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大紅袍的由來及傳說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大紅袍的由來及傳說

據傳有個晉陽的秀才趕考,途經武夷山時卻突發急況,當地廟裏的一個老和尚用茶水將他治癒,後來秀才高中歸來,皇帝賜了一件紅袍給他,他便披在了這顆救命的茶樹上,從此,就有大紅袍這個名字了。

大紅袍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種名煙,也是一種傳統名茶。

大紅袍的由來及傳說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幾個:

1. 傳說大紅袍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傳給明朝皇帝的一種特殊茶。

這種茶品質優良,能夠使皇帝保持健康穩定的國家治局。

2. 傳說明代一個叫做“白飛”的人被擒住後,他向官府揭示了自己是大紅袍山上一位神仙的後代,受神仙授予的神祕力量,他能爬上峭壁採摘茶葉。

而這些茶葉泡出來後,不僅口感絕佳,且具有特殊功效,是國家重要的寶物。

3. 另一個傳說是說大紅袍是因爲一個窮苦的茶農繫着袍子到大巖壁上採茶時,不慎滑落懸崖,袍子才救了他的性命。

後來這個茶農採回來的茶葉口感鮮美,且有神奇功效,被稱爲“大紅袍”。

不論這些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大紅袍確實是一種口感獨特、價值較高的茶品,被視作茶界的“奇珍異寶”,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一、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爲東牀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棵高大的茶樹,,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羣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衆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牀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後來,衆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二、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擴展資料:

功效作用:

1、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爲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2、此外還具有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膽固醇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大紅袍

大紅袍茶葉的名字由來

一、“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爲流傳着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爲餌,馴猴子採之,所以有人稱之爲“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爲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爲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爲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菸繚繞中衆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豔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急忙扶着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裏……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柺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柺杖在地裏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歎爲神仙所賜的神茶

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爲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柺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着·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柺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柺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6、御封貢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祕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爲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採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爲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爲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製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爲大紅袍。

7、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擡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

大紅袍九龍窠採製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製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製,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爲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大紅袍茶是什麼關於大紅袍茶的傳說

中國的傳說很多,每一樣東西上附加一個傳說故事就顯得那麼有淵源。中國人也喜歡喝茶,關於茶葉的傳說也很多。那麼大家瞭解大紅袍茶嗎?就讓小編爲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大紅袍茶的傳說吧。

大紅袍茶的來歷

一、大紅袍茶

大紅袍茶是武夷巖茶中品質的茶。大紅袍茶的茶樹現經過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經獲得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大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製技術和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至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初揉、做青、炒青、復揉、走水焙、簸揀、復炒、攤涼、揀剔、復焙、再顛簸、補火而製成。

品質特徵: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的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樣的美感。

二、大紅袍茶的傳說

1、大紅袍茶的傳說之御封貢茶

傳說某皇后生病了,久治未愈,太子遵循母命去到民間尋找仙草祕方,途中遇到一個老漢跌倒在樹下,險遭猛虎傷害,太子勇猛相救,二人結識。老漢爲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的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直奔京城,將採來的茶葉煮湯喂母后喝下,病情就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的病就痊癒了,皇帝大喜,連下兩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爲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爲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製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茶樹稱爲大紅袍。

2、大紅袍茶的傳說之勘婆婆的神茶

傳說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的慧苑巖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婆婆有遇見一位病危的老人,老婆婆心善,急忙扶老人進屋,用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送了一個龍頭柺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裏摸出兩粒種子,交代用柺杖在地裏挖個坑,種下種子。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歎爲神仙所賜的神茶。後來這個消息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喝到神仙茶而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爲此病倒了,有老婆婆拄柺杖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着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柺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柺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

大紅袍茶的傳說

第二年就長出了茶樹,長成三株。這就是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3、大紅袍茶的傳說之貢茶珍品

傳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的時候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讓人把他擡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大紅袍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和尚採茶製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給紅袍一件,命令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浩蕩,同時派入看守,年年採製,悉數進貢。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爲貢茶,朝代有更迭,但是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大紅袍茶

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脹,便從一個精緻的小錫罐裏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裏用滾水泡開,送到秀才跟前說:“你喝下去,病就會好的。”

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慢慢舒張,露出綠葉紅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清澈見底,芬芳飄溢,一股帶有桂花的清香味浸透心肺。他喝了一口,覺得那茶澀味中帶甜,喝下去後口中生津,肚子裏“咕咕”發出響聲,腹脹消退,神清氣爽。

秀才連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說:“多承老方丈見義相救,如果小生今科得中,一定返回此地修整廟宇,重塑金身!”

秀才在寺裏歇息了幾天,便告辭了老方丈及衆和尚,赴京趕考去了。後來,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得中頭名狀元。皇上見他人品出衆,才華過人,當即招爲東牀駙馬。

狀元身居,又貴爲皇婿,日夜有美麗的公主相伴,本來是春風得意。可是他時刻記着自己的諾言,想回一趟武夷山,報答老方丈的救命之恩。

但正值新婚燕爾,狀元感覺無法向皇上和公主開口,因此有時難免有些悶悶不樂。一天上朝,皇上見他緊鎖雙眉,便問他緣由?

狀元就把趕考時路上病倒,老方丈如何搭救的事一一作了稟告。皇上見他欲往武夷山謝恩,便任命他爲欽差大臣前去視察。

一個和暖的春日,狀元一行離開了京城,他騎着高頭大馬,隨從前呼後擁,一路鳴鑼開道,直奔武夷山而來。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的老方丈接到快馬通報,忙召集寺中和尚焚香點燭,夾道歡迎,恭候欽差大臣親臨視察。

狀元春風得意來到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前,一見老方丈,立即下馬,走上前去連連施禮道:“久違!久違!本官特地前來報答老方丈大恩大德。”

老方丈又驚又喜,雙手合十打量着狀元說:“狀元公休要道謝,救人乃貧僧本分,區區小事,不必介懷。”

在寒暄中,狀元問起當年治病的事,想要親自去看看那棵救命的神茶。

老方丈點頭從命,領着新科狀元從天心岩南下,經過象鼻巖來到山腳下,再向西行,走進一條幽深的峽谷,只見9座巖峯像9條龍盤繞在溝壑峭壁之間,山谷裏雲霧瀰漫,澗水淙淙,涼風習習,坡上巖下那一片片、一層層的茶樹在風裏吐芳流香。

狀元陶醉在天然的景色裏,深深地吸了口氣,又見陡峭的絕壁上有一道小石槽,石槽上長着3棵一丈四高的大茶樹。

樹幹曲曲彎彎,長滿苔蘚,樹下泉水叮咚,土黑而肥沃,又粗又壯的枝條,吐出一簇簇的嫩芽來,在陽光下閃着紫紅的光澤,煞是逗人喜愛!絕壁上還有一道巖縫,輕風薄霧就從縫裏徐徐飄來,吹拂着茶樹。

狀元不由得感嘆道:這茶樹吸取了日月的精華,山川的靈秀,難怪這麼神奇,這真是天造地設的神茶呀!

老方丈見狀元驚歎不已,就介紹說:“這裏名叫九龍窠。當年狀元因食生冷之物,患了鼓脹病,貧僧就是用半天腰的這棵茶樹上的茶葉泡給狀元喝的。”

狀元興致勃勃地在九龍窠一直遊覽到太陽落山,纔回到寺裏,又聽老方丈講起這3棵茶樹的古老傳說:很早以前,這茶樹是晶亮晶亮的,是武夷神鳥從蓬萊仙島銜來的,丟在九龍窠的巖壁土上,就長出了這3棵油綠粗壯的茶樹。

因爲它高高地長在雲霧繚繞的半天腰上,人工採摘很難。每年陽春,廟裏就打響鐘鼓,召集山猴來開山果會。給每個猴子穿上紅衣紅褲,讓它們爬上絕壁,摘下茶葉來制好。

有人病了,就施贈三五片衝開水,喝下去病就好了。因爲叫不出樹的名字,山裏的人就稱它爲“茶王”。

狀元聽了以後,更覺得此茶珍貴,人間難得,就向老方丈請求道:“如此神茶,能治百病,請老方丈精製一盒,由我帶去進貢皇上如何?”

老方丈連連應承。

此時正是春茶開採季節,第二天老方丈隆重地披上“九條”紅袈裟,點上香燭,擊鼓鳴鐘,招來廟裏大小和尚,按僧職穿上條數不同的紅、黃、赭各色袈裟。

侍者端着盤,盤裏裝着香菇、木耳、金針等齋菜,以老方丈爲首,後面跟着寺中衆僧。有託香爐檀香的,有端器具的,有拿拂塵的,有提燈籠的,排成一隊,魚貫而行,浩浩蕩蕩地列隊來到九龍窠。

焚香點燭,鍾鈸齊鳴,和尚們合掌唸經,唱起香贊,由老方丈帶頭,左三步,右三步,對茶樹拈香禮拜,在煙火繚繞中大家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

山裏的羣猴聞聲而上,快捷地採起茶來。

收過茶葉,老方丈回寺請來最好的茶師,用最好的茶具,將茶葉精工製作之後,裝入特製的小錫盒裏,用一方絲帕小心包好,交給狀元。

狀元差人把天心永樂禪寺整修一新,又塑上一尊金身菩薩,才返回京城。

狀元進了皇宮,見宮廷內一片忙亂。一打聽,才知是皇后患病,終日肚疼鼓脹,臥牀不起,請遍了京城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藥,都不見效,急得皇上和羣臣坐立不安。

狀元見這情景,就把那盒茶葉呈到皇上面前,奏道:“臣從武夷山帶回九龍窠神茶一盒,能治百病,敬獻皇后服下,準保玉體康復。”

皇上接過茶葉,鄭重地說:“倘若此茶真能靈驗,使皇后得以康復,寡人定前往九龍窠賜封、賞茶!”

皇后喝了皇上親自沖泡好的茶葉後,果然迴腸蕩氣,痛止脹消,玉體漸漸復原了。狀元看皇上喜笑顏開,乘興邀他前往武夷山賞茶。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因爲朝廷政事很多,實在無法脫身,皇上只好將一件大紅龍袍交給狀元,由他帶往武夷九龍窠,以示皇上駕臨。

崇安衙門的和武夷山的和尚、道士,聽說狀元代表皇上親臨九龍窠,紛紛出來迎候,老百姓也趕來看熱鬧。十里山路,人聲鼎沸,九龍窠裏熙熙攘攘,禮炮震天,火燭通明。

半山腰上那3棵大紅茶樹籠罩在一片煙火中,捲起了葉子,驚得狀元急忙取出大紅袍,命一名樵夫爬上半山腰,用大紅袍蓋在3棵茶樹上。

說奇也真奇等煙消火滅時,掀開大紅袍一看,3棵茶樹變得滿樹通紅。有人說這是煙燻火烤的,也有人講這是皇上的大紅袍染的!

後來,人們就把這3棵茶樹叫做大紅袍,有人還在石壁上鐫刻了“大紅袍”3個紅豔豔的大字。漸漸地,不少遊人、茶商慕名而來,皇上怕它被人偷走,就派專人看守,還下了道聖旨,要天心永樂禪寺年年歲歲進貢神茶“大紅袍”。從此,大紅袍就成了人間珍品,“茶中之王”,與武夷的碧水丹山一起馳名於天下。

大紅袍的傳說及茶文化發展史

   大紅袍的傳說

  福建的“大紅袍”是武夷山中的一種著名的藥茶,關於它的傳說更是引人入勝。

  傳說有位老和尚在山腳下救起一位昏倒在路旁的窮季才。窮季才病癒後告別老和尚赴京趕考,老和尚從山上一棵茶樹上摘了三片葉子,用對戲布包好送給他,並囑咐道:若遇急難時,茶葉可以幫忙。窮秀才來到杭州,身上的盤纏已經用盡,住在客棧裏一籌莫展。這時,城裏的一位員外夫人得了急症,四處求醫無效,正在以重尋聘良醫。窮秀才心想,員外家終日魚肉飽食,莫非吃壞了胃口。便帶了一片茶葉到員外家,將茶葉泡好端給員外夫人。誰知,茶到病除,窮秀才得到一筆賞金直奔京城。可等趕到京城,考期已過,窮秀才懊喪不已,絕望之極便想投河一死了之。路過城門時,看到一張皇榜,說皇太后有疾欲求神醫。窮秀才摸了摸包裏的茶葉,心想反正也無路可走了,不如去碰碰運氣。他揭了皇榜,進了皇宮,將茶葉沖泡。太后飲後,病居然好了。皇帝極爲高興,召見了窮秀才,問他有什麼要求。窮秀才便把趕考誤期一事講了一遍。皇帝恩准他參加科考,見其文章句句華彩,便御賜狀元。

  新狀元衣錦還鄉時,沒有忘記拜見救命恩人老和尚,並將身上的狀元紅袍披在那棵茶樹上。從此,“大紅袍”的名字就傳開了。

   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爲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

   中國茶葉的發展史

  茶在我國的傳播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着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爲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爲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纔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爲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爲貢品.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纔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爲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長江中游成爲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爲我國南方的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爲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

   茶文化與陶瓷文化的悠久歷史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人們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正由於人與茶息息相關,久而久之,對於茶的品類,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飲茶之具,敬茶之禮,有着許多講究。於是,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江南人已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魏晉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飲茶之風。唐代中期,一些較大城市開始出現專營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帶的茶葉,被商人車裝舟載販往各地。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之句。浮樑即今景德鎮,爲當時茶葉集散地。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

  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爲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爲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爲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爲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爲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鉢而小鐫着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茶文化知識大全之武夷山大紅袍

大紅袍作爲茶中精品,更是被稱爲中國十大名茶中的“茶王”,其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香高而持久,實屬爲茶中精品,那麼本期的茶文化,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下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紅袍吧。

大紅袍的起源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爲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爲大紅袍。

大紅袍的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

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爲品質鑑別的參考。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爲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大紅袍的喝法

潔具:這一環節對於大紅袍來說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須把沖泡器(蓋碗或紫砂壺)內外沖洗乾淨,而且必須熱透,經過幾次用心的試驗,這都很好完成。

賞茶:無論是沖泡者還是品飲者此時都應該認真地看看這個茶的外形,色澤,包括幹茶的香氣。當然,此時香氣尚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那麼透過下面的步驟就可以聞到大紅袍的迷人香氣了。

置茶:置茶時,動作要快,儘可能地保持沖泡器的溫度。

洗茶:大紅袍的外形不像鐵觀音那麼緊結,所以這個洗茶過程可以簡單一些。入水之後,就可以馬上把洗茶水倒出來。還是不建議倒入公道杯中,然後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沖泡:在巖茶的沖泡中,高衝顯得非常重要。高衝時,最好讓茶葉在蓋碗中能翻滾起來。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大紅袍的功效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爲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尋茶記丨大紅袍:故事傳說(六)

每一杯好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無論真假,總能讓我們在喝茶時

浮想聯翩、莞爾一笑

“大紅袍”名字由來的傳聞之一:

某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但是好在他飲用了此地茶葉泡出的茶水後病好了,從而後來才能高中狀元,中狀元后他將袍子圍繞在茶樹上表示感謝。

實際上,除了這個故事外,關於 “大紅袍” 還有很多有趣的神奇傳說......

相傳在 武夷山慧苑巖 曾經居住着一位 善良的老婆婆 。災禍年間,老婆婆偶遇了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老婆婆好心扶着老人進屋並且給老人準備湯飯,老人也因此活了下來。

老人心存感激,於是送了 一副龍頭柺杖 給老婆婆並從口袋中取出了 兩粒種子 。老人交代老婆婆需要 用柺杖挖個坑然後種下種子 ,說完,老人便騰空離開了。

老婆婆按照老人的話,將種子種好,並且長出了茶樹。人們都驚歎這是神仙所賜的茶,後來被當官的得知後,想要採茶卻沒有采到,所以一氣之下將茶樹連根拔起,老婆婆爲此傷心病倒。

後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柺杖出門,遇到了幾個男人正扛着樹根走來,老婆婆把柺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道 龍頭柺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 ,載着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一頭扎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這裏就生出了 三株茶樹 。

有一位皇后重病,久治未愈。太子遵循母命來到民間尋找仙草祕方,途中遇到一老漢跌倒在樹下,險遭猛虎攻擊,巧遇太子相救。

在得知太子正在尋找仙草祕方時,老漢爲了報恩便陪着太子前往 武夷山九龍窠 採下茶葉。

太子帶着茶葉日夜兼程回到宮中,將用茶葉煮成的茶湯給母后喝下。連喝幾日,病情日漸好轉,皇帝大喜連下兩道聖旨:一是 賜大紅袍一件 ,每年寒冬爲茶樹禦寒,二是 封老人爲護樹將軍 ,世代襲職,每年採製進貢, 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爲大紅袍 。

 1、大紅袍被稱爲猴採茶 

因爲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 寺僧就會用果子當做誘餌訓練猴子去採茶 ,因此被稱爲 猴採茶 。

 2、大紅袍茶樹是神仙所栽 

傳說大紅袍是神仙栽種的茶樹,寺僧每逢元旦都會焚香虔誠禮拜, 沖泡大紅袍放於佛前 。如果有人偷竊就會感到腹痛,不能治癒,原因是因爲 大紅袍是神仙所種,凡人不用飲用 。

 3、大紅袍是被紅袍染紅的 

“大紅袍”受過皇封,被皇帝賜名 ,每年春季當地的縣令都會親自前往九龍窠, 把披的紅袍蓋在茶樹上 ,頂禮膜拜。

周圍的人需要一起高喊: 茶發芽!茶發芽! 待紅袍揭下時茶樹就會發芽並且茶芽紅豔如染。

在這些傳聞故事中,我們能經常看到三個字—— 九龍窠 。

九龍窠是大紅袍的原生地。作爲一條狹長的峽谷,因爲 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龍, 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爲 游龍的窠穴 ,故名 九龍窠 。

在出峽谷的平曠之處的巖壁上,鑿滿了歷代名人題詠 武夷巖茶的摩崖石刻 ,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詠茶名詩以及唐代茶聖陸羽的後裔、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詩作。

陸氏詩句雲: “桑苧家傳歸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輕濤松下烹溪水,含露溪邊煮嶺雲。醒睡功資宵判牒,清神雅助晝論文。春雷催茁仙岩筍,雀舌龍團區次分。”

澗水長流,茶園碧綠,好景好水好茶

也不怪乎大紅袍備受茶友喜愛

最全、最系統的茶知識,盡在 茶文庫

行走的茶學百科庫,讓好茶有跡可循

武夷山大紅袍的起源與傳說

武夷山大紅袍的起源與傳說

大紅袍的起源傳說很好。據說古代有個窮書生去北京趕考。當他路過武夷山時,他在路上病倒了。幸好被天心寺老方丈看到,泡了碗茶給他喝。果然,他病好了。後來做狀元,中了狀元,被招爲東牀大夫。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一擁而上,到達了九龍之巢。但他看到懸崖上長着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色的光。很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患了鼓脹,用這種茶泡茶就治好了。很久以前,茶樹春天發芽的時候,敲鑼打鼓集合猴子,穿上紅褲子,爬上懸崖採摘茶葉,炒熟後採集,可以治百病。

這位周農行爲藝術的冠軍聽從了製作一箱貢品獻給皇帝的請求。第二天,寺裏燒香點燭,擊鼓敲鐘,召集僧衆,向九龍進發。大家來到茶樹前燒香祭拜,並高呼“茶芽!”“然後把芽葉摘下來,用精緻的工藝做出來,放在鐵盒裏。狀元把茶帶到北京後,和皇后的肚子在牀上。冠軍馬上奉上茶水讓皇后服用,果然,茶水治好了。

皇帝喜出望外,遞了一件大紅袍給狀元,狀元讓他代自己去武夷山。一路禮炮響,火光通明。到了九龍,狀元命一個樵夫爬到半山腰,把皇帝賜的大紅袍放在茶樹上,以示恩情。說也奇怪,大紅袍一開,三棵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着紅光,人們都說是被大紅袍染紅了。後來,人們把這三種茶樹叫做“大紅袍”。也有人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此後,大紅袍年年成爲貢茶。

武夷山大紅袍的神話傳說

  “大紅袍”自古是武夷巖茶至尊,現在是武夷巖茶的代名詞,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張名片.但因爲歷史久遠,戰亂頻仍,文獻流失,“大紅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着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但大都沒有結果,仍然停留在民間說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面.關於武夷山大紅袍名字的來歷我整理了一下幾點,僅供參考。

  武夷山大紅袍的傳說之“皇后治病說”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當時的資訊和交通條件,從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紅袍”治好病,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個說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

  “武夷山大紅袍傳說縣丞祭茶說”也十分牽強.武夷山雖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習俗,但縣丞作爲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着裝禮制.

  投保一億人民幣的“大紅袍母樹”雖然生長在巖壁上,但不至於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何況那區區的幾十米巖壁.無疑流行於廣東地區的“猴子採茶說”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還是“丁顯狀元報恩說”.武夷山大紅袍導遊詞(wuyishan dahongpao guide)中主要是持這個觀點,說是明朝福建籍舉子丁顯北上趕考,途經武夷山,中暑昏厥路邊,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藥爲其治療.舉子病癒後高中狀元,迴天心寺報恩,方丈說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葉,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以表謝恩.“大紅袍”故事從此不脛而走.靖難之變後,朱棣奪取侄子建文的帝位,爲追殺傳說出家爲僧的建文帝,便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以尋訪張三丰爲名查詢建文帝的下落.胡瀠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駐天心寺,愛喝茶的胡瀠聽了“大紅袍”的故事,明代胡瀠把天心禪茶帶回並進貢給朱棣.明成祖正式詔封天心禪茶,爲“大紅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同時敕封天心寺爲“天心永樂禪寺”,現在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還能見到“永樂茶坊”的遺存.

  那麼大紅袍的到底怎樣呢?

  飲水思源,喝茶尋根.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跑遍了圖書館、資料室,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採訪了多位權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各種民間說法和神話傳說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終於得以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歷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還原出了“大紅袍”的本來面目,以飧世人.

    “大紅袍”因何得名

  顧名思義,大紅袍,就是紅色的袍服.在中國服飾的發展史上,衣着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於明朝.繼元之後,漢族統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續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裝制度在內的漢族禮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復.明朝洪武時期,依據周禮,參考漢、唐、宋歷代的服飾,花了20年時間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製.服裝的類別基本延續過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區分,官品、職位、身份在服裝的顏色和配飾上卻有更加明顯的辨別.《明史》記載:

  洪武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爲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確規定“一至四品着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文中“赤”、“緋”都是指大紅色.因此,明以後紅袍漸漸成爲清廉的代名詞.如成書於清代的《海公大紅袍傳》、《海公小紅袍傳》,描寫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際,刻畫了一個忠於職守、無私無畏、敢於鋤強誅暴、關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見,“大紅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麼爲什麼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樹呢?可以推測:“大紅袍”茶出現於明代,並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或朝廷有一定的聯繫.

  這一推測與“狀元報恩說”比較接近. 說來巧合,武夷巖茶(wuyi rock tea)的產生和朱元璋的“罷龍團,改制散茶”的詔令有很大的關係

    “大紅袍”身世大揭祕

  如果按“命名說”,雖然有“大紅袍,三十二年,吳石仙題”的摩崖石刻,從而有人推測“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武夷山茶與風景》一書出版於三十三年(1944年),書中卻清楚地交代大紅袍“成名雖然出於品質的優良,但大半還是宣傳的功效.”假使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戰亂年代,顯然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宣傳功效.而且,在成書於1921年的《蔣叔南遊記》(蔣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紅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學者鄭光祖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祿·雜述》(1839年)卷四里說:“……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建”,即指建寧府(武夷山當時隸屬建寧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採茶芽狀似旗、,古人常以“旗”、“”指代茶葉),按照“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大紅袍”在清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這段文字的發現填補了清朝“大紅袍”文字記載的空白,把“大紅袍”有據可考的歷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經過茶葉科學部門檢測,現存母樹大紅袍的樹齡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現在“大紅袍母樹”僅剩一處,不排除天遊、北斗等他處的已故“大紅袍”母樹的樹齡超過360年的可能.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大紅袍”的歷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來,隨着“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歷史的深入挖掘,爲“狀元報恩說”、“大紅袍”始於明代增添了諸多佐證.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工地挖出兩個明代的聖旨碑、一對石龍和三尊石雕佛像.從中可以斷定天心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麼,天心永樂禪寺爲什麼受封呢?

     《明史·胡瀠傳》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瀠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瀠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這段文字說的是:明成祖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後,有人說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說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爲了趕盡殺絕,免除後患,明成祖派禮部胡瀠(1375—1463)與宦官鄭和分別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 與“下西洋”爲幌子,在國內與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時,文中“遣瀠頒御製諸書”之句,其實是指明成祖爲了掩人耳目,收買人心,懺悔惡業,廣泛“頒御製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的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號,至今在全國許多省市仍有許多以“永樂”年號命名的寺院.天心永樂禪寺於此際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雖然只交代了胡瀠“十七年(公元1419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並沒有明確說明他來過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專門記載來過武夷山的歷代名賢的篇章《名賢下·遺補》中有“胡瀠,字源潔,武進人,明建文庚辰進士,官禮部尚書”的記載.說明胡瀠確實來過武夷山.《武夷山志》還收錄了他的《題畫武夷圖》、《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勝感慨》詩兩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巖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有胡源潔的《夜宿天心》詩: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裏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在當時,尚在明初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這些事實與“狀元報恩說”幾乎吻合.

  聖旨是古代最高規格的文書,頒發給寺院的聖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聖旨碑,一般是作爲門坊等建築的構件,或單在顯眼的地方,告訴人們這裏曾經受過皇帝的敕封或嘉獎.但天心永樂禪寺爲什麼有兩個幾乎一樣的聖旨碑呢?另一個是否是“狀元報恩說”所指的朝廷對“大紅袍”的敕封呢?

  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說,“狀元報恩說”原記載於《天心寺志》,後來寺志失傳於戰火,便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口頭代代相傳下來.該寺院後來還受過光緒敕封,林則徐、陳寶琛等朝廷命官先後爲其題額,可見天心永樂禪寺在歷史上曾經十分顯赫.可以想象,這樣顯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狀元報恩說”和其他版本的傳說相比,更具有歷史性、文化性、邏輯性、書面性,可見其確實出自正規的文獻,而且口頭相傳的時間跨度不會太長.因爲故事情節、時間、人物、事件與以上考證的史實相符,並無走樣.綜合“狀元報恩說”和上述考證結果,“大紅袍”是否受過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來衆說紛紜的“大紅袍”的身世終於大白.

古諺丨大紅袍名字的由來, 有哪些典故?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爲“茶中之王”,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大紅袍茶衝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巖骨花香,而其它名茶,衝至7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聞海內外。那麼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還有些歷史傳說?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 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爲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爲大紅袍。

傳說很久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着一位勤勞善良的的老婆婆,有一年大災,一位病危的老人倒在老婆婆門外,被老婆婆救下,老人醒來後,爲表示感謝,將自己的龍頭柺杖送給老婆婆,還拿出了一粒種子,要老婆婆去種在屋後,隨後就騰雲而去。老婆婆覺得這是仙人指示,便依言去做。

不久,種子發芽,長出茶樹,用採摘下來的茶葉製成茶,能治百病,老婆婆把茶分給了鄉親們,大家都很開心。後來,這件事給當地的知道了,便派人來搶這株茶樹,這時,仙人送的龍頭柺杖突然發威,擊倒了來搶茶樹的人,又變成一片紅雲,載着茶樹飛到半山腰,這棵茶樹在山上,一變二,二變三,長成了三株,就是後來的大紅袍。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個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麼治都無法醫治好,於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間尋找治癒之方,太子就出來尋找了,在找尋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擊,於是就將老人救下,老人爲感謝太子救命之恩,於是問太子有什麼可以幫助的,太子就將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訴了老人家,於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太子將茶葉帶回京城讓皇后飲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於是賞賜大紅袍給茶樹禦寒,封老人爲護樹將軍,後來這茶就被稱爲大紅袍了。

話說古時有一位上京趕考的窮秀才,路過武夷山時卻病倒在路上。幸而天心廟的老方丈發現了他,帶他回廟,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秀才的病纔好了。

不久,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一個春日,狀元身穿皇帝御賜的大紅袍,回到武夷山謝恩。老方丈擊鼓鳴鐘,召集大小和尚,和狀元一起到了山上的茶樹下焚香禮拜,狀元還把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

這時,奇蹟發生了,大紅袍掀開後,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都說是大紅袍染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

幾個傳說,儘管內容不同,表達的卻都是從善懲惡、茶能治病的主題。大紅袍雖然未必能像傳說中那樣包治百病,但長期飲用,能強身健體卻是事實。

秋冬季節天氣寒冷,而大紅袍屬於溫性茶,在這兩個季節飲用對身體很有好處,能夠幫助身體蓄積陽氣,禦寒暖胃,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

而且大紅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補充人的水分,在寒冷乾燥的冬季,常喝大紅袍能保持肌膚水潤不幹燥,讓每一個愛美的你即使在冬季也能水潤動人。

Tags:由來 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