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貝五是命運麼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W

貝五是命運麼

貝五是命運。

貝多芬創作於1804年到1808年之間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簡稱貝五或命運。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

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爲命運之神在敲門。

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衝突與鬥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

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作品,那“短短短長”的“命運敲擊式”旋律只要聽到一次,便會久久烙印在聽者心中,也因此成爲了不少聽衆口中的“貝多芬印象”。

本期藝術微課堂,我們邀請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音樂學者、著名音樂評論家—— 王紀宴老師,從貝多芬的這部《C小調第五交 響曲》“命運”入手,帶領觀衆走進大師貝多芬的音樂世界。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德國音樂家,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等;奏鳴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等;以及衆多器樂、聲樂作品。展開剩餘82%

貝多芬一生較爲坎坷,二十幾歲時聽力出現問題、逐漸衰退,四十五歲後需要透過對話簿與人交流。

即使是在生活艱難困苦的時候,他也仍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念,用音樂抒發情感,爲生命吶喊,永保積極向上的信念。

對《C小調第五交響曲》

誕生背景的揣測

有人說著名的“命運主題”是貝多芬的助理安東·辛德勒後加上去的,也有人說貝多芬的另一位學生卡爾·車爾尼提到是貝多芬在聽到一種鳥叫後模仿鳥的聲音寫成的主題旋律——這部作品到底在表達着什麼?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有給作品加標題的權利?相信聽衆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車爾尼

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是貝多芬得意的學生。

代表作有:《鋼琴初步教程》《鋼琴流暢練習曲》等。

他的地位在於,爲貝多芬時代和現代鋼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橋樑。

《C小調第五交響曲》的地位

《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他交響樂創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五”(命運)和“第六”(田園)爲同時創作的兩部作品,就好像作曲家性格中的兩種因素,充滿熱情和力量。

這兩部作品一部表現爲與命運抗爭般的堅毅,另一部表現爲舒緩地與大自然的相處體驗,體現了作曲家的兩個精神層面。

對於欣賞音樂來說,什麼都代替不了“聽”,“聽”是我們走進音樂的唯一的途徑,讓我們感受音樂的美妙,並理解音樂。

拋棄一切標題和一切故事,直接擁抱音樂。

課堂回顧

音樂小知識

1、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是德國著名音樂家。

2、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涉及交響曲、協奏曲、獨奏曲、聲樂曲等多個領域。

3、《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爲貝多芬中期創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4、貝多芬的先輩約瑟夫·海頓,他的作品所有的標題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5、視頻中多次出現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指揮蒂勒曼是當今古典樂壇極爲重要的樂團和指揮家。

一些問題的思考

1、貝多芬的作品你還了解哪些呢?

2、除了《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你還知道哪些標題交響曲呢?

3、看完本期藝術微課堂,你對欣賞音樂有了什麼新的見解嗎?

精彩錄音賞聽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卡洛斯·克萊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

▲蒂勒曼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

▲特奧爾多•克雷提茲 與音樂永恆合奏團演奏

西洋樂器:

小提琴——鋼琴—— 孫穎迪 | 張昊辰 | 陳薩 / 大提琴—— 秦立巍 / 打擊樂—— 李飈 / 管風琴—— 沈凡秀 | 羽管鍵琴—— 盛原 | 鋼琴三重奏——

民族樂器:

琵琶—— 吳蠻 / 箏—— 袁莎 / 笛簫—— 張維良 / 胡琴—— 姜克美 / 民族管絃樂 —— 張高翔 /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 王以東 | 安志順

交響樂:

交響—— | / 管樂—— 於海 / 指揮—— 張藝 / 中國交響—— | 譚利華 / 西方交響——

聲樂:

合唱—— 吳靈芬 / 歌詞創作—— 王曉嶺 / 民歌—— 曹文工

歌劇:

民族歌劇—— 雷佳 / 歌劇指揮——

舞蹈:

古典舞——/ 芭蕾—— 關於 | 趙汝蘅 / 民族舞—— 馬嘯 | 丁偉、玉米提 | 潘志濤 / 現代舞—— 辛穎 | 黎星 / 編導—— | 陳維亞、殷碩 /手舞—— 劉巖

戲曲:

京劇—— 胡文閣 | 徐孟珂 | 史依弘 | 杜鎮傑 | 陳俊傑 | 張慧芳 / 崑曲—— 周好璐 / 黃梅戲—— 吳瓊

戲劇:

戲劇表演——

美術:

會徽設計—— 林存真

圖文來源於國家大劇院,版權歸原作者所屬。

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那時,他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琪察爾迪伯爵小姐因爲門第原因離開了他,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並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於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的創作。

貝多芬爲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爲了創作另一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另一部交響曲因完成較早,所以編爲第四。

擴展資料:

樂曲故事:

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絃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接着,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後的餘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隨着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並稍加變化向前衝去。

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後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突然,兩個強烈的和絃將它阻截住。瞬間的沉寂之後,嘹亮的號角聲在圓號聲部奏響。隨即,抒情的第二主題呈現,這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在這安謐、溫暖的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渴望安寧的心境。

此時,躲在低聲部的命運主題越來越執拗、堅決,伺機重佔領地,然而,一個強有力的堅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將它淹沒。在這段音樂的末尾仍可聽到厄運的掙扎聲。

來自貝多芬家鄉的“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家鄉的樂團

演奏“貝五”命運

德國巴登-符騰堡愛樂樂團成立於1983年,是聯邦巴登符騰堡州的“禮儀”樂團,成員由州內五所國立音樂大學教授及獲獎選手組成,首席由斯圖加特愛樂樂團演奏家擔任。樂團至今已在歐洲演出近1000場音樂會,並已由德意志唱片公司公開錄製發行了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交響曲專輯。1991年,樂團獲德國音樂協會頒發“古典音樂獎”。

名指揮家攜手

95後鋼琴才女萬婕旎

當晚曲目包括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擔任指揮的伯恩哈德·艾波斯特恩是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曾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等。

而在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擔任主角的,則是年輕的鋼琴界後起之秀萬婕旎。這名95後鋼琴家,3歲開始習琴,15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少年班,16歲被破格錄取爲音樂演奏專業學生。目前就讀於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師從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鋼琴家羅伯特·布洛克教授。

雖然還在大學唸書,萬婕旎已經作爲鋼琴獨奏家多次與國內外的知名交響樂團合作,並先後在維也納、慕尼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獨奏及協奏曲音樂會,她的演奏技術紮實, 情感 豐沛,真摯動人。

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那時,他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琪察爾迪伯爵小姐因爲門第原因離開了他,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並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於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的創作。

貝多芬爲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爲了創作另一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另一部交響曲因完成較早,所以編爲第四。

擴展資料:

樂曲故事:

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絃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接着,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後的餘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隨着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並稍加變化向前衝去。

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後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突然,兩個強烈的和絃將它阻截住。瞬間的沉寂之後,嘹亮的號角聲在圓號聲部奏響。隨即,抒情的第二主題呈現,這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在這安謐、溫暖的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渴望安寧的心境。

此時,躲在低聲部的命運主題越來越執拗、堅決,伺機重佔領地,然而,一個強有力的堅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將它淹沒。在這段音樂的末尾仍可聽到厄運的掙扎聲。

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有哪些?

1、遲到的《第一交響曲》

早在貝多芬不到二十歲時,他在故鄉波恩就曾嘗試創作交響曲,但貝多芬《第一交響曲》最終首演於1800年,這也是貝多芬來到維也納的第八個年頭,此時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第一交響曲》明顯有着海頓、莫扎特等先賢留下的影子,但貝多芬用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裏,詼諧活潑的旋律還是對傳統有所突破。

2、遺囑與《第二交響曲》

時年32歲的貝多芬受到了來自社會和音樂界的一些偏見,身心俱疲,近乎崩潰,他給自己的兄弟寫下了遺囑,內心絕望,但他也寫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的那間屋子裏,貝多芬繼續創作他的《第二交響曲》,並在第二年首演。這部作品是貝多芬走出死亡陰影,對生活重拾信心的讚歌,音樂中充滿了堅強和信念。

3、改名的《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修改後的《第三交響曲》首頁。

1804年,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委約,將自己的《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崙,在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中,出於對拿破崙恢復帝制的憤怒,貝多芬將這部交響曲改名爲“英雄”,並題注“爲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第三交響曲》不僅在篇幅上超越了貝多芬前兩部交響曲,其音樂的戲劇性和先鋒性在當時都是重大突破,貝多芬身後的偉大音樂家們。

比如勃拉姆斯、馬勒、柏遼茲、理查·施特勞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第三交響曲》難以磨滅的印跡,這部交響曲的完成也被認爲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期的重要標誌。

4、《第四交響曲》的溫柔

在完成《第三交響曲“英雄”》後不久,貝多芬便隨即開始創作被稱爲“命運”的《第五交響曲》。但他意外停筆,轉而投向性格完全不同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創作中。《第四交響曲》採用“最和諧的音調”降B大調,整首曲目輕快、明朗又富有詩意的細節。

《第四交響曲》和隨後創作的《第八交響曲》,都是屬於描繪歡樂的體驗、滿足的生活、幸福和愛情的音樂體現。據說,這時正是貝多芬眷戀着他的情人——特萊莎的日子。

5、最膾炙人口的“貝五”

第五交響曲首演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劇院。

同一時期創作的第四、第五交響曲鮮明的表達了貝多芬感情的兩個極端,《第五交響曲“命運”》是作曲家“我要同命運搏鬥,它絕不會征服我”的決心在音樂上的充分體現,也被後人稱之爲“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

“貝五”至今仍是最膾炙人口、所有交響曲中知名度最高的傑作,規模宏大的凱旋末樂章中,歡騰、光明、勝利一往無前,整部交響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煥發出耀眼的光輝。

爲進一步表現令人振奮的效果,貝多芬也在慣用的樂器之外,特別添加了三個長號、一支短笛和一支低音大管,這些樂器的使用在交響音樂史上實屬首次。

貝多芬病毒第5集公演的第一首曲子!

第一集,1.04分,小美指揮的曲子,有位大叔一直在講電話的那一部分:

美國作曲家萊羅爾·安德森的代表作《號手的節日》

下載地址:

http://music.cnbrass.com/brass2/Bugler_Holiday.asf

(只有這種格式的了)

第十五集,01:01:34分,大姜指揮的曲子:

這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四樂章

與命運鬥爭勝利的凱旋之歌

很宏大罷呵呵我也特喜歡

貝五通常第一樂章比較有名

但其實第四樂章更給氣勢

下載地址:

http://www.lypmma.com/./sample/4.mp3

另:建議你找這首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完整版下來聽聽

很震撼的

由其第三樂章末尾處音樂從極弱

隨着絃樂跳躍到極強烘托出這第四樂章的地方

有種從黑暗一下越入凱旋的壯烈感

希望對你有幫助

滿意的話給追加點分罷:)

P.S.<號手的節日>管絃樂隊演奏的版本我剛剛給您找到了一個

不過是我機器裏的

您把電子郵箱留給我我給您發過去

求世界交響樂名曲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2)

對於欣賞古典音樂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的一個心態,也許有的人覺得古典音樂溫文爾雅,寓意深刻,也許有的人覺得古典音樂枯燥無味,澀昧難懂。也許有的人視古典音樂爲音樂的全部,也許有的人之記下了刀郎TwinsF4。當然,還有像筆者這樣的人,最初接觸古典音樂的時候竟然抱着一種裝飾自己,炫耀自己的惡俗心態。說到這裏我真的覺得非常的慚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雙手是否與自己即將寫下的這篇文章相配。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和古典音樂的接觸也在逐漸的深入,慢慢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在那一個個看似懸奧的音符背後所隱藏的力量。那是一種震撼人的心靈,滌盪人之靈魂的一種力量,它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所觸及,但是如果你真的走進了這個世界,即使你做不到深刻的理解,那無處不在流淌着的優美旋律也會讓你的心靈得到某種的昇華。

古典音樂的題材相當廣泛,如交響樂、歌劇、協奏曲、小夜曲、康塔塔等等,今天我們要像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之一,交響樂。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它是交響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人們常把它比喻爲“音樂王國的神聖殿堂”。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它的本來意思是“聲音齊鳴”。交響曲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一直到了18世紀,經過有着“交響樂之父”美譽的海頓的整理和創新,逐步確定了自己的樂曲形式。交響曲一般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結構緊密,嚴謹大氣,在樂曲中擔當着開門見山的作用,最爲典型的就是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一樂章,這在後面我們將有詳細的介紹。第二樂章則多爲抒情氣質,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慢板即樂曲的節奏之一,樂曲進行比較緩慢,適合烘托樂曲氣氛和抒發情懷)。第三樂章是歷代作曲家變化最爲紛繁的地方,如18世紀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紀曾有人使用過的圓舞曲等等。第四樂章則爲樂曲的終曲,多采用歡快的快板,以表現熱烈的氣質,如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但是交響曲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交響樂最初的規則也被逐漸的打破。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交響樂所帶給我們的感官上的美妙享受和心靈上的震撼,爲此我們特地撰寫了這篇文章,並希望透過我們所介紹的這十部交響曲,讓大家對西方古典音樂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勞羅鎮,1890年5月31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海頓一生創作作品數量相當驚人,即使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統計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主要的有交響樂104部,鋼琴三重奏32首,絃樂四重奏79首,鋼琴奏鳴曲54首,16部歌劇以及3部清唱劇等等等等。海頓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交響也四個樂章的確立和對四重奏進行了確立和發展,從此往後的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無不受到了海頓的影響,正是由於海頓在音樂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頓被人們譽爲“交響樂之父”和“絃樂四重奏之父”。海頓爲人相當寬厚,同時海頓還是一位相當幽默的人,海頓在指揮交響樂演奏的時候,常常突然指揮鼓手擂響大鼓,以驚醒那些不懂裝懂,卻在包廂中昏昏欲睡的貴族。這首名爲《驚愕》的交響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交響樂是海頓晚年的傑作12部《倫敦交響曲》中的一首,這部交響樂共包含四個樂章,尤其以第二樂章最爲著名,這是一首具有奧地利民歌風格的變奏曲,樂章開始時樂隊演奏音量平緩微弱,在主題幾次反覆之後,全體樂隊突然奏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和絃,這也正是這部交響曲名稱《驚愕》的由來。《驚愕》決不僅僅是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這部交響樂很好的表現了海頓所具有的音樂風格:古典美學的對稱,比例的合理性,音樂素材在功能上的語言化,這些嚴肅的概念在海頓的手指間被看似不經意間卻又精煉而又妙趣橫生的表達了出來。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終年僅55歲。相信大家對於莫扎特的音樂都是耳熟能詳的,即使你說不上莫扎特作品的名稱,但是相信你一定能夠哼上兩句莫扎特音樂的旋律,起碼有太多的手機鈴聲都是改編於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3歲的時候就能夠演奏鋼琴樂曲,5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作品《行板與快板》,8歲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寫成了歌劇《巴斯蒂安於巴斯蒂安娜》和《裝癡做傻》,相信再也沒有人能夠得到這樣的音樂天賦。莫扎特在短暫的一生中涉及了幾乎所有的音樂領域,大家經常聽到的《費加羅婚禮》、《唐.璜》、《土耳其進行曲》等曲目均出自這位曠世奇才之手。這部《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完成於1788年7月25日,是莫扎特最爲著名的作品之一,尤以第一樂章最爲讓人熟知。樂曲共分爲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屬於很快的快板形式,在中提琴和絃下,由小提琴奏出優美而略帶憂愁的第一主題,相信對古典音樂不是太瞭解的朋友在聽到這個主題的時候都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就是這段音樂啊。這是一部充滿着莫扎特生活經歷寫照的作品,樂曲中包含着現實生活在莫扎特心中留下的陰影,同時也包含着莫扎特對人性的獨特描寫,同時這也是莫扎特歡快樂曲風格中的一個特例。關於這部作品我們推薦大家選擇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相關的介紹在短歌行網站上有着詳細的說明。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不知道大家對於貝多芬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來源於小時候我們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月光下,貝多芬爲那位盲人姑娘彈奏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月光奏鳴曲》。雖然長大後我知道這篇文章是虛構的,但是對於貝多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再也抹不掉了。路德維西.範.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奧地利維也納,此時貝多芬尚不足57歲。貝多芬經歷了苦難的童年,先是祖父和母親相繼去世,然後小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是貝多芬的父親,一位曾經擔任過宮廷樂長的樂師用近乎殘暴的方法迫着貝多芬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進入青年時代,貝多芬經歷了兩次失戀的打擊,從此這位偉人開始了自己孤獨的一生,而且此時他的聽力開始逐步的下降,直至49歲的時候聽力完全喪失,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歷經坎坷的人,爲世人留下了他不朽的傑作——九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大量的絃樂作品。這部《命運》交響曲創作於1807年,此時的貝多芬正經歷着感情的危機以及耳聾所帶給他的痛苦,此刻的貝多芬是絕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貝多芬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活在這個世上,爲了他心愛的藝術!貝多芬用音樂喊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是我屈服。”“磴、磴、磴、磴···”四聲一出,天地爲之色變,這是命運的敲門聲,這是音樂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權威性的單一素材,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嚴謹而有機的“動機創作”,驚人的可能性和令人歎爲觀止的知性美。整部作品以第一樂章的主題爲中心,表現了主人公與命運之間驚心動魄的搏鬥,充滿了力量與動感之美。而由第三樂章末了接入第四樂章的過程更是希臘哲人塞內加稱之爲“穿過黑暗,奔向光明”的奮鬥精神的最佳腳註。至於唱片上的推薦,小克萊伯(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貝五是舉世公認的最佳版本。

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又名:歡樂頌)

2003年5月22日,英國倫敦索思比拍賣行對一件音樂作品的手稿進行了拍賣,最終成交價格高達336萬美元,這件作品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部作品從1817年開始創作,在消耗了貝多芬7年的時間之後,1824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親自指揮了首演了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合唱》。此時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聽力,演出結束後,若不是在一位演員的幫助下,貝多芬根本就不知道觀衆對這部作品報以的熱烈掌聲和對貝多芬無比的崇敬之情。不知有多少的美學家都在爭論着一個話題:音樂該不該有意義?它是否必須具備意義?貝多芬爲這場爭論給出了完美的答案,貝多芬正是透過這部作品,將痛苦永遠的留給了自己,把歡樂留在了人間,我們已不想對這部作品在音樂的結構以及形式上作出任何的評價,因爲這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一部作品,這是交響樂中的一座顛峯,請你仔細的聆聽這部作品,它會使你謙卑、讓你寬恕,令你不再孜孜尋求於己利,這是一部值得你用終生的精力去聆聽,去感受的理想之音,記住,用心的聆聽,讓你那聰慧的大腦暫時休息一下吧。

貝九的演繹版本一直是各家爭論的焦點,我們在這裏向您推薦兩個版本,一個是指揮大師卡拉楊在1963年錄製的版本,另外一個就是福特勒在1951年指揮拜洛伊特節日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演繹的版本。最初欣賞的時候我們建議您選擇卡拉楊的版本,因爲這個版本的音質是有保證的。而福特勒的版本是單聲道版本,雖然音質難以令人接受,但是福特勒的演繹深沉博大,充滿哲學意味,是最值得您透過聲音深入去聆聽的。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即使您對古典音樂不瞭解,我想對於前面介紹的幾位音域巨匠和他們的作品您也會略知一二,但是對於勃拉姆斯,我想知道的人還是並不多的。其實勃拉姆斯在音樂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全名爲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的漢堡,1897年4月3日逝於奧地利維也納,終年64歲。勃拉姆斯是19世紀歐洲樂壇的一顆巨星,在音樂史上勃拉姆斯有着和,貝多芬相同的地位,被人們譽爲“3B”。勃拉姆斯雖然生活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但是他很好的集成和發展了古典音樂的精髓,並把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的相融合。勃拉姆斯一生創作題材相當廣泛,但是他留給後人的他的四部沒有任何標題的交響樂。1862年,29歲的勃拉姆斯開始了自己的交響樂的創作,面對這鋼琴室中懸掛着的貝多芬畫像,勃拉姆斯無時無刻不在感受這身後巨人腳步的聲音,這樣的壓力一直伴隨着勃拉姆斯持續了十四年,1876年,43歲的勃拉姆斯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c小調第一交響曲》。十四年的粹煉成就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阿爾卑斯的壯麗賦予了這部作品和靈感,人們賦予了這部作品全新的名字“貝多芬第十交響曲”。作品共分爲四個樂章,其中尤以第四樂章的阿爾卑斯旋律最爲引人入勝,整部作品傳達着和“歡樂頌”幾乎相同的理念,表大了從黑暗到光明,透過鬥爭取得勝利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呵呵,老柴的作品。前段時間我們在《1812序曲賞析》中曾經對柴可夫斯基做過詳細的介紹,這裏我們就不在仔細的說明了。作爲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一生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之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文章都是將這部名爲《悲愴》的交響樂作品單獨列出來進行介紹。這部創作於1893年的作品被譽爲最傑出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將它與貝九相提並論。這是一部思想內涵極爲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這部作品的時候,甚至由於觀衆未能理解其中的涵義而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夢魘來形容,幼年的他神經極易興奮,少年時代又經歷了喪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輕的他不得不爲生計而學習法律,他性格孤僻,內心充滿着矛盾卻又十分的內向敏感,在經歷了一段噩夢般的婚姻之後,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幫助過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與梅克夫人卻始終未曾謀面。隨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產,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這部《悲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的,精神瀕臨崩潰的柴可夫斯基始終認爲死神一直在追隨着他,他把這種體驗深深的融入到了這部作品中,這裏面有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有着對命運的悽嘆,充滿着對死亡的預感,1893年11月6日,在這部作品首演後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說他死於霍亂,有人說他誤飲毒水……

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

安東寧.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捷克最爲接觸的音樂家、作曲家。1841年9月8日生於捷克布拉格的一個小村莊,1904年5月1日逝於捷克布拉格。在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幫助和指引下,德沃夏克完成了自己從一名藝術家到音樂大師的蛻變。1892年,德沃夏克遠赴美國受聘於紐約國立音樂學院,並擔任院長職務。也就是在這其間,德沃夏克創作了這部舉世聞名的傑作《自新》。筆者初次接觸這部作品還是在少年學習鋼琴時期,至今我仍然記得這部作品一些片斷的簡譜“3 5 5.1 6 5.3 5 1 6 5……”這是一篇美麗的鄉愁,這是一封寄往故鄉的家書。身處萬里之外的美國,德沃夏克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那片美麗的波希米亞平原。相比於其它的交響樂,這部作品質樸、誠懇、優美並有着幾分粗獷,來自黑人歌曲的素材在這裏匯成甜美悠揚的旋律。聆聽這部作品,你會發現許多你在生活中所熟知的音樂片斷,它們就是來自這部美麗的鄉愁。最終,德沃夏克忍受不了對故鄉的眷戀而辭去了工作,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再也沒有離開她一步。欣賞這部作品,我們推薦初入古典之門的朋友選擇美國音樂家倫納德.波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的現場錄音版本,因爲在這張唱片中您不但可以欣賞到這部《自新》,而且還可以享受到德沃夏克經典的一組斯拉夫舞曲。

馬勒《大地之歌》

馬勒,又一位來自波希米亞的偉大音樂家,他的全名爲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生於捷克的卡里什捷,1911年5月18日逝於奧地利維也納,年僅51歲。相比於其它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經歷,馬勒有着相當順暢的生活,馬勒有着一位美麗而富有才華的妻子艾爾瑪,並有着一位可愛的女兒。但是不幸還是降臨到了這個家庭,1907年,馬勒的女兒因病去世,萬分悲切的馬勒寫下了這部著名的《大地之歌》。這是一部由管絃樂伴奏,並交織着人聲的交響曲,歌詞是根據德文翻譯的中國唐代詩集《中國之笛》改編而成,如第三樂章就是採用了詩仙李白的一首詩篇《瓷亭》(譯詩名)。該交響曲共分爲六個篇章,唱詞全部採用我國唐代詩人的作品,有據可查的有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馬勒生前這部作品並沒有進行公開的演出,知道馬勒病逝後的1911年,這部被後人成爲傳世傑作的作品纔在德國慕尼黑進行了首次演出。也就是在創作了這部作品之後,馬勒的妻子因爲長期無法得到處於狂熱音樂創作狀態的馬勒的關愛,艾爾瑪表示了自己想要離開的念頭,如夢初醒的馬勒這時才領悟到了妻子對自己的意義,一番努力之後,艾爾瑪留在了馬勒的身邊。除去《大地之歌》以外,馬勒還有兩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一部是《第二交響曲.復活》以及首演時動用了1060人的龐大樂團,有着“千人交響”之稱的《bE大調第八交響曲》。馬勒是德、奧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代表,他的音樂有着豐富的想象力並充滿了真摯的情感,馬勒又是新世紀音樂的引導者,正是他用嶄新的音樂語言預示着20世紀歐洲音樂發展的方向。

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

西貝柳斯是幸福的,因爲他得到了祖國人民的愛戴。西貝柳斯是幸運的,因爲他有着91歲的高齡,這在歐美音樂家中是絕無僅有的。讓.西貝柳斯(Jean.Sil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於芬蘭的海梅林納,1957年9月20日逝於芬蘭赫爾辛基附近的艾諾拉,享年91歲,作爲芬蘭最偉大的音樂家,芬蘭人民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西貝柳斯的作品有着北歐民族所特有的氣質,內斂、素淨、嚴肅、開朗、理性,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也許你初次聆聽西貝柳斯的作品會覺得難以入味,那凜冽中裹着幾分嚴峻的風格很難讓人有着心靈上的觸動,但是當你真正的體會到作品深入所包含的熱情和赤誠的時候,相信你的感動會難以自抑。其實對於芬蘭甚至歐洲人民來說,西貝柳斯最爲偉大的作品當數交響詩《芬蘭頌》,這部描寫了芬蘭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外來侵略的不屈抗爭的作品一直被作爲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徵,甚至在芬蘭冰球隊奪取世界冠軍之後,激動的人們一致要求歌唱《芬蘭頌》而不是芬蘭國歌,由此可見這首音樂在芬蘭人民心中的地位。

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交響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Dmitry.Dmitr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於莫斯科,終年69歲。同大多數的音樂家一樣,肖斯塔科維奇在年幼時就顯露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華,1925年,年僅19歲的肖斯塔科維奇就憑藉着自己在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而取得了國際上的聲譽。但是年親人總要經歷挫折,由於在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嘗試採用現代派作曲手法而受到了公開的批評,但是肖斯塔科維奇並沒有氣餒,雖然在身心上經受着不公正的指責和粗暴的批評,他的內心卻一直在思索着,1937年,肖斯塔科維奇終於在鋪天蓋地的指責聲中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正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與其說這首交響曲是一首極權底下的抗暴史詩,不如說是一位誠實的藝術家在鋪天蓋地的謠言中,消耗內在的自由生氣所寫出來的一部狂人日記。當中,我們嚐到了血、喝足了淚聽到震耳欲聾的控告和超現實的嘲諷,更感受到錐心的疼痛和幾近無助的 吶喊,即使如此,稍縱即逝的樂觀和希望,卻不吝爲我們開啓一扇可以窺見那奶與蜜質地的窗戶。

其實,古典音樂就如同我們的唐詩宋詞,不論在哪個時代去欣賞它,去品味它,都會領略到它所擁有的優美氣質,感受到它所擁有的深邃思想。但是古典音樂也像唐詩宋詞一樣,現代社會需要它來美化生活,需要它來淨化心靈,只是,再也不會看到有人拋棄白話文轉而用心去吟詩頌詞了。90年代初,一代大師波恩斯坦走了,去年,克萊伯走了,也許從此以後古典音樂只能停留在指揮家的指揮棒中,停留在音樂廳的琴絃上,停留在CD唱機的唱片裏。

希特勒的作品

你的問題發在書畫美術,是要了解希特勒的繪畫作品嗎?

希特勒與藝術(轉載自百度文庫文章)

      希特勒是藝術的瘋狂崇拜者,也可稱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傳的天才,但他卻極度漠視人類命運的典型。他在經濟上也有一套,至少讓德國人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否則他很難穩固他在德國的統治。

      據約翰·凱里的專著《藝術有什麼用?》等書的研究,希特勒對音樂、美術、雕塑、建築有深切濃厚興趣,青少年時的他就學畫,一心想做一個藝術家。考維也納美術學院落選,深受打擊。之後過起流浪、賣畫的生活。他確信家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藝術成就。他還夢想創建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國度。

      希特勒說:“我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才當上家的。”二戰期間,希特勒對戰事相對冷漠,讓他的將軍們深感頭痛。相反,卻對文化事務(文化大)十分熱衷。他堅持讓德國的劇院、博物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照常開放,直到戰爭結束。藝術看起來幫助人們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那可能正是希特勒的目的所在。他對音樂也極有熱情,崇拜瓦格納、威爾第和普契尼的歌劇,崇拜貝多芬、布魯克納的交響樂。希特勒認爲每個人無論都有機會觀賞歌劇是現代國家的一項重要職責。

    希特勒上任總理後,建造的第一幢建築物就是宏偉的美術展覽館。據親近的人聲稱,希特勒熟知世界上每一處重要建築物的尺寸和設計草案。他和斯皮爾重新規劃了德國所有的主要城市,並作了模型。

     然而,誰能想到,“對藝術的崇拜可以把人類要犧牲掉”。希特勒“歡迎盟軍轟炸德國城市,因爲他們爲他實施城市規劃掃清了障礙。”1943年盟軍轟炸魯爾地區,很多大都市遭嚴重破壞,但希特勒說這些大都市“沒有美學吸引力”,應該重建,美比人重要。同年,他改變戰略計劃,放棄佛羅倫薩防禦,認爲:“佛羅倫薩這座城市太美了,不能被毀掉。”相反卻把基輔、莫斯科、聖彼得堡夷爲平地。希特勒說:“真正傑出的天才是根本不關心普通人類的。”希特勒對藝術的崇拜中,恰恰包含了對人的鄙視。

    由希特勒現象引發的關於“文明”與“野蠻”關係的拓展研究:

    斯坦納在《藍鬍子公爵的城堡》中,就高度文明國家到處實施大的現象作了經典研究後稱:現在我們知道,人類中具有審美感悟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向惡魔般殘忍:“知識分子和代表歐洲文明的各個機構的數量與其不人道的行爲成正比。……現在我們知道……在同一個人身上,文化素養、藝術感悟可以和肆無忌憚的施虐行爲並存。”

     不用多說,我們便知道,偏離甚至放棄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藝術,再好的教育,都無益於人,乃至有害於人。所以,教育藝術須臾不能偏離“北斗星”。同樣是“貝五”(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二戰中交戰的雙方都在大聽特聽,可是一方獲得了趨向“北斗星”的力量,一方卻被推離“北斗星”愈來愈遠。

     不論教育還是藝術,方向對了,才能談得上服務人生、服務人類。比如,“貝三”(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是準備獻給“英雄”拿破崙的,但首演時貝多芬抹去了拿破崙的名字,因爲他發現拿破崙已偏離“北斗星”了,不再是英雄,貝多芬進而在繼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軍隊之後,於1813年寫了《威靈頓的勝利》(又稱《戰爭交響曲》),兩曲中都用隆隆的炮聲在歌頌反對法國侵略戰爭的勝利,作曲者無疑都胸懷着“北斗星”。二戰期間類似的著名的反戰音樂例子,還有肖斯塔科維奇《列寧格勒交響曲》(《C大調第七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等根據托爾斯泰的原作共同創作的歌劇《戰爭與和平》,等等。

以下是希特勒存世的一部分繪畫作品:

The Courtyard of the Old Residency in Munich - Adolf Hitler

“Castle Battlements” (1910)

“Musician by Old Town Well” (c. 1910–1912)

“Rolling Hills”

“München Hoftheater” (1914)

“White Orchids” (circa. 1913)

“Large Colored Pansies”

“Tank Battleground” (1916)

“War Torn Town” (1918)

“Informal Dining Room Long View”

Vienna Period (1907–1912)

Am Basler Tor(1933)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有多長時間

我家裏的是三個樂章..

大約31:57

衝破命運的枷鎖——第五“命運”交響曲

作品號:67 創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運》代表着貝多芬;同樣,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貝多芬代表着《命運》。我想,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廣闊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貝多芬的偉大,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這部代表作給他帶去的聲譽和敬仰。《第五“命運”交響曲》代表了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類永不向自身妥協的精神!讓我們從頭來認識這部作品!

《命運》的構思、創作週期是比較漫長的,據文獻記載,貝多芬最早是從1803年開始有意寫作這部作品的。那麼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麼?貝多芬創作他的意圖又在哪裏呢?這裏我們不妨來回憶一下,我在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爲您曾經講述過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沒錯,那是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後,所發出的心靈呼喚!好在,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意志,他沒有被不公平的命運所擊退,他戰勝了自己。爾後,重新回到維也納繼續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在這個絕望、思考、反省、勝利的鬥爭過程中,貝多芬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喉嚨”的口號,他感覺自己不能屈服於命運,而應該勇於發起挑戰!

大家也許會誤解,當時是不是因爲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其實並非是這樣,從作曲家自己寫的許多日記、信件中可以看出,貝多芬的耳聾是逐漸加重的,其間並非單純的聽力減退,而且還會伴隨着嚴重的雜音乾擾,讓他苦不堪言。所以貝多芬對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勝利,來自於對“命運的挑戰”。所以在自己對生命有了重新認識之後,作曲家企圖用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歌頌這一自我鬥爭的主題。自此《命運交響曲》的主題漸露雛形。在介紹上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就提到過,《命運》的第一樂章是在《第四交響曲》創作以前就已經寫好的,後面三個樂章則是在1807-1808年之間完成的。我想沒有必要在對這部作品的介紹中,過多強調其他因素了,還是從音樂本身來體會吧。

一開場那四聲令人恐懼的有力音符,幾乎讓每個人只要一聽到它就會永遠無法忘卻!真的,充滿了震懾力的經典段落,如此簡短卻又如此令人揮之不去!當然,貝多芬對於這四個音符的解釋最爲權威——命運在敲門!是啊,開門見山,整部作品的主題一覽無遺。或許這四個音符給所有人的影響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樂一開場就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覺!我想,這正是貝多芬音樂才華與他個人精神最充分結合的表現!接下去,我們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戰鬥的場面,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劍、奮勇拚殺!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貝多芬乃至任何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或鬥爭史實。但我覺得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於聽衆而言,主角應該是你自己!那麼敵人是誰,很明瞭——命運!因爲我想,每個人都有面對命運考驗的時候。主題在重複着,恐怖的聲音依然在迴盪,似乎鬥爭者並沒有征服這個強大的“命運對手”!我想很多聽衆在這裏會感到一絲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這時,第二樂章舒緩的旋律傳來了,似乎是一位母親伸出了雙手來撫慰剛剛經歷了一場惡戰的兒子,也好像是幾名攜手鬥爭的勇士在大戰之後對敵人、對未來進行交流、思索。雖然音樂是平緩的,但是內在含有一種催人奮進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斷的鼓動戰士繼續前進。在經歷了第一樂章激烈的掙扎之後,聽衆們在這裏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劑療傷藥。第三樂章是快板諧謔曲,但是卻聽不到任何“幽默、諧謔的成分”。在這裏戰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陰雲籠罩的戰場,音樂的氣氛也突然從平和轉爲陰暗。好像戰士腳踏着犧牲者們的血跡在一步一步朝命運之神近,不斷積累着力量和勇氣。第四樂章的大幕即將徐徐拉開!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運交響曲》的第三、第四樂章是連續演奏的,從第三樂章最後一部分那平靜、憂鬱的緩慢突然跳躍到第四樂章一開始那突如其來、如同山洪暴發一般的合奏。其實這個手法來自於《第四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從引子轉到正題的那一部分。正是由於成功寫下了《第四》的首樂章,纔給《命運》的終曲樂章帶來了靈感。我想任何一個聽衆面對着如此洶涌而來的凱旋之聲,心中應該無不感覺激盪——黑暗被打破了、命運被征服了、陽光重新照耀大地!戰士在慶祝自己的勝利、人羣在歡唱勝利的頌歌!聽衆也可以送一口氣,甚至爲作品的偉大而感到一絲快慰和激動。我想這正是爲什麼幾百年來,有許多人可以從《命運交響曲》中獲取力量、鼓起勇氣面對生活壓力、人生挑戰的重要原因!

有資料記載,貝多芬在創作這部交響曲的時候,時常會面部線條扭曲、甚至滿頭大汗!而我也看過一些著名指揮大師在指揮這部作品時候的影像資料,那種投入的情緒和緊張的神情,無不讓我動容。或許這就是音樂帶給人類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發和精神鼓舞,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命運》可謂典範。而從音樂本身而言,這部交響曲進一步確立了貝多芬的“樂聖”地位——他註定是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轉型的繼往開來之人。在結構上,《命運》也堪稱交響曲羣峯中教科書式的範本——每一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卻又相互關聯、映襯,組合之後鑄造出這部傳世作品!

年近40歲的貝多芬,在這時候用他那炙熱的感情以及獨特的個性風範,以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和音樂天賦,爲後人留下了這部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

關於交響樂

拉赫瑪尼諾夫第1、2、3鋼琴協奏曲 (個人喜歡拉二,也有很多人喜歡拉三,個人喜好不同,試試你喜歡哪一部?)

貝多芬全套交響曲 (個人喜歡貝三、貝四、貝五)

德沃夏克《新》很經典的交響樂,每個樂章都非常好聽。

維瓦爾第《四季》(顧名思義,春、夏、秋、冬四個樂章,個人喜歡夏)

理查施特勞斯 《死於淨化》

瓦格納《尼伯龍根指環》(一部非常有魅力的交響史詩,在其交響史詩之上拍成了電影《指環王三部曲》)

西貝柳斯《芬蘭頌》(愛國歌曲,歷史價值相當於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戰爭結束後現作爲芬蘭國歌使用)

肖斯塔柯維奇《節日序曲》(經典中的經典)

《第一鋼琴協奏曲》

《格里高利聖詠》 (推薦原因: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聽古典音樂沒聽過格 裏高利聖詠就等於不懂古典樂)

亨德爾《水上音樂》

比才《卡門組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經久不衰,初中就很喜歡直今仍舊)

還是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嗯,,,這個一定要跟我國的《梁祝》一起聽,真是天作之合,哈哈。

格里格《皮爾金特第一組曲——朝景》(推薦理由:因爲我十分想念刺蝟索尼克)

羅西尼《威廉退爾》、《塞爾維亞理髮師序曲》(節奏感鮮明,很振奮人心)

莫扎特 ,5歲作品:《D大調小步舞曲》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很多人覺得吵,不喜歡)

基於您是初級古典樂愛好者,建議您下載個《Fantasia》、《Fantasia2000》中文名:《幻想曲》、《幻想曲2000》,各種著名經典的交響樂配製的動畫片,很好看。我喜歡《小巫師》,樂曲選自法國作曲家杜卡斯的《小巫師》,作曲家不怎麼出名,但是這首諧謔曲非常有名。

求好聽的交響樂!

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曲》

莫扎特《二十五交響曲》《三十五“哈夫那”》《三十六“林茨”》《三十八》

《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舒曼《第四交響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新”》

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那時,他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琪察爾迪伯爵小姐因爲門第原因離開了他,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並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於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的創作。

貝多芬爲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爲了創作另一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另一部交響曲因完成較早,所以編爲第四。

擴展資料:

樂曲故事:

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絃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接着,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後的餘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隨着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並稍加變化向前衝去。

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後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突然,兩個強烈的和絃將它阻截住。瞬間的沉寂之後,嘹亮的號角聲在圓號聲部奏響。隨即,抒情的第二主題呈現,這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在這安謐、溫暖的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渴望安寧的心境。

此時,躲在低聲部的命運主題越來越執拗、堅決,伺機重佔領地,然而,一個強有力的堅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將它淹沒。在這段音樂的末尾仍可聽到厄運的掙扎聲。

來自貝多芬家鄉的“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家鄉的樂團

演奏“貝五”命運

德國巴登-符騰堡愛樂樂團成立於1983年,是聯邦巴登符騰堡州的“禮儀”樂團,成員由州內五所國立音樂大學教授及獲獎選手組成,首席由斯圖加特愛樂樂團演奏家擔任。樂團至今已在歐洲演出近1000場音樂會,並已由德意志唱片公司公開錄製發行了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交響曲專輯。1991年,樂團獲德國音樂協會頒發“古典音樂獎”。

名指揮家攜手

95後鋼琴才女萬婕旎

當晚曲目包括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擔任指揮的伯恩哈德·艾波斯特恩是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曾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等。

而在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擔任主角的,則是年輕的鋼琴界後起之秀萬婕旎。這名95後鋼琴家,3歲開始習琴,15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少年班,16歲被破格錄取爲音樂演奏專業學生。目前就讀於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師從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鋼琴家羅伯特·布洛克教授。

雖然還在大學唸書,萬婕旎已經作爲鋼琴獨奏家多次與國內外的知名交響樂團合作,並先後在維也納、慕尼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獨奏及協奏曲音樂會,她的演奏技術紮實, 情感 豐沛,真摯動人。

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那時,他的耳聾已經完全失去了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琪察爾迪伯爵小姐因爲門第原因離開了他,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正處於一個令人窒息的封建時期。一連串的遭遇讓貝多芬備受打擊,但這位堅強的音樂巨人並不想就此認命,更不想屈服於命運對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運、向大家證明,即使自己耳朵聾了,也照樣可以進行音樂的創作。

貝多芬爲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爲了創作另一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另一部交響曲因完成較早,所以編爲第四。

擴展資料:

樂曲故事:

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絃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接着,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後的餘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隨着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並稍加變化向前衝去。

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後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突然,兩個強烈的和絃將它阻截住。瞬間的沉寂之後,嘹亮的號角聲在圓號聲部奏響。隨即,抒情的第二主題呈現,這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在這安謐、溫暖的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渴望安寧的心境。

此時,躲在低聲部的命運主題越來越執拗、堅決,伺機重佔領地,然而,一個強有力的堅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將它淹沒。在這段音樂的末尾仍可聽到厄運的掙扎聲。

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有哪些?

1、遲到的《第一交響曲》

早在貝多芬不到二十歲時,他在故鄉波恩就曾嘗試創作交響曲,但貝多芬《第一交響曲》最終首演於1800年,這也是貝多芬來到維也納的第八個年頭,此時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第一交響曲》明顯有着海頓、莫扎特等先賢留下的影子,但貝多芬用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裏,詼諧活潑的旋律還是對傳統有所突破。

2、遺囑與《第二交響曲》

時年32歲的貝多芬受到了來自社會和音樂界的一些偏見,身心俱疲,近乎崩潰,他給自己的兄弟寫下了遺囑,內心絕望,但他也寫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的那間屋子裏,貝多芬繼續創作他的《第二交響曲》,並在第二年首演。這部作品是貝多芬走出死亡陰影,對生活重拾信心的讚歌,音樂中充滿了堅強和信念。

3、改名的《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修改後的《第三交響曲》首頁。

1804年,貝多芬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委約,將自己的《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崙,在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中,出於對拿破崙恢復帝制的憤怒,貝多芬將這部交響曲改名爲“英雄”,並題注“爲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第三交響曲》不僅在篇幅上超越了貝多芬前兩部交響曲,其音樂的戲劇性和先鋒性在當時都是重大突破,貝多芬身後的偉大音樂家們。

比如勃拉姆斯、馬勒、柏遼茲、理查·施特勞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第三交響曲》難以磨滅的印跡,這部交響曲的完成也被認爲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期的重要標誌。

4、《第四交響曲》的溫柔

在完成《第三交響曲“英雄”》後不久,貝多芬便隨即開始創作被稱爲“命運”的《第五交響曲》。但他意外停筆,轉而投向性格完全不同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創作中。《第四交響曲》採用“最和諧的音調”降B大調,整首曲目輕快、明朗又富有詩意的細節。

《第四交響曲》和隨後創作的《第八交響曲》,都是屬於描繪歡樂的體驗、滿足的生活、幸福和愛情的音樂體現。據說,這時正是貝多芬眷戀着他的情人——特萊莎的日子。

5、最膾炙人口的“貝五”

第五交響曲首演地: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劇院。

同一時期創作的第四、第五交響曲鮮明的表達了貝多芬感情的兩個極端,《第五交響曲“命運”》是作曲家“我要同命運搏鬥,它絕不會征服我”的決心在音樂上的充分體現,也被後人稱之爲“鬥爭和勝利的交響曲”。

“貝五”至今仍是最膾炙人口、所有交響曲中知名度最高的傑作,規模宏大的凱旋末樂章中,歡騰、光明、勝利一往無前,整部交響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煥發出耀眼的光輝。

爲進一步表現令人振奮的效果,貝多芬也在慣用的樂器之外,特別添加了三個長號、一支短笛和一支低音大管,這些樂器的使用在交響音樂史上實屬首次。

貝多芬病毒第5集公演的第一首曲子!

第一集,1.04分,小美指揮的曲子,有位大叔一直在講電話的那一部分:

美國作曲家萊羅爾·安德森的代表作《號手的節日》

下載地址:

http://music.cnbrass.com/brass2/Bugler_Holiday.asf

(只有這種格式的了)

第十五集,01:01:34分,大姜指揮的曲子:

這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四樂章

與命運鬥爭勝利的凱旋之歌

很宏大罷呵呵我也特喜歡

貝五通常第一樂章比較有名

但其實第四樂章更給氣勢

下載地址:

http://www.lypmma.com/./sample/4.mp3

另:建議你找這首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完整版下來聽聽

很震撼的

由其第三樂章末尾處音樂從極弱

隨着絃樂跳躍到極強烘托出這第四樂章的地方

有種從黑暗一下越入凱旋的壯烈感

希望對你有幫助

滿意的話給追加點分罷:)

P.S.<號手的節日>管絃樂隊演奏的版本我剛剛給您找到了一個

不過是我機器裏的

您把電子郵箱留給我我給您發過去

求世界交響樂名曲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2)

對於欣賞古典音樂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的一個心態,也許有的人覺得古典音樂溫文爾雅,寓意深刻,也許有的人覺得古典音樂枯燥無味,澀昧難懂。也許有的人視古典音樂爲音樂的全部,也許有的人之記下了刀郎TwinsF4。當然,還有像筆者這樣的人,最初接觸古典音樂的時候竟然抱着一種裝飾自己,炫耀自己的惡俗心態。說到這裏我真的覺得非常的慚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雙手是否與自己即將寫下的這篇文章相配。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和古典音樂的接觸也在逐漸的深入,慢慢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在那一個個看似懸奧的音符背後所隱藏的力量。那是一種震撼人的心靈,滌盪人之靈魂的一種力量,它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所觸及,但是如果你真的走進了這個世界,即使你做不到深刻的理解,那無處不在流淌着的優美旋律也會讓你的心靈得到某種的昇華。

古典音樂的題材相當廣泛,如交響樂、歌劇、協奏曲、小夜曲、康塔塔等等,今天我們要像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之一,交響樂。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它是交響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人們常把它比喻爲“音樂王國的神聖殿堂”。交響曲(Symphony)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它的本來意思是“聲音齊鳴”。交響曲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一直到了18世紀,經過有着“交響樂之父”美譽的海頓的整理和創新,逐步確定了自己的樂曲形式。交響曲一般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結構緊密,嚴謹大氣,在樂曲中擔當着開門見山的作用,最爲典型的就是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一樂章,這在後面我們將有詳細的介紹。第二樂章則多爲抒情氣質,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慢板即樂曲的節奏之一,樂曲進行比較緩慢,適合烘托樂曲氣氛和抒發情懷)。第三樂章是歷代作曲家變化最爲紛繁的地方,如18世紀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紀曾有人使用過的圓舞曲等等。第四樂章則爲樂曲的終曲,多采用歡快的快板,以表現熱烈的氣質,如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但是交響曲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交響樂最初的規則也被逐漸的打破。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交響樂所帶給我們的感官上的美妙享受和心靈上的震撼,爲此我們特地撰寫了這篇文章,並希望透過我們所介紹的這十部交響曲,讓大家對西方古典音樂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勞羅鎮,1890年5月31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海頓一生創作作品數量相當驚人,即使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統計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主要的有交響樂104部,鋼琴三重奏32首,絃樂四重奏79首,鋼琴奏鳴曲54首,16部歌劇以及3部清唱劇等等等等。海頓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交響也四個樂章的確立和對四重奏進行了確立和發展,從此往後的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無不受到了海頓的影響,正是由於海頓在音樂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頓被人們譽爲“交響樂之父”和“絃樂四重奏之父”。海頓爲人相當寬厚,同時海頓還是一位相當幽默的人,海頓在指揮交響樂演奏的時候,常常突然指揮鼓手擂響大鼓,以驚醒那些不懂裝懂,卻在包廂中昏昏欲睡的貴族。這首名爲《驚愕》的交響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交響樂是海頓晚年的傑作12部《倫敦交響曲》中的一首,這部交響樂共包含四個樂章,尤其以第二樂章最爲著名,這是一首具有奧地利民歌風格的變奏曲,樂章開始時樂隊演奏音量平緩微弱,在主題幾次反覆之後,全體樂隊突然奏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和絃,這也正是這部交響曲名稱《驚愕》的由來。《驚愕》決不僅僅是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這部交響樂很好的表現了海頓所具有的音樂風格:古典美學的對稱,比例的合理性,音樂素材在功能上的語言化,這些嚴肅的概念在海頓的手指間被看似不經意間卻又精煉而又妙趣橫生的表達了出來。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終年僅55歲。相信大家對於莫扎特的音樂都是耳熟能詳的,即使你說不上莫扎特作品的名稱,但是相信你一定能夠哼上兩句莫扎特音樂的旋律,起碼有太多的手機鈴聲都是改編於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3歲的時候就能夠演奏鋼琴樂曲,5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作品《行板與快板》,8歲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寫成了歌劇《巴斯蒂安於巴斯蒂安娜》和《裝癡做傻》,相信再也沒有人能夠得到這樣的音樂天賦。莫扎特在短暫的一生中涉及了幾乎所有的音樂領域,大家經常聽到的《費加羅婚禮》、《唐.璜》、《土耳其進行曲》等曲目均出自這位曠世奇才之手。這部《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完成於1788年7月25日,是莫扎特最爲著名的作品之一,尤以第一樂章最爲讓人熟知。樂曲共分爲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屬於很快的快板形式,在中提琴和絃下,由小提琴奏出優美而略帶憂愁的第一主題,相信對古典音樂不是太瞭解的朋友在聽到這個主題的時候都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就是這段音樂啊。這是一部充滿着莫扎特生活經歷寫照的作品,樂曲中包含着現實生活在莫扎特心中留下的陰影,同時也包含着莫扎特對人性的獨特描寫,同時這也是莫扎特歡快樂曲風格中的一個特例。關於這部作品我們推薦大家選擇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相關的介紹在短歌行網站上有着詳細的說明。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不知道大家對於貝多芬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來源於小時候我們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月光下,貝多芬爲那位盲人姑娘彈奏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月光奏鳴曲》。雖然長大後我知道這篇文章是虛構的,但是對於貝多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再也抹不掉了。路德維西.範.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於奧地利維也納,此時貝多芬尚不足57歲。貝多芬經歷了苦難的童年,先是祖父和母親相繼去世,然後小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是貝多芬的父親,一位曾經擔任過宮廷樂長的樂師用近乎殘暴的方法迫着貝多芬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進入青年時代,貝多芬經歷了兩次失戀的打擊,從此這位偉人開始了自己孤獨的一生,而且此時他的聽力開始逐步的下降,直至49歲的時候聽力完全喪失,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歷經坎坷的人,爲世人留下了他不朽的傑作——九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大量的絃樂作品。這部《命運》交響曲創作於1807年,此時的貝多芬正經歷着感情的危機以及耳聾所帶給他的痛苦,此刻的貝多芬是絕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貝多芬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活在這個世上,爲了他心愛的藝術!貝多芬用音樂喊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是我屈服。”“磴、磴、磴、磴···”四聲一出,天地爲之色變,這是命運的敲門聲,這是音樂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權威性的單一素材,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嚴謹而有機的“動機創作”,驚人的可能性和令人歎爲觀止的知性美。整部作品以第一樂章的主題爲中心,表現了主人公與命運之間驚心動魄的搏鬥,充滿了力量與動感之美。而由第三樂章末了接入第四樂章的過程更是希臘哲人塞內加稱之爲“穿過黑暗,奔向光明”的奮鬥精神的最佳腳註。至於唱片上的推薦,小克萊伯(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貝五是舉世公認的最佳版本。

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又名:歡樂頌)

2003年5月22日,英國倫敦索思比拍賣行對一件音樂作品的手稿進行了拍賣,最終成交價格高達336萬美元,這件作品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部作品從1817年開始創作,在消耗了貝多芬7年的時間之後,1824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親自指揮了首演了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合唱》。此時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聽力,演出結束後,若不是在一位演員的幫助下,貝多芬根本就不知道觀衆對這部作品報以的熱烈掌聲和對貝多芬無比的崇敬之情。不知有多少的美學家都在爭論着一個話題:音樂該不該有意義?它是否必須具備意義?貝多芬爲這場爭論給出了完美的答案,貝多芬正是透過這部作品,將痛苦永遠的留給了自己,把歡樂留在了人間,我們已不想對這部作品在音樂的結構以及形式上作出任何的評價,因爲這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一部作品,這是交響樂中的一座顛峯,請你仔細的聆聽這部作品,它會使你謙卑、讓你寬恕,令你不再孜孜尋求於己利,這是一部值得你用終生的精力去聆聽,去感受的理想之音,記住,用心的聆聽,讓你那聰慧的大腦暫時休息一下吧。

貝九的演繹版本一直是各家爭論的焦點,我們在這裏向您推薦兩個版本,一個是指揮大師卡拉楊在1963年錄製的版本,另外一個就是福特勒在1951年指揮拜洛伊特節日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演繹的版本。最初欣賞的時候我們建議您選擇卡拉楊的版本,因爲這個版本的音質是有保證的。而福特勒的版本是單聲道版本,雖然音質難以令人接受,但是福特勒的演繹深沉博大,充滿哲學意味,是最值得您透過聲音深入去聆聽的。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即使您對古典音樂不瞭解,我想對於前面介紹的幾位音域巨匠和他們的作品您也會略知一二,但是對於勃拉姆斯,我想知道的人還是並不多的。其實勃拉姆斯在音樂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全名爲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的漢堡,1897年4月3日逝於奧地利維也納,終年64歲。勃拉姆斯是19世紀歐洲樂壇的一顆巨星,在音樂史上勃拉姆斯有着和,貝多芬相同的地位,被人們譽爲“3B”。勃拉姆斯雖然生活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但是他很好的集成和發展了古典音樂的精髓,並把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的相融合。勃拉姆斯一生創作題材相當廣泛,但是他留給後人的他的四部沒有任何標題的交響樂。1862年,29歲的勃拉姆斯開始了自己的交響樂的創作,面對這鋼琴室中懸掛着的貝多芬畫像,勃拉姆斯無時無刻不在感受這身後巨人腳步的聲音,這樣的壓力一直伴隨着勃拉姆斯持續了十四年,1876年,43歲的勃拉姆斯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c小調第一交響曲》。十四年的粹煉成就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阿爾卑斯的壯麗賦予了這部作品和靈感,人們賦予了這部作品全新的名字“貝多芬第十交響曲”。作品共分爲四個樂章,其中尤以第四樂章的阿爾卑斯旋律最爲引人入勝,整部作品傳達着和“歡樂頌”幾乎相同的理念,表大了從黑暗到光明,透過鬥爭取得勝利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呵呵,老柴的作品。前段時間我們在《1812序曲賞析》中曾經對柴可夫斯基做過詳細的介紹,這裏我們就不在仔細的說明了。作爲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一生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之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文章都是將這部名爲《悲愴》的交響樂作品單獨列出來進行介紹。這部創作於1893年的作品被譽爲最傑出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將它與貝九相提並論。這是一部思想內涵極爲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這部作品的時候,甚至由於觀衆未能理解其中的涵義而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夢魘來形容,幼年的他神經極易興奮,少年時代又經歷了喪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輕的他不得不爲生計而學習法律,他性格孤僻,內心充滿着矛盾卻又十分的內向敏感,在經歷了一段噩夢般的婚姻之後,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幫助過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與梅克夫人卻始終未曾謀面。隨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產,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這部《悲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的,精神瀕臨崩潰的柴可夫斯基始終認爲死神一直在追隨着他,他把這種體驗深深的融入到了這部作品中,這裏面有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有着對命運的悽嘆,充滿着對死亡的預感,1893年11月6日,在這部作品首演後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說他死於霍亂,有人說他誤飲毒水……

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

安東寧.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捷克最爲接觸的音樂家、作曲家。1841年9月8日生於捷克布拉格的一個小村莊,1904年5月1日逝於捷克布拉格。在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幫助和指引下,德沃夏克完成了自己從一名藝術家到音樂大師的蛻變。1892年,德沃夏克遠赴美國受聘於紐約國立音樂學院,並擔任院長職務。也就是在這其間,德沃夏克創作了這部舉世聞名的傑作《自新》。筆者初次接觸這部作品還是在少年學習鋼琴時期,至今我仍然記得這部作品一些片斷的簡譜“3 5 5.1 6 5.3 5 1 6 5……”這是一篇美麗的鄉愁,這是一封寄往故鄉的家書。身處萬里之外的美國,德沃夏克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那片美麗的波希米亞平原。相比於其它的交響樂,這部作品質樸、誠懇、優美並有着幾分粗獷,來自黑人歌曲的素材在這裏匯成甜美悠揚的旋律。聆聽這部作品,你會發現許多你在生活中所熟知的音樂片斷,它們就是來自這部美麗的鄉愁。最終,德沃夏克忍受不了對故鄉的眷戀而辭去了工作,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再也沒有離開她一步。欣賞這部作品,我們推薦初入古典之門的朋友選擇美國音樂家倫納德.波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的現場錄音版本,因爲在這張唱片中您不但可以欣賞到這部《自新》,而且還可以享受到德沃夏克經典的一組斯拉夫舞曲。

馬勒《大地之歌》

馬勒,又一位來自波希米亞的偉大音樂家,他的全名爲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生於捷克的卡里什捷,1911年5月18日逝於奧地利維也納,年僅51歲。相比於其它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經歷,馬勒有着相當順暢的生活,馬勒有着一位美麗而富有才華的妻子艾爾瑪,並有着一位可愛的女兒。但是不幸還是降臨到了這個家庭,1907年,馬勒的女兒因病去世,萬分悲切的馬勒寫下了這部著名的《大地之歌》。這是一部由管絃樂伴奏,並交織着人聲的交響曲,歌詞是根據德文翻譯的中國唐代詩集《中國之笛》改編而成,如第三樂章就是採用了詩仙李白的一首詩篇《瓷亭》(譯詩名)。該交響曲共分爲六個篇章,唱詞全部採用我國唐代詩人的作品,有據可查的有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馬勒生前這部作品並沒有進行公開的演出,知道馬勒病逝後的1911年,這部被後人成爲傳世傑作的作品纔在德國慕尼黑進行了首次演出。也就是在創作了這部作品之後,馬勒的妻子因爲長期無法得到處於狂熱音樂創作狀態的馬勒的關愛,艾爾瑪表示了自己想要離開的念頭,如夢初醒的馬勒這時才領悟到了妻子對自己的意義,一番努力之後,艾爾瑪留在了馬勒的身邊。除去《大地之歌》以外,馬勒還有兩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一部是《第二交響曲.復活》以及首演時動用了1060人的龐大樂團,有着“千人交響”之稱的《bE大調第八交響曲》。馬勒是德、奧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代表,他的音樂有着豐富的想象力並充滿了真摯的情感,馬勒又是新世紀音樂的引導者,正是他用嶄新的音樂語言預示着20世紀歐洲音樂發展的方向。

西貝柳斯《D大調第二交響曲》

西貝柳斯是幸福的,因爲他得到了祖國人民的愛戴。西貝柳斯是幸運的,因爲他有着91歲的高齡,這在歐美音樂家中是絕無僅有的。讓.西貝柳斯(Jean.Sil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於芬蘭的海梅林納,1957年9月20日逝於芬蘭赫爾辛基附近的艾諾拉,享年91歲,作爲芬蘭最偉大的音樂家,芬蘭人民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西貝柳斯的作品有着北歐民族所特有的氣質,內斂、素淨、嚴肅、開朗、理性,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也許你初次聆聽西貝柳斯的作品會覺得難以入味,那凜冽中裹着幾分嚴峻的風格很難讓人有着心靈上的觸動,但是當你真正的體會到作品深入所包含的熱情和赤誠的時候,相信你的感動會難以自抑。其實對於芬蘭甚至歐洲人民來說,西貝柳斯最爲偉大的作品當數交響詩《芬蘭頌》,這部描寫了芬蘭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外來侵略的不屈抗爭的作品一直被作爲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徵,甚至在芬蘭冰球隊奪取世界冠軍之後,激動的人們一致要求歌唱《芬蘭頌》而不是芬蘭國歌,由此可見這首音樂在芬蘭人民心中的地位。

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第五交響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Dmitry.Dmitr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於莫斯科,終年69歲。同大多數的音樂家一樣,肖斯塔科維奇在年幼時就顯露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華,1925年,年僅19歲的肖斯塔科維奇就憑藉着自己在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而取得了國際上的聲譽。但是年親人總要經歷挫折,由於在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嘗試採用現代派作曲手法而受到了公開的批評,但是肖斯塔科維奇並沒有氣餒,雖然在身心上經受着不公正的指責和粗暴的批評,他的內心卻一直在思索着,1937年,肖斯塔科維奇終於在鋪天蓋地的指責聲中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正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與其說這首交響曲是一首極權底下的抗暴史詩,不如說是一位誠實的藝術家在鋪天蓋地的謠言中,消耗內在的自由生氣所寫出來的一部狂人日記。當中,我們嚐到了血、喝足了淚聽到震耳欲聾的控告和超現實的嘲諷,更感受到錐心的疼痛和幾近無助的 吶喊,即使如此,稍縱即逝的樂觀和希望,卻不吝爲我們開啓一扇可以窺見那奶與蜜質地的窗戶。

其實,古典音樂就如同我們的唐詩宋詞,不論在哪個時代去欣賞它,去品味它,都會領略到它所擁有的優美氣質,感受到它所擁有的深邃思想。但是古典音樂也像唐詩宋詞一樣,現代社會需要它來美化生活,需要它來淨化心靈,只是,再也不會看到有人拋棄白話文轉而用心去吟詩頌詞了。90年代初,一代大師波恩斯坦走了,去年,克萊伯走了,也許從此以後古典音樂只能停留在指揮家的指揮棒中,停留在音樂廳的琴絃上,停留在CD唱機的唱片裏。

希特勒的作品

你的問題發在書畫美術,是要了解希特勒的繪畫作品嗎?

希特勒與藝術(轉載自百度文庫文章)

      希特勒是藝術的瘋狂崇拜者,也可稱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傳的天才,但他卻極度漠視人類命運的典型。他在經濟上也有一套,至少讓德國人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否則他很難穩固他在德國的統治。

      據約翰·凱里的專著《藝術有什麼用?》等書的研究,希特勒對音樂、美術、雕塑、建築有深切濃厚興趣,青少年時的他就學畫,一心想做一個藝術家。考維也納美術學院落選,深受打擊。之後過起流浪、賣畫的生活。他確信家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藝術成就。他還夢想創建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國度。

      希特勒說:“我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才當上家的。”二戰期間,希特勒對戰事相對冷漠,讓他的將軍們深感頭痛。相反,卻對文化事務(文化大)十分熱衷。他堅持讓德國的劇院、博物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照常開放,直到戰爭結束。藝術看起來幫助人們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那可能正是希特勒的目的所在。他對音樂也極有熱情,崇拜瓦格納、威爾第和普契尼的歌劇,崇拜貝多芬、布魯克納的交響樂。希特勒認爲每個人無論都有機會觀賞歌劇是現代國家的一項重要職責。

    希特勒上任總理後,建造的第一幢建築物就是宏偉的美術展覽館。據親近的人聲稱,希特勒熟知世界上每一處重要建築物的尺寸和設計草案。他和斯皮爾重新規劃了德國所有的主要城市,並作了模型。

     然而,誰能想到,“對藝術的崇拜可以把人類要犧牲掉”。希特勒“歡迎盟軍轟炸德國城市,因爲他們爲他實施城市規劃掃清了障礙。”1943年盟軍轟炸魯爾地區,很多大都市遭嚴重破壞,但希特勒說這些大都市“沒有美學吸引力”,應該重建,美比人重要。同年,他改變戰略計劃,放棄佛羅倫薩防禦,認爲:“佛羅倫薩這座城市太美了,不能被毀掉。”相反卻把基輔、莫斯科、聖彼得堡夷爲平地。希特勒說:“真正傑出的天才是根本不關心普通人類的。”希特勒對藝術的崇拜中,恰恰包含了對人的鄙視。

    由希特勒現象引發的關於“文明”與“野蠻”關係的拓展研究:

    斯坦納在《藍鬍子公爵的城堡》中,就高度文明國家到處實施大的現象作了經典研究後稱:現在我們知道,人類中具有審美感悟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向惡魔般殘忍:“知識分子和代表歐洲文明的各個機構的數量與其不人道的行爲成正比。……現在我們知道……在同一個人身上,文化素養、藝術感悟可以和肆無忌憚的施虐行爲並存。”

     不用多說,我們便知道,偏離甚至放棄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藝術,再好的教育,都無益於人,乃至有害於人。所以,教育藝術須臾不能偏離“北斗星”。同樣是“貝五”(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二戰中交戰的雙方都在大聽特聽,可是一方獲得了趨向“北斗星”的力量,一方卻被推離“北斗星”愈來愈遠。

     不論教育還是藝術,方向對了,才能談得上服務人生、服務人類。比如,“貝三”(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是準備獻給“英雄”拿破崙的,但首演時貝多芬抹去了拿破崙的名字,因爲他發現拿破崙已偏離“北斗星”了,不再是英雄,貝多芬進而在繼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軍隊之後,於1813年寫了《威靈頓的勝利》(又稱《戰爭交響曲》),兩曲中都用隆隆的炮聲在歌頌反對法國侵略戰爭的勝利,作曲者無疑都胸懷着“北斗星”。二戰期間類似的著名的反戰音樂例子,還有肖斯塔科維奇《列寧格勒交響曲》(《C大調第七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等根據托爾斯泰的原作共同創作的歌劇《戰爭與和平》,等等。

以下是希特勒存世的一部分繪畫作品:

The Courtyard of the Old Residency in Munich - Adolf Hitler

“Castle Battlements” (1910)

“Musician by Old Town Well” (c. 1910–1912)

“Rolling Hills”

“München Hoftheater” (1914)

“White Orchids” (circa. 1913)

“Large Colored Pansies”

“Tank Battleground” (1916)

“War Torn Town” (1918)

“Informal Dining Room Long View”

Vienna Period (1907–1912)

Am Basler Tor(1933)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有多長時間

我家裏的是三個樂章..

大約31:57

衝破命運的枷鎖——第五“命運”交響曲

作品號:67 創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運》代表着貝多芬;同樣,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貝多芬代表着《命運》。我想,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廣闊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貝多芬的偉大,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這部代表作給他帶去的聲譽和敬仰。《第五“命運”交響曲》代表了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類永不向自身妥協的精神!讓我們從頭來認識這部作品!

《命運》的構思、創作週期是比較漫長的,據文獻記載,貝多芬最早是從1803年開始有意寫作這部作品的。那麼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麼?貝多芬創作他的意圖又在哪裏呢?這裏我們不妨來回憶一下,我在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爲您曾經講述過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沒錯,那是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後,所發出的心靈呼喚!好在,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意志,他沒有被不公平的命運所擊退,他戰勝了自己。爾後,重新回到維也納繼續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在這個絕望、思考、反省、勝利的鬥爭過程中,貝多芬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喉嚨”的口號,他感覺自己不能屈服於命運,而應該勇於發起挑戰!

大家也許會誤解,當時是不是因爲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其實並非是這樣,從作曲家自己寫的許多日記、信件中可以看出,貝多芬的耳聾是逐漸加重的,其間並非單純的聽力減退,而且還會伴隨着嚴重的雜音乾擾,讓他苦不堪言。所以貝多芬對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勝利,來自於對“命運的挑戰”。所以在自己對生命有了重新認識之後,作曲家企圖用一部大型的交響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歌頌這一自我鬥爭的主題。自此《命運交響曲》的主題漸露雛形。在介紹上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就提到過,《命運》的第一樂章是在《第四交響曲》創作以前就已經寫好的,後面三個樂章則是在1807-1808年之間完成的。我想沒有必要在對這部作品的介紹中,過多強調其他因素了,還是從音樂本身來體會吧。

一開場那四聲令人恐懼的有力音符,幾乎讓每個人只要一聽到它就會永遠無法忘卻!真的,充滿了震懾力的經典段落,如此簡短卻又如此令人揮之不去!當然,貝多芬對於這四個音符的解釋最爲權威——命運在敲門!是啊,開門見山,整部作品的主題一覽無遺。或許這四個音符給所有人的影響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樂一開場就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覺!我想,這正是貝多芬音樂才華與他個人精神最充分結合的表現!接下去,我們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戰鬥的場面,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劍、奮勇拚殺!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貝多芬乃至任何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或鬥爭史實。但我覺得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於聽衆而言,主角應該是你自己!那麼敵人是誰,很明瞭——命運!因爲我想,每個人都有面對命運考驗的時候。主題在重複着,恐怖的聲音依然在迴盪,似乎鬥爭者並沒有征服這個強大的“命運對手”!我想很多聽衆在這裏會感到一絲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這時,第二樂章舒緩的旋律傳來了,似乎是一位母親伸出了雙手來撫慰剛剛經歷了一場惡戰的兒子,也好像是幾名攜手鬥爭的勇士在大戰之後對敵人、對未來進行交流、思索。雖然音樂是平緩的,但是內在含有一種催人奮進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斷的鼓動戰士繼續前進。在經歷了第一樂章激烈的掙扎之後,聽衆們在這裏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劑療傷藥。第三樂章是快板諧謔曲,但是卻聽不到任何“幽默、諧謔的成分”。在這裏戰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陰雲籠罩的戰場,音樂的氣氛也突然從平和轉爲陰暗。好像戰士腳踏着犧牲者們的血跡在一步一步朝命運之神近,不斷積累着力量和勇氣。第四樂章的大幕即將徐徐拉開!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運交響曲》的第三、第四樂章是連續演奏的,從第三樂章最後一部分那平靜、憂鬱的緩慢突然跳躍到第四樂章一開始那突如其來、如同山洪暴發一般的合奏。其實這個手法來自於《第四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從引子轉到正題的那一部分。正是由於成功寫下了《第四》的首樂章,纔給《命運》的終曲樂章帶來了靈感。我想任何一個聽衆面對着如此洶涌而來的凱旋之聲,心中應該無不感覺激盪——黑暗被打破了、命運被征服了、陽光重新照耀大地!戰士在慶祝自己的勝利、人羣在歡唱勝利的頌歌!聽衆也可以送一口氣,甚至爲作品的偉大而感到一絲快慰和激動。我想這正是爲什麼幾百年來,有許多人可以從《命運交響曲》中獲取力量、鼓起勇氣面對生活壓力、人生挑戰的重要原因!

有資料記載,貝多芬在創作這部交響曲的時候,時常會面部線條扭曲、甚至滿頭大汗!而我也看過一些著名指揮大師在指揮這部作品時候的影像資料,那種投入的情緒和緊張的神情,無不讓我動容。或許這就是音樂帶給人類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發和精神鼓舞,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命運》可謂典範。而從音樂本身而言,這部交響曲進一步確立了貝多芬的“樂聖”地位——他註定是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轉型的繼往開來之人。在結構上,《命運》也堪稱交響曲羣峯中教科書式的範本——每一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卻又相互關聯、映襯,組合之後鑄造出這部傳世作品!

年近40歲的貝多芬,在這時候用他那炙熱的感情以及獨特的個性風範,以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和音樂天賦,爲後人留下了這部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

關於交響樂

拉赫瑪尼諾夫第1、2、3鋼琴協奏曲 (個人喜歡拉二,也有很多人喜歡拉三,個人喜好不同,試試你喜歡哪一部?)

貝多芬全套交響曲 (個人喜歡貝三、貝四、貝五)

德沃夏克《新》很經典的交響樂,每個樂章都非常好聽。

維瓦爾第《四季》(顧名思義,春、夏、秋、冬四個樂章,個人喜歡夏)

理查施特勞斯 《死於淨化》

瓦格納《尼伯龍根指環》(一部非常有魅力的交響史詩,在其交響史詩之上拍成了電影《指環王三部曲》)

西貝柳斯《芬蘭頌》(愛國歌曲,歷史價值相當於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戰爭結束後現作爲芬蘭國歌使用)

肖斯塔柯維奇《節日序曲》(經典中的經典)

《第一鋼琴協奏曲》

《格里高利聖詠》 (推薦原因: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聽古典音樂沒聽過格 裏高利聖詠就等於不懂古典樂)

亨德爾《水上音樂》

比才《卡門組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經久不衰,初中就很喜歡直今仍舊)

還是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嗯,,,這個一定要跟我國的《梁祝》一起聽,真是天作之合,哈哈。

格里格《皮爾金特第一組曲——朝景》(推薦理由:因爲我十分想念刺蝟索尼克)

羅西尼《威廉退爾》、《塞爾維亞理髮師序曲》(節奏感鮮明,很振奮人心)

莫扎特 ,5歲作品:《D大調小步舞曲》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很多人覺得吵,不喜歡)

基於您是初級古典樂愛好者,建議您下載個《Fantasia》、《Fantasia2000》中文名:《幻想曲》、《幻想曲2000》,各種著名經典的交響樂配製的動畫片,很好看。我喜歡《小巫師》,樂曲選自法國作曲家杜卡斯的《小巫師》,作曲家不怎麼出名,但是這首諧謔曲非常有名。

求好聽的交響樂!

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曲》

莫扎特《二十五交響曲》《三十五“哈夫那”》《三十六“林茨”》《三十八》

《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舒曼《第四交響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新”》

Tags:貝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