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藝大師語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茶藝大師語錄

1.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藝是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的重要手段。"

2. "品茶不僅是品嚐茶葉的滋味,更是感受茶文化的精髓。"

3. "茶藝需要藝術細胞和耐心,只有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高超的境界。"

4. "茶藝之美不在於華麗繁複的技巧,而在於內在的自然與安靜。"

5. "茶道之道,獨立於茶具、茶葉及品嚐者,因此,它不單純地只是品茶的手藝,更是一種精神和哲學。"

6. "一壺好茶,需要心靈的寧靜和熱情的投入。"

7. "茶藝既要講究方法,更需注重心態,才能真正領悟茶道的真諦。"

8. "茶道講究“以人定茶”,茶品要考慮品味搭配,也要考慮身體健康與心情舒暢。"

9. "茶藝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需要專業知識和高度敏感的感知,才能最大程度地創造出茶的美妙。"

10. "透過品茶,我們可以從朦朧的茶香中感受出自然、純淨、簡樸、慢節奏的精髓,這是現代社會急躁和浮躁所無法比擬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三十而已》茶藝大師林有有:論茶藝高在哪裏?

《三十而已》茶藝大師林有有:論茶藝高在哪裏?

雖然2020年還剩1/3,但本年度“最招人煩的綠茶”已經出爐。

那就是被廣大網友稱爲 “茶藝大師”、“人間綠茶”、“綠茶中的極品” ……的林有有

作爲年度最討厭角色,可以用4個大字形容林有有:

歎爲觀止!

你永遠不知道林有有會有多氣人,因爲讓人重新載入底線認知的,永遠是下一集的林有有。

在林有有這類人的心裏,談不了什麼道德,她只信奉自然法則: 成王敗寇,故事都是贏家說的,贏了就是正義。

1

茶藝名場面:會裝,心機爆表

她很懂得,怎樣給人創造不一樣的記憶點。

在某些男人面前,真實的人永遠贏不過會裝的人。

真誠如顧佳,左手家庭,右手事業,但在許幻山眼裏,越來越看不慣了。

會裝當屬林有有,鎖定目標,火力全開,即使剛和許幻山認識,便自告奮勇爲他彈奏一曲。

“常常夢想自己有一雙翅膀,飛到了你的身旁。”

有情調的氛圍,曖昧的歌詞……

不知道還以爲兩人是熱戀中的小情侶呢。

透過有意無意的間接接觸,勾起曖昧關係。

冰淇淋,還是別人的香

林有有帶有婦之夫許幻山買冰淇淋,吃着吃着,假裝無意突然湊到許幻山面前了一下他的冰淇淋。還撒嬌說,你的一點都不甜!

其實,本來只是短暫工作接待關係的兩個人,即便有交流也不會太多的。但是林有有同學非常機智,能夠捉住許放炮的職業和愛好,聊起煙花。

然後,還順手發了一張自己的照片。

哪怕補刀說手滑發錯,但一般人也會選擇撤回吧,可是,照片一直留在那裏了。

許放炮的一句“你太壞了”,恐怕他也讀懂對方不是手滑,而是故意發給他看。

心動係數又一波波上漲。

異往中,分寸感最重要。

如果一個女生在與異性相處時,尤其對方是已婚人士,還假借一些小動作搞曖昧,別多想,她就是存心的。

上當,就是你的不對了。

2

茶藝名場面:無腦誇

製造崇拜感,深化目標對象好感。

和陌生人拉近關係的最快方式,一是證明自己是對方失散多年的親人,二就是一頓猛誇。

林有有經常對許幻山發自肺腑的讚美,露出仰望偶像的星星眼,讓本事不大、脾氣不小的許幻山的虛榮心、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我剛纔看到了,身材真好!”

“怎麼會有像你這麼厲害的人!”

“我就喜歡看你的手,因爲它能設計出最好看的煙花。”

“你就和巴斯光年一樣,你們都是照亮宇宙的太空騎警。”

這誰能頂得住啊,分分鐘把人捧上了天和太陽肩並肩,五顏六色的彩虹屁讓許幻山很快淪陷。

如果一個女人,見面就誇你,誇得你飄飄然,誇得你忘乎所以。

要小心了!

她並不是想誇你,她是想泡你。

3

  茶藝名場面:直擊軟肋

直戳對方痛點,引導自己成爲對方的「避風港」。

你想做的,在我這都可以

許幻山的最大愛好是放炮(煙花),其次就是“吃”,但因爲有脂肪肝老婆不讓他吃晚飯,許幻山還喜歡踢球,怕耽誤工作老婆也不讓他踢。

但到了林有有這裏,你老婆不讓的我都鼓勵!

投其所好,步步爲營,被束縛的許幻山嚐到了甜頭,一發不可收拾。

你老婆讓你當大男人,我可以教你做小男孩

當許幻山約林有有吃飯,提出以後不要再見面,並表示,他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顧佳的幫助。

這時,林有有上演了一番“攻心計”:

我發現你就像一個被罩在殼子裏的人,不敢淋雨,不能生病,不能吃晚飯。

這每一層都是你老婆強加給你的,你把你內心那個本來有趣的小男孩關得死死的,然後你還假裝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你跟你老婆,根本就不是一種人,你只是在扮演她給你的一個人設而已。

本來許幻山看似堅定地心,又開始動搖了。

這哪是談戀愛,這是PUA啊!

有些人藉着愛你之名,看起來是幫你脫離苦海,實則是做傷害你或你家人的事。

這樣的“壞人”,請及時看清、及時遠離,好嗎?

凡是以非正常手段想要得到一個人,這根本不是愛,這是有利可圖。

不信,許幻山一夜破產試試。

4

 茶藝名場面:窮追不捨,強行倒貼

發現對方有想逃離的心了,再來一步出擊,主動追纏,強行倒貼,強行融入生活。

你在哪,我就去哪

當許幻山再次提出以後不要再見面了,林有有使出了殺手鐗。

直接辭掉北京的工作,去了上海。

開始倒追模式。

人最怕死纏爛打,步步緊。

當然,許幻山也不例外,開始有了一點點反感。

但林有有決不放棄,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

強撩強吻(不忍直視)

許幻山照顧醉酒後的林有有,看她好些了打算回家,林有有突然開口:

“你根本放不下我,別騙自己了,不然你不會一晚上地默默守着我。”

接着,林有有壁咚許幻山(宜快進),說:“留下來陪我。”

“許幻山,你是在乎我的,我知道你在乎我,謝謝你在乎我。”

然後,兩人熱吻。

知道對方的軟肋,關鍵時刻,爲了利己,就會拿“軟肋”說事。

她會讓對方左右爲難,難上加難。

總之,有了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後,她就像一顆定時。

想過清淨日子,沒門!

5

社會我顧姐

看到顧佳打林有有,網友紛紛直呼:“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呱呱叫”,“循環播放看了兩分鐘,爽了”,“打的她滿地找大門牙”,“爲什麼我看了五十遍還是不過癮”,坐等我顧姐手撕林有有!

看完,那就是一個字: 倍爽兒!

社會我顧姐,人狠話不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棱角,或許,在外的時候,你的棱角就是你唯一的標識,但在家,卻應該是你溫柔的一面。

好好珍惜眼前人,多溝通,多理解。

有時候,還真不一定每一個瞬間都充滿粉色泡泡。

但要相信,總有那麼一個人,不單單會記惦着你好的一面,還會惦記着你讓人擔憂的所有細節。

有些愛,很難講出口,但你得用心,才能聽到。

- End -

茶藝人生什麼意思

藝是什麼意思 - 暱茶網

1. 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透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也是

2. 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豐富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暱茶網

茶藝 人生 - 簡書

2018年9月16日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次完美的泡茶就如同一次奇妙的人生之旅,每一杯茶都有屬於它的奇妙...

簡書

大家還在搜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喝茶》原文

帶上空間去種茶

茶藝不錯是什麼意思

茶文化

茶道人生感悟

茶藝對人生的感悟

茶道人生的句子

茶藝鬥羅

茶藝名詞解釋怎麼說

茶有三味

禪宗與茶道

關於茶與健康的主持

茶趣

茶道傳承系統

禪與飲茶的藝術

靜心茶道意境詩句

茶道與人生

全國茶藝大賽表演視頻

茶文化的收穫與感受

對茶藝的認識和感悟

一人一茶一心境的句子

茶語人生經典句子

人生如茶可以做微信名嗎

茶藝有關方面的名詞解釋

茶藝師生涯規劃

話健康茶藝人生

說人茶藝是什麼意思

茶藝師職業規劃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禮儀

茶藝人生

2020年3月19日茶藝是物質和精神結合的藝術,茶作爲一種文化,又蘊含這人類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健康、向上及...

個人圖書館

茶藝人生 - 百度文庫

1. 茶的歷史 茶的歷史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爲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 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

2. 茶藝的來源 茶藝的來源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 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

3. 茶藝內容 茶 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 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

百度文庫

大家還在搜

一人一茶一心境的句子

茶道與人生圖片

茶道的經典好句

茶道人生什麼意思

茶藝人生唯美詩句

茶道感悟人生的句子

茶藝人生哲理語錄

《喝茶》原文

讀懂傳統文化品悟茶藝人生 - 瀟湘晨報

2020年12月25日茶爲國飲,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12月10日,馬泉營村婦聯開展以“讀懂傳統文化,品悟茶藝人生”爲主題的茶文化交流講座,30餘名...

瀟湘晨報

【茶藝人生】愛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時的自己。做真實的...

2021年11月3日【茶藝人生】愛的不是茶,而是喝茶時的自己。做真實的自我,愛自己所愛的茶,留一席空位,給心靈一個休憩的...

個人圖書館

茶藝.人生 - 簡書

2020年10月10日茶藝.人生 茶藝的精髓在於領悟人生的沉浮在水中。 一茶 一壺 一桌 一椅 一杯 一盞...

簡書

人生如茶“道”,“茶道”人生 - 茶知識 - 茶文化

4月2日第二道茶:甜茶,寓苦去甜

茶藝表演主持人臺詞範例

【 #主持詞# 導語】主持詞的寫作一定要和活動的主題相契合,精彩的文案只有扣住主題思想才能發揮出的魅力所在。下面 主持詞頻道檢視!

茶藝表演主持人臺詞範例(一)

  安溪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鐵觀音,體現了和諧健康新生活的時尚追求。

  誰人尋得觀音韻,便是百歲不老人。安溪鐵觀音品飲藝術,講究茶葉之優質、泉水之純淨、茶具之精美、茶藝之高雅、茶境之和諧。

  安溪鐵觀音茶藝,源於民間功夫茶,濃縮着中華茶藝的精華。細膩優美的動作,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安溪茶道精神,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神妙境界,使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啓發人們走向和諧健康的新生活境界。

  下面請大家欣賞安溪鐵觀音茶藝:

  神入茶境:首先造就一種寧靜平和的品茶氛圍。

  茶具展示:下面,向大家展示的是安溪鐵觀音功夫茶茶具:炭爐、水壺、若深甌、茶杯、茶罐、茶匙、茶鬥、茶夾。

  烹煮泉水:好茶需要好水,山泉上,河水中,井水下。同時要用100度的沸水沖泡,效果。

  沐淋甌杯:也就是用開水燙洗蓋甌和茶杯中。

  觀音入宮:藉助茶鬥和茶匙將鐵觀音茶葉放入蓋杯中。

  懸壺高衝:鐵觀音沖泡講究高沖水低斟茶。懸壺高衝,可以使茶葉在蓋甌中翻滾,促使早出香韻。

  春風拂面:用杯蓋輕輕颳去茶葉表面的浮沫。

  甌裏醞香:安溪鐵觀音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是茶中的。其生產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是天、地、人、種四者的有機結合。茶葉入甌沖泡,必須等待一至兩分鐘,方能斟茶。

  三龍護鼎:用右手的拇指、中指夾緊蓋甌邊沿,食指壓住甌蓋頂端,便於出水。

  行雲流水:提起蓋甌,循托盤邊沿繞一週,讓在甌底附近的水滴落。

  觀音出海:也稱關公巡城,就是端起蓋甌,按序低斟入杯。

  點水流香:也稱韓信點賓,將甌中的茶水點斟各杯。觀音出海和點水留香是爲了保持每杯茶水的濃淡均勻,也是爲了表達對各位品茗者的平等和尊敬。

  敬奉香茗:姑娘們敬茶、品茶、這裏做示範性表演:鐵觀音品飲,需要“五官並用,六根共識”,鑑賞湯色、細聞幽香、品啜甘霖,呷上幾口緩緩品啜,您會覺得味道甘鮮、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從來佳茗似佳人,喝茶要喝鐵觀音。安溪鐵觀音茶藝,演繹的是和諧自然,體現的是健康快樂。

  誰能品出鐵觀音的特殊香韻,那真是人生的一件快事,願今天的茶藝表演能給各位嘉賓留下美好的回憶,願鐵觀音的香韻永駐您的心田。

茶藝表演主持人臺詞範例(二)

  一、開幕環節

  請大家歸座,我們的茶會即將開始!

  首先,有請今天的主角們,我們的茶藝師,香道師上場,行茶禮,敬香禮!

  自循天道性至靈,日月育成四季青。

  萬世難成參天樹,和風細雨意盈盈。

  新葉方採新芽生,旱不萎靡霜不驚。

  夏濃秋厚春新茗,最宜珍收最宜品。

  先苦後甘人生道,山泉竹器隴畝情。

  滴滴沁滿詩中意,此時莫羨蓬萊境。

  請君明年還復來,座上又添二三人.

  一壺天然老道茶,八方佳朋論古今。

  二、香道表演

  請欣賞香道表演:花落深庭初識香

  三、主持人開場

  各位茶友,各位嘉朋,在這色如金、味如茶的秋天,我們相聚,放下瑣碎與憂擾,停下匆匆與繁忙,關掉手機與I派,以茶爲媒,將要度過一個難忘而有意義的下午。

  我是你們的茶友楚歌,因爲愛茶,而欣然接受方學梅老師的邀請,擔綱今天的主持,其實也不是主持,茶不喜歡這麼職業的詞,我只是今天的茶引,些許溫暖的詞,陪陪大家的下午茶;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出席茶會的嘉賓,他們是:

  接下來我要講一講今天的茶會是怎麼形成的,免不得要請組織方來分享一二,茶在中國,不僅飽含東方哲學,因其儀式感,而規範了茶人的行爲,因其端莊風雅的儀態,倍受中華文化的推崇,深圳學梅茶藝的方學梅老師,多年來致力於培養更多的茶識之仕,爲中華茶文化的開枝散葉,深研遠播,付渚了全心的努力與心血,今天的茶會即是在學梅老師的倡導下由深圳學梅茶藝主辦,才應運而生,到這裏,請大家用熱情而溫暖的掌聲有請方老師用她那極具襄陽特色的普通話開啓今天的茶會,有請方老師;

  今天茶會的協辦單位,是深圳市周公文創有限公司,也就是現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寶地。走入周公文創,彷彿與歷史開啓了對話,這裏的千年老木頭,彷彿在向我們講訴中華文明的輝煌過去與美好未來,關於的故事,讓我們繼續溫暖的請出周公文創的老闆周樂周先生,有請;

  謝謝周總,謝謝老木頭,向你們致敬!

  在此,我還要代表所有的茶友,向今天提供上品好茶的茶友們表達謝意,他們是:

  深圳學梅茶藝提供第一泡,視覺美而養生佳的五星金絲皇菊;

  深圳市馬家莊茶業提供第二泡,寫入神農本草經的福鼎白茶;

  湖北玉皇劍茶業提供第三泡,能把漫山遍野的春天喝到嘴裏的綠茶;深圳荔花村茶業提供第四泡,與英國王室遙相邀飲的英紅九號;深圳周公文創提供第五泡,茶中,王中之老王的06年老班章;深圳天人和茶文化提供第六泡,被我形容成茶本科學歷的大紅袍武夷肉桂;

  茶友們,此處應該爲我們今日的福緣,報以幸福的掌聲;

  也謝謝今日珍品的提供者們,謝謝你們!

  抽幸運茶友:茶自悠遠,其品也優雅,其行也翩翩,茶分七碗,碗碗不同,今天我們要挑選七位茶友作爲幸運茶使。有請深圳學梅茶藝方學梅老師上臺抽取七位幸運號;

  這七位幸運茶使,每位手上均可拿到一把團扇,在品茶的過程中,請您以今日之景,或書或畫,用您的心塗畫今天的心情,用做我們茶會後的分享與感悟。

  爲了本次茶會保持一個安靜,優雅,詳和與享受的環境,在我們茶會正式開始之前,我倡導幾件事:

  第一、請各位把手機調到靜音,若非緊急,我們的茶趣裏不需要智能設備;

  第二、請各位不要隨意交流,當然更不要在會場穿梭,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邀請大家用心交流;

  第三、我們會有專業攝影師拍攝,會把所有照片共享給大家,尤其在表演環節,請大家用心欣賞,不要蜂擁拍照;

  第四、請大家謹記您在簽到時領取到的號碼,將有一堆幸運的禮物降臨在您的身上哦!

  謝謝大家的配合!

  四、品茶

  第一泡茶東滸寨金絲皇菊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今天要品飲的第一泡茶,是一朵菊花,是由深圳學梅茶藝提供的東滸寨金絲皇菊,在今天的茶會上,它將作爲第一泡,旨在“清君之口,以品佳茗”。修水人有句俗話:老大娘三樣喜,女婿、菊花、和雞。可見菊花在居家中的重要性。

  東滸寨金絲皇菊的飲用價值極高、用皇菊泡茶,氣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風,潤喉,養目,解酒。具有降血壓、消除癌細胞、擴張冠狀動脈和抑菌的作用,長期飲用能增加人體鈣質、調節心肌功能、降低膽固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裏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李商隱這首描寫菊花的詩,足以證明皇菊的觀賞價值,泡在沸水中的皇菊,形如繡球,色如黃金。猶如給她第二次生命。不僅沖泡七次有餘香,而且色澤金黃。如果只泡一次後用清水養之;七天不變色,不凋謝。泡飲皇菊時,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杯放上一兩朵,再用沸水沖泡1~2分鐘即可飲用。待沖泡至半分鐘時,你就會看到水的顏色就會漸漸釀成微,通透清澈,淡淡的菊香也會讓你着迷。

  抽獎:品着皇菊,感受着悠然之態,但我還是要報料大家一個好消息,是什麼呢?現在我們要抽取10位幸運茶友,他們將獲得深圳學梅茶藝提供的十提東滸寨金絲皇菊,現在讓我們有請,深圳周公文創周樂總經理上臺抽取10位幸運茶友。

  頒獎:現在讓我們掌聲有請深圳學梅茶藝的方學梅老師上臺爲幸運茶友頒發禮品,有請

  第二泡茶福鼎白茶

  永嘉東南有仙山,福鼎因此盛名傳。

  太姥故事動中華,白茶早入藥王篇。

  今天我們品飲的第二泡茶,是由提供的福鼎白茶。東海之濱、福鼎境內,雲蒸霞蔚之中,海上仙都太姥山巍然屹立。這座海中升起的名山,得天地造化之功,一年四季雲霧茶香繚繞。“蒼茫忽聚散,仙山縹緲間”,太姥山那縱橫無數的峯谷石肌、洞巢崖谷、水云溪澗,醞釀出泱泱中華的奇瑞茶品——福鼎白茶。曼妙的茶香穿透於千百年時空,芬芳不絕。

  對於福鼎白茶獨特而顯著的保健功效,可以用五種茶來形容:

  ①降火消炎茶:白茶具有清熱祛火的功效,同時最新研究還表明,白茶提取物對導致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肺炎等細菌生長具有預防作用。

  ②女人茶: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多喝白茶或使用白茶的提取物,可以延緩衰老,美容美顏,因此受到了現代時尚人士,特別是都市女性的歡迎。

  ③伴侶茶:喝紅葡萄酒飲白茶,“一紅一白”結合,白茶可以解決飲用紅葡萄酒容易上火的難題,可以說是現代成功人士社交應酬的好伴侶。④夢之茶:白茶可以清熱降火,讓人清心除煩、安神定智,有助於人們獲得健康良好的睡眠。

  ⑤旅行茶:白茶具有耐泡的特點,一天旅途一杯茶,可以很好地緩解或消除旅行中的疲勞。

  抽獎:接下來我們要有請深圳學梅茶藝的方學梅老師上臺抽取十位幸運茶友,他們將獲得深圳馬家莊茶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十提福鼎白茶,有請方老師

  頒獎:現在有請深圳市馬家莊茶業有限公司的姚海燕總經理上臺爲幸運茶友頒發禮品,有請

  第三泡茶玉皇劍綠茶

  昔時玉皇來歇劍,忘返天庭饕餮宴。

  遍灑甘露育成茶,五山茗香留人間。現在我們要品飲的第三泡茶是由湖北玉皇劍茶業提供的玉皇劍綠茶上品,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泡茶將配合方學梅老師編創的茶道表演《學梅心靈茶道》,請大家欣賞,同時讓我們有請方學梅老師來做專業的茶道解說,有請方老師!

  一杯上好的綠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蕩清香,遞送到脣齒之間。茶葉仍然保持着綠色,挺拔舒展地在開水中浮沉悠遊,看着就已經滿眼舒服。湊嘴喝上一口,有一點草本的微澀,更多的卻是一種只屬於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鮮得可以讓你聽到山巒白雲間燕雀的鳴叫。五山玉皇劍系列茶採自無污染無公害生態茶園,成品茶扁直似劍,翠綠顯毫,湯色亮綠,清秀持久,滋味鮮嫩爽口,葉底全芽勻齊。沖泡時芽頭聳立,猶如綠劍羣聚,栩栩如生,賞之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堪稱茶葉奇珍,有詩讚曰:“激浪捲起漫天雲,仙子翩翩下凡塵,雲散天清綠視野,碧海深處現翠林”。

  結束語(古琴:良宵引)

  六碗茶過後,琴音敬高朋。良宵有盡時,相約再佳期。茶會的最後,將由今天的琴師李小林女士爲大家獻上古琴曲《良宵引》,紀念這良辰美景!

  金秋十月,歲在乙未,仲秋之末,會於八卦嶺周公文創,品茶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千年老木,清茶五道;又有古琴雅會,清君惠聰,引以爲高山流水,再會佳朋。賞學梅茶藝之典雅,一顰一笑,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秋高氣爽,惠風和暢。棄繁華之心憂,品佳茗之暢快。所以茶貴爲友,足以修身之德行,豈不快哉。

  夫人之至交,清茶一杯,或細賞其葉,悟自然之一春;或慢品其湯,人茶相融之境。雖趣有不同,其志同歸,當其知音所遇,幸會之至,怡然自足,何懼時光催人;

  今仿蘭亭半篇,有感於斯文。感謝各位茶友,赴秋之約,願來春、原來秋,原來日,茶友再相約,謝謝大家!

茶藝表演主持人臺詞範例(三)

  鐵觀音產自於福建安溪,屬於烏龍茶類,不僅有綠茶的清香甘爽,紅茶的鮮強醇厚,還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是中國茶葉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鐵觀音沖泡有十八式

  一、樊香靜氣,茶需靜品,香可靈,所以我首先點燃了一柱香,目的是爲了營造一個清心寧靜的品茗環境,願各位嘉賓隨之嫋嫋青煙而昇華到一個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二,孔雀開屏,就是我像各位嘉賓介紹沖泡鐵觀音的精美茶具。

  1,茶盤也稱茶船,用於盛放所有泡茶用具。

  2,沖泡鐵觀音的只要器具紫砂壺,產自於江蘇宜興,吸水性極強,沖泡出來的茶湯香味持久不散。

  3,公道杯也稱茶海,用於均勻茶湯,以免你濃我淡。

  4,茶漏,用於過濾茶湯,漏放茶渣。

  5,聞香杯,鐵觀音的品飲重在聞香,所以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6,品茗杯,用於品飲茶湯。

  茶道組,也稱茶葉六君子。

  1,茶匙,用於量取茶葉。

  2,茶夾,用於夾起品茗杯及聞香杯。

  3,茶導,用於撥導茶葉。

  4,幹茶漏,用於擴大壺口面積,以免幹茶外濺。

  5,茶針,用於疏通壺嘴,以免壺嘴堵塞。

  6,茶托,用於托起品茗杯及聞香杯。俗稱茶葉六君子

  備水用具及電磁爐

  葉嘉酬賓

  葉嘉是蘇東波對茶葉的美稱,現在請各位嘉賓鑑賞幹茶葉,鐵觀音外形緊結,呈青帶綠,形如蜻蜓頭,有美如觀音重如鐵之美稱。

  大彬沐淋

  大彬是一代制壺大師,後人爲了紀念他,也把燙壺溫杯這道程序稱爲'大彬沐淋'也起到清杯潔具的作用。

  烏龍入宮

  宮指紫砂壺,烏龍入宮是將鐵觀音投入紫砂壺中。

  高山流水

  清水三起三落,雅稱鳳凰三點頭。

鐵觀音茶藝的口訣

1、 漸入茶境:沏茶前清水淨手、端正己容、平心靜氣,走向茶境。2、 茶具展示:碳爐、水壺、甌杯、茶杯、茶匙、茶鬥、茶夾、茶通3、 烹煮泉水:用純靜的山泉水注入壺中,烹煮至三沸。4、 熱甌淨杯:燒沸的泉水衝入托盤,晶瑩剔透的白玉杯帶着熱氣從圓盤中扶搖而上,猶如貴妃出浴。5、 觀音入宮:右手端平茶鬥,左手拿起茶匙,把鐵觀音茶裝入甌裏,此謂:“觀音入宮“6、 懸壺高衝:拿起水壺,對準甌杯,先底後高,衝入甌杯的水注保持均勻而有力度,茶體隨着水流方向旋轉而充分舒展,也稱“滾珠落玉“7、 春風拂面: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歐面上繞圈,把浮沫颳起,用水衝淨。8、 甌裏韻香: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名品,其生產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爲了讓甌裏的茶葉釋放出香和韻。必須等待一至兩分鐘方能斟茶。9、 三龍護鼎: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按在甌杯的邊沿,食指按住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稱“三龍護鼎”10、 行雲流水:提起蓋甌,循托盤邊沿輕繞一圈,讓附在甌底的水滴落。11、點水留香:把甌裏的點滴香茗分在各個小杯,濃談均勻 民間稱爲:“韓信點兵“12、香茗敬賓:茶主端茶請客,彬彬有禮,敬賓品茗,展現出人與人,人與茶之間和諧。13、品香尋韻:端起茶杯,幽香沁心,呷上一口,醇和甘鮮,飯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誰能講講茶道?

中國茶道概念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爲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爲,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透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爲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緻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巖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 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爲,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藥。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爲閒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於認爲:"道法自然"。莊子認爲"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爲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爲,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爲"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潙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潙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潙仰宗。慧寂認爲,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爲,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爲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爲道,道之爲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茶之韻 茶道精神

一、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儘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

麼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衆唸經坐

禪,皆以茶爲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

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爲

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

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

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

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啓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

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

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爲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據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籌規劃,匯辦全國活動,

發展茶藝,其功甚偉。惜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期精神爲探討依據,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言明以『靜』、『美』爲營構理念,以社會衆生爲訴求對象,引導民衆進入清淨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始期

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中華茶藝協會:『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華茶藝協會的精

神,發表於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

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

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爲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

爲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僞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

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

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啓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

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爲,英語可譯爲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爲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

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啓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

臻於真 、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陸羽茶藝中心茶思想是林荊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

的秩序。事由人爲,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器

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合於秩

序,治茶時必須從容中矩,連而貫之,充分顥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氣氛。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昇華,否則茶

功敗矣,遑論茶德。

『健康』茶爲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意的。推廣飲料,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

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養性』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源,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

『明倫』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際關係的津樑。今舉茶爲天倫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宜、

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高雄市茶藝協會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長葉榮裕的大會頌文,該會精神如下:

『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貫,動作的適中,致中和,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如何在遲速之間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儉』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

祿榮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絕奢侈,揚棄華服美飾,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則儉能養廉,儉能建國,其理自明矣。

『茶道貴養氣』際茲文明行將被人慾淹沒之時,吾輩心智更應受茶之滌清,而振奮正剛正大的浩然氣,以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道統,

來作中流砥柱,則中興有望,復國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飲之餘,當能啜苦咽甘,轉移風氣,振奮人心,勵志報國。

二、中國茶道與道家

第一節 天人和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爲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爲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爲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爲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透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

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

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羣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遊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

遊蓬萊三山,可視爲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爲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

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

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裏,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鬆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

裏,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

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爲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裏充滿着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着迴歸自然、親近

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第二節 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爲"三才杯"。杯託

爲"地"、杯蓋爲"天",杯子爲"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爲"三

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爲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

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茶,二

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爲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

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

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爲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爲"四諦"之一。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爲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爲"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鑑""澄心味象"的審美觀

照,均可透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

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

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爲、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爲:"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

出好茶,行爲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

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爲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爲,使自己的心靈隨茶

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爲"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爲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爲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

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爲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爲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爲,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

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透過

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

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

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爲修身靜慮之侶。爲了滿足 僧衆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

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

"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爲茶道提供了

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爲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爲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

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爲《百

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

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透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四幅

1 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風裏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4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樸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能從"茶"中品出"禪"味麼?

第二節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啓悟人

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爲的"有""無"之上的"無",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鉢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

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寫得最好就把衣鉢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爲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爲,"會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鉢傳給了慧能,。因爲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

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茶學界普遍認爲,只有了悟了

"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爲修心悟道的道場。"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

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爲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詩茶人喜愛的座

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

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

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隱指佛法於天地

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着眼自身,着眼現實,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四、凡人的茶道

茶道是好東西,按照茶道的要求來飲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絕對是好處多多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平時並沒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規

則來飲茶。我們平時飲茶時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列舉如下,試做爲我們的"凡人茶道":

1.水與茶的比例。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纔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

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爲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

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

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鐘左右。泡久了不但茶

思考討論茶藝學習難點和克服解決的方法?

我國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已經有千年歷史傳承了,隨着近年來茶道文化的再次興起,茶道這門藝術也走進了更多人羣的視野裏,不少愛茶一族紛紛學起了茶藝,那麼如何學習茶道呢?下面就詳細爲大家介紹下學習茶道的入門基礎知識,讓你瞭解茶藝的難點和解決方法,讓你對茶藝文化有初步的瞭解

一、茶藝大師說如何學習茶道: 茶道活動較爲靜態,如經過氣息調養練習,比如太極拳、太極推手、調息入靜等,再來學習茶道會比較輕鬆自然,韻律、姿勢易於接受和調整。

茶藝大師講述茶道學習第一課:認識中國茶。 中國茶葉六大類數以百計、千計品種規格,都可以相應茶道禮序來表現。茶對人體健康有益,每日飲用3杯,既可幫助消化,亦可排清體內過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規範,是爲發揮各自茶性優點,抑制不足之處,禮序之中遵循“和儉敬美”基本要義。

茶藝大師講述茶道學習第二課:認識與應用泡茶工具。 要學習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種茶具及其功能。近代的茶具製作完備,既有創意又符合傳統。茶道過程實踐性很強,初學者可親身使用茶具泡茶,體驗各種情趣和奧妙所在。

茶藝大師講述茶道學習第三課:學習基本手勢。 老師會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勢及過程。傳統茶道禮序過程很多,不同地區、不同流派會有區別,而普及性大衆茶禮則相對簡約。由於能直接參與沖泡過程,初學者更能領略茶道樂趣。

二、茶藝大師說茶道的基本知識: 學習茶道,要完全掌握其中的道理,要花很長的時間。從簡單茶禮開始,從基礎禮規到基本常識,學習過程簡約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體認中國優秀文化,又可培養出耐性、寬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覺;生活中,學習和參悟茶道機理,會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提高情商水平,增強體能體質,好處實在是很多。

三、茶藝大師說茶道的意義: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學習茶道關鍵在於茶藝,茶藝重在多學多實踐。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的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茶藝更是茶文化中的燦爛一頁,大家都來學學茶道吧。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中國的品種繁多,分爲六大類茶,即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烏龍茶、黃茶。每個類別裏還有數不清的小分類,由於製作工藝的區別,每一類茶的外形、內質、特性都有所不同,泡法也不盡相同。茶文化歷史深遠,早在兩晉北朝就有文人雅士品茶,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藝,茶道是透過品茶活動表現出來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茶道被譽爲是道家的化身。

茶藝是茶道下屬的子概念,是指在茶事活動中以茶葉爲中心的全部操作表演形式的總稱.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透過茶藝表現精神。茶道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衰落.“茶道”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國,中國人也在這個領域裏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發揮重大的作用,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中國對茶道沒有一個科學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理解它,更沒能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所以茶道在中國成了只有精神沒有儀式,最終也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南宋(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把茶種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浙江寺取經,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直到明朝中後期(公元1536~1598年)千利休受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的儀程框架規範,總結出四規:“和、敬、清、寂”,從此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茶道”這面旗幟才被他高高的舉起.茶藝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透過藝術加工,藉助於人物、道具、舞臺、燈光、音樂、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向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高的靈性和魅力。以便更好的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喜歡茶文化的話可以在閒暇之餘看看有關茶方面的書、瞭解各類茶葉的精髓、或到附近的茶店茶館座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到茶產區走一走,要是能到民間鬥茶會上體驗一下更好,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次體驗”,閩南的鐵觀音

中國茶道茶藝美學的九大表現法則

中國茶道茶藝美學的九大表現法則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國茶道茶藝美學的九大表現法則,歡迎參考閱讀!

   一、神定氣朗

  中國茶道認爲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國茶藝以藝示道,在茶藝中首先要表現的正是茶人的形體美、儀態美、神韻美和心靈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現茶人神定氣 朗的神韻美。茶人們在長期的、經常性的茶藝修習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眠)來自己。

  調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項頸都要挺直,筋脈肌肉要放鬆,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舉止要從容,待人要謙和 。茶藝表演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舉止是他的內心情感和內在素質的表露,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應嚴格要求。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適,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亂。

  調心:要去除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事無關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達到虛靜空靈,閒適安詳。

  調食:注意飲食適度、適時,吃有吃相,不失飢,也不過飽。

  調睡眠:做到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透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與完善。表現爲目定意閒、神玄氣朗、舉止從容、 超脫豁達、風采秀逸。

   二、對稱與不均齊

  對稱與不均齊相結合“對稱”是人類認識較早,也較普遍重視的形式美法則。從物質形體上看,對稱是指以一條線爲中軸,中軸線的兩側均等。對稱具有比較安靜、穩定性 強等美學特性,而且可以襯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齊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學法則,用禪語可解釋爲無法,即沒有規律。日本茶道界認爲正圓、正方以及一切對稱的形體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齊的東西才能給人以無窮 的想象。

  中國茶藝強調對稱美,但不排斥不均齊美。相反,中國茶人認爲,從對稱美中可以表現出大自然的規律,而從不均齊美中,人們可以發揮更多的美想,這兩種美學法則 結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選用千年古樹樹根做成的,保持樹根自然形態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輪構成天章雲錦般妙不可言的圖案,茶桌的形狀和 桌面的圖案都是不均齊美。而在茶桌上擺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壺則表現出對稱美。茶桌上幾何形狀的花 瓶是對稱美,而花瓶中錯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齊美。這些對稱美與不 均齊美的結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變化無窮,又有中心,不會顯得過分零亂。對稱照應,體現協調統一的整體美;陰陽動靜,成爲共藝變化的節奏美,調和對比, 多樣統一,茶道中的辯證思想包羅萬象,俯拾皆是。

   三、照應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意思是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

  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這裏的“應”原本是響應、共鳴的意思。後來中國古典美學把“應”也是作爲一個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則,通常稱之爲“呼應”或“照應”。“照應”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 相互依存關係,具有協調、統一的功能。即透過照應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個要素,有機地整合爲一個整體美。例如在茶藝中插花、掛畫、楹聯與整體環境的照應;背景音樂,解 說詞與表演動作的照應;茶藝程序編排的前後照應等。照應應用得當,有利於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顯得紊亂的整體美。

   四、反覆

  反覆這一美學表現的基本法則也是源於《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陰爻”和“陽爻”這兩個基本元素構成。陰爻和陽爻的反覆出現構成了六十四卦,而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反覆美。

  如乾、坤、震、巽、坎、離、良、兌等。從審美角度看,反覆的整體性強,給人整齊一律的美感。面對結構精美的藝術品,一個完整的審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復觀察,反覆體驗。

  每一次總有新發現,反覆不是簡單的重複,反覆的巧妙應用還可以深化主題,給人層層遞進的美感。

  茶藝表演時在背景音樂、圖案裝飾、程序編排、茶藝動作、文字解說等方面合理地應用反覆,不僅不會使人感到單調、枯燥、乏味,相反可增進茶藝的整體美感和節奏感。

   五、節奏

  節奏作爲一個美學的表現法則源於宇宙的運動變化以及生命的成長髮育。美學大師宗白華認爲,“節奏”是貫通了中國人的生活、人格、社會制度、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 基本象徵。這顯然是對民族心靈和命運的想象,從而賦予“節奏”一項特殊的使命,即表現中國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最後根據。音樂家用長短音交替和強弱音的反覆來創造節 奏。書法家、畫家用線條和形象排列組織的動勢去表現節奏。

  在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講解、動作都應當富有節奏感。例如,茶人們透過陰陽、剛柔、動靜、開合、往來、盈虛、順逆、輕重、濃淡、快慢等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以及連續 、間斷、反覆等的變化來表現動作的節奏。用語音語調的高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表達講解的節奏。

  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調色彩便形成的律。韻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更能打動人心,滿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國茶藝特別注重韻律,認爲者,美之極,並透過氣韻生動來 充分展示茶道的內在美和茶藝的藝術美。

   六、簡素

  《周易繫辭》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老莊美學認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陸羽在《茶經》中也強調:“茶之爲飲,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行於簡易閒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的美才是至美,這便是儒家美學認爲的“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中國自古就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說法。中國人“有無形勝有形”的審美情結,精簡素潔不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嗜茶善畫,他畫的竹子枝枝挺拔,風格朗秀,簡索無雜,極具神韻,被後人視爲一絕。冗繁削盡留清瘦即是鄭板橋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簡素美的深刻體 會。

  中國茶藝特別強調簡素美。簡在中國茶藝中表現爲不擺設多餘的陳設,不佩帶多餘的.飾品,不做多餘的動作,不講多餘的話。素表現爲不濃妝豔抹,不鏤金錯彩,而足清麗 脫俗,樸素儒雅,淡然無極。

   七、調和與對比

  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兩種狀態。

  調和是求同,對比是存異。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併列、相聯繫在茶藝表演中調和與對比的應用不僅限於色彩,而且還表現於聲音、質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個竹製茶盤,木與竹是質地上的調和;在竹茶盤中擺放着一把粗獷古樸的紫砂壺並配有幾個精細的白瓷茶杯。壺與杯以及壺與茶盤之間都是質地和形象的對比。如果沒 有調和,則一切都顯得雜亂刺眼。相反,如果沒有對比,則一切又顯得枯燥單調缺少活力,所以,調和與對比都是中國茶藝美學表現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國茶藝追求的意境美。我國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氣質上迫求清逸,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茶藝中註定追求以清和幽爲特點的美學表現形式。

  以清爲美,在茶藝中常表現爲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潔、境的清雅、心的清閒。在茶事活動中,茶人們以詩畫助茶,爲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輔琴棋書畫,爲的是 添茶人的清興。以茶諷世,爲的是顯茶人之清傲。以茶會友,爲的是表平淡脫俗之情誼。

  “幽玄”用禪語解釋稱爲“無底”,即高深莫測之意,表現爲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與佛教禪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聯繫,帶有神祕主義的色彩,很難表現,也很難描 述,必須用心去體會。

   九、多樣統一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老子的這一宇宙生是多樣統一這一美學法則的理論基礎。“三生萬物”是多樣,“ 衝氣以爲和”是統一。多樣統一是中國茶道形式美的進階法則,同時也是茶藝美的綜合表現。

  中國古典美學認爲:“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裏的“一”是指單一或單調,單一的聲音不可能具有音樂的美感,自然“無聽”(不好聽)。單一的物體,不可能引起視 覺的美感,自然無文(不好看)。中國古典美學在強調美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強調美的統一性,提出“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樣性應和諧而不顯得雷同。在 中國茶道美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宜興所制的紫砂壺表現出的“圓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壺藝大師的手下,圓與方這樣簡單的幾何形狀卻有千變萬化,他們所製出的圓形壺和方 形壺千姿百態,各有特色,讓人百看不厭。違而不犯是指多樣性在變化中應統一而不顯得雜亂。要達到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在多樣統一中應注意兩個關係:一是主從關係;二 是生髮關係。主從關係是指茶藝美學要求的所表現的衆多因素中,必須有一箇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髮關係是指在茶藝表現出的衆多美的因素應當像一棵樹一樣,樹根、樹幹 、樹葉是從同一根生長出來的,有美的必然的內在聯繫。

  中國茶藝在多樣統一法則指導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整體性和諧美一切局部都從屬於整體。局部美的魅力從整體中得到顯現,同時,局部美在整體美中又保持相對

;

從零開始學茶藝

從零開始學茶藝

從零開始學茶藝,茶藝在中國是一種特色文化。在日常生活當中,泡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真正泡好一壺茶,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領。下面一起來看看從零開始學茶藝。

從零開始學茶藝1

茶藝的基本知識1:泡茶要素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是組成茶葉色、香、味的基礎,泡茶時應該根據不同茶類的特點,調整水的溫度、浸泡時間和茶葉的用量,使茶的香味、色澤和滋味得到充分的發揮。泡茶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溫,第三是沖泡次數。

茶藝的基本知識2:泡茶用水的選擇

水爲茶之母,器爲茶之父,由此可見,用什麼水泡茶,對茶的沖泡和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泡出一壺好茶,應選用水質清、水體輕、水味甘、水源活的,這樣才能泡出茶的純正滋味。

茶藝的基本知識3:茶具的選擇

現在常用的茶具有瓷器、陶器、玻璃和塑料。從品茶的角度來看,瓷器和陶器泡茶最好,因爲其保溫性好,泡茶能獲得比較好的色香味,而且外形美觀,具有藝術欣賞價值。

茶藝的基本知識4:茶的品飲

品茶,是一門綜合藝術。茶葉沒有好壞之分,主要是看個人的口味。茶類不同、花色不一樣,茶的品質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茶,品茶的方法也不同。品茶時,可先透過晶瑩清亮的茶湯,觀賞茶的沉浮、舒展和姿態,再察看茶汁的浸潤、滲透和湯色的變化,然後端起茶杯,先聞其香,再喝上一口。

茶藝的基本流程

1、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爲上,這個都是爲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2、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爲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3、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4、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5、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纔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爲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8、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10、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11、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12、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13、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從零開始學茶藝2

中國茶藝——藝茶

中國人與外國人喝咖啡大不相同,特別是茶道中的茶,是作爲天、地、物品與人的統一過程來看待的。所以,無論辨茶之優劣、產地、加工、製作、烹調,不僅要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還包含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在現代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已可以分析出各種茶的.化學成分、營養價值、藥物作用,而古代的中國茶學家,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既包含着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從物質與精神的結合上說,其成就甚至有超過現代之處。

茶,在中國人看來,乃天地間之靈物,生於明山秀水之間,與青山爲伴,以明月、清風、雲霧爲侶,得天地之精華,而造福於人類。所以古代真正的茶人,不僅要懂烹茶待客之禮,而且常親自植茶、製作,課僮藝圃。即使沒有親種親制的條件,也要入深山,訪佳茗,知茶的自然之理,從漢王課僮藝茶,唐代名僧廣植茶樹,陸羽走遍大江南北,太湖東西,朝攀層巒,暮宿野寺、荒村,一直到明代茶人自築茗園等,形成了這種實踐的傳統,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茶學大師莊晚芳先生,既是自然科學專家,又皆通古籍,既明茶理,又懂其中的蘊藉。所以,中國茶藝中第一要素便是“藝茶”,無論評名茶,擇產地、採集、製作,均需得地、得時、得法。

《茶經》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次者生黃土”。這是講茶的土壤條件。又云:“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者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綴,性凝滯,結瘕疾。這是講茶的其他自然環境和採摘時機,而這些條件多在我國南部氣侯溫潤、環境幽靜的名山之中。於是茶的生長條件本身決定了它天然要與風光名勝之區相伴。中國茶人深深瞭解這個道理,從選茶開始便重視契合自然。

唐代由於皇帝愛喝陽羨茶,皆以陽羨爲佳。其實,當時名茶產地已經很多。最著名者,一是集中於風景秀麗的巴山蜀水之間,二是太湖周圍的著名風景區。陸羽將全國盛產名茶的三十一州加以評定,其中八州在今四川境內,佔四分之一。當時,蜀中貢茶已達上百種,最著名者有蒙山茶、中峯茶、峨眉茶、青城茶、峽川間的石上紫花芽、香山茶、雲安茶、神泉小團、明昌祿等,而蒙頂石花號稱第一。巴蜀多文人,唐人重詩歌,經詩人吟詠,巴蜀之茶愈爲世人推重。浙西的常、湖二州亦多產名茶,最有名者稱顧清紫筍。此地濱臨太湖,山水佳麗,流泉清激,既得氣侯之宜,又兼水土之精。中有杼山,多佛剎精舍,陸羽曾爲作《志》。兼陸羽及皎然等正是在此處奠定了中國茶道的格局,顧渚茶更爲人所重。

宋代繼南唐於建州北苑大造貢茶,北苑名剎毗連,茶好,水也好,加之朝廷推崇,名聲大振,但貢茶製作過於艱難複雜,又加入龍腦等香料,故真正的茶人並不以爲佳,即便建州民間鬥茶也不以臘面龍團爲之。於是,不少茶人訪名山,尋佳茗,日注茶、蒙頂茶、寶雲茶等茶被視爲真正上品。

明人崇尚羅岕茶。隱棲於山中曰“岕”,“岕”字,今通“芥”字,相傳有羅氏者隱於武夷山,因得羅芥之名。明代文人好武夷茶,多因同好武夷之景。茶癡朱汝圭,每年入羅芥訪茶,六十年如一日,此山又有明月峽,吳人姚紹憲自闢小園,其中植茶自判品第。由童年而至白首,始得其玄詣。據他講,許次紓所著《茶疏》,便是因姚紹憲將終生試茶祕訣都告知許氏方有此著作。許氏逝世後又“託夢”給他,令其將《茶疏》傳佈,姚氏因而爲之作序。有此一段神話般的故事,武夷山茶更令人傳頌。明代被人重視的好茶,還有歙州羅鬆茶、吳之虎丘茶、錢塘龍井茶、天台山雁蕩茶、括蒼山大盤茶、東陽金華茶、紹興日鑄茶等。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名茶,常在好山好水間,又得茶人品第,文人傳頌,方爲人所重。僅選茶一節,既包含了科學道理,又有美學思想,莊子認爲,凡物契合於自然方算真好、真美,中國茶藝由選茗開始便體現了這種自然觀點。

好茶,還要採摘得時,製作得法。

唐人採茶時間要求不嚴,謂陰曆二、三、四月均可採。宋以後,對採茶時間要求嚴格,常以驚蟄爲候,至清明前爲佳期。天色主張晴日凌露之時,如果茶被日曬,則膏脂被耗,水分又失,不鮮且失精華。採茶用指甲,不用手指,以免被手溫所薰染,爲汗水所污。唐人對茶芽不大揀擇,挺拔者即爲佳。宋以後揀擇甚精,以芽之形狀,老嫩分別品級,一般說,芽愈嫩茶愈佳。一芽爲蓮蕊,如含蕊未放;二芽稱旗,如矛端又增一纓;三芽稱雀舌,如鳥兒初啓嘴巴。真所謂未見其物,先聞佳名,使人油然生出喜悅之情。中國茶藝,未施術而先有美韻,非古老文明國家是難理解的。

好茶需製作得法。故製茶又是茶藝要害,唐代製茶已相當考究。唐代製作的茶有四種: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觕茶類似現代茶磚,儲運方便但不精。散茶經焙烘後立即收藏,如現代散茶,但在飲時需研磨成末,類似日本茶道所用末茶。這三者,主要是民用,觕茶主要供邊疆民族,散茶與末茶流行民間。但作爲茶藝,均難取得藝術效果,故陸羽着重改進餅茶。而其他諸品因餅茶的馳名,唐代中後期已流行日稀。餅茶原爲荊、巴間製法。陸羽主張只取春芽,以蒸青法殺青,然後搗爲泥,以圓模拍製成餅,最後穿孔,串爲一氣,溫火焙乾,收藏備用。餅茶既有末茶使用的簡便(因古代要將茶末與水交融共飲),又便於儲存,所以自此大爲流行。由唐代中期直到明初,領導中國茶藝五百餘年。

宋代因貢茶把餅茶作得過於精細,雖表面好看,卻反失茶的真味。茶道本應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失去物質本來面目,藝術精品亦顯得造作。但從藝術角度,亦不失爲一種別具一格的創造,故仍有介紹之必要。

宋代貢茶以龍團、鳳餅爲名,是以金銀模型壓制的餅茶,又稱團茶。宋代團茶去掉穿孔,研製多次,細膩美觀,再加龍腦香料,外附臘面,光澤鑑人。大龍團一斤八餅,小龍團一斤達二十餅。名爲團茶,其實有各種圖案。龍、鳳團皆爲圓形,龍團勝雪爲方形餅,白團爲六角梅花形,雪英爲六角形,宜年室玉爲橢圓形,太平嘉瑞似白團面大,端雲用龍似大龍團而小,萬春銀葉爲六角尖瓣形,長壽玉圭下方而上圓……每餅皆以龍紋、祥雲、綵鳳爲圖案,歷朝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武林舊事》曰:

仲春上旬,福建漕司進第一綱蠟茶,名北苑試新。皆方寸小銙。進御只百銙。護以黃羅軟盝,藉以青蒻,裹以黃羅央袱,巨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芨貯之,凡數重。此乃雀舌水水芽所芽所造,一銙值四十萬,僅可供數甌之啜耳。

歐陽修《龍茶錄·後序》雲:

茶爲物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敘所謂上品龍茶者也。蓋自君謨(注:即格襄,宇君謨)始造而歲貢焉。仁尤所珍惜。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唯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框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至嘉佑七年,親享明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予,至今藏之。餘自以諫官供奉大內,至登二府,二十餘年,才一獲賜。

以歐陽修之職位,二十餘年方得皇帝賞賜一餅,可見龍團之精、之貴,實比珍寶更爲難得。蘇軾則比歐陽修幸運多了,曾多次得到小龍團,所以說:“小團得屢試,糞土視珠玉。”一倚茶餅值數十萬,拿珠玉與之比,自然與糞土一般了。然而物雖至精,但過於奢侈,便不合我國茶道養廉、雅志的主旨了。但宋代龍團鳳餅工藝確有值得研究、發掘之處。今之坨茶、磚茶皆使大黑粗,雖實用但確不美觀,若能吸取宋人工藝加以改良,豈不更美!

元代北方蒙古族對過分細膩的文化難以接受,遊牧民族喜磚茶,民間則多用散茶。明代正式廢除團茶,這也算朱元璋體諒民間疾苦的一項功德之舉,而散茶、末茶、磚茶皆流傳下來。明清半發酵的紅茶類出世,茶的色、香、味能得到更好地體現。花茶也應運而生,由於符合北方人,特別是京師的飲茶習慣因而大爲風行。

應當特別指出,古人制茶既是生產過程,又當作精神享受,是從製茶過程中體驗萬物造化之理。所以從起名到製作,皆含規律和美學精神。

而許多文人飲茶,有的臨時採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加以研磨、烤炙,從中體驗自制自食的妙趣,便更富實踐精神。

從零開始學茶藝3

茶藝分爲幾個步驟

第一道:淨手

在給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沒有髒泥,一定要先淨手,更要讓客人知道你洗過手了,這不僅是一個喝茶衛生問題,更是表現主人對客人的尊重。

第二道:燙器

在爲客人正式泡茶之前,主人還必須要進行的步驟便是“溫器”,即將泡茶的一套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這樣做不僅是爲了衛生的需要,也是爲了給茶具預熱,使茶的味道更香濃。更重要的是,讓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道:請茶

在茶道里,人們往往將第三個步驟稱爲“馬龍入宮”,即將茶葉放到茶壺裏。雖然過程比較簡單,但從這個名字,大家也可以看出來,茶道體現的是對客人的尊重。

第四道:洗茶

在正式泡茶之前,一定要先經過“洗茶”這一步驟,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爲了清潔茶葉表面的雜質,讓客人得以放心的飲用茶水。

第五道:泡茶

前面幾個步驟,可能大家平時在斟茶的過程中,都能做到。而泡茶這個步驟,一定要注意,正式泡茶之後,在倒入沸水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壺嘴“點頭”三次,這也是茶道文化裏所謂的“鳳凰三點頭”,以示向客人致敬。

第六道:拂蓋

這個步驟,體現的是主人的用心。“拂蓋”的意思是,泡茶時,沸水要高出壺口一點,然後,主人要用壺蓋拂去漂浮在上面的茶沫兒,防止客人喝茶時喝到漂浮着的茶沫。

第七道:封壺

“封壺”指的是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這個步驟爲的是儲存茶水的濃香,保證客人的口感。

第八道:分杯

這個步驟,更體現“茶道”的文化。主人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爲客人加茶。這個步驟一定要注意,分杯時,先把杯子一字排開,而不是直接分到每個客人的面前。

第九道: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這個步驟也是體現着茶道“公正、公平、公道”的文化。

第十道:分茶

這個步驟就是把茶湯均勻的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中,一般而言,斟茶只需七分滿,以免客人飲用時茶水溢出,燙傷客人。並且,斟茶時,每個杯子的茶量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第十一道:奉茶

這個步驟,是茶道里主人的最後一步,等到泡茶、斟茶步驟都完成後,主人需雙手把杯子送到客人面前,這也是中國“以茶奉客”禮儀的根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

聞香過後,客人便可以品茗了。品茗前,客人需用三指取拿起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品茗杯,顯示對主人的尊重和禮節,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有關茶的演講稿

臣下的宮廷禮儀而已,並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們看來,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足以成爲統一全國民衆思想的強大武器,區區茶道,實在是無足掛齒。這是豐臣秀吉們統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備的。儒道大於茶道,這可能就是中國茶道觀念不發達的最重要原因。

二、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着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製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爲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製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着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於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卻發展爲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爲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爲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比如,最早將中國宋代寺廟中的飲茶禮儀引進日本的是對日本茶道的創立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浦紹明(1235—1309),他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人宋遍參名師,師從杭州淨慈寺虛堂智愚禪師。鹹淳元年(1265)秋,虛堂智愚奉旨爲餘杭徑山寺萬壽禪寺住持,南浦紹明也跟着上山,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鹹淳三年南浦紹明回國,臨行前得到一套茶臺子。他將茶臺子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授禪院茶禮。南浦紹明回國後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禮被弟子大德寺開山宗峯妙超所繼承,帶回的茶臺子等茶道器具也轉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禮後來就傳至對日本茶道的創立都有很大貢獻的一休宗純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據日本學者西部文淨在《禪與茶》一書中的考證,南浦紹明帶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劉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規章”和“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爲《茶道經》。從《茶道經》中可知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岐派二祖白雲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派三祖)爲同門。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爲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爲松濤庵,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見,日本的茶道四規本是來自中國五祖山的松濤庵,一直傳到千利休的手裏,再次被髮揚光大,成爲日本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從而名揚世界。[3]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後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卷首就記錄千利休的一段話:“草菴茶的第一要事爲: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爲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中說得更明白:“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爲依歸,專門作爲禪僧的行爲準則,珠光、紹鷗都是禪宗的門徒。”

後來的《澤庵和尚禪茶錄》也記載另一位茶道大師澤庵宗彭的話:“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意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

既然茶道是作爲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它的教義和儀式以及信徒們的虔誠與專一。他們可以爲舉行一次茶道連續坐上幾個小時,至於茶湯的色香味就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了。因此,儘管日本的茶道經過歷代大師們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藝術文化體系,在國際上也產生過很大影響。但是與中國茶藝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對茶道形式和教義的重視遠遠勝過對茶湯香味的追求。

這是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我們無須強分軒輊。但是瞭解了這一區別,卻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中國茶文化歷史的發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繼續爲他們的茶道而驕傲,我們卻應該爲中國的茶藝而自豪。也正因如此,中國的茶藝今天又開始走向世界,不但在西方有一大批的歐美人士在學習中國茶藝,驚歎中國的茶葉會有如此美妙的香氣和滋味,像發現新似地欽羨中國人把飲茶變成一門藝術。[4]就是在茶道王國的日本,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士對自己的茶道失去興趣,而在學習芳香襲人充滿藝術情趣的中國茶藝。

植根於生活和人性土壤之中的中國茶藝,永遠與時俱進,永遠煥發青春 二 。。。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爲“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資訊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衆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

Tags:語錄 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