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爆竹爲什麼叫爆竹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06W

爆竹爲什麼叫爆竹

爆竹爲什麼叫爆竹:答案是爆竹。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是: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鞭炮也稱爆竹、爆竿、炮仗、編炮,其起源有2000多年的歷史。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 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稱爲爆竹,唐朝時將人們竹竿逐節燃燒,發出爆破聲。

古代人們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鞭炮大多數爲紅色加黃色,過年過節、結婚嫁娶、進學升遷、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放鞭炮慶祝。

由於爆竹起源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在中國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故稱爲爆竹。

之後,即使出現了用火藥製作的鞭炮,又因其燃放時發出的聲音與之前的相似,因此就一直將其稱爲爆竹。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是: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鞭炮也稱爆竹、爆竿、炮仗、編炮,其起源有2000多年的歷史。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

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稱爲爆竹,唐朝時將人們竹竿逐節燃燒,發出爆破聲。

古代人們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鞭炮大多數爲紅色加黃色,過年過節、結婚嫁娶、進學升遷、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放鞭炮慶祝。

鞭炮,俗稱爆竹.爲什麼叫爆竹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關於爆竹的起源還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山中有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年驚憚,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爲之。"

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燃竹而爆,是爲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曆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爲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

擴展資料:

放鞭炮的危害:

空氣污染:

燃放鞭炮時會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硫化氫(H2S)、一氧化碳(CO)等。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層後,首先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H2SO3)

SO2+H2O=H2SO3

亞硫酸在空氣中被氧化爲硫酸

2H2SO3+O2=2H2SO4

在雲中形成酸雨(酸雨被稱爲“空中死神”),能強烈腐蝕建築物和工業設備;酸雨可導致樹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魚蝦絕跡,土壤營養遭到破壞,使作物減產或死亡。

而二氧化氮會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還形成城市光化學煙霧,影響可見度;並且會形成小液滴,也產生酸雨。

當然,在燃放鞭炮的過程中不止產生這幾種有害的氣體,還有一些有毒固體粉塵,同樣對人有刺激性,像沒有燃盡的火藥以及剩下的灰塵都是一種污染。

由此可見,在燃放鞭炮時所釋放的有害物質給空氣造成污染。

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時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會產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發出的噪音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它不僅會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損害人的心血管系統;它不但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還會影響睡眠、造成疲倦等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鞭炮(爆竹)

爆竹的意思是什麼?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節日或喜慶日燃放,這種習俗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在現代的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特別是在春節期間,爆竹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中文名

爆竹

外文名

firecrackers

起源

中國

安全管理

共四十六條

傳說

共七則

詞語解釋

解釋一

1.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驅除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後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爲“爆竹”。也叫“爆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惡鬼。” 唐劉禹錫《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清代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遊覽既畢,宴於水閣,命從者放爆竹。轟然一響,萬山齊應,如聞霹靂聲。

爆竹——辭舊迎新的標誌

2.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爲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爲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爲什麼會出現爆竹?隋代杜公瞻註解上述引文時說:“俗人以爲爆竹燃草起於庭燎。”就是說,民衆認爲春節點火習俗和爆竹都是起源於古代的庭燎禮儀。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爲庭燎是燒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會爆響。宋代袁文《甕牖閒評》卷三雲:“歲旦燎竹於庭。所謂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說法證實了杜公瞻的記載。旺火加巨響驅鬼在當時人看來比原來的庭燎效果好得多。於是,放爆竹驅鬼怪的習俗受到人們廣泛熱愛。[1]

解釋二

爆竹(firecrackers)用紙把火藥捲起來,兩頭堵死,點燃引火線後能爆裂發聲的東西,多用於喜慶事。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爲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根據可靠史料,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宋人施宿《會稽志》卷十三說:“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磺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歲除》記載了連續的爆竹——鞭炮:“至於爆竹……內藏藥線,一爇連百餘不絕。”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時代《呼蘭縣誌》、《北鎮縣誌》都記載民衆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爆竹於是成爲全國性的風俗。[1]

鞭炮

歷史發展

名稱

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煙花之鄉的江西省萍鄉市的上慄及其臨近地區,人們仍然將體積大、火藥多和爆炸力強的單個鞭炮稱爲“爆竹”。

淵源鞭炮

自從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爲之。稱曰“爆竹”。

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春節的爆竹聲也烘托出過年的喜慶氛圍。

春節習俗

每到春節,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爲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異彩,百花爭豔,爲佳節譜成了快樂篇章。

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神異經》上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說明當初人們是爲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據說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用爆竹把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春的年俗。

爆竹——春節習俗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爲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爲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爲煮食取暖,二爲防止野獸侵襲。然而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爆竹爆炸過程

人們爲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纔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爲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爆竹傳說

傳說一

驅趕“年獸”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 ,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爆竹傳說

傳說二

獨腳山鬼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以竹著火中,火撲譁有聲,而上悔憚遠去”。這是關於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話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傳說三

李畋先師 唐朝有個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個宰相叫魏徵。據說,魏徵權力很大,“日管人間,夜轄陰曹”。一次,一個叫八河都總管涇河龍王的,犯了天條,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徵去執行斬刑。當時正值炎熱夏季的子夜,魏徵昏昏入睡後,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來是他正在斬殺犯了天條的罪龍,被累出汗來的。正在這時,李世民用扇子對着魏徵連扇三扇。這麼一扇,風助魏徵,終於幫助他斬殺了罪龍。於是,罪龍的陰魂怪罪李世民,經常興風作案,擾的李世民坐臥不安,夜夜不得安寧。朝廷只得派大將秦叔寶、尉遲恭守護李世民的寢宮,纔算平安無事。但是,一年365個夜晚,夜夜要守護,實在苦了秦叔寶和尉遲恭。正在爲難之際,有個叫李畋的人想出一個辦法:用小竹筒內裝些硝磺,點燃爆響,山叫谷鳴,將鬼怪邪魅全都嚇跑了。這樣一來,鬼怪邪魅是嚇跑了,可是爆竹發出大聲,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寢。後來,又有人想出辦法,將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貼在李世民的寢宮的門上,一鎮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寶、尉遲恭後來就成了門神。李畋除用爆竹守護李世民的寢宮外,他還用爆竹驅嵐散瘴。因爲當時唐朝征戰頻繁,疫病盛行,貧民遭殃。李畋使用這個辦法後,果然靈驗。所以,後來爆竹被廣泛應用於辟邪驅瘴了。後人爲了紀念李畋,都尊捧他爲鞭炮的祖師爺。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師會,在祖師爺生日這天,大辦宴席,銃炮齊鳴,叩頭下跪,隆重慶祝一番。這種習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一宣沿襲到解放初期。2010年上慄國際花炮節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畋故鄉上慄舉行。主題以“科技煙花、神奇上慄” 爲主題,展現了現代科技在煙花製作和燃放技術。實現煙花燃放由電腦控制,電子,遙控點火,使現代煙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豔麗,豐富多彩。

爆竹的由來 爆竹的來歷介紹

1、鞭炮又叫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因竹子焚燒發出響聲,故稱爆竹。這種習俗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2、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爲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爲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爲了慶祝。

鞭炮爲什麼以前叫爆竹?跟竹子有關嗎?

節將至,作爲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本該歡天喜地纔對,但卻有不少人都吐槽說:“現在過年是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

之所以會這麼說,一方面是由於大家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難覓從前的閒情雅緻;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不少老傳統、老習俗正在慢慢消失,比如放鞭炮。

這幾年,很多城市都出臺了春節期間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的,既是爲了人身安全,也是爲了低碳環保。當然,這樣的是非常好的,咱也得舉雙手贊成,既然聽不到放鞭炮的聲音了,那咱就來聊一聊鞭炮的歷史。

鞭炮又叫“爆竹”,至於爲什麼叫“爆竹”,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衆所周知,鞭炮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年獸”的傳說,古民們正是靠鞭炮來驅趕怪獸的。雖說這只是個傳說,但至少可以證明,在當時已經有了鞭炮的概念。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火藥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唐朝,民間真正開始普及火藥,更是在北宋年間,那麼古民的鞭炮又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古時的百姓把砍來的竹子曬乾,然後用火燒,逐節燃燒的竹竿,就會發出不斷爆裂的聲音,用以驅逐野獸。直到唐朝年間,到了春節,老百姓還是用這種方式來驅邪避害。因此,那時候的鞭炮又叫做“爆竹”,或者“爆竿”。

王安石有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便是佐證。

唐朝年間,道術盛行,術士們煉製靈丹妙藥,而火藥便是其中的“副產品”。有趣的是,道家子弟嘔心瀝血研究的仙丹沒有流傳下來,反而是無意發現的火藥配方,成了改變世界的利器。

關於火藥的發明,大多數歷史書上都會將其歸結爲那幫煉丹家的功勞,其實不然,在這其中,有一個人的作用其實是很大的。

誰呢?孫思邈。

看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想:孫思邈?不就是那個被稱爲“藥王”的神醫嗎?沒錯,孫思邈的正式身份是醫生,但還有個副業,就是煉製丹藥的道士。

當年,孫思邈爲了煉丹,還專門跑到了瀏陽一帶的山中隱居起來。爲什麼選在這裏呢?一是人煙稀少,二是附近有座硫磺礦,原料用起來方便。

就這樣,經過多年的努力,孫思邈最終沒能練出什麼仙丹,倒是總結出了一套火藥配方。我國最早用火藥製作的爆竹和煙花,就是得益於孫思邈的配方。因此,爲了紀念他,人們把孫思邈當年煉丹的地方取名爲“孫隱崖”、“煉丹臺”、“洗藥井”等等。

唐代雖然已經有了鞭炮,但其真正得以普及,卻是在北宋,究其原因便是造紙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之前,由於紙張昂貴,人們只能將火藥裝進竹筒裏,而隨着造紙術的改進,人們開始利用捲紙來包裹火藥,從而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鞭炮”。

另外,關於鞭炮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傳說。

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因爲受到惡龍亡魂的驚擾而夜不能寐,爲了讓皇上睡個好覺,大臣們便提議說,在寢宮外面放爆竹,來驅趕惡龍。但這麼一來,惡龍是不敢來了,唐太宗也是被爆竹吵得睡不着覺。

怎麼辦呢?這時候,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人主動請纓,晚上給唐太宗站崗,這樣惡龍就不敢來了。

過了幾天,唐太宗覺得每天晚上讓這兩位愛將站崗,過意不去,就讓畫師把兩人的畫像畫了下來,貼在寢宮的大門上,後來就成了“門神”。

鞭炮俗稱爆竹爲什麼叫爆竹呢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是: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鞭炮也稱爆竹、爆竿、炮仗、編炮,其起源有2000多年的歷史。

鞭炮俗稱爆竹,叫爆竹的原因

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稱爲爆竹,唐朝時將人們竹竿逐節燃燒,發出爆破聲。

古代人們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鞭炮大多數爲紅色加,過年過節、結婚嫁娶、進學升遷、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放鞭炮慶祝。

“爆竹”是什麼意思?

即爆竹

《七修類稿_詩文二·除夕元旦詞》引明沈宣《蝶戀花·除夕》詞:「炮仗滿街驚耗鬼,鬆柴燒在烏盆裏。」

《紅樓夢》第五四回:「外頭炮張利害,留神天上吊下火紙來燒着。」一本作「炮仗」。炮仗(2)pàozhàng亦作「炮杖」。即爆竹。

《三遂平妖傳》第十八回:「樓房好似破燈籠,土庫渾如鐵炮杖。」

《紅樓夢》第五四回:「這擡炮仗的人抱怨賣炮仗的捍的不結實,沒等放就散了。」

《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炮仗嚇壞了,往常聽見放鞭炮總是護着耳朵的。」

「炮仗」在《漢語大詞典》第9655頁第7卷53「炮仗」在《現代漢語詞典》第977「炮仗」在《漢語辭海》的解釋

「炮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炮仗pàozhàng(參見_仗)亦作「炮張」。即爆竹。《七修類稿_詩文二_除夕元旦詞》引明·沈宣《蝶戀花_除夕》詞:「炮仗滿街驚耗鬼,鬆柴燒在烏盆裏。」《紅樓夢》第五四回:「外頭炮張利害,留神天上吊下火紙來燒着。」一本作「炮仗」炮3仗pàozhàng補證條目即爆竹。冰心《漫談過年》:「弟弟們只會放些小炮仗,過年就顯得冷清多了。」

鞭炮爲什麼叫爆竹呢?

鞭炮叫爆竹是因爲鞭炮起源於爆竹,兩者燃燒後都有劈里啪啦的響聲。在鞭炮還沒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一直使用的是爆竹,雖然在後世發展中,爆竹逐漸被鞭炮代替,但爆竹的叫法被保留了下來,一直使用至今。

鞭炮與爆竹

在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就是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故稱爆竹,發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煉丹家發明了火藥以後,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所以便用鞭炮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這種燃燒物最初稱爲炮仗,後改爲鞭炮。

古人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逐鬼怪、迎神、送神,後逐漸帶有強烈的節日色彩,並且被鞭炮代替,如今,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

鞭炮爲何又叫爆竹?爆竹一詞的起源?

爆竹(firecrackers)用紙把火藥捲起來,兩頭堵死,點燃引火線後能爆裂發聲的東西,多用於喜慶事。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爲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爲煮食取暖,二爲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爲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纔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湖南醴陵縣人李畋,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爲之。稱曰“爆竹”。

爆竹是什麼

是。

爆竹是鞭炮。鞭炮起源於爆竹,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鞭炮起源有2000多年的歷史,各個歷史時期對鞭炮的說法都不同,稱謂有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現在,叫爲“鞭炮”。在中國古代,人們爲驅趕瘟神,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所以稱爲爆竹。

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爲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根據可靠史料,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爆竹的來歷

鞭炮亦稱“爆仗”、“炮仗”、“爆竹”。中國是煙花爆竹的創始國,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在過年時,就用火燒竹子,發出聲音來驅逐怪物“年”及衆瘟神惡鬼,保平安。隨後就逐步演變成爲點綴年節熱鬧氣氛不可或缺的方式。唐宋時候,過年放爆竹就已經成爲民俗,算來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

 中國民間就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矮竹,亦稱爲平安爆竹,以嘩嘩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這一膾炙人口的佳句,就是這一習俗的寫照。

 從最初的驚憚和驅逐惡鬼,到今天用來表示除舊迎新、興旺吉祥之意,放鞭炮和貼春聯、吃團圓飯、舞獅子等活動一起成了中國人過傳統新年的主要內容和保留節目。

Tags: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