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人生哲理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66W

茶文化人生哲理

喝茶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修養。

喝茶中蘊含着許多人生哲理,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幾度冷暖,幾許紛繁,人與茶之間有着禪意的相聯”,“人生如茶,好壞自知,冷暖無需等,是對是錯,好壞真假,別認真,放下就好,一輩子不易,何必委屈”,“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百轉千回,起伏不定”,“在又苦又甜的茶裏,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喝茶需要耐心、品味,也需要靜心、領悟。

喝茶可以讓人淡定、釋懷,也可以讓人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因此,喝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

茶文化對於人生哲理有許多啓示和幫助,以下是幾個方面:

1. 茶道強調儀式和專注。

茶道的精髓在於透過儀式化的準備和手法來創造一種專注和內心平靜的氛圍。

這也是茶文化對於現代人追求心靈寧靜的一種啓示。

2. 茶文化強調感恩和敬畏。

在製作和品嚐茶的時候,人們需要尊重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祕。

這樣的態度也可以促進人們對自然的關注和保護。

3. 茶文化也是人文藝術。

茶道不僅是一種儀式和工藝,也是一種文化和藝術。

可以從茶器、茶道具、茶席等多個方面展現出美感和文化魅力。

這對於現代人追求美好生活也有很大的啓示。

4. 茶道也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主人需要考慮到客人的喜好和需要,給予關心和體貼。

這也提醒人們庭院深深深幾許,能否來此共茶一杯。

5. 茶文化強調平衡和調和。

茶道所追求的就是內在和諧、外在和美。

從製作到品嚐,茶道都在追求一種無爲而治、平衡而和諧的感覺。

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提醒我們要平衡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追求內在的和諧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悟人生哲理句子有哪些?

1、人生沉浮,如一盞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2、茶,喝的是一種心境,品的是一種情調。在沉沉浮浮中,選擇了清淡和超然,一種簡單而優雅的生活態度。擎一盞清茶,任幽香衝去了浮塵,沉澱了思緒,心情,悠靜纔可長遠。

3、品飲綠茶:碧波盪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4、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靈魂在水中游走。欣賞着茶的舞姿,傾聽着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眼前。

5、人生如茶,手執一杯香茗,品味着四季的蘊味,品淡出人生的精彩,一杯清茶,心素如簡,人淡如茶,吾之所願!躬耕以養心,樂善以修行。

6、待爐上水壺唱響,待壺中水汽沸騰,泡上一杯花茶。

7、我回過神來,又開始品味那花茶的淡香與苦澀,又開始品味人生的艱辛與快樂!

8、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

9、此地千古茶國,滿城都是君子。尋味君子知味來,伴香雅士攜香去。

10、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11、一壺好茶,是每一片茶葉共同創造的淨土。說珍惜世界,先學習在社會這壺茶裏,做一片茶葉!當我們這樣想時,喝茶的時候就特別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12、茶如人生,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自然,一切脫俗,一切入幽美邈遠的意境去。方爲一盞無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願!

13、在茫茫人海之中,每個人都宛如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溶入這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從生到死,貢獻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歷程。

14、千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傳揚!小小綠尖,遇水承葉,一杯清茗沁人心腸。世間怡然心情,只在一杯清茶中。

15、冬天泡一杯淡茶,坐在院子裏細細品味。溫暖的陽光輕輕地射在大地上,坐一會兒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16、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取,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醜別寅來,虎年運。

17、店主泡上一壺茉莉花茶,擱在我面前古樸的竹桌上。只要淺淺斟上一小茶盅,滿屋便是茉莉花茶的幽香了。

18、品茶,就是爲了品一盞純粹,一盞美好,一盞慈悲。我們就在茶的安靜,茶的溼潤裏,從容不驚地老去。

19、一天身心柔軟、寧靜、從容,疏朗,就是因爲你早上喝了一杯沏着陽光的茶。

20、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茶悟人生哲理句子

茶悟人生哲理句子如下:

品一壺好茶,就象品人生一樣,苦中有香,香裏帶甜,茶剛入口先是苦的,苦去而甜來。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纔有喝不完的好茶,纔有裝不完的歡喜和感動。

茶葉的離去是樹的不挽留,還是杯子的追究;是葉的嚮往自由,還是茶壺的枷鎖牢靠。

忙裏偷閒,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我喜歡喝奶茶。那甜甜的味道總能讓我的心飄起來,一瞬間就柔軟到最深處。

喝茶領悟出的人生哲理

喝茶領悟出的人生哲理如下:

喝茶,並不是只有老了纔可以享受的權利。年輕的時候學會喝茶,會讓你受益一生,勝過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和經驗。

年少輕狂,總是心高氣盛,非黑即白,凡事總想爭出孰是孰非,年輕的我們時刻覺察到自我的存在,這個自我有思想,有主張,計劃生活並試圖掌控生活,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會發現自我甚爲渺小,總是令人驚奇,已經走到本以爲永遠不會去到的地方。

喝下這杯茶,保持空杯心態,學會汲取和接納,對任何事物不只看表面,而看它內在的邏輯,看它對於自己的正面意義,空杯心態能讓自己更充滿正能量。

學會喝茶,學會像茶一樣包容。茶能夠包容牛奶製成奶茶,能夠包容果汁,能夠製成酒品。茶的包容性極強,做人也要學會像茶這樣,有寬敞的思路、寬宏大量的胸懷。想得開一些,思維空間大一些,心胸寬闊一些,處事寬容一些,眼睛就會明亮一些。

學會喝茶,拉近與人之間的距離。茶作爲情感交流的一種媒介,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緊密。中國人家裏常備茶,無論天南地北,總有一杯熱茶在等你。明白這杯茶的意義,懂得了茶,無論去哪裏都能說幾句,聊幾句。

學會喝茶,靜下心來處世。年輕人總是心浮氣燥,時常碰壁,往往會鑽牛角尖。喝茶能夠幫助人心平氣和,凡事看淡,也就心地淡然,胸懷坦然。屬於我的,當仁不讓,不屬於我的,千金難動其心。喝下一杯茶,固守自己的所得,珍惜自己的幸福,與世無爭,簡單而又快樂。

茶友,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茶是包容的、內斂的,喝茶讓人學會冷靜,變得理性,喝茶結交的茶友,大多數人會成爲你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透過與茶友的交流,豐富人生閱歷,獲得更多人生感悟。

茶文化感悟的句子

1、載得中泠水,來品龍井茶。

2、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3、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4、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

5、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6、平地人不離餈粑,高山人不離苦茶。

7、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8、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9、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

10、五色土陶千年神韻,紫砂壺品百味人生。

11、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

12、菊花茶,苦到極致,漫過舌尖,直至心田。

13、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14、如蘭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15、品飲青茶:色香俱濃怡心神,苦盡甘來攻自成。

16、品飲綠茶:碧波盪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1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

18、在又苦又甜的茶裏,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19、待爐上水壺唱響,待壺中水汽沸騰,泡上一杯花茶。

20、大抵,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

  茶德是什麼?以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受到當今茶人的廣泛認同。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之道,心道也

  經歷了人生的沉浮,品嚐了人間的五味,縱觀了人世的百態,放下了人性的妄念,纔開始慢慢的品出茶的味道來。——題記 茶乃心道。初始飲茶的人,因爲不韻此道,一般會選擇綠茶,品出的是青澀之苦;喝得久了,不耐苦澀,便會選擇烏龍茶,味較重而少苦澀,不寒不熱,似乎很符合中庸之道;經歷的多了,如同對生活的品味,越來越喜歡厚重,所以又選擇了醇香的紅茶;隨着斗轉星移,一切都看淡了,又開始漸漸的喜歡起綠茶的清香來。

  歸於平淡,道之根本。“自然崇儉”是中國茶道人格上的最高準則。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復歸於樸”。茶道如此、人生如此、宇宙間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亦是如此。近代凱亞有云:“ 我國茶道及其審美文化的一大傳統特色,即乃簡約之美也。簡者,簡易也;約者,儉約也。啜茗之道,歷來皆宜乎簡易,而不宜乎繁難;宜乎儉約,而不宜乎奢糜。不論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 清代茶人陸次雲論茶有曰:“龍井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陸羽在《茶經》中則提出:“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人生如茶,無味之味纔是真滋味,平淡之極方顯神奇。道法自然,方可獲得人生的和諧與寧靜;崇尚簡約,方可獲得人生的圓融與樸真。只有如此心淡之人,方可品出茶茗的真味,方可體會人生的真諦。

  俗話說得好:大俗纔是大雅。有人以爲喝茶需在幽靜的場所裏,有端莊的茶藝師,配以精美茶具,再聽上一曲佛音,方爲高雅,似乎超脫。孰不知,用大茶壺、大碗茶來盪滌塵埃,豈不是更爽乎。由講究到隨意,由繁雜到簡約,可能更要接近禪茶的意境了。若捧一壺清茗,淡然的飲於喧囂的市井間,那將是一種何等的修爲!?詩僧皎然說的好:“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在詩人的境界裏,我們看到了:茶隨心而定,心因茶而清。沉浸在這樣如茶的世界裏,一切都是那樣的泰然與祥和,人生若是如此,還有什麼煩惱不可解除,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去計較的呢?

  茶本是通靈之神物,集天地日月、山川雨露之精氣而成。在大自然的輪迴中,只是因爲人們的喜愛,便以感恩的心態存留於世。所以,茶又是聖潔之品,只有相知的人,纔可以擁有。在茶與水的結合當中,我們看到了茶的淡定與自我犧牲,並在這犧牲當中展現了自身的價值,我們同時也看到了水的熱情與包容,是這種包容,成就了茶的天然神韻與芳香。

  茶者,藥也。《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所以,陸羽《茶經》稱“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即是爲藥,不可不慎。要因其人、順其時、應其心而用之,纔不會違背在天倡導的“康、樂、甘、香,和、清、敬、美”之八德之美。凡人用之,雖是附庸了風雅,淺薄了茶的清名,倒

  也是可以解藥食之毒,更是能解其心毒,況功高之處在於“正其心”也 。聖人用之,那正如盧仝所述:“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可道,非常道。聖人之道,亦仝於茶道也。茶道三昧,茶之道,在於心境的平和;茶道凡塵,茶之道,在於壺小乾坤大;茶道歸一,茶之道,在於從無處來,到無處去;茶道無形,茶之道,在於心裏有茶皆是茶。此乃茶之心道,亦茶之“正道”耳。

  有道是:

  一盞翠綠將心醉,不問紅塵是與非;

  人生若此虛靜處,捨得神仙復何求?

  第一抹春痕

  翻翻日曆,算算節令,數數日子,天寒地凍的冬季本該漸行漸遠,風和日麗的春天早該來臨。盼春的我迫不及待地離開溫暖的火爐,推開塵封一季的窗戶。可是,天空依舊陰悽悽的;氣候依舊冰冷徹骨;風聲依舊虎吼狼嚎;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感覺依舊是冬天。哪裏有一絲春天的跡象?哪裏有一點春天的味道?哪裏有一縷春天的色彩?我對“四季更替”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產生了疑惑。甚至有一種被欺騙的小小的不快。

  細心的媽媽似乎覺察到了我的心思,說:“春天真的來了,

  可是整天呆在家裏的人是感受不到春天的。到大自然中去吧,那纔是春天的世界。”

  於是,我裹着厚厚的羽絨服去大自然踏尋春天。悠然穿行於蜿蜒盤旋的山間小徑上,舉目遠眺,滿目的灰褐枯黃,呈現一派落魄蕭條的景象;環顧四周,光禿禿的樹木在寒風中痛苦嗚咽;枯葉像折了翅膀的蝴蝶零落一地;小草乾枯焦黃頹敗匍匐在地上。引發了多愁善感的我內心無限的失望和惆悵。唉,春天到底在哪裏呢?

  我決定停下來歇一歇,忽然感到一股淡淡的、淺淺的、若有若無的清香在空氣中微微盪漾。這種清香給人的感覺是輕輕地 ,小心地呵護着脆弱的鼻翼,生怕香味太濃香破了鼻子,多麼善解人意的香味啊!我尋着清香放眼開去,原來是懸崖邊的一堆枯草叢中,掩映着一株金燦燦的黃花,像一個古典的靜女亭亭玉立,搖曳生姿,弱不經風。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我,準確地判斷這是迎春花,這一陣陣清香就是從這裏散發出來的。如果不細心觀察,是很難發現的。衆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它卻在眼前,宛如一首唐詩一闕宋詞在春寒料峭的臘月傲然綻放。成爲這灰黃蒼茫天地間的一抹亮色;成爲我焦燥不安的心情最好的撫慰劑;成爲大自然的第一抹春痕。

  我一邊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第一抹春痕,一邊懷着激動的心情飛奔到金黃的迎春花身旁。褐黃泛青的枝幹呈拱形下垂,這是一種優雅含蓄的姿勢。枝幹芊細修長,好像瘦瘦的筋骨,宛若細

  長的手臂,彷彿大海里八爪魚的觸角。呈卵狀橢圓形的葉蒼翠茂密,隱隱透出鐵鏽色的小斑點,也許是歷經了無數的坎坷和滄桑的緣故吧!花朵形態各異,有的還是硬硬的青花蕾,上端隱隱透出點點嫩黃,下端嫩綠如翡翠鑽石般美麗嬌嫩。有的含苞待放,花苞小小的,圓圓的,鼓鼓的,猶如姑娘衣服上的盤花鈕釦。有的剛剛綻放,似一個害羞的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肯露真顏。有的完全綻放,盡情舒展着六片薄如蟬翼的黃瓣,好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宛如一個個仰天吹奏的小喇叭;如同一隻只上檔次的高腳金盃。每一朵花都精緻輕盈,每一朵花都玲瓏剔透,每一朵花都鮮嫩潔淨,惹得我無限憐愛。並且地上沒有一朵落花,讓我體驗到了它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絲毫沒有凋零衰敗之感。我豁然開朗,春天真的來了,就藏在這迎春花裏,而我是這第一抹春痕的主人。驀然間,心情分外愉悅。

  眼前的第一抹春痕,不知醉倒了多少才華橫溢的詩人,洋溢着多少寧靜和諧的詩情,創造出多少千古流傳的浪漫詩篇,成就了多少文明古國的優美詩行。喜歡唐朝白居易讚歎它身姿的曼妙 “金英翠萼帶春寒,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喜歡宋朝韓琦描摹它飄逸的神韻“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衝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喜歡清朝王夫之佩服它不畏嚴寒的氣節”玉峯疑菡萏,絳佩詎辛夷;蝶醒初春裏,香尋未綻時”。最愛當代江澍淵歌頌它蓬勃的生命“柔枝垂披綴金黃,冰消雪融顯榮光,當代春風和暖萌綠葉,迎得百。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道是茶文化的靈魂

  何謂"茶道"?"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明張源《茶錄》) 這是一個方面。更爲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載道", "道"寓於茗飲之中。茶道源於中國,它是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大益吳遠之在《茶道》中倡導"精行儉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蘊,體現了陸羽茶道的精神。

  大益吳遠之把飲茶這一物質生活,導向重視入文精神及心靈昇華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價值評判貫徹於茶事的過程。唐末劉貞亮的《茶十德》中,提出了"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發揚了前朝的茶道精神。此後一千多年間,歷代都對"唐茶道"作了補充和完善。中國茶道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精髓爲指導思想,根植於華夏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並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爲追求目標。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古人爲了修德悟道,把茶道豐富而深邃的精神內容,用精煉的哲學語言概括成"五德"、"八德"乃至"十德",使人易於理解和踐行。如前賢把"清、和、儉、怡、健"五字濃縮於茶道中,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們的淡泊、博愛、謙和、善美和剛強的襟懷。概言之,大益吳遠之提到,中國茶道就是飲茶之道(品茗的藝術)和飲茶修道(怡情養性,薰陶德化)的統一,是茶事與文化、修養與教化的統一。

  茶的八德勵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文化

  茶文化知識體系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茶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茶的起源與發展從茶樹的自然分佈、地質變遷、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茶樹的起源是在中國。但是也有印度說、無名高地說與二元說。茶在最初神農時期是以藥用的。到來先秦時期,茶作爲宮廷貢品,開始了茶的日常飲用。到了漢魏時期,茶開始走向市場,成爲商品。到了西晉,茶就已經發展成爲當時最爲流行的飲料了。如今,茶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第三章:茶葉的分類與加工

  分類:歐洲把茶葉按商品特性分爲紅茶、烏龍茶、綠茶三大類。日本則按茶葉發酵程度不同分爲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我國茶葉分類是比較理想的分類方法,它是按照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爲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加工:綠茶的加工工藝:鮮葉處理(攤放)——殺青——揉捻——乾燥。殺青的溫度一般要大於80攝氏度。紅茶的加工工藝:鮮葉處理(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烏龍茶的加工工藝: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普洱茶的加工工藝:攤放——殺青——揉捻——渥堆——乾燥。普洱茶陳化10—20年味道更佳(存放條件適合的情況下)。

  第四章:茶與健康

  《神農本草》:“茶苦味,飲之使人溢思,少臥,輕身,名目。”現代科學也證明了茶的藥用價值,檢驗出茶中具有多種成分,如茶多酚、維生素、氨基酸、生物鹼等物質,其功能有延緩衰老,延緩香菸毒害,醒腦提神,美容護膚,抑制和抵抗病毒菌,預防和抗癌等功效。飲茶一般是有益無害的。(注:醫生指定不能飲茶者或服藥者不能飲茶)

  第五、六章:茶葉審評基礎知識及品飲藝術

  茶葉審評是一項專業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其對審評的內外環境要求特別嚴格,一般有專門的審評室。所藉助的工具雖然普通但是要求也不能隨便,一般也有專門的工具。“器爲茶之父,水爲茶之母。”一杯好喝的茶不但取決於茶葉的品質,所選用的泡茶器材和水也同樣重要。泡茶用的水有多樣,有泉水、自來水、蒸餾水、湖水等。不同的茶沖泡時其茶水比和泡茶時間也不盡相同,如紅茶的茶水比是1:50,烏龍茶的茶水比是1:22。泡茶時間爲2—10分鐘不等,一般爲5分鐘。無論是審評茶葉還是審評茶水都離不開人的嗅覺、味覺、視覺與觸覺等來

  審評茶的色、香、味、形而對茶進行評價。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因而也有不同的特點,如綠茶是清湯綠葉,而紅茶則是紅湯紅葉。

  茶的審評一定要人出自真心需要人的定力和道德。

  第七章:我國的茶俗文化

  客來敬茶,一直是中國人對待客人的一種基本禮儀。然而,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如漢族的清飲,閩臺婚俗的“茶禮”,北京的大碗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等。而無我茶會則更能體現中國人喝茶與待客之道無尊卑之心的飲茶方式與精神。

  第八章:茶道與茶藝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貫穿於儒、佛、道等傳統文化之中。首先,茶文化與儒家思想的關係。以孔孟爲代表的儒教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倫理教育,強調人與人的關係。如孔子思想:仁、禮、中庸。禮(倫理規範)包括五倫、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中庸更是爲人的最高原則。而茶文化則直接或間接地射出儒家思想的仁、禮、中庸等核心內容。第二,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的關係。道家思想是以老子與莊子爲代表,其根本思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而茶道也強調“道法自然”,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第三,茶文化與佛家思想的關係。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佛教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目前也有幾種非正宗的佛教存在。如宗教佛教,旅遊佛教,企業佛教,甚至有以佛教爲名而無惡不作的邪教。茶道與真正佛教的禪道合成“茶禪一味”。

  總的來說儒、佛、道是一體的,都包括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智慧的教育。唐朝少林寺的一塊碑——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更是體現了三教九流是一家。

  中國茶藝與茶德:目前國內的茶藝可分爲傳統茶藝,加工整理,仿古創新三種。傳統茶藝有1、功夫茶2、蓋碗茶3、綠茶玻璃杯沖泡法。而茶德是指“廉、美、和、敬。”

  茶文化心得體會

  悠悠五千年多年,中國茶文化從神農時代開始延續至今已經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隨着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茶從開始的藥用到宮廷的貢品再到今天,茶已經普及到尋常百姓家了。中國一直有禮儀之邦之稱,而茶則是中國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國的茶與中國的瓷器在世界具有同等的聲譽。茶同樣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所以學習茶文化也必須要了解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目的是弘揚中華文化,用傳統文化來薰陶自己。而在茶文化的課堂主要是學習中華文化的做人理念。《中庸》中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是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智、仁、勇這三條是天下通行的大德。”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也都在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倘若這個社會君臣無義,那麼君臣之間就可能陷入對權力的爭奪而搞得民不聊生;如果父子不相親,那麼父子就可能反目成仇;夫婦無別,家庭也就不再安寧;兄弟無序也就容易手足相殘;朋友交往沒有信用,那麼人與人就無法再交往。這時天下人將會陷入永無休止的戰爭、孤獨黑暗的世界。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難

  以再發展下去了。

  我認爲,人要做到這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並不難。首先,我們要從小做到對父母有感恩的心,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那麼我們的心態就不會變,從而做到其他方面的大道理。李毓秀所撰寫的《弟子規》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只要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弟子規》的教育並真正篤行的話,那麼孩子長大就能做到五項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了。

  老師經常對我們說,來到這個課堂就拋開昔日的一切煩惱安心地上課。的確,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其他方面的傳統文化,它都有修身養性的教育。茶道教育我們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品茶、喝茶,以品茶的方式去品味生活;儒家思想則教育我們仁、禮、中庸;佛家教育我們“禪”的道理等。可見,中華的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許這就是它能流傳幾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除此之外,我們古人所發明的文言文也是炎黃子孫智慧的體現。文言文作爲文化傳承的載體,是它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至今。沒有文言文,古中國的文化也就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一樣在這世界銷聲匿跡。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文言文。

  學習茶文化,一些歷史人物也是不可忽略的。被稱爲茶聖的陸羽所撰寫的《茶經》是中國茶發展的經典濃縮。陸羽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一直爲世人所讚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同樣是一本經典之作,但是他卻爲此而成爲亡國之君(注: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宋徽宗並非僅僅是因爲愛茶而亡國),最後屍寒他鄉。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切勿玩物喪志。

  學習茶文化確實讓人受益良多。上這樣的課,接受傳統文化精髓的薰陶,把一週以來學習和工作所積累的壓力和煩惱在這裏側地地消除,那是人生的一種享受。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接受良好文化的教育來改變人生。在課堂上老師說過每一天都有四個季節,從早晨3點到9點是一天的春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季節,在夢幻中度過。想想也有道理。從此,我也不再放過那充滿清新的空氣,生機勃勃的早晨了。每天天一亮我就起牀。當我走出門口的那一刻我驚呆了,原來小鳥們比我起得更早。它們在“春天”的氣息裏歡歌笑舞,聲音是那樣的悅耳,彷彿走進了一片原始深林裏,讓我感覺到久違了的大自然。這樣的日子我更是充滿活力,生活變得更快樂,更充實。說到久違的大自然,我們確實是久違了。現在自然環境污染嚴重,人對自然的道德幾乎早已喪失殆盡了,老師也說過如今的環保都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把煙囪建高一點而已,環保最重要的還是人心。我是學習環境科學的,我也開始意識到科技並不能徹底地改善環境。其實要改造的並不是自然,自然並沒有問題,而真正要“改造”的是人心。經過探索,我認爲只有具體的科學與哲學、思想道德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爲此,現在我除了學習專業文化外我也開始了思想道德與哲學的研究。

  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的母親不喝茶但也會炒茶。每當老師講到茶葉的加工裏面的每一個步驟我都會想起我和母親一起採茶炒茶的情景。相互對比,我發現從未受過正式教育的母親同樣可以在每一個步驟裏做好。她炒出的茶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喝。同樣我們也會拿自家的茶來招待客人。我們鎮的人一直都被稱作是對待客人最熱情的人,我想那是因爲我們都帶着一顆愛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吧。

  時光冉冉,一學期匆匆而過,而有的人,有的聲音卻永遠留在了心中。當我還在迷茫中,還在痛苦中掙扎,在虛度年華的時候是我的老師喚醒了我,讓我找

  到真理,找到方向。我的老師,我的課堂,我的筆記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激發着我奮發向上,完成我未完成的夢想。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着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1

  中國茶道的人生哲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奔走在喧囂繁華都市裏的“弄潮兒”,涉足於險風惡浪市場經濟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要學會忙裏偷閒,擺脫文山會海、商務羈絆,在歌罷曲終、酒闌人散之時,不妨安靜地沏上一壺茶,或臨窗獨啜,或邀三兩知己共飲,品味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給予的美好享受。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是人類文化又一進步”,“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飢的茶點,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它使生命情調、人生情趣、心靈律動和審美觀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天然沖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寧靜平和、舒適怡悅之中萌動蓬勃的生機,強烈的摯愛。茶詩化了生活,人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有位哲人說:品着茶似乎是品味着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而且蘊含着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薰陶,猶如淋沐着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尋得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污,爲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衆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污;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的本性。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明人陸樹聲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又都在論述茶品之前先論人品,把“人品”列爲第一。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得傳於高流隱逸有云霞泉石磊塊胸次間者。”徐渭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與其說陸樹聲、徐渭愛飲茶,倒不如說他們更注重於飲茶人的人品。與他們同時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中有“論客”一節說:“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辨,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茶品出於人品,一個道德和審美趣味低下的人,必然領略不到中國茶道的真諦。

  中國茶道,還引入了儒家和道家的“內省”思想。孔子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老子的“致虛”、“守靜”(《老子·第十六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都是強調透過內省這種獨特的思想修養方式,達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歷代茶人追求的就是物我相合,並以外物陶悅我心,把深層的文化素養與人格薰陶作爲根本。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也頌揚了這種精神與境界。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即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鬱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於平和,情感得到淨化。

  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嚐回味着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盪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茶,性潔不污,是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徵。人生似茶,品茶即是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是一種超越了物質需求的精神升化。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2

  茶禪與人生感悟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註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爲藍本來着重詮釋。茶禪入性明心見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爲中國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與禪一直有着神祕的關聯,茶意可通禪,至於是漸悟還是頓悟,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傳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蹟。在我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爲美留下時機、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爲這背離茶道歷史和文化本質。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簡約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着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着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着,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白族三道茶蘊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蘊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爲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下面就請跟一起看看白族三道茶。

茶文化

三道茶,白語叫“紹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種風尚,大凡賓客上門,主人一邊與客人促膝談心,一邊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燒水。待水沸開,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輩親自司茶。白族的三道茶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

白族稱這一道茶爲“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會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內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與此同時,將盛器牛眼睛盅換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內中放上紅糖和核桃肉,沖茶至八分滿時,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帶香,苦盡甜來,白族人稱這第二道爲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要吃得了苦,纔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將一匙蜂蜜、少許薑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衝上沸騰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爲度。客人接過茶杯時,一邊晃動茶杯,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趁熱飲下,此道茶喝起來可謂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因此,白族稱此道爲“回味茶”。

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說,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敘誼,預示着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

目前,白族傳統“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已經讓品嚐“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意義

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說,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敘誼,預示着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

人生感悟茶道

人生感悟茶道

  導語:生命在於矛盾,在於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以下我爲大家介紹人生感悟茶道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人生感悟茶道

  1、千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傳揚!小小綠尖,遇水承葉,一杯清茗沁人心腸。世間怡然心情,只在一杯清茶中。

  2、一杯濃郁芳香的茶總有變淡的時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總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淡忘。

  3、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4、杯裏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裏的茶因爲遇到水而清香。待香散盡,茶也變涼。

  5、人生就像那碗茶,剛開始時乾燥苦澀,經過沏泡後飽滿清香,歷變化起伏跌蕩,終究是淡定平和。

  6、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7、兩頭是路,吃一盅各分東西。

  8、生活本如未經沏泡的茶葉,乾癟單薄;只有傾注如沸水般滾燙的熱情,才能讓它飽滿豐盈,清香四溢。

  9、茶逢知已千杯少,壺拋一片心。

  10、人生是飲一杯茶。青年飲茶的第一遍,青澀稚嫩,品不出其中味;中年飲第二遍,豐富醇厚,有太多故事;老年飲第三遍,清澈明白,清香幽遠,回味無盡。

  11、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12、燒水、燙杯、泡茶、續水……每一道程序都極爲講究的,這就是功夫茶。因此,真正能夠坐下來,給自己泡一壺茶,且在泡茶的過程中,享受一種悠閒、一種淡然、一種寧靜,真不能不說是一種奢侈了。

  13、舊人和舊茶都一樣,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如滾燙的水沏到茶杯裏,茶味是越來越濃的,但總免不了,喝掉之後要再重新倒。

  14、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

  15、經由滾燙的沸水,經由忙亂的沉浮,嘗一口這茶,真苦真澀,如同創業的艱辛;奉獻了青春的美麗,奉獻了生命的精華,品一口這茶,真香真醇。

  16、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見故人。

  17、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羣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18、在茶坊喝茶,一男要和一女分手,女的突然爬到窗臺上威脅他男友分手就跳,6樓啊,跳下去不死都殘。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大家都勸男的算了,後來那男的妥協了,不分了那女的撒嬌叫男的抱,往窗外看了一眼轉身走了。那女的跳下來就追。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情況。過去窗邊一看,尼瑪,有陽臺的。

  19、有生之年,只訴溫暖不言殤,花味漸濃,茶味漸醇,傾心相遇,安暖相陪。

  20、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21、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葉片臥底後,飲之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22、西湖龍井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峯、龍井、五雲山、虎跑一帶,歷史上曾分爲"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爲以產於獅峯的品質爲最佳。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23、看着這杯種茉莉花茶,我覺得美不勝收。此時,一股撲鼻的清香更使我陶醉,我不禁像野狼一樣撲上去,“慢!”爸爸的大手擋住了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喝茶要慢慢品嚐。”大約等了三分鐘,我終於可以“一喝爲快”了,啊——只覺得一種甜絲絲的味道隨着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不禁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感了。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爽”。

  24、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25、人如茶,當如沸水一般的困難來襲時,有的抗爭不息而浮水面,有的躲避屈服而沉杯底。茶如人,初沏的茶色綠味香,一如青春的活力;久喝的茶色淡味寡,一如暮年的衰老。

  26、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27、品茗者盡享茶趣,啜飲一口,齒頰留香。

  28、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29、父愛如茶,雖然苦澀,然細細品味卻是滿口芳香與甘甜;父愛如酒,雖然熾焰如火,但事後回味確實讓人感動而難忘。

  30、清晨,坐在電腦前,我喜歡喝一杯茶,看幾許文字。一夜安眠,晨光清朗,再有香茗陪伴,心情愜意如風。我有兩種品質很好的茶葉。綠茶清香,紅茶馥郁。綠茶適合慢飲,啜咂之間,餘味慢慢從牙尖、嘴角蔓延,其香邈遠。而紅茶要一口一口的飲下,溫潤香濃,讓人心神盪漾。

  31、茶再好,也有變淡的時候;茶再差,也有芳香的一刻。

  32、四大皆空,坐片時何分爾我。

  33、不管等待是多麼渺茫,水是多麼滾燙,只要心中的理想不滅,就能送來清醇的茶香。

  34、茶味人生,有苦澀也有甘甜。

  35、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36、臺灣有一個很特別的水仙茶。它呢,第一泡的時候會比較苦澀;第二泡呢,會比較幹香;第三泡,濃醇;第四泡呢,會比較清冽;到了第五泡了,就一點茶味都沒有了。是啊,再好的茶,到了第五泡也沒了味道。

  37、每週可以回家一次補充營養,可以經常和朋友出去喝茶聊天,大學的課程按部就班地讀,你自己用不着選擇,也不需要做承擔,這不叫呢。意味着,自己讀書,自己工作,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孤獨,一個人解決所有的問題,一個人承擔所有的選擇。

  38、茶敬客來茶當酒,雲山雲去雲作車。

  39、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40、佛能洗心,茶能滌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後甘,人生亦如是,如飲黑茶。生活禪,幸福茶,禪洱茯茶,一生幸福。

  41、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42、始苦終甜,苦甜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永遠是苦的,有苦有填纔是好茶。

  43、乾癟的外形,暗淡的顏色,因了水的注入就綻放美麗的容顏,散發清淡的香味,而她沉入水底時,人們在青綠的水中回味她的'美。

  44、一簾春欲暮,茶煙細楊落花風。

  45、小鼎煎茶麪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着南塘移樹時。

  46、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4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

  48、年有四季,天有四時,喝茶有益,喝茶有異。一年春喝綠茶,夏飲紅茶,秋冬黑茶;一天當中上午綠茶,下午紅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隨。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49、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熱鬧後的落寞。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裏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倒上一杯茶,看着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

  50、晚上,爸爸剛進門,我便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東張西望到處尋找,最後發現香味是從爸爸手上的包裏發出來的。待爸爸開啟包,才知道是裏面裝着一袋茉莉花茶。爸爸還得意地說:“這可是頂級的茉莉花茶哦!”說着,就迫不及待地泡了一杯茉莉花茶。

  51、田田詩客句,閒傾荷露試烹茶。

  52、在又苦又甜的茶裏,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53、喝茶是一種境界,喝茶的時候什麼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要說,連喝茶的心都不要有。全身心貫注在茶上,一口一口慢慢品茗,不要在意茶味的甘苦,你的心越清淨,喝出來的茶越清香甘爽。由是可知,喝茶其實就是在品味生活。

  54、十載許句留,與西湖有緣,乃嘗此水。

  55、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56、來不請,去不辭,無束無拘方便地。

  57、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靈魂在水中游走。欣賞着茶的舞姿,傾聽着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眼前。

  58、你錯了,水仙茶比較特別,等它沒有茶味的時候呢,它纔會真正的開始散發悠香。只要你閉上眼睛,你就可以感覺到,那花在脣齒間復活;然後聽到那水仙在心裏綻放的聲音。

  59、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着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60、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

  61、人生如茶,風華正茂的時候也許正是自己最苦澀的時候,人老心衰的時候,真是甘甜入心的時候。

  62、人生如茶。初涉人世就像溫水沖泡的茶,隨水的起伏沉浮,飽嘗如茶的苦澀;幾經打拼,幾經磨礪,終於嚐到了清香甘醇的滋味。

;

茶文化的基本理念有什麼

中國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歷史,也誕生了自己的理念,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理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核心理念

  1.“清”。

  一個“清”字,涵蓋着“淡”“儉”“廉”“正”“真”“靜”等茶文化多種內涵。“清”的特徵,首先來源於茶的自然品質。清是與茶葉、茶飲、茶道(藝)相關的清氣、清和、清雅的清純品性。茶生長在山水草木之間、雲霧繚繞之境、生態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華,集山水之靈氣,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寶物。

  “清”是與修養、品德、情操相關的清心、清靜、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觀大千世界,領悟到從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態度觀人察事,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積極的人生。“清”是與從政爲官相關的清正、清白、清廉的品質。幹部清正、清廉、 清明 ,“清”乃爲政之本,權力本該清純。“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徵,她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和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茶道中把“清”“靜”作爲達到物我兩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清靜平和的心境,營造幽雅清靜的環境和空靈靜寂的氛圍,在世事紛擾中,讓人們心寧神靜,自省自察,去除煩躁,化解心結,於清思靜觀之中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福地洞天。正如唐代著名詩僧皎然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無門禪師在《無門關》中也說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讚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態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動作,得到、捨去是人的基本選擇,拿起、得到就要敢於擔當,專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捨去就要坦然面對,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丟掉不切實際的慾念,把心開啟,纔是開心、高興。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話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清心、清氣、清正、從容平淡、善於捨得,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誠敬、尊敬、敬畏、敬愛之情。“敬”是人對自然、對規律的敬畏之心,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友好相處、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敬”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互懷敬意、相敬如賓的友好關係。“客來敬茶”,是中華傳統禮法禮俗中最爲普遍和常見的禮儀之道。贈茶、敬茶正是睦鄰友好情誼的重要載體。泡茶、 飲茶 、敬茶、贈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禮節,更是禮儀。“敬”是人所應該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愛之情。當今,敬祖尊老、和睦相親、長幼有序等生活禮儀更應當發揚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質。“敬”字所體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美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只有“德”植根於心,才能保障個人和國家更快的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問題。中華茶文化尊崇和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中的恭敬、自律、沖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與自然相處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資源和人生態度。

  茶中的生活,不僅只是物質的享受,更講究的是對自然、對規律、對歷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愛幼及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規矩操守,並在禮俗薰陶中涵育道德修養的行爲方式,促使人與人之間以“敬德”爲重的友好關係的培育。

  唐代劉貞亮稱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爲養生之術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養性,砥礪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則行正,心靈端正,人才端正。先,再成才;既,則成才。

  有人說,人生像一輛車,輕車簡行,不超載,不超速,就能順利抵達幸福港灣。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綠水間,是與健康相伴行。人與茶的關係,其實是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友好關係的反映。人類不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這敬畏之中,建立起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生態倫理關係。特別是在當今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關係十分緊張的現實環境中,尤其需要修復甚至重構這種友好關係,在茶意氤氳之中,推崇迴歸自然,節制、簡單生活、詩意棲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轉人類背棄自然的身影、阻止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爲、延緩人類匆忙無序的腳步、消減人類貪得無厭的慾念。

  3.“和”。

  “和”是“以和爲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的本質,也是茶文化的內核,展現海納百川,相容並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氣派。“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我心靈的和諧關係,顯現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是自我心靈的寧靜和諧,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樂章。

  平和,關乎人自身心靈的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協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中來。茶文化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更講究的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秩序。茶講究奉獻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多元共生、共容共榮。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於一個“人”字,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的關係,將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體現在人際關係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現出平和恬淡的神韻,十分適宜於人們對平靜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追求。茶,清純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倫,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適宜,和是恰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茶在採製、泡飲到品飲的整個茶事過程中,無不體現“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不同之和。“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是泡茶時的中庸之美;“奉茶爲禮尊長者,備茶深意表濃情”是待客時的明倫之禮;“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茶中英”,是飲茶時的謙和之態;“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是品茗環境的儉行之德。由此,顯現和誠處事,和氣待人,和諧社會,和平發展的意境。

  茶可以養“愛心”,以致“仁者愛人”;可以養“德心”,以致“精行儉德”;可以養“靜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養“苦心”,苦其心志,苦盡甘來;可以養“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養“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的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可以養“專心”,專心致志,用心體會,充滿恭敬,飽含感恩;可以養“和心”,和諧中庸。

  八心安寧,人自和靜,便能感悟人生、領悟真諦、提升覺悟,看世界碧海藍天,山清水秀,風和日麗,月明星朗,以臻於身心、淨化自我、道德、心靈和諧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則天下和。心靈是田地,慾念是種子,每個人的精神健康了,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清朗起來。

  茶文化本質上就是和諧文化。茶總是清純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風、和諧之韻,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撫慰心靈的良方,故而儒以養廉,佛以參禪,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飲以養生,由此達到和誠,和氣,和諧,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願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學境界上的共同昇華。中國人總以潔淨爲美,如藍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氣潔淨,冰清玉潔、潔身自好等。“美”是純美茶葉和精美茶園的觀賞之美。

  茶葉素有“東方美人”之稱,其純淨光潔之形、水中蹁躚之姿、鵝黃嫩綠之色,頗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態。茶與水在純淨的色調對比中,析分出豐富的層次,濃淡淺深之間,深蘊着內在的生命活力,洋溢着青春年少的美麗。而湯色的豐富多彩,更是呈現出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乾紅等原生態的、豐富的豔麗層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飲已傾城”“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嘆,因而引得古往今來的無數文人墨客爲之吟詠、揮毫,讚賞茶葉的至純至美,韻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爲南方之嘉木,或灌木叢生,或喬木傲立,連接成漫山遍野的蒼翠茶園。茶園,是紅脈綠韻的風景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是返璞歸真的絕妙地。她吐故納新,淨化空氣;固土納水,涵養大地;四季常綠,賞心悅目。既是生態的結晶、自然的內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環境、生態美好的象徵。

  茶韻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層面上的無限風光,更是茶飲品味的綿長氤氳對精神浸潤、體現茶客的修養和之功。盧仝的《七碗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的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透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爲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 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透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透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着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着中國人的博愛準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薰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爲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爲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着飲茶,中國人啓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衝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透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衆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週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 文章 ,題爲《茶應成爲“國飲”》,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範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爲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爲重要課題。何爲‘國飲’,就是要透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爲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爲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爲“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最後 總結 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繫起來。要透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爲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爲,茶應該成爲“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着世界上茶消費羣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爲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係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傳統茶文化的理念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諧 作爲中華文化源頭的《易經》,以陰陽二爻演化出八卦繼而六十四卦,分別各種陰陽組合狀態,直觀地講述自然、萬物皆由陰陽兩種不同的元素組成,陰陽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陰陽組合得適當和有序,人和事的發展就能處於最佳狀態,“陰陽和諧”是一切變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陰陽變易,整體和諧,才得以化生萬物。世上萬事萬物就處在這樣一個統一的超巨系統之中而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而達成整體運動,理想的狀態便是“太和,和之至也”。這種注重整體與局部聯繫的萌芽態的系統思想,寓含着原始而樸素的協調、平衡與和諧的理念。

  儒家從《易經》中引申出“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認爲人不過是天(自然)的一部分,認爲“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統一的,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孔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推動事物的的變化發展,這是天(自然)的法則;人只有順應這個法則,維護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以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協調、共生,這要成爲人的基本素質,並由此衍生出“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爲貴”的管理理念、“禮、義、仁、智、信"的做人準則和“天下爲公”的“大同”社會觀。

  道家除了更加重視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明確提出“自然之道不可違”之外,對個人自我修養的要求別居一格。道家強調在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認爲“天道助弱”、“天之道”就是要“損有餘而補不足”,反對以智欺愚、恃強凌弱、以少犯老,從而把扶弱濟困和公平正義提到了“天道”的高度。道家經典《道德經》提出處理人際關係的“不爭”思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自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的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迷信自己,自以爲是,爭強好鬥。只有先尊重別人,才能最終獲得天下人的尊重。道家的“不爭”說,與儒家的“中庸中正”、墨家頗具平民色彩的“兼愛非攻”、佛家的"八戒十善”是出一轍,各有千秋。即使是崇尚法治的法家,也是爲了“抱法處勢”、“無爲而治天下”,依法治國,確保社會安定和諧。法家主張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了原始的司法公平與公正。

  佛教所說的“淨土”,即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淨、優美、良好,這種淨土也是一種和諧的社會;“普度衆生”是徹底的公平;“出家人不打誑語”就是誠實信用;佛教特別重視懲惡揚善以求公正;佛教講“慈悲爲懷”即是講寬容、團結,處理好人際關係;另外,佛教也很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倡佈施,戒殺,放生,素食等等,具有尊重生命,提倡節約,關懷生態平衡,注重環保的深層意義,本土化了的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合理內核中的瑰寶。

茶文化中包含了哪些人生價值觀

複製一篇現成的文章吧:

茶文化中包含了哪些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歡迎閱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尚和

——協調人與他人關係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透過以“和”爲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茶文化關於“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係和人際行爲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

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

“和”

與“中”的關係,“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表現爲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倡導“禮之用、和爲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並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

種捨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淨,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透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

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

於“和”的哲學思想貫穿於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於治世

的機緣,佛家則是緣於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於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瞭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

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於煮茶風爐的製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於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

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爲土;爐內燃燒木炭,爲木、爲火;爐上安鍋,爲金;鍋內有煮茶之

水,爲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採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 “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範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於“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透過

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重德

——擺正人與自我關係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首先,茶性蘊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徵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

也。”

茶被稱爲嘉木,是因爲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

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繫,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

的本質特徵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鑑,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裏,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

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於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

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並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

神所在。到了後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爲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

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註解。王澤農先生認爲,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

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爲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爲“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爲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爲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儘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

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

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爲茶聖的陸羽,幼

爲棄兒,長於佛門,一生不仕,致力於茶事研究,他常腳着芒鞋,獨行野中,採茶覓泉,品茶鑑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

著——《茶經》,爲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願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衆

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於吃苦、善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於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爲目標的價值取向,對於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貴真

——溝通人與自然關係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於天,自然不可易,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

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

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爲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爲用,味至寒”。唐代裴

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爲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

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

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

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祕集》稱“品

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鬆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裏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

幽、清、淨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閒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

話。明窗淨几,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

時,離不開鬆、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們對茶的品飲,除了外在的環境之外,重要的還必須有內在的心境。自然環境與人的心境和諧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鬆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崇儉

——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係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於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

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爲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

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後,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並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

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麼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嚮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製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製,則“涉於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

“聖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於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

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託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爲閒雲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託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爲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茶文化關於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思想,構成互相聯繫統一的人生價值觀,它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響着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爲方式。中國茶文化作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共同享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她與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會在一起,形成了共識與認同。當今世介面臨着

“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對於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中國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研究和開發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弘揚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