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老子簡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61W

老子簡歷

。老子的原名是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爲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老子與孔子相差多少年

老子與孔子相差多少年

老子與孔子相差二十多年。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楚國或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爲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爲李姓始祖。曾被列爲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2、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慄邑。中國古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爲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老子和孔子的關係

亦師亦友。

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生活中有一種關係,能夠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就像孔子所說的,身邊的人都可以成爲我們的老師,我們也能夠相互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沒有的優秀的東西。

孔子和孟子相差多少年

孔子和孟子相差179年。

1、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慄邑,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爲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爲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爲“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孔子的個人簡歷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中國春秋末期的哲學家、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19歲時孔子爲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爲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爲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_,字子思。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曾點、冉耕等。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爲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纔將父母合葬於防。第二年,孔子在爲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0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爲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爲「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爲尼溪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爲中都宰,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爲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_,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_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_。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衆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_、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孔子到了_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回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爲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爲顏回已死。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_國。拜見_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着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爲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對着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_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爲次,其餘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爲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_國。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爲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爲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衆弟子爲其服喪3年,子貢爲孔子守墳6年。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參考:zh.***/zh-/%E5%AD%94%E5%A4%AB%E5%AD%90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人,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爲商人後裔。孔子早年生活極爲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爲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爲「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坎坷的身世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跟母親過著孤苦的日子。矢志學習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先後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他還專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學習「周禮」,又拜見了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歲時爲避亂去了齊國,聽了「韶樂」之後,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樂境界中,竟然三個月吃不出肉味。孔子的成就孔子回到魯國後,當了短暫的大官,先後出任小司空及司寇,創造了明顯的政績。孔子五十多歲後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鼓吹周禮。晚年專門收徒講學,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孔子在教學的同時,也專心著書立說,編修及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直至七十三歲逝世。後人爲了紀念他,更爲他修建了孔廟、孔府、孔林建築羣。

孔子生平:⒈春秋魯國人。⒉十五志於學,曾向老子問、師襄學琴、萇弘問樂⒊三十而立,開始講學。⑴首位私人講學。⑵有教無類。⑶因材施教。⒋~五十四歲:教學、任官。去官:齊人歸。⒌~六十八歲:周遊列國。⒍~七十三歲:整理六經,修春秋。2013-05-2122:11:09補充:第二點是:曾向老子問禮

參考:自己

約50字ar!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儒家始創人物

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

幼貧

自學而成

官至大司寇

年五十二時

受離國

到各地宣道

未果

回魯著書講學

訂五經撰春秋

卒於魯哀公十六年

終年七十三歲

後弟子摘其言爲論語

後世尊爲"萬世師表".夠唔夠精簡?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爲"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爲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爲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爲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着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爲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爲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爲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最後離開魯國,是爲魯定公十三年。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爲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爲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爲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爲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參考:.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10042001594

道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簡歷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老子:《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爲《道經》,後四十四章爲《德經》。

老子的哲學是從宇宙到人生再到。“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由人生論、社會論和論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概括。

老子》作爲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其思想的傳播,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曾對孔子和孫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直接繼承道家傳統的莊子思想對後來的佛教禪宗和中國文藝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曾爲蒙漆園吏。和孟子同時,比孟子略晚一點。約生於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卒於公元前進275年(周赧王四十年)。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屨爲生。

莊子信奉老子的學說,同爲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爲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否定知識,有濃厚的消極情緒。

現存《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爲是莊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雜篇》十一篇,有些學者則認爲是後世道家學者所依託。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曾爲蒙漆園吏。和孟子同時,比孟子略晚一點。約生於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卒於公元前進275年(周赧王四十年)。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屨爲生。

莊子信奉老子的學說,同爲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爲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否定知識,有濃厚的消極情緒。

現存《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爲是莊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雜篇》十一篇,有些學者則認爲是後世道家學者所依託。

莊子透過“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無”“虛”“實”的思想對《辭系傳》“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作了修正,強調只有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現宇宙的真理(“道”)。莊子的這個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意境結構有着巨大的影響。

老子和莊子皆是代表小國貴族的思想家。他們反對侵略,鄙視富貴,主張均平,反對壓迫。爲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們主張小國寡民,公社復歸,並主張實行愚民,不尚賢,反對儒家提倡的禮制。從主流上說,老子、莊子都是反封建壓迫的哲人。在哲學思想上,老子、莊子都認爲天下萬物出於道,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範疇。他們都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莊子是我國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學者。

法家及其主要思想家

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爲,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爲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因爲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援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佔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實際上,法制從來就是階級社會的有效統治工具,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更如此。可見,法律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階級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目的就是爲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爲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爲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援;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和軍隊管理,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爲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爲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複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爲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爲,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範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爲,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爲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爲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有誰知道老子的生日和屬相?

老子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週歲)與世長辭。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

百度百科裏有!

對治理國家孔子老子個提出了什麼樣的思想主張 簡歷

孔子主張“爲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老子主張無爲而治,無爲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靠萬民自我實現無爲無不爲。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爲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Tags:老子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