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人生的智慧》|【每日一書】162。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34W

《人生的智慧》 王旭解讀 

【每日一書】162.?《人生的智慧》

關於作者

阿爾圖·叔本華,德國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9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叔本華30歲時寫成《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學思想基礎。但此後,他在哲學界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晚年的著作《附錄和補遺》發表後,他才成名。

叔本華把伏爾泰、盧梭和康德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他在自己的書中經常引用這三個人的論述和觀點。叔本華還有一個名氣比他更大的學生,那就是尼采。他的思想還影響了後世很多文學和藝術大師。比如,俄國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英國的托馬斯哈代;法國的莫泊桑、左拉;以及德國音樂大師瓦格納。這些人的作品裏,都有叔本華思想的影子。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用來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質的“人生的參考書”,今天講的《人生的智慧》,就是《附錄和補遺》中的一部分。作者以“人是有意志的動物”爲前提,解釋了“幸福”與“痛苦”之間的關係。在釐清了這兩者的關係後,叔本華提出了“智慧”獲得人生幸福的方法。本書提出的問題包括:人應該怎樣看待與自身的關係;怎樣看待和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怎樣看待和利用財富,以及用以什麼樣的狀態體驗幸福和快樂。

核心內容

1. 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實現什麼絕對的幸福,而要懂得放棄不適當的慾望,儘量減少煩惱。2. 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財富,而是智慧地處理財富。3. 享受孤獨、自得其樂是獲得幸福和安樂的源泉。

一、幸福和痛苦的關係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爲有慾望。慾望越多就越痛苦。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減少痛苦。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實的。

1. 調整看待自己的態度

人要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概脈絡,並且有大概的發展計劃。我們要學會“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什麼職業、需要扮演什麼角色,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什麼關係。既要低頭認真工作,也要偶爾擡起頭看看遠方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步伐朝着目標方向直線前進。

正確對待自己的另一方法是,活在當下。我們應該忘掉過去、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讓這三者達到平衡,互不干擾。活在過去的失敗中,人會無法體驗現在的快樂。過於擔心將來可能發生的禍患,等於提前兌現人生的痛苦。

2. 調整看待他人的態度

人生在世,永遠需要和別人合作或者打交道。與人相處要掌握兩個能力:一個是“預見能力”,它能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另一個是“寬恕能力”,它能避免我們受到人羣中是是非非的困擾。中國有句俗語:“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人要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容許別人有他們自己的個性。我們既不應該期待別人改變個性、也不譴責別人的個性與我的不一樣。這就是“自己生活,也讓別人生活”。

二、財富越多痛苦越多,智慧越多幸福感越多

在追求財富的問題上,要有一個理智的限度。財富慾望能否得到滿足,不是由財富的絕對數量決定的,而是由相對數量決定的;財富就像鹹鹹的海水:人喝海水越多,就會越感到口渴。

人都是有慾望的物種,滿足慾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有了財富、地位、名譽,纔可能滿足人們的慾望。慾望無止境,對財富的追求也就無止境。而承擔巨大的財富,卻不會理智利用財富的人,往往就會被財富所坑害。

對窮人來說,恰當地追求財富也是無可厚非的。叔本華建議人們應該把現有的財富,看做是抵禦未來發生不測事件的城牆。如果花錢大手大腳,入不敷出,總有遇到重大挫折、無法應對的情況。缺錢的痛苦,比錢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叔本華建議,人至少要把賺來的錢的八分之一存起來,應對未來的需要。

對於富人,想從財富中獲得幸福,要具有“進階精神稟賦”。富人要知道怎樣利用財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用來個人享受和消費。富人得天獨厚的優勢不是財富,而是用財富可以做到別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創造出對於全社會都有意義的更大財富。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他就是具有了“進階精神稟賦”的富人。

三、享受孤獨是獲得快樂的源泉

生活在社交人羣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而且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一個社交聚會的人越多,那聚會的本質就會變得越平庸。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不熱愛獨處的人,也就是不熱愛自由的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的個性、才氣、好惡能夠無拘無束地抒發,這纔是真正的自由,這種體驗纔是真正的快樂。放棄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纔是最智慧的選擇。

年輕人學習人生智慧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承受孤獨,因爲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多,他需要從別人那裏獲得的東西就越少。這樣內心豐富的人,即使長時間獨處,也不會感覺到孤獨。

金句

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減少痛苦,放棄慾望才能獲得幸福。

人生追逐的不應該是財富,而是智慧。

享受孤獨,自得其樂,是獲得快樂的源泉。

自己生活,也讓別人生活。

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多,他需要從別人那裏獲得的東西就越少。

社交聚會的人越多,聚會的本質就會變得越平庸。 

撰稿:王旭

腦圖:摩西

講述:傑克糖

阿圖爾·叔本華

1789年生於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爲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着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了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向之間的較量。他失敗了。因爲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爲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時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終於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榮譽。

相關著作

1818年叔本華髮表了《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從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爲這部悲觀主義鉅著作出了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爲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爲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爲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出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爲廢紙售出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只好援引別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表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面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裏看見天使”。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爲一個人可以透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身後影響

叔本華死後,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了出去,終於報了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了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家。到1891年,《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阿圖爾·叔本華(ArtharSchopenhauer)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地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地爲他畫像、雕像,之後當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這其中竟然還有兩位太太曾去造訪過他。這位素來被稱爲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極"地躺在沙發上瞌然辭世。

近代,有許多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瓦格納、託瑪斯·曼等人,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爲突出。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的先驅者,在回憶購買、閱讀《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的代表作)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一個不知名的鬼靈,悄然地對我說:趕快去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後就把我的寶貝翻閱起來,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時間讀完了此書,幾乎是廢寢忘食的沉浸在那本書中了。之後他又說:"我像一般熱愛叔本華的讀者一樣,在讀到最初一頁時,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全讀完,並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很熱心的注意傾聽由他的嘴脣裏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就是《教育家叔本華》。把叔本華視爲教育家,是因爲他使一切現代人得以發現"真正的自我"。叔本華對尼采的影響究竟有多深?我們從尼采致友人P.託伊生的信中所述,不難窺其一斑。信中,尼采是這樣寫的:"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只有這樣來回答你:他讓我有勇氣並自由的面對人生,因爲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之所以能面對現實——冷漠、醜惡而充滿悲慘的現實,實在是得之於叔本華的教訓,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學的基礎。

叔本華的哲學爲什麼會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如此的魅力呢?這首先應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志哲學",其次,他那超羣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

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生於但澤(即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父親是一個大銀行家,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藉着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磨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着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

阿圖爾·叔本華

1789年生於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爲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着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了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向之間的較量。他失敗了。因爲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爲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時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終於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榮譽。

相關著作

1818年叔本華髮表了《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從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爲這部悲觀主義鉅著作出了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爲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爲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爲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出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爲廢紙售出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只好援引別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表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面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裏看見天使”。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爲一個人可以透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身後影響

叔本華死後,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了出去,終於報了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了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家。到1891年,《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阿圖爾·叔本華(ArtharSchopenhauer)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30多年。終於,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歸來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地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地爲他畫像、雕像,之後當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這其中竟然還有兩位太太曾去造訪過他。這位素來被稱爲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極"地躺在沙發上瞌然辭世。

近代,有許多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瓦格納、託瑪斯·曼等人,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爲突出。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的先驅者,在回憶購買、閱讀《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的代表作)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一個不知名的鬼靈,悄然地對我說:趕快去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後就把我的寶貝翻閱起來,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時間讀完了此書,幾乎是廢寢忘食的沉浸在那本書中了。之後他又說:"我像一般熱愛叔本華的讀者一樣,在讀到最初一頁時,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全讀完,並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很熱心的注意傾聽由他的嘴脣裏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就是《教育家叔本華》。把叔本華視爲教育家,是因爲他使一切現代人得以發現"真正的自我"。叔本華對尼采的影響究竟有多深?我們從尼采致友人P.託伊生的信中所述,不難窺其一斑。信中,尼采是這樣寫的:"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只有這樣來回答你:他讓我有勇氣並自由的面對人生,因爲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之所以能面對現實——冷漠、醜惡而充滿悲慘的現實,實在是得之於叔本華的教訓,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學的基礎。

叔本華的哲學爲什麼會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如此的魅力呢?這首先應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志哲學",其次,他那超羣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

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生於但澤(即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父親是一個大銀行家,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藉着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磨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着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

Tags:一書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