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W

茶文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茶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對大自然、生活、精神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對茶文化的研究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茶葉生產和加工

茶葉生產和加工是茶文化研究的基礎,包括茶樹栽培、製茶技藝、茶具製作等方面。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必須從這些基礎知識出發,瞭解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茶葉生產特點和加工工藝。

二、茶葉文化的歷史

茶葉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都有着長久的歷史,因此茶文化的歷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國內外學者透過考察歷史文獻、民俗文化、茶藝品茗等途徑,探究茶葉文化的來龍去脈、發展變遷和地域傳承。

三、茶藝文化

茶藝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茶藝包括茶道、茶禪、茶藝表演等。國內外學者研究茶藝的歷史、演變和技藝,如日本的茶道、中國的茶禪一味等都已成爲茶文化研究的重要領域。

四、茶文化的文學、哲學、宗教方面

茶文化與文學、哲學、宗教密切相關,它作爲一種文化符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學者們透過對經典文獻的研究,揭示茶文化在文學、哲學以及宗教方面的深刻內涵與表達方式。

總體來說,茶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爲了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學者們透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探究茶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對於推動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國外茶旅融合研究現狀

7:07

編輯:niming

233閱讀

國內外茶葉研究現狀分析

2019年,在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嚴峻環境下,中國綠茶出口量首次突破30萬噸,顯示出我國綠茶在國際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嵊州是我國珠茶、龍井茶的主產地,珠茶產量佔全國20%,出口量佔全國60%,龍井茶產量佔浙江省1/3,當做好“綠茶大會”品牌,講好茶故事。頭條萊垍

嵊州擁有衆多茶與越劇、書法、圍棋、竹編等文化藝術交織融合的故事,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詩酒茶”就與當地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我認爲嵊州可以講好挖掘傳統茶文化的時尚元素,以茶會友,聚友賞藝,以文傳茶,打造綠茶之鄉在國際上的靚麗名片。頭條萊垍

同時我認爲世界綠茶由中國主導,本次大會籌建的“國際綠茶智庫”,由專家級智囊團隊進行常態化的研究、謀劃包括可持續生產發展、終端市場開拓在內的頂層設計,爲促進世界綠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傳播中國綠茶文化來推動消費市場回暖,爲全球綠茶發展化危爲機、繼往開來提供保障,也爲世界綠茶產業提供中國經驗,爲中國綠茶產業匯入世界數據,建立世界綠茶產業的全球數據,展現中國作爲全球第一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對世界茶業的擔當與責任。萊垍頭條

茶葉國內外市場分析

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不僅不貴,味道還非常好。而且多喝茶有着控制體重、保持血壓等等衆多好處。在全世界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喝茶,而有些國家因爲無法自己生產茶葉,因此大都依賴於進口,而有些國家因爲其茶葉味道非常棒而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下面介紹的就是世界十大茶葉出口國,這些國家中有的本身是不生產茶葉的,但是它會將進口的茶葉再出口一部分到國外。

茶文化傳播_傳播茶文化到國外的概況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透過向海外弘揚推廣中國茶文化,更進一步讓海外瞭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其優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傳播茶文化到國外的概況,一起來看看。

傳播茶文化到國外的概況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制和飲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籽種植。日本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紀初,品飲紅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爲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爲,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進階禮品。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之名,充噪於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的生產、出口、消費大國。

  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傳入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質量優異,爲世界創匯大國。

  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多達145萬擔,佔中國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格魯吉亞傳授種、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籽試種,1937年又從格魯吉亞引入籽種植。

  1903年肯尼亞首次從印度傳入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以後。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園。50年代以後園面積與產量不斷提高,成爲南美主要的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爲100公頃園的瑪桑達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共和國進行合作。

  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1968年,應阿富汗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羣體品種,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裏共和國,透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了成功。1965年應該國總統的請求,我國分批派遣了農場專家幫察設計與建設附有的自流灌溉設施的錫加索農場和經過熱源改革具有國際水平的年產100噸的綠廠。此項目農業部認定爲我國援助亞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區一百多個農業工程項目中最成功的三個項目之一。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祕魯引進種試種。70年代臺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園。1987年應玻請求,我國派遣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巖裏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籽、樹,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習俗,飲人口20多億。。中國近年來的年產量達286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誕生於中國。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飲用的是透過怎樣的圖徑傳播的呢?想了解“之路”一般人們是透過查閱各國的文獻,按年代和區域,繪製出一幅傳播之圖,來解明它的傳播之徑的。

  的發祥地位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之路卻是透過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城市傳播於世界的。當時,廣東一帶的人把念爲“CHA”;而福建一帶的人又把念爲“TE”。廣東的“CHA”經陸地傳到東歐;而福建的“TE”是經海路傳到西歐的。

  中國茶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歷史

  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後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於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爲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爲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採取積極的對 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遊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繫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後,茶葉 成爲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爲"貢品"和奢侈品。 後來,隨着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爲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製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纔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爲代表的近代茶人爲之奮鬥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資金支援,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爲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的支援。

近年來,各級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透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和退耕還林等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範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號”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爲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透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製藥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藥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藥集團認爲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藥的發展過程極爲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着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爲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爲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號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準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儘快上市,成爲“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號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準化水平,爲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透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透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爲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透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爲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爲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爲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絡,爲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透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透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爲交易雙方提供包括資訊、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爲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絡,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瞭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爲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爲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資訊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爲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爲546公斤、斯里蘭卡爲402公斤、肯尼亞是爲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僱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爲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爲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爲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爲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佔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併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衆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爲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爲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透過控制溫度和溼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準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透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佔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爲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複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爲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準,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爲判斷品質的標準。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着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爲衆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透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爲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爲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爲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複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絡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透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透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麪積分佈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爲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透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鑑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爲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爲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爲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爲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爲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爲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爲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爲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爲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爲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關於茶文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國茶文化在世界傳播的過程中,輸出的不僅僅是茶葉,而是把飲茶的健康理念和茶文化文明帶給了世界。1699年,一位英國牧師約翰·奧維格頓在他一篇關於茶葉品質的論文裏提到:“茶葉對付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

從中外茶俗看中國茶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

摘要: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唐代陸羽始有系統的論著,至宋代達到高峯。因此,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國茶葉經濟空前興盛,帶動了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關鍵詞:中外茶俗、茶文化、中國、傳播

一、茶的起源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第一位確定茶樹學名是由瑞典科學家林奈和德國植物學家孔採。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澎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爲[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最早發現茶樹是在100萬年前,在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和四川一帶的深山密林中,有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樹。人類發現茶樹和廣泛利用茶樹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據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

二、茶的命名和分類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茶類之齊全,茶葉品種之繁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產茶國都無法相比的。

(一)茶的命名

1.結合產地來命名

      古人說:“天下名山,必產靈草。”茶,往往就產自鍾靈毓秀的名勝山川。將茶名與風景名綁定,相得益彰,達到互相宣傳的效果。這方面的代表茶有不少,如西湖龍井、普陀佛茶、黃山毛峯、廬山雲霧、太湖翠竹、井岡翠綠、蒼山雪綠等等,舉不勝舉。

2.根據茶的品質特徵來命名

      有的反映茶的形狀:珍眉、珠茶、瓜片、松針、雀舌、毛尖、鷹嘴等;

      有的反映茶葉顏色:黃芽、輝白、天山清、水綠黃湯、白毛茶等等。

      還有的反映香氣和滋味:十里香、蘭花茶、水仙等反映茶香特點;而苦茶等反映茶的滋味。

3.以茶葉的採製特點命名

      比如騎火茶、春蕊等是茶的採摘時間,體現嫩度和質量;炒青、烘青、功夫等反映製茶工藝。

      對於品質、製法相似的同類茶,命名時在茶類前冠於地名或者簡稱,如炒青茶有婺綠、屯綠、杭綠、川綠;烘青茶有徽烘青、浙烘青、閩烘青等;紅茶有祁紅、川紅、滇紅、湖紅等。

4.以品種來命名

      這種命名方法在烏龍茶裏最爲常見,以品種來命名的有:臺灣鐵觀音、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永春佛手等。以單樅命名的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

5.以傳說典故來命名

      茶產於名山,名山又多仙神之說,茶名不少也以神話典故來命名,如碧螺春、大紅袍、鐵觀音、文君嫩綠、金獎惠明等。

(二)茶的分類

茶學界對於茶的劃分採取了一種綜合的辦法,將中國茶分爲兩大類,即基本條類和再加工條類。

1.基本條類

根據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的分類法,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1)綠茶

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分爲:眉茶、珠茶、細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

烘青綠茶分爲:普通烘青、細嫩烘青等。

曬青綠茶分爲:川青、滇青、陝青等。

蒸青綠茶分爲:煎茶、玉露等。

(2)紅茶

分爲: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煙小種。

工夫紅茶包括:川紅(金甘露、紅甘露等)、祁紅、滇紅、閩紅(金駿眉等)等。

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3)烏龍茶

分爲: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裏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4)白茶

分爲:白芽茶、白葉茶

白芽茶,主要是指銀針等。

白葉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貢眉等。

(5)黃茶

分爲: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包括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潙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黃大茶:包括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6)黑茶

分爲: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2.再加工茶條類

再加工茶類就是用基本茶類中的茶作爲原料,進行再加工而成的茶葉。主要包括花茶、緊壓茶、工藝茶、非茶之茶。

(1)花茶

花茶是以六大茶類爲基礎加以各類鮮花製作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花茶加工是利用了鮮花吐香和茶葉吸香,茶味和花香融於一體,相得益彰。

(2)緊壓茶

緊壓茶一般以黑茶、綠茶、紅茶的散茶爲原料,經再加工蒸壓成一定形狀而製成的茶葉。緊壓茶種類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磚茶、黑磚茶、茯磚茶、康磚、圓茶、餅茶等。

(3)工藝茶

工藝茶又名茶工藝品,是選用上等基本條類茶爲原料與脫水鮮花經獨特的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精製而成。如“牡丹繡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蓮”、“金葫蘆”等工藝茶。

(4)非茶之茶

非茶之茶指不用茶樹葉子製作,但可以像茶一樣飲用的各種飲料。如菊花茶、羅布麻茶、人蔘茶、枸杞芽茶等。

三、中外茶俗

茶俗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以茶爲主題或以茶爲媒體的風俗、習慣、禮儀。是一定社會、經濟、文化形態下的產物,隨着社會形態的演變而消長變化。每個國家大都有各具國家特色的茶俗。

(一)中國茶文化

1.大碗茶

大家熟悉的大碗茶流行於北京、山東等地。因用大號碗盛茶而得名。多爲“忙人解渴”,舊時專門有賣大碗茶的茶水攤,因價廉物美,去暑解渴,很受大衆歡迎。

2.功夫茶

  功夫茶源於清代的富豪人家,後成爲漢族民間的傳統茶藝。流行於廣東潮汕和福建漳州、泉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後又傳到香港特區、臺灣省和東南亞。因飲茶要下功夫精心選購茶具,沖泡茶時,也要下功夫精心操作,喝茶時更是要有閒功夫品飲,不能性急猛喝,故名功夫茶。

3.酥油茶

  酥油茶是指以酥油調製的茶飲料,流行於。據歷史記載,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了大批精美工藝日用品及酒、茶等土特產,賢惠的文成公主就用當地的奶酪、酥油和茶製成酥油茶來待客,自此酥油茶成了當地人愛喝的茶飲。

4.奶茶

  奶茶流行於以放牧爲主的蒙古族居住區域,每到有客人來時,女主人將銅壺添水架在火爐上燒開,拿茯磚茶敲碎後放入壺中煮10幾分鐘,再加入適量的食鹽和鮮牛奶煮沸即成香噴噴的奶茶來招待客人。

5.蓋碗茶

  蓋碗茶流行於四川,四川當地人有上茶樓擺龍門陣的傳統習俗,每每聊天時都要用盞、蓋、託成套的蓋碗泡茶,便於色、香、味的欣賞和品嚐。

6.打油茶

  打油茶亦稱“煮油茶”,流行於廣西、湖南、貴州等地區,尤其以廣西恭城的侗族最爲普遍。主要用於家常飲料和待客,按照當地風俗,每人需飲三碗,茶行三遍,纔算對得起主人的好客之道,故有“三碗不見外”之說。

  (二)外國茶文化

1.英國的飲茶文化風俗

茶是英國人普遍喜愛的飲料,80%的英國人每天飲茶,茶葉消費量約佔各種飲料總消費量的一半。英國本土不產茶,而茶的人均消費量佔全球首位,因此,茶的進口量長期遙居世界第一,英國茶文化,始於17世紀中期。1662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與英王查爾斯二世,飲茶風尚帶人皇室。凱瑟琳公主視茶爲健美飲料,嗜茶、崇茶,被人稱爲“飲茶皇后”。由於她的倡導和推動,使飲茶之風在朝廷盛行起來,繼而又擴展到王公貴族和貴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英國人好飲紅茶,特別崇尚湯濃味醇的牛奶紅茶和檸檬紅茶。伴隨而來的,還出現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會以及飲茶舞會等。英國茶文化特別注重午後飲茶,飲午後茶逐漸成爲一種文化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飲午後茶,已是當今英國人的重要生活內容,英國茶文化並已開始傳向歐洲其他國家,並有擴展之勢。如今,在英國的飲食場所、公共娛樂場所等,都有供應午後茶的。午後茶,實質上是一餐簡化了的茶點,一般只供應一杯茶和一碟糕點。

2.日本的飲茶文化風俗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隋唐以前,兩國已有文化交往。以後,隨着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茶文化也同時傳到了日本,飲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風尚。日本茶道即是透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日本茶道有20多個流派,代代相傳,沿襲至今。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3.韓國的飲茶文化風俗。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爲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爲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國茶文化進一步爲韓國理解並接受,而衆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爲時興、普及。我國的近鄰韓國,歷來透過“茶禮”的形成,向人們宣傳、傳播茶文化,並有機地引導社會大衆消費茶葉。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

4.美國的飲茶文化風俗

美國不產茶葉,美國人喝的茶全靠進口。美國的飲茶習俗與衆不同,主要以紅茶泡用或用速溶茶沖泡,放入冰箱冷卻後,飲時杯中加入冰塊、方糖、檸檬,或蜂蜜、甜果酒調飲,甜而酸香,開胃爽口。美國人一般只重視茶葉的湯色而不太重視茶葉的外形,所以美國的茶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麼就是罐裝、瓶裝的茶水。在美國,大多數人愛飲冰茶不愛飲熱茶,美國人飲用冰茶爲世界之最,由於冰茶不含二氧化碳、不含熱量、刺激性小、味道爽口,老少皆宜,所以冰茶在美國已十分受消費者的歡迎,流行得很快。美國的冰茶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既有紅茶,也有綠茶,還有中國烏龍茶;既有加糖的,也有無糖的;既有加果味香料的,也有純粹是茶味的。總之,它可以滿足各種人的口味,任君挑選,做成帶有一絲酒香味的混合冰茶,特受一些成年人的歡迎。

5.俄羅斯的飲茶文化風俗

說起俄羅斯人的嗜好,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他們酷愛喝酒,嗜酒如命。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與喝酒相比,俄羅斯人更愛喝茶,真可謂一席無酒,但不可一日無茶。如今,茶葉已成爲俄羅斯人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茶葉早已成爲廣大俄羅斯人深愛的飲品,在俄羅斯還形成了獨特的飲茶文化。從飲茶方式看,中國人講究“品茶”,香茗一杯細品慢飲。而與中國人這一方式不一樣的是,俄羅斯人喝茶往往配以蛋糕、烤餅、餅乾等點心,邊吃邊喝。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喜歡用糖,所以他們喝茶時一定要加入糖或蜂蜜、檸檬之類的甜料。許多俄羅斯人甚至直接將糖放在茶水裏,還有些人喝茶時則在嘴裏放一粒糖。

6.非洲的飲茶文化風俗

在我們的印象裏,非洲是一個充滿野性的國家,而且非洲盛產咖啡,所以我們會很自然地想:非洲人應該沒有飲茶。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非洲人舍咖啡而飲茶,尤其北非的阿拉伯人,他們招待客人必定要茶侍奉。他們喜歡在茶裏放進了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蓋了茶香。另外,非洲人喝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里加幾片新鮮的薄荷葉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涼。有客來訪,主人連敬三杯,客人須將茶喝完纔算禮貌。

四、茶在國內外的傳播

(一)茶在國內的傳播

1、始於巴蜀

      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爲業的。巴蜀的茶葉,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於期,那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將茶作爲貢品之一。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西漢成帝時於王褒所著的《童約》中可以看出,成都一帶在西漢時於不僅飲茶成風,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用具。其實,在西漢時,成都不僅已經成爲我國茶葉口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來看,成都很可能也形成了最早的茶口葉集散中心。所以說不僅是在先秦,在秦漢乃至西晉,巴蜀都稱得上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重要中心。

2、順江而下

      秦漢時於期,隨着巴蜀與各地區交流的日益密切,茶亦被廣泛的傳播。茶最先傳播至東部與南部,湖南茶陵的命名便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西漢時期,茶陵以產茶聞名,茶陵地處江西與廣東交界,由此可見,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傳播至與湘、粵、贛毗鄰的地區。三國兩晉時於期,由於荊楚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堅實的經濟文化水平,該地區逐漸取代巴蜀,成爲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主要地域。三國時期,孫吳佔據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區域茶樹種植的規模與範圍較大,是我國茶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主要陣地。此時茶的飲用亦傳播至北方的名門望族。四晉時期,《荊州土記》記載了此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情況,其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巴蜀豔壓羣芳的優勢已被荊漢地區所取代。

3、繼續東移

      五胡亂華,西晉南渡,北方豪門進駐中原,建康成爲當時南方的文化中心,崇茶之風盛行於貴族富豪之間,致使江東飲茶與茶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加快了我國茶葉向東南推移的腳步。這一階段,使我國東南地區的茶葉種植由浙西擴展至今溫州、寧波沿海一帶。此外,《桐君錄》記載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指常州,而茶產自宜興,這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十分有名。三國兩晉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越發顯著。

(二)茶在國外的傳播

茶在國內傳播的同時,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和世界傳播。隨着商業貿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種茶、製茶和飲茶習俗,開始由國內傳至國外。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國時從中國攜帶茶籽種植,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至日本種植。這些文化交流使者將從中國學到的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揚廣大,推動了日本飲茶習俗的發展。後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將學得中國徑山寺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改造後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已的茶道。

約在1610年中國茶葉作爲商品輸往歐州的荷蘭和葡萄牙,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印度雖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1780年印度引種中國茶籽,之後傳播到斯里蘭、非洲、南美等地。茶在傳播中,“茶”字的音、形、義也隨之流傳,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起源於中國,如茶在英語中寫成“TEA”,是從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目前,我國生產茶葉三分之一銷往世界各地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我國的茶籽、茶樹,世界飲茶人口已達20多億。

特別急!!!有誰知道有關中國茶文化的旅遊開發現狀,和廣西茶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爲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着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裏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爲主的。茶道中充滿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衆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爲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爲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爲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進階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閒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爲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僧人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BR>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淨,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爲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透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爲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纔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乾坐着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着,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

浙江開展佛茶文化旅遊的優勢

浙江,古屬吳越,從古至今就是我國產茶勝地,其綠茶在中國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裏,風景如畫,不僅有產茶的自然條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藝術環境。在這裏,經常是集名茶、名山、名水爲一地。中國茶文化向來主張契合自然,太湖流域、錢塘江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茶寮”。

而今浙江茶事頗爲興盛,從陸羽、皎然飲茶集團,到湖州民間的“打茶會”;從杭州現代化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到兼古通今的茶葉博物館;從西子湖畔的一座座茶室,到集茶肆、茶會,茶學研究爲一體的”茶人之家”,無一不預示着我們發展佛茶文化旅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正如前面所言,佛茶文化畢竟與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發展佛茶文化旅遊亦是要使這個區別體現出來。那麼,浙江發展佛茶文化旅遊的憑藉在哪裏呢?詳細如下:

(1)“茶聖”陸羽與佛之緣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可以這樣說,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輪廓方成定局,而浙江湖州,就是茶聖陸羽創作《茶經》的地方,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

中國茶文化與佛教有不解之緣,陸羽與佛門也有長久的緣分。陸羽自幼無父母撫養,爲籠蓋寺名僧積公大師所收養,陸羽自幼得其教誨,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據說陸羽離開積公很久之後,積公還深念陸羽所煎茶味,其餘再好的茶博士煮的茶都覺得不好,足見陸羽在寺院期間已學會一手好茶藝。壯年之後又與僧人皎然在湖州結爲好友,皎然出身於沒落世族,幼年出家,他不僅是中唐著名學者,也是著名詩僧,而就是這個皎然,參與創造了中國的茶道、茶藝。陸羽與之相識大約在上元初,常互訪或同遊,皎然的詩多處提及與陸羽的友誼,並描繪與其一同採茶、製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陸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許多佛家原理。例如,《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清靜”、“自悟”的一種方法,很好體現了禪宗“圓通”思想的精髓。“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清塵”。是何其令人神往的禪茶意境呀!

(2)浙江佛茶名品——徑山茶、普陀名茶

浙江名茶,除龍井與虎跑泉水的絕配之外,佛茶中可大加弘揚的當屬徑山茶。據《餘杭縣誌》記載:<BR>徑山寺僧採穀雨茶者,以小缶貯送,欽師(按:指開山禪師法欽)曾手植茶樹數株,採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裏山塢,出產者多傳,至凌霄峯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裏山塢者色清而味薄。

徑山茶產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飲後頗有回味,古時除供佛自用外,並作爲皇室供茶和用作招待來山的高僧和顯貴之用。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名,並立“六品”,被譽爲“龍井天目”,意爲兼有龍井茶和天目茶之美。由於以優質茶待客,又逐漸形成爲“茶宴”,佛門高僧與來訪者常圍坐炊具茶具,盤膝打坐,飲茶論經,議事敘景,有時還鑑評茶葉,稱做“鬥茶”。有時用開水沖泡粉末茶研製飲用,稱爲“點茶法”。

“普陀佛茶”,始於唐代,當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植茶樹,以期滿足自己與待客之需,逐漸形成了著名的“普陀佛茶”。明人李日華《柴桃軒綴記》:“普陀老僧貽餘小百巖茶一裹,葉有白聳,瀹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可見亦爲茶中極品。

佛茶文化旅遊的具體開發利用思路

(1) 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爲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透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爲規範,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範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衆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爲“獻茶”。賓客接茶後,開啟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闢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範。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 開闢佛茶文化遊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着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着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瞭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峯,供茶湯而感現異花于于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着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爲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 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佈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着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透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佈置亦體現着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着“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幹爲柱,以竹木、茅草爲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雲南:發揮茶資源優勢 開展茶文化旅遊

茶葉產業是雲南的重要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對提高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發揮茶資源優勢,加強茶文化研究,開展茶文化旅遊,促進我省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把握旅遊業發展新機遇<BR> 旅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現代旅遊既是經濟消費,更是文化消費。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爲主到集觀光與休閒娛樂爲—體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深刻的變化,對旅遊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旅遊,研究文化旅遊。

雲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徵。多年來雲南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爲旅遊人省,究其原因除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外,與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關係極大。當前,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悠長深厚的大衆文化。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文化顯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會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閒,已逐漸成爲民衆崇尚之風。茶中有道,道就是飲茶修身,品茶養性,達到人格上的完善,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是茶文化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茶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茶產地尤其是名茶產地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茶文化的歷史遺痕和藝文韻跡、以茶樹和茶藝的地方特色、以茶製品的千姿百態爲內容的旅遊,構成了茶文化旅遊。雲南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種植遍佈全省15個州(市),ll0個縣(市、區),面積300萬畝,600萬農業人口種茶,涉茶人數上千萬,可謂“衣食百萬戶,惠及千萬人”的產業。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作爲茶文化的一種活動,將使茶文化逐漸成爲一種新的產業,對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遊的新內容

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根據雲南茶文化資源的實際,發展茶文化旅遊應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遺產文化。茶在雲南分佈極廣,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瀾滄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區以昆明爲中心,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和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開,這裏: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生長着幾十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還有幾百萬畝現代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諸如廬山雲霧茶、恆山石廩茶、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茶、黃山毛峯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鳳慶縣小灣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樹,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羣落,瀾滄拉枯族自治縣邦崴、景邁山的千年古茶樹、萬畝古茶園,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普洱茶聖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樹,處處有茶農”的盛況。這些都是雲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天然的旅遊景點。在這些地方開展茶文化旅遊,遊山玩水與晶茶休閒結合,既提升了雲南山水的經濟價值,又給人予獨特的享受。

遺蹟文化。雲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遺蹟異常豐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茶文化遺蹟,可以讓茶文化旅遊充滿歷史文化的色彩。

一條從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以傳播普洱茶文化爲特徵的茶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祕。這條上千年的古代茶馬大通道,可作爲人們探險求奇旅遊的內容。

這條古代茶馬大通道上分佈着燦若繁星的古村鎮,如易武,普洱、黑井、魯史、巍山、騰衝、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個古村鎮。這些古村鎮,有的已列入世界遺產,有的已列爲歷史名城、名鎮,而有的至今還原生態地躺在古道深山。遺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廟等藝文韻跡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爲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

飲茶文化。茶文化作爲一種以物質爲基礎的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雲南茶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茶文化。就茶飲文化來說,各民族異彩紛呈:布朗族飲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哈尼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拉祜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在家喜歡飲烤茶,佤族待客用鐵板燒茶,傣族待客用竹簡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開發各民族飲茶文化,觀賞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民族服飾、茶歌茶舞,品嚐各具特色的茶點、茶萊,會給遊客無窮的樂趣,給旅遊以強勁的生機。

工藝文化。雲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傳統生產工藝,至今仍有重要的技術和文化價值。

雲南茶葉的生產加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來,儘管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統普洱茶的加工技術、生產工具,產品標準,甚至茶飲習俗,至今都還在延續。普洱茶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的產品,充滿傳奇色彩的茶飲,對遊人充滿力、吸引力。開發普洱茶的工藝文化旅遊,讓遊客到古茶山採茶、用傳統工藝製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種民俗飲茶、會給予遊客新鮮,休閒的愉悅。

信仰文化。根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以茶祭祀始於兩晉以後,這是一種信仰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相信人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親緣關係的信仰觀和物崇拜,對茶信仰文化的出現產生過重要影響.人們對茶葉利益的追求導致對茶樹的崇拜,又發展爲對茶王樹的崇拜,從而將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我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認識,統籌規劃,積極發展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開展茶文化旅遊,有利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是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我省茶產業和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確定了加快茶葉發展的目標,提出把茶葉培育成繼“雲煙”、“雲花”之後的又—個重要品牌,成爲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晶牌。有關部門應當圍繞這一目標,明確茶文化旅遊發展思路,作出規劃。

開展雲南茶文化旅遊,在內容上要突出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這張稀有牌,把它作爲雲南茶文化旅遊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滇紅茶和下關沱茶爲主導的三大品牌來經營:“奇”就是宣傳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讓遊人觀看古茶樹、古茶鎮、古茶道等古遺蹟,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餘韻:“怪”就是讓遊人參與到茶事中,做採茶人、當製茶工,享受雲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景觀的建設可以按“點、線,面”的佈局進行設計。“點”是以昆明爲中心,沿昆曼和滇緬公路上的城市來佈局茶館文化景點。茶館(茶樓、茶坊等)文化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曆史,茶館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經濟、貿易洽談的好去處,是具有特色的娛樂場所,也是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景觀。當前,昆明等城市茶館很多,但內容單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響力的社團開展大型的茶事活動。爲此,應在昆明建設一個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廣、帶動力強,集文化、商貿、旅遊爲一體的“雲南茶文化大觀園”,其他城市也應佈局茶館文化景點,使我省的城市旅遊與茶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旅遊價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線”是以滇藏茶馬古道和瀾滄江爲主線,開闢茶文化走廊,開展茶文化旅遊。“面”是設4個旅遊景區:即以古茶山、古茶鎮、傳統七子餅茶加工爲內容的古六大茶山旅遊景區: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廠爲內容的旅遊景區;以滇紅茶、古茶樹、風慶茶廠爲內容的旅遊景區:以古茶樹、現代萬畝茶園、普洱茶廠爲內容的旅遊景區,在這些景區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休閒景點。在茶文化旅遊景點的建設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統一,文化旅遊和觀光旅遊的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華茶文化市場,包含茶的生產、製作、銷售等茶產業,同時還具備着品茶、評茶、茶賽、茶藝、茶的研究等精神文化表現。同是也體現她以茶爲主的文化特色。中華茶文化包括的面很廣,博大精深,包容着、經濟、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內容。中華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醫學、保健、藝術等爲一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經濟能源、發展潛力等因素,成爲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潤滑劑。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羣衆文化的一個載體,她具有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承傳、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精神實質、社會功能。

精神調劑 陶冶情操 審美教化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是在民間土壤裏發育起來,幾千年來,飲茶風習在民間之盛,已達到“茶爲食物,無異米鹽”,成爲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關係到人類的生活、勞動、生產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等,亦即與人的利害關係相當密切。馬克思主義認定,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語言,產生了意識和創造工具的能力,並在社會共同勞動和交往中產生了藝術。所以,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經過生產實踐、科學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正是產生中華茶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使茶文化很快成爲一門倍受關注的學問,吸引着多少文人客、政要權貴、佛門高憎書其事、詠其事、研其事。茶文化成爲獨樹一幟的文化生活景觀。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中國茶就非常認真的研究。根據記載,中國開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唐代中期茶人和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崖石使君》,著名茶聖陸羽的《茶經》,明代茶人張源的《茶錄》等,一些茶家和愛好者從事研究,並著書立傳,以供後人參考研究,使之相互傳承發揚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養生、自娛、敬客、贈友,完全變成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藝術行爲。人類在種植、加工茶葉的辛勤緊張的勞動中,把製作出來的成果,在勞動之餘或休閒時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藝。隨着藝術的提高,現代的茶家們根據沖泡全過程,總結出八道程序:“白鶴沫浴、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嘗湯色、品啜甘霖。”把泡飲香茗的全過程用文字來提煉,並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層次來表現,使之更精彩生動。茶家們在泡飲時,認真講究茶質、用水、茶具、沖泡,“水用清泉,爐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講形、香、色(湯色)、韻。”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增進娛樂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時,茶家們的品嚐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大碗豪飲,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細品,透過品嚐過程中的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進入詩化的美妙的境界句,達到哲理的高度。人們在工作之餘,休閒聚會的時候,用上優質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圍坐在一起,或是評茶論道,或是促膝談心,或是暢談天下大事……;有的和着茶韻吟詩誦賦、揮毫潑墨、讀書看報、自娛自樂,激勵情感,心胸坦蕩,受益非淺;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細品,清心無慾、拋棄煩惱、修身養息,借品茶體驗和領悟清和、儉約、自尊、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透過開展茶文化活動,可以激發人們認識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豐富人們的審美經驗,改變人們的審美態度。

從泡茶到品嚐的藝術過程,人們把它歸納爲“茶藝”,古代的茶家把它稱爲“茶道”,亦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爲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這就是在泡茶和品嚐這個過程中,所追求、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爲人們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要求。安溪茶商感德鎮的吳高明在太原勇鬥持刀匪徒的事蹟;黃澤輝汕頭勇擒持刀竊賊等,這些見義勇爲的壯舉,正是他們成長在茶鄉,受到誠信爲本,分清善惡,仗義爲重,勤勞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產生了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所譜寫一曲又一曲的正氣歌。所以,茶文化可以起到精神調劑,宣泄情感,陶冶性情,宣傳教化,規範行爲,審美情趣,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等作用。激起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分清醜惡,辨別是非,改造世界觀。

溝通感情 以和爲貴 團結和諧

早在唐代,飲茶就在中華大地非常盛行,幾千年來流傳至今,成爲最時尚的日常生活景觀。人們不管是在家人相聚,還是在商場、賓館迎賓待客,商務洽談,交際往來,休閒會友等,都離不開它。宋代文人杜小山的詩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大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那種在寒夜來造訪的特殊客人,以茶勝酒,品茗敘舊的歡樂之情,別有一番情趣,截然不同的意境,躍然紙上。正如現代南安蔡四田先生寫的詩句:“故友親朋鄰里家,上門一到請杯茶。手端香茗表心意,勝過登樓上酒吧。”明代文學家許次紓在《茶疏》“論客”中有“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體現以茶交友的道理。所以早在先前,人類就用茶來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交際會友,成爲感情交流的必須品。

人們由於利益,經濟利益,也由於信念、性格、修養和人生觀等等的差異,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充滿各種複雜心理因素的互相作用的整體,彼此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和糾葛,和發生矛盾。而常常依賴於內在的情感溝通和心理認同,透過各種方式的交流來溝通情感,傳達資訊,促進理解加強團結。在家中,泡上一壺好茶,使家人親屬團聚同飲上一杯香茗,增強了親情和代與代之間和諧氣氛。對鄰里、朋友、賓客捧上一杯熱茶,這一微妙方式,可以和氣生財,消除誤解,化解矛盾,成爲人們之間進一步增強友誼,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的好途徑,這種認識、瞭解、熟悉的過程,也就是改變、溝通人際關係的過程。互相交流,互相認同,互相理解。以達到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友情,促進社會和諧。真乃:“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

同時,透過舉辦“茶藝”和“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可以吸引和激勵人們的好奇和興趣,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和激勵了人們的競爭意識,自覺和不自覺的參與和情不自禁的狀態中拋開糾葛和隔閡,聚合到一起,互相交流經驗,暢談觀點,切磋技藝,互相支援,和同其他羣體成員一起,爲同一個目標的成功而興奮、失敗而沮喪。從而達到團結凝聚,和睦相處,

臺灣茶業的發展,與有着千絲萬鏤的關係,特別跟安溪的茶事和茶文化更是分不開。拒史料記載:清威豐五年,安溪人林鳳池率先把烏龍茶引入臺灣。據說臺灣有名凍頂烏龍茶就是從這起源的;還有臺北的木柵地區,當地的臺灣同胞都習慣把這裏生產的鐵觀音茶葉稱爲“安溪鐵觀音”。至今臺灣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習俗。近幾年來,隨着的和諧發展,兩岸茶商互相交易,頻繁來往,茶文化和鐵觀音成了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兩岸茶緣愈結愈深厚。茶情依依,茶韻點點滋心頭。近幾年來,每年約有20萬安溪籍臺灣同胞回到家鄉探親訪友、旅遊、經濟貿易,其中有不少是經營、銷售茶葉的。所以,茶文化使海峽兩岸同胞自覺不自覺的拋開隔閡,茶葉在中牽線搭橋的作用日益明顯。宋微宗趙構的《大觀茶論》中提到“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是中國茶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讓、臺灣兩岸在茶文化的溝通、吸引、激勵的社會效能中,達到化解矛盾、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以和爲貴,早日使祖國疆域完整,同胞團圓,和睦相處。同時,安溪的鐵觀音茶產業、茶文化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將成爲世界和平使者,促進和平、繁榮富強,人民的大團結。所以,茶文化可以製造友好氛圍,化解矛盾,團結和諧的社會功能。

傳播知識 增進交流 促進發展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在不斷的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延伸繁榮,在國內普及推廣。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影響着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中國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爲深刻,尤其上日本茶道的發展,有着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日本代表團井摩紀小姐學過茶道,她表示日本的茶文化源於中國,“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日本傳統文化也源自中國,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可以促進兩國青年友好交流。同時也傳入朝鮮、等周邊國家,從不同時期的茶禮、茶具、茶宴、茶道、品嚐方式等等,跟中華茶文化有不少相同之處。

臺灣的烏龍茶製作技術本是安溪人於清代傳入的。在臺灣的一些茶事活動都具有相同之處,在流行的茶王賽、茶藝、茶歌、茶舞等文化也在臺灣不斷地演繹和發展。如今在閩臺農業合作的推動促進下,臺商又將臺灣先進的製茶技術傳回了安溪。以茶文化等方式交流往來,互相傳播知識,如今已成爲兩岸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據初步統計,臺商已在安溪登記註冊臺資企業有60多家。其中茶葉企業有24家,投資總額976萬美元。隨着大片臺資茶葉基地的建立,臺資茶廠的開辦,臺商不僅帶來了資金、設備、知識和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觀念,新的管理模式,安臺的經貿合作,達到了傳播知識,互相交流,促進發展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大大的推動了安溪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效益。

同時,還透過“茶藝表演”、各類“茶王賽”、“茶業萬人培訓”、“安溪鐵觀音神州行”、“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峯會”等交流活動,全面普及、傳播茶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使之達到傳播知識,促進交流,發展經濟的效果。如:1996年11月,安溪茶藝到北京獻演,第二天北京日報一篇報道顯眼寫着“安溪茶藝一夜傾倒北京城”。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

樂中求智 修身養性 有益健康

人類透過茶文化的活動,如茶藝表演、茶王賽,休閒品嚐,茶歌、茶舞、茶詩等等,在娛樂中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哲理,人們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滿足求知需求;提高感知記憶能力、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激勵人們智力的開發,啓迪智慧,增強智能,促進思維嚴密活躍,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舒暢了心情,掌握了技能,激發豐富了想像力,發掘創造力,使人變更聰明能幹,更能適應社會要求,因而越來越被人重視。如透過茶王賽以後。茶農在激烈的競爭中,啓發瞭如何改變傳統制作方式;如何用空調器來調製溫度;如何發展生態茶園等等,以提高質量,製作精品,樹立品牌,使茶產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人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開始是將其作爲食物,然後作爲藥物,後來成爲飲料,隨後發展爲一門生活藝術。隨着茶藝的成熟,古代至今,曾有一大批文人客介入茶事活動,撰寫了很多的茶作品,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提高了飲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爲一種藝術享受。如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陸羽的《茶經》、徐謂的《徐文長祕集》、許次紓的《茶疏》等等。特別是羅廩的《茶解》專門談到品嚐意境:“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傾瀉人甌,雲光縹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親自動手,觀水火相戰之狀,聽壺中沸水發出像松濤一般的聲音,香茗人杯,茶煙嫋嫋,恍若置身於雲光縹渺之仙境,這樣的幽人雅趣是難以和俗人講清楚的。真乃靜神養性,如脫俗塵之境界。

日本高僧把中國的茶藝帶到日本後,把它作爲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並將其作爲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被嚴格的傳承下來。我們現代人,在緊張的勞作之後或節假日之中,也常帶着家人、朋友或單身一個,尋找一處清靜幽雅的環境,泡着香茗,或慢斟細品、或看書閱報、或揮毫潑墨、或吟詩作對,拋棄一切世俗之舉,人間憂煩,潛心養性,達到美的享受和更高的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人類從發現茶到利用茶,已有幾千年,一直把茶當作治病、保健之良藥。據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源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是茶的古稱,歷代著名的醫書皆記載了茶的功效,包括明目、令人思維敏捷、輕身換骨等。人類在獲取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付出了繁重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身心處於緊張狀態,而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嚴重地損害勞動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這就需要人們在緊張勞作之餘安排休息時間來進行精神和體力的調理,中華茶文化的泡茶和品嚐過程所創造的輕鬆愉快的氛圍,使人們的緊張狀態得到鬆弛,勞累得以消除,體力得到恢復。有效的幫助和促進勞動者的心理、生理、身體的健康。公元1211年日本僧侶榮西在其著作《吃茶養生記》一書中寫道:“茶是養生的神奇良方,對延年益壽具有超凡的力量,從古至今,它一直是山居者長壽的萬靈丹。”

茶的藥用成分關於茶葉的藥用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公認。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茶在藥用上很大程度還屬於經驗性質的。20世紀後期以來,茶葉生物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醫學研究的參與,使得對茶葉的藥用有效成分及其藥理功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目前已經證實,茶葉中和人體健康關係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幾類:1、咖啡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因此具有提神作用。2、多酚類化合物。3、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葉酸、維生素C、E、K等。4、礦質元素。如磷、鉀、鈣、鎂、錳、鋁、硫等。5、氨基酸。6、其他。如二苯胺、a-氨基丁配、還有脂多糖等,它們含量雖然不高,但具有獨特的藥效。

醫學界的人士和茶家們,根據對茶長期研究中,把中國茶的藥用總結有十個方面。1、茶能使人化痣潤膚,振奮精神,增強思維和記憶力。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防止齲齒有很大的好處。4、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突變。 5、茶葉含有妊娠婦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鋅。6、茶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7、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8 、飲茶能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9 、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10、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中國的烏龍茶效果尤爲明顯。

茶家在長期從事茶產業中,體會、掌握了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利用茶文化來提高茶的質量,有利身心健康,搞活產銷渠道,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他們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大力發展生態茶園,樹立品牌意識,從茶樹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茶葉製作的全過程,到產品包裝,都要求技術過硬,細心操作,認真檢驗,作到產綠色、自然、健康的生態茶。發揮茶文化的功能,讓消費者更瞭解,更放心、更廣泛的去接受它,達到全民促進身心健康的效能,讓人類的明天更和諧健康幸福。

發展經濟 情繫民生 構建新生活

茶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和最大的功能,除了它具有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很強的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經濟市場,推動社會效益的功能。因爲一般精神文化的社會效益和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透過開展活動,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長期作用產生的。而茶文化不但具有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它的獨特性:就是透過一定的茶事活動,直接和經濟掛鉤,立即取得經濟效益。在今天的商品經濟社會裏,這種效能發揮的越來越明顯,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爲人們發展經濟的特殊手段。如“鐵觀音茶王賽”在香港舉辦中,評出的茶王在激烈的競爭中,100克鐵觀音身價竟達11萬港元的天價,這就是透過茶文化的功能所起的經濟效應。還有“茶藝表演”“茶文化節”等等,就是運用了這種效能,使社會生活出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狀。

回顧中國的茶史,根據記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茶的出現,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茶几經起落,幾經興衰。而在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年代。那些帝王將相、達貴,誰曾關心詢問茶事、民生之事,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予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品茶、茶宴、賜茶等茶事活動,但是他們脫離了人民羣衆,只會壓迫,剝削、苛詐、統治人民。那能去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種“皆辛苦”的滋味。那些整日爲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衆,不可能對中國茶的作用和效能進行探討、研究,更不可能用其來發展經濟,促進社會效益而有所作爲。七十年代以前,國家由於忙着搞運動和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茶產業被當做付業,甚至當爲“割資本主義尾巴”而遭到冷漠。所以,長期以來中國茶的對民生作用和社會效益得不到發揮,中華茶文化不是在前進,而是停滯,甚至比其他國家還落後。

改革開放以來。從安溪茶產業的發展,讓我們可以看出中華茶文化市場對發展經濟,促進民生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九十年代以前,雖然安溪縣是盛產烏龍茶的故鄉,全縣每個鄉鎮都有種植茶葉,象感德、祥華、長坑、西坪等地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擁有茶園。以前,茶農種植、管理都是靠天吃飯,不懂的科學管理、防治病蟲害、改造低產園、剪枝促芽等科學方式。製作茶葉的設備十分落後,從採青到產品,全部採用人力手工來製作,都是採用一般傳統人工製作方法,在製作中消耗掉很大的勞動力。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差、成本高、市場銷售慢、價格低、茶農收入微薄,經濟得不到發展,生活貧困,使民生難於脫裕。在1978年,安溪縣茶葉總產值僅950萬元,曾經是福建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統一,缺一不可。天時,就是指機遇。安溪茶產業興盛於改革開發縱深發展之時,經濟競爭激烈,經濟市場繁榮時代,這種機遇真是千載難逢。地利,就是指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優越性。安溪是烏龍茶之鄉,鐵觀音唯一發源地,它的氣候、地貌、土壤、溫差、溼度等特定條件是生產優質鐵觀音的優越基礎。人和,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領導者和人民關係的和諧,(包括觀念、決策、導向、作用等);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縱觀歷史發展的歷程,天時、地利是客觀的,人和是主觀。人要主動、積極、創造性的、充分利用客觀的優越性,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之“天、地、人三者合一”,而進行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建成集商貿、加工、餐飲、運輸等爲一體的中國茶葉貿易中心,中國茶文化旅遊中心,成爲中外馳名的“中國茶都”。爲開展各類茶事活動基地,爲茶農創造提供貿易、交流、發展經濟中心基地;舉辦“茶葉萬人培訓”工程和各類茶葉技術、管理培訓,狠抓精品,創造品牌;藉助“茶藝”“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走向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同時,成功舉辦“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峯會”等茶葉合作交流活動。這樣,提升了安溪鐵觀音的知名度,把安溪茶葉推向全國、全世界。如今,安溪全縣108萬多的人口,涉及茶產業的近80萬人,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國各地開設的茶莊(店)茶藝館有3萬多家,僅茶葉營銷人員近10萬人,產品出口銷售於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擁有茶園40萬畝,年產茶葉4萬噸,(預計今年產量將達歷史最高水平5萬噸)產值45億元人民幣。茶文化市場成爲安溪的傳統特色龍頭支柱產業,成爲真正的民生企業。同時,形成了一業促百業,“一業旺,百業興”的大好局勢。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156元,安溪縣被評爲“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使這個閩南最大的貧困縣一躍進入了全國“百強縣”。茶文化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富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社會上長期存在和發展,始終影響着生產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才使社會和諧平衡的發展,並不斷地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市場的繁榮,推動茶產業的發展。茶產業是產生茶文化的基礎,茶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以茶產業興盛爲基礎,以所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爲動力,明天將發揮更大的市場作用。

中國茶文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透過一些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研究研究,我們發現中國民衆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普遍不高,大家普遍認爲現今的茶文化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藝術,更談不.上茶道,感受更多的是茶地悠久歷史,而忽略高雅的精神境界和深層理念。.

另外透過對近年有關中日兩國茶文化出版物的數量,內容的比較,近代中國茶書大體可分爲關於茶業經濟研究、茶栽培與種植、茶葉文史、抹茶道文化史、茶道技藝和茶道精神等方面。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只停留在對過去歷史的咀嚼和關注茶地實用性,而日本茶學從美學、茶道技藝、禮儀等多方面有創新性發展,並已開始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文化迴流,越來越多的人對日本的茶道精湛的技藝、高雅的藝術魅力及豐富的精神境界產生興趣。

我國茶文化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1.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

在中小學教科書中普及茶文化,涉及內.容應包括茶地起源、茶文化的發展過程等,並開展有關茶文化的各類課外活動如茶道的禮儀、茶道的技藝等,激發學生們對茶文化的濃厚興趣。

2.有關部門]應重視茶文化的推廣

積極舉辦茶文化相關活動。例如舉辦融合高雅茶道技藝與文化的茶會,舉行中國茶文化節等。同時還應該開拓創新,內容有待豐富充實,促進中外茶文化交流。茶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待汲取現代科技成果、先進的文化意識,增添當今的時代風采。3.普及茶文化知識,提高茶民文化意識作爲飲食文化的分支,茶始終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應該運用各種形式,例如利用媒體的宣傳,透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渠道,宣傳、普及茶文化知識,使茶文化真正成爲提高中華民族綜合文化素質的重要渠道。

4.推進茶產業發展,提升茶產業經濟地位

關於茶文化的發展

,風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 --- 在崇尚自然與健康的 21 世紀,茶葉飲料將成爲世界飲料市場的主流,茶文化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茶的發現地球上的茶樹植物已有數千萬年的歷史,然而茶被人們發現和利用,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在巴蜀一帶已用當地所產茶葉爲貢品了。迄今爲止,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有更早對茶的記載和發現,中國是最早採製和飲用茶的國家。在中國西南地帶,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大茶樹的記載。中國解放以後,透過考察,發現的大茶樹就更多了。據統計,在雲、貴、川等省的大茶樹有二百多處,有的地區甚至是成片分佈的,如雲南省思茅地區鎮源縣千家寨的古茶林羣落,其面積達數千畝之多。山茶是茶樹種羣最接近的植物。全世界山茶科植物23屬,380餘種,除其中的10屬產於南美州外,其餘各屬都攙於亞洲熱帶和溫帶,中國有15個屬260餘種,大部都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雲南省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大理山茶、茶梅、怒江山茶、雲南大花茶等都很著名。自第四世紀以來,全世界經歷過幾次冰河期,對所有植物造成極大的災禍。根據中國西南地區冰川堆積物分佈情況考察,雲南受到冰河期的災害不大,所以原來生長在雲南的大葉種茶樹沒有受到嚴重影響,儲存的也最多。 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經過科學家的考究,雲南茶樹芽葉的新陳代謝類型比其他品種茶樹簡單,從而更有理由斷定,雲南茶樹是現在所有茶樹中最爲古老的原始類型。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可以認爲茶樹原產中國西南部,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茶作爲飲料的歷史茶作爲飲料是中國人的一項重大發現。它的利用歷史可與藥用植物一樣古遠。不過,中國飲茶起源卻衆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爲起於上古,有的認爲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衆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爲“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爲茶的起源。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斲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爲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爲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爲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爲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爲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爲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爲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茶的發展及茶文化的形成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爲藥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製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藥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峯。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爲是高雅的藝術行爲。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爲“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陸羽因嗜茶而云遊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製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爲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爲皇家制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着製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製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爲: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着飲用和製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時候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由於此時已出現各種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爲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爲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透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及茶的傳播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爲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爲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爲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茶自發現以後,由他的起源中心地帶呈扇形向我國的東南、華南地區擴 展,並透過各種渠道引向國外。目前世界上五十多產茶國的茶種,飲茶風尚,都 來自中國。中國茶葉最早轉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唐代,日本大批僧人來華。唐順宗永貞和唐憲宗元和年間,日本高僧最澄(805年〕、海空(806年〕禪 師到中國天台山國清寺學佛,回國帶去茶種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日本宋西禪師兩次(1168年、1187年〕來中國學佛,回國時帶去茶子種於日本佐賀縣。中國茶葉傳入歐州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1607年〕荷蘭船首次將茶由澳門轉運 到爪哇。1664年、1666年,茶葉作爲"貢品"輸入澳州。1669年,英國印度公司把 14萬磅茶葉運到英國。當時只在倫敦咖啡館中供應少量的中國茶。17世紀初,明 神宗萬曆年間(1618年〕,中國大使將少量茶葉運入。中國茶葉大量輸入是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後。19世紀中葉(1893年〕聘請中國茶工發展茶葉生產。以後中國茶葉又從歐洲和中國傳入東南亞各國。1684年,德國克萊爾將中國茶種引入爪哇。1780年英國人將廣東和福建的茶種再不丹和加爾格 答植物園中試種。1825年荷蘭量收購中國茶種在爪哇大規模種植。1834年印度哥爾頓從中國販運多批茶種到印度,聘請中國茶工進行技術指導和種植。1824 年斯里蘭卡曾從中國引進茶種,1841年以後沃姆斯聘請中國茶工,引進製茶技術。進入20世紀以來,全世界茶葉發展訊速。產茶國家已達五十多個,茶園面積二白五十多萬公頃,茶葉產量二白六十多萬噸,茶葉以成爲一個世界性的產業

國外茶葉目標客戶有哪些

有。英國,斯里蘭卡等都有。在英國,他們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其中的茶指的就是紅茶,所以他們那裏也有豐富的茶文化,國外的茶葉從大體上可以分爲三大類,分別是東亞茶,紅茶和歐洲茶;但國外的綠茶很少。

國際茶葉市場現狀分析

2020年茶葉銷量,市場佔有率爲1.9%;2019年中國茶葉紅茶產量爲3788.2噸,市場佔有率爲1.2%。

從2016年開始,國內逐漸形成茶產業升級換代,茶和公益茶產品就變成了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茶服務和茶金融。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茶葉產量爲274萬噸,佔全球的45.57%,中國茶葉國內銷售量達220.16萬噸,增幅爲8.69%。國內市場是拉動中國茶葉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市場潛力巨大。

茶葉國外市場

不高

中國紅茶出口虧本;綠茶出口價格與成本持平,沒有利潤;越南成爲中國綠茶潛在競爭對手, 日本對中國綠茶不構成威脅。得出結論: 中國茶葉不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價格低廉是促銷的一種方式。斯里蘭卡紅茶品質高,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中國茶葉出口企業贏利主要是從流通領域的“壟斷定價” 着手,其中綠茶贏利高於紅茶。

茶葉國外市場環境分析

從分茶類來看,2020年,除普洱茶外,其餘茶類的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減少。2020年中國綠茶出口量爲29.34萬噸,佔比爲84.1%;紅茶出口量爲2.88萬噸,佔比爲8.3%;烏龍茶出口量爲1.69萬噸,佔比爲4.9%;花茶出口量爲0.61萬噸,佔比爲1.8%;普洱茶出口量爲0.35萬噸,佔比爲1.0%。

茶葉出口國內外研究現狀

肯尼亞是2019年世界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國內生產的茶葉80%是用於出口的,茶葉也是肯尼亞主要農產品之一。肯尼亞茶葉種植區的熱帶氣候和豐富的火山土壤賦予了茶葉鮮明的色彩和芳香的氣味。雖然肯尼亞主要生產紅茶,但也生產綠茶、黃茶以及著名的白茶。

國外茶葉市場分析

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不僅不貴,味道還非常好。而且多喝茶有着控制體重、保持血壓等等衆多好處。在全世界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喝茶,而有些國家因爲無法自己生產茶葉,因此大都依賴於進口,而有些國家因爲其茶葉味道非常棒而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下面介紹的就是世界十大茶葉出口國,這些國家中有的本身是不生產茶葉的,但是它會將進口的茶葉再出口一部分到國外。

10.波蘭

我們都知道波蘭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國家,而在很多年前,波蘭就開始在自己的國家生產茶葉,並且將部分出口到別的國家。在2014年的時候,大概出口了價值約爲1.4億美元的茶葉。

9.印尼

在幾百年前,茶就成爲了印尼文化的一部分,在那裏的人都非常的喜歡喝茶,茶是印度尼西亞人喝得最多的飲料,在2014年,他們生產了約166717噸茶葉,它向世界上許多國家出口茶葉,佔世界茶葉出口總量的2.2%。

8.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阿聯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進口國之一,也是最多的茶葉出口國之一,阿聯酋在一個國家進口茶葉,然後出口到其它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進行提煉、拋光和包裝生茶,然後在國際市場上以更高的價格出口。

7.越南

越南正在以商業的形式大規模生產茶葉,2014年,越南生產了近174900噸茶葉,越南出口茶葉的平均價格約爲每噸1340美元,這個國家生產的茶葉大概會出口到大約61個國家去。

6.德國

茶是德國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德國人經常會爲客人們獻上一杯茶,作爲友誼的表示。根據2014年的數據,在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後,德國大約出口了2.3億美元的茶葉。

5.英國

英國大約70%的土地用於種植不同的作物,英國有着肥沃的土壤,熟練的勞動力和現代化的技術,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這個國家大量生產茶葉,並且出口帶其它國家。

4.肯尼亞

肯尼亞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之一,茶是肯尼亞著名的經濟作物,它每年出口大約396,641噸茶葉,其大部分茶葉產量來自小農和地區。

3.印度

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印度每年的茶葉產量約爲966733噸,出口約203207噸。茶葉出口對於他們的經濟發展有着很大的幫助。

2.中國

茶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到1880年,中國才成爲茶葉的出口國,但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你也可以看十大名茶。

1.斯里蘭卡

茶葉生產和出口是斯里蘭卡經濟的主要來源,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在1847年的時候,斯里蘭卡就開始將茶葉出口到世界各地,它不僅是茶葉的最大生產國,也是它的主要出口國。

國外茶葉市場研究

市場研究機構歐睿資訊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天約消費37億杯茶。根據行業協會TeaUSA的數據,在任何一天,都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在喝茶。大多數美國飲茶者喝的是紅茶,而大多數人更喜歡喝冰茶。TeaUSA說,這種飲料在千禧一代中特別受歡迎。

海外茶葉市場分析論文

黑茶是我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是一種後發酵茶,過去主銷邊疆,所以又稱“邊銷茶”。這是一個既古老而年輕的茶類,一個迅速崛起的茶類,一個前景輝煌的茶類。條萊垍頭

黑茶歷史之久,自神農嘗百草發現茶後,人們便開始利用茶,最初爲生煮羹飲,爲了改進茶的滋味,方便運輸與儲藏,唐代創制了蒸青團餅茶,將茶鮮葉蒸熟搗爛,拍壓成形,再烘乾,因有後發酵工序,團餅茶可視爲黑茶的前身。萊垍頭條

黑茶,是由綠茶演變而來的一大茶類。幹茶色澤黑褐,故稱“黑茶”。萊垍頭條

Tags: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