霜降,九月中。19、立冬,十月節。20、小雪,十月中。21、大雪,十一月節。22、冬至,十一月中。23、小寒,十二月節。24、大寒,十二月中。

24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24節氣雅稱是什麼?

1,立春,又叫打春、歲首、立春節、正月節。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是從天文上來劃分,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公曆2月3-5日交節。

2,驚蟄,古稱啓蟄。

標誌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07日交節。

3,春分,又叫仲春之月。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爲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4,清明,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太陽黃經爲15°。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5,冬至,又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價值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爲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古代24節氣雅稱 仲春孟夏三秋臘冬

在我國古代每個節氣都有很多別稱,廣泛應用於詩歌或者文章當中,平時可以多做一些瞭解,不僅可以方便查閱古籍,馬上就能知曉是指代哪個時令,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大我們的詞彙量,下面就來舉一些相關的例子以供參考。

古代24節氣雅稱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季節變化來命名的,所以稱呼中常常與四季有關。例如立春,又叫打春、歲首、立春節、正月節,指的是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義。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爲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以此類推,孟夏在農曆四月左右,適逢立夏或者小滿,此時氣溫有了明顯的升高,預示炎熱的夏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在古代人們很重視農耕,將秋季分爲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種等,三秋即農曆九月,此時已經步入深秋,屬於季節的小尾巴。而臘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這樣的節氣。

主要來歷是什麼

其中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勞動人們就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的長短記錄下來,規定成曆法。而二十四節氣是流傳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直至今日,對於氣候的觀察還有很大的幫助,還影響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關歌謠

除了俗語諺語,古代也有很多節氣的歌謠適合兒童傳唱,以下例舉其中的幾首:

(其一)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