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小學寫觀後感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15W
1. 小學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

小學寫觀後感怎麼寫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

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

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

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

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

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

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爲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啓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

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擡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

2. 小學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着祖國的棟樑;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樑。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

您像一支紅燭,爲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彷彿在我面前開啟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豔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色,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如果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麼會綻開那麼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讚揚! 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

老師,您就是這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您爲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葉的綠蔭!啊,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卻並不要求任何報酬。

您給了我們一杆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給了我們一面模範行爲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

您是大橋,爲我們連接被割斷的山巒,讓我們走向收穫的峯巔;您是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我們採擷到崖頂的靈芝和人蔘。 當苗兒需要一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一桶水;而當需要一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一杯水。適時,適量地給予,這是一個好園丁的技藝。我的老師,這也正是您的教育藝術。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老師,您用人類最崇高的感情--愛,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力量…… 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這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崇高的勞動。

您工作在今朝,卻建設着祖國的明天;您教學在課堂,成就卻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老師,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學生便是蚌裏的砂粒;您用愛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經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師生涯,有無數驕傲和幸福的回憶,但您把它們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視着一待開拓的園地。

假如我是詩人,我將以滿腔的熱情寫下詩篇,讚美大海的遼闊和深遠。並把它獻給您--我的胸懷博大,知識精深的老師。

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着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無私的奉獻,令人永誌不忘。 您講課的語言,悅耳像叮咚的山泉,親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瀉的江流……

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敬愛的老師,您從未在別人面前炫耀過,但那盛開的桃李,就是對您最高的評價。

您的愛,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老師的愛,天下最偉大,最高潔。

螢火蟲的可貴,在於用那盞掛在後尾的燈,專照別人;您的可敬,則在於總是給別人提供方便。

是誰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誰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師,您是一位偉大的園丁!看這遍地怒放的鮮花,哪一朵上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沒有您的笑影!

3. 小學如何寫觀後感,聽後感,看後感,讀後感

一、談讀後感的寫作 (一)什麼是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二)讀什麼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簡·海麗說:“每天給孩子讀哪怕只是10分鐘的文學作品,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讀什麼,問題像是不復雜,卻相當難答。

因爲,如果話說得過於概括,比如“開卷有益”,什麼都可以讀,意思自然也不錯,可是不能實用;如果轉到另一極端,說得過於具體,困難就會更多, 一言以蔽之,說“要讀好的”。這像是一句近於濫調的模棱話,卻不得不說,因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

傳說王羲之學書法,起初以衛夫人爲師,總是不能滿足,及至北上,看到漢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實衛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滿足,是因爲還有“上上”。

學作文是一理,說極端一些,如果你誦讀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瘡,就算你學像了,也不過是不通或百孔千瘡。要好,必須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

過去的古文家,如明朝歸有光,一生用力於《史記》,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詣能夠超過一般人。這裏只是舉例說明,讀好文章是寫好了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足條件。

到此,同學一定要追問,怎麼算好呢?這又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有不很相信世人評論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給世人看,世人總是要評論的;而評論則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同是陶淵明詩,寫《詩品》的鐘嶸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爲高不可及; 這樣說,文章就不能分別高下了嗎?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莊、列、史、漢、唐代的李、杜、韓、柳,宋代的歐、曾、三蘇,無論就作品說還是就作家說,幾乎都承認是大手筆。這樣評定,標準是前面曾經談到的,一方面是內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長見識,一方面是表達好,確切,簡練,生動,能使人清楚瞭解,並享受語言美,這裏不再詳說。

所謂讀好的,就是讀內容和表達兩方面都可資取法的作品。 我們作文是用現代語寫,讀當然主要是現代作品,而 這些,絕大部分還沒有寫入文學史,怎麼 辦?辦法是: (1)當然是自己能辨別最好。

(2)求助於流行的評論。這常常見於各種形式的文字,雜誌報紙上的介紹,書的引言,收入選本(包括課本),甚至出版社的廣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

知者很多,語文老師,以及老一輩的讀書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問他們。 選讀物,能夠分辨好壞之後,還有確定類別的問題,就是要讀或多讀哪類作品,少讀甚至不讀哪類作品。

當然要先讀語文課本上的作品以及規定的課外讀物。這不夠,爲學作文而想多讀,選讀物的時候要考慮以下一些情況。

(1)文體要是常用的,或說容易移用於作文的。舉例說,廣義的散文(包括以記事爲主和以說理爲主的)比詩歌、小說好。

詩歌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有時可以故意晦澀,兩句之間常常斷而不貫,這如果學了來,對作文就弊多利少。

小說對話多,描寫多,有些年輕人讀小說多而讀其他文體少,作文拿起筆就想描畫人物、景色,至於記眼前瑣事,說理,即使很淺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筆,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擾。我的經驗,在這方面,有時候也難免要捏捏頭皮。

比如讀魯迅作品,不少年輕人會感到,小說比雜文有趣味,容易讀,可是就學習作文說,我還是勸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雜文方面。 (2)多讀本國作品好;讀翻譯作品,最好選文字格調接近漢語的。

理由很簡單,我們作文,語句要是中國味,不是外國味。 (3)不要只圖好玩、省力。

這方面,我想舉個極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還有些中年人,熱心讀書,甚至在車上也手不釋卷,而看的卻總是小人書。

看小人書當然不是壞事,不過,如果你看的總是這類讀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進益就很難,因爲小人書的文字是解說圖畫,斷斷續續,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會其意而等於沒有讀。想學作文就不得不捨易就難,下苦功,多念些講道理的作品。

這類作品,初學會感到難讀,沒興趣,但它可以使讀者增長知識,鍛鍊思路,學習說理手法,這正是好的作文時時要用到的。還有,常讀這類作品,有所得,會產生更深厚的興趣,這是學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證。

(4)剛纔說到講道理作品的難讀,這裏還要泛泛說說“難”。選定讀物,有時候宜於故意找一兩種超過自己能力的,用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辦法讀。

記得小時候看《聊齋志異》,許多詞句搞不清楚,總的情節卻又像是知其大略,就這樣,過些時候再看,疑問就少多了。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況是,難幾次,難的會化爲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

有不少青年人不瞭解這種道理,比如也相信魯迅作品很好,應該努力學習,可是不敢讀雜文,說是不懂。這種避難就易的態度是錯的,應該反過來,因爲難,偏偏要讀。

敢碰難,使難化爲易,學業(包括作文)才能夠大幅度提高。 (5)要靈活處理雜與專的問題。

所謂雜是內容、表達、作家都要求多方面,這樣交錯着讀,可以兼收幷蓄。但雜之中也容許專,比如讀某一家的某類作品,感到所得多,興趣。

4. 小學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可簡單歸納爲三段法。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 這一部分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

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體的感受過程。 我們讀書看報看電影是視劇等都有一個過程,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接受的。

這第二部分就是要說這個過程。 寫法應採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敘就是敘述所看的書報電影電視劇的感人的情節,議就是抒發我們的感受。

要有層次有順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頂點。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

議論要真實得體,這樣才能感人。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論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感就沒有意義了。

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感受落到實處。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同書報電影電視劇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比較,找出差別,提出改進的方法或建議。

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結論部分。 讀後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如果給它歸類的話,大體應分在議論文中。

對於小學生來說,議論文太難了不必撐握,讀後感比議論文要簡單的多。讀後感就是在你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寫出你的感受來。

5. 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爲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繫實際生活,把書裏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6. 小學生怎麼寫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後,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戲劇後所寫的感想,叫“觀後感”,與“讀後感”的性質性同),屬議論文的範疇,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一般性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典型,論證嚴密;而讀後感最突出的特點是“讀”和“感”的緊密結合。

“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透過聯想談自己的感受。寫讀後感,一般採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感;二是先述讀後發感。原則上講,先述讀後發感的形式比較好把握,適合初學寫讀後感的同學選用。要寫好讀後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體知識外,還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寫作步驟:

第一,要研讀原文。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既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馬虎不得。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寫起來就會象開啟閘門的水,一瀉而出,使文章一氣呵成,前後貫通。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否則,會在文章一開頭就給自己人爲地設立障礙,使文章不能順暢表達。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齣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麼,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後,必然會受到啓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啓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爲“感發點”。例如:以寫人爲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點、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

第三,述讀與發感。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後感的由來,要發什麼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繫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聯想與引申的原則是,要圍繞感發點,要與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聯繫。對聯繫的內容和實際還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或抒情,這樣“感”纔會深刻。這也是展開讀後感主體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論證感發點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兩種論據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所讀原文的材料,二是從現實中聯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應自然融和。

第四、讀後感的結尾,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不同類型的讀後感可採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Tags:觀後感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