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馬古道的由來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27W

茶馬古道的由來

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用於貿易和交通的重要路線之一,始建於唐朝時期,因傳統上以茶葉和馬匹爲主要交易品種,故稱“茶馬古道”。這條古道起始於雲南,止於川、滇、蜀、藏四省區,全長超過4,000公里,橫跨高山峽谷,歷經七百多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的形成,主要得益於唐代的茶馬交易和宋元時期西南開發的需要。唐朝時期,由於茶葉在中國乃至內外交易中的重要地位,茶葉自雲南開始走進深山,逐漸形成茶馬交易。唐代時期,茶葉運輸主要依靠馬匹,茶葉由雲南馬嶺出發,按照“三天一程,十日一銷”的時間表,途經成都、貴陽,到達貴州南部和廣西北部等地。這條古道自唐代開始逐漸完善,到明代時一直處於最鼎盛的時期。

茶馬古道在明朝時進一步拓展,成爲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之間的重要通道。茶馬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道路,曾經漫長而艱苦的漫步走過茶馬古道,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說和故事。到了清朝時期,西藏的羌戎貨物和雲南的茶葉也加入了茶馬古道交易的規模,茶馬古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今日,一些著名的茶葉產區和藏區城市,例如普洱市、臨滄市、西雙版納等,以及世界著名的麗江古鎮,也都沿着茶馬古道的軌跡建立起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馬古道起源於什麼時候?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不過藏區卻並不產茶。

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恰恰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了一條延續千年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何時,是起源哪個朝代,不是興於哪個朝代。 ..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定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劉素說茶 茶馬古道"名詞的由來

茶事會  說茶  《"茶馬古道"名詞的由來》

  "茶馬古道"這一文化地理的名稱詞彙緣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促使成其名的有那麼六個人:木霽弘、陳保亞、徐涌濤、王曉鬆、李林、李旭。號稱"茶馬古道六君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六名雲南年輕學人來到雲南省中甸縣(現稱香格里拉)。由於囊中羞澀的緊,故向中甸縣申請到一筆考察經費。拿上這筆錢後,六名年輕人踏上了考察滇藏古貿易的商道旅程。經過一系例的考察論證,由此得出這一條古道是茶與馬爲貿易主體的商業通道,它是一條以茶葉爲主體的茶葉之路。故此,起名爲"茶馬古道"。原來早期的稱謂"南方絲綢之路",也正式更名爲"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此名一經問世,立馬馳名並響譽世界。它是一條僅次於"絲綢之路"的文化地理歷史遺名。由此可以觀想,茶事古道敘述着數不盡的悠悠情懷與浪漫故事,相當的具有畫面感。烈風與滄桑洗刷出那時當代的詩與遠方,很符合那一時段的傷感文藝路錢。而此路的地域之廣甚至延伸到了印度。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貿易之路,能代表中國先驅產品的無非是那麼幾件東西:"一把土(瓷器)、一條蟲(絲綢)、一片葉子(茶葉)。這些生產資料在華夏子孫們豐富的想像力中不斷創造發展。

"茶馬古道"的核心範疇,務必是以"茶馬"貿易做爲主體的一種古代交通地理的概念審視,以茶事貿易爲主體。亙古不變的茶葉貿易小道自然生成的地理概念。古商道全國每一個地方縣市都是有的。"無茶無馬"的古道稱做"茶馬古道",不符合基本的人文地理要求。

關於茶馬古道的資料.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爲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爲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茶馬古道簡介

世界海撥最高的古文化傳播通道——茶馬古道

每次開啟地圖,我的視線立即會被亞洲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這裏高山羣峙,大江彙集,呈南北縱向,彷彿是地球母親緊蹙的眉頭。這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東邊是奇妙的雲、貴、川地區,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南亞諸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高山峽谷、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着一條神祕古道。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着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深山的洞穴中,陡巖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許多巖洞、道旁被火煙薰得黝黑的巨石在傾述着無數代馬幫風餐露宿、如歌如泣的傳奇經歷;上了年歲的老人喝着酥油茶,用蒼涼的聲音向人們講述着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也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要發展,要交流,就必須打破地理環境的拘束。“茶馬古道”作爲大西南地區自古以來聯接地域文化,打通對外交流途徑的道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致說來,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這麼兩條:一是從雲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奔子欄、德欽到的左貢、邦達、然烏、察隅或昌都、洛隆、邊壩、嘉黎、工布江達、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或從康定到甘孜德格、昌都),與上述線路重合,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克什米爾。在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佈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藏、川“大三角”區域息息相關地聯絡在一起。

在過去,這些道路無一例外全靠馬幫、犛牛幫連接起來。是他們一步一步踩踏出了茶馬古道。就是這千千萬萬馬幫、犛牛幫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的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硬是踏出了一條山道,終於“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爲大西南地區的聯繫紐帶,成爲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那些馬幫集中住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後來的城鎮。古道上經濟物資的大量交流,必然帶來相應的其它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更由於行進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繫沿途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紐帶。

“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

在水、陸、空交通發達的今大,對很多人來說,從未聽說過什麼由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進入世界屋脊____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自遙遠的、開放的唐代開始,直到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爲止。至今,在短途區域裏,仍在通行。

(一)茶馬古道的起源

1、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於人畜長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在陡峭的羊腸小道和絕壁上開鑿極爲簡陋的棧道、雲梯,十分險峻,行走極爲艱辛。1930年出版的《始末紀要》一書,形容交通狀況時說:“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昌都地區交通運輸一直處於人背畜馱的騾馬驛道原始狀態。

2、公元7世紀,昌都地區的路道狀況。

唐儀鳳至調露年間,吐蕃佔領了滇西北廣大地區,並在吉比頂設定了神川都督府,派一員大倫統領,在滇西北設立了16個軍事據點,史稱鐵橋16域。昌都境內各宗(縣)都有人畜小道相通,山區過河路澗有溜索和溜索橋,少數江河上還架有石木結構分層向前延伸的懸臂橋和鐵索吊橋。15世紀的噶舉派僧人湯東傑布,編演藏戲,募鐵造橋。傳說他曾建造58座鐵索橋和60座木橋,昌都索曲鐵索橋就是其中的一座。過去,昌都境內的溜索橋、溜筒橋和伸臂橋最多。

3、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吐蕃把比較發達的高原畜牧業、水利、冶煉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而南昭的傳統工藝和茶葉爲吐人所喜愛,神川鐵橋成爲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形成“茶馬互市”、“絹馬交易”的肇端。隋唐時,驛道交通進一步發展,從長安經興元、利州(今廣元)、劍州(劍閣)、成都、彭州的驛道可通昌都;唐蕃通婚後,從四川經昌都至吐蕃的驛道有:“西山路”、“靈關路”、“和川路”三條。

4、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據史載,唐時藏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宋代,“茶馬互市”成爲藏漢民間交往的主要貿易活動。因此,進藏路線也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有川、滇兩條,一是四川雅安產的磚茶(獲茶),以康定爲集散地,馬幫由此上路,經甘孜、昌都到拉薩,轉運各地:另一是雲南版納、思茅產的砣茶(碗茶),以大理爲集散中心,商隊由此上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到的邦達、察雅、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再轉運江孜、……日喀則、阿里等地。

5、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定驛站。

根據《漢藏史集》記載,從漢藏交界處起直到薩詡以下,共設定27個大驛站,僅朵甘思宣慰司(下轄今青海玉樹、甘孜州北部、昌都地區北部、那曲地區北部等)下就設立9個人站。驛站是接待和迎送以金字使者爲主的過往旅客的機構,也是薩沙的帝師、本欽以及蒙古和的使者們來往的道路。各大站負責的區域中又設若干小站。各小站間的距離,大約爲騎馬者一大的路程。備站戶以烏拉差形式確保驛站供應和應差。大站幾千戶,小站幾百戶。

6、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明代麗江木氏土司佔據中甸,滇商每年從麗江、鶴慶、大理、普洱運來茶、糖、銅器、糧食、副食品到中甸、康南、江卡、鹽井等地銷售,又從這些地區運出羊毛、酥油、藏香、氆氌和蟲草、麝香等山貨藥材,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明永樂五年(1407),下令藏區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和國師率川藏各族合力恢復驛站,並開闢雅州(今雅安)烏思藏驛站,使中原通往烏思藏的驛道保持在南北兩條。無論南道北道,昌都是必經之地。當時昌都的重要驛站有朵甘、靈藏、籠答、上下邛部等。

7、清朝將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地方要求在中甸互市,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號、喇嘛藏商、古宗馱隊相繼出現,礦業、手工業在中甸得到發展,外來客商不斷增多,中甸成爲滇藏貿易的主要市場和商品集散地。清朝對驛站規模、人戶多寡、住宿情況、地理環境進行造冊登記,還增闢了西寧經玉樹、昌都至拉薩的入藏驛道。《清史稿》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爲驅逐準噶爾軍入侵,清王朝派兵進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薩的驛道。1910年,駐藏大臣聯豫派臧漢檢視拉薩至昌都道路情況,並報告清王朝請將這條路修成“寬一丈五,能通牛車兩輛爲度”,但清王朝無力實施。咸豐、同治年間。因爲戰亂,商道阻塞,清末初又有恢復。

8、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商人除藏商外,還有漢族,納西族等,商人將茶葉、食鹽、布匹等運進,再將藏區的獸皮、藥材等土特產品運往川、滇兩省。在藏區往返運貨,有時還得僱請人力背運和犛牛馱運,遇到江河激流只有靠溜索和牛皮船。

9、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的情形。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中,尤其是1942年緬甸陷入日本侵略軍的魔爪,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條國際交通道路滇緬公路被截斷,從麗江經再轉道至印度的茶馬古道,頓時成爲抗日戰爭中後期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其繁忙景象非今日所能想象。滇藏運輸線上,每年馬幫達一萬多匹,雙程運量,每年一千多噸,財貿總值每年近一千餘萬元。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條神祕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後可快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古樸,她曾經見證過普洱茶貿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源頭翠雲區、普洱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爲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爲始發點,經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沿途爲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海拔從普洱茶的產區千餘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漫,讓世人深深感受到開道者的艱辛與無畏。

翠雲區、普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馬古道遺址,現今仍何留着石頭、石條、石板,並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現在石板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等。茶馬古道的石板上還保留着幾釐米深的馬蹄印,這就是歷史的風證。

茶馬古道,是雙向物資交流通道,馬幫將普洱茶馱運道到國內外後,又將那裏的工業品、土特產品馱運到雲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無,各得其利。

山間鈴響馬幫來。蹄嗒蹄嗒的馬蹄聲和清脆悅耳的鈐鐺聲,使邊遠的山寨、寂靜的山林充滿了生機。也讓山裏人充滿了對外界的遐想。古道馬幫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組成,每人都要隨身攜帶刀、等工具,浩浩蕩蕩。趕馬人當中還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數民族語言、風俗和路線、天時地利、馬幫宿營地點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馬古道上,馬幫連接起來長達3—5公里。從一個山谷到另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浩浩蕩蕩,甚爲壯觀。

五條茶馬古道主要線路是:

北道:翠雲至昆明,途經15個驛站。由於人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翠雲至昆明的茶馬古道由原來的土路改爲石鑲路,後來,此路延至六大茶山,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馬古道。

西道又稱後路馬幫,經翠雲、景谷、景東、彌渡等13個驛站入下關,然後再分兩路:一路經保山入緬甸、印度;一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入,此道是更爲古老的銀生茶馬古道。

南道分三線,即東出老撾、越南,南出緬甸、泰國,西出緬甸、印度。

無論哪一條道,都均爲思茅、版納而出。因此,翠雲區是各路茶馬古道的源頭。

茶馬古道起源於哪裏?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至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6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

有時,茶馬古道還要從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我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的發源地在哪兒?

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的發源地在四川、雲南一帶。

茶馬古道一條線路發源於四川一帶。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興起,促使川藏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和和內地的聯繫。

我國茶葉產於南方,四川則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種茶、飲茶的發源地。秦漢以前,只有四川一帶飲茶和有茶的商品生產。到唐代形成了我國盛產茶葉的局面,並從唐代開始,四川綿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葉,就從其它地區的茶葉流入地區,開始了藏族人民飲茶的歷史,出現了茶葉輸往的道路。

茶馬古道一條線路發源於雲南一帶。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詔設定,向白蠻、烏蠻徵收賦稅,攤派差役。雙方的貿易也獲得長足的發展,茶馬貿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南詔與吐蕃的交通路線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

擴展資料

茶馬古道的歷史價值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一條與絲綢之路一樣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展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隨現代文明的滌盪而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但它的歷史與價值卻永遠熠熠生輝。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遊,風景獨特,文化內涵深厚,資源獨家,舉世無雙。茶馬古道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在這條綿亙10000多裏的古道上,幾千年來漢、藏彝、納西、傈僳、哈尼、基諾、羌、普米、白、怒、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凸顯了我國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形態。隨着茶馬貿易的發展,茶馬古道的不斷延伸,藏傳佛教也沿着這條古道廣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圍地區傳播。

茶馬古道就像中國西南一張巨大的網,各民族人民透過這張網,加強了聯繫和溝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互動、發展和融合,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繫。同時茶馬古道的拓展,茶馬貿易的興盛促進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

安化縣茶馬古道是怎樣得名的

一、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概括爲,後世的歷史學家根據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結合安化茶馬古道位於湖南安化縣的事實,爲方便學術交流,特命名爲”安化茶馬古道“。

二、詳解:

1、

基本情形簡介: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爲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着一條神祕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迴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的馬蹄印仍然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着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2、

安化茶馬古道的起源: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爲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遊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遊”,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聯盟爲了戰爭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並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爲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在安化置縣(1072年)以前,這裏地域荒野,人丁橫蠻,不服當時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禮,謔稱“梅山峒蠻”。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陽、隆回等地,其中安化爲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爲苗、瑤、侗族,他們爲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與外界尤其是生產力發達的中原地區通商貿易,用本地的茶葉、桐油、茶油等特產與中原及沿海地區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當時商品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宋神宗年間,朝廷派軍梅山南蠻,大小戰事數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騎兵粉碎了朝廷的,馬匹在戰時大多服務於戰事。朝廷最後一次殺梅山人5000餘衆,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幾乎全遷湘西、貴州等地,馬匹也隨之遷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廣”,省內繁華地區的居民紛紛遷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區,而遷來者鮮用馬匹工具,致使梅山馬匹的數量日漸減少,馬幫進入低谷時期。後來,隨着茶馬古道的形成,馬幫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滇藏線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初始於隋唐,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主要由滇藏線和川藏線構成,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是世界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據專家考證,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以她遺世的千古神韻讓人魂牽夢繞!

昔日“一趟滇藏茶馬古道線,一段天險路。”“地獄般的滇藏公路,卻穿越着天堂般的美景”。雲南大理至拉薩2122公里的路程,如今土路不到300公里,且還在不斷的建設及修整中,一路可謂車移景異。

茶馬古道是什麼由來?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茶文化的源遠流長不是一言可道盡的,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文人客的雅趣風流,它還關係着一個個王朝的穩定與興衰!

說起茶馬古道,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個世上本來並沒有所謂的“茶馬古道”,可因爲無數的先輩牽着馬匹駱駝,帶着浩浩蕩蕩的商隊,拉着滿滿的茶葉,風餐露宿,風塵僕僕,硬生生的開闢出了這樣一條茶馬交易等國際商業往來的重要通道,所以它成了華夏文明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茶是個好東西,是一種神奇的東方樹葉,在80-90度左右的開水下,它門慢慢的伸展着自己的腰肢,倒映出泉水的清澈,氤氳出自然的芬芳。

正因爲它是好東西,所以生活在川藏線和滇藏線上的牧民們才更加希望能買到茶葉。

每天喝羊奶,吃羊肉,別說是牧民,就是生無可戀的死刑犯估計也會吐,所以他們需要茶葉。

牧民家裏什麼都不多,就是好馬多,這些膘肥體健的好馬,是“小橋流水人家”、“秋收萬顆子”的農耕文明所培養不出來的。

一方需要茶,一方需要馬,於是心思活絡的商人就做起了茶馬生意。

最開始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還只當這是一項能夠增長GDP的經濟活動。但交易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驚奇的發現:咦,這幫子牧民竟然拿我天朝上國購買馬匹的銅錢鑄造刀劍,這是要發展武裝勢力,圖謀不軌的節奏吧?真是豈有此理!良心壞透了!

由於一番絞盡腦汁之後,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茶馬互市”。

顧名思義,這種交易模式借鑑了我們老祖宗最原始的貿易方式——以物易物。你想要茶葉嗎?好啊,我不要錢,你拿你們的好馬來換就行了!

“茶馬古道”其實早在“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萌芽和雛形,不過那時後中原政權更迭的速度可比富二代換女友的速度快多了,那效率,跟火箭似的,蹭的一下,你還沒反應過來,它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你想想,那麼多統治者都緊緊盯着中原這塊肥肉的時候,誰有心情去當管理茶馬互市的市場秩序呢?

直到隋唐時期,紛亂了一兩百年的天下終於太平下來,國內海晏河清,統治者的眼光自然就投放到邊塞去了,這就像你好不容易搭建了一座新房子,屋子裏裝修的富麗堂皇,賞心悅目,下一步自然就想把院子也歸攏的整齊利索,這纔是過日子的模樣嘛。

朝廷爲“茶馬互市”正式發文,將其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之中進行治理,後來元朝入主中原,“茶馬古代”制度經歷了短暫的廢止,等到明朝崛起,又被恢復,並且明朝嚴禁私人販賣茶葉,我記得《洪武大案》裏,朱元璋因爲自己的女婿走私茶葉,還砍了他的腦瓜殼兒!其對茶馬貿易的重視可見一斑,而茶馬古道作爲重要的貿易通道,不僅僅是茶馬交易的重要樞紐,也是聯通中國和國際的紐帶!

奇險的山路,艱苦的跋涉,那些拉着馬,揹着茶的先輩們爲我們開創了了一條偉大的貿易之路,也爲我們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留下了一條物資運送的補給線,南來北往,南腔北調的客商早已淡去了身影,陳列的新茶,待價而沽的駿馬也沒了蹤跡,可“茶馬古道”的風采卻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銘記。

最早的茶馬古道是在哪個時期形成?對當時有什麼重要意義?

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一條貿易商道,不僅是我國古代西南民族相互交往的走廊,更是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橋樑。在我國雲南境內有一個專門研究和展示古代茶馬古道文化的博物館,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茶馬古道開發於西漢時期,但形成於唐宋時期,茶馬古道對於當時唐宋時期的、經濟和文化都有着很重要的意義。

首先,茶馬古道開發於西漢時期,但形成於唐宋時期。所謂的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以茶和馬爲交易對象,橫跨川、藏、滇三個地區的傳統貿易往來商道。根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茶馬古道是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產生,當時漢武帝時期爲了擴張版圖,掠奪西部資源而產生的,經歷千辛萬苦開闢出通向西南的古路,爲後來的茶馬古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衆所周知,我國西部是高原地區,受到氣候的影響導致藏族人們主要以羊肉、奶類、酥油等食物爲主,這樣單一的高脂肪飲食結構很影響人們的健康,而茶葉能夠幫助脂肪的消化,並且地區盛行着飲茶的習慣,同時的馬匹在中原地區非常受歡迎,因此在唐宋時期便產生了以茶葉和馬匹爲交易對象的經常性貿易往來之道。

然後,茶馬古道對於唐宋時期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義。根據史載,唐宋時期的茶葉市場最爲繁榮,因爲茶馬互市不僅可以給朝廷提供一筆可觀的收入,使得軍費糧草的開支不再緊張,還可以透過這樣的經貿活動來維護當時西南邊境的安全。特別是在宋朝,契丹、女真等西北少數民族的崛起,對於當時宋朝政權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因此利用貿易往來同西部的藏民搞好關係對於維護西南地區的和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其次,頻繁的貿易往來促進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很多漢民帶着先進技術移居,促進了藏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

最後,茶馬古道在我國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它並不是單純的一條古代商貿通道,而是體現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