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曾國藩傳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是2009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一山。

《曾國藩傳》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

《曾國藩傳》是由張宏傑所著的一本傳記類書籍,主要講述了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曾國藩的一生事蹟和貢獻。

書中詳細描寫了曾國藩的家族背景、求學經歷、政治成就、提倡教育、改革思想等方面,展現了其作爲一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的形象和價值。

同時,書中也對曾國藩和其時代背景做了分析,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瞭解具有重要意義。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曾國藩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

《曾國藩傳》

曾國藩,家世卑微,天賦平平,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把風雨飄搖的清朝挽大廈之將傾,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得到善終。

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骨子裏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這是因爲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讀曾國藩傳和李鴻章傳可以說是瞭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曾評價曾國藩:“對於近人名人,唯獨服氣曾文正”。認爲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也有“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的評價。可見曾國藩的厲害非同凡人。

精選書摘

今人尚巧。辦事越巧妙,越少費力氣,越走捷徑,當然就越好。很多人辦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擇手段。然而曾國藩不這樣。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是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做事平心靜氣,更多地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場想問題;更多地揄揚他人,表揚他人的長處;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後來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誠更敬。

對於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

戰略上有一條基本的原則,就是致人而不致於人,也就是要迫使對方按照自己的戰略安排行動,迫使對方跟着我們的步子走,而不是按照對方的戰略安排行動。說白了,就是將戰略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易傳》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當一個人的地位、權勢、聲望達到頂點的時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時候。稍微處理不慎,會帶來無法預計的危險。因此,越是輝煌的時候,越應該努力保持清醒的頭腦,趨福避禍。

除了誠信外交外,曾國藩還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超前的觀念:在對外交往中,不要爭面子,而要爭裏子。不要爭小處,而要爭大處。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

作爲學生,李鴻章與老師曾國藩一生有過密切合作,也有過多次衝突,但是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沒有與曾國藩撕破臉,懂得有進有退。這是曾國藩日後給李鴻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曾國藩傳主要寫了些什麼內容?

《曾國藩傳》細述曾國藩人生歷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講述曾國藩童年的傳奇故事和他戰勝自我、科舉高第,並在官場上初獲成功的早年經歷。

重在展示曾國藩學習聖賢之道並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礪的心路歷程;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繪曾國藩團練湘軍、風雲際會,血戰太平天國及進剿捻軍的無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國藩在險惡萬分的戰場、官場中歷盡千劫萬難,最後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實踐歷程。

第九章則敘寫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的事業,備述他管窺世界潮流,順時而動,身體力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開拓精神;最後兩章敘寫他忘卻人生榮辱,處理天津教案的歷史事實,側重介紹他“記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態形成的曲折經歷。

《曾國藩傳》以高度凝練的筆法,再現了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爲讀者提供一把開啟曾國藩謀略寶庫的金鑰匙。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爲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爲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擴展資料:

作品鑑賞:

《曾國藩傳》深刻透闢地分析了曾國藩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爲核心的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

青年時期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是終生奉之爲楷模。然而,是什麼緣故使得人們對曾國藩譭譽參半?又爲什麼曾國藩的家書、日記現在如此廣泛地得以出版,成爲學者乃至普通讀者的案頭常備書?這本《曾國藩傳》或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曾國藩傳》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爲方便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瞭解,書中另附由李鼎芳編的《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鑑於水平有限,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的錯訛還請廣大讀者予以斧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國藩傳

請問曾國藩傳主要是寫的什麼

《曾國藩傳》細述曾國藩人生歷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講述曾國藩童年的傳奇故事和他戰勝自我、科舉高第,並在官場上初獲成功的早年經歷。

重在展示曾國藩學習聖賢之道並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礪的心路歷程;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繪曾國藩團練湘軍、風雲際會,血戰太平天國及進剿捻軍的無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國藩在險惡萬分的戰場、官場中歷盡千劫萬難,最後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實踐歷程。

第九章則敘寫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的事業,備述他管窺世界潮流,順時而動,身體力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開拓精神;最後兩章敘寫他忘卻人生榮辱,處理天津教案的歷史事實,側重介紹他“記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態形成的曲折經歷。

《曾國藩傳》以高度凝練的筆法,再現了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爲讀者提供一把開啟曾國藩謀略寶庫的金鑰匙。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爲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爲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擴展資料:

作品鑑賞:

《曾國藩傳》深刻透闢地分析了曾國藩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爲核心的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

青年時期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是終生奉之爲楷模。然而,是什麼緣故使得人們對曾國藩譭譽參半?又爲什麼曾國藩的家書、日記現在如此廣泛地得以出版,成爲學者乃至普通讀者的案頭常備書?這本《曾國藩傳》或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曾國藩傳》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爲方便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瞭解,書中另附由李鼎芳編的《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鑑於水平有限,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的錯訛還請廣大讀者予以斧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的內容概括是什麼?

《曾國藩傳》細述曾國藩人生歷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講述曾國藩童年的傳奇故事和他戰勝自我、科舉高第,並在官場上初獲成功的早年經歷。

重在展示曾國藩學習聖賢之道並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礪的心路歷程;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繪曾國藩團練湘軍、風雲際會,血戰太平天國及進剿捻軍的無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國藩在險惡萬分的戰場、官場中歷盡千劫萬難,最後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實踐歷程。

第九章則敘寫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的事業,備述他管窺世界潮流,順時而動,身體力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開拓精神;最後兩章敘寫他忘卻人生榮辱,處理天津教案的歷史事實,側重介紹他“記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態形成的曲折經歷。

《曾國藩傳》以高度凝練的筆法,再現了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爲讀者提供一把開啟曾國藩謀略寶庫的金鑰匙。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爲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爲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擴展資料:

作品鑑賞:

《曾國藩傳》深刻透闢地分析了曾國藩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爲核心的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

青年時期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是終生奉之爲楷模。然而,是什麼緣故使得人們對曾國藩譭譽參半?又爲什麼曾國藩的家書、日記現在如此廣泛地得以出版,成爲學者乃至普通讀者的案頭常備書?這本《曾國藩傳》或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曾國藩傳》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爲方便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瞭解,書中另附由李鼎芳編的《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鑑於水平有限,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的錯訛還請廣大讀者予以斧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國藩傳

曾國藩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曾國藩傳》細述曾國藩人生歷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講述曾國藩童年的傳奇故事和他戰勝自我、科舉高第,並在官場上初獲成功的早年經歷,重在展示曾國藩學習聖賢之道並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礪的心路歷程;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繪曾國藩團練湘軍、風雲際會,血戰太平天國及進剿捻軍的無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國藩在險惡萬分的戰場、官場中歷盡千劫萬難,最後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實踐歷程;第九章則敘寫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的事業,備述他管窺世界潮流,順時而動,身體力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開拓精神;最後兩章敘寫他忘卻人生榮辱,處理天津教案的歷史事實,側重介紹他“記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態形成的曲折經歷。

《曾國藩傳》是由中國最具影響的清史專家之一蕭一山在四川三臺撰寫而成,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曾國藩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

曾國藩傳的內容是什麼?

《曾國藩傳》細述曾國藩人生歷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講述曾國藩童年的傳奇故事和他戰勝自我、科舉高第,並在官場上初獲成功的早年經歷,重在展示曾國藩學習聖賢之道並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礪的心路歷程;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繪曾國藩團練湘軍、風雲際會,血戰太平天國及進剿捻軍的無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國藩在險惡萬分的戰場、官場中歷盡千劫萬難,最後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實踐歷程;第九章則敘寫曾國藩領導洋務運動的事業,備述他管窺世界潮流,順時而動,身體力行,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之路的開拓精神;最後兩章敘寫他忘卻人生榮辱,處理天津教案的歷史事實,側重介紹他“記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態形成的曲折經歷。

《曾國藩傳》是由中國最具影響的清史專家之一蕭一山在四川三臺撰寫而成,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曾國藩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

 

1811年11月26日,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名曾子城

    1824年,道光四年,14歲開始科舉考試

    1832年,道光十二年,22歲,已經連續5次落第的曾國藩,第六次和父親一起參加科舉考試,父親曾麟書考取秀才,曾國藩,在院試時被懸牌批責“文理欠通”,這在當時是很嚴厲的批評,考官看他文筆不錯,充發“佾(yi四聲)生”,來年直接參加院試。

1833年秋,道光十三年,23歲,第七次參加科舉,上一年被懸牌批責“文理欠通”的曾國藩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題文章逐股對比,總結經驗教訓,曾國藩感覺打通了關節,悟到怎麼寫文章,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見解、真感覺,把道理講通講透。這次直接院試,曾國藩終於成了“秀才”。

    1834年,中舉人。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高中進士,這在當時算“早售”,因爲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8歲,考試後,曾國藩改了名字,由曾子城改名曾國藩,接着曾國藩參加朝考,發揮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閱卷,讀了曾國藩的文章,非常喜歡,改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作者總結: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奮”得性格特點,雖然自己比較笨,但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路,可見只要努力,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艱難的科舉過程還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我的理解:除了通常意義的做事情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還要有恆心,有耐力,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如果一次沒做好,那就兩次,三次……

    1840年春,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參加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啓京官生涯。

    剛到北京的曾國藩是一個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難懂的湘鄉土話,長得土頭土腦,穿着土裏土氣,重要的是他讀過的書很少,從氣質到觀念都非常的鄙俗,曾國藩感到深深的自卑,而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他新的焦慮。另外除了見識上的不足,剛到北京時的曾國藩性格上也有很多的缺點:1,浮躁,坐不住。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2.爲人傲慢,修養不好,就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很自以爲是,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因爲修養不好,脾氣暴躁,經常與人發生衝突。3,“虛僞”就是與人交往的時候容易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而且還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其實反思一下曾國藩的這些缺點也是我們常有的,但是他卻能一一改正,這正是我們學習曾國藩的意義所在。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虛歲31歲,曾國藩拜訪大儒唐鑑,請教讀書之法,唐鑑建議他先讀《朱子全集》,從這一年開始,曾國藩每天學習朱子,宋學。也是在這一年,他在家書中說,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不是高不可及,都是可以透過學習而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的,程、朱也是。曾國藩立志學做聖人。

    曾國藩學做聖人的方法就是“寫日記”,現存最早的日記是1939年正月初一的,記了一年後中斷,開始他的日記也記得很不得法,存在我們普通人在記日記時的常見問題:不連貫,不能堅持;記流水賬;日記中對自己的要求並不能做到。中斷了半年後,又決心重新寫,結果還是老樣子,唐鑑和倭仁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記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鑑叫他學習倭仁的日記記法,首先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用恭楷來寫,日記中規定的就一定做到,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透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不光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爲,甚至要反思檢查自己大腦中轉過的每一個念頭。曾國藩效法倭仁寫日記,還給自己安排每日學習內容。爲了督促自己做到,他還把日記給老師親人朋友看,讓大家一起監督自己,因爲事必有所激有所纔能有所成。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覆、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曾國藩一生最崇拜的品質是“有恆”。要做到“有恆”,要“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驅馳,爲一代之偉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着變化。他做事越來越有恆心有毅力,待人結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歲,曾國藩由“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銜”升補禮部右侍郎,由虛職變爲實職,曾國藩很興奮,工作更賣力,但是沒多久,曾國藩就發現,雖然每天很忙,但是也做不了什麼實事,“在官場上如同廢物”,曾國藩有了棄官歸家的想法。

    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豐登基,上臺後,咸豐下詔“求言”,曾國藩心情激憤,寫了一封《應詔陳言疏》嚴厲指出官場通病,得咸豐好感,後又寫了一些其他信,結果發現咸豐並不像說的那種把他的建議當一回事,曾國藩又上疏直言皇帝的三個缺點希望打醒皇帝,結果惹怒咸豐,因爲直言廣場問題,得罪同僚,曾國藩受到排擠,處境艱難。想回家,卻沒有路費,甚至欠了一千多兩,“京寓極艱窘”。

    1852年六月十二日,咸豐二年,42歲,被派往江西充任鄉試正考官,七月二十五日,在赴江西途中,得知母親去世,曾國藩繞道江西收程儀後回家奔喪。

    1852年十二月十三日,曾國藩接到上諭,命曾國藩“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

    185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國藩做事雷厲風行,剿匪除惡,效果顯著,他認爲“亂世要用重典”,殺了很多人,人稱“曾剃頭”,但是地方官卻不感激他,而是厭惡他,認爲他太殘酷,另外曾國藩一到長沙,就設定了一個“協辦團練公館”,以個人名義向全省發佈公文,要把全省的社會治安工作管起來,這無疑動了別人的奶酪,這些曾國藩都瞭解,但是他不想妥協,因爲他想做實事,想破一破這不好的官風,結果的結果……差點被兵痞殺了——這個起因也是因爲曾國藩越權辦事,讓一些人不爽,藉着曾國藩懲罰兵痞的機會,縱容兵痞差點殺了曾國藩。事件結果是曾國藩啞口無言,知道向皇帝控告也無用,曾國藩決定,不再和長沙官場糾纏爭辯,帶着募來的湘軍,前往衡陽。

    1853年八月,43歲,曾國藩來到衡陽,赤手空拳創立湘軍,困難重重,沒錢,沒權,沒經驗,沒朋友幫忙……

    1854年初,44歲,咸豐四年正月,重視首戰必捷的曾國藩聽說靖港有少量太平軍,攻打靖港,結果消息不準確,太平軍比彙報的多很多,而且準備充分,再加上天氣不利於作戰,這一戰徹底失敗,曾國藩投河自殺,被救起。四月初五,湘軍在湘潭取得勝利,後有輕易拿下武漢,很久沒有收到過捷報的咸豐皇帝一高興擬旨封曾國藩爲湖北巡撫,後出於防範心理有收歸旨意。

    1854年九月上旬,咸豐四年,九江大敗,曾國藩的座船也被太平軍俘獲,在太平軍近的關鍵時刻投水自殺,幸被人救起。曾國藩陷入江西困境,不僅有軍事上的,也有上的,可以說“處處碰壁,步步荊棘”

    1857年二月十一日,47歲,咸豐七年,處境困難,痛苦萬分的曾國藩接到父親去世的訃告回家守孝,五月,曾國藩假期將滿,因不想過那種“客位虛懸”的日子,奏請在家守孝三年,咸豐皇帝不批,催他立刻回到軍中,曾國藩向咸豐皇帝攤牌,訴說困難,期望皇帝體諒他的苦衷,授予他職權,要不然就不去,結果皇帝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

    在家的曾國藩鬱悶痛苦,得“不寐之疾病”,極度痛苦的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爲人處世,總是懷着強烈得道德優越感,自以爲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還寫信給朋友,要他們給他多提意見,閱讀好友來信,回憶既往,越來越清楚的看到自身的致命弱點。

    1858年初,48歲,咸豐八年,胡林翼抓住機會奏請曾國藩出山,本來咸豐皇帝還擔心他不肯出山,哪知他一接到任命,立馬出山。而再次出山的曾國藩與之前判若兩人,變得更謙和了,更委屈求全了,對皇帝不再直言不諱,而是學會打太極,不再“慎於保舉”,而是開始“同流合污”,

  1860年,50歲,咸豐十年,大清朝正規軍江南大營大敗,何桂清棄城逃走,兩江總督職位空出,四月二十一日,咸豐下令賞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1861年七月,51歲,咸豐十一年,從1860年四月起,曾國荃挖長壕圍城,歷時一年多,安慶城內終於糧斷,苦戰一天一夜,安慶收復。

  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十一年,咸豐去世,到死都沒有收到安慶收復的捷報。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去世。

  1861年,咸豐去世兩個多月,太后慈禧和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政變二十天後,曾國藩唄升職“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着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曾國藩得到朝廷支援,環境一片大好。

    1864年六月十六日,54歲,南京城破,還沒有等來獎賞,六月二十六日卻最先等來朝廷的責備,責備曾國荃城破時沒有繼續指揮戰鬥而是立刻寫信表功,七月十一日,曾國藩收到朝廷寄來的信,追問,天京財富下落。後面行賞,曾國藩曾國荃被封侯封爵。爲減少朝廷顧慮,曾國藩奏請弟弟辭職,同時自己主動裁撤湘軍,朝廷對曾國藩態度大變,不再追究曾國荃的問題,放手讓曾國藩治理兩江,也不再追究南京財寶的下落。放手讓曾國藩治理兩江。

    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曾國藩更瞭解洋人,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深化並升級。“師夷智”不僅停留在購買使用西式武器上,還必須深入學習研究西式武器背後的祕密,是當時地方都撫中推動洋務運動,興辦近代工業最感興趣也最努力的一人。

    面對洋人當時朝廷大多數人的外交思想落後,在他們眼裏,天朝高高在上,外夷自當俯首稱臣,與洋人打交道不以誠信,而以“羈縻”,磨,糊弄,而曾國藩的外交觀念卻不一樣,他主張第一洋人也是人,對待外國人應該平等相待;第二,誠信外交;第三,在對外交往中,不要爭面子,要爭裏子,不要爭小處,而要爭大處,“大事苦爭,小事放鬆”,這些觀念在現在看都是很好的。

    1865年,同治四年,55歲,三月,慈禧發動政變,革去奕欣職務,四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剿捻,兩江總督由江蘇巡撫李鴻章署理。由於身體不適,奏請李鴻章幫忙,結果朝廷直接讓李鴻章取代他。

    1868年七月,同治八年,58歲,因李鴻章沿用曾國藩的剿捻策略成功將捻軍下去,曾國藩奉命升直隸總督,九月,曾國藩離開兩江總督職位的時候,全程老百姓都來送別,熱鬧非凡。曾國藩在直隸,汰換,整頓吏治,一年後就效果顯著。

    1870年,同治九年,60歲,天京教案發生,曾國藩奉命處理,調查“挖眼剜心”事件,在現在看來處理得很好,也避免了戰爭,但是那時候人民愚昧,認爲曾國藩幫外國人,曾國藩背上“賣”的罵名, 七月二十六日,重壓之下的曾國藩舊病復發,他又想到了學生李鴻章,奏請李鴻章來幫忙,朝廷讓曾國藩調補兩江總督,李鴻章補授機制總督。李鴻章來時,曾國藩基本把事情已經處理完。

    1871年八月,61歲,同治十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銜上奏《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習技藝以培人才》

    1872年,曾國藩去世,生命最後關頭,仍然勤奮有恆,工作,記日記。

   

                  享讀者

《曾國藩傳》‖曾國藩的爲官之道:內聖外王,與光同塵

01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接家人過來同住。

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廬州知府給曾國藩送去了大批居家日用品,從傢俱到被褥,一應俱全。

曾國藩從中選出七張草蓆留下,其餘東西一概退還回去,還寫信給唐知府,說自己非常感謝對方送來許多好東西。只是它們價值過於昂貴,自己不敢當。不過自己還是願意承對方這個人情的,所以,留下了七張草蓆。

02

遵照當時的官場慣例,曾國藩將家人,歐陽夫人、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和女婿都接到到官衙一起生活。

整個總督府中,只有兩個女僕。一個是歐陽夫人從湘鄉老家帶來的老嫗,另一個是大女兒身邊的小丫鬟。整個總督府的日常生活打理,都是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親力親爲,自力更生。甚至連她們每日梳妝也不曾假手於人。

曾國藩還爲家中的女眷制定了工作日程表: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然後再紡紗績麻;中飯後,做針線活兒;晚上,做鞋子。一天到晚,幾乎不得空閒。

當時每晚南京城兩江總督府內,曾國藩在燭光下閱讀公文,全家老少女眷都在麻油燈下或納鞋,或紡紗績麻。

03

曾國藩在自己個人生活方面非常講究清正廉潔。

不過,在官場上他沒有選擇獨樹一幟,反而是選擇了從善如流。

比如在官場應酬上,他的所作所爲與一般官僚並無二致。不過在遵從成規的基礎上,儘量降低規模,簡化形式,處處爲他人考慮。

還有官場上的潛規則,曾國藩也是都是照老規矩辦。比如說當時給京官的冰敬、炭敬,每年至少三千兩;還有一項是程儀,是給出差路過本地的送路費,曾國藩曾給朝廷派到南方鄉試的兩名主考每人送了三千兩銀子;還有一項是別敬,是地方官入京辦完事離京時送給京官的分手禮,曾國藩也曾在入京面聖後離京時,給江蘇、安徽、江西籍以及湖南、湖北籍的京官總共送了一萬四千兩銀子。

04

和清朝官場的絕大部分人一樣,曾國藩的收入也分兩種。

一種是合法收入,工資加上養廉銀加起來一萬八千兩,曾國藩將其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的家庭開支所用。

還有一種就是官場上的“陋規孝敬“所得,包括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曾國藩將其存放在財政司,主要供官場應酬打點用。

實際上,曾國藩在財務管理上,一直貫徹着公私分明的原則。

曾國藩的爲官之道,骨子裏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他肯定不是貪官,但也不同於中國古代清官代表海瑞那樣一清到底。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海瑞一清如水,反襯出官場中其他人的不潔。這使的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任何力量,也無法辦成一些真正有益國計民生的大事。

曾國藩的志向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所以他做事更注重效果,有意選擇海瑞一塵不染之實,但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內聖外王,與光同塵。

也正因爲如此,他才能成就大事業。

《曾國藩傳》—從量變到質變

       曾國藩,作爲大清的“中興第一名臣”,沒有顯赫的家事,沒有過人的天賦,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不僅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了衆人,成就最大,還能在最後全身而退,這都離不開他對自己苛刻、嚴格的高要求和注重分寸的處事風格。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對耐心和恆心最好的詮釋了。

       14歲開始趕考,23歲中舉人,前後6次落榜、被“懸牌批責”、遭衆人嘲笑的經歷都沒有讓他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雖自知笨拙,卻從未放棄科考,尋找捷徑,反而更加的努力、勤奮,也正是因爲他這種腳踏實地、踏踏實實的學習,耐心、紮實的知識積累,讓他後續的科考之路暢通無阻。

       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這句話在曾國藩這並不生效。初爲京官,浮躁、傲慢、虛僞的性格,落後的觀念是他身上特有的標籤,爲了改掉這些缺點,記日記,成了他脫胎換骨的開始。從三十多歲到過世,日日反省,從未間斷,持之以恆的堅持,一點一滴的改變,讓他最終成爲了一個品格高尚、受人愛戴的統帥。

       笨拙、紮實的做事方法,並不是只體現在他的自我管理上,還體現在了他領軍打仗的過程中,結硬寨,打呆仗,是曾國藩打仗的方法,也正是這種變客爲主,看似麻煩、呆笨的方法,讓他平定了一場又一場的叛亂,拿回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從而奠定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當然他的廣結人脈,和光同塵,圓滑柔軟處事態度,也是他透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達到了勝利彼岸不可或缺的條件。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真的是應了他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由量變到質變,以“拙”成爲當時成就最大的人的背後,是面對阻礙時耐心的解決和爲達成目標時堅持不懈的恆心。

       想想現在的我們,太喜歡說“不會、不懂、不擅長了”,遇事浮躁、沒有耐心、三分鐘熱度是我們的通病,讓我們早早的放棄了自己本來就能做好的事情,從而錯失了許多的機會。其次,面對自身性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缺點,我們更喜歡用“猛火煮”,堅持過一段時間後就覺得可以了,然後習慣性的放棄,但這並不會徹底改掉的我們的毛病,只有像曾國藩一樣用一生的時間去“慢火溫”,才能逐漸的化解。踏實努力、堅持積累,才能得到質的飛躍。

曾國藩傳 誰寫的

《曾國藩傳》是2009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一山。

《曾國藩傳》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曾國藩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

蕭一山(1902-1978),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字。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19歲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系。22歲憑一己之力,撰成“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被梁啓超評爲“技術罕見”。30歲獲特款資助,往歐美各國考察。36歲撰成《清史大綱》和《曾國藩傳》於四川三臺。其故友之子作文嘆其晚年之蹉跎:“我覺得蕭一山的大多數成果,基本完成在他40歲左右之前(按:約1945年),而後來基本就沒有什麼成就。”

Tags:曾國藩