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關於漢字的歷史簡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4W

關於漢字的歷史簡介

1.甲骨文時期。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起源於商代時期。甲骨文透過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圖案來表達意思,最初是象形符號,後來發展爲表示事物的形聲符號。

2.金文時期。金文時期是周朝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它以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形式出現。金文比甲骨文更加簡潔明瞭,形式更爲規範,表示更加抽象和複雜的概念。

3.楷書時期。楷書時期是漢字演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漢字書寫規範的重要階段。隋朝和唐朝是楷書字型的主要發源地,它們的出現使得漢字書寫更加規範和美觀。

4.上古時期。上古時期是漢字的起源,它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起步和古代文化的形成。在上古時期,人們將文字視爲一種記錄和傳承資訊的方式,它承載了人類社會的記憶和文明發展的歷程。

5.篆書時期。篆書時期是漢字發展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秦朝的官員李斯設計了一種使用篆書的書體,即“秦篆”或“小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漢字的歷史資料?

漢字的歷史資料:

漢字的發展主要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代以前的圖畫文字階段。漢字的起源是最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是用這種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的,這種圖畫就演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第二階段是甲骨文到秦朝的文字,以表形文字爲基礎,表音文字爲中心的文字階段,這一階段由圖畫文字慢慢演變和規範,變成了甲骨文,它們被刻在動物骨頭上或者烏龜的龜殼上,這是這一階段的特徵。第三階段是秦漢到現在的文字,以形聲字爲主題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

1、商及商以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

2、周代的金文: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爲金文或鐘鼎文。

3、秦朝的篆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爲了規範全國的秩序,李斯制定出了小篆作爲秦朝的統一書寫字型。小篆總體呈現長方形,筆畫圓潤,線條流暢。

4、漢朝的隸書: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爲主要書體。它的出現,也爲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奠定了基礎,是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的分界線。

5、楷書(漢末):是隸書演變來的,相比較起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6、草書(漢末):爲了書寫簡便,從隸書演變而來。

7、行書(漢末):不像草書潦草狂放,也不像楷書工整,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型。

漢字拼音的優點

1、優美。

2、辨識度高。

3、易懂,具有關聯性。

4、形象,直觀達意。

5、資訊量大。

6、便於計算機輸入。

中國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篆書

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爲今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4、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6、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爲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爲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

7、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爲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爲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爲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百度百科

關於中國漢字的歷史

關於中國漢字的歷史如下:

1、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2、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爲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爲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型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

3、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爲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爲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4、小篆筆畫以曲線爲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爲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爲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漢字的起源和來歷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當前漢字的起源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6200年前的賈湖遺址的龜甲符號,再到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最後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

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隸書、草書以及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至唐代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擴展資料:

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爲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纔開始通用,爲日文藉詞。在元朝之前的中國,因爲是東方世界少數的大國之一,沒有與他小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爲“字”或“文字”。

“漢字”一詞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將漢族文字、女真族文字、契丹族文字之間互相區別。

在清朝前期,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爲“漢字”,以別於由漢字派生的假名。在韓國,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字

Tags:歷史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