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中國絲綢的歷史有多少年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67K

中國絲綢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絲綢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就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

中國絲綢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就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元時期,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隨後明清兩代,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及其後一段時間內,中國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爲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700年左右,距今已有超過4700年的悠久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絲綢生產的國家之一。

傳說中,中國的黃帝時代就有了養蠶、紡織絲綢的技術。

絲綢在中國的發展與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曾經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之一。

絲綢的生產和技術在中國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並對世界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絲綢有多少年的歷史?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爲工業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併成爲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進階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着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纔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擴展資料: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

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長期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意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高檔時裝服飾之列。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着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爲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

中國絲綢的歷史

中國絲綢的歷史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爲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着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爲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爲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着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絲綢最早起源在什麼時期?

中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絲綢的國家。中國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羅、綺、錦、繡等品種。

據考證,中國有着悠久的織造絲綢的歷史。最開始用的是野蠶絲,後來改成家蠶絲。在商朝,人們不僅能織出平紋細布,還能織出菱形的絲綢。周人已經能夠控制絲枝的粗細,將絲捻緊,織成縐布,可見當時繅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到了漢代,長安有專門用於皇家紡織的“東西織布房”,在河南、山東、四川等絲綢產區設定民族工人,爲皇帝收集絲錦,統治者過着奢侈的生活,連犬馬都穿着錦服。隋唐以後,官辦絲綢生產規模較大。

明清時期,絲綢技術和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面料品種更多,圖案更加豐富多彩,使其在國際上聞名。

擴展資料:

絲綢很早以前就出口國外

從很早的時候起,絲綢就開始出口到西亞、歐非兩洲,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在古代羅和埃及,中國絲綢被視爲“光彩奪目”的財富,他們以穿着絲綢爲榮。

據信,早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絲綢面料就出口到阿爾泰、西亞甚至希臘,當時西方市場的絲綢價格極高,漢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加強東西方貿易的經濟效益。此外,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進出口也間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放。

絲綢之路有多少年的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爲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爲“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爲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絲綢最初出現距今約有多少年?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有一種說法,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

1998年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

1958年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考古發現,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距今有4700多年曆史。

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爲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追問在七上的歷史課中

中國絲綢的歷史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爲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爲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爲“真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啓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爲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爲“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爲“絲國”。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2-3] 

,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髮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了。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爲桑蠶繭。繭殼長約1.36釐米,幅寬約1.04釐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爲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爲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絲集網回答

絲綢的歷史

史前時期

這一時期的標誌爲從野蠶到家蠶的馴化,作爲紡織纖維的繭絲利用。

殷商、西周、春秋時期 這一時期,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關於桑、蠶、絲、綢的紀事,表明桑、蠶、絲、綢生產已經興起,繅絲、織綢、染色等工藝技術初具雛形,成爲社會生產中一個較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周代絲綢生產已有較大發展,《尚書》的《禹貢》記載,當時中國九個州中有六個州都有絲綢貢品。中國絲綢和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開始東傳。

戰國、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當時的推行“獎勵耕織,發展蠶桑”的,技術上總結了養蠶“夏生而惡暑,喜溫而惡雨”、“三伏三起,事乃大關”等經驗,規定了絲織品的規格,創造了使用梭子的腳踏提綜織機。無論絲綢生產工藝技術的提高、機具的創新,還是絲綢生產數量的增加,都是十分突出。中國絲綢透過絲綢之路銷往歐亞,養蠶和繅絲、織綢技術亦隨之傳入西亞和歐洲諸國。絲綢產品和生產技術在對外經濟交流中的大量輸出,促進了世界絲綢業的興起和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曹操首創“畝課田租,戶調絹綿”的稅收法,諸葛亮提出“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北魏賈勰的《齊民要術》推進蠶業技術進步,蠶桑已成爲民間普遍的家庭副業,是當時“莊園經濟”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江南地區,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和局面的相對穩定,江南土地的開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絲綢加工技藝在吸取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特有技藝後,得以提高和發展。南北朝時,中日兩國交往頻繁,日本派人到江浙一帶採購絲綢,並請織綢、裁縫工去日本傳授技藝,對發展日本絲綢業做出了貢獻。

隋唐、五代時期

這一時期,在我國絲綢發展史上,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當時在農村規定,凡18歲以上男丁,分田100畝,其中80畝爲“口分”種糧,20畝爲“永業”,“永業”田每畝種桑50株的強制種桑,對富裕農民生活、促進絲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絲綢生產遍及全國,品種花色增多。隋朝已設定了專司染織生產的司染署,唐朝官營絲綢生產機構進一步增多(少府監下織染署,內作八使,內侍省下掖庭局,貴妃院,兩京及諸州官錦坊),對民間絲綢生產在質量、規格、藝術風格上進行管理。絲綢生產已有養蠶、織作、縫紉等分工,都市中出現了分工很細的手工作坊,實現了由徵役勞動向僱傭勞動的轉化。唐代的絲綢貿易透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更加興旺發達,養蠶、繅絲、織綢技藝也傳向四面八方。

兩宋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土地佔有方式以及隨之而伴生的階級關係變革,人身依附關係進一步減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蠶桑絲綢業因此而得到推動。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手工業和商業性城鎮大量增加,各行各業分工更細,海外貿易非常發達,通商國家和地區達到50多個,國內交流中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品經濟的發展,爲絲綢生產的商品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宋後期的戰亂,北方絲綢業遭受重創,南方絲綢生產得到空前發展,全國絲綢生產中心南移到東南沿海。

元朝時期

元代的統治者在統一中國之前,即對經濟有所調整,“世祖及位之初,肯詔天下,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本,衣食以農桑爲本”,注意保護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統一中國後,官方建立了農業管理機構——司農司,指導督促農業生產;編輯《農桑概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鼓勵墾荒,實行屯田,使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西方的天文、曆法、算術、醫學傳入中國,中國的羅盤、火藥、印刷術也先後傳到國外。中外文化交流和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絲綢技術水平的提高。黃河下游一帶的北方絲綢業得到回升,絲綢生產分工細緻,織造技術提高;長江中下游的南方,絲綢生產重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

明朝時期

明初採取了集中力量發展墾荒、興修水利和振興農業的,改變了元朝手工業奴隸的身份,大大地解放了勞動生產力。世襲的手工業者除定期輪流應役外,大部分時間可以自己製造手工業品到市場出售,同時還減輕商業稅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恢復,促進了蠶桑絲綢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明代已有不少學術價值很高的著作出版,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對桑品種作了科學分類;徐光啓的《農政全書》中的《蠶桑篇》,對蠶桑生產有全面論述;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當時絲綢生產最重要的著作。明代絲綢海外貿易也發展很快,官府在廣州、泉州、寧波等地設定“市舶司”,壟斷外貿,並明文規定不得私人與洋人買賣。

清朝時期

清代自順治起,就鼓勵蠶桑。爲了發展蠶桑,康熙命焦秉貞繪23幅耕織圖,並親自爲耕織圖題詞。康熙後每個皇帝都有勸課農桑的諭旨。清朝除在北京設內染織局外,還在江寧、蘇州、杭州設織造局。乾隆年間江寧局有織機600臺、蘇州局663臺、杭州局600臺,織造皇室用和賞賜用綢緞。當時民間織機更多,“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其所需的生絲就是農村的副業,“四月江蠶結成繭,家家咿軋盡繅絲”。清代蠶絲出口屢放屢禁,但外國對中國絲綢需求殷切,同治遂決定設定江海、浙海、閩海、粵海四關,以粵海關爲主要港口,大宗絲綢從廣州出口。1872年,陳啓元在廣東省南海縣簡村創辦中國第一個繅絲廠。1897年,杭州知府林啓在杭州開辦“蠶學館”,培養蠶絲人才,爲發展中國近代絲綢業做出了貢獻。

簡述我國絲綢的歷史發展過程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爲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

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髮明尚具爭議。

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

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

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

因而絲織品成爲工業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

併成爲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進階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着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

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

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

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纔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爲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

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爲皇帝服務。

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

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

被稱爲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

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着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峯。

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爲絹、綺、錦三大類。

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着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

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下,大量中國絲綢透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

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相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爲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

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

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爲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着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

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

江南蘇湖一帶成爲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爲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

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絲綢最早在什麼時期出現

絲綢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出現。

考古學家在距今5500到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發現半個蠶繭,可知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絲綢簡介:

1、 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的織品的總稱;

2、 在古代,絲綢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稱爲廣義的絲綢;

3、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開啓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我國勞動人民懂得養蠶繅絲織絲綢有多少千年的歷史

在黃帝時期就開始了,算算的話,四五千年了。黃帝的妻子嫘祖開始的養蠶繅絲。

Tags:歷史 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