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科波拉奧斯卡最佳導演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43W

科波拉奧斯卡最佳導演

獲得奧斯卡獎最多的10位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獲獎者之一。他曾兩次獲得該獎項,分別是1973年的《教父2》和1975年的《-{zh-hans:珊瑚臺;zh-hk:亞瑟王玆上;zh-tw:鯊魚大戰;}-》。此外,他還被提名過多次,包括1970年的《教父》和1990年的《起義情天》。科波拉是美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在電影界有着廣泛的影響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歷屆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影片都有什麼?

1.《西線無戰事》(1930)

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2.《城市之光》(1931)*

卓別林最著名代表作

編導\主演:查理·卓別林

3.《一夜風流》(1935)

獲第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演獎

編劇:羅伯特·里斯金

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主演:克拉克·蓋博 克勞德特·考爾白

4.《摩登時代》(1936)*

卓別林經典無聲片

編導\主演:查理·卓別林

5.《亂世佳人》(1939)*

獲第1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等8項大獎

編劇:西德尼·霍華德等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

主演:費雯·麗 克拉克·蓋博

6.《綠野仙蹤》(1939)

奧斯卡歷史上最經典童話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

7.《蝴蝶夢》(1940)*

獲第1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攝影獎

編劇:羅伯特·舍伍德 約翰·哈里遜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主演:勞倫斯·奧利弗 瓊·芳登

8.《公民凱恩》(1941)*

美國電影史最偉大的影片,獲14屆奧斯卡最佳劇本獎

編導\主演:奧遜·威爾斯

9.《卡薩布蘭卡》(1942)*

獲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獎

編劇:朱利葉斯·愛潑斯坦等

導演:邁克爾·柯蒂茲

主演:亨弗萊·鮑嘉 英格麗·褒曼

10.《黃金時代》(1946)

獲第1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獎

導演:威廉·惠勒

主演 :弗雷德裏克·驅

11.《羅生門》(1950)

獲第2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腳本:橋本忍 監督:黑澤明

出演:三船敏郎 京町子 志村喬

12.《雨中曲》(1952)*

獲第25屆奧斯卡最佳歌舞片獎

編劇:貝蒂·康頓等

導演:金·凱利 斯坦利·杜南

主演:金·凱利 唐納德·奧康納 黛碧·雷諾茲

13.《羅馬假日》(1953)*

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原創劇本獎

編劇:戴爾頓·特隆波

導演:威廉·惠勒

主演:奧黛麗·赫本 格里高利·派克

14.《碼頭風雲》(1954)

獲第2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獎

導演:艾里亞·卡贊

主演:馬龍·白蘭度

15.《桂河大橋》(1957)

獲第3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獎

編劇:皮埃爾·博爾等

導演:大衛·裏恩

主演:亞歷克·詹尼斯 威廉·霍頓

16.《賓虛》(1959)*

獲第3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11項大獎,是奧斯卡歷史上得獎最多的影片。

編劇:卡爾·屠伯格 導演:威廉·惠勒

主演:查爾頓·赫斯頓等

17.《西區故事》(1961)

獲第3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10項大獎

編劇:歐內斯特·雷曼

導演:羅伯特·懷斯

主演:娜塔利·伍德 拉斯·坦布林等

18.《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

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7項大獎

導演:大衛·裏恩

主演:彼得·奧爾圖等

19.《音樂之聲》(1965)*

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5項大獎

編劇:理查德·羅傑斯等

導演:羅伯特·懷斯

主演:朱麗·安德魯絲等

20.《畢業生》(1967)*

獲第4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導演:邁克爾·尼科爾斯

主演:達斯汀·霍夫曼

21.《2001 太空漫遊》(1968)*

獲第41屆奧斯卡最佳視覺Ч�保�蟊黃牢�笆貳笆�缶�漵捌�敝�?

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

主演:基爾·杜裏等

22.《白雪公主》(1937)*

獲第11屆奧斯卡特別獎,是迪斯尼最經典的動畫片

製作:沃爾特·迪斯尼

23.《教父》(1972)*

獲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編劇獎

編劇\原著:馬里奧·普佐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馬龍·白蘭度 艾爾·帕西諾

24.《教父II》(1974)*

獲第4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獎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艾爾·帕西諾 羅伯特·德尼羅

25.《飛越瘋人院》(1975)

獲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獎

2 奧斯卡史經典影片

編劇:勞倫斯·豪本 勃·高德曼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 路易絲·弗萊徹

26.《洛奇》(1976)*

獲第4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獎

編劇: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導演:約翰·艾維爾森

主演: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伯特·揚等

27.《星球大戰》(1977)*

獲第50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等7項大獎,被稱爲“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編導: 喬治·盧卡斯

主演:馬克·哈米爾 哈里森·福特 卡麗·費西爾

28.《奪寶奇兵》(1981)*

獲第54屆奧斯卡最佳剪輯、音響效果等4項大獎

編劇:喬治·盧卡斯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哈里森·福特等

29.《 E. T. 》(1982)*

獲第55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等4項大獎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亨利·托馬斯 德魯·巴里摩爾

30.《與狼共舞》(1990)*

獲第6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7項大獎

導演\主演:凱文·科斯特納

31.《沉默的羔羊》(1991)*

獲第6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女主角獎

導演:喬納森·德米

主演:朱迪·福斯特 安東尼·霍普金斯

32.《終結者II》(1991)*

獲第64屆奧斯卡最佳化妝、視覺效果等4項大獎

編導: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阿諾德·施瓦辛格等

33.《辛德勒的名單》(1993)*

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7項大獎

編劇:斯蒂芬·蔡裏安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 本·金斯利 拉爾夫·費因斯

34.《阿甘正傳》(1994)*

獲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6項獎

編劇:艾力克·羅斯

導演:羅伯特·贊米基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 等

35.《日》(1996)*

獲第69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導演:羅蘭·艾莫瑞奇

主演:威爾·史密斯等

36.《泰坦尼克號》(1997)*

獲第7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11項大獎,是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至今票房已超過28億美元

編導: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凱特·溫斯萊特

37.《美麗人生》(1998)*

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外語片等3項大獎

編劇:文森特·塞米拉

導演:羅伯託·貝尼尼

主演:羅伯託·貝尼尼 尼科萊塔·布拉斯基

38.《拯救大兵瑞恩》(1998)*

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湯姆·漢克斯 馬特·達蒙

39.《美國美人》(1999)*

獲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獎

編劇:安萊·波兒 導演:山姆·門德斯

主演:凱文·斯派西 安特妮·貝寧

40.《指環王III》(2002)*

獲第7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11項大獎

導演:彼得·傑克遜

主演:伊利亞·伍德等

41.《號街車》(1951)

獲第2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導演:伊利亞·卡贊

主演:費雯·麗 馬龍·白蘭度

42.《彗星美人》(1950)

獲第2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6項大獎

導演:約瑟夫·曼凱維奇

主演:貝蒂·戴維斯 安·巴克斯特

43.《現代啓示錄》(1979)

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攝影、音響效果獎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馬龍·白蘭度 馬丁·西恩 羅伯特·杜瓦爾

44.《日瓦戈醫生》(1965)

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劇本、服裝設計等5項大獎

編劇:羅伯特·鮑特 導演:大衛·裏恩

主演:奧馬爾·沙里夫 朱麗·克里斯蒂

45.《邦尼和克萊德》(1967)

獲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攝影獎

導演:阿瑟·佩恩

主演:沃倫·比蒂 費·唐娜薇

46.《憤怒的公牛》(1980)*

獲第53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被影評人評爲80年代美國最佳影片。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 馬迪克·馬勘

47.《安妮·霍爾》(1977)

獲第5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4項大獎

導演:伍迪·艾倫

主演:伍迪·艾倫 戴安·基頓

48.《唐人街》(1974)

獲第4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提名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 費·唐娜薇

49.《奇愛博士》(1963)

獲第3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提名

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

主演:彼得·塞勒斯 喬治·斯科特

50.《殺死一隻知更鳥》(1962)*

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導演:艾倫·派庫拉 羅伯特·莫里根

主演:格里高利·派克等

51.《精神病患者》(1960)*

獲第33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雖是一部小製作,但卻引發了一場恐怖片的。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主演:安東尼·伯金斯 珍妮特·李

科波拉的影路歷程

在剛剛被英國某雜誌評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中,作爲唯一一名上榜的女性,索菲亞·科波拉的經歷堪稱傳奇。

索菲亞·科波拉的“鳳凰三重奏”

英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評選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曾執導《迷失東京》、《絕代豔后》的索菲亞·科波拉成爲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女導演。《電影大全》給她的評語非常獨特,“做演員她表現垃圾,但作爲導演卻很有主見,她的作品能打破固有框框,展現出她勇敢、冷傲及愛幻想一面。”

這位出生於好萊塢名門世家,集模特兒、攝影師、設計師、演員、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女人,雖然被人評價爲“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人,她幾乎得到了一切她想要的東西”,但也曾經遭受唾罵被電影界遺棄,然而沉寂多年後,作爲導演的她只用了三部大銀幕作品就讓無數之前不屑的眼神變成驚歎和讚賞。

盛名所累:她曾被電影遺棄

1971年5月,好萊塢的名門望族——科波拉家族喜添千金。科波拉家族在電影界的地位絕不亞於界的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這位一出世就被家族光環籠罩,不用飛上枝頭已是鳳凰的女嬰,正是索菲亞·科波拉。

她的父親,家族掌門人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執導經典黑幫電影《教父》三部曲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而有這樣一位父親的好處就是,索菲亞還在襁褓之中就被作爲“道具”帶上了銀幕,在《教父》結尾作爲接受洗禮的小嬰兒出現,在無知無覺中便與觀衆打了個招呼。兩歲時,她再次出現在《教父Ⅱ》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從小索菲亞就跟着拍片的父親奔波各地,“我在世界各地上學,就像一個隨軍的孩子。”在父親的安排下,8歲的索菲亞開始了她的“正式演出”生涯,相繼出演了老科波拉執導的《鬥魚》、《局外人》等多部影片和另外幾位導演執導的電影,頻繁在銀幕上曝光。家族名望無疑給索菲亞帶來很多機會和便利,但盛名之下的生活並不是一路凱歌。1990年,索菲亞18歲,堅持“上陣父女兵”的老科波拉在最後一刻用她替掉了由本已選定的薇諾娜·賴德在《教父Ⅲ》中出演的角色。這次的臨陣易將非但未給第一次擔綱主演的索菲亞帶來任何讚譽,由於演技稚嫩,觀衆對科波拉家族“理所應當”有好表現的觀念在索菲亞身上得不到迴應,影片公映後媒體和對其大肆討伐,人們嘲笑她的鷹鉤鼻,批評她不夠漂亮的臉孔,甚至在她飾演的角色被殺時影院觀衆齊聲歡呼。當“可恥的裙帶關係”,“一場令人發笑的表演,毫無前途可言”等刺耳的評論鋪天蓋地向索菲亞席捲而來,索菲亞遭遇了她人生第一個低沉期。

隨後在《星球大戰前傳Ⅰ》裏索菲亞的表演也被衆人嗤之以鼻。第二年3月,美國“金酸莓獎”頒給她最差女配角獎和最差新人獎。面對這樣的打擊,在演完電影《InsideMonkeyZetterland》之後,索菲便無奈退出了銀幕。

載譽而歸:她因導演而成功

事業受挫的索菲亞離開了好萊塢,但或許天生註定和電影有不解之緣,作爲演員表現失敗的索菲亞將會以另一種身份迴歸電影界。

據說,在索菲亞還只有3歲時,有天老科波拉和太太突然在車上大吵起來,在吵得不可開交之際,索菲亞突然大喊一聲:“Cut!”從那一刻起,老科波拉就認定這個小女兒將來會成爲導演,因爲她已經知道如何掌握失控的現場。1998年,離開電影界快10年的索菲亞嘗試導演了一部僅長14分鐘的短片《LickTheStar》。雖然短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些褒揚,索菲亞卻還沒有底氣說“我要成爲一名導演”。

1999年是索菲亞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她被小說《之死》吸引,那種對難以忘懷的青春期故事的描寫牢牢抓住了她。“我很想把它拍成電影,”索菲亞說,“它激發了我的創作。”索菲亞開始埋首創作,最終拿出的劇本好得令電影公司不惜棄用原稿,甚至請她親自執導該片。

這次索菲亞以導演身份重出江湖,耍出了一記漂亮的回馬。

在《之死》中,索菲亞細膩地營造了一種哀怨的懷舊格調,流露出的青春期少女的深邃憂傷震驚了世界。影片一上映,就受到近乎狂熱的歡迎。《之死》令索菲亞榮獲了“好萊塢最佳年輕導演獎”和“MTV電影製作最佳新人獎”兩項殊榮。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時,它被盛讚爲“讓人爲之一振的導演作,可以拿金攝影機獎的影片!”她透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讓人們重新把目光聚焦於科波拉家族。索菲亞興奮地說:“第一次在如此聲名顯赫的家庭之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真令人興奮,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如果說《之死》讓索菲亞順利地在電影界立穩腳跟,那麼第二部作品則把她推到了舞臺的中心。2003年,由索菲亞再次編劇、導演,投資僅400萬美元且只有了27天就拍攝完成的《迷失東京》使她再次成爲焦點。索菲亞坦言自己是王家衛迷,該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影片講述了兩個陌生美國男女在東京相遇的故事,索菲亞精妙到位的拿捏使影片流淌出不可抵禦的憂傷和迷離卻又不失溫情脈脈。《迷失東京》成爲當年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威尼斯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獎,囊括美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和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同時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4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原創劇本獎。索菲亞因此成爲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美國女導演。

2006年,索菲亞大膽地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搬上銀幕。號稱每次拍攝都需四小時的造型,被稱爲索菲亞“最野心勃勃的影片”的《絕代豔后》,在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摘得“最佳服裝設計獎”桂冠。

作爲一個只拍過三部電影的導演,在英國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史上百位偉大導演”評選中,索菲亞赫然上榜,且成爲唯一一位被選中的女導演。

索菲亞效應:時尚界的“繆斯女神”

在那段離開好萊塢的時間裏,索菲亞對時裝和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天意從來就偏袒這位天之驕女,她一直是時尚界炙手可熱的寵兒。她所引領的潮流指標更被譽爲“索菲亞效應”而風靡歐美,不斷獲得國際時尚媒體的讚譽。獨特的衣着品位和設計風格令她在時尚圈裏大放異彩,索菲亞還曾被美國時尚雜誌《名利場》授予年度十佳衣着獎。

早在加州藝術學院上學的時候,身材高挑的索菲亞被著名時裝大師朗格·斐邀請當“香奈兒”的代言人。除了在T形臺上散發魅力之外,索菲亞更渴望成爲一名藝術家,天資聰穎的她不斷嘗試每個藝術領域,曾淺嘗繪畫與攝影,另外還隨設計師卡爾拉格福德學習服裝設計。後來索菲亞加入服裝品牌X-Large成爲其合夥人,激發起索菲亞創業的勁頭。經過一番努力,屬於索菲亞的休閒時裝品牌“MilkFed”終於誕生。1997年,MilkFed獲時尚雜誌評選的最佳時裝品牌之一。

此外,她還身兼法國名牌LV設計總監馬克·雅格布的潮流顧問,馬克的個人品牌時裝每季都以索菲亞爲潮流指標。還將一款手提包命名爲“Sofiabag”,這款紅色的豪華鱷魚皮手提包售價更是高達近7000美元,被列爲馬克·雅格佈設計的十大手提包之一。

之後索菲亞又把精力轉移到攝影跟視覺設計。她專爲《時尚》、《》、《細節》等雜誌拍照,這爲她後來在電影裏定位獨特的視覺風格奠定了基礎。

1974年的奧斯卡獎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騙中騙》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喬治·羅伊·希爾《騙中騙》/GeorgeRoyHill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傑克·萊蒙《救虎記》/JackLemmon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格倫達·傑克遜《金屋春宵/大丈夫》/GlendaJackson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約翰·豪斯曼《力爭上游》/JohnHouseman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塔特姆·奧尼爾《紙月亮》/TatumO'Neal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以上爲1974年暨第46屆奧斯卡獎)

1974年上映,1975年獲奧斯卡獎的電影: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父2》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亞特·卡尼《老人與貓》/ Art Carney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艾倫·波士汀《再見愛麗斯/曾經滄海難爲水》/ Ellen Burstyn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羅伯特·德尼羅《教父2》/ Robert De Niro <The Godfather Part II>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英格麗·褒曼《東方快車謀殺案》/ Ingrid Bergman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II》/ Francis Ford Coppola <The Godfather Part II>

奧斯卡最佳導演有誰啊?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一覽

2009--凱瑟琳·畢格羅 《拆彈部隊》

2008--丹尼·鮑伊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2007--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老無所依》

2006--馬丁·斯科西斯 《無間行者》

2005--李安《斷背山》

200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百萬寶貝》

2003--彼得·傑克遜《指環王:王者歸來》

2001-2002---朗-霍華德 《美麗心靈》

2000---斯蒂芬·索德伯格

1999---山姆-曼德斯(《美國麗人》)

1998---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拯救大兵瑞恩》

1997--- 詹姆斯·卡梅隆 ,《Titanic》(鐵達尼號)

1996--- (安東尼明格拉(別問我是誰)

1995---梅爾·吉普森《勇敢的心》

1994---Robert Zemeckis(羅拔森米基斯),《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1993---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辛德勒的名單》

1992---克林特·伊斯特伍德《Unforgiven》(豪情蓋天)

1991---Jonathan Demme,《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990---凱文·科斯特納 ,《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

1989---(奧利華史東) 《七月四日誕生》

1988---Barry Levinson,《Rain Man》(手足情未了)

1987---(貝託魯奇)(末代皇帝溥儀)

1986---Oliver Stone(奧利華史東) ,《Platoon》(殺戮戰場)

1985---席尼·波拉克《Out of Africa》(非洲之旅)

1984---米洛斯·福曼《阿瑪迪斯》

1983---詹姆斯·布魯克 《親密關係》

1982--李察·艾登保羅〈Gandhi〉

1981---Warren Beatty(華倫比提),《Reds》(亂世情天)

1980---勞勃·瑞福 《凡夫俗子》

1979--- 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 《克萊默夫婦》 1978---麥可·西米諾(Michael Cimino) 《獵鹿人》

1977---伍迪·艾倫(安莉荷爾)

1976---約翰·艾維森,《Rocky》(洛奇)

1975---米洛斯·福曼飛越瘋人院)

1974---弗朗西斯·科波拉 《教父二》

1973---喬治·羅·希爾,《The Sting》

1972---Bob Fosse,《Cabaret》(歌廳)

1971---威廉·佛瑞金(William Friedkin) 《霹靂神探》

1970--- 法蘭克林·沙夫納 《巴頓將軍》(Patton)

1969---John Schlesinger,《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

1968---Carol Reed,《Oliver!》(新苦海孤雛)

1967---Mike Nichols,《The Graate》(畢業生)

1966---Fred Zinnemann,《A Man for All Seasons》

1965---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音樂之聲》

1964---George Cukor,《My Fair Lady》(窈窕淑女)

1963---Tony Richardson,《Tom Jones》

1962---David Lean,《Lawrence of Arabia》(沙漠梟雄)

1961---Robert Wise and Jerome Robbins,《West Side Story》(夢斷城西)

1960---Billy Wilder,《The Apartment》(桃色公寓)

1959---William Wyler,《Ben-Hur》(賓墟)

1958---Vicente Minnelli,《Gigi》(金粉世界)

1957---David Lean,《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橋)

1956---George Stevens,《Giant》(巨人)

1955---Delbert Mann,《Marty》(君子好逑)

1954---Elia Kazan,《On the Waterfront》(碼頭風雲)

1953---Fred Zinnemann,《From Here To Eternity》(紅粉忠魂未了緣)

1952---John Ford,《The Quiet Man》(蓬門今始爲君開)

1951---George Stevens,《A Place in the Sun》

1950---Joseph L. Mankiewicz,《All About Eve》(彗星美人)

1949---Joseph L. Mankiewicz,《A Letter to Three Wives》

1948---John Huston,《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7---Elia Kazan,《Gentleman\'s Agreement》

1946---William Wyler,《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5---Billy Wilder,《The Lost Weekend》

1944---Leo McCarey,《Going My Way》(與我同行)

1943---Michael Curtiz,《Casablanca》(北非碟影)

1942---William Wyler,《Mrs. Miniver》(忠勇之家)

1941---John Ford,《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0---John Ford,《The Grapes of Wrath》

1939---Victor Fleming,《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1938---Frank Capra,《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937---Leo McCarey,《The Awful Truth》

1936---Frank Capra,《Mr. Deeds Goes To Town》

1935---John Ford,《The Informer》

1934---Frank Capra,《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

1932/33---Frank Lloyd,《Cavalcade》

1931/32---Frank Borzage,《Bad Girl》

1930/31---Norman Taurog,《Skippy》

1929/30---Lewis Milestone,《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線無戰事)

1928/29---Frank Lloyd,《The Divine Lady》

1927/28---Lewis Milestone,《Two Arabian Knights》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介紹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1,家族爲意大利移民。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大學讀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藝術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獲電影碩士學位。2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1960年後期,開始了職業生涯,與羅傑·考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1970年,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引起人們的關注;31972年,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41974年,編導了黑幫電影《教父2》因此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1979年,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啓示錄》,因該片獲得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因執導黑幫電影《教父3》,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由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1997年,編導了劇情片《造雨人》;2007年,執導了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2010年11月14日,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52011年,編導製作了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演藝經歷

1962年,科波拉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後一直在嘗試着拍一些短片,其中還包括了電影。但這些作品只給他帶來了一些讚譽,卻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危機當中,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導演的天分。

1960年後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喬治·盧卡斯一起創建了美國活動畫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後,科波拉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1年,因爲拍片欠賬的緣故,封了科波拉的辦公室。由於被上了絕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攝工作。

1972年,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後在觀衆中引起了反響。影片耗資700萬美元,卻賺回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科波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衆的雙重認可。

1974年,由於《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攝計劃,該片仍由科波拉執導並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監製工作,該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爲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編導的驚悚電影《對話》獲第2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金棕櫚獎。

1979年,科波拉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啓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爲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爲了拍攝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此片推出後,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衆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並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斯待的熱情,在奧斯卡上也毫無作爲,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不過科波拉因該片獲得了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繼執導了愛情片《心上人》,劇情片《鬥魚》,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樂部》,奇幻愛情片《佩姬蘇要出嫁》和劇情片《石花園》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無藝術成就也談不上票房成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塢。

1990年,科波拉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續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飾演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了演出。影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各7項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由加里·奧德曼、基努·李維斯主演的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該片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1996年,科波拉拍攝了內蘊悲涼的喜劇片《家有傑克》,講述一個患有早衰症的男孩傑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上映後受到好評。

1997年,編導了改編自美國作家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電影問世的科波拉攜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迴歸影壇,該片改編自羅馬尼亞作家兼哲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

2009年,編導並監製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憶的半自傳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在第62屆戛納電影節的“導演雙週”單元以開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由艾麗·範寧、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了哥特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爲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影。

電影《教父》的導演是誰?他還有哪些經典的作品?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是一部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影片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託·唐·科萊昂爲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爲黑幫首領的故事。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馬龍·白蘭度)、最佳改編劇本獎(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及第30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爲“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1970年,他因《巴頓將軍》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他的才能纔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此後,科波拉又滿懷熱情地擔任了導演的職務。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把影片的立意與美國觀衆的需要、美國社會的注意力相結合。

1974年,科波拉又執導了《對話》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氣氛,從某一側面反映出了美國公衆當時出現的對美國和社會的那種惶惶不安情緒。影片廣受好評,再次顯示了科波拉傑出的導演才華。

同年,科波拉還導演了《教父2》,該片又當之無愧地贏得了當年奧斯卡六項大獎。1979年,他決定獨資拍攝《現代啓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爲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爲了拍攝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而且上映後評論界一片死寂,觀衆也沒有表現出他期望的熱情,在奧斯卡上毫無作爲,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

1982年至83年,他執導了影片《心上人》、《鬥魚》、《局外人》等影片,但都反響平平,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一蹶不振。但是,經歷大劫的科波拉還是挺過了難關。

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拍的電影都很經典。

電影《教父》的導演是誰?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性別: 男

星座: 白羊座

出生日期: 1939-04-07

出生地: 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

職業: 製片人 / 導演 / 編劇 / 演員 / 副導演

影人簡介  · · · · ·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壇的大導演。1939年,他出生於美國底特律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樂指揮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時就混跡於劇院後臺,還經常偷看父親的演出。他從小就對電影十分着迷,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學院戲劇系,在參加校內戲劇演出時,他幾乎什麼都能幹。大學畢業後,科波拉進入加州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傑·考爾曼的攝製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從加州電影學院畢業的科波拉起先充當的是編劇的角色。但一開始,名不見經傳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視、貶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頓將軍》(《PATTON》)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他的才能纔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此後,科波拉又滿懷熱情地擔任了導演的職務。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把影片的立意與美國觀衆的需要、美國社會的注意力相結合。1972年,科波拉執導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人性”。他們並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見的那種殺氣騰騰的惡霸歹徒,而是同樣重視家庭倫理的“嚴父”和“富有責任心”的“有志青年”。這種新的構思使美國觀衆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影片宣傳的那種奮鬥精神與美國社會一貫提倡的“美國精神”十分契合,在觀衆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教父2》:清醒地孤獨

01

《教父2》既是續集又是前傳,他是黑幫影片的史詩般的鉅著。他一邊講述着維託.柯里昂的創業史,一邊又講述邁克爾.柯里昂的守業史。

與第一代教父的江湖道義和朋友交情相比,第二代教父更現代化,也更加暴力和血腥。他將家族的事業擴大到無以復加,甚至企圖買通參議員。

在遭遇合作對手的暗殺後,他決定報復。他一方面想讓罪惡終止,讓家族事業合法化,另一方面,他又被無形地大手推動着在罪惡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他報復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仇人勞斯,讓曾經背叛過他的弗蘭克自殺,甚至還派人殺了他的親哥哥。

他僞裝着堅強維持着家族的事業,卻最後落了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02

同第一代教父維託相比,邁克爾迫於自己的家族責任感和榮譽感情況下接手了父親的事業。他本來接受的是美式的教育,太太也是純正的美國人,同自己意大利移民家族極不協調。

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經手自己的家族事業,但是這一天沒有預兆的來到了。父親老邁,大哥被算計殺害,二哥軟弱愚蠢,只有自己能夠撐起這個家族。

同自己的父親維託不同的是,維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一步一步地建造自己的王國,儘管他做了許多違法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情況是溫情脈脈的朋友間利益的交換。而邁克爾本身對這些做法是厭惡和牴觸的,所以他纔想要改變,並且給妻子承諾五年之內將家族事業合法化。

然而現實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妻子最終選擇離開。這更加速了他的陰暗和孤獨,而殺死自己的親生哥哥則讓這部電影的悲劇色彩更加濃厚。

03

影片刻畫和揭示了兩代教父由於性格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導演科波拉在時隔兩年之後,有了閃亮的光環和足夠的投資,拍攝過程更加順利。

它再現19世紀初紐約意大利街區以及時代風情的美術、緩慢低沉又略帶悲愴的配樂一起,爲故事營造出一個憂傷動人的情感基調。

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的多項提名,成就甚至超越了第一部《教父》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作爲黑幫電影的史詩電影,他的一些經典鏡頭和經典臺詞,給人們以思考和啓事。

電影的結局告訴我們,許多時候,我們生活軌跡和我們最初的期望和夢想總會相差很遠。只是現實往往過於殘酷。

邁克爾一直想改變、想停下、想回頭,卻被無形的大手推着向前走,他痛恨自己的無力,卻仍然是爲力,這種情節營造出一種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宿命感。

邁克兒最終成爲黑道倫理的衛道者,同時也成爲一個冷酷無情而有落寞孤獨的王者。

這些維護正義和愛的黑道倫理學,沒有辦法和人性的衝突達成和解。

在故事的最後,我們看到邁克爾獨自坐在飄着落葉的樹下,倍現孤獨和悲涼。此時,他的親人越來越少,而他還將面臨家族中許多紛繁複雜或許會帶有黑暗和罪惡的鬥爭。

對於他臉上逐漸消失的善良和溫存,我們爲力,當我們明白,罪惡無法阻止罪惡時,也就明白了這部電影的真諦。

科波拉的生平介紹

(弗朗西斯-科波拉之女)

索菲亞第一次走上銀幕是1972年在她父親執導的影片《教父》中飾演嬰幼兒麥克·弗朗西斯·里茲。兩歲時,她又在《教父2》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隨後的幾年中,索菲亞又繼續在她父親執導的四部電影中登臺亮相過。後來,她還分別在蒂姆·伯頓導演的一部短片和尤瑞克·保加耶維奇執導的長片《安娜》中出演過角色。1990年,索菲亞·科波拉又在《教父3》中頂替了薇諾娜·賴德出演的角色。遺憾的是,該片卻使她得到了“金酸梅獎”的兩個獎項——最差新人獎和最差女配角獎。她最後出演的一部電影是1992年“InsideMonkeyZetterland”,此時她開始意識到她應該繼承她父親的事業,投身於導演。於是她考入加利福尼亞州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創作。1998年索菲亞·科波拉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LicktheStar》,這是一部短片,由她親自擔任編劇。1999年她拍攝了第一片《之死》(TheVirginSuicides),並親自創作了影片劇本。對於索菲亞來說,導演事業似乎是她的理想選擇。索菲亞爲此榮獲了“好萊塢最佳年輕導演獎”和“MTV電影製作最佳新人獎”。2003年,她再次編寫、製作並執導了另一片《迷失東京》。這是一部浪漫喜劇片,由比爾·莫瑞和斯嘉麗·約翰遜聯袂主演。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爲科波拉女士贏得了“逆流最佳女演員獎”。作爲老科波拉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以一部僅用27天就完成的《迷失東京》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迷失東京》是那種完全無法與《魔戒》這樣的大片進行比較的電影。但這樣一部小成本、非主流的影片卻獲得本屆奧斯卡獎四項提名,並最終拿到一尊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科波拉家族的人彷彿都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他們既可以完成《教父》這樣的鴻篇鉅製,也可以在類似《迷失東京》這樣小製作的純文藝片上贏得尊重。科波拉家族的人註定都是要搞電影的,經過十年沉寂,索菲亞終於以導演的身份重返影壇,而且出手不凡。2006年,索菲亞與克里斯汀·鄧斯特再次合作,推出《絕代豔后》,該片同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再次證明了索菲亞的導演功力。電影世家出身的新銳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07年11月證實她於二十八日產下一女,寶寶名字取爲“羅咪”。這是她與法國搖滾歌手男友湯瑪斯馬爾斯的第一個孩子。三十五歲的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曾以“愛情不用翻譯”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

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是“教父”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的愛女,她還在襁褓時期就曾在“教父”第一集客串亮相,從小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愛情不用翻譯”是她執導代表作,不僅讓影評眼睛爲之一亮,更讓她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雖然未能如願獲得最佳導演獎,但她卻成功勇奪奧斯卡最佳編劇。

索菲亞·科波拉(SofiaCoppola)曾有一次離婚紀錄,前夫是知名導演史派克·李,一九九九年結婚,二零零三年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