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2W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1、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

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2、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手誤殺。

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爲這隻天鵝報仇,命令他們火燒所有的人和動物。

其他神仙冒着生命危險提醒人間的人們。

結果,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前後,每一-個家庭在門外掛起燈籠,並燃放煙花爆竹,給天兵天將造成各家各戶起火的假象。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元宵節有多個傳說故事。

其中一個傳說是漢文帝爲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之日,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另一個傳說是玉皇大帝爲了報復一隻被誤殺的天鵝,制定計劃火燒人間,但被人們掛起燈籠、燃放煙花爆竹騙過。

還有一個傳說是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保證讓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和家人團聚,後來在長安街上擺占卜攤,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引起恐慌,最終漢武帝得知後決定在正月十五晚上點燈放煙火,讓元宵找到家人。

還有一個傳說是玉皇大帝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後來太白金星建議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讓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於是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放了一種叫“元宵”的藥,百姓們吃了後果然發起病來,從此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人們便吃着元宵慶祝。

元宵節有多個傳說故事。

其中一個傳說是漢文帝爲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之日,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另一個傳說是玉皇大帝爲了報復一隻被誤殺的天鵝,制定計劃火燒人間,但被人們掛起燈籠、燃放煙花爆竹騙過。

還有一個傳說是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保證讓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和家人團聚,後來在長安街上擺占卜攤,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引起恐慌,最終漢武帝得知後決定在正月十五晚上點燈放煙火,讓元宵找到家人。

還有一個傳說是玉皇大帝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後來太白金星建議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讓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於是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放了一種叫“元宵”的藥,百姓們吃了後果然發起病來,從此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人們便吃着元宵慶祝。

有哪些有關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1、傳說故事一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2、傳說故事二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身處深宮,沒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聚盡孝。爲此,她欲跳井自盡,爲了幫助元宵姑娘爲父母盡孝,智者東方朔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告訴漢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燒長安都。爲了拯救長安城,漢武帝問東方朔該怎麼辦。

東方朔回答說火神最愛大紅燈籠。他建議在街道上懸掛大紅燈籠,皇帝、皇后、六宮嬪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觀賞燈籠。這樣,火神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災難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採納了東方朔的建議,當所有人都外出賞燈時,元宵得以有機會溜出皇宮,和家人團圓。

擴展資料:

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小故事

【 #元宵節# 導語】元宵節在古時候叫“上元節”,古人稱“夜”爲“宵”,而正月又稱元月,正月十五的夜晚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上元節”又被稱爲“元宵節”。以下 考 網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小故事,歡迎閱讀! 1.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小故事

  1、劉邦去世後,呂后執政,劉氏小皇帝只是個擺設。呂后除了沒像後世的武則天當皇帝,所掌握的權勢和皇帝沒什麼不同。而且她提拔呂家勢力,在朝廷中引起極大矛盾。呂后病逝後,諸呂在上將軍呂祿集合,陰謀篡奪劉氏江山。齊王劉襄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在正月十五一舉粉碎了諸呂叛亂陰謀,即位的漢文帝爲了慶祝這一勝利,決定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張燈結綵,慶祝平“諸呂之亂”的元宵節。

  2、漢朝時天地之間的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漢朝就指太一神。史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漢武帝將祭祀太一神的時間,定於正月十五,因此這個日子演變爲後來的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3、漢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經”,之比唐僧取經早了幾百年。不過蔡愔並沒有到達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後就遇見了印度高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請下,馱着佛經和佛像到了大漢的首都洛陽,漢明帝專門赦建白馬寺用於譯經。據蔡愔、竺法蘭與迦葉摩騰介紹,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點燈敬佛的習俗做法,敬佛的漢明帝下令全國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全國的士族庶民都掛燈,久而久之,元宵節掛燈的風俗就產生了。

  4、道教的鼻祖雖然是春秋時期的老子,但道教的產生卻是從東漢時期張天師開始。第一位張天師名叫張道陵,他創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日子,所以燃燈慶祝,後來演變爲元宵節。

 

2.元宵節句子

  1、明月天上圓,歌聲地上歡;花燈千光照,煙花綻璀璨;湯圓鍋中鬧,人們展笑顏;神州祥和地,百姓慶團圓;祝元宵節快樂!

  2、你圓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膚靚美體蕊紅豔綠,溫柔甘飴令我癡迷,十五燈夜吻你吃你!祝親愛的你元宵節快樂!

  3、微笑是火,快樂是鍋,祝福是元宵,願微笑的火點燃快樂的鍋煮着快樂的元宵,那祝福的香飄向永遠快樂的你,祝元宵節快樂。

  4、明月圓圓添思念,短信字字是真情;元宵節到了祝:鞭炮聲聲向你傳好運!湯圓給你送來甜蜜的幸福!花燈盞盞照亮你的前程!

  5、元宵節,煮一碗湯圓送給你:平安皮包着祝福餡,用愛心煮熟,吃一個幸福,吃兩個溫馨,吃三個健康,吃一碗發財,喝湯順利!

  6、你是餡我是面,不如做個元宵大團圓;你是燈我是紙,不如做個燈籠生活火;你情我願慶佳節!歡歡喜喜鬧花燈!你我愛情比元宵甜!

  7、新春是光芒的,普照你人生的每一步前程;元宵是融洽的,溫暖你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我的祝福是綿長的,陪伴你人生的每一個瞬間!

  8、新年來啦:平安夜啦,聖誕節啦,元旦節啦,大年三十啦,春節啦,元宵節啦。在一年的年尾末歲,祝福你新年: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啦!

  9、新年的餘音還未退去,又迎來元宵的喜慶,在這快樂共同分享的時刻,短信也一起分享,祝你在元宵夜吃好看好玩好樂好!祝元宵夜快樂!

  10、熱情如火好像一把火,煮碗湯圓溫暖你牛年心情;我的思念串成串,佈滿你的心空,爲你元宵夜的美夢增添色彩,真誠道一聲:元宵快樂!

  11、千千心語共一輪圓月,脈脈含情包元宵情節,紅紅燈籠把希望高掛,火火舞姿任熱情揮灑,團圓煙花開滿天,幸福吉祥暖心田。祝元宵節快樂。

  

3.元宵節句子

  1、一個圓圓的湯圓,送給你;一顆圓圓的心,獻給你;一份圓圓的真情,寄給你;一條圓圓的祝福,傳給你,祝你:元宵節快樂!

  2、元宵的燈火同天上的月亮在爭相放映着光芒,新年的祝福在這裏休憩並走向永遠,小小的湯圓包裹着幸福送入你的心間。元宵節祝您閤家歡樂!

  3、元宵節,家團圓,許個心願圓又圓;日圓,月圓,團團圓圓;官源,財源,左右逢源;人緣,福緣,源源不絕。真誠地祝福你:願願遂心!元宵節快樂!

  4、祝年年如意,月月事事順心,日日喜悅,時時高興歡喜,刻刻充滿朝氣,月圓人圓花好,事順業順家興!元宵快樂!

  5、潮漲潮落,月盈月虧,牛年即將迎來第一個月圓之夜,祝你:月月加薪,月月發財,月月健康,月月精彩,月月平安,月月吉祥,月月快樂,月月幸福!元宵節快樂!

  6、寒風吹走了春意,彤雲遮住了圓月。但是瑞雪帶來了吉祥,問候送上了祝福。只要心中擁有一輪明月,幸福就會永遠伴隨着您。祝朋友元宵節快樂!

  7、有花有月真娛人,桃紅柳綠不勝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煙花璀璨月如銀,滿街霓虹俊男女,片地歌舞慶良辰,發條短信與君享,福壽齊臨君家門。

  8、我在湖邊放下一盞蓮花燈,湖水盪漾着我的問候,隨波輕輕來到你身邊;我在天邊升起一盞孔明燈,月光映襯着我的祝福,隨風悄悄送給你,元宵節快樂!

  9、在這彩燈如晝的時節,我們一起相約黃昏後,今晚我要讓你成爲最幸福的人兒。

  10、元宵節快樂,送你個燈謎猜猜:勞動節國慶節打一成語,猜到了嗎好好想想,還沒想出來真笨呀你,答案:一五一十。祝你今年變聰明點啊。

  11、湯圓粘,人團圓,紅燭花燈鬧佳節,歡樂闔家歡。鞭炮聲聲笑開懷,漸無語,星闌珊,月光如水照無眠。元宵春風暖。祝元宵節愉快,祝您元宵節快樂!

  

4.元宵節句子

  1、正月十五鬧新春,閤家團圓享溫存,快樂佳餚鍋中燉,幸福元宵大口吞。願你佳節享如意,財運福運滿幹坤,愛情甜蜜友情穩,紅火吉祥迎進門!祝福送你願你生活像湯圓一樣圓滿,愛情像餡兒一樣甜甜蜜蜜,事業像湯圓一樣順滑順利。總之一生春色滿園,一生幸福美滿。祝你元宵快樂!

  2、新年過完,歡笑沒散。好運接連,花好月圓。元宵來伴,月圓人圓。吃口圓宵,心如蜜甜。元宵粘粘,情誼綿綿。衷心祝願,身體康健,錢途無限,幸福無邊!

  3、正月十五喜慶多,閤家團圓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體健康快樂多,財源滾滾鈔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願好事多多多!

  4、圓的月亮照着圓圓的餐桌,圓圓的餐桌放着圓圓的碗,圓圓的碗裏盛着圓圓的元宵,圓圓的元宵圓着圓圓的夢想,圓圓的夢想馬上就會實現。元宵節快樂!

  5、花燈吐豔映新春,湯也圓圓福也圓圓;良宵美景迎佳節,事也圓圓財也圓圓;笙歌一曲唱佳音,人也圓圓心也圓圓。恭祝元宵佳節,好夢圓圓!

  6、相互思念長長久久,美好時光不會倒流,真心友情需要珍重,牽掛之心永不放鬆,閒暇之時記得問候,節假日裏不忘祝福,今天是元宵節,祝你元宵節快樂!

  7、月亮,元宵,映襯着你的歡笑,正月十五迴盪着你的歌調,羊年新春充盈着你的熱鬧,此時我心久戀着你的美妙。

  8、給你一碗湯圓,裏面加點糖,最後放點鹽,分開是鹹的,見面是甜的,最後才知一切是幸福的!元宵節快樂!

  9、花好月圓,映襯着無限的真情眷戀,風和日麗,放飛着無盡的深情惦記,祝福元宵,帶動着無比的心願美好,祝願你心想事成,快快樂樂歡度元宵。

  10、送你一碗湯圓願你的愛情甜蜜蜜;送你一盞彩燈盼你的事業順順利利;送你一顆真心祝你的節日快樂洋溢!

 

5.元宵節句子

  1、元宵佳節鬧花燈,歡天喜地心相連,滿天煙花伴明月,吉祥如意樂無邊,我發短信送與你,祝你花好月圓閤家歡,平安健康每一天。

  2、新年月圓人團圓,湯圓圓圓香又甜,花好月圓羣燈豔,親人團聚慶團圓。祝願你:春風春雨春常在,花好月圓人團圓。元宵節快樂,團團圓圓!

  3、圓圓圓圓圓圓滾滾的元宵節就要到了,滾滾滾滾滾滾燙的祝福送給你了,提前祝你兔年元宵花好月圓、閤家團圓、幸福快樂、圓滿。

  4、元宵節,龍燈鬧,送元宵,逗你笑。圓圓的元宵,圓圓的月;圓圓的元宵,圓圓的情;圓圓的元宵,圓圓的緣;圓圓的元宵,祝你幸福又歡樂!

  5、帶上誠摯的祝福,願你在元宵節裏,找到幸福,找到歡樂,找到甜蜜,找到吉祥,找到美滿,找到金豬,找到福豬,找到財豬。元宵快樂!

  6、金羊送瑞,親愛的朋友,我在想念你,品味着你給我的力量與支援,一種親情的感應在我心中升騰,元宵節裏,我的心陪着你,元宵節快樂!

  7、元宵圓圓,好運連連;元宵鼓鼓,幸福滿滿;元宵甜甜,快樂綿綿;元宵粘粘,團團圓圓,祝你元宵節勝似元宵,甜甜蜜蜜,圓滿,幸福美滿!

  8、燈火連星掛,煙花傍樹開。情和圓餡裹,笑自彩屏來。萬戶風聽竹,三更月落梅。爭春當趁早,青帝屢相催。元宵佳節祝你身體健康,閤家團圓!

  9、元宵到,生活俏,吉祥之星爲你繞,五彩花燈爲你放,快樂之樹爲你茂,好運之粥爲你甜,幸運湯圓爲你圓。祝你元宵佳節幸福盎然,快樂無極限!

  10、天空明月光,元宵鬧嚷嚷,不知今年湯圓有何新花樣?黏米揉快樂做皮,芝麻和甜蜜是餡,用真心的湯煮好爲你奉上:元宵節日快樂,生活勝過蜜糖!

關於“元宵節”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

有關元宵節的傳說

1、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據說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3、元宵節與燈火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畜,人們爲了自衛,就組織起來與之戰鬥。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聞訊後大怒,立即傳旨,令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欲將凡恫人畜財產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無辜百姓受難,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向人們通風報信。消息傳開,所有的人都被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很久,一個老人終於有了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誤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衆人聽說後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僥倖保住了生命財產。

4、火把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據說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5、“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有認爲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合稱“三元”。這樣,正月十五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6、麻痹天帝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有什麼傳說故事

【 #元宵節# 導語】元宵節是我國各個名族的傳統節日,是農曆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了。以下是 考 網整理的元宵節有什麼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1.元宵節有什麼傳說故事

  1、爲紀念呂后而設

  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2.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闔家團圓,還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和對家鄉故土的思念。

  1、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爲“湯圓”,因爲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2、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3、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3.元宵節的常識

  1、上元節的風俗文化

  鬧花燈是上元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 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爲“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 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爲山西民間羣衆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無數羣衆。

  2、上元節適合做什麼

  掛花燈的活動,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爲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爲五天,明代則爲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爲神鵝報仇,要於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爲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着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多種形式。

4.元宵節吃什麼菜好

  1、紅燒肉

  紅燒肉相信是很多人餐桌上面必備的吧,每到一個時間都是會做上一道紅燒肉來吃的,其實紅燒肉是非常好的一種選擇呢,特別是下飯吃是吃的呢,那種滷香味光是聞着就要流口水了。

  2、拔絲湯圓

  拔絲湯圓的前提是先將元宵炸熟,其實道理跟拔絲地瓜一樣的。鍋內加入白糖及適量的水,用小火慢慢將水加熱白糖溶化,一直加熱至白糖冒泡變成金,此時將炸好的湯圓放入鍋內,迅速與糖攪拌均勻,迅速出鍋盛盤,就做成甜香可口的拔絲湯圓。

  3、生菜

  生菜,也許很多人都說,平時也經常吃,這個元宵節有什麼關係。其實,元宵吃生菜是廣東人喜歡的,生菜拌以糕餅煮是一種不錯的食物,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節慶也圖一個好兆頭。從生菜的名字來說,可以諧音爲生財,因此生菜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吉祥之物。

  4、糟羹

  糟羹是浙江台州的一種傳統小吃菜,主要是用米粉,薯粉或者藕粉調製而成。糟羹有咸和甜兩種口味,在當地“正月十四吃鹹糟羹,正月十五吃甜糟羹”的習俗。

  鹹糟羹,一般用蔬菜,肉末或者魚肉製作而成,先把肉菜炒熟,加水燒開然後加入米粉或者薯粉慢慢攪拌成濃稠狀。

  5、土豆燉牛肉

  土豆燉牛肉,吃過的都知道是好吃的,因爲土豆和牛肉是非常好的搭配來着,重點是真的好吃,而且對於家常菜來吃是的選擇了,那種香香軟爛的感覺是非常好吃的。

5.元宵節的傳統食物

  1、湯圓

  在元宵節的時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湯圓,臺灣的民歌《賣湯圓》中有一句歌詞是:"一碗湯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天上月圓,碗裏湯圓,意味着家庭團圓,闔家幸福。

  湯圓是糯米粉加水調和成糯米皮,然後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種餡料,一般都是乾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後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個圓球就可以了,湯圓是包出來的。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爲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麪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麪滾成圓球方纔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爲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陝西等地方在元宵節的時候有食用元宵茶的習俗,雖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元宵茶是在熱湯麪中加入各種的水果和蔬菜烹飪而成的,在過年期間食用了大魚大肉之類油膩的食物之後,正月十五的時候食用這種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元宵茶,能夠緩解油膩感。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麪下鍋做油茶也曰麪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麪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從漢朝的時候就流傳下來一個習俗點面燈,面燈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其實就是麪粉做的燈,也叫做面盞,主要是北方地區的習俗。面燈的形狀有很多種,一般會做燈盞十二個,閏年的時候做十三個,在燈盞裏面放食用油,然後點燃,這樣就是面燈了,元宵節的時候的燈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並且能夠祛病辟邪的。而面燈是因爲古代科學不發達,就用面燈滅了之後裏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來預測接下來一年中十二個月份的水、旱的情況,等正月十六的時候,把面燈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則是把面燈放在鍋裏蒸,蒸熟之後,面燈裏面殘留的水分的多少來預測。

  11、麪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麪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爲宴誌慶。”落燈時吃麪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12、豆麪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麪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3、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區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時候食用鹹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時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節食品,屬於傳統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用糟羹。糟羹分爲鹹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爲主料,然後添加自己喜歡的配料製作成自己喜歡的口味。

  14、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爲發麪,麥餅爲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爲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爲“時湯”。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 #元宵節# 導語】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農曆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了。以下是 整理的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1.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1、漢文帝平亂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扶其子登基,後來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最後徹底平定“諸呂之亂”。平亂之後,衆臣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東方朔在御花園發現宮女元宵因無法和家人見面準備投井自 殺,深感同情,保證會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他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陷入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扔下一張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的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一看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東方朔。東方朔便提出讓宮女做火神君最愛吃的湯圓,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再讓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造成滿城大火的假象瞞過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宮廷人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裏家家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與元宵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宮女元宵做的湯圓,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2.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1、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3、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爲了彩燈。

  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爲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爲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

  

3.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 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4.元宵節的習俗

  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們過元宵節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3、放焰火

  元宵節最爲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豔麗。

  4、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5、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6、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5.元宵節的節日發展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是中國曆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 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

  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爲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爲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關於元宵節的傳說也有很多。下面來看看元宵節的傳說簡短。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1

  1、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漢代,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2、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爲“元宵節”。

  3、天界神鳥不小心被獵人射死了,天帝震怒,要在正月十五火燒人間。凡人與那幾日張燈結綵,鑼鼓喧天。天帝誤以爲人間已起火。後人間以此爲俗。

   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一則傳說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裏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纔來投井。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按我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元宵的由來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2

  1、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2、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手誤殺。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爲這隻天鵝報仇。他開始制定計劃,派出一支天兵天將於農曆正月十五來到人間,命令他們火燒所有的人和動物。但是其他神仙並不贊同這一計劃,他們冒着生命危險提醒人間的人們。結果,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前後,每一個家庭在門起燈籠,並燃放煙花爆竹,給天兵天將造成各家各戶起火的假象。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成功騙過了玉皇大帝,人類也因此逃過滅絕的危險。

  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4、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3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爲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也有人認爲,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着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爲題材。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爲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爲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爲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爲「鼓子燈」,因爲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爲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爲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裏舉行,因爲寺廟乃民衆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裏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爲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元宵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狂歡節,同時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有着很神祕的傳說,有着很有趣的傳說故事。下面來看看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1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2

   1、元宵節與燈火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畜,人們爲了自衛,就組織起來與之戰鬥。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聞訊後大怒,立即傳旨,令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欲將凡恫人畜財產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無辜百姓受難,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向人們通風報信。消息傳開,所有的人都被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很久,一個老人終於有了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誤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衆人聽說後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僥倖保住了生命財產。

  爲了紀念這次成功消災,此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產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以示紀念和慶祝。

   2、元宵節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叫東方朔的人,個子矮小,足智多謀,風趣滑稽,心地善良。宮女不管是誰觸犯了漢武帝,當皇帝怪罪時,他總上前講情。因此,宮娥綵女都對他非常敬愛。那年臘月,下了幾天雪,東方朔去御花園折梅花。剛進園門,見一個宮女正淚流滿面欲向御井撲去,他急忙上前攔救。原來這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西北山上,家裏還有父母和一個小妹妹。自從被選進宮後,每逢年末歲首,她總思念親人,心如刀割。這幾日風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艱辛度日的父母、小妹。心想:既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元宵的訴說,先安慰勸解一番,且答應設法讓她與父母、小妹妹見面團聚。

  東方朔從元宵的身世,聯想到宮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親的苦水,便下決心想出了一條妙計。這天,他來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裏,如此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長安大街賣起卦來。有人認識東方朔,知道他識天文,通陰陽,都爭着占卜求卦。結果,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籤語。人們非常驚慌,紛紛求問解脫之法,東祕地說:“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到西北十里鋪大道口等候。天晚時,從西北方向會過來一個騎粉色驢子的紅衣姑娘,。見到她後,父老們要跪方可得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信以爲真,暗暗互相串連。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手拄柺杖來到十里鋪等候。傍晚時分,果然從西北方向過來一位騎粉色驢子的紅衣姑娘,父老們一擁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們說:“我是領了玉帝的旨意來辦事的,火燒長安時玉皇大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要是沒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可送到人王地主那裏,讓他們想辦法吧。”說完,扔下一張偈語,回身走了。

  老百姓趕緊將此事稟報漢武帝。漢武帝接過偈語,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罷大驚,忙向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愛吃湯圓,十五日晚可讓全城臣民都做湯圓供奉,虔誠禱告,求火神君高擡貴手。再傳渝京都所有臣民一齊動手做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屆時,滿城通紅,火球橫飛,必能騙過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再將京都四門洞開,使城外庶民百姓也能進城觀燈。皇上、妃子、宮娥綵女,亦應三三五五出宮去街上觀燈,雜在百姓中,方會沾他們的光,免去災難。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湯圓做得好,把元宵的名字寫上穿大街走小巷,虔誠敬奉雲遊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定會使他心軟下來。”漢武帝聽聞便傳旨按東方朔的辦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墜西山,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鄉下百姓得知消息也都陸陸續續進城觀燈。漢武帝脫去龍袍,換上便服,在幾個近臣的保護下走上大街。娘娘貴妃,宮娥綵女,也三五成羣地離開了皇宮。整個長安城,燈火通明,焰火滿天,煞是好看。

  元宵的妹妹領着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熱鬧了一夜,京都長安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相傳爲習,年年如故。因十五上供的湯圓是元宵做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這就是現在的十五過元宵,十六鬧花燈的由來。

   3、元宵節與東方朔

  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足智多謀,風趣滑稽,常在漢武帝面前獻計逗樂,深受漢武帝喜愛。東方朔心底善良,經常爲觸犯武帝的宮女說情。

  臘月的一天,東方朔見一宮娥淚流滿面向御井撲去,他慌忙攔救。這宮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姊妹。每逢節日,她思念親人,不得見面,心如刀攪,竟想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救了元宵,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來到元宵家裏安排了一番,然後回到長安街頭賣起卦來。不少人求卦,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籤語,他們紛紛求問解脫辦法。東方朔神祕地說:“正月十三會過來一個騎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君,衆父老可求之。”

  正月十三日果然來了一個紅衣姑娘。那姑娘說:“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還要在南天門上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偈語是:長安在劫,火燒帝調,十六天大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看罷大驚,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最喜歡吃湯圓。十五晚上,可讓做湯圓最好的元宵做些湯圓,萬歲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會使其心軟下來的。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門都卦上紅燈,全街放焰火鞭炮,可能騙過南天門上觀看的玉帝。”

  十五日晚上,元宵的妹妹也領着父母來長安觀燈,看見了出宮上街玩燈的元宵,一家人團聚了。

  鬧了一夜燈火,京都長安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日,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改叫元宵,把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節了。

  元宵節晚上,有些地方的龍燈、獅舞、花燈全都涌現出來。城市主要街道燈火通明,各條街都要準備花筒燒火龍,場面壯觀,十分熱鬧。耍龍燈的人從正月十三日就開始到農村、居民家、機關拜年。到居民家,俗名鑽格子,願意讓龍進屋者就將門開啟,並賞給喜錢;不願者,龍來後就將門關上。十五晚上進入,喜慶到深夜,燃放鞭炮,吃最後一頓年飯,名爲送年,整個春節就算是過完了。

  民間故事元宵節傳說簡短3

   元宵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爲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爲“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爲人所知。

   元宵節的飲食文化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爲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爲科斗羹,煮糯爲丸,糖爲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爲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麪皮而言,就有江米麪、粘高梁面、黃米麪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以解饞。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是什麼?

元宵節的傳說簡短

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

2、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時,百姓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3、傳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裏迷路了,肚中又飢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的。開門的是位老婆婆,她家裏很窮,就用僅有的食材團成圓球,在湯裏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讚賞,問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裏團團圓圓的,就順口說這是“湯圓”。

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裏想念湯圓的味道,就讓御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的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的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4、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5、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氏之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齊王劉襄聯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亂之後,衆臣擁立代王劉恆登基,稱漢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之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的傳說(50字)

有一隻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是什麼?

關於元宵節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四處傷害牲畜及人,人們就去打它們。

一天,一隻神鳥因爲迷路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傳旨下令讓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活物都燒死以示懲罰。

天帝的女兒心善,不忍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危險,偷偷駕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衆人。百姓得知這個消息,十分驚慌。

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個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爆竹、放煙火。這麼一來,或許可以逃過一劫。”

衆人也沒有辦法,只得照做。到了正月十五這晚上,天帝往下一看,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還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百姓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爲了紀念這件事,從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這就是元宵節的傳說由來。

Tags: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