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東鄉族是回民嗎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東鄉族是回民嗎

東鄉族是回民嗎:答案是不是。

東鄉族是回民嗎:答案是不是。

東鄉族是回民嗎:答案是不是。

東鄉族是回民嗎? 東鄉族不是回民,東鄉族不屬於回族。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東鄉地區而得名。東鄉族的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該民族自稱“撒爾塔”。是以撒爾塔人爲主,融合當地回族、漢族、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

1、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爲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2、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着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爲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2、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着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東鄉族是回民嗎

不是。

東鄉族不是,東鄉族不屬於回族。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信仰教遜尼派,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東鄉地區而得名。東鄉族的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該民族自稱“撒爾塔”。是以撒爾塔人爲主,融合當地回族、漢族、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撒爾塔原始意思爲“商賈”,指定居於中亞一帶信仰教的各種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統稱爲色目人。

東鄉族和回族的區別是什麼?

東鄉族和回族的區別: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地區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因居住在河州(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

東鄉族:

東鄉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爲主,融合當地回族、漢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漸融合而成。

東鄉族人口515000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的洮河以西。

在我國的西北有這樣一個特有的民族——東鄉族,他們只有屬於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大多數的東鄉族都兼通漢語,他們還有一種稱謂“撒爾塔”人。信仰教。

東鄉族和回族有啥區別?

蒙古族與藏族的區別主要在名稱來源、人口分佈、歷史源流三個方面。

一、名稱來源

1、東鄉族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臨夏)的東鄉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並不被承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往往稱之爲“東鄉回”或“蒙古回回”。

這是因爲,東鄉族在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與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歷史文獻上也常把它歸諸於“回回”民族之內。由於東鄉族在語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語相似,也有被稱爲“東鄉土人”或“東鄉蒙古人”的

2、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爲他稱,後來才演變爲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

南宋時,“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紇”、“回鶻”外,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一些民族。這都和現在所說的“回族”不同。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我國來。

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佈在我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二、分佈

1、東鄉族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着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

2、回族

關於回族分佈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爲“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爲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佈。

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佔1%-5%的有6個,佔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

三、歷史源流

1、東鄉族

關於東鄉族的歷史來源,缺乏直接的、完整的文獻記錄,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段傳說,就連東鄉族世世代代居住的河州州志上,也沒有單獨記載,說法很不一致。主要有源於回回色目人、蒙古人和多民族融合說。

回回色目人說。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東鄉族的傳說。據說,東鄉族的祖先是中亞西亞的撒爾塔人,他們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軍隊回返時來到今東鄉地區定居下來,並融合了當地的漢、蒙古等民族,逐漸形成了東鄉族。所以,東鄉族自稱“撒爾塔”。

2、回族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現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爲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爲回族的先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回族

東鄉族和回族的區別是什麼

一、分佈地區不一樣

1、回族分佈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爲“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

2、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着一小部分東鄉族。

二、語言不一樣

1、回族以漢語作爲本民族的共同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後來還出現了經堂語和小兒錦。

2、東鄉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爲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教遜尼派。

三、服飾不一樣

1、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乾淨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2、東鄉族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

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當時婦女的上衣還流行用各色布縫成數段的假袖,並在假袖各段繡有花邊。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都戴蓋頭,分綠、黑、白3種顏色。

少女和新媳婦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結婚一兩年後的婦女和中年婦女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的或綠的,上衣寬大,齊膝蓋,大襟在後邊,並外加一件齊膝的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回族

東鄉族和回族有關係嗎?東鄉族是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嗎?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稱爲“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主要分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和廣河、和政、臨夏等縣及新疆伊犁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人口數爲513805。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部分人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從13世紀以來,河州一帶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內的蒙古軍駐守、屯田之地。13世紀末,鎮撫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難答皈依教,其屬下蒙古部相從。信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區。14世紀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難答與皇后伯要貞氏等策謀政變,事泄被殺,但其屬下勢力仍很強大。其子曾聯合教羣衆反叛,爲元朝,阿難答屬下紛紛逃避。當時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東鄉,就成爲阿難答屬下信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區之一。他們在這裏與當地漢族、藏族等長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漸融合成爲東鄉族。

對東鄉族的族源,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二:一說成吉思汗於1226年徵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此地,這些人以後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一說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於東鄉,以後形成爲東鄉族。還有一說認爲東鄉族源於吐谷渾。但關於東鄉族源和形成問題,大部分學者持上一種看法。

保安族 東鄉族 和回族有區別嗎 爲什麼要講他們劃分不同的民族

1、語言文字的區別

保安族民族語言爲保安語,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東鄉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爲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教遜尼派。

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

2、飲食方面

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菸、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東鄉族主要以小麥、豆子、青稞等麪食和洋芋爲主食,以牛、羊、雞、鴨、魚等爲副食,但肉食需經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長輩宰殺,放血後才能吃,忌吃豬、狗、馬、驢、騾和兇猛禽獸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餅子、饅頭都要掰開或掰碎後吃,不能吃整的。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爲主,忌食豬、馬、驢、騾等和其它兇猛禽獸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動物的肉和血,而且須經阿訇或教的長輩屠宰,喜歡燉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等,以全羊席最爲知名。

3、服飾衣着方面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東鄉族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

保安族起先與蒙古族相鄰而居,服飾與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後期(元朝後期),受藏、土族的影響,服飾有所變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長衫、戴禮帽,有的男子還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腳穿繡花鞋,服飾色彩比較鮮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保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鄉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回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數民族

爲什麼把中國的撒拉族和東鄉族要從回族中劃分

按語言劃分的。撒拉族講撒拉語,屬於突厥語族;回族講漢語;東鄉族講東鄉語,類似於蒙古語與突厥波斯語的融合語言。從族源上看,東鄉族與回族族源沒有區別,只不過東鄉人選擇了當時元朝統治階級的蒙古語,回族選擇了漢語。撒拉族是西突厥薩拉爾後裔追答東鄉、撒拉、保安、回族統稱爲。順便說一句,現在東鄉族會講東鄉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東鄉族和回族的不同

中國共有十個少數民族信仰教,中國歷史上把教稱爲回教 天方教。

在以前,習慣上把新疆的維吾爾 哈薩克 等6個穆斯林少數民族稱爲“纏頭回”;

在內地生活的 回族 撒拉 東鄉 保安 4個穆斯林少數民族稱爲“老回回”。

至於後來把 撒拉族 東鄉族 保安族,從回族中分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個人認爲,其中的一點是由於 民族語言的不同:回族的日常用語(尤其口語)通用漢語,而撒拉族 東鄉族 保安族 這3族都具有各自的民族語言。

甘肅少數民族有哪些

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既有漢族人口,也有衆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以下是甘肅省的主要少數民族。

一、回族

回族是甘肅省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分佈在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天水市、平涼市等地。回族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民族,信仰教,保持着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傳統習俗。

二、藏族

藏族是甘肅省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等地。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信仰藏傳佛教,擁有獨特的文化、語言和服飾等特徵。

三、土族

土族是甘肅省的第四大民族,主要分佈在張掖市、武威市、定西市、隴南市等地。土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保留着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傳統習俗。

四、蒙古族

蒙古族是甘肅省的第五大民族,主要分佈在酒泉市、金昌市、嘉峪關市等地。蒙古族是中國的一個民族,保留着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傳統習俗,信仰藏傳佛教,也有一部分信仰薩滿教。

五、東鄉族

東鄉族是甘肅省的第六大民族,主要分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鄉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傳統習俗,信仰藏傳佛教和土教。

六、苗族

苗族是甘肅省的第七大民族,主要分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傳統習俗,信仰土教和一些本土宗教。

七、其他少數民族

此外,甘肅省還有撒拉族、裕固族、保安族、京族、塔吉克族、布朗族、阿昌族、納西族、羌族、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這些少數民族共同構成了甘肅省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6個民族分別是哪56個民族?

1、壯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羣,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係,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2、藏族: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3、裕固族: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4、彝族: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 

5、瑤族: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

6、錫伯族: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7、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8、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 

9、佤族: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批准改爲現稱。

10、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 

11、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爲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爲“霍爾”。

12、塔塔爾族:“塔塔爾”一詞原意爲“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教。    

13、塔吉克族: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14、水族水族自稱“海水”,意爲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着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15、畲族: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16、撒拉族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爲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爲古爾邦節。   

17、羌族: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爲“本地人”。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

18、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19、怒族: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20、納西族: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21、仫佬族: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22、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23、蒙古族: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爲“草原驕子”。

24.、門巴族:門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爲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25、毛南族: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爲“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批准,改名爲今稱。 

26、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爲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清朝以後,“女真”稱爲“滿洲”,1911年辛亥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2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佈在東南部,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爲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 

28、僳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稱爲“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29、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

30、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爲虎,“祜”爲將肉烤香的意思。

31、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爲一個月,十二個月爲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2、景頗族:。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爲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爲期2至3天。  

33、京族:歷史上自稱爲“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批准正式定名爲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節及唱哈節 

34、基諾族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正式確定爲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5、回族: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6、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爲赫哲,意爲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爲生的赫哲人。    

37、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38、哈尼族:據史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 

39、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

40、高山族: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羣。“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

41、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42、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43、鄂倫春族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爲“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44、獨龍族   

45、東鄉族: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爲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46、侗族: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47、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    

48、傣族: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 

49、達斡爾族:“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爲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達斡爾族稱春節爲“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

50、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5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爲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

52、布朗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爲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53、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爲藏族人民所喜愛。

54、白族     

55、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56、漢族: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爲少數民族。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且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

擴展資料

民族分佈的特點:

(1)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2)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佈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佈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後已失傳;古壯字爲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代壯文爲拉丁壯字。壯族傳統服飾爲壯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Tags:東鄉族 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