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甲骨文比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8W
1. 甲骨文怎麼寫

甲骨文由來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比怎麼寫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爲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爲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

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爲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爲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

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爲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爲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纔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爲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開啟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爲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爲「甲骨文」,也稱爲「卜辭」或「貞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爲「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約在十五萬片以上。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極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除去重複的和異體的 約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能夠準確認識的約有九百 多字,這些大多數是比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確認的 約三千五百字,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名字。 甲骨文的內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

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裏被發現的,當時,無意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農夫們,把這些爲數不少的骨頭當作藥材,賣給藥鋪。清末時,一些骨片傳到劉鶚手中,劉鶚立刻發現到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銅器上的鐘鼎文年代更早。

後來,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一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瞭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

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

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藥店爲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

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蒐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爲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 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蒐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爲二十八,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

2. 甲骨文比象形文字老嗎

甲骨文

又稱爲“殷墟文字”、“卜辭”、“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是目前爲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樣品。

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的特點

甲骨文是以刀爲書寫工具、以龜甲獸骨爲載體材料,屬於漢字的早期階段,因此具有以下特點:

1、筆劃的線條細瘦,直畫居多,折筆常刻成兩刀,幾乎沒有彎轉;

2、字形瘦長,直筆較橫筆爲長,這與握刀的手用力的難易有關;

3、形體結構因筆劃多少而改變,大小不統一;

4、存在大量異體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

5、合體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換,說明當時形體結構還不固定。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爲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爲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爲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爲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型。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着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爲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3. 比字的行書寫法

比 bǐ〈動〉

(1) (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爲從,反從爲比。”本義:並列;並排)

(2) 同本義 [be nextor near to]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謂高矮差不多)

(4) 連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5) 又如:比戶(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戶戶);比屋(隔壁);比裏(鄰里,鄉里)

(6) 比較;考校,覈對 [compare;contrast]

(7) 又如:比量(比照);比類(比照舊例);比句(— gōu,覈對檢查簿籍);比次(考校);比並(相比);比勢(較量武藝;比試);比迸(比武較量)

(8) 及,等到 [arrive]

(9) 比擬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擬,象徵);比傅(勉強類比並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結;偏愛 [collude with]

(11) 又如:朋比爲奸;比周(勾結);比黨(拉幫結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敵);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備 [possess;have]

(15) 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舊時地方衙門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糧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繳,如到期不繳,拘衙受刑叫“比卯”)

詞性變化

◎ 比 bǐ〈形〉

(1) 接近;親近 [intimate]

(2) 又如:比近(親近);比周(親近);比暱(親近);

(3) 密(與“稀”、“疏”相對) [dense]

(4) 又如:比甲(馬甲)

(5) 和諧 [harmonous]

◎ 比 bǐ〈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對偶);比興(比與興);比諷(用“比”的方法諷喻)

(2) 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一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ratio]。如:三與五之比,等於五分之三

(3) 姓

◎ 比 bǐ〈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2) 又如:比隆(同等興盛);比行(並行)

(3) 連續,頻頻 [frequently]

(4) 近來 [lately;recently]

◎ 比 bǐ〈介〉

(1) 比起 [than]

(2) 又如:他比你高

(3) 爲;替 [for]

(4) 及,等到 [till]

組詞:

1. 比擬 bǐnǐ

(1) [compare;match]∶修辭手法的一種,包括擬人、擬物

(2) [analogy]∶對比,比較

2. 比賽 bǐsài

[match;competition;contest] 在競賽中比較高低

3. 比量 bǐliang

(1) [measure roughly]∶不持尺而大致比劃度量

(2) [have a competition]∶較量

4. 甲骨文比楔形文字晚多少年

甲骨文:前14~前11世紀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

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

綜上:象形文字最早,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差不多,甲骨文比它們晚了1600~1900年左右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爲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爲“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透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爲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

1510年一幅記述前住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傳教士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很大,因爲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爲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轉註、假借。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現時世上最廣爲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爲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因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型。

5. 暢的甲骨文怎麼寫

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忍不住要說幾句。

要說早是甲骨文比金文早,因爲目前最早的甲骨文有新時代的,即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龜殼上刻的“目”字,此外,就是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牛肋骨刻辭(也許是卜辭),這些都比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金文要早。但是,金文也不是隻是周代纔出現,商代後期就有了,只是長篇的金文較少而已,多鑄的是族徽(也有人說是圖畫字,到底是什麼,還需進一步研究)。

另外,夏代有無文字,目前也沒有考古證據,夏代是沒有發現過甲骨文的,這一點上糾正樓上的。目前,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有用毛筆寫的“堯”和“文”字,是最早的漢字之一,比甲骨文早。

我是搞專業的,水平不高,但是以上知識還是想介紹給大家。請大家也多傳播正確的漢字史知識,我們中國人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6. 漢字王國的甲骨文怎麼寫

五年級學生已有一定漢字識記量,在此基礎上安排一次有關漢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對漢字的音、形、義等各方面進行歸類辨析,透過自主活動增強對漢字構造的感性認識,悟出漢字的構字規律,對提高識記漢字的效率,增強對漢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義。

本單元的活動板塊分成三部分,一是瞭解漢字的歷史和使用情況,激發學生識記漢字的自覺性;二是根據漢字的特點,圍繞漢字的音形義諸方面展示和發現漢字之美;三是透過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喚起學生對漢字的讚美之意,使學生們更爲規範地使用漢字,維護漢字的純潔神聖。 漢字,活在歷史、世界、審美的圖景裏 爲了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本單元一開始,教材提供了三條路徑提示,讓學生關注漢字的歷史、現狀及其獨特之處。

首先把漢字置於歷史的深度進行觀照。漢字歷史悠久,記錄和承載着中華文明。

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縮影。漢字的出現使我們的祖先告別了洪荒年代,書寫出了世界上最e79fa5e9819331333234326336爲古老的文明之一。

有了文字,歷史的河流就再也沒有出現斷流和乾涸,順着文字的記憶,後人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興衰更替、風雲變幻,也能夠在厚重的典籍裏汲取先人的智慧。每個漢字之所以能成爲現在的這種形狀,表達着她所代表的那種意義,不是隨意賦形賦意的結果,漢字點畫轉折之間都是歷史留下的痕跡。

當學生們瞭解了這些,心頭自然會升騰起對漢字的敬畏之感。 其次,把漢字置於世界文明的圖景裏予以考察,發現漢字同樣充滿着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人口衆多,使用漢字的人自然也就多,這是常識性的推理。歷史上的中國一度強大,儒家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直接體現語言文字上,日文、韓文與漢字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今,隨着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日漸擴大,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也相應擴大,不少國家專門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已成爲發展潮流。這些足以喚起學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另外,漢字與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具有獨特的魅力。由於漢字獨特的外形構造和她深遠的意義指向,使漢字書法成爲是一門源遠流長的藝術。

鐘鼎文、小篆、隸書等既是字型也是書體,像顏真卿、米芾、王羲之等書法名家,他們創造的書法作品更是藝術寶庫中的珍品,透過書寫漢字能融鑄個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明白了這些,學生對漢字會自然生髮親近之感。

教材所提供的三個線索,如同三扇窗戶,充分展現了漢字的獨特與神祕,爲學生投入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如果學生以往學習漢字更多隻是滿足掌握一種工具,停留在會寫、會用的工具層面,那麼,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則是立足一個更爲高遠和開闊的背景,讓學生從宏觀上歷史地、審美地去感受和發現漢字,那必定是一段充滿新奇與快樂的精神之旅。

單元導語語言精煉,內容豐富。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介入學習活動,讓他們根據教材提供的路徑蒐集材料,然後課堂裏一起交流、分享。

因爲各人理解的角度、掌握的資料有差異,透過課前活動,教師可以瞭解到開展學習活動所需的知識準備狀態、興趣投入程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水平,爲接下去的分組活動提供參考。 會聽、會看、會說話的漢字 從活動目的看,《有趣的漢字》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漢字的造字規律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漢字造字上有“六書”之說,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等。漢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盡其摹形擬聲功能,透過對客觀事物的描摹、抓住特徵的再現表達特定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字是反映和表現世界的一種方式”。 同音多字,幾個外形迥然不同的漢字有着相同的讀音,這是漢字特有的現象。

活動提示要求學生查找具有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聯或笑話等。體會透過諧音的表達,可以達到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的表達效果。

比如說,透過猜字謎來領會漢字象形、指事和會意等造字方法,顯得富有意味,耐人尋味。再比如,關於漢字的起源,閱讀材料裏提供了倉頡造字的傳說,但就漢字的起源來說,她有不同的版本,而這個傳說透過介紹倉頡造字的過程反映了漢字從她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烙上象形的特點。

在學生們展示不同版本的漢字起源說的過程中,不妨引導學生來比較一下,傳說各有不同,但是有沒有相同之處呢,而相同之處就是漢字固有的特點。 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裏的閱讀材料,課本上的字謎不妨讓學生先猜一猜,說說猜的過程和想法。

有諧音的歇後語不妨讓學生讀一讀,引導學生注意把重音落在諧音的音節上,體會表達之妙。而閱讀倉頡造字這一傳說時,可以圍繞倉頡造字的方法和過程以及人們爲什麼會接受他創造出來的字等方面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深入討論,對漢字產生更深的理解和體驗。

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綜合性學習,才能充分發揮活動的價值,使綜合性學習真正成爲有效的學習方式。 漢字之趣,趣在她的音、形、義,趣在她獨特而有意味的表現方式。

作爲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種表現方式,漢字其實是長眼睛的,她觀察、再現、描摹着這個世界,漢字是有耳朵的,她傾聽、接。

Tags: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