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香港堯陽茶行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4W

香港堯陽茶行

香港堯陽茶行是一家專營茶葉的公司,成立於1951年。該公司擁有多年的茶葉經驗和專業知識,提供高品質的茶葉和服務。

香港堯陽茶行的茶葉選擇廣泛,包括傳統茶、名優茶、花果茶等,還有茶具、糖果和禮品等產品。他們的茶葉來自不同的產地,如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地,還有一些稀有的品種。這些茶葉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確保其品質和口感。

此外,香港堯陽茶行還提供茶葉培訓和品鑑活動,讓消費者更深入地瞭解茶葉文化和知識。他們也不斷推出新品種和創新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總之,香港堯陽茶行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專業知識的茶葉公司,爲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茶葉和服務。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堯陽茶行的茶葉怎麼買

在某寶上就可以買到。堯陽茶行出品的2019年的精足火巖茶。滋味醇厚順滑,香氣古樸沉穩,厚實清晰,呈肉桂烘焙香、乳香,混合蜂蜜香。後段有明顯的水仙木質叢香,最大的特點是非常甜水。體感舒適。精足火的好處讓湯水醇厚通透,不苦不澀,但若焙火急躁失常則可能焦苦酸雜。茶行起名萬年春奇種,開始以爲是一個單獨的品種,後來瞭解到是天心岩水仙+武夷肉桂。好喝的茶#武夷巖茶#早茶#傳統工藝

堯陽茶行水仙爲什麼火那麼重?

堯陽茶行水仙火那麼重是因爲是巖茶。巖茶在所有茶類裏是比較複雜的一類,茶青的品質、工藝中尤其是搖青和焙火的水平,還有沖泡,這些都直接影響我們喝到嘴裏的口感。

歷史茶葉歷史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爲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爲“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藥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藥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爲藥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爲藥用。但何時開始作爲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爲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進階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爲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爲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爲盛,但隨着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頒佈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爲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佈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着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爲講究,製作也更爲精細,而尤爲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爲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爲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爲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用開水衝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爲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儘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併爲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闢了集中成片的高標準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複、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爲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製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史上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紀的飲料大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不能說是哪一國愛喝,而是大部分國家的人都愛喝吧

呵呵

請懂茶的專業人士回答如何區別鐵觀音和本山

安溪鐵觀音、本山、黃金桂區別

鐵觀音、本山和黃金桂的區別 ---鐵觀音:其葉底肥厚軟亮,葉面波狀,葉片大都向背反捲曲,葉柄寬,俗稱棕葉蒂,葉緣鋸齒疏而鈍,葉主脈肥壯,細脈不明顯。本山的葉片主脈發白突出明顯,葉片較爲修長而且較薄,葉梗紅亮,細瘦整齊,尾部稍大,竹子節明顯,具有青蒂綠腹紅點的特點。

鐵觀音:其葉底特點是肥厚軟亮,葉面波狀,葉片大都向背反捲曲,葉柄寬,俗稱棕葉蒂,葉緣鋸齒疏而鈍,葉主脈肥壯,細脈不明顯。

鐵觀音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鬱嵯峨,甚陰常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爲價甚賤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爲最優。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爲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爲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爲夏茶,產量佔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爲暑茶,產量佔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爲秋茶,產量佔10~15%。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③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使用陶製小壺、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然後在壺中裝入相當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衝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1~2分種後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啜,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嚐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爲快。

鐵觀音茶問世以來,以其優異品質馳名遐邇。鐵觀音原產地堯陽鄉人在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經營茶行多達130餘家。1945年王聯丹莊的“泰山峯”牌鐵觀音在新加坡獲得一等獎金牌。1950年王炳記的“碧天峯”牌鐵觀音在暹羅(即泰國)獲得特等獎金。1982年被商業部評爲國優產品,名列全國首位。同年國家經委授予安溪茶廠出品的“安溪鳳山牌特級鐵觀音”以金質獎章的最高榮譽。

鐵觀音茶一向爲閩、奧、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嚐,輒難釋手,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爲華北人民所喜愛,現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在不斷增長。1979年、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烏龍茶熱”,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風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鐵觀音幾乎已成爲烏龍茶的代名詞

本山茶:外形 條索尚肥壯,緊結,較沉重,葉梗紅亮,細瘦整齊,尾部稍大,竹子節明顯,色澤烏潤呈熟透的香蕉皮色,具有青蒂綠腹紅點的特點。

內質: 湯色橙或清,味清純,略濃厚,香氣類似鐵觀音但較清淡。

葉底:黃綠色,葉尾尖薄,長圓形,葉面有隆起,主脈略細稍浮白。

本山茶,原產於安溪。據二十六年(1937)年莊燦彰撰《安溪茶業調查》稱:“此種茶發現於60年前(約1870年),發現者名圓醒,今號其種曰圓醒種,另名本山種,蓋堯陽人指爲堯陽由所產者”。香高味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該茶於1984年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爲全國良種。在安溪栽培面積達1.6萬多畝,居全縣第三位,爲縣內四大當家良種之一。主產於安溪西坪、虎邱、蓬萊、尚卿、長坑、蘆田等鄉鎮,並先後傳播到閩南、閩中等部分烏龍茶區。

本山茶也是無性系品種,屬灌木型、中葉類、中牙種,樹姿開張,枝條斜生,分枝細密,葉型橢圓稍長,葉薄質脆,葉片稍內卷,葉緣波浪明顯,葉齒大小不均,牙密而且細長,和鐵觀音有點相似,品質較優,有觀音弟弟之稱,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本山因其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所以價格比較便宜。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其與鐵觀音的區別,所以很多茶葉店都將其當成鐵觀音來賣。其香氣與鐵觀音雖然不同,但品質也非常出色,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同時也具有烏龍茶耐泡的共同特性,加上價格實惠,是愛喝鐵觀音的朋友們的最佳替代品了。

注意:如果是毛茶,本山的茶梗細而長,由於做工的原因,本山茶梗會出現“肉斷皮不斷的”現象,產生茶梗一節一節的,很像竹子的杆,因此,本山梗有“竹子節”的俗稱,而鐵觀音,則一折即斷,而且橫截面相當整齊,像用刀子砍過的一樣,而本山,你怎麼折,那個橫截面都會有“鬍鬚”。

另,鐵觀音的鋸齒很鈍,而且不規則,本山的鋸齒相對較尖銳,較規則。

毛蟹:外形茶條緊結,梗圓形,頭大尾尖,牙葉嫩,多白色絨毛,俗稱白心尾,色澤褐黃,尚鮮潤,砂綠細而不明顯。

內質: 湯色清黃或橙,滋味清純略厚,香清高,略帶茉莉花香,稱爲清花味。

葉底:葉張圓小,中部寬,頭尾尖,呈橢圓形。葉緣鋸齒深,密,銳而且鋸齒向下鉤,似鸚鵡嘴,葉片較薄,主脈稍浮現。

毛蟹植株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樹姿半開展,分枝稠密;葉形橢圓,尖端突尖,葉片平展;葉色深綠,葉厚質脆,鋸齒銳利;芽梢肥壯,莖粗節短,葉背白色茸毛多,開花尚多,但基本不結實。一年生長期8個月。育芽能力強,但持嫩性較差,發芽密而齊,採摘批次較多,樹冠形成迅速,成園較快,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於栽培,產量較高。適制烏龍茶,爲進階“色種”的原料;制紅、綠茶,毫色顯露,外形美觀,品質尚佳。

大葉烏龍(又名大葉烏)

原產於安溪長坑珊屏。無性系品種。其由來:相傳清雍正九年(1731),安溪長坑人氏蘇龍,將安溪一種茶苗移栽於建寧府(今南平市),產量高,品質好,當地茶農認定爲優良品種,竟相繁殖栽培。沒過幾年,蘇龍辭世,當地茶農以蘇龍姓名諧音命名爲“烏龍”。後又根據其品種特徵,稱爲“大葉烏龍”,而區別於其他烏龍品種。

大葉烏龍植株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節間尚長;葉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尖端鈍而略突,葉面略呈弧狀內卷,葉色暗綠,葉厚質脆,鋸齒較細明。開花結實率尚高。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耐旱又耐寒,少受病蟲爲害,育芽能力強,產量較高。制烏龍茶品質尚佳,制綠茶品質尚好,制紅茶品質次之。

梅佔:

原產於安溪蘆田。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種是,清道光元(1821)前後,蘆田有一株茶樹,樹高葉長,但不知其名。有一天,西坪堯陽王氏前往蘆田拜祖,蘆田人特意考問王氏那株茶叫名?王氏不知,一時答不上來,擡頭偶見門上有“梅佔百花魁”聯句,遂巧取“梅佔”爲其茶名。另一種是,清嘉慶十五年(1810)前後,安溪三洋農民楊奕糖在百丈坪田裏幹活,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過此地,向楊討飯,楊盡情款待,老人以三株茶苗贈送。楊把它種在“玉樹厝”旁,精心培育,長得十分茂盛。採製成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甘香可口。消息一傳開,大家爭相品評,甚爲讚賞,但叫不出茶名來。村裏有個舉人根據該茶開花似臘梅的特徵,將其命名爲梅佔。此後三村五里廣植擴種,就逐漸馳名各地。

梅佔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樹姿直立,主幹明顯,分枝較稀,節間甚長;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平滑內折,葉肉厚而質脆,葉緣平鋸齒疏淺。開花多,結實少。育芽能力強,芽梢。

黃金桂:外形 條索尖梭且較鬆,體態較飄,不沉重,葉梗細小,色澤黃楠色,翠或黃綠色,有光澤。

內質: 湯色金黃明亮或淺黃明澈。香氣特高,芬芳優雅,常帶有桂花,梔子花和梨香的混合香,滋味醇細鮮爽,有回甘,適口提神,素有香,奇,鮮之說。

葉底:黃綠色,葉片先端稍突間,呈長圓形,主脈浮現,葉片較薄 ,葉緣鋸齒教淺。

“黃旦”又名黃金桂。 原產於安溪縣。其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早芽種。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節間較短;葉片較薄,葉面略卷,葉齒深而較銳,葉色黃綠具光澤,發芽率高;能開花,結實少。一年生長期8個月。適制烏龍茶,也適制紅、綠茶。制烏龍茶,香奇味佳,水色金黃,葉底黃亮,獨具一格。安溪黃金桂較之鐵觀音,湯色較濃,香味撲鼻。

(一)黃旦的採製工藝是烏龍茶中風格有別於鐵觀音的又一極品。採製工藝十分”考究。只有掌握恰當,才能充分發揮其品種特徵。黃旦一年可採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茶(又稱冬片)。春茶萌芽期一般在三月上、中旬,採摘應擇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後,頂葉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過嫩成茶香低味澀,過老則香粗味淡;同時,要注意輕採輕放,及時收青,妥爲貯運,防止劣變。黃旦梗細小,葉較薄,氣孔大而密,含水量少且散失快,易發酵,在初制時仍按照閩南烏龍茶的初制工藝進行,即鮮葉、涼青、曬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但尤其要注意把握有利於“保水保青”的技術要點,曬青應比鐵觀音輕,搖青也宜輕,轉數宜少。前幾次涼青時間宜短,待鮮葉青氣消失、清香顯露、散發出馥郁茶香,葉面呈青綠色,有光澤,葉蒂青色,葉緣米紅色,葉面略卷,即可進行炒青。則還應注意的是,炒青時間宜短,但要炒透,烘焙溫度宜稍低,火候宜稍輕,才能保證成荼香氣清純。

(二)黃金桂的品質特徵 由於茶樹品種和製作上的特色,形成了黃旦獨特的品質。黃旦品種製成的黃金桂成品茶,其“貴氣”主要顯示在“一早二奇”上。一早,即萌芽、採製、上市早。黃旦一般爲4月中旬採製,比一般品種早10余天,比鐵觀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黃、勻、細”,內質“香、奇、鮮”。黃金桂成品茶的品質特徵爲,外形條索緊細捲曲,色澤油潤金黃;內質香氣高強清長,優雅奇特,味似桅子花、桂花、梨花香等混合香氣;滋味清醇鮮爽;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色,紅邊尚鮮紅,柔軟明亮。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而著稱,古有“未嘗天真味,先聞透天香”之譽。品飲精品黃金桂,湯色金黃明亮,輕嗓滿口生津,滋味清醇甘鮮,飲後齒頰留香,沖泡多次仍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黃金桂正因其獨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優勢,贏得市場,倍受茶人青睞。

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鐵鬆巖村老婆拿高壓鍋蓋打死老公

西坪鎮簡介: 西坪鎮,是中國、世界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的發源地,蜚聲中外的烏龍茶之鄉,閩南烏龍茶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安溪縣鄉鎮重要的茶葉交易市場之一。早在清朝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場,被譽爲“西坪墟”(集市)。%D%A 西坪,古稱棲鵬,寓大鵬在此棲息之意,後諧音而改之。西坪鎮地處安溪縣中南部,戴雲山南麓,位於東經117°50′~117°59′,北緯24°56′~25°01′,東南同虎邱鎮接壤,西與蘆田鎮毗鄰,西南連接龍涓鄉,北與藍田、尚卿兩鄉交界。轄區東西寬 16千米,南北長17千米,面積145·5平方公里。距離縣城33公里。%D%A 五代置縣之初,西坪隸屬積德鄉崇信裏第八都,元襲宋制。明清爲下六裏之崇信裏。初期,沿用清制。崇信裏在封建社會時期,爲安溪縣主要的行政轄區之一,範圍很廣,包括現在的西坪、蘆田、祥華、福田以及西坪周邊鄉鎮的一些鄉村。21年(1932年)10月,崇信裏改爲新崇龍區,25年(1936年)7月,改爲第四區,30年(1941年)1月更名第三區,31年(1942年)4月,改作崇新區。34年(1945年)3月,屬崇新(西洋鎮和寶溪鄉部分),同年10月撤區調整爲西洋鎮和寶溪鄉。%D%A %D%A 西坪鎮現轄西坪、西源、南巖、留山、柏葉、後格、柏溪、陽星、湖嶺、百福、龍地、龍坪、堯陽、堯山、上堯、鬆巖、赤水、平原、赤石、寶山、內山、內社、寶潭、大壠格、珠洋、蓋竹等26個村和西華居委會,2003年底全鎮人口55000多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0人。人口較多的姓氏有王、林、陳、潘、鄭等,方、張、謝、羅、郭等姓氏人口較少。%D%A 神奇土地出奇茗%D%A 西坪地處內安溪,境內以山地爲主,羣山連綿不斷,縱橫交錯。地勢高峻,相對高度大,河谷狹窄,水流湍急。海拔大多數在500~800米之間。西坪地勢不平,開門見山,低山連綿起伏,分佈在溪流兩岸,坡度緩和。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降雨量2000毫米,屬於帶溼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暖和少雨。西坪地勢高低懸殊顯著,地面起伏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一丈,不一樣”,“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就是各地氣候差異的生動寫照。一年內大部分時間雲霧繚繞,爲茶樹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鐵觀音、本山等名茶就發源於這片神奇的土地。2002年7月20日,經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組織專家考察,確認西坪鎮爲“中國鐵觀音茶發源地”。%D%A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中國茶經》(229頁)、《福建烏龍茶》(218~219頁)、《安溪縣誌》(226頁)對鐵觀音起源於西坪作了一致的確認,記載如下: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坪。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崇信裏堯陽鄉松林頭(今西坪鎮鬆巖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裏,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製,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爲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讚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爲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託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這就是“觀音託夢說”。%D%A 二是“王說”(乾隆賜名)。相傳,安溪縣崇信裏堯陽鄉南巖(今西坪鎮南巖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爲“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圃,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進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爲“鐵觀音”。%D%A 鐵觀音系烏龍茶之極品,被評爲全國和世界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捲曲緊結,砂綠明顯,沉重似鐵;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悠長,勝似幽蘭花香;滋味濃郁甘鮮,濃而不澀,鬱而不膩,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獨特的“觀音韻”,把人們帶進幽深的傳統茶道藝術之中,令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D%A 鐵觀音在西坪發現後,經過數代人的培育、推廣,至今已成爲烏龍茶產區的首選優良品種,成爲重要出口商品和主要創匯來源。1982年6月,鐵觀音被評爲全國名茶。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鐵觀音被評爲世界十大名茶。鐵觀音使西坪走向世界,也提高了西坪的知名度。在20世紀的茶葉評比中,西坪鐵觀音幾乎百戰百勝,曾經創下了輝煌的業績,1916年王西茶莊配製、天馨茶行經銷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臺灣省舉行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獎日本金牌一枚。爲安溪縣鐵觀音茶王最早獲獎者,天馨茶行也獎給王西金牌一面賞狀一張(現存)。賞狀內容爲“安溪堯陽鄉,王西,萬壽桃,右者特選前記名茶,品質優良,謹備金牌一個呈上賞與,祈叩笑納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臺北天馨茶莊王筍敬贈。”1945年,王聯丹茶行配製,高建發經銷的“泰山峯牌”鐵觀音在新加坡茶葉評獎活動中,獲金牌一枚,金筆一對。1950年,王登記茶莊配製,王炳記茶行經銷的“碧天峯牌”鐵觀音,在泰國茶葉評獎活動中,獲特等獎,獎金1000港幣。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坪鎮先後獲得96年廣州、98年上海、99年北京、香港鐵觀音茶王賽金獎四連冠。1996年6月,西坪鎮被農業部農墾局、南作辦命名爲全國唯一的“鐵觀音烏龍茶生產基地”。%D%A 西坪人以茶爲生,以茶爲榮。西坪茶葉在歷史上曾經創下許多第一:1916年,王西茶莊的鐵觀音,爲第一個載入史冊的鐵觀音茶王。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發明“茶樹短穗扦插法”,爲世界茶樹無性繁殖發源地,此項發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王文章等)。1945年王聯丹爲第一個在海外獲獎的鐵觀音茶王。1992年10月,鬆巖村和省茶葉學會聯合舉辦福建省第一家村級規模最大的茶王賽。1996年11月,王繼陽獲獎的500克鐵觀音茶王在廣州拍賣17萬元,入選《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廣東汕頭茶王鑑評會上,由茶客票選鐵觀音茶王,屬國內首創。2002年,溪源茶廠成爲我省第一家獲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證書的民營茶葉企業。西坪茶葉同業分會主辦的《西坪茶葉》爲福建省內鄉鎮級唯一的茶葉通訊。%D%A 西坪又是本山的原產地。本山原產於西坪堯陽,1870年,爲名叫圓醒的人所發現,所以也叫圓醒種。本山植株灌木型,無性系品種,中葉類、中芽種。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爲安溪四大名茶之一。%D%A 天下茶勢,共分六門:紅、綠、青、白、黃、黑茶,第三門青茶,即烏龍茶。烏龍茶爲半發酵茶,介於紅茶的全發酵與綠茶的不發酵之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其獨特的清香留芳人間。烏龍茶的故鄉在西坪堯陽,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很早以前,南巖山林木蒼鬱,四時雲霧繚繞,茶香溢野。有位將軍名叫烏良,是個文武全才,剛直不阿的能人,由於不滿封建王朝的苛政,選擇深山隱居,終日以打獵和採山茶爲生。有一天下午,烏良照常帶了茶簍和獵上山採茶。當他採了一簍茶葉時,從岩石叢中,突然闖出一頭山獐來。山獐一見人影,立即揚蹄朝山下飛奔,烏良持急追,一直追到觀音石方把山獐獵獲。當晚,烏良因忙於宰殺山獐,把炒製茶葉的事擱了。茶簍內的茶葉,由於烏良猛趕山獐時上下跳躍,時時搖動茶簍,結果把茶青的邊緣摩擦損傷,經一夜停放已經發酵(以前當天炒制)。烏良不知道這種情況,照舊進行炒制,想不到在泡飲時,這次炒制的茶葉,不僅沒有苦澀之味,而且氣味格外芬香,喉韻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於是,他反覆琢磨研究,找出原因,無形中發現奧祕在於“搖青”這一道製茶的工序。此後,經過多次試驗,得出製茶必須進行多次搖青,才能得到氣味芬香的效果。人們飲用這種製法的茶葉,無不絕口稱讚。但茶農不懂得給這種製法的茶命名,就順口說這是烏良茶。由於閩南方言“烏良”和“烏龍”同音,後人稱“烏良茶”爲“烏龍茶”。烏良辭世後,爲了紀念他對烏龍茶的發明,在他隱居的南巖山上,蓋起一座宮殿,立名爲“打獵將軍殿”(已廢)。%D%A 名茶之鄉多名勝%D%A 西坪鎮山因水清,水因山秀,風景優美,令人流連忘返,是個旅遊休閒的天然勝地。境內有“南軒曉霧”、“白漈飛煙”、“寶山觀日”等美景,有鐵觀音發源地、赤石、平原土樓等名勝古蹟。%D%A 地處鬆巖村(松林頭)的“魏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當代茶葉名人張天福題字的“魏蔭鐵觀音發源地”屹立於打石坑鐵觀音母樹岩石上,下有1725年魏蔭發現的鐵觀音茶母樹。以人文景觀爲主茶葉博物館,陳列歷代茶農日常有代表性茶葉生產用具,以及反映風俗民情的實物,同時陳列有關鐵觀音獲獎的名人字畫。素有“閩南第一王府”之稱的代天府,是最主要旅遊景點。代天府,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名叫石鼓府,後爲康熙皇帝賜封,意爲代天行道,護國安民,原供奉有聖旨牌,因而景點前有“下馬碑”,廟裏懸掛的“山高月明”匾額爲李光地所書,代天府因而香火鼎盛,遐邇聞名。廟後茂林蓋頂,瓦片上卻沒有一片落葉,成爲這裏的一大奇觀。這裏還有帶傳奇色彩的五福石和文魁石。據說,清代名人潘思光,赴考途中倚靠一塊狀如官帽的石上,觀賞風光,後功名成就,高中進士,因而稱此石爲文魁石。譽爲“龍蝦出海”的石崖,崖上有一株綠葉紅芽的老茶樹,它就是觀音菩薩託夢魏蔭的第一棵鐵觀音的姐妹株——鐵觀音古株,這裏還建有魏蔭紀念亭。%D%A 地處堯山村的“王說”鐵觀音發源地風景區,有王士讓未入仕時所建書軒“南軒”,書軒所在地怪石嶙峋,曲徑幽回。東有茗聖坊,下有南陽石和移植百年的鐵觀音茶樹,岩石旁爲王士讓讀書處。有石階可溯南山巔,沿山遍佈奇石,惟妙惟肖。有所謂石牌、石門、觀音石、小鬼戲獅石、石船、石腳桶、風動石、紗帽石、雙蛙石、摔馬石等。其中獅鼻石,形如獅鼻,清晨有兩道清煙自獅鼻徐徐飄出,確爲奇觀。山上有打獵將軍廟,王士讓發現的鐵觀音茶樹。晨臨書軒,雲霧在身邊縈繞,“鐵觀音”如霧中仙子,款款禮拜,處書軒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D%A 大寶山,海拔1163米,周圍羣峯盤繞,每登臨之,涼意人,此乃避暑休閒之勝地。極目遠眺,四周田園屋舍,盡收眼底。山如元寶而得名,於夏秋時登山觀日,見紅日自遠方雲霧間跳躍升騰,天邊雲彩變換五顏六色。望身後,有七色光環罩頂,實爲罕見。大寶山下留山村,有潘思光墓,乃安溪縣文物保護單位。%D%A 西坪的名勝古蹟還有:柏葉村的林氏祖宇,赤石村建於明代的土樓,平原村培田的土樓、教堂,珠洋村的奇石。%D%A 珠洋村有兩塊奇石,其一曰虎嘴石,臥於村外半公里處的山徑旁,長寬各約6米,高約7米,中有裂縫,如被人一刀劈爲兩半。後一側臨路,一側橫空,下有山澗小溪,四周爲林蔭或茶園。其一曰獅嘴石,橫兀於虎嘴石斜後方約一公里的小山坡上,石狀與虎嘴相似,四周爲茶園,石中裂縫斜張,有如一獅頭齜牙咧嘴。%D%A 珠洋奇石奇特之處是獅虎二石裂縫大小可變。虎嘴石張則獅嘴石合,獅嘴石漸張而虎嘴石漸合。據村中長老講,幼時每放牧至此,在虎嘴石玩耍,得奮力一跳方能躍過石縫。兩年前尚可容一拳伸入,今只剩一小縫隙了。由此推算,二石張合約60年爲週期。因二石奇異罕見,特載入《安溪縣誌·祥異篇》。赤石土樓位於西坪赤石村長坑,名爲“聚斯樓”,始建於明洪武5年,用三年時間建成。該土樓爲方形型制,坐北朝南,牆體厚2·5米,共三層72間,第三層爲構架建築、人可直接行走於牆體。據福建省文管部門初步認定,該土樓極有可能是本省最早的土樓建築之一,2002年9月16日《泉州晚報》曾給予報道。%D%A 茶鄉特色茶文化%D%A 西坪產茶歷史悠久,有豐厚的茶文化底蘊,至今還有許多聞名遐邇、絢麗多姿、富有茶鄉特色的茶文化。%D%A 鬥茶,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大都式微,而在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的發源地,這一習俗與茶葉一起繁衍生息,發展創新,經久不衰,幾乎年年舉行鬥茶。%D%A 鬥茶,又稱茗戰、鬥試、點試,實爲賽茶,互比茶葉品第,即透過烹製、品茗比賽茶葉質量和烹製技藝。鬥茶這一古老習俗,源於茶宴和貢茶。始於唐朝,盛於宋代,沿至元、明、清。蘇東坡詩云:“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由此可見古代鬥茶盛況。如何鬥茶,宋朝唐庚《鬥茶記》載:“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對鬥品論長道短,決出品次”。古代,名茶產地及寺院都有鬥茶之舉,民間鬥茶之風也相當普及,往往相約三五知己,獻出各自所產茶葉,共同品嚐,決出名次,以定勝負。%D%A 鬥茶在當代可謂是一種品茗比賽,即茶葉品質的評比,稱爲茶王賽。各地舉辦的名茶評比會、鑑賞會、XX杯大獎賽,其實就古代鬥茶的延伸和發揮。茶王賽時,各參賽單位(或茶農)將做工精細、品質最佳的茶葉送到評比場所,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樣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估評老嫩。總之,要對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示牌打分,最後按高分到低分揭曉、排列名次。有時也採用專家評定和嗜茶者(消費者)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分雙方按50%計算,然後按總分多少對號入座。西坪作爲安溪茶葉主產鄉鎮,幾乎年年舉行茶王賽。茶王賽大都在每年春、秋兩季茶葉採製後舉行。分爲初賽、複賽、決賽三個階段。先在產茶區(鄉村中)進行初賽,選出質量優異的佳品若干件,然後把各地選送的佳品進行復賽,最後,對複賽中選出的佳品進行無標名決賽,由評委會組織的茶葉專家評選。評選出茶王一名,或特等獎一名,一等獎若干名,二、三等及優質獎若干名。評選之後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D%A%D%A“踩街”活動場面壯闊,氣勢非凡!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茶王”身着盛裝,手執鮮花證書,肩披綬帶,坐着八擡大轎,春風滿面。隊伍中,前導隊、國旗隊、彩旗隊、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浩浩蕩蕩,既有現代氣派,又有傳統特色。客人們興致勃勃,獲獎者喜氣洋洋;各報記者奔前跑後,拍照採訪,街道兩旁,萬人駐足,摩肩接踵,爭看茶王,熱鬧非凡。詩云: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戶戶參賽忙,披紅掛綠喜奪冠,萬人空巷看茶王(茶王天價)。於是就有“從來佳茗似佳人”。品嚐西坪鐵觀音,有兩句名言:一曰“誰能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另曰:“勸君更進茶一杯,最是西坪鐵觀音。”西坪鬥茶,乃當今一大奇觀,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朱國順,1997年10月曾到西坪探茗觀鬥茶,寫下《鬥茶》一文,詳細描述西坪鬥茶盛況,26日發表在上海《新民晚報》上。%D%A 茶王賽對於創制和發掘名茶,提高茶葉品質,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舉措。茶王賽改變了茶農的生產觀念。茶農們認識到,茶要賣好價,必須制好茶。“千家精心育極品,西坪茶濃醉佳賓”,就是生動的寫照。透過茶王賽,出現了“制好茶,創名牌”,人人爭當“製茶能手”,人人爭做“茶狀元”的可喜局面,茶農們認爲制好茶跟中狀元一樣風光,也得爭一爭,坐上八擡轎,瀟灑走一回!茶王賽,提高了西坪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提供了發展經濟的契機。茶王競買活動,促使茶價扶搖直上,多次創下中國茶葉界的空前記錄,就有:“西坪鐵觀音,名貴勝黃金”的說法(1996·10·10《泉州晚報》、《福建經濟報》記者藍溪),1995年~1998年,西坪鐵觀音連創中國茶業界拍賣四連冠。茶王賽的舉辦成爲評選名優特產品,提高茶葉質量,推動茶葉生產的有效形式。茶王賽使世界瞭解西坪茶葉,也使西坪茶葉走向世界。%D%A 青山綠水育英才%D%A 西坪自古人文薈萃,賢才輩出。%D%A 柏葉,位於西坪鎮東北部,地處北山坡,此地乃安溪縣銀紫林氏祖籍地。肇基祖林常春,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年)自大田梓溪入居安溪縣崇信裏柏葉,構屋拓業,繁衍生息,至今已逾750多年,傳衍27世。由此可見西坪開發歷史悠久,歷代許多仁人志士,對祖國和家鄉都作出過重要貢獻,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蹟。自宋至清朝,西坪在歷代科舉中有進士4人,即清代的潘思光、潘思穆、王成勳、王嚴龍,舉人數十人。%D%A 潘東暘,崇信裏留山鄉(今西坪鎮留山村)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曾任山東布政司德州通判(正六品),爲西坪已知最早、級別最高的。清乾隆《安溪縣誌·仕跡一》載:“潘東暘,字達曉。以例初授衛經歷,擢德州判,攝東阿縣印。居官安靜無爲,民懷其德。”%D%A 潘思光,崇信裏留山鄉(今西坪鎮留山村)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進士,曾任河南汝州峽縣、杞縣知縣(正七品)。思光爲政,清廉律已,謹慎奉公,興文教,急民瘼,歷任縣職深得民衆好評。他說話、作對詼諧、幽默、風趣,爲人處世恰如東方朔:仗義執言,好以恢諧、蔑視、戲弄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中不合理之事,民間流傳其機智的故事頗多,其中幾則收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分卷。思光其人才華橫溢,所作詩文,凡千餘篇,分訂七卷。%D%A 乾隆十四年(1794年)冬,思光任汜水知縣,1752年調任杞縣知縣,歷任縣職,勤心政紀,根治紛亂,政績斐然,時常深入民間瞭解疾苦,興利除弊,查詢訟事,旬日而決,做到案無積牘,百姓稱頌。鄰縣有疑難案件都請他參與決斷。江南歲飢,他奉命賑濟,盡心盡力,上憲稱其廉潔奉公。重視文教,在汜水縣重建成阜書院,在郟縣建崇正書院。%D%A 思光爲人做事,克寬克仁,彰信於民;雖不事威嚴,而能使人不賞而勸,不威而畏。他從政、處事、吟詩、作對,別具一格。關於他的故事流傳多而廣,他是安溪縣歷史上著名的民間文化名人之一。%D%A 魏蔭,字乃樹,號科諡,生於1702年,卒於1774年,崇信裏堯陽鄉松林頭人。據傳,1725年,他承觀音託夢,在打石坑發現鐵觀音茶樹。%D%A 王士讓,崇信裏堯陽鄉人。雍正十年(1732年)以五經應試中副車,曾任湖廣黃州府蘄州通判,卒於任。著有《六經訓解》。據傳,鐵觀音系王士讓於1736年在南山之麓發現的。%D%A 王成勳,崇信裏平原鄉人。清道光年間(1821~1861年)中進士,曾任湖廣荊州通判。%D%A 王嚴龍,崇信里人。清康熙丙戌武進士,任江淮中軍守備。居官鎮靜,兵民相安。頗嫺文墨,著有《詩韻解》10卷,《卜筮方書》72卷。%D%A 王淑景,字連譽,又名廣施,西坪堯陽村人,生於1876年。曾任崇信裏裏長,廈門安溪同鄉會、王氏宗親理事。爲人慷慨,對地方公益事業有過貢獻,其後裔曾捐資以其名在廈門、安溪設立教育基金會。%D%A 王長水,1926年僑居印尼經營茶業、特區動植物園。他熱心公益事業,被稱爲“爪哇陳嘉庚”,曾被選爲當地最大的社團組織——大衆社第二屆,並接受印尼總統頒授獎章及日惹授勳。%D%A 王瑞璧,1904年出生,東南亞著名書法家。1948年任安溪,1949年往新加坡。擅長書法,尤善楷書,出版作品集多冊,作品曾在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展出。%D%A 西坪是閩南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的祖籍地。早在清乾隆年間,堯陽茶商王冬就到安南(今越南)開設冬記茶行。光緒年間堯陽鄉王量兄弟六人前往印尼開設茶行。時期,往海外特別東南亞經營茶葉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至今仍有許多人在經銷家鄉生產的烏龍茶。西坪籍華僑、華人有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泰國、越南、美國。

鐵觀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TeiGuanYin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 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鬱嵯峨,甚陰常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爲價甚賤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爲最優。

鐵觀音TeiGuanYin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爲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爲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爲夏茶,產量佔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爲暑茶,產量佔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爲秋茶,產量佔10~15%。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③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鐵觀音TeiGuanYin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使用陶製小壺、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然後在壺中裝入相當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衝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1~2分種後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啜,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嚐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爲快。

鐵觀音茶問世以來,以其優異品質馳名遐邇。鐵觀音原產地堯陽鄉人在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經營茶行多達130餘家。1945年王聯丹莊的“泰山峯”牌鐵觀音在新加坡獲得一等獎金牌。1950年王炳記的“碧天峯”牌鐵觀音在暹羅(即泰國)獲得特等獎金。1982年被商業部評爲國優產品,名列全國首位。同年國家經委授予安溪茶廠出品的“安溪鳳山牌特級鐵觀音”以金質獎章的最高榮譽。

鐵觀音TeiGuanYin茶一向爲閩、奧、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嚐,輒難釋手,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爲華北人民所喜愛,現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在不斷增長。1979年、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烏龍茶熱”,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風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鐵觀音幾乎已成爲烏龍茶的代名詞。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兒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條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品種:“鐵觀音”既是茶的名稱,也是茶樹品種的名稱。鐵觀音茶樹屬於灌木型,葉形橢圓,葉齒疏鈍, 葉肉肥厚,葉色深綠,嫩芽紫紅,光澤油亮,葉面隆起,略向背反捲。這種茶又分爲春茶、夏茶、 暑茶、秋茶四種,其中以春茶品質最好,產量最大,特點是香高、味厚、耐泡;夏茶葉薄、味稍 澀、香低;暑茶優於夏茶;秋茶香氣高,但仍不及春茶。採摘標準和時間要求很嚴格,春茶採摘 期在“立夏”;夏茶採摘期在“夏至”之後;暑茶採摘期在“大暑”後;秋茶採摘期在“白露” 之前。採茶最好在晴天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前進行。北風天氣所採的茶品質最佳。

特點:鐵觀音的茶條曲捲成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它肥壯、結實、勻整、鮮潤、烏亮,有“沉重似 鐵”之喻。鐵觀音幹茶用鼻子聞,有輕微的清香味。優質鐵觀音用開水沖泡後,湯色金黃,具有 獨特的香味,還略帶有桂花的香氣,或蘭花的香氣,醇厚鮮爽。揭開杯蓋,芳香撲鼻。飲後齒 頰留香,回味悠長。茶非常耐泡,沖泡七遍仍有餘香。

成份:鐵觀音含有多種生物鹼,以及維生素、幾茶素、單寧、蛋白質、芳香油等物質。

功效:具有清心明目,減肥美客,防治動脈硬化和某些癌症,減輕幅射性傷害等功能。

工藝:鐵觀音鮮茶葉採摘回後,要經過晾青、曬青、再晾青、做青、烤青、揉捻、初焙、包揉、復焙、 復包揉、文火慢烤、簸揀等十幾道工序,方能使鐵觀音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形。

西坪鎮的人文歷史

西坪,古稱棲鵬,寓大鵬在此棲息之意,後諧音改爲今名。 五代置縣之初,西坪隸屬積德鄉崇信裏,元襲宋制。明清爲崇信裏。初期,沿用清制。1932年(21年)10月,崇信裏改爲新崇龍區,1936年(25年)7月爲第四區,1941年(30年)1月更名爲第三區,31年(1942年)4月爲崇新區。1945年(34年)3月,屬崇新區(西洋鎮和寶溪鄉部分),同年10月撤區調整爲西洋鎮和寶溪鄉。

1949年,西坪先爲崇新區(轄西洋鎮、寶溪鄉);1950年4月,分爲第七區(駐西坪村)和第八區(駐珠洋村);1955年9月,易名爲西坪區(轄13個鄉)和珠洋區(轄14個鄉);1956年5月,撤銷珠洋區併爲西坪區,1958年2月,設西坪鄉、寶山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西坪人民公社,轄區面積擴大,包括現西坪、虎邱、大坪、蘆田、尚卿等地;1961年8月,再次調整爲西坪區,下轄14個小公社;1965年4月撤區爲西坪人民公社,虎邱、尚卿從西坪析出設立公社;1984年4月改爲西坪鄉;1992年8月改製爲西坪鎮至今。

西坪鎮開發至今逾千年,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和名聲古蹟。自宋至清的科舉中有進士4人(潘思光、潘思穆、王成勳、王嚴龍),舉人數十人。潘東暘,明萬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司德州通判(正六品)。潘思光,曾任河南汝州知縣(正七品)。王成勳,清道光年間中進士,曾任湖廣荊州通判。王嚴龍,登清康熙丙戌武進士,任江淮中軍守備。

西坪是閩南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的祖籍地,海外華僑華人18000餘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其中不乏清朝舉人潘捷武后人潘英章、泰國福建會館總幹事王暢、新加坡網球總會長王龍文等各界名流。西坪與臺灣關係十分密切,據此次臺情普查統計,西坪籍的臺灣同胞有60000多人,清朝光緒年間西坪堯陽王淑景開始在香港創辦堯陽茶行,時期西坪人王孝玉在港開辦堯陽茶行,清代至今,西坪在香港經商定居的就有500多人。

北京到堯陽4月29曰火車

駕車路線:全程約1211.8公里

起點:北京市

1.北京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北方向出發,沿正義路行駛370米,右轉進入東長安街

2) 沿東長安街行駛960米,直行進入建國門內大街

3) 沿建國門內大街行駛1.4公里,直行進入建國門橋

4) 沿建國門橋行駛70米,過建國門橋約70米後,直行進入建國門外大街

5) 沿建國門外大街行駛2.1公里,朝東南三環/雙井橋方向,右轉進入國貿橋

6) 沿國貿橋行駛300米,過國貿橋,右前方轉彎進入三環

7) 沿三環行駛5.1公里,過分鐘寺橋,朝京滬高速/京津塘高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朝陽口岸方向,右前方轉彎進入分鐘寺橋

2.沿分鐘寺橋行駛260米,過分鐘寺橋約210米後,直行進入京滬高速公路

3.沿京滬高速公路行駛58.0公里,朝天津西/濟南/S30/G2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1.7公里,直行進入京滬高速公路

5.沿京滬高速公路行駛41.5公里,朝外環西路/津靜橋/濱海新區/東營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當城互通

6.沿當城互通行駛550米,過當城互通約370米後,直行進入榮烏高速公路

7.沿榮烏高速公路行駛185.2公里,過大寨河大橋,朝濱州/淄博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8.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810米,過沙窪樞紐立交,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9.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57.8公里,過高青北互通立交,直行進入濱萊高速公路

10.沿濱萊高速公路行駛42.8公里,過淄博西樞紐立交,朝青島/濰坊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淄博西樞紐立交

11.沿淄博西樞紐立交行駛400米,過淄博西樞紐立交,直行進入青銀高速公路

12.沿青銀高速公路行駛52.5公里,朝東營/臨沂/G2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於家莊樞紐

13.沿於家莊樞紐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14.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302.1公里,過灌雲北樞紐,朝南通/青島/G1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灌雲北樞紐

15.沿灌雲北樞紐行駛760米,過灌雲北樞紐約520米後,直行進入瀋海高速公路

16.沿瀋海高速公路行駛419.1公里,朝安亭/浦東機場/G1501/上海繞城(郊環)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7.沿匝道行駛280米,過吊浜河橋約720米後,直行進入上海繞城高速公路

18.上海市內駕車方案

1) 沿上海繞城高速公路行駛2.9公里,朝上海市區/S5/滬嘉高速方向,稍向左轉進入滬嘉高速公路

2) 沿滬嘉高速公路行駛1.2公里,過嘉新公路東雲溜橋,直行進入滬嘉高速公路

3) 沿滬嘉高速公路行駛16.5公里,過污水管廊路橋,朝中環路/軍工路隧道方向,稍向右轉進入中環滬嘉立交橋

4) 沿中環滬嘉立交橋行駛120米,過中環滬嘉立交橋約370米後,直行進入中環路

5) 沿中環路行駛3.6公里,過彭公浦橋,朝南北高架路/石洞口/盧浦大橋方向,稍向右轉進入中環共和新路立交橋

6) 沿中環共和新路立交橋行駛290米,過中環共和新路立交橋約390米後,直行進入南北高架路

7) 沿南北高架路行駛6.6公里,過左側的峻嶺廣場,在威海路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駛70米,過右側的555商廈,直行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駛230米,直行進入成都北路

10) 沿成都北路行駛70米,過右側的上海招商局廣場約270米後,左前方轉彎進入大沽路

11) 沿大沽路行駛400米,過左側的市政大廈約70米後,右轉進入黃陂北路

12) 沿黃陂北路行駛20米,過右側的申遠大廈約110米後,稍向右轉進入黃陂南路

13) 沿黃陂南路行駛150米,過右側的金陵大廈二號樓約200米後,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堯陽茶行

鐵觀音茶的種類,和它的市場價是多少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如下:

鐵觀音的種類分爲:

清香型和濃香型兩種

清香型鐵觀音

鐵觀音的初制製作工藝流程爲:採摘->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包揉>烘乾>毛茶(帶梗),現在我們一般喝的鐵觀音茶葉基本是毛精茶(也就是毛茶去梗去雜物以後的半成品茶,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清香型鐵觀音)。

濃香型鐵觀音

濃香型鐵觀音的製作工藝爲:毛茶>驗收>歸堆>投放>篩分>風選>揀剔揀雜>號茶拼配>勻堆>輕火烘乾>包裝>成品茶(平時我們所說的精茶)

兩種鐵觀音的品質特徵區別

清香型鐵觀音的品質特徵

其條索肥壯,重實圓結,幹茶外形色澤翠綠潤,砂綠明顯,顆粒勻整潔淨,開湯高香持久,滋味鮮醇高爽,觀音韻明顯,湯色金黃清澈明亮,葉底肥厚,軟亮勻整,有餘香。

濃香型鐵觀音的品質特徵

其條索肥壯,重實圓結,幹茶外形色澤翠綠烏潤,砂綠明顯,顆粒勻整潔淨,開湯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觀音韻明顯,湯色金黃清澈明亮,葉底肥厚,軟亮勻整,有餘香。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

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

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

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

③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使用陶製小壺、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然後在壺中裝入相當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衝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1~2分種後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啜,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嚐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爲快。

鐵觀音茶問世以來,以其優異品質馳名遐邇。鐵觀音原產地堯陽鄉人在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經營茶行多達130餘家。1945年王聯丹莊的“泰山峯”牌鐵觀音在新加坡獲得一等獎金牌。1950年王炳記的“碧天峯”牌鐵觀音在暹羅(即泰國)獲得特等獎金。1982年被商業部評爲國優產品,名列全國首位。同年國家經委授予安溪茶廠出品的“安溪鳳山牌特級鐵觀音”以金質獎章的最高榮譽。

鐵觀音茶一向爲閩、奧、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嚐,輒難釋手,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爲華北人民所喜愛,現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在不斷增長。1979年、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烏龍茶熱”,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風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鐵觀音幾乎已成爲烏龍茶的代名詞

第兒個問題的答案如下:

今年秋季鐵觀音一般在每斤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每斤100元左右的鐵觀音最受歡迎。 “中低檔茶的價格跟去年基本持平,高檔鐵觀音比去年略貴一些,大約上漲20%左右。”一位經營多年茶葉生意的唐經理介紹,今年寒露時節南方氣溫過高,鐵觀音茶園受衝擊很大,導致高檔茶葉減少,因而價格比去年有所提高。而綠茶現在不暢銷則是因爲在春季採摘,上市時間比較長,因此目前銷售量下降。唐經理還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是秋茶最爲新鮮的季節,但並不是銷售旺季,一般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纔會迎來銷售高峯。

什麼樣的鐵觀音最好 如何區別鐵觀音的好壞

認識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農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道行高者甚至能品斷此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來辨別茶葉優劣。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爲上,聲啞者爲次;察色:成品茶色澤鮮潤,帶砂綠色,紅點鮮豔,葉錶帶白霜。你可以在做查的專業中國鐵觀音交易網上看看,有很詳細的鐵觀音介紹,應該是你需要的,這裏簡單給你介紹幾點:

一、鐵觀音茶葉簡介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安溪縣珍田閣茶廠在對鐵觀音品飲的獨到見解,大家可以分享一下:

(一)、鐵觀音品種的特徵:

與其他品種相比,鐵觀音最的優點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蘭花香、優秀的口感表現與強而持久的回甘、耐泡——當然,只有優質品纔可有這些特徵:

(1)蘭花香:與其他品種不同,安溪鐵觀音具有類似蘭花的茶香,其特徵是清幽細長、好比是高頻的聲波一樣非常具有穿透力,但它又不會非常濃郁、四處張揚,這種如蘭的茶香非常迷人,相信有機會真正體驗到的蘭花香茶友都很容易喜歡上鐵觀音。但如果做得不好,製出的鐵觀音茶很可能完全感覺不到蘭花香、也沒有其他的味道,總之茶香闇弱淡淡入開水,如果口感不錯,這類茶也可稱中品,但若口感表現無過人之處,這類茶就垃圾了。

(2)口感:這也是鐵觀音的關鍵魅力所在——高等級鐵觀音,茶湯入口後會給人很好的感覺,我們無法精確形容出味覺,但所有的人都會有共同的體驗:好喝!入喉後回甘泛起,強度與持久度遠非其他品種可比——非常不幸,業界流行的輕發酵製法在回甘方面大有不足,強度低、不夠持久,但其優點是茶湯明顯較香、飲後口香明顯;中發的茶在這方面就不如前者,關於這方面話題大家也可參考本文尾部的連結;

(3)耐泡度:鐵觀音素有“七泡有餘香”之名,耐泡度極佳——但這只是指鐵觀音品種有這樣的潛力,能否發揮出來還取決於技術取向:輕發酵觀音在耐泡度表現不足,且多需要長時間浸泡纔有茶味,一些輕發酵工藝且原料不夠好的茶,極容易出現泡兩三泡後沒茶味的現象;相比之下,中發酵觀音可真正達到“七泡有餘香”,泡茶的浸泡時間也短得多。當然,這並不是說二者誰優誰劣,輕中發酵工藝各有長處,各自都有喜愛的羣體,但如果口味選擇失準,就很容易不滿意茶品質量的情形。

二、鐵觀音茶葉的來歷

(一)、“魏說”--觀音託夢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鬆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兒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着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着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條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託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二)、 鐵觀音的葉型:

首先,注意茶芽“紅樣歪尾桃”的特徵,無此特徵者皆非純正的紅心觀音。

其次,鐵觀音葉面凹凸現象非常明顯、表面有類似綢緞的光滑釉質——如果是葉面有水分,也是以水珠的形態存在、而不會大面積攤開。由於葉面往後翻,成茶的葉底也普遍呈現出類似的特徵,即葉面邊緣朝向葉背反捲,而本山、黃金桂、毛蟹以及其他各個品種都無此特徵,因此可以作爲一個參考。

第三,鐵觀音葉片修長,上下、左右都是對稱結構,但表面凹凸感非常明顯--記住這一點很重要,是區分本山的重要依據;

三、安溪鐵觀音主產區:

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爲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四、鐵觀音製作:

在安溪縣珍田閣茶廠的鐵觀音加工製作列表中認爲: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爲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四、鐵觀音的初制工藝:

經過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文火烘乾十道工序,直至形成毛茶,經挑揀製爲成品。

五、製作優質精品鐵觀音:

紅心鐵觀音品種,其特點是紅樣歪尾芽,但在培植繁衍過程中,鐵觀音茶樹本身也會因環境影響而發生變異,導致出現諸如白觀音、竹葉觀音之類的子品種,但這些品種的數量都很少,至少在本地紅心鐵觀音爲絕對主導——當然,一開始實現100%的純種是非常困難的,正常來說,購買的紅心鐵觀音茶苗能做到90%的純種便屬合格,達到95%就屬高標準了;至於其他的比例爲各種各樣的奇怪衍生品種:外觀看起來同鐵觀音有點像,但又有明顯區別,同其他的品種也不同,這類不知名的品種沒什麼價值,我們的做法都是把它挖掉重新栽植。

製作優質精品鐵觀音必須具備“天、地、人”三個要素。天,指適宜的氣候環境,在天氣清朗,晝夜溫差較大,刮東南風時製作者最佳;地,指純種鐵觀音茶樹,適應茶樹生長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茶雷鋒海拔高程,並得到精心培育,4-10年生茶樹製品尤佳;人,指精湛的採製技術。如在做青階段,要靈活地掌握“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

要製造出高品質的鐵觀音,安溪縣珍田閣茶廠認爲起主要表現有三個要素:優質的茶青原料,良好的氣候條件以及製茶者的技術水準:

1)茶青原料:5年以下的新樅茶樹、施用農家肥、採摘時嫩度適中爲上,要製造出極品所用的茶青必須符合以上基準;施用農家肥的老樅與施用化肥的新樅等級相當;施用化肥、且採摘時茶青較老的老樅原料最差。

2)氣候條件:只有在晴天或多雲天氣時採摘纔有可能做出好茶,採摘的最佳時間是中午到下午這段時間,早上茶青含水量高、此時開採也難以做出好茶。如果遇上下雨或潮溼的陰天,再好的茶青、再高明的技術也無法作出好茶,即便有先進設備的輔助也很難製出佳品——一句話,靠天吃飯,今年春茶非常不幸遇上連續的雨季,優質鐵觀音數量極少,到外地就更不用說了。

3)製造技術:烏龍茶製造對技術要求甚高,關鍵點在於幾個前期環節[對此不深入闡述];如果製造者缺乏經驗,某個環節處理不好、都無法制出優質產品――更要命的是,如果鐵觀音做得不好,會比大批量的毛蟹還要難喝,相信嘗過這類鐵觀音的茶友爲數不少。

4)上述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尤其氣候條件與製造技術最爲關鍵,若這兩方面表現完美,即便茶青質量不太好也有機會做出優質品,但要製出極品就需要三項條件同時滿足。

六、鑑別精品鐵觀音:

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鑑別茶葉優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噹噹”之聲,其聲清脆爲上,聲啞者爲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爲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啓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後人品斷。

七、沖泡鐵觀音 :

要會喝茶, 必須先會泡茶,下面安溪縣珍田閣茶廠詳細介紹沖泡鐵觀音的技巧。泡飲技藝主要程序爲:

1、烹煮泉水:當泉水煮到“蝦目”轉“魚目”的“一沸水”,沖泡最爲適宜。

2、沐霖甌杯(孟臣沐霖、若琛出浴):燙洗茶壺、蓋甌和茶杯(孟臣是明代紫砂壺制家,後人把名貴茶壺喻爲孟臣;若琛清初人,以善製茶杯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爲若琛)。

3、觀音進轎(取茶):用茶勺從茶罐中取出適量鐵觀音茶葉。

4、觀音入宮(落茶):把鐵觀音放入茶壺或蓋甌。用茶量約佔茶具容量的三四分。

5、懸壺高衝(沖水):把開水壺提高衝入茶壺或蓋甌,以使茶葉轉動。

6、春風拂面(刮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颳去飄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

7、甌裏醞香:茶葉沖水後,蓋上甌蓋,浸泡1~1.5分鐘,以使茶葉香氣溢出。

8、細聞幽香(也叫夢裏尋芳):靜嗅鐵觀音茶的香氣。

9、三龍護鼎:用拇指、中指扶杯、食指壓住甌蓋,拿起蓋甌,這樣既穩妥又雅觀。

10、行雲流水:將蓋甌在茶盤邊沿輕輕一抹,去掉附在甌底的水滴。

11、關公巡城(出茶):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並列緊靠的小茶杯裏。

12、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最後少許時,也要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裏。這樣濃淡均勻,香淳一致。

13、賞色聞香(看茶):認真觀看杯中茶水的顏色。

14、品啜甘露(喝茶):細緻地品嚐天真味道。

八、品飲鐵觀音 :

張天福茶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黃建璋指出,鐵觀音的品飲藝術,主要集中講究觀其形、思其美、演過程、表其義、聞其香、品其味、會真韻等七個情節。

所謂“觀其形”,指“觀外形、色澤、形態”,鐵觀音成品茶重似鐵,色澤青褐,顯砂綠,有“寶色”、三節色形狀。

所謂“思其美”,指“形態美”,鐵觀音茶條索捲曲緊結秀麗,素有“美如觀音”之稱,沖泡後葉青綠,葉緣紅,有“綠腹紅鑲邊”之美稱。

所謂“演過程”,指“沏泡工夫”,沖泡安溪茶要熟練泡茶的三大要素,又要掌握其沖泡技能。

所謂“表其義”,指“含義”,如觀音茶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音”、“重似鐵,美如觀音”等形象特徵。

所謂“聞其香”,指“鼻香氣”,觀音茶的香氣特徵是清高馥郁,具有天然的蘭茶香,香高且長才是好茶。

所謂“品其味”,指“嘗滋味”,如觀音茶的滋味醇厚、潤滑,具“蜜底甜香”之感,即兼有紅茶的甘醇和綠茶的清爽。

所謂“會真韻”,指“觀音韻”。所謂“觀音韻”,似費解釋。現以極品鐵觀音茶王爲例作形象介紹。極品鐵觀音,香氣馥郁持久,有特別的“觀音韻”,獨特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喉韻好,回味悠久,泡至7次仍有餘香。

真正的鐵觀音茶王,香氣高強、奇特,具有濃郁持久的蘭花香,還稍有一種白桂花香,滋味濃郁醇厚,稍帶有天然生人蔘酒味,品飲之後,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衝至10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這纔是人世間上等的好茶。

九、選購鐵觀音:

如何選購質量好,價格又便宜的高檔次鐵觀音是每位茶葉愛好者

的理想和追求,也是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所在,因爲現在市場

競爭日趨激烈。在滔滔商海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要想永立於

不敗之地就要學會如何購茶。下面由安溪縣珍田閣茶廠進階評茶師蘇老師詳細介紹如何購茶:

一、鑑定品質

評定茶業是透過人的感官(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對茶葉的形狀、色澤、香氣、滋味、湯色、

葉底六個因素進行綜合審評。審評方法是“幹看外形”和“溼評內質(沖水開泡)”這兩個程序。

1、觀看外形:主要是觀察鐵觀音的外形、色澤、勻淨度和聞茶米的香氣。凡外形肥狀、重實、色澤

砂綠,幹茶(茶米)香氣清香的,此類茶即觀音特徵明顯均爲上品茶;反之爲次品茶。

2、溼評品質:茶葉經沸水沖泡後鑑別其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

(1)嗅香氣:先嗅香氣是否突出,再區別香氣高低、長短、強弱、純濁。嗅香時採用熱嗅、溫嗅、冷

嗅相結合的方法。凡香氣突出,香氣清高,馥郁悠長的,均爲上品;反之爲次品。

(2)嘗滋味:用茶匙舀取適量的茶湯入口(一定不要太多),透過舌頭在口腔中作吮吸打轉滾動,使

口腔各部位的味細胞作出綜合的滋味感應。凡滋味醇厚,醇而帶爽,厚而不澀,富有品種“韻味”特

徵的,均爲上品;反之爲次品。

(3)看湯色:看茶湯的顏色深淺、明暗、清濁等。凡湯色橙黃明亮的(簡稱是綠豆湯)的爲上品;暗

濁的爲次品。

(4)觀葉底:經沸水沖泡過的茶葉(稱爲“葉底”,俗稱“茶渣”),倒入盛有清水的盤中,觀察葉

底。凡葉底柔軟、黃亮、“青蒂綠腹紅鑲邊”明顯的,均爲上品;反之,爲次品。

二、選擇一間信譽良好的茶行同樣很重要。

因爲茶葉質量好壞,茶葉價格是否合理,茶葉的等級是否以次充好,茶葉的保管是否恰當……而信

譽良好的茶行在以上方面較有保障。

十、保管鐵觀音茶葉 :

學會了如何鑑別茶葉,即使你購買到了稱心如意的好茶,如果不懂正確的保管茶葉,會很快變質變

味。對經營茶葉的將是一次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樣,買好茶結果因保管不當變質變味的也大有人在。

下面本行介紹保管茶葉的方法:

首先,瞭解茶葉的特點。茶葉有五忌:忌水分含量高,忌接觸異味,忌光線照射,忌置於高溫環境

,忌暴露空間。

第二,針對其特點做到四要:要乾燥,要潔淨,要避光,要低溫。

第三,每次取完茶葉,用鐵罐或錫罐、瓷罐、玻璃瓶裝好茶葉以保持密封,有條件的要存放在冰霜

裏;經營茶葉的就一定要放在冰櫃裏,尤其是高檔次的鐵觀音更是講究。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爲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爲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爲夏茶,產量佔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爲暑茶,產量佔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爲秋茶,產量佔10~15%。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

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散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山崖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爲之一振。魏認爲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樹挖回家中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爲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安溪縣珍田閣茶廠在接受記者採訪是介紹說: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

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1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2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3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潮汕一帶和臺灣,仍沿襲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使用陶製小壺、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燙熱,然後在壺中裝入相當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衝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1~2分種後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先嗅其香,繼嘗其味,淺斟細啜,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而品飲者亦以能嚐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爲快。

鐵觀音茶問世以來,以其優異品質馳名遐邇。鐵觀音原產地堯陽鄉人在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經營茶行多達130餘家。1945年王聯丹莊的“泰山峯”牌鐵觀音在新加坡獲得一等獎金牌。1950年王炳記的“碧天峯”牌鐵觀音在暹羅(即泰國)獲得特等獎金。1982年被商業部評爲國優產品,名列全國首位。同年國家經委授予安溪茶廠出品的“安溪鳳山牌特級鐵觀音”以金質獎章的最高榮譽。

鐵觀音茶一向爲閩、奧、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此茶一經品嚐,輒難釋手,50年代以來,鐵觀音茶逐漸爲華北人民所喜愛,現在則美名遍及全國各地,消費量在不斷增長。1979年、1984年日本市場兩度掀起“烏龍茶熱”,特別是福建鐵觀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風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鐵觀音幾乎已成爲烏龍茶的代名詞。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置縣歷史悠久。安溪是中國特種茶類烏龍茶的故鄉,極品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獨具一格,名聞遐邇。1974年安溪被列入全國100個年產茶葉5萬擔基地縣,1982年被列爲福建省茶葉出口基地縣。"鳳山牌"特級鐵觀音自1982年起連續18年榮獲國家金質獎,1985年特級黃金桂被評爲全國名茶。1995年3月,農業部、中國農學會等單位聯合舉行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大會,安溪縣被命名爲"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稱號。

安溪的茶俗文化,堪稱閩南一絕,每逢採茶季節,茶園裏茶歌飄蕩,茶山成了天然的對歌臺。茶藝更具文化內涵,融閩南音、茶歌、茶舞爲一體。從沖泡到品嚐,一共經過15道工序,人們一邊品嚐濃郁甘醇的茶香,一邊享受絕妙的藝術表演。"安溪人待客茶當酒,茶杯一端好朋友",成爲世代相承的禮俗。

茶導遊

自古高山雲霧出好茶。安溪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多山,羣山環抱,峯巒疊翠,溪流潺潺,氣候溫和,水量充沛;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加上千年實踐得到的精湛製茶技藝,使安溪茶葉品質格外優異。安溪人,種茶、製茶、品茶、泡茶,賽茶王、吟茶詩、唱茶歌、跳茶舞… …因爲茶,安溪被譽爲飄香的土地。安溪,以鐵觀音而蜚聲海內外。

茶史追溯

安溪境內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樹。在藍田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冠達3.2米。據專家論證,已有1000多年的生長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斷髮現野生茶樹,表明了安溪具有豐富的茶樹資源和悠久的產茶歷史。

據考,安溪產茶始於唐末。明清時期,是安溪茶葉走向鼎盛的一個重要階段。明代,安溪茶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飲茶、植茶、製茶廣泛傳遍至全縣各地,並迅猛發展成爲農村的一大產業。

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茶葉展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爲上,湯色暗紅者次之;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氣濃馥,其獨特香氣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嚥,韻味無窮。以上種種,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