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95W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1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爲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2

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方自成博大,自現精華。

人,匆忙而過,有誰讀得懂自然空然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讀懂了那遠離喧譁的恬靜。距系探求緊實實在在既生活。

佛雲: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胸懷空空,卻留有萬花出香。那裏有藍天的曠遠,白雲的飄逸,溪流的秀美,綠葉的悠然。選擇壯闊?選擇顯貴?選擇平靜?或是選擇隱退?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迴歸本真。擯棄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依本書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正表現左一個生命既輪迴。

希望透過依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3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着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着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着,跳躍着,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爲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爲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着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裏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着,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爲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裏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裏那些頑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裏,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4

一直想拜讀美國大作家梭羅的著名散文《瓦爾登湖》,奈何卻苦於沒有時間和機會。今年暑假終於拿起了這本文學鉅作,沒想到一讀就入了迷,因爲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實在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處於經濟轉型階段,社會發展迅猛,人人都爲了名利而奮不顧身,但作者卻在此時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這份勇氣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厭倦了城市工業帶來的喧囂,只想遠離一切,去尋找內心深處真正的平靜。

一抱起這本書,我就覺得放不下來了,爲作者筆下那個神祕而寧靜的瓦爾登湖而深深着迷,也爲他這種勇於追求靈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爾湖旁,作者與木屋相伴,跟飛鳥對話,親自開墾荒地,耕田勞作,這種生活狀態,在我看來纔是真正的活着。反觀當下社會的我們,爲了追名逐利,早就拋棄了內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擁擠的地鐵上班,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爭吵,我們沒有在生活,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試問,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內心了?你有多久沒有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淳樸的鄉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做不到像梭羅那樣迴歸自然,也缺少陶淵明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因爲我們肩上的擔子太多,我們的思想負擔太重,我們沒有辦法把什麼都拋下,只去尋找那種詩意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要爲了學習和生活所奔波,但這並不意味着《瓦爾登湖》對我沒有影響,相反,它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我理想中的烏托邦,是能時時刻刻地讓我找到內心的淡然與恬靜。

永遠不要遠離自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更是要如此。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5

我的一位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20年有餘。或許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裏,讀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這次,我是第四次閱讀它。前兩次讀來“艱難”,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雖然其自然之理,哲學之思,有獨到之處,但頗有難懂晦澀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靜謐的鄉間,我倒是真正意義上讀完了它。那是黃昏之時,鄉村被黑夜籠罩,周遭悄無聲息,心也漸漸安靜,覽讀此書,頓覺有滋有味,在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竟也生出清澄見底,爲之神往之感。有時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讓我沉不下心投入這本寂寞卻也讓人平靜的書。凡用心者,皆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裏盡現清新與愜意。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到達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與湖爲伴的日子裏,清晨與朝露爲伴,白天與勞動相融,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源,樹木給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勞作的田園,魚蟲鳥獸賜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早已與這片湖泊這片天地融爲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的饋贈。“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裏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近身傾聽,安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澄澈的湖面,如鏡子般照見到內心深處的情愫,那片滋潤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處。

《瓦爾登湖》中學生讀後感6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啓迪……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用了一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翻完,心裏想也不過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羣朋友之中熱烈的討論關於隱居的話題,甚至在辯論賽的時候也要把梭羅的“不要企圖佔有大地”作爲了環保的理論依據,現在想來,在那個時候的稚嫩心態和浮躁心境下讀這本書,怪不得能把書裏的精髓糟踏成那樣。

如今再讀《瓦爾登湖》,是在5年後的北京,在第三極書城偶遇徐遲翻譯的版本,就買了下來放在枕邊。於是每天睡前和醒後下意識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綠色封皮的書來翻幾頁。每天夜裏,當世界靜的只剩下我和一盞檯燈的時候,就連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隱退了喧囂的香氣,關掉一些可以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縛和僞裝,就坦然的像個書蟲一樣粘在書頁上,任什麼事都趕不走我了。

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覺得有味道,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裏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些許同病相憐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一點也不難過,在心底裏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繼續往下讀,心裏開始升起一些激動,彷彿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誰也不會透露誰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爲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裏想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遊離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稱爲“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裏共享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