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中國漢字歷史簡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37W

中國漢字歷史簡介

1.甲骨文時期。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起源於商代時期。甲骨文透過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圖案來表達意思,最初是象形符號,後來發展爲表示事物的形聲符號。

2.金文時期。金文時期是周朝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它以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形式出現。金文比甲骨文更加簡潔明瞭,形式更爲規範,表示更加抽象和複雜的概念。

3.楷書時期。楷書時期是漢字演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漢字書寫規範的重要階段。隋朝和唐朝是楷書字型的主要發源地,它們的出現使得漢字書寫更加規範和美觀。

4.上古時期。上古時期是漢字的起源,它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起步和古代文化的形成。在上古時期,人們將文字視爲一種記錄和傳承資訊的方式,它承載了人類社會的記憶和文明發展的歷程。

5.篆書時期。篆書時期是漢字發展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秦朝的官員李斯設計了一種使用篆書的書體,即“秦篆”或“小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篆書

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爲今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4、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6、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爲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爲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

7、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爲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爲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爲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百度百科

中國漢字發展歷程?

一、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爲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爲“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型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範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型,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爲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爲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型,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二、關於漢字

1、起源: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爲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3、簡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爲筆畫,象形變爲象徵,複雜變爲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中國的文字歷史是怎樣的呢?

中文歷史

商朝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7]。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遺存主要發現於鄭州商城,商代後期以安陽殷墟爲代表。[6]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發現卜骨數量衆多,共計十餘萬片,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記錄,也可見多邦國部族的族徽稱名。甲骨文約4000單字,反映了文字元號系統的基本構成。與《說文解字》確立的定型古漢字元號系統相比,甲骨文已具備漢字構形的各種類型,兼備傳統“六書”中之“四體”,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爲代表的漢字已基本確立了構形方式,構形系統已逐步發展成熟。從字形構成、符號化程度、書寫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一種經歷了較長時間發展、結構成熟、功能完備的文字元號體系,是可以確定的漢字進入成熟階段的體系完整的文字樣本。[6]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8]截至2022年11月,中國甲骨文發現總計約十五萬片,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三萬五千餘片,單字數量已逾四千字左右[4]。

殷周金文

金文

金文,是指漢字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爲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爲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秦朝篆書

篆書

篆體,爲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爲篆書爲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

廣義上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隸草楷行

隸書,漢字的一種字型,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爲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峯,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爲草書。狹義的,即作爲一種特定的字型,[1]形成於漢代[2],是爲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爲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3]

草書由於字形太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文那樣,取代隸書而成爲主要的字型。[4]

楷書,漢字的一種字型,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書中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爲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爲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1][2]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爲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爲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漢字的起源和來歷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當前漢字的起源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6200年前的賈湖遺址的龜甲符號,再到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最後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

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隸書、草書以及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至唐代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擴展資料:

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爲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纔開始通用,爲日文藉詞。在元朝之前的中國,因爲是東方世界少數的大國之一,沒有與他小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爲“字”或“文字”。

“漢字”一詞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將漢族文字、女真族文字、契丹族文字之間互相區別。

在清朝前期,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爲“漢字”,以別於由漢字派生的假名。在韓國,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字

Tags:漢字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